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麦格米特(002851):2021年年度报告
原标题:麦格米特:2021年年度报告 深圳麦格米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年度报告 2022年 04月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童永胜、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王涛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唐玲声明:保证本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可能存在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对全球市场需求的影响,国内不断演变的疫情局势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上升和交付紧张问题等。 公司在本报告“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十一、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部分,详细描述了公司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投资者关注相关内容。 公司经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 495,069,343股(已剔除公司回购专用账户中的股份数量)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1.60元(含税),送红股 0股(含税),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董事会审议利润分配预案后至实施前,如果出现股权激励行权、可转债转股、股份回购等情形,导致股本发生变动的,将按照分配总额将按分派比例不变的原则进行相应调整。 目录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 2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7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1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42 第五节 环境和社会责任 .............................................................................................................. 57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59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69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75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76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77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载有会计师事务所盖章、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的审计报告原件; 三、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四、载有公司董事长签名的 2021年年度报告原件。 以上备查文件的备置地点:公司总部董事会秘书办公室。 释义
一、公司信息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
√ 适用 □ 不适用
□ 适用 √ 不适用 六、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 是 √ 否
确定性 □ 是 √ 否 扣除非经常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 □ 是 √ 否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八、分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元
九、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 适用 □ 不适用 单位:元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 目的情况说明 √ 适用 □ 不适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归属于制造业中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C38),根据公司所处的专业领域,公司归属于电气自动化行业,根据公司核心技术特点,属于电气自动化行业中的电力电子及相关控制行业。 根据应用领域,公司产品主要包括智能家电电控、工业电源、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产品四大类。产品下游客户所处行业分布较为广泛,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各细分领域行业发展状况如下: (1)智能家电行业 全球家用电器消费规模较大,中国、印度、东南亚已经成为全球家电的制造中心。我国家电市场当下呈现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并存的格局。根据2022年3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家电市场全面复苏,零售规模达到8811亿元,同比增长5.7%,整体基本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2021年,绝大多数家电品类重拾增长,除彩电和空调外,各大品类的市场规模达到或超过疫情前水平。其中,彩电1390亿元,同比增长7.9%;空调1651亿元,同比增长2.2%;冰箱1042亿元,同比增长7.2%;洗衣机788亿元,同比增长7.1%;厨房电器1663亿元,同比增长5.0%;生活电器2277亿元,同比增长6.6%。 2021年,我国家电市场消费侧和供给侧都出现明显升级和转变。《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在消费侧,80、90后以及更年轻的00后占市场全部家电消费量的60%以上,45%的高端家电消费来自80后,年轻消费群体为高端家电消费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在供给侧,家电企业跳出“价格战”的竞争怪圈,“推高卖新”成为整个家电业的共识。厂商从功能、形态、品类等各个维度积极扩展产品边界,更好地承接消费升级背景下溢出的产品需求。各类家电产品经过多年普及之后,伴随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要求已经逐渐从单纯的功能性需求向便利性、舒适性和节能环保需求转变,从而使家电产品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升级。在2019年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全球15亿台蜂窝网络连接设备中9.6亿台来自中国,占比64%。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场消费国,占据全球50%-60%的智能家居市场消费份额,利润占据全球20%-30%的市场份额。