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万集科技(300552):2021年年度报告

时间:2022年04月08日 22:57:13 中财网

原标题:万集科技:2021年年度报告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年度报告

2022年04月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
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
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翟军、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刘明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
员)刘明声明:保证本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本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485.34万元,同比下降43.17%,实现归属
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258.81万元,同比下降92.94%。本报告期营业收入与
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1、ETC行业进入稳步发展期,ETC产品出货量下降,公司ETC业务收入
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导致公司整体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下降;

2、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激光雷达、智能网联、汽车电子
方面持续提升产品及解决方案能力,公司2021年度研发费用23,494.50万元,
较2020年度增加8,141.90万元,同比增长53.03%;

3、因报告期内对应缴纳的软件收入增值税减少,公司收到的增值税即征即
退同比减少。公司2021年度收到增值税软件退税3,283.02万元,较上年同期减
少10,659.92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把握智能交通行业业务机会,各项业务稳步推进:

激光雷达业务方面,公司基于自主技术形成了交通用激光雷达、工业制造


及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等多系列产品。

交通用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公路交通调查、高速公路辅助计费、隧道安全、桥
梁保护等场景。工业制造及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消杀、清洁、
配送、巡检等服务机器人行业,报告期内,成功进入物流行业无人装车市场、
智能港口、轨道交通等行业。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已形成
车路两端多线激光雷达产品,相关产品已用于公司在雄安、北京、苏州、西安
等多个智能网联示范区项目及广州广明高速祈福隧道的数字化改造、西汉高速
秦岭隧道群项目等商业落地项目。同时公司正紧密开展MEMS和硅基固态激光
雷达(OPA)相关研发,以持续保持公司产品及技术优势。


汽车电子业务方面,公司发布了混合固态128线车规级激光雷达,进一步
完善了公司在前装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的布局,增强公司激光雷达产品竞争力。

前装ETC方面,受益于国家政策推动及公司前期充足准备,公司已获得近60
家汽车主机厂的前装ETC定点,并逐步向其中的50余家车企供货,保障了前
装ETC产品的量产交付。前装V2X车载通信终端方面,公司目前已形成4G、
5G多系列V2X产品,产品经过多项车规级性能测试符合前装上车要求,并与
十余家车企参加四跨、新四跨验证,率先进入商用落地。公司已获得知名商用
车企、新能源头部车企的前装V2X车载通信终端产品定点。


智能网联业务方面,公司基于自主车路两端V2X产品、路侧智慧基站及智
能交通云控平台,针对公路安全管理、通行效率优化等公路运营痛点事项,形
成智慧数字隧道、智慧自由流收费站、智慧服务区、全息路口等解决方案。公
司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解决方案能力,另一
方面积极推进方案应用,参与北京全息路口、陕西秦岭隧道等多个智能网联项


目建设。


ETC业务方面,公司ETC-RSU产品在防邻道干扰、精准计费、定位去反
向等方面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传统RSU设备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城市应
用拓展方面,公司已形成从城市ETC清分结算管理平台,到城市应用场景解决
方案,再到路侧缴费产品的面向ETC城市应用的系列方案体系。公司已完成单
片式ETC-OBU的产品开发,并在北京、广东等地区上市销售。公司智能OBU
已完成20余省的布局,实现了C端用户的触达和积累。


动态称重业务方面,公司积极把握高速公路入口治超带来的业务机会,报
告期内,公司中标“常德市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智能检测系统建设项目”,中标
金额1.25亿,叠加高速公路实施入口治超给非高速路段带来的治超压力,公司
治超业务迎来持续快速发展机遇。


剔除ETC业务下降因素外,公司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主要财务指标未
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与行业趋势一致。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风险。


1、业绩波动风险

公司业务的发展受到国家对智能交通行业支持性政策及国家在交通基础设
施行业的投资及交通治理、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投入程度的影响。虽然国家中长
期规划持续助推发展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如果未来国家对智能交通有关领域的
支持政策或支持力度发生变化,公司经营业绩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研发更多系列的新产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
群体,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使公司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2、应收账款风险


公司所处智能交通行业的主要客户为各地公路管理部门、智能交通系统集
成商以及银行等,公司业务合同的执行期及结算周期一般较长,且工程款项的
结算附有一定条件,存在客户延迟验收以及产生坏账的风险。公司应收账款期
末余额较大,若期后应收账款回款情况欠佳,将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
进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一方面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监控管理,根据销售人员应
收账款考核指标提高回款率。另一方面公司重视合同签订质量,合理管控合同
付款方式、定价方式等重要条款,并进一步提高公司生产力和按时供货率,加
强合同执行力,从而提升公司运行效率,缓解公司运营压力。


3、新产品拓展及技术创新风险

能交通行业同时涉及到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控制技
术等多个专业领域,属于技术更新速度快、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为主导的行
业。虽然公司在智能交通行业经营多年,但如果未来公司对市场需求把握出现
偏差,致使公司的核心技术未能满足客户发展方向的需求,导致技术落后,或
者不能及时调整技术和产品方向,或者新技术、新产品不能有效实现成果转化,
公司可能丧失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地位,进而出现竞争力下降、无法实现预期收
益水平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继续深入了解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方向,制定相应
的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充分重视新产品市场推广工作,持续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根据客户反馈不断改进产品水平,提升产品品质,进一步推动销售规模。


4、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风险


受上游厂商原材料钢材、电子元器件价格的上涨以及物流成本上涨、供需
关系等方面影响,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影响到公司的生产成本。虽然公司与供应
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如果出现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将会
对公司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为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
成本压力积极与供应商协商沟通,调整采购渠道、寻找替代材料以及设计优化
等多种方式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造成的影响,同时根据物料性质、资金
情况,适当储备库存,避免供求关系持续紧张带来的供应及资金压力。


5、经营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资产规模、业务规模、人员及管理队伍的进一步扩张,公司现有
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组织设置、内部控制等方面都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如果公司管理层不能适时调整公司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人才储备以适应公
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司未来可能存在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
制有效性不足、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的管理能力滞后于经营规模增长的风
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持续优化公司整体管理能力,
公司管理层加强学习,持续提高管理层业务能力,强化内部管理的流程化、体
系化,使企业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学化,尽量消除规模迅速扩张所带来的管理
风险。


公司经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213,133,112股为基数,
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40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以资本
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0股。



目录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 2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12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6
第四节 公司治理.............................................................................................................................. 63
第五节 环境和社会责任 ................................................................................................................. 87
第六节 重要事项.............................................................................................................................. 88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112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121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122
第十节 财务报告............................................................................................................................ 123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公司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载有会计师事务所盖章、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的审计报告原件;

三、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名的2021年年度报告文本;

四、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原稿;

五、其他有关资料。



释义

释义项



释义内容

本公司、公司、万集科技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万集



上海万集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万集智能网联



北京万集智能网联技术有限公司

武汉万集



武汉万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西藏万集



西藏万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慧集



北京慧集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万集



深圳市万集科技有限公司

雄安万集



河北雄安万集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万集



苏州万集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万集国际



万集国际(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万集信息工程



北京万集信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越畅通



北京越畅通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万集



湖南万集网联科技有限公司

万集小万



北京万集小万科技有限公司

易构软件



山东易构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联邦车网



广东联邦车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慧网联



重庆通慧网联科技有限公司

信联科技



山东高速信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联支付



山东高速信联支付有限公司

广州万集



广州万集车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证监会、证监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深交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保荐机构、东北证券



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审计机构、信永中和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证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公司章程》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报告期



2021年1-12月




报告期末



2021年12月末

交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住建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工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ETC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System),实现了车辆
在通过收费节点时,通过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实现车辆识别、信息写入
并自动从预先绑定的IC卡或银行账户上扣除相应资金。这一技术使
得道路的通行能力与收费效率大幅度提高

ETC-RSU/路侧天线



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又称路侧天线,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中
的路侧组成部分,由微波天线和读写控制器组成,实时采集和更新标
签和IC卡

