[年报]电气风电(688660):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

时间:2022年03月29日 04:15:07 中财网

原标题:电气风电: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88660 公司简称:电气风电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

、准确


完整

,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三、 重大风险提示

报告期内,公司不存在对生产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特别重大风险。本报告已详细描述在生
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相关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查阅“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四、
风险因素”。




四、 公司
全体董事出席
董事会会议。





五、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为本公司出具了
标准无保留意见
的审计报告。





六、 公司负责人
金孝龙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
黄锋锋
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
张芳

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七、 董事会
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经董事会一届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以2021年12月31日公司股份总数1,333,333,400股为基数
,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15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53,333,341.00元(
含税)。该现金分红额占本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24%。本利润分配预案尚需提交
股东大会审批。具体情况详见公司于2022年3月29日在上交所网站(www.sse.com.cn)及指定媒体
披露的《关于2021年度利润分配预案的公告》(公告编号:2022-009)。




八、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九、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所涉及的公司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性性承诺
,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十、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十一、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十二、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十三、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 录
第一节
释义
................................
................................
................................
................................
.....
5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
................................
.
6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
................................
.............
9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
................................
...........................
48
第五节
环境、社会责任和其他公司治理
................................
................................
...................
66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
................................
...........................
75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
................................
.......
99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
................................
.............
107
第九节
公司债券相关情况
................................
................................
................................
.........
107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
................................
.........................
107


备查文件目录

载有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载有会计师事务所盖章、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的审计报告原件

报告期内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签署的对本次年度报告的书面确认意见

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年度报告的决议

监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年度报告的决议








第一节 释义

一、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常用词语释义

电气风电、集团


集团
、公司、
本公司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电气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气控股




上海电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电气投资




上海电气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之恒




上海之恒新能源有限公司

中国证监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交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国资委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信证券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普华永道中天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风力发电
/风电




利用风力带动风电机组叶片旋转,将风能转化为机械
能,然后再转变成电能的发电过程

风电场




由一批风力发电机组或风力发电机组群组成的电站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设备
/


风电整机
/风电机组
/风机




将风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一般由叶片、轮毂、齿
轮箱、发电机、机舱、塔架、控制系统、变流器等组成

可再生能源




包括太阳能、水力、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在

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装机容量




该系统实际安装的发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通常以千

瓦(KW),兆瓦(MW)或吉瓦(GW)为单位。


并网




风电机组接入电网并发电

CCER



“核证自愿减排量”(英文全称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单位以“吨二氧化碳当量
(tCO2e)”计。


分散式风电




是指位于用电负荷中心附近,不以大规模远距离输送
电力为目的,所产生的电力就近接入电网,并在当地消
纳的风电项目

技术许可产品




根据公司与西门子歌美飒签署的“技术许可和协助协
议”(TLAA),使用由西门子或西门子集团的一家公司
提供的“核心组件”(叶片和控制系统软件),公司制
造、组装、销售、运输、安装、调试、维护和服务的风
机产品

二次开发产品




根据公司与西门子歌美飒签署的“技术许可和协助协
议”,基于西门子“技术许可产品”平台上,公司通过
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组件”(叶片和/或控
制系统软件),制造、组装、销售、运输、安装、调试、
维护和服务的风机产品,以针对适合中国不同气候、地
理和风况环境

卓刻平台




公司研发的海陆共用半直驱技术平台;该技术平台支
撑公司全风速段的海陆产品开发基础


Petrel”

海燕
平台




公司专门为应对高温、高湿、高盐、台风、地震等多变




复杂的海洋环境而自主研发的直驱产品平台

“Poseidon”海神平台




公司针对中国中低风速(含台风区域)开发的全新高度
集成半直驱驱动链产品平台



注:本报告中所涉数据的尾数差异或不符系四舍五入所致。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的中文名称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中文简称

电气风电

公司的外文名称

Shanghai Electric Wind Power Group Co., Ltd.

公司的外文名称缩写

SEWPG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金孝龙

公司注册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55号己号楼8楼

公司注册地址的历史变更情况



公司办公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115号

公司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

200233

公司网址

https://www.sewpg.com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信息披露境内代表)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黄锋锋

秦蕾

联系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115号

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115号

电话

021-54961895

021-54961895

传真

021-34291080

021-34291080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三、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媒体名称及网址

《上海证券报》https://www.cnstock.com/

《中国证券报》https://www.cs.com.cn/

《证券时报》http://www.stcn.com/

《证券日报》http://www.zqrb.cn/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址

http://www.sse.com.cn

公司年度报告备置地点

公司办公地





四、公司股票
/存托凭证简况


(一)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及板块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

电气风电

688660

不适用






(二) 公司
存托凭证




□适用 √不适用



五、其他

关资料


公司聘请的

会计师事务所

(境内)

名称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办公地址

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东育路588号前滩中心42楼

签字会计师姓名

段永强、李君

报告期内履行
持续督导职责
的保荐机构

名称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路48号中信证券大厦21 层

签字的保荐代表人姓名

宋永新、龚远霄

持续督导的期间

2021年5月19日至2024年12月31日



注:2021年7月9日,公司收到中信证券《关于更换保荐代表人的函》。因保荐代表人鲍
丹丹女士已从中信证券离职,中信证券委派龚远霄先生接替其为保荐代表人,继续履行持续督导
职责。具体详见公司于2021年7月10日在上交所网站(www.sse.com.cn)及相关指定媒体披露
的《关于更换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的公告》(公告编号:2021-005)。




六、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主要会计数据

2021年

2020年

本期比上年同期

增减(%)

2019年

营业收入

23,972,182,745.66

20,685,414,570.86

15.89

10,134,556,426.3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
东的净利润

507,015,903.78

416,685,067.21

21.68

251,629,443.4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
东的扣除非经常性
损益的净利润

413,113,625.82

302,341,156.22

36.64

178,360,458.74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
金流量净额

336,112,790.42

1,476,944,097.72

-77.24

2,769,763,776.33



2021年末

2020年末

本期末比上年同期末
增减(%)

2019年末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
东的净资产

7,622,641,414.55

4,324,591,205.51

76.26

3,896,494,619.82

总资产

30,692,598,818.11

31,766,344,403.90

-3.38

22,256,077,069.60





(二) 主要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

2021年

2020年

本期比上年同期增减(%)