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24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760亿元,是我国家电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智能家电电控产品的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可达6515.6亿元,后续增长动能仍然强劲。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超过2.2亿台,同比增长9.2%。同时IDC预测,在中国智能家居市场不断的优化中,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预计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将突破2.6亿台,同比增长17.1%。而智能家电电控产品融合了功率变换、逻辑控制以及变频控制技术,是家用电器实现智能化的核心部件。 ①智能卫浴:中国智能坐便器市场发展起源于2010年前后,2015年中国游客将日本智能马桶盖抢断货的新闻使得国内卫浴厂商嗅到了巨大的商机,也让智能坐便器产品走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智能坐便器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渗透率不断提升。但智能马桶行业发展尚在初级阶段和产品导入期,普及率低,消费观念和市场格局都尚未成熟,相比日本、韩国等国家,市场普及率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智能坐便器的接受程度和需求快速提升,目前国内智能卫浴行业呈现良好增长的趋势。据奥维云网(AVC)监测数据显示:2021前三季度,精装修市场新开盘项目2443个,规模204.2万套,同比下滑10.4%,其中智能坐便器呈现快速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智能坐便器规模突破50万套,配置率提升至25.1%,涨幅接近10%,配置率随着智能化科技发展及消费需求升级快速提升。 ②平板显示:电视是平板显示行业下游的主要应用领域,其面积占平板显示出货面积的70%以上,是行业非常重要的市场。目前,全球电视行业已经进入平稳阶段,低端产品技术壁垒低、竞争激烈。据奥维睿沃(AVC Revo)《全球TV品牌出货月度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TV出货214.5M,同比下降6.2%;出货面积148.6M㎡,同比下降0.7%。众所周知的原因,疫情和全球经济萧条导致电视行业逐渐低迷。但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新型显示技术的驱动,显示技术不断更新。近年来大屏化、智能化、高清化的高端电视产品结构性需求向好,电视面板市场正在向大尺寸、超高清化发展,65英寸及以上尺寸高端彩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虽然全球电视出货量、出货面积都出现了同比下降,但是可喜的是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却实现了逆势增长,前景十分可观,因为创新显示技术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成为TV市场一股新兴力量。以OLED、Mini LED、8K以及激光电视,这将成为2022年整个电视行业的拐点。 同时,近年来电视被赋予多元化的影音互动娱乐功能,智能电视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成为数字家庭发展重心之一。智能电视作为智能终端产品不断吸引着新的实力厂商加入该领域,增大了市场空间,也对电源供应商提出更高的功率与质量要求。 ③商业显示:相比家用电视的市场,各类新型显示设备在家庭以外的应用越来越多,成为显示市场主要的增长领域。消费升级和新型显示技术的不断演进,衍生出不同的显示屏应用场景。商业显示领域不断有新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应用,在广告、教育、办公、夜景灯光、安防、体育场馆、文娱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LED窄间隙大屏逐步进入办公领域。同时,国外市场需求愈发增大,给国内企业带来扩张海外市场的机会。公司作为显示电源的专业厂家,市场占有率较高,随着行业发展将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在5G、AI、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中国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正在加快推动智慧场景方案的落地,物联网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而显示终端作为物联网的人机接口,在场景化的应用中向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定制化方向发展。疫情催生出的直播、运动健康等新场景也给显示终端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据数据行业分析机构IDC统计,2021年中国商用大屏显示市场出货量达855万台,同比增长27.9%。且根据IDC发布的《2022年中国商用大屏显示市场10大预测》, 2022年国内商用大屏显示市场出货量将达到953万台,同比增长11.4%。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出货218万台,同比增长17.8%,广告机增长速度最快,同比增长33.9%,商用电视和LCD拼接屏分别增长4.5%和11.6%。 公司相关技术进一步向办公自动化(OA)设备延伸,办公自动化领域涉及打印机、复印机等,市场需求庞大,但在2020年也受到市场影响,公司对该市场的前景,也比较乐观。 ④变频家电:中国家电消费升级态势保持良好,各企业都把创新作为突破口,重视研发投入,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家电行业健康发展。智能化将是未来家电产业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白电产品将在中高端市场持续增长,各产品内部结构升级稳步推进。 节能环保政策推动变频白色家电市场快速增长,高能效的变频家电渗透率稳步提升。近年,在国家坚定推进节能环保大方针的背景下,随着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以及购买力的提升,在能效、性能及智能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的高能效变频家电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最新国标《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455-2019)的施行,行业开始加速进入变频时代。新国标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将以前的定频空调和变频空调两个标准合二为一,空调产品的能效等级从原本的三级扩容至五级。根据产业在线数据,2021年中国家用空调行业总生产量是1.6亿台,同比增长7.0%;总销量1.5亿台,同比增长7.9%。其中内销0.8亿台,同比增长5.5%;出口0.7亿台,同比增长11.0%。2020年7月空调新能效标准实施后,目前国内空调产品结构基本趋于稳定,变频空调渗透率超过97%,新能效产品比例占到50%以上;2020年出口家用空调中变频空调占比仅为28%,预计随着海外经济发展及能耗标准提升,到2025年有望提升至40%左右,年均提升2.4%。 (2)工业电源领域 从工业电源的市场来看,由于工业设备具有工况高、作业环境恶劣且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对主要部件工业电源的生产和设计要求较高。工业设备厂商的普遍做法是将电源的设计和生产外包,由专业的电源供应商供应。