ETC-OBU/电子标签



车载单元(On Board Unit),又称电子标签,安装于车辆前挡风玻璃
内侧,通过OBU与RSU之间的通信,实现不停车收费功能

手持发行器/台式发行器



OBU的发行、激活及检测设备

智能OBU



在常规OBU的基础上,从行车安全、车载供电、稳定可靠性、车辆
高度融合、车路人互联、减少车机安装数量等实际需求出发,实现前
装车载电子标签的多维拓展,将行车记录仪、蓝牙、Wifi、4G、导航
定位、移动互联网应用等功能与OBU结合的复合应用型ETC产品

激光雷达



基于脉冲激光的时间-飞行的测距原理,以激光作为信号源,以脉冲
激光不断地扫描目标物,通过测量激光信号的时间差、相位的时间差、
相位确定距离,实现对物体外形的实时扫描的设备

AGV



英文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的缩写,即"自动导引运输车",装备有
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能够沿规定的导引路径行驶,具有安全
保护以及各种移载功能的运输车

AMR



英文Automatic Mobile Robot的缩写,意思是自主移动机器人。AMR
无需特定的轨迹,采用完全自主的导航技术。


智能网联



通过雷达、视频等先进的车、路感知设备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实时高
精度感知,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实现车与车、车与
路、车与人以及车与道路交通设施间的通讯、信息交换以及控制指令
执行,最终形成智能化交通管理控制、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以及网联
车辆自动驾驶的一体化智能网络系统。广义上,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涵
盖了智能网联汽车系统与智能网联道路系统,智能网联系统和产品在
提高交通行车安全、减轻驾驶员负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有助于节
能环保和提高交通效率

智能网联汽车



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车联网现代
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内网、车外网、车际网的无缝链接,具备信
息共享、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协同等控制功能,与智
能公路和辅助设施组成的智能出行系统,可实现"高效、安全、舒适、
节能"行驶的新一代汽车




V2X



Vehicle to Everything,即车对车的信息交换、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

是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它使得车与车、车与基站、基
站与基站之间能够通信,从而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
一系列交通信息,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提供车载娱乐信息等

LTE-V2X



基于LTE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V2X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蜂
窝通信(Uu)和直接通信(PC5)两种工作模式

动态称重



通过测量和分析轮胎动态力测算一辆运动中的车辆的轮重、轴重以及
总重量,实现了测量行驶车辆重量的要求,这一技术在交通轴载调查、
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和计重收费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计重收费



根据通行车辆的车货总质量收取通行费,多载多缴,少载少缴,体现
公平合理的原则,能够有效制止车辆的超限运输,对道路所造成的破
坏也有所缓解

超限检测



通过检测器等设备对道路通行车辆的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进行检
测,确认车辆是否超出国家标准的限值

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



是集高速动态称重系统、交通视频监控系统、激光轮廓扫描检测系统、
执法业务综合管理平台于一体,在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的情况下,
将超限超载车辆鉴别出来,保证交通流量的正常同时消除超载超限的
车辆,是一种全天候24小时无人值守全新的科技治超执法模式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信息

股票简称

万集科技

股票代码

300552

公司的中文名称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中文简称

万集科技

公司的外文名称(如有)

VANJEE TECHNOLOGY CO., LTD.

公司的外文名称缩写(如有)

VANJEE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翟军

注册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12号楼A区

注册地址的邮政编码

100193

公司注册地址历史变更情况

2018年1月4日由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院5号楼601变更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
园12号楼一层A101 B101 二层A201 B201 三层A301 B301。2018年12月14日变更为北京
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12号楼A区。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院中关村软件园12号楼万集空间

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

100193

公司国际互联网网址

http://www.wanji.net.cn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辛博坤

范晓倩

联系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院中关村
软件园12号楼万集空间

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院中关村
软件园12号楼万集空间

电话

010-59766888

010-59766888

传真

010-58858966

010-58858966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三、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站

深圳证券交易所http://www.szse.cn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媒体名称及网址

证券时报、证券日报及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

公司年度报告备置地点

公司证券部




四、其他有关资料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名称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会计师事务所办公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A座8层

签字会计师姓名

黄简、安小梅



公司聘请的报告期内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保荐机构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聘请的报告期内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财务顾问

□ 适用 √ 不适用

五、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 是 √ 否



2021年

2020年

本年比上年增减

2019年

营业收入(元)

944,853,364.24

1,662,587,427.21

-43.17%

3,351,207,660.4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元)

42,588,141.22

602,932,742.60

-92.94%

871,546,755.7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
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元)

27,384,709.33

586,625,367.30

-95.33%

863,808,284.08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元)

229,781,879.44

400,283,398.71

-42.60%

470,811,190.75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0.22

3.12

-92.95%

4.54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

0.22

3.12

-92.95%

4.54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88%

32.36%

-30.48%

73.06%



2021年末

2020年末

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

2019年末

资产总额(元)

3,321,836,932.66

2,808,826,734.18

18.26%

3,018,222,854.7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
(元)

2,721,143,922.45

2,132,361,777.54

27.61%

1,645,101,802.35



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
定性

□ 是 √ 否

扣除非经常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

□ 是 √ 否

六、分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元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营业收入

176,939,894.69

241,369,869.25

265,084,299.31

261,459,300.9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0,554,862.28

26,040,064.59

20,542,800.27

-24,549,585.9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
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17,962,887.20

23,043,111.33

17,075,726.33

-30,697,015.53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77,099,680.80

52,253,348.99

36,025,310.24

64,403,539.41



上述财务指标或其加总数是否与公司已披露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相关财务指标存在重大差异

□ 是 √ 否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 适用 □ 不适用

单位:元

项目

2021年金额

2020年金额

2019年金额

说明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
值准备的冲销部分)

185,525.22

-103,564.53

5,900.09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与公司正常经
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
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
助除外)

6,789,429.33

13,540,789.66

8,184,673.44

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
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
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

1,534,254.18





取得北京越畅通科技
有限公司控制权时,
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
计量产生的利得

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



5,713,899.82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
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
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
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

12,532,916.05





理财产品到期收益




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

-3,456,815.61

32,437.03

913,510.71



减:所得税影响额

2,378,708.89

2,876,186.68

1,365,612.59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税后)

3,168.39







合计

15,203,431.89

16,307,375.30

7,738,471.65

--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
的情况说明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
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激光雷达行业

激光雷达,是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大小、方位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激光雷达具有高分辨率、隐蔽性
好、抗有源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测绘、交通管理、工业传感和机器人等领域;此外,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普及和
发展,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扩展到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


(1)智能装备领域

智能装备用激光雷达方面,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激光雷达被应用于工业移动机器
人、商用服务机器人、消费机器人等领域。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无人配送机器人等无人智能装备在消毒巡查、测温空投、
物流配送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无人配送在写字楼和机场等地已开始测试运营,在新冠疫情
期间,无人配送的范围拓展至医院、小区和社区。


现阶段,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未来,随着老龄化人口趋势加快,医疗、家电、商业服务等领
域的机器人使用将快速扩大,激光雷达的需求量将随之快速增长。根据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
共同发布的《2020工业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产业发展蓝皮书》,未来全球AGV和AMR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预计至2024年,
AGV和AMR全球合计市场规模将接近100亿美元,AGV和AMR全球合计年出货量超过70万套。AGV和服务机器人自动行驶
主要依靠激光雷达获取环境中自身位置与姿态的感知信息,来计算和控制车辆的行驶路径。作为AGV与服务机器人行驶导
航的核心零件,激光雷达可实现较高的定位精度、较高的路径柔性和较高的智能性。国内自动搬运机器人企业过去大都采购
进口激光雷达产品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今,国产激光雷达产品迎来发展,而且性能不逊色于进口产品,产品价
格对很多机器人企业更具有吸引力,预计市场对AGV和服务机器人专用激光雷达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2)自动驾驶领域

2020年2月,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明确提出到到
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
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2021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明确提
出允许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开展高速公路测试与示范应用。