2019年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0.46

0.52

-11.54

0.31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

0.46

0.52

-11.54

0.31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0.37

0.38

-2.63

0.22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8.18

10.14

减少1.96个百分点

8.33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6.67

7.36

减少0.69个百分点

5.90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3.86

2.71

增加1.15个百分点

2.90






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注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下降,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上升,主要是以
前年度收到较多项目预付款,本年为保障这些项目交付,采购付款增加,综合导致经营活动流量
金额减少;同时随着这些项目在本年度逐渐实现销售,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相应提升。


注2、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下降,主要是2021年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上海
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以下简称“发行上市”),股份总数从8亿股增加至13.3亿股所致。


其他说明详见第三节“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中的相关内容。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一) 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
市公司股东
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八、2021年分季度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第一季度

(1-3月份)

第二季度

(4-6月份)

第三季度

(7-9月份)

第四季度

(10-12月份)

营业收入

4,430,518,997.42

7,822,822,805.41

7,248,821,303.43

4,470,019,639.4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
净利润

134,496,884.07

216,979,446.29

131,914,183.99

23,625,389.4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
净利润

127,619,341.34

185,318,232.30

112,844,960.44

-12,668,908.26

经营活动产生的

现金流量净额

-1,900,974,019.78

-471,927,296.08

-1,452,097,238.17

4,161,111,344.45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九、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2021
年金额


附注


(如适用)


2020
年金额


2019
年金额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


8,124,834.51



3,227,723.82

-206,685.63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
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
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
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


55,376,394.22

主要是紫竹高新区财
政补贴、科研项目补贴
结转、地方政府性补贴

94,814,701.60

68,142,509.39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
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
资产、衍生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
负债、衍生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
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
资产、衍生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


24,356,717.23



-2,765,410.86

0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2021
年金额


附注


(如适用)


2020
年金额


2019
年金额


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和其他债权投
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
和支出


23,419,163.01



40,521,843.35

18,618,325.94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
项目


2.00



-6,832.47



减:
所得税影响额


17,374,833.01



21,448,114.45

13,285,164.95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
(税后)










合计


93,902,277.96



114,343,910.99

73,268,984.75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
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项目名称

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

当期变动

对当期利润的

影响金额

应收款项融资


383,889,100.40

252,851,340.76

-131,037,759.64

-

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

160,129,589.14

283,697,074.37

123,567,485.23

24,356,717.23

合计

544,018,689.54

536,548,415.13

-7,470,274.41

24,356,717.23





十一、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
讨论与分析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背景下国家多部委针对新能源行业发展做出工作部署,
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2021年风电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根据国家能源
局发布的2021年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国内风电新增并网装机4,757万千瓦(陆上风电新增
装机3,067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690万千瓦),是“十三五”以来年新增年装机量排名
第二。报告期内,公司乘势而为,积极应对政策导向和市场形势新变化,采取各项措施,探索高
质量发展路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有较大增长。


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9.72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5.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净利润为5.0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1.68%。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贯彻技术领先下的成本领先,数字化赋能风电提质增效

坚持通过技术优化及创新推动成本下降。2021年度,公司完成半直驱传动链技术开发及产品
应用,全新开发建成覆盖全风速段半直驱路线的卓刻平台,并在该平台推出WH4.65N-182、WH5.0N-
182、WH5.6N-182、WH6.05N-172、WH6.25N-172、WH6.25N-182等首批机组。卓刻平台是海陆共用
技术平台,能实现海陆产品关键部件共用,为零部件规模化降本提供坚实保障。2021年度,公司
还开发了海上“Poseidon”海神平台及该平台首款机组EW8.0-208和“Petrel”海燕平台及该平
台首款机组EW11.0-208。这两个平台分别对应中低风速与高风速海域,为海上风电提供综合解决
方案,以更好地迎接2022年开始的海上风电市场平价时代。


报告期内,公司把握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与向深远海发展趋势,积极部署海上15MW级以上产
品预研,推进海上漂浮式技术开发,完成了半潜式混凝土单点系泊基础概念设计。加强核心部件
技术穿透,加大可靠性研究及技术降本力度,自主研制的百米级海上风电叶片S102顺利下线,并
逐步应用于新的产品平台。


同时,发布了智能控制系统、智能终端&远程听诊系统、风场监控系统、新一代场控系统、故
障预测及健康管理系统、智能诊断软件平台、风电场数字化设计平台等7款数字化产品,为业主
提供更优质的数字化风场解决方案。各业务条线推进实施采购订单协同、物流运输、供应链电子
债券凭证、TMS运输管理、安全管理等一批信息系统,公司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打造复合营销体系,强化重点市场营销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布局“十四五”重点市场。在陆上风电市场,根据相关省份规划、竞争
性配置结果,梳理潜在商机,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及风机选型策略;在海上风电市场,密切跟踪
沿海省份海上风电规划,前瞻性开展市场拓展,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取得进展;在海外市场,与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海外重点客户及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并
积极参与10余项国际招标报价。同时,公司不断强化重点区域营销力量。优化北京营销中心组织
架构,强化组织建设、人员配置及绩效考核,开展对北京央企客户总部沟通联络及拜访,促进了
客户总部关系的维护与集中采购信息的获取;成立五大陆上区域公司,关注区域市场中的重点市
场,在新能源资源开发以及与地方能源企业的合作中取得进展,签署多项新能源资源开发的合作
协议,为新能源资源向订单转化奠定基础。通过工作机制的有效建立,达成北京营销中心与区域
公司的业务协同。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订单3,010.9MW,累计在手订单7,945.5MW。


(三)精细化计划管控,有效应对海上风电装机高峰

积极借鉴2020年陆上装机高峰应对经验,在海上风电装机生产交付高峰时,推进前端销售和
后端采购协同,强化销售预测管理及采购策略性和精细化,进一步加强计划管控,明确了项目执
行计划准入条件,并将齿轮箱、叶片等大部件需求计划纳入项目执行需求计划,合理规划并积极
协调交付资源,建立安装调试与生产制造人员统筹调配机制,缓解安装调试用工需求,按计划完
成交付,保障了客户风场建设进度。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售风机1,084台,其中陆上风机384台,海上风机700台。