近年我国工业企业产业升级、新兴行业需求增长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等因素对我国工业电源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工业电源领域,由于涉及的行业较为分散,各个电源厂家的市场定位不尽一致,因此行业竞争较为分散。 电源产业在欧美发达国家技术较为成熟,中国市场发展相对较晚。近年来,全球的电源行业正逐步向中国台湾、再逐步向大陆转移,国内电源企业的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国内技术水平较高的电源企业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并与国外厂商展开竞争。近年来,“工程师红利”的积累正推动中国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升了中国电源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在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家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概念。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扩大有效投资的有效手段,“新基建”被多次写入各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打造新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抓手。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明确了今年“新基建”发力重点和方向,主要提到加强建设且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部署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以便及早形成网络效应,释放新经济活力。 ①5G通信:随着全球5G时代的来临,应用于5G相关基站和数据设备的电源需求也将稳步增长。据工信部发布的《2021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通信行业保持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同时该行业发展质量和增长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5G和千兆光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及应用全面加速,更是助力了“数字中国”的美好未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我国5G基站总量占到了全球60%以上。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996万个,全年净增65万个。其中4G基站达590万个,5G基站为142.5万个,全年新建5G基站超过65万个。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程度来看,2021年国内共完成电信固定资产投资4058亿元,其中5G投资额达184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5.6%,占比较上年提高8.9%,实现了中国5G投资上的一大新突破。从网络建设及覆盖范围方面来看,2021年我国5G网络建设加快,实现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5G基站总量更是占到了全球60%以上,相当于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10.1个,比上年末提高近1倍,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 ②医疗电源: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疗设备市场在近几年保持持续增长。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发达国家逐渐将其医疗设备等高端设备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为我国医疗设备电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全球卫生系统未来对医疗设备的配置需求将呈现提升趋势,可能会形成长期的需求增长趋势,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爆发,医疗设备需求急剧上升。作为医疗设备重要的配套设施,预计未来医疗设备百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6.18%;从产品类型及技术方面来看,AC-DC电源占据了较大份额,在2020年国内AC-DC医疗电源市场规模达到了221.92百万美元,占全球AC-DC医疗电源市场的56.3%,预计2027年将达到654.53百万美元。 (3)工业自动化领域 工业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或较少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测量、操纵等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统称。工业自动化作为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的方法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电力、建筑、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标志。工控自动化行业属于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实现“中国制造 2025”、确保国家技术安全,进而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环节。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实现制造升级和国产化进口替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21年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十四五”时期,将继续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政府在近年从宏观政策对工业自动化行业给出密集的支持与利好,“十四五”规划中,在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中强调了制造业高端化的自主可控,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重点布局分散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控系统等工业控制装备等;以及在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中,强调加强工业软件研发应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建设。 