2021年7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正式开放自动驾驶高速场景,首次开放了先行区自动驾驶的高速场景,并
允许首批获得高速公路测试通知书的企业开展试点测试,是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公路测试配套安全管理政策。深圳、
长沙、海南等地方陆续推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及自动驾驶相关政策。


2021年8月25日,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发布《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提
出,推动运输服务业创新发展。发展全链条、智能化、一站式出行服务技术,构建旅客联程运输系统。加快智慧物流技术装
备研发应用,构建多式联运网络。推动无人机(车)物流递送发展。探索开展城市地下物流配送、多栖化运输系统的工程化
应用。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先后发布了地方性自动驾驶汽车
支持性政策及实施方案,科技型企业、出行服务商及车企进军自动驾驶领域,并已应用在Robotaxi、无人公交、干线物流、
无人小巴、末端物流、无人矿卡、无人集卡、无人环卫等多种特定商业场景自动驾驶行业正在快速发展。


自动驾驶在Robotaxi场景的应用,2021年11月25日正式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并宣布配套管理政
策——《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同步出台,在北京经济开发
区60平方公里范围将有不超过100辆自动驾驶车辆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后续将适时扩大商业化试点路段或区域范围。百度
Robotaxi先后在长沙、沧州、重庆和北京落地,开启面向公众的自动驾驶载人测试运营。2021年,上汽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
基于多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经验,推出了国内首个车企L4自动驾驶运营平台“享道Robotaxi”,是上汽集团布局“电动化+智能


网联化+共享化”的重大创新发展战略项目,全面整合了上汽乘用车、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Momenta、享道出行等产业链优
势资源,将“成熟出行运营经验”与“领先自动驾驶技术”有机结合,以端到端的“智造+AI+运营”的三位一体模式,构建数据驱
动、持续进化的未来出行生态体系,目前已在上海,苏州两地正式上线。2021年末,广汽集团、文远知行、如祺出行达成战
略合作,三方将在未来各自发挥优势,以“铁三角”模式再探突围新路径,加速Robotaxi商业化落地运营。IHSMarkit报告指出
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占全国出行市场的60%。


自动驾驶在干线物流场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其安全、成本、效率等多项痛点。“十三五”期间,上汽集团承接并顺利
完成了“上海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是国际上首次实现“5G+L4自动驾驶重卡”示范运营,切实提升了港区的作
业效率、通行效率和安全水平。2021年嬴彻科技发布卡车自动驾驶系统“轩辕”,与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分别联合研发的两
款L3重卡,将搭载轩辕自动驾驶系统,于2021年底量产交付,其具备优秀的运营经济性,未来可通过OTA升级至L4。重卡
自动驾驶公司智加科技在2021年实现自动驾驶重卡的大规模量产,并通过OTA的方式持续升级。2021年10月19日,智慧合
同物流企业荣庆物流与智加科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启动联合运营,开通中国首条量产智能重卡运营专线。根据亿
欧智库测算,2030年中国干线物流重卡保有量将达627万辆。


无人驾驶在末端物流、无人小巴场景的应用,2021年12月21日,广州市花都区制定和出台了《花都区建设末端物流自动
驾驶无人配送示范区实施方案》,将在花都区特定区域和线路范围投放末端配送无人车。根据亿欧智库测算,在未来五年内,
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小车将获得快速发展,到2025年,在公开道路环境下,中国自动驾驶末端配送市场小车将达到60000台。

2021年10月23日轻舟智航发布全国首个公开道路5G自动驾驶网约巴士,除此之外在苏州、深圳、武汉、北京、重庆、无锡
等6座城市启动常态化运营。


随着自动驾驶在多种场景应用示范区的落地,将逐步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重要精准感知
设备,其需求量将快速增长。根据ReportLinker研究估计,2025年全球包括运送乘客和货物在内的L4/L5级无人驾驶车辆数目
将达到53.5万辆。随着自动驾驶商业模式的逐步确立,该领域的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也将随之实现高速增长,据沙利文测算,
至2025年该领域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5亿美元,2019年至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0.9%。


(3)智能交通领域

2021年8月3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
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制修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
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智能管理深度应用,一体服务
广泛覆盖,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2021年12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
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交通设施数字
感知方面,交通新基建迈出新步伐,重要节点交通感知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基础设施全要素、
全周期数字化全面推进。


路侧激光雷达的布设可提高V2X网络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增强V2X后台数据综合分析测算能力,为基于V2X的大数据
应用,实现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监管自动化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城市道路的道路交叉口,采用对角线布置的两台基于路
侧的3D激光雷达,可以实时精准地识别行人、非机动车等弱势交通群体和机动车的行为状态。激光雷达将周边200m半径范
围内的所有物体及环境进行感知与提取,并将有异常移动轨迹的物体纳入到V2X系统中,利用RSU向周边或者更远距离接近
的车辆进行广播,为正在接近路口的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提供路口通行信息及交通安全信息提示。在国家大力推动车路
协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路侧激光雷达作为赋予路侧网联设施精准感知能力的关键设备,市场潜力将逐步显现。


在北京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加快推进围绕经开区核心区60平方公里300多个路口实现
智能网联道路基础设施全覆盖,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和网联化量产车辆提供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研发与功能验证场景。

重庆两江新区以“车-路-云-网-图”为建设要素,积极布局智能网联示范区建设,通过部署云控平台、智能交通信号灯等、在
示范区路口布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路侧设备,对路口智能化改造等方式,实现自动驾驶车辆、智能网联车辆
测试。位于武汉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通过对道路的智能化改造面向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开放,
覆盖智能基础设施,具备L4级自动驾驶测试运行条件。广州、长沙、无锡、厦门、南京等城市正在加快推进双智试点工作,
快速提升道路智能化改造,推动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2、汽车电子行业


(1)前装激光雷达

车规级激光雷达方面,汽车智能化趋势正逐步显现,为了实现对环境信息的精准感知进而支持高级别辅助驾驶和自动驾
驶,车体配置的感知系统需要引入视觉系统、雷达系统等多感知体系融合的多种传感器方案。激光雷达可获得精准的三维立
体图像信息,成为行业内几乎公认的实现L3级以上自动驾驶所需的重要感知设备。国内外主流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均引入
了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的技术形式包括:机械式激光雷达,具备测程远、测距精度高,但其成本较高;混合固态激光雷达,主要
分为转镜式、MEMS微振镜和棱镜三种,其中转镜激光雷达是目前大规模量产的车载激光雷达,MEMS具备良好的性能、探
测距离及高分辨率,同时体积减小、可靠性提高且成本可实现明显降低,目前有望成为作为下一个上车量产方案;全固态激
光雷达,有OPA硅基全固态激光雷达和Flash闪光激光雷达两种技术形式,全固态激光雷达集成度,更容易满足随机振动、
电磁干扰、高低温试验等车规级测试,更加符合大规模上车要求。OPA尽管目前技术成熟度比较低,但是由于可以实现从发
射、扫描到接收放大等全硅光集成,被认为是将来车载激光雷达的终极方案。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到2025年,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
份额超过50%,HA(高度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0年,PA、CA级智能网联
汽车市场份额超过70%,HA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0%,并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到
2035年,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产业生态健全完善,整车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HA级智能网联
汽车大规模应用。根据沙利文的研究报告,至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240.7亿元,较2019年实现63.1%的年均复
合增长率。车载领域的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由2019年的3.8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4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3.5%。

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的加速,激光雷达的应用正逐步从前沿性的无人驾驶车辆转入量产车型。截至2021年末国内外已有多家
车企发布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车载激光雷达应用未来有望迎来加速发展,并持续向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性
能及智能化发展。