(四)持续挖掘降本空间,经营成本管控取得成效

把握降本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成本管控。整机物料方面,继续推进技术、采购协同降本,重
点机型降本规划初步达成;物流管理方面,继续推行物流经理承包制,加强外包物流业务管理,
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路线高效规划、精准定位、快速出入库;生产制造方面,继续夯实各制造基
地标准化建设,提高人均效能、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各制造基地固定资产的投入;运维方面,继
续优化运维模式,缩短项目进出质保期的周期,同时进一步提升工服分公司零部件再制造能力。


(五)持续推进“两翼”发展,探索新发展路径

坚持以风机整机销售业务为“一体”、风资源开发和服务业务为“两翼”(以下简称“一体
两翼”)的业务格局实现业务联动。


一是持续加大新能源资源获取力度,2021年度完成签订22GW+新能源项目开发协议,其中
600MW已列入省级重点开发计划并取得100MW项目核准,为业务后续持续稳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逐步实施风电项目建设,年内完成建设定西市安定区项目、会宁项目、北安项目、乌兰察布
等风电项目等,合计装机79MW。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建项目装机容量200MW,自持的风电场累
计并网容量达99MW。三是在服务业务方面,提高运维质量和降低运维成本并举,全年完成进出质
保期的项目共75个,较去年同期增长59.6%。同时,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务经营体系,在以大容量
的新型风电机组替代老旧的小容量风电机组(以下简称“上大压小”)、旧机组改造、叶片加长
等业务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另外,公司充分借鉴欧洲先进运维母船设计经验,启动定制“驭
风”“祥风”两艘运维母船,以全面提升运维服务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质保期外服务业务新接订单同比增长86.8%。


为使公司发展更符合双碳目标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在“一体两翼”的基础上,确立了“精
于风,不止于风”的发展理念,探索“风电+”的发展路径。2021年度,公司首个工业园区级的集
风、光、储、充一体的“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广东智慧能源项目已于2021年5月顺利通
过验收,实现商业化运行。


(六)聚焦科技人才,夯实研发基础

公司人才发展以“构筑全球风电行业领先的人才高地”为愿景,通过内部培养、人才交流和
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步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布
局全球七个研发中心,与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
发人员占比27.31%,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57.1%。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
服务
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风力发电设备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后市场配套服务。公司以“一体
两翼”的业务格局实现业务联动。



公司产品基本实现了全功率和全场景覆盖。产品覆盖1.25MW到11MW全系列风电机组,产品
主要应用于陆上和海上场景的风力发电。报告期内销售的陆上风电机组主要是2.X系列、3.X 系
列、4.0(陆上)、4.X 系列,海上风电机组主要是 4.X 系列、6.X 系列、7.X 系列、8.0MW 系
列。


公司持续推进风资源开发业务与服务业务。风资源开发业务基于风资源技术分析、借助多元
化开发手段,完成风资源项目开发、投资、工程建设,最终自持风电场获取发电收益或转让项目
获得投资收益。服务业务已构建风场运维、技改提质增效、叶片更换延长改造、备件及再造、涉
网类技术服务升级、运维培训等产品线,并提供覆盖设计期、工程期、试运行期、质保期、出保
期(质保期后)、退役期等风电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运维服务。




(二) 主要经营模式


1、风力发电机组整机业务

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订单,采用“按单定制、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方式,通过
向上游符合相应标准的供应商采购定制化及标准化的风机零部件,由公司生产基地完成风力发电
机组的装配、测试与生产,完成订单交付。


2、风资源开发业务

该业务是风机整机业务向下游的延伸,主要包括风资源开发、电站投资及建设、风场运营或
转让等环节。公司独立或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风资源、投资风电场,待项目建成后,或自持运营
获取发电收益,或通过项目转让获取资源溢价。


3、服务业务

该业务主要涉及风机的增值服务、风场管理优化、人员能力提升等,包括备件方案、精益运
维、专项运维、智能装备、智能资产管理、资产优化、培训与咨询等。公司根据客户方实际业务
需求,对项目所涉及的人员、技术、物料、装备等方面进行任务分解,并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专业
化服务,服务完成后由客户方按照合同约定进行验收。




(三) 所处行业情况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2021年是践行“双碳”目标元年与“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出台引导政策,
可再生能源及其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双碳”“1+N”政策体系逐渐完善,而电力行业在“双
碳”目标下一马当先。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国家及地方各部委先后发布了共计155份与
能源电力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在锚定“双碳”目标与绿色转型的同时,支持各企业开发风电资
源,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与绿色价值体现,推动风力发电行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度,可再生能
源发展再上新台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风电等清洁能源电力供应持
续增加,可再生能源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



(一)主要政策情况

1、双碳目标指引,宏观远景规划支持可再生能源跨越式发展

2021年3月12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章节中提出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
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
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
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将布局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五大海上风电基地及数
条外送通道,风电发展空间可期。


2021年10月24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
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
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方面主要目标,确
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方案》聚
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期,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
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方面主要目标。


2、建立长效机制,落实消纳责任权重,促进新能源消纳

2021年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
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落实各省份消纳责任,消纳责任权重从紧安排,实行总量和非水电双消
纳双考核,其中2021年清洁能源最低消纳权重大于20%的省份有20个。通知明确将滚动发布各
省权重,当年权重为约束性指标,各省按此进行考核评估,次年权重为预期性指标,各省按此开
展项目储备;本次文件中2022年指标普遍比2021年增长1.25%,明确新能源消纳要求逐年提高
的预期。消纳责任权重原则上明确了各省份 2021年需要新增核准和备案的保障性并网风光规模,
给出了市场规模的最低限。


2021年9月16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关于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
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再生能源电力
消纳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情况,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
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年度和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


3、政策保障2021年风电开发建设运行规范有序

2021年5月1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
知》,建立消纳责任权重引导、并网多元保障、保障性并网竞争性配置三方面长效机制。新增项
目区分保障性并网、市场化并网两种模式;要求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加快开发论证,落实建设
条件,抓紧核准(备案)一批新增项目,并推动开工建设,确保后续年度并网规模;要求电网企
业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项目接网,确保“能并尽并”,并会同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
滚动公布各省级区域并网消纳情况及预测分析。



4、“两个一体化”支撑非化石能源多元发展

2021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
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
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同时明确外送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优先规划建设比例更高的通道。将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作为提升电力发展质量和效率
的重要抓手,促进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电力供应
保障能力。