在电力电子和相关控制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制造业的需求推动下,工业自动化驱动控制系统将不断向着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在智能化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出现了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以及为提高驱动性能和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另一方面,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利用开放式数控系统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在网络化方面,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在工业自动化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过程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变频器等驱动及控制核心部件的技术升级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目前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市场一直保持增长,2017年增速较快,达16%,后续有所减缓;2018年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终端市场需求萎缩,全年工控市场增速持续下滑,于第四季度跌至零点;2019年4月随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下游出口型制造业受创,第二季度工控增速骤然转负;2019第四季度,在“消费+3C”双重需求拉动下,工控市场出现复苏迹象;2020年再次恢复增长。工业制造业伴随宏观经济波动总体投资出现一定周期性,根据《2021年中国自动化市场白皮书》数据,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市场规模2016年至2020年期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市场规模已经从2016年的142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0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63%;预计至2023年,全球自动化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066.7亿美元,保持稳定增长,国内市场后续也将随着全球行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国内工控厂商的研发能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获得了进口替代方面的很多机会。根据工控网相关资料,2021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2530亿,同比增长22%,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工控市场外资主导,外资企业占据国内工控市场份额60%以上;国内外产品技术差距不断缩小,国产替代进程仍在加速且空间较大。2020年中国PLC硬件市场规模约112亿人民币,中国PLC市场外资市占率近九成。 目前本土品牌主要以提供小型PLC产品为主,大中型PLC基本被国外垄断,国产PLC替代空间极大。DCS市场2019年国内规模为87.4亿元,市场份额正逐步被国内厂商取代。2020年中国SCADA市场规模约124亿,目前国产品牌占比超60%,但由于SCADA系统多数为电力与石油系统内企业自供,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 ①变频器:受益于碳中和政策推动的节能减排需求上升,变频器的需求也有望提升。变频器通过对机为例,传统的控制是利用风门挡板的开度来调节风量,在这种情况下电机是以恒定速度运行的,输出的功率也是恒定的,但是在风门不是全开的情况下,总是有能量消耗在风门挡板上,而采用变频器时,风门全开,靠的是降低电机的转速来调节风量的,这种情况下,电动机是靠减小输出功率来实现减小风量的,节省的电能就是原系统中消耗在挡板上的那部分能量。在这个过程中,转矩是减小的,电压、电流也减小。 根据MIR睿工业的数据,在2020年国内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约为255亿元,预计在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323亿元,同比增长27%;从下游行业来看,前五大应用领域为起重、电梯、机床、纺织和物流。从市场需求增长驱动力来看,短期市场受益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地产进入竣工周期和消费类需求恢复;从中长期看,制造业的自动化升级以及碳中和政策推动节能型应用上升,均有利于低压变频器行业保持较好的景气度。从市场份额来看,在2017-2021年,国产本土品牌在国内低压变频器市场份额从28.8%提升至32.7%,尤其是2020年疫情之后,国产品牌的保供应能力和对客户需求的及时响应,使得越来越多的龙头客户选择使用国产品牌产品。 ②智能焊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贯穿全文,并阐述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该纲要阐述的远景目标给焊割设备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1)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焊割设备成为潮流,将在未来占据主要市场地位;(2)焊割设备向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焊接工艺性能成为技术竞争焦点;(3)多用途、多功能、智能化的焊割成套设备需求将更为旺盛;(4)随着下游客户对焊接要求的不断提高,为用户提供整体焊接解决方案成为新发展趋势。 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数据,2019 年我国逆变焊接产品市场规模约为 280 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产品由于自动化程度较低,并不适用于自动化焊接产线,能够适配于机器人焊接的中高端智能化焊机的出货比例不到 10%。随着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的日益发展,机器人焊接及中高端焊机的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工程机械、装配式建筑、国防军工、船舶及海工等行业有着突出的表现,中高端焊机的市场比例及容量逐年扩大。 总体来说,我国焊割设备行业稳步发展,但仍处于非充分竞争状态。目前我国焊割设备行业取得显著进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产品产量和销量角度上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焊接设备生产国,但相关产品集中在中端和中低端焊接设备,高端焊接设备仍然主要依赖进口。在逆变焊接设备制造业,国内制造商的产品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并已经走出国门。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调整和规划,焊接设备行业开始从追求量到追求质转变,正面临着从传统焊接向数字化焊接及绿色化焊接技术转型升级的考验,电焊机的可焊性、工艺可靠性、人机交互的相容性、环保和焊接效率将是终端客户关注的重点问题。 ③工业微波:工业微波设备是采用微波高频振荡能量直接被水分吸收转化为热能蒸汽释放形式的干燥设备,作为一种新型加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工、家具、造纸等行业的干燥、杀菌及烧结等工艺环节。在食品领域,微波加工在实现干燥烘干的同时,能够较大程度地保留食材原有的色泽和口感;而在工业加工领域,微波设备在封闭空腔内作业,热量损失少,加热效率极高,且节能环保,因而在工业加工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工业微波设备因其操作环境及模式的差异比较大,对电源本身的要求非常高。 (4)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领域 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在相关政策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7%。2021年全年国内汽车累计销量2627.5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3.4%,较2020年5.4%的渗透率提升明显,未来替代传统燃油车空间巨大。 根据2020年4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财建〔2021〕466号文件《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综合技术进步、规模效应等因素,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减持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20%。这一补贴政策能够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 ②充电桩:201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 中国将新能源汽车视为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转换的关键要素,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需求推动了充电桩产业发展。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了最新的充电桩数据,截至2021年11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109.2万台,环比添加3.0万台,同比增长57.1%。其中直流充电桩45.0万台、交流充电桩64.6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06台。从2020年12月到2021年11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3.3万台。根据国元证券的分析,未来十年充电桩市场总投资额将近万亿元,预计2020年至2025年累计市场空间超千亿元。 ③轨道交通:在轨道交通领域,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增量市场需求,即因轨道交通行业每年新增运营里程而带来的核心部件的市场需求;二是存量市场需求,即前期投入的设备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安全运营标准产生的产品更新和升级换代而带来的市场需求。根据国家铁路局数据,2021年,我国铁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89亿元,其中国家铁路完成6616亿元;投产新线4208公里,其中高铁2168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4万公里。2021年,复兴号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至2021年底,全国铁路配备复兴号系列动车组达1191组,累计安全运行13.58亿公里,运送旅客13.7亿人次。 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增3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城轨建设是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重要投资领域之一,轨道交通不仅仅提供运输功能,同时也是实现城市产业发展升级、空间优化布局和区域衔接的工具。近年来,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加快,我国城轨交通累计运营线路长度也不断增长,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由2016年的4152.8公里增至2021年的9192.6公里,年均复合增长率17.2%。预计2022年我国城轨交通累计运营线路长度将超1万公里,同比增长15.2%。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将共同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新基建的提出将使其加快审批节奏、丰富资金来源、提高投资强度。中国轨道交通产品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近年来不断取得海外订单,公司产品已跟随客户的发展进入多个国家。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麦格米特是以电力电子及相关控制技术为基础的电气自动化公司,专注于电能的变换、自动化控制和应用。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一流的电气控制与节能领域的方案提供者,目前已成为智能家电电控、工业电源、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内知名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商业显示、变频家电、智能卫浴、医疗、通信、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采油等消费和工业的众多行业,并不断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延伸,外延技术范围,布局产品品类,持续在新领域进行渗透和拓展。 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公司成功构建了功率变换硬件技术平台、数字化电源控制技术平台、自动化控制与通讯软件等技术平台,并继续向机电一体化和热管理集成方向拓展,通过技术平台的不断交叉应用,完成了在各个领域的多样化产品布局,建立了跨领域的生产经营模式,也不断丰富了相关新产品快速拓展的技术平台基础。 根据应用领域划分,公司产品主要包括智能家电电控产品、工业电源、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产品四大类。其中,智能家电电控产品的主要细分产品包括显示设备相关电源及OA电源、各类变频家电功率控制器、智能卫浴整机及部件等;工业电源主要细分产品包括医疗设备电源、通信及电力设备电源、工业导轨电源、LED显示电源、光伏逆变核心部件等;工业自动化主要细分产品包括伺服及变频驱动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字化焊机、工业微波设备、智能采油设备、精密连接、液压伺服泵等;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集成模块(PEU)、电机驱动器(MCU)、车载充电机(OBC)、DCDC模块和充电桩模块、轨道交通空调控制器及车载压缩机、热管理系统等。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未发生重大变化。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如下: (1)“事业部+资源平台”矩阵式管理的运营模式 公司在各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由各事业部作为经营单位分工运营,运营团队端到端全流程负责本事业部的全面运营;公司根据不同事业部所处的阶段,确定相应的经营目标并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重点。同时,公司不断强化资源平台建设,向事业部提供营销资源平台、研发技术资源平台、检验测试平台、供应链平台、财务人力资源平台、IT、ERP和管理平台的支持,并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协同。多年持续不断的建设和动态调整,使得“事业部+资源平台”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日趋成熟,并逐步成为公司的核心动力之一。