(2)车载V2X

V2X通信终端是实现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重要车载智能物联设备,通过车与车、车与路侧基础设施、
车与人、车与网络的全方位连接和信息交互,解决车辆超视距和盲区的信息感知难题,使车辆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
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有效增强驾驶安全,提升交通效率,未来车辆V2X设备搭载率将逐步提升。伴随近年来新一代信
息通信技术同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汽车产业向新四化方向发展。目
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顶层产业发展规划、法律法规、路测、商业化应用等在内的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发展战略,并建立起
长沙、无锡、天津、重庆四大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为智能网联汽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019年、2020年,由中国智能网
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共同举办了C-V2X“四跨”、“新四跨”互联互通应用示范活动,实现国内“跨芯片模
组、跨终端、跨整车、跨安全平台”C-V2X应用展示,进一步促进C-V2X产业相关整车、模组、终端、安全、地图、定位等企
业的协同和跨界融合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加速C-V2X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行业标准的完善,进一步推动国内C-V2X产业
化落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显示,2025年C-V2X终端的新车装配率有望达到50%,2030年实现基本普及。目前,
国内多家商用车、乘用车企已开始积极布局V2X前装上车应用。


3、智能网联行业

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车联网产
业,有利于提升汽车网联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驾驶,发展智能交通。近年来,我国积极制定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领域
的发展战略及规划,加强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强调通讯、汽车、交通等跨产业的融合,并逐步加大交通
领域智能化、网联化的基础建设,强调“人-车-路-云”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基于C-V2X的通信技术落地。


2020年2月,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明确提出到2025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律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智能汽车创新
发展战略》提出,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
通信网路(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2020年11月,在由北京市政府、工信部等共同主办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
出远景目标:到2035年,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产业生态健全完善,整车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将在2025年L2级和L3级新车要达到50%,
到2030年要超过70%。2025年,C-V2X终端的新车装配率将达到50%,2030年基本普及。同时,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车辆首
先要在特定场景和先定区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并不断扩大运行范围。网联协同感知、协同决策与控制功能将不断应用,车辆
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互联互通。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应用。加快提升交通
运输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通用航空器
应用。加强智能化载运工具和关键专用装备研发,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化通用航空器
应用。鼓励物流园区、港口、机场、货运场站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推广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引导运输车、智
能输送分拣和装卸设备。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


2021年3月,全国人大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围
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迎接
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
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
智能化改造。


2021年7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在行业融合应用深化
行动中明确提到5G+车联网。强化汽车、通信、交通等行业的协同,加强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联系,共同建立完备的5G
与车联网测试评估体系,保障应用的端到端互联互通。支持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推动车联网基础设施与5G网络协同
规划建设,选择重点城市典型区域、合适路段以及高速公路重点路段等,加快5G+车联网部署,推广C-V2X技术在园区、机
场、港区、矿山等区域的创新应用。建立跨行业、跨区域互信互认的车联网安全通信体系。


2021年12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
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一脑、五网、
两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交通运输
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2021年5月,按照住建部和工信部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
提出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不同等级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场景下的示范应用,推动建设“车城网”平台,确定北京、
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同年12月,确定重
庆、深圳、厦门、南京、济南等10个城市为第二批试点城市。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智能网联相关政策,推动智能网联应用建设,鼓励在交通领域重点推动车路协同发展,建设面向
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需求增加,道路智能化设备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据第三方
统计规模以上城市交通路口有约25万个,我国二级以上等级公路里程数为67.20万公里,全国隧道有超1.7万条,未来应用空
间广阔。建设方案方面,推进集道路信息感知、数据存储与计算、信息中继传输及边缘计算于一体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通
过多元传感器感知融合算法开发迭代,实现多交通参与者分类、位置、速度等信息的快速精准感知进而赋能车端驾驶。由住
建部、工信部联合推出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16个试点城市已开始布局智能网联建设,推动智能网
联建设从测试验证、示范区应用转向多场景商业化应用。如江苏重点布局智慧城市、智慧港口项目,浙江、广东重点布局智
慧隧道等高速类项目及智慧城市项目,安徽、河北重点布局智能网联测试区项目,山西作为煤矿大省重点布局智慧矿山项目。

随着智能网联政策的保障实施及示范区向商业化场景应用转化,智能网联整体布局有望加速推进。


4、ETC行业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提出“两年内基本取消全
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的总体目标,明确在路端:高速公路取消省界收费站并“推进中央与地方两级
运营管理等系统升级,收费站、收费车道、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系统硬件及软件标准化建设改造”,拓展ETC
服务功能,鼓励ETC在停车场等涉车场所应用;在车端,提出“快现有车辆免费安装ETC车载装置…2019年底前各省(区、


市)高速公路入口车辆使用ETC比例达到90%以上”并明确“加快现有车辆免费安装ETC车载装置…从2020年7月1日起,新申
请批准的车型应在选装配置中增加ETC车载装置”。其后,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陆续出台《加快推进高速
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等多项配套政策,推动ETC应用。受益于上述政策,ETC应用迎来快速发展。

根据2019年12月12日,交通运输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专题新闻发布会》中介绍,29个联网收费省份24,588套ETC门
架系统建设和48,211条ETC车道建设改造完成。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后,全国高速公路形成“一张网”,全网进入一体化
运行的新模式。据公安部的统计,2020年我国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2.81亿辆。根据交通部统计,
截至2020年12月份,全国ETC用户达到2.25亿,客车支付使用率达到70.31%。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相关实施方案在推动ETC快速应用普及的同时亦提出了“创新ETC发展模式,强化ETC
应用与服务,提升ETC使用率,加快推进多种电子收费方式融合协同发展,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的指导思想。基于ETC设备在高速公路及车端的全面推行及应用,ETC已成为重要的交通物联支付渠道,结合上述指导
思想,ETC的应用场景和应用范围得到极大拓展,路侧从公路应用拓展到城市应用,车侧从后装上车拓展到前装上车,行业
迎来以下发展机遇:

(1)公路应用方面

2021年11月4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开展收费
路段、收费站、ETC门架系统、收费车道等收费基础参数信息治理,进一步优化审核流程,确保收费基础信息准确率100%,
有力支撑计费精准性提升,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加快完成ETC门架及车道系统软件对国产密码算法的支持改造,2022年6
月底前完成。研究新一代收费站站级系统建设标准,选择具备条件的收费站开展新一代站级收费系统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推
动收费站向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以上政策的出台,升级ETC信息系统,可有效提高ETC交易的精准性,车辆
可通过在匝道布设ETC天线进行预交易,解决收费站出入口拥堵、车辆核查等问题。


ETC路侧天线已经成为公路标配机电设备,我国高速公路每年新建里程约7000-10000公里,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的不
断增长,将持续带来ETC设备需求;另一方面,高速公路ETC计费通行效率优化、精准计费优化以及深化ETC门架应用将是
公路收费制度改革后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建设内容,将会带动对现有ETC路侧设备及ETC系统的持续升级改造:精准计费方
面,高速公路实施分段计费后,由于路侧天线识别、作弊等问题,导致计费损失情况发生,为提升通行体验、优化通行效率,
原有高速路侧天线需进行升级改造,为RSU提供市场空间。通行效率优化方面,高速公路对RSU也提出更高要求,如在双天
线车道、入口疏堵、收费站自由流收费等新应用场景下的应用方案,同时基于ETC的车路协同,将现有门架天线逐步升级引
入激光定位功能,对车辆身份进行精准识别,精确还原路径,进行精准计费。伴随数字服务区解决方案的实施,服务区需要
更多ETC天线对车辆进行精准识别、全域跟踪及自动化管理,带动ETC天线的出货量。