5、新建陆上风电锚定燃煤发电基准价稳定收益预期,海上风电省补平稳过渡

2021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

文件明确2021年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执行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即无论是保障性并网项目,还
是市场化并网项目,统一执行燃煤发电基准价,新增项目全部平价上网,不需要竞价,收益预期
更清晰。同时,陆上风电平价将促使风电行业投资与建设效率要求提高,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引导风电合理投资、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从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6月1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
发展实施方案》。对2018年底前已完成核准、在2022年至2024年全容量并网的省管海域项目进
行补贴,同时完善创新开发模式、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发展、加大海上风电创新与示范工作力
度、统筹做好海上风电发展与安全工作等多措并举保障海上风电平稳有序发展。


6、全国碳市场绿色电力市场启动,助推中远期风电环境价值变现

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21年5月14日,
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
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


(二)行业发展情况

1、风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运行情况持续向好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4,757万
千瓦,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3,067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690万千瓦。全国风电装机突
破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末,全国风电累计装机3.28亿千瓦,其
中陆上风电累计装机3.02亿千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2,639万千瓦。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
年风电发电量达6,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9%,风电平均利用小时
数达2,246小时。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6.9%,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


2、海上风电持续增长,发展空间广阔

2021年海上风电迎来装机高峰,新增装机1,690万千瓦,同比增长452%。在行业政策的持续
支持引导下,海上风电产业逐渐发展成熟,随着海上风电整机报价的走低,海上风电投资成本逐
渐下降。同时,海上风电逐渐向规模化、连片开发与深远海演变。各省份陆续发布海上风电规划,


“十四五”期间,广东规划新增14GW,海南规划12.3GW,江苏省规划新增超50GW,福建规划13.3GW,
山东规划新增14GW,广西规划建设5GW,浙江规划新增4.5GW。随着各地上报规划获批,海上风
电广阔发展空间显现。


3、风机大型化、平台化、智能化趋势明显

2021年是陆上风电平价元年,并逐步由平价走向低价,海上风电在装机高峰期过后价格快速
下行,市场价格战日益激烈。在市场需求与降本的双重挑战下,风电机组向大型化、精细化与定
制化、智能化与数字化、平台化与模块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1)大型化:据CWEA《风电回顾与展望2021》报告数据,陆上与海上风电机组的平均单机容
量由2010年的1.5MW、2.6MW分别上升至2020年的2.6MW、4.9MW。为实现风机大型化,长柔叶
片、TRB主轴承、高扭矩密度的驱动链、高电压等级变流器、分段式塔筒、数字化控制等将成为技
术重点发展领域。


2)精细化与定制化:中国风机制造商开发出了低风速型、低温型、抗盐雾型、抗台风型、高
海拔型等系列化风电机组。其中国内自主研发的低风速型风电机组,已将可利用的风能资源下探
到 4.8m/s 左右,未来可利用风速或将进一步下探。


3)智能化与数字化:风电机组普遍数字化,通过对机组海量数据的精准分析及预测,实现对
风场和机组智能化运营。


4)平台化与模块化:风电机组机舱、轮毂等部件,滑动偏航、叶片、塔架、控制等领域技术
复用,风电机组更新换代速度逐渐加快。


4、老旧机组改造与技改延寿市场启动

老旧机组改造相关政策相继出台:2020年辽宁省明确指出“支持现役风电机组更新项目建
设”,2021年3月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
稿)》中提出启动老旧风电项目技改升级,2021年8月宁夏下发《关于开展宁夏老旧风电场“以
大代小”更新试点的通知》明确单机容量在 1.5 MW及以下的老旧机组可等容或增容替换为3.0MW
及以上机组,2021年底国家能源局对《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随着这些政
策的落地,2021年12月贺兰山第四风电场作为全国首个 “以大代小”等容风电技改项目完成备
案,标志着“上大压小”市场的正式启动。


5、风电与多种形式能源深度融合,“新能源+”模式进一步发展

2021年国家能源局启动“两个一体化”项目申报,多省市积极响应。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
甘肃、河北、内蒙古、新疆、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福建等多省份均明确提出要开发多能互
补及一体化项目。新能源与储能的结合愈发紧密与普遍,多地已要求风电或新能源开发配置适当
比例储能。新能源制氢、氢电耦合等多能源形式联合发展模式逐渐浮现。


6、绿色电力交易启动,电力市场化交易提速

2021年9月7日,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启动会上,共有17个省份259家
市场主体参与,达成交易电量79.35亿千瓦时;绿色电力成交价格较当地电力中长期交易价格,


增加0.03元-0.05元/千瓦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十余个省份要求绿色电力参与市场化交
易。随着各省市中长期交易规则的明确与现货交易试点的推广,预计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将进一
步提升,绿色电力交易亦将逐步推广。


(三)行业主要技术门槛

风电设备是一种集成气象技术、空气动力学、工业控制、工业传动、机械装备、电力电子、
电力系统、传热学、大型轴承、复合材料、工业防腐等多学科技术的复杂装备系统。不仅需要有
在上述技术领域有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还需要在叶片、控制、传动链、风电轴承等核心技术上
拥有多年行业的技术沉淀、经验积累和实践经验,才能系统、有效的开发出有竞争力的风电机组。

特别是海上风电机组,不仅需要考虑海工装备相关的问题,还需要考虑风电机组特有的海上运输、
施工环境、运行环境等复杂的场景,面对的不仅仅是复杂的跨学科技术积累,更需要多年的工程
的实践经验及项目经验去迭代优化,先发者优势也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相应的技术壁垒。




2. 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
情况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风电装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风电整机装备生产国。风电设备制造已经达
到领先水平,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全产业链。2020至2021年间,陆上装机高峰进
入尾声、海上风电补贴退坡政策逐步明确,公司主动应对市场白热化竞争压力,保持海上风电优
势,稳固市场地位。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在国内综合市场
占有率分别为6%、9%、9%,行业排名分别为第五名、第四名与第五名。其中国内海上新增吊装市
场占有率分别为28.9%、39.0%、27.1%,行业排名多年维持市场第一,市场地位较为稳固。