(2)城市应用拓展方面

ETC作为一种无感识别、安全支付的手段,推广应用到城市层面能够极大提升用户服务水平和使用体验,同时可有效提
升ETC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ETC应用于智慧城市的治理、交通管理和服务可有效支撑城市数字化
发展: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城市交通感知的主要设备,实现对车辆运行轨迹及状态的全出行链采集,进而对城市交通规划、
拥堵治理、公交优先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ETC可打通加油、停车、维修、保险等汽车服务收费产业链,为智慧城市赋
能,驱动智慧城市数字交通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智慧城市数字交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2020年12月,交通运输部《关
于开展ETC 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快拓展ETC服务功能,推动ETC停车场景应用,更好地便利公众
出行,选定北京等27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江苏省作为省级示范区,先期开展ETC智慧停车试点工作。2021年3月,交通运
输部印发《交路网函〔2021〕65号-《ETC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包含落地技术方案、车
道建设指南、数据编码交换规则及传输接口规范、接入检测指南等一系列指导文件,提出建设ETC停车场、搭建合规清算体
系、构建发票和客服体系,加速ETC停车场工作的推进。2021年11月11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ETC服务
提升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入推进ETC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力争2023年底前将ETC智慧停车服务扩展到全国大中型城市,
基本实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港口码头等大型交通场站停车场景ETC服务全覆盖。


随着城市数字化新基建的开始,城市停车建设和运营,对封闭停车场进行管理,停车场经营模式向数字化、无人化方向
转变,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全国封闭停车场约有70万个,总车道数约100万条。ETC路内停车方案能够提高缴费率,解决
运营方痛点,具有很好市场前景,相关方案已在广东、湖北等多个省份实施落地。ETC智慧加油采用ETC无感支付方案对加
油站进行改造,可大大提高加油效率,全国共有十余万个加油站,目前已有山东、广东等省份开始开展加油站改造。结合上


述,ETC技术可以成为打通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智慧交通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有效解决城
市静态交通治理难题、提升群众出行服务水平、降低停车场污染物排放量,是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重要基础,是解决
城市交通管理难题的重要选择。


(3)后装ETC-OBU方面

随着政策落地的实施,ETC行业逐步进入稳步发展期:一方面未来OBU发行仍有较大空间,存量车目前仍有约6000万车
辆未安装ETC-OBU,另一方面目前双片式ETC正处于向单片式ETC升级过程中,单片式ETC具有功耗降低、交易频率高、用
户体验好等特点,2.2亿的存量双片式用户已在部分省份开始升级替换,随着互联网发行渠道的增设,双片式逐步面向全国
进行单片式升级替换。同时面对存量ETC用户,目前ETC设备大多功能单一,没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未来功能更加综合
化、智能化的ETC设备需求将逐步显现,基于2.2亿的存量用户,未来空间广阔。


(4)前装ETC方面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于2020年4月发布《关于调整<公告>产品准入相关要求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新申请
产品准入的车型应选装采用直接供电方式的ETC车载装置(即前装ETCOBU)。前装ETC要求通过车规级验证,市场集中度
更高,有利于ETC头部企业,市场每年约2500万辆新车,其中商用车和豪华车领域等高附加值市场份额优势更加明显。得益
于政策推动,国内整车企业积极响应开展ETC前装上车定点工作,并完成新车选配方案,2021年前装ETC电子标签逐步量产
上车,ETC前装上车给ETC行业带来稳定的增量市场。同时,在汽车新四化的变革下,ETC技术因整合性强,可融合其他汽
车电子产品联合开发,从而提升整车装载率,以适应车辆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


5、动态称重行业

《中央级各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建立健全道路安全
综合治理机制是十四五建设重要内容。各省“十四五”规划中,均针对公路安全、公路信息化的等方面进行了规划。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提出,“调整货车通行费
计费方式,从2020年1月1日起,统一按车(轴)型收费,并确保不增加货车通行费总体负担”,“封闭式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
同步实施不停车称重检测”。高速公路根据上述方案调整计重收费方式后,将从入口杜绝超限超载车辆驶入高速公路。受此
影响,国省道治超迎来巨大压力。国内现有国省道治超检测站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目前治超需求。未来国省道治超应用将成
为动态称重行业新的发力点。


2019年7月25日,交通部印发的《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以“数据链”

为主线,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网络化的传输体系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2021年8月3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推进综合交
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建强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增强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动态掌控和突
发事件应急指挥能力。鼓励和支持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筹开展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各级综合交通运输信息
平台互联互通。


2021年11月4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优化升级实施方案》提出,提出规范入口
称重业务,优化完善高速公路入口称重相关数据交互要求,强化入口称重系统与收费系统信息联动,确保称重结果和车(轴)
型判别准确,确保称重检测数据及时、准确、完整传输至收费系统,收费系统入口信息准确写入通行介质。2022年6月底前,
入口称重检测数据和收费数据准确率、完整率、上传及时率均达到100%。


2022年1月29日,交通部印发《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公路交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建
设与“新基建”融合创新发展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升级迈出新步伐,全程电子化出行服务
体系基本形成。并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积极推进大数据支撑应用。


受上述政策影响,未来兼具治超产品及平台能力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将更具优势。高速公路入口
治超方面,一是目前已建设高速公路入口治超设备约8.25万套,根据设备使用寿命或高速公路管理局规划,未来存在持续升
级相关设备的需求。二是每年新建高速公路仍须建设入口治超设备,根据交通部近三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
2018年至2020年高速公路里程分别增加0.33万公里、0.31万公里、1.14万公里。


货车超限超载非现场治理方面,根据交通部《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至2020年末,全国公路总里
程519.8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1万公里,国道里程37.07万公里,省道里程38.27万公里。目前已建设超限超载非现场执


法站点及固定治超检测站约5000套,未来仍需大规模建设以满足国省道治超需求。


交通信息平台方面,省级、市级、县级行政区需建设涉及智慧交通、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治超联网、营
运车辆管理、货运车辆管理、道路养护等交通信息平台,目前一、二线及重点大型城市已完成前期建设,如基础硬件、基础
数据结构、应用框架、应用功能等,后续需针对行业应用,及行业应用的数据规范、数据源建设等方面进行持续升级,其余
中型、小型城市尚未开始建设,交通信息平台市场将进入快速建设阶段。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概述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智能交通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专业从事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技术服务,为公
路交通和城市交通客户提供激光产品、汽车电子、智能网联、专用短程通信(ETC)、动态称重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
及相关的方案设计、施工安装、软件开发和维保等相关服务,同时在车联网、大数据、云平台、边缘计算及自动驾驶等多个
领域积累了大量自主创新技术,开发了车路两端激光雷达、V2X车路协同设备、智能网联路侧智慧基站、智慧交通云平台等
多系列产品,为智慧高速、智慧城市提供全方面综合的解决方案、系统、产品及服务。公司对相关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并具备行业制造、施工、供货的必要资质。




2、主要产品及用途

(1)激光产品系列

公司激光雷达产品涵盖交通用激光雷达、工业制造、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和面向多维感知多线激光雷达等多系列
产品。


交通用激光雷达应用广泛,在公路交通行业可实现对通行车辆轮廓尺寸、车型、车道位置信息的精准识别,具备高频率、
远距离、高防护、全天候的特点,应用包含公路交通情况调查、高速公路出入口车型识别等;轨道交通行业可应用于轨道及
站台区域安全防护,机车检测等;港口行业可应用于自动码头的船型扫描、岸桥和场桥防护,无人集卡防撞等。




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方面,公司主要提供导航类和避障防护类激光雷达产品,为机器人提供精准的动
态环境信息,为其作业行进提供导引。针对不同场景下不同精度要求,公司形成了系列激光雷达产品线,广泛应用于工业
AGV、清扫、医疗、导引、巡检、配送等商用服务机器人导航,和工业AMR避障。





公司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包括面向智能网联的路侧激光雷达和面向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车载激光雷达。路侧激
光雷达方面,公司路侧32线激光雷达针对路侧部署特点引入视场角设计,保证激光雷达检测形成的有效点云数据均匀分布,
可提升道路对交通信息的精准感知能力,丰富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公司车载激光雷达主要针对高级别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
高精地图采集、道路情况实时扫描等,为微循环车、特种车辆的无人驾驶提供支持。






(2)汽车电子系列

公司汽车电子产品主要包括车载前装ETC-OBU、车载V2X通信终端、车载激光雷达。


车载前装ETC-OBU,按照车规级设计的ETC-OBU,符合企标国标对车载电子设备环境及可靠性要求,在安装和通讯层
面,做到了与车辆的深度融合,如隐藏式布置、从车辆取电、接入车内CAN总线等,为ETC的车路协同和场景拓展提供了基
础。


前装V2X车载通信终端,即通过车与外界的所有信息进行交互,解决车辆超视距和盲区的信息感知难题,使车辆获得实
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提供车载娱乐信息等,
支持汽车网联化应用拓展。


车载激光雷达,综合激光器、光子探测、信号处理等多项技术,帮助车辆对周围环境做出立体的、动态的、精确的感知,
为车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提供关键信息。公司布局多个车载激光雷达技术路线,不断丰富产品线,打造高质量的车规级产
线和工艺流程,提升车载激光雷达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3)智能网联系列

公司智能网联产品主要包括V2X通信终端、路侧智慧基站以及智能网联云控平台。


V2X系列产品,采用新一代C-V2X通信技术,同时支持5G移动网络通信,是实现交通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有效的数据交
换,包括车与车(V2V)、车与路(V2I)、车与人(V2P)、车与云(V2N)等技术模式,即车对车的信息交换、车对外
界的信息交换。产品具有覆盖范围远、通信时延低、数据通信带宽大、稳定可靠等特点,可适应于高速移动场景下的智慧交
通解决方案,通过与平台端、基础设施的交互,实现车-路-云协同交互,为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赋能。V2X产品可构建并扩
展多类综合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实现主动安全、道路通行效率提升等方面的丰富应用,提高驾驶安全性,提升驾乘体验,满
足前装、后装、高速、智慧城市等多方面市场应用需求。公司目前提供的车路两端V2X产品。




路侧智慧基站,集道路信息感知、数据存储与计算、信息中继传输等功能于一体,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实现交通信息精确
感知,集成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AI摄像机等传感设备,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5G/V2X通
信,以极低时延将信息传输给周边车辆、移动终端及云端,实现“车-路-云-图”协同交互,提供高质量道路信息服务。单个智
慧基站可实现监测范围内所有车辆的全息感知,包含车辆特征信息和车辆动态信息。多个基站级联能够对监控范围内所有车
辆和路面事件进行全域感知。基于路侧智慧基站的全息感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慧城市交通管理、
智慧高速等领域。




智能网联云控平台方面,基于高精度地图、三维建模以及多源感知数据融合,实现数字孪生、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功
能,并实际应用于智能网联示范区、自动驾驶测试场、全息路口、高速隧道、高速服务区、高速收费站等场景。


基于以上产品,公司在智能网联方面形成了多项解决方案。车路协同系统解决方案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
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数字隧道解决方案通过车辆高精定位和全域跟踪技术等核心技术,实现
两客一危车辆全域监控,高可靠的事件检测及发布等功能,提高隧道安全系数。数字收费站解决方案实现管理者一张图式全
域运行状态感知、车辆全域跟踪和精准分流成功率统计和逃费行为取证,通过匝道自由流、车道分流和车道管控解决收费站
拥堵问题。数字服务区解决方案实现车辆全域跟踪、停车场自动化管理,精准客流画像分析,通过无人清扫车、无人送餐车
的深度集成,为顾客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服务,降本增效的同时提高服务区营业收入。全息路口解决方案对路口车辆、排队、
异常行为、碰撞事故等信息进行实时的探测与数字转化,实现路口动态信息的全要素感知,赋能智能网联车辆和智能交通管
控。智慧公交解决方案通过智慧感知以及信息交互,服务于智慧公交及乘客,使公交车安全通行、高效运行。自动驾驶测试


场解决方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虚实结合、柔性可塑的智能网联测试交通场景。






(4)专用短程通信系列

公司专用短程通信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单元之间的专用短程通
信,在不需要停车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实现无人值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公司已形成面向
高速公路和城市应用的多系列车路产品、管理平台及解决方案。


车载电子标签(ETC-OBU),包括双片式和单片式ETC-OBU,安装于车辆前挡风玻璃内侧,通过OBU与RSU之间的通
信,在通行时进行即时的交易结算,实现不停车收费功能,该产品可增加蓝牙功能,实现在线充值、在线激活、远程升级程
序等功能;单片式ETC-OBU是双片式ETC-OBU的迭代产品,无需插入储值卡,直接将交易数据上传到后台进行交易结算处
理,且支持车载供电,实现产品超长寿命,提升交易效率。


智能ETC-OBU,为智能化车载设备,融合ETC、行车记录仪及4G网络通信功能,具有专业云记录仪技术,与手机互联
服务升级,ETC交易记录实时语音播报,消费账单实时推送,车载供电延长OBU使用寿命等功能,结合公司自主运营的“小
万出行”APP,可为车主提供加油、洗车、保养等增值服务。


ETC路侧天线(ETC-RSU),包括门架天线、车道天线等高速路侧ETC产品,以及智能停车管理路侧天线、停车场路侧
天线、智能双模识别一体机等城市ETC计费产品。门架天线安装于高速公路龙门架上,用于车辆信息获取及路径写入,是ETC
分段计费系统中门架端的核心设备;车道天线即在高速收费站出入口车道安装的天线,用于写入车辆入口信息,并在出口进
行扣费,带有定位、卫星同步授时功能,具有防邻道干扰、防跟车干扰等特点。城市ETC计费产品针对城市场景应用特点将
控制、射频、通信集成于一体,交易成功率高,安装快,对接易,运维省,可应用在加油站、停车场、路侧停车管理等场景。




智慧停车云平台,通过对停车数据的处理,可自动生成财务、收费、车流量等大数据分析报表,实现对多车场的集中管
理,解决管理不统一、收费效率低、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为管理者提供数据基础,帮助管理者及时调整策略,提高监管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车场收益,推动停车产业化发展。


面向高速公路通行计费优化系列解决方案,数字通道快速收费系统,通过匝道进行预交易,ETC快速通道校验预交易解
决收费站出入口拥堵、车辆核查和管理者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精确还原路径收费系统,高度融合激光触发相机抓拍技术、
AI增强识别技术、多维度匹配技术和云端路径拟合技术,可有效还原车辆真实路径并指导收费,降低业主收费损失。


面向城市ETC拓展应用解决方案,ETC路内停车解决方案,通过在路内泊位或道路横断面架设RSU天线,实现对过往车
辆的精确识别和准确扣费,助力城市管理者合理利用停车数据资源,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ETC智慧停车场解决方案,依
托ETC技术在停车场出入口加装RSU天线,以OBU为车辆载体,实现快速通行,不停车收费。通过停车管理云平台的赋能,


可实现车道远程监管、车场精细化管理以及数据报表分析查询等功能。


ETC加油解决方案,通过加装防爆天线实现加油站车辆精准识别,通过同加油站油管系统及零管系统打通实现精准扣费,
已安装OBU车辆车主实现无感加油,快速通行。同时加油站通行效率大大提升,增加油站营业收入,使加油员可以管理更
多的加油机,实现降本增效。






(5)动态称重系列

公司动态称重主要产品包括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高速公路入口
治超系统、源头超限检测系统、固定治超站超限检测系统、便携式超限检测系统。用于对行进中车辆的单轴载荷、轴组载荷
以及车货总质量的检测,应用于高速公路以及普通公路超限检测系统中。超限检测的目的是引导货运车辆合理装载、遏制车
辆超限,达到保障公路交通安全、提升公路通行效率、减少货运车辆污染排放、保护公路桥梁路产安全的效果。


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为公司结合自身技术与产品优势研发推出基于大数据架构的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前端
各类治超站点数据,打通各层级业务流程关键节点,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治超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与联合执法,实现治超
监管服务“一盘棋”。同时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治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有力决策支持。


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集交通运行监测、资产管理、道路养护、超限超载治理等为一体,同时对出租车、公交车、客
运、货运、危化品等不同类型车辆实施全方位监管,构建信息发布平台和公众号使信息透明化,实现公众有效监督管理,并
为公众提供出行等各种交通服务。