表: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21年主要风电整机制造商中国新增吊装容量及市场份额

排名


风电整机制造商


2021
年新增吊装容量(
GW



2021
年中国市场份额


1


金风科技


11.38


20%


2


远景能源


7.81


14%


3


运达股份


7.64


14%


4


明阳智能


7.53


14
%


5


电气风电


5.18


9
%


6


东方电气


3.31


6
%


7


中国海装


3.27


6
%


8


三一重能


3.25


6
%


9


中车风电


3.00


5
%


10


联合动力


1.52


3
%





其他


1.88


3
%









3. 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风机大型化、智能化持续推进

报告期内,陆上风电机组研发重点已布局到5MW或6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研发8MW已成为
新的起点并逐步向10MW及以上发展。后续陆上与海上机组重点将进一步提升至8MW+与12MW+。


据报告,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不断增加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未来风电技术《2021
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专刊-风电回顾与展望2021》装备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
面:

一是风电机组继续保持向大型化、定制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是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三是风电机组智能化的关键是软件的开发应用,未来软件开发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

四是风电机组设计制造将继续向标准化和模块化发展;

五是将采用中速永磁同步发电机,发电机与齿轮箱集成或半集成设计技术路线,在可靠性、
成本、尺寸、重量等关键因素中达到了较好的平衡,在超大型风电机组中展现出发展趋势。


2、老旧机组改造与延寿市场启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在役风电机组超14万台,其中兆瓦级以下风电机组规模约11,000余
台。随着宁夏、辽宁等省份的试点项目的实施,其他省份也相继出台细则和标准,老旧机组的
“上大压小”市场将逐渐爆发。


3、风电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

我国已启动规划建设以沙漠、隔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以支撑我国如期
实现“双碳”的目标任务,这也是我国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的重大举措。以沙漠、隔壁、荒漠地区
为重点的大基地集中开发、多能互补,配套跨省外送将成为“十四五”和“十五五”规划中风电
发展的重要趋势。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求风电单一发展模式转变为风光储氢多能源要素综合利
用。从两个“一体化”到新能源“隔墙售电”就近交易,综合能源叠加“双碳”概念延伸出“碳
中和”示范、零碳园区,以及风电制氢与二氧化碳化工耦合等新发展模式逐渐涌现。


4、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绿色电力交易加速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
市场协同运行,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一体化设计、联合运营,跨省跨区资源市场化
配置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提高,有利于新能源、储能等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
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国家市场与省(区、
市)/区域市场联合运行,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自主选择,电力资源在
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电力中长期交易、绿色电力交易规则逐步完善中,已有多省市
明确2022年电力市场化交易方案并安排绿色电力交易规模,预计后续市场化程度将快速提升。



(四) 核心
技术与研发
进展


1. 核心技术
及其
先进性
以及报告期内
的变化情况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海上风机制造商与服务商、国内先进的陆上风机制造商与服务商。一直以
来,公司立足风力发电机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以及后市场配套服务的经验积累与核心优
势,高度重视数字化、智能化战略的规划、投入、实施与落地,高度重视对风电市场前沿趋势的
把握,借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公司主营业务产业形态、经营形态、价值形态的
升级和再造,巩固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积极围绕产业链创新,致力于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与
产业化,核心技术全面应用于海上、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公司主要核心技术体系与内容概述如下
表:

序号

核心技术名称

主要内容、特点与技术先进性

1

数字化顶层

设计技术

1、全方位覆盖终端、场端、云端,深入穿透底层数据、高效发挥数据价值,为客户提供综
合的智慧风场解决方案。公司发展产品数字化、服务产品化,持续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
服务

2、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交付、运维等业务环节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技术研发及应用

3、风电场数字化解决方案

2

智能化生产

制造技术

部分主打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国内领先的智能化生产制造

3

风力发电机组

整机设计技术

拥有载荷与控制算法仿真、有限元计算、叶片设计、驱动链设计、支撑结构设计、海上整
机载荷一体化设计、测试验证等全套设计仿真和验证平台

4

风力发电机组

载荷控制技术

风电机组整机全工况数字化的载荷仿真技术,各类先进智能控制算法

5

测试验证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部件及系统测试验证、整机测试验证、并网测试验证三部分技术

6

叶片技术

1、叶片与整机一体化设计

2、SE系列高性能翼型族

3、涡流发生器和后缘锯齿等气动附件开发

4、碳纤维、叶根预制等新型大叶片设计技术

7

永磁直驱发电
机与变流器耦
合技术

1、发电机、变流器、整机强耦合的设计优化技术

2、基于多模块组合的多通道并联容错技术

8

变桨系统技术

1、变桨系统设计、仿真、计算、测试全套技术

2、变桨控制源代码

3、安全冗余设计技术

4、单轴多电机变桨同步技术

9

塔架设计技术

1、柔塔载荷计算技术及设计方法、柔塔涡激振动控制策略、柔塔结构优化及轻量化技术

2、混塔载荷计算技术、载荷处理技术、极限和疲劳分析技术、工艺控制技术

10

海上整机基础

一体化设计

1、基础设计与载荷仿真软件对接技术

2、整机基础一体化建模仿真技术

3、海上基础选型和基础工程量评估技术

11

风电场设计与

运维技术

1、风电场流场建模技术、中尺度气象数据处理技术、移动式测风与测流技术、复杂地形测
风数据处理技术、单机控制自适应技术

2、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能量管理、健康管理、资产管理技术

12

电网适应性技


1、高低电压穿越、次同步振荡抑制、无功调压等电网暂态支撑技术

2、有功无功功率控制技术

3、超宽电压、频率和无功适应的分散式弱电网自适应技术

4.调频响应和惯性响应技术

13

环保与可持续
发展技术

1、绿色选址技术

2、绿色设计技术

3、绿色施工技术

4、绿色运行技术

5、绿色回收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 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



在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和技术研发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取得了以下成果:

产品方面:

1、 海上风电机组研发成果:1)为进一步提高中低风速区域的发电效率,公司针对中低风速
近岸海域研发的WG5.55F-172半直驱机组完成批量交付。针对中低风速远海海域研发的W6.5F-
185直驱机组完成批量交付,该机组单位千瓦扫风面积达到4.1m2/kW以上,在7.5m/s平均风速
下,年满发小时数可达3200h以上,以上两款机组分别获得了国内权威机构颁发的设计认证及型
式认证。2)为了迎接海上风电平价市场的到来,公司依托十多年丰富的海上风电机组设计及运维
经验,配合成熟的IPD产品开发体系,针对高风速海域自主研发了“Petrel”海燕平台。该平台
主要应对高风速海域,同时覆盖台风区域,以高度可靠为产品亮点。2021年9月, “Petrel”海
燕平台推出首款产品EW11.0-208,配备了百米级S102碳纤维叶片,在保证高协同性、低故障率的
同时,提升了发电效率。该产品采取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平台,应用公司
最新一代LeapX控制系统,能够降低整机运行载荷,提升机组运行稳定性。作为全感知数字化智
联风机,EW11.0-208与公司“风云”平台智能互联,将持续提升可利用率及客户收益率。 3)针
对中低风速海域,公司进一步研发了“Poseidon”海神平台,该平台采用高度集成半直驱驱动链
技术,确保平台最优经济性。2021年10月,海神平台推出了首款机组EW8.0-208。该产品同样采
用S102碳纤维叶片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设计、管理、运维管理平台,装配智能“黑科
技”Sensor Roller技术,保证机组的高性能及高可靠性。


2、陆上风电机组研发成果:1)公司在3.X、4.XMW级产品平台基础上升级推出WB3.0N-150
以及WB3.6N-168、WB4.55N-168机组,采用基于智能感知和模型控制等载荷控制、发电量提升等
技术提升整机可靠性和发电能力,目前上述三款机型均已获得型式认证、高电压穿越认证、低电
压穿越认证、电能质量认证等,为国内不同中低风速应用场景提供更高发电性能及适应性的综合
解决方案。2)针对三北、中东南等点位资源、风资源和运输条件受限的项目,公司采用半直驱传
动链技术,推出了应用于陆上全新的卓刻平台,并在该平台上陆续开发了陆上WH4.65N-182、
WH5.0N-182、 WH5.6N-182、WH6.05N-172、WH6.25N-172、WH6.25N-182等新产品。该平台通过基
于发电量分布的整机系统性设计、叶片动态气动设计,使整机发电性能达到最优;并通过全方位
多层次的测试验证,实现零缺陷的设计闭环。其采用供应链深度协同研发的方式,也为陆上大兆
瓦平台技术路线的进一步发展迭代奠定了基础。卓刻平台机组整体尺寸小、重量轻、满足特殊山
地分体运输需求,其中WH5.6N-182机组已吊装并满功率运行,叶片和半直驱传动链等核心零部
件、及整机性能均得到验证。



技术方面:

1、大叶片设计与制造技术:1)2021年,公司自主研制的百米级风电叶片S102顺利下线,并
已应用于公司海上EW11.0-208机组。该叶片采用高升阻比/低粗糙度敏感性的翼型族,从源头保
证优异的叶片发电效率,并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影响;采用平台化整体设计优化方法,运用自主
开发的数字化技术,使整机效率和载荷达到最优平衡;采用弯扭耦合设计技术,将叶片动态变形
作为关键设计因素,动态迭代叶片气动和结构,保证发电量和载荷的高稳定性;对标最新的国际
标准,对叶片进行全方位安全校核,并且通过结构创新,将叶片重量降至最轻,使整机的成本及
可靠性能达到最优;采用碳纤维叶片设计技术,充分发挥碳纤维材料比模量高、比强度高等优势,
减轻了叶片重量,提升了发电量,降低了机组载荷;采用面向制造的模块化设计和界面融合技术,
为未来提升批量制造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2)2021年9月2日,自主研制的叶片S89下线,当时
为全球最长陆上叶片,目前已应用于陆上卓刻平台机型。3)2021年2月,公司自主研发长达90
米的海上风电叶片S90也一次性通过全尺寸静力测试,成为当时世界最长的风电玻纤叶片。


2、整机设计载荷控制技术包括载荷仿真技术提升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2个方面。1)载荷仿
真技术:通过实施下一代风机载荷仿真技术研究项目,开发了新的载荷软件工具链,成功完成了
载荷云计算平台的开发及应用,大大提高了载荷计算速度和仿真精度。2)智能控制技术:完成研
发下一代基于模型的智能控制技术并已全面应用到新产品开发中,通过该技术可以对风力发电机
进行实时建模分析,从而提高风机的运行稳定性,降低疲劳载荷5%左右,并可提高发电量1%-3%。


3、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穿透:1)大叶片关键技术开发:加快推进应用于大兆瓦风电机组的
大叶片开发(见上述“大叶片设计与制造技术”详细介绍);加速推进了新型复合材料在叶片设
计中的应用;加速推进新结构型式叶片设计开发。2)新型塔架开发:加速推进多种新型结构型式
钢塔的技术预研。3)变流器技术:加速推进变流器核心控制技术与核心功率硬件技术,相关技术
已在公司风机产品上应用;基于双碳背景,完成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相关技术预研。4)驱动链
技术穿透:加速大兆瓦风电机组驱动链的设计穿透,在卓刻平台开发过程中采用供应链深度协同
研发的方式,系统地建立了集成式半直驱驱动链设计及制造技术。


4、全生命周期优化:1)整机生命周期优化层面:2021年对3MW、4MW级陆上风机产品完成了
整机系统优化,同时制造工艺与验证技术实现闭环。经过对量产过程中的制造工艺不断优化,逐
步纠正了生产缺陷并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一致性验证,提升了产品制造可靠性;对海上风机产品
WG5.55F-172机组与W6.5F-185机组完成了开发到批量的验证,进行了型式认证验证以及高、低
电压穿越认证等。通过机组的样机生产,对机组的生产制造过程进行闭环优化设计,保证了批量
生产的一致性。2)风电机组部件设计优化层面:优化与升级了叶片设计平台、塔架参数化设计工
具;完成整机多目标优化设计计算平台一期建设与应用,为风电机组整机多目标设计优化提供了
基于数字化数学模型的有效工具。


5、深远海技术:为未来使用深远海海域的风能资源,公司2021年进行了深远海漂浮式风机
的研发,与福建龙源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联合进行南日岛漂浮式示范项目的研发,项目已经完


成1:40缩尺模型的水池实验工作,验证了风机及基础的设计安全性与一致性。同时,针对深远海
海域的特性,公司特别配合研发了健康智能诊断技术、智能终端与远程听诊技术,为漂浮式风机
提供智能运维的技术支撑。