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公司首创将非现场执法理念引入货车超限超载治理领域,并自主研发了基于窄条式传感器的
高速动态称重系统。该系统融合先进的算法技术,集成稳定高效的数据处理设备,保证系统在无人值守情况下稳定运行,并
实现对任何车辆在自由流行驶状态下的准确稳定检测。该系统配置后端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将完整执法证据数据存储上传,
并与路政、运管、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共享执法联动,实现真正意义上“非现场执法”。


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统,可对全省高速公路入口获取的车辆检测信息进行统一汇总、查询、统计分析,并可通过治超信
息管理平台与收费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对于超限车辆未按指定出口驶离高速公路行为进行稽查分析,建立信用治超档案,对
其进行后续的行政执法或者经济处罚。


源头超限检测系统,通过在货运源头场站内布置称重、车牌识别、图像抓拍等前端数据采集设备,对站内货车状态进行
超限识别、实时监控及预警,同时将检测数据上传管理平台,帮助公路管理机构及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执法工作机制,
加强对违法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车辆驾驶人、货运企业、货运源头单位的监管。


固定治超站超限检测系统,集成公司先进的动态称重设备及智能数据采集器,可根据客户实际需要定制多种方案,满足
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便携式超限检测系统,配备在专用的执法车辆上,可随时对载货汽车进行超限检测,并具有检测效率高、功能丰富、操
作简便灵活等特点。







3、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产品+服务”的方式获取利润,盈利来源主要包括产品及系统销售和服务提供。公司向客户销售
ETC、激光产品、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动态称重等相关产品及配套软件或平台系统,并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进行土建施工、
设备安装调试、系统联调、技术培训等流程,最后经过验收合格,取得对方的完工验收单,收取项目合同款,获得收入与盈
利。此外,公司根据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包括设备日常养护、维修、更新与升级。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是经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曾参与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参
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同时也是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讯委员并加入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车路协同工作组、
智能驾驶工作组等,中国公路学会会员和理事单位。取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级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
和《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是2019年度交通运输部认定
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方向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的重要参与单位。


公司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构建了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专用短程通信、激光雷达、动态
称重等领域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体系。报告期内,新增58项发明专利、65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增29项软件著作权。截至2021
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共885件,软件著作权215项。有效专利中包括1项美国发明专利、189项中国发明专利、
652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43项中国外观专利。另有766项专利正在审查阶段,包括2项美国专利、2项欧洲专利。公司持续加
强对管理人员及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通过GB/T29490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充分认
识本行业市场发展趋势,根据整体发展规划,通过不断完善产品线、稳定产品性能、提供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领先
同行业厂商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形成了技术研发优势。


激光雷达领域,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为主的发展路线,在光学结构、激光发射、接收电路设计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
和储备。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关于激光雷达产品累计获得专利274项,涵盖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的应用,自主研发的激光产品曾获得“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等奖项。公司参与激光雷达领
域标准制定方面,已发布2项团体标准《交通信息采集 激光车辆检测器》(公司为牵头单位)、《车载激光雷达检测方法》,
另有2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参与制定中。


智能网联领域,公司多年来持续在智能网联领域深耕,已经完成了基于LTE-V2X通信模组的V2X车载通信终端
(V2X-OBU)和V2X路侧通信终端(V2X-RSU)的开发,V2X路侧通信终端已经在雄安、北京、江苏、山东、湖北等车联
网示范项目运行测试。公司的路侧智慧基站设备参加国内首次车联网路侧系统标准化先导评测,也是在开放道路环境中开展
系统级评测,同时公司也参与了制定测试方案、处理测试数据及撰写测试报告。广州祈福隧道及秦岭隧道交通数字孪生系统
应用落地。此外,公司的研发团队参与行业、团体标准的制定公司的标准团队在智能网联领域参与的已发布标准37项,其中
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33项。参与的在编标准89项,其中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57项。其
中包括工信部组织的《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消息层技术要求》、《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网络层测试
方法》、《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直连通信系统路侧单元技术要求》、《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层
测试方法》等多项行业技术标准。


ETC领域,多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ETC领域的研发投入,先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公司采用基于卫星授时的多车道
联排技术和无线同步技术彻底解决困扰ETC领域的邻道干扰问题,采用该技术研制的ETC-RSU产品在港珠澳大桥成功应用。

公司已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多车道自由流下的多天线联合工作方法及系统”获得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三等奖。公司作为国内
ETC多车道自由流技术的引领者,将DBF相控阵技术、空间阵列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ETC自由流系统中,在RSU动态
区域控制、ETC-OBU动态跟踪和准确定位、ETC-RSU/OBU交易调度、ETC-OBU并发处理等关键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极
大的提高了多车道自由流产品对高速过车及车辆跟踪的适应性。近年来,公司密切跟踪国家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政策,
积极布局关键技术研究,先后研制的“多义路径识别系统”、“5.8G Hz多义路径复合通行卡”、“自由流分段计费天线”等产品,
在国家取消省界收费站工程中大规模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公司正在产品化的“基于精确匹配的智能门
架与路径还原系统”通过将公司的激光雷达、ETC路侧单元和高清摄像机深度融合,并结合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可


以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运营水平。依据对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公司近年来加大对前装ETC-OBU
的研发投入,将“滤波屏蔽拟合技术”、“OBU自诊断技术”应用于前装ETC-OBU中,为前装业务拓展奠定了产品和技术基础。


动态称重领域,公司多年来在动态称重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发经验,通过对设备使用数据的分析和测试,率先提出数据
采集与算法逻辑相结合的技术解决方案,使公司动态称重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创新性融合动态称重设备、传感设备
等开发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并在多地区实现销售。在治超信息联网管理平台领域,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研发治超平
台系统联网公路超限检测站点及非现场执法系统,对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为交通决策者和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
深度信息。


2、产业化能力优势

公司在智能交通行业深耕28年,在智能交通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方面熟悉交通行业对产
品特性的要求并形成了工艺积累,另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全流程管理和品控经验。公司在北京顺义已建成4万平米的智
能制造生产基地,构建万级/十万级无尘车间,用于ETC产品、前装ETC-OBU、V2X单元及车载多线激光雷达的生产和测试、
智能网联大数据中心的运营。引入全球领先的ERP系统(SAP)、生产管理系统(MES)、仓库管理系统(WMS),配备
多条高速SMT贴片线和全自动化装配测试线,可以生产车规级PCBA及产品,满足车路两端业务需求。通过工厂管理系统数
据实时采集、多端多角色实时协同、大数据可视化呈现、深度学习智能决策,进一步提升公司生产品控能力。


3、营销网络渠道

公司设立矩阵式营销管理模式,设有产品事业部,负责统筹产品线的营销工作,同时,按照区域设有销售分公司或者派
出机构,以分公司作为支点覆盖区域销售工作,保证市场的无缝隙网络覆盖,不断将产品与服务向覆盖区域渗透。公司在包
括武汉、重庆、广州、沈阳、南京等地区设有营销机构。同时公司建立了一支跨越三大洲六个国家的高效的全球销售团队,
采用矩阵营销管理模式,由产品部门和销售部门组成。公司的销售代表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俄罗斯、墨
西哥和孟加拉国。公司重视营销网络梯队建设和培训工作,各营销机构设有销售经理、副经理,并着力培养经验丰富的销售
业务骨干。


4、专业服务优势

公司各产品线配备了技术服务、质量控制等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售前售后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产品介绍、
方案设计、产品安装测试等专业服务,并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不断的、及时的向公司进行反馈。公司通过完善的技术服务,
赢得用户的信赖,增强与客户的黏合度。


公司在总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统筹各区域的客户服务管理工作,并实现与质量管理部门、各事业部的业务协同。公司
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客户服务体系,具备快速相应客户的服务能力。


5、资质优势

ETC产品市场实行资质准入制,公司相关产品具备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出具的ETC产品的检测报告。

动态称重产品市场实行法制计量管理,公司相关产品均取得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型式批准。此外,公司拥有建筑业企业资
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等,通过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ECQ QC080000有害物质
过程管理体系、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ANSI/ESD S20.20:2014 &
IEC61340-5-1:2016静电防护管理体系、GB/T27922全国商品售后服务达标认证、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符合性证书、ICSCE
信息化能力和信用评价。通过了汽车电子供应商所必备的IATF 16949汽车件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认证,同时取得了
CMMI_DEV ML5能力成熟度五级认证和CNAS实验室认证。公司这些资质为市场开拓和维护奠定了基础。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485.34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3.17%,主要是因为ETC行业进入稳步发展期,ETC产品
出货量下降,公司ETC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7.01%。公司激光产品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7.13%,同时,公司在智能网联、
汽车电子、全球化战略业务等新业务方向取得积极进展,各业务情况如下:

1、业务拓展


(1)激光产品

公司自2011年开始布局激光雷达,经过近10年的研发投入,公司已掌握光学准直、激光驱动、光学接收、光学扫描等多
个方面的核心技术,累计取得激光相关专利274项,并基于自主技术形成了交通用激光雷达、工业制造及商用服务机器人用
激光雷达、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等多系列产品。作为公司重要的业务方向,公司持续加大对激光产品的投入及市场
开拓,报告期内,公司激光产品业务实现14,328.10万元,同比增长37.13%,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产品线具体业务情况如
下:

交通用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公路激光雷达(WLR-711)融合自主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实现在不同天气、不同交通场景下
对通行车辆类型、速度、车流量等信息的精准识别,该产品已通过国家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交通部公路科学研
究所、交通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多项测量精度检测及IP68防护等级测试,基于上述产品优势,公司形成了交通情况调查
系统、激光轮轴识别系统、车型识别系统等应用方案,广泛应用于公路交通调查、高速公路辅助计费、隧道安全、桥梁保护
等场景。


工业制造及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方面,针对商用服务、工业物流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场景,公司推出定位精度
±4mm的高精度导航激光雷达(WLR-712)、绝对测距误差小于2cm的自然导航激光雷达(WLR-716)、16组区域切换的防
撞激光雷达(WLR-718),可以帮助机器人精准感知环境信息,实现自主定位导航。其中,WLR-712高精度导航雷达与WLR-718
防撞雷达,已向国内主流AGV/AMR厂家都开始稳定批量供货,WLR-716自然导航雷达,以其在机器人应用的不同环境中表
现出来的稳定一致的高精度点云性能,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消杀、清洁、配送、巡检等服务机器人行业。随着
国内机器人行业快速增长,公司持续加大销售业务拓展,深耕工业制造及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公司出货量大幅增长。报告
期内,公司成功进入物流行业无人装车市场,公司提供的激光雷达3D点云系统可提高装车效率、避免装车事故、减少人工
劳动强度及运营成本等,促进物流行业自动化及智能化发展。智能港口方面,公司与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多项无
人码头项目,公司为其设施提供识别、检测、测量、保护及避障等支持,助力港口行业实现高效的终端自动化,同时将风险
降到最低。轨道交通方面,公司激光雷达防护系统应用于成都地铁部分站点,地铁屏蔽门安装激光雷达产品监测异物,防止
人员或物体坠落事故,提高运营效率。公司与地铁行业的设计院、杭州、广州、上海、四川地铁公司、行业合作伙伴进行试
点合作,共同促进轨道交通安全化及智能化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组建无人驾驶行业团队,并与多家无人驾驶行业公司达成
测试合作。公司累计建立合作关系的下游机器人企业已超过100家,凭借前述产品及客户积累,报告期内,公司工业制造及
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产品出货量大幅增长。


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已形成车路两端多线激光雷达产品,路端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已形成路侧32线
激光雷达、路侧64线激光雷达,通过IP68防护测试,实现等效高线束扫描,兼顾成本、测程、测距精度和主机算力要求,可
部署于城市及公路路口实现对交通参与者实施动态信息的精准感知,相关产品已用于公司在雄安、北京、苏州、西安等多个
智能网联示范区项目及广州广明高速祈福隧道的数字化改造、西汉高速秦岭隧道群项目等商业落地项目。公司车端激光雷达
方面,已形成车规级8线局部视场激光雷达(WLR-713)、车规级16线局部视场激光雷达(WLR-736)、全视场16线激光雷
达(WLR-720)、全视场32线激光雷达(WLR-732)和车规级128线激光雷达(WV702)多款可量产车载激光雷达产品,车
端激光雷达详见“汽车电子”业务介绍。同时公司正紧密开展MEMS和硅基固态激光雷达(OPA)相关研发,以持续保持公司
产品及技术优势,公司目前硅基固态激光雷达可实现10米测距。预计公司将于2022年发布车载MEMS激光雷达及可实现30
米测距的OPA激光雷达。


科研成果方面,公司报告期内新增申请129项,比上年度增长57%,其中发明专利占56%;OPA方向,2021年度增加新申
请发明专利25件,比上年度增长108%。公司在进行产品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由标准化人员及研发人员
组成的标准团队,参与多项标准的制定,为规范市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公司与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交通
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等共同编制的已发布团体标准《交通信息采集 激光车辆检测器》(T/CHTS 20012-2021),适用于为公路
交通情况调查、收费车辆车型识别、车辆外廓尺寸检测等交通信息采集工作所使用的激光车辆检测器的选型提供重要依据。

由汽车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公司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单位共同编制的《车载激光雷达检测方法》(T/CAAAMTB
58—2021),为安装在道路机动车的,用于环境三维重建、障碍物探测、定位的机械扫描激光雷达和半固态激光雷达的研发
提供设计依据。在编标准方面,由公司牵头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成功立项,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共同编制的行业标准
《车路协同 路侧激光雷达检测方法》,将对统一路侧激光雷达测试方法、规范路侧激光雷达行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公司
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编制的国家标准《光电测量 智能驾驶汽车用激光


雷达主要参数测试方法》已对外征求意见,此标准为规范智能驾驶汽车用激光雷达的主要参数及测试方法提供重要依据。在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成立的《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起草组中,公司作为核心成员,与来自国内外
汽车整车及激光雷达行业的制造商、检测机构共同制定标准,同时承担两项不同种类激光雷达检测标准的联合牵头任务,将
为车载激光雷达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重要依据。2021年,公司《新型CMOS工艺兼容的全固态激光雷达核心芯片》获得中国
国内权威本土零部件产业评价机构“铃轩奖评审委员会第六届中国汽车零部件年度贡献奖”,自主研发的激光检测产品获得
《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




(2)汽车电子

报告期内,车载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发布了混合固态128线车规级激光雷达,经过高低温、冷热冲击、振动等车规级测
试,保证了严苛车载环境下产品的稳定性。128线车规级激光雷达定位为中远距激光雷达,针对车规级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开
发,在高速场景下,可保证车辆高速行驶状态下拥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刹车距离,在城市低速复杂交通场景中,可对车辆、
行人、栏杆、路肩等交通参与者、障碍物进行准确的识别。128线车规级激光雷达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在前装车规级激光雷达
产品的布局,增强公司激光雷达产品竞争力。


前装ETC方面,受益于国家政策推动及公司前期充足准备,公司已获得近60家汽车主机厂的前装ETC定点,包括德系、
日系、美系多家国际知名车企、本土头部车企和国内新能源头部车企,并已逐步向其中的50余家车企供货,保障了前装ETC
产品的量产交付,同时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跟踪车企长周期方案。


前装V2X车载通信终端方面,公司目前已形成4G、5G多系列V2X产品,产品经过多项车规级性能测试符合前装上车要求,
并与十余家车企参加四跨、新四跨验证,率先进入商用落地。报告期内,公司获得知名商用车企、新能源头部车企的前装
V2X车载通信终端产品定点,项目生命周期4年,生命周期累计合同额5.2亿元。同时,公司与车企进行V2X技术交流、联调(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