6、数字化技术:完成7款数字化产品研发,全方位覆盖终端、场端、云端,深入穿透底层数
据、高效发挥数据价值,为客户提供综合的智慧风场解决方案。公司发展产品数字化、服务产品
化,持续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7款数字化产品,分别为:1)智能控制系统 WT-Agent:采
用实时操作系统,负责风机实时可靠运行;通过结合特定环境运行经验,灵活切换定制化的控制
策略,降低停机时间,降低机组载荷,提升发电量,提高机组可利用率。2)智能终端&远程听诊
系统 Edge-Agent:为故障诊断为在线故障诊断和分析提供宝贵的第一手原始数据。3)风场监控
SCADA系统 Park-Agent:借助于创新的基础架构,解决用户关心的风电场SCADA系统稳定性、易
用性、数据质量等关键问题。全新的Park-Agent产品: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监控平台,可输出
满足各种用户所需的高质量、多维度的数据报表。4)新一代场控系统 Grid-Agent:可实现整场
风机、SVG和储能等设备的协同控制。5)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系统 Prognostic-Agent:集建模、
预警、运维于一体,持续监测机组的健康状况,预测故障的发生。评估维修窗口期,制定预防性
维护方案。可大幅降低运维成本、改善风场能效水平,真正实现“无人值守、高效运维”的愿景。

6)智能诊断软件平台 Health-Agent:集成多源监测数据,全面监测机组各大部件运行状态。对
数据进行融合和特征提取,结合数据失效机理,融合以先进智能诊断算法,可实现早期精准的风
机核心轴承、齿轮箱、叶片、塔筒等部件的故障预警,有效提高机组可靠性,降低故障及非计划
停机时间,全面保障机组可利用率及发电量。7)风电场数字化设计平台 WindSight:嵌入高分辨
率的气象环境数据库,为选址提供输入保障;使用更贴近物理现实的仿真模型和中微耦合,精准
评估流动和发电量;自动化的设计算法,同时考量发电量、度电成本,并兼顾载荷等约束,助力
设计高收益、高稳定性的风电场。


7、综合能源技术:由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实施的广东智慧能源项目在
报告期内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是广东省内最大、上海电气集团首个工业园区级的集风、光、储
一体的“能源互联网+”项目,是未来建设低碳、零碳园区乃至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示范。园区建
设包括1台8MW海上风机和1台4MW海上风机,2.42MW的屋顶光伏、2MW/2MWh储能、充电车桩设
备、智能楼宇监控、“5G+”工厂IOT系统、微网控制系统、能量调度管理平台等。该项目探索在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渗透条件下,通过“网-源-荷-储”动态控制管理技术,在保证严苛的供电可靠
性和高品质电能质量同时,实现能源的自组织、自平衡、自优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项目建
设了一个开放式的实验平台,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类新技术的叠加,
建成智慧新能源、数字化风场、数字化交互、智慧储能、智能配网、数字化工厂、智能园区、智
慧交通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使得相对传统的电力设备产品呈现出新的面貌。







报告期
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本年新增

累计数量

申请数(个)

获得数(个)

申请数(个)

获得数(个)

发明专利

238

62

535

127

实用新型专利

65

59

220

176

外观设计专利

2

0

7

5

软件著作权

24

24

40

40

其他

128

51

146

52

合计

457

196

948

400





3. 研发
投入
情况表


单位:元




本年度


上年度


变化幅度
(%)


费用化研发投入


925,137,833.37

559,814,944.91

65.26

资本化研发投入


-

-

-

研发投入合计


925,137,833.37

559,814,944.91

65.26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


3.86

2.71

1.15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

-

-

-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坚持“市场需求引领”和“前沿技术带动”双轮驱动,报告期内大
幅增加研发投入。

2021年完成开发多款海陆产品,加强研发数字化产品,在大叶片设计与制造、
整机载荷控制、关键零部件穿透等专业技术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研发项目增

,相应研发费用增加。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 在研
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预计

总投资规模

本期

投入金额

累计

投入金额

进展或阶段性

成果

拟达到目标

技术水平

具体应用前景

1

6MW直驱型海上风
电机组系统优化设
计、先进制造及验
证技术

21,803.10

202.83

10,347.74

项目处于开发
验证阶段

对原6MW机组进行优化升级和改
造,使之具有更好的发电性能及
制造性,并进行批量验证

6MW同时期风轮直径最大,可靠性
领先。


提高6MW风电
机组的发电性
能,使其具体
更好的制造性

2

风电机组可靠性和
并网测试技术研究

2,100.00

-

2,069.05

完成可靠性、
并网测试设计
技术体系

研究可靠性和并网测试方法,通
过可靠性和并网测试提高故障
率高的零部件可靠性,解决高电
压穿越测试瓶颈

可靠性设计水平国内领先。高电压
穿越测试技术,实现产品对应的独
立测试能力,相关测试技术国内第
一梯队。


降低风电机组
故障率,提高
零部件可靠性

3

风电前瞻性技术预
研与研究

14,934.21

3,207.01

14,831.40

完成前瞻性技
术预研研究

调研和分析风电技术研究热点,
并对个别技术进行详细的探索
性预研

下一代预研产品配套的预研技术开
发,相关预研技术方向的能力国内
领先。


掌握风电机组
前瞻性技术,
提高竞争优势

4

关键核心零部件技
术穿透

12,731.99

2,884.75

4,327.92

项目处于开发
验证阶段

对风电机组几大关键核心零部
件进行技术研究

大型风电机组几大关键核心零部件
设计穿透,技术达到国内第一梯
队。


掌握核心零部
件关键技术研
究,有效降
本,提高新产
品竞价能力

5

全生命周期设计优
化技术研究

10,674.85

4,490.98

8,911.98

项目处于开发
验证阶段

掌握部件、整机、风电场不同层
级的优化技术;建立整机和风电
场优化设计体系;形成部件、整
机、风电场优化方法;优化风机
设计方法,建设风机设计软件平


形成数字化转型配套工具链和工具
效率达到国内第一梯队。为数字化
转型打好基础,实现更快更好的数
字化转型。


提高风电机组
全生命周期内
的运维优化能








项目名称

预计

总投资规模

本期

投入金额

累计

投入金额

进展或阶段性

成果

拟达到目标

技术水平

具体应用前景

6

深远海和综合能源
技术研究(二期)

16,705.64

4,139.35

15,800.32

项目处于详细
设计阶段

以新兴的深远海和综合能源风
电市场为目标,开展对固定式和
漂浮式风机一体化设计技术研
究、设计新型式过渡水深和深远
海漂浮式基础、漂浮式示范工程
研究、海上综合解决方案技术研
究、综合能源利用技术研究等

设计适应中国海域条件的漂浮式基
础型式,综合能源示范属同期国内
最大容量。


应用于漂浮式
机组新产品的
开发

7

下一代风机载荷仿
真技术开发

3,300.00

-

3,247.10

项目已完成。

1)完成载荷
云计算平台的
发布及应用;
2)完成载荷工
况表优化设
计。


研究新的载荷计算方法,完成载
荷计算工具的开发

优于目前行业使用的商业软件工
具。


用于风电机组
载荷计算,缩
短载荷计算时
间,提高工作
效率

8

新一代数字化和云
服务平台开发

21,666.67

10,553.02

13,443.59

项目处于开发
验证阶段

研究数字化风机、数字化风场、
风云工业互联平台,以提高风机
运行质量、风电场运营效率,提
高发电量

数字化和云服务平台相关技术进入
国内同行第一梯队。


实现风机运行
监控数字化管
理,实时掌握
风机运行状
态,及时解决
风机运行问题

9

叶片关键技术研究
与开发

8,419.35

2,498.45

8,395.88

项目已完成

叶片新结构、新材料预研,为大
型叶片轻量化做技术储备

较早开展了叶片新结构、新材料研
究整体为行业第一梯队,个别关键
技术国内领先。


用于新产品叶
片的开发







项目名称

预计

总投资规模

本期

投入金额

累计

投入金额

进展或阶段性

成果

拟达到目标

技术水平

具体应用前景

10

陆上2.5MW平台优
化及产品研发

16,210.88

2,853.44

16,171.88

量产交付

开发满足陆上中低风速区域市
场、单机容量达2.5MW级别、可
搭配不同叶轮直径的平台产品;
在该平台上扩展开发适应海外
60Hz电网的机型,满足如日本、
北美等地区的市场需求

该项目建立了2.5MW功率等级下的
优质机型组合:直径为126米、
135米和146米的风轮组合在捕风
能力方面均领先于市场同级别产
品,同时搭配高效叶片与智能发电
控制技术,可进一步挖掘不同风资
源条件下的发电潜力。


为超低风速市
场,提供更加
全面的平台化
选择

11

陆上3.X产品研发

6,378.88

3,005.84

4,676.95

量产

针对陆上低风速地区定制化开
发单机容量3.XMW级别机组,满
足陆上3MW以上单机容量需求的
低风速区域市场

3.XMW的单机容量与15X米的超大
风轮精准匹配低风速市场对捕风、
占地和造价的多维需求。与整机一
体化设计的高效、轻质、超长叶片
可实现对风能资源的高效利用。该
项目产品在大兆瓦低风速产品中已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面向北方和中
东部市场,更
加全面的
3.XMW级别解
决方案

12

陆上4.X产品研发

11,386.88

10,229.99

5,924.34

量产

针对国内陆上“三北”以及海
外市场,定制化开发4.XMW级别
机组,以单机大容量实现开发成
本的下降,满足大型风电基地类
项目的开发需求

该项目产品基于平台化理念开发,
充分复用已有海、陆平台的成熟部
件和子系统,大幅提升可靠性。大
型部套采用模块化和标准化的设计
准则,可实现传动链的分体运输与
安装,满足陆上运输与施工条件对
大兆瓦机组的严苛要求。搭配智能
感知与智能监控系统,充分满足大
型基地项目的智能化运行与维护需
求。该项目产品在高可靠性、高发
电能力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继承上海电气
成熟可靠、批
量运行的产品
技术,可以及
时满足三北市
场的需求







项目名称

预计

总投资规模

本期

投入金额

累计

投入金额

进展或阶段性

成果

拟达到目标

技术水平

具体应用前景

13

陆上5.X产品研发

17,793.75

7,920.29

5,205.75

样机验证

主要面向陆5-6MW级中、高、低
风速市场开发的平台化产品,陆
上无补贴时代,降低风电厂度电
成本的大型化平台化产品,系列
产品能够覆盖陆上70%市场区
域。


该项目打造单机容量5MW及以上陆
上产品平台。该平台集成整机系统
多目标寻优、紧凑型传动链、超大
型高效叶片、基于模型控制和独立
变桨等多项新技术。以更低度电成
本满足大型基地项目的高收益需
求。在产品技和技术属国内领先水
平。


覆盖陆上风电
70%以上的应用
场景,满足国
内中、高、低
风速风电市
场。


14

陆上3-4MW级产品
开发(二期)

14,148.54

5,766.49

12,992.22

量产

聚焦陆上中低风速区域,优化平
台机型的风区适应性。同时扩展
更大风轮,提升该平台机型的风
能捕获能力

该项目基于平台化理念对已搭建的
3.XMW和4.XMW产品平台进行风区
匹配性优化。利用先进的载荷控制
技术、叶片轻量化技术、结构优化
技术实现平台产品的降重、提效。

同时在高复用率的前提下扩展更大
直径的风轮。该项目成果在产品可
靠性、发电能力、成本管控等方面
的综合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针对三北地区
的适应性升
级,提供更全
面的平台机型

15

海上3-5MW产品研


22,583.49

3,946.38

20,981.07

量产

主要面向中国海域中低风速市
场,以及浙南、粤西等中低风速
且强台风市场

根据国内海域特点,针对中低风速
和台风区域特点,完成机组开发的
工作,开发中低风速区域的高发电
效率的叶片以及抗台的叶片的设
计,通过台风预警机控制策略确保
机组在满足发电收益的同时保证机
组安全性。产品及技术属于国内领
先。


面向福建-浙江
一带沿海地
区,提供高可
靠性的3-5MW
平台机组







项目名称

预计

总投资规模

本期

投入金额

累计

投入金额

进展或阶段性

成果

拟达到目标

技术水平

具体应用前景
(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