这种经营模式是现有业务不断前进、新业务不断成长的土壤,是支撑“公司横向做大,事业部纵向做强”的源泉。 (2)研发模式 公司的产品研发立足于电力电子及相关控制领域,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自主研发为基础,在优秀的技术平台上,实行IPD集成开发管理模式。公司面对不同的细分领域市场,不断拓展产品线,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全系列供应能力,满足客户持续变化的需求,以期获得较高的毛利率。 公司经过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建立了以电力电子及相关控制技术为基础的功率变换硬件技术平台、数字化电源控制技术平台和自动化系统控制与通讯软件等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并继续向机电一体化和热管理集成方向拓展。在产品开发中,可以直接使用技术平台的研发成果,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和上市时间。同时,公司采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并行研发模式,以客户需求和风险规避原则引导产品研发方案,保持技术与商业的平衡。 随着公司规模和组织的增长,为进一步完善IPD全流程和研发过程管理,2021年公司着手对原有IPD流程进行完善和更新,推进PMS流程的建设和逐步实施,同时对原有PLM流程进行优化升级到新的IT平台,目前均正在逐步推进实施中。 公司在国内外建立了合理的全球研发布局,包括了深圳研究中心、株洲研发中心、长沙研究所、武汉研究所、西安研究所、杭州研发中心、台州研发中心、德国研究所、瑞典研究所,多地联动,各有侧重,合作开发。 (3)供应链管理模式 公司按照订单组织生产,建立了以ORACLE-ERP系统为平台,PLM开发系统为基础端,MES和WMS系统为运营端,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仓储为载体的模式,集成供需链管理和流程的信息,实施计划、采购、生产、设备、检验、仓库、运输、成本测算等全流程、信息化生产管理模式。 公司供应链体系负责制定与完善公司采购政策及各项相关制度,选择与评估供应商、制定方案并实施采购。公司采购体系采取采购认证和采购执行分离的管理模式,通过多渠道、多途径遴选合作供应商,并进行日常绩效考核。原材料执行订单采购模式,依据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同时也会基于对未来订单、产品原材料价格变动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4)生产模式 公司采取“以销定产”为主的生产模式。采取“预测+订单”模式进行排期和生产,平衡市场需求和库存管理,以实现快速交货。 公司采用自主生产与委托加工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保持部分外协资源作为公司产能的补充。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生产工艺复杂度较大、知识产权保护性较强的产品,公司坚持自主生产;对于其他生产工艺较为成熟的产品,采用委托加工的生产模式。采用委托加工的产品,其方案设计、产品研发、生产工艺设定、生产计划、原材料采购和来料检验、测试参数设定、出货质量检验、产品型式试验、新产品中试等非加工生产环节仍由公司自主完成。 (5)销售模式 公司依靠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的不同产品要求,研发出配套的产品,以获取持续稳定的订单。公司在客户新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进行深度合作,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符合其要求的产品。长期的深度合作使得客户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从而大大增强了客户的粘性。 公司智能家电电控产品、工业电源、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产品的销售绝大部分通过直接销售方式实现,对于工业自动化产品,公司通过客户直销与专业代理商销售相结合的方式,与代理商配合满足客户需求。公司近年来对营销平台做出了重要布局,强化建设市场营销的统一协调和各区域代表处的管理,使得营销体系、代表处与事业部销售形成矩阵式支撑,继续贯彻“横向穿边、纵向通底”的思路,实现营销资源平台和产品部门的有机互动。公司在国内设立了华北代表处、华东代表处、西南代表处、西北代表处、华中代表处和华南代表处,在海外设立了美国代表处、日本代表处、南亚代表处和欧洲及俄罗斯代表处,营销网点和派驻营销人员延伸至韩国等东亚地区,土耳其、波兰等主要欧洲地区,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区域。代表处负责相关区域的市场管理、市场拓展及营销工作,利用区位优势,配合事业部更好地对客户进行本地的服务和跟进。同时,公司继续布局和完善创新营销中心,拓展境内外的网上销售等新兴渠道的品牌、产品和渠道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作为自主创新的科技型企业,经过多年的行业积淀,综合竞争力大大提升,成为国内知名的智能家电电控产品、工业电源、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产品供应商。报告期内,公司经营稳健,虽然有新能源汽车电控产品因核心大客户需求大幅降低带来的影响,但公司其他产品持续增长,基本弥补新能源汽车电控产品下滑带来的销售和利润影响。公司核心战略、经营策略、核心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继续保持稳定,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也未发生重要变化。2021年,面对全球多地疫情反弹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芯片等核心原材料紧缺造成的交付紧张问题,公司整体上应对得当,风险管控到位,管理体系保持稳健从容,体现了公司“多级增长平衡风险”战略的有效性。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清晰有效的战略布局 公司聚焦电力电子及相关控制核心技术,不断向与核心技术相关的交叉领域和新兴领域延伸,从最初的电视电源领域,稳扎稳打,逐步拓宽到消费类电源控制器、工业类电源、工控产品、消费类终端和工业装备,从板件产品逐步升级到模块产品、系统产品及集成产品,多年来布局逐步取得效果,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协同效应。产品的拓展也带动公司从家用电视市场逐步拓展到各类商业显示、变频家电、智能卫浴、医疗、通信、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微波工业应用、智能采油设备、热管理和电机相关控制等消费和工业的众多行业。在产品和行业的拓展中,不断产生裂变效应,从而发现更多的市场需求,进入更多的细分领域。 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拓展,是通过内生和外延两种方式产生的。已有的产品和技术,不断拓展新品类和开发其新行业的应用,是内生增长;而通过灵活的合作方式,融合外部资源,尤其是技术资源,不断补齐短板、融合协同,开拓新的领域,是外延扩张。公司过去超过10年的实践,形成了成型的模式、理念和方法,并在不断延伸的实践中,增强了技术水平、运营能力和服务客户的广度深度。 公司通过内生增长和外延扩张的拓展,始终瞄准业界高端方向和未来产业趋势,在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基础上,前瞻布局,耐心规划,有序投入,储备技术和积累竞争优势,逐步发掘潜力,以支撑未来业务增长。 作为电力电子产品,每一个产品和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经历持续数年艰苦的研发和市场拓展,公司依然处于布局期,在构建技术和产品体系的过程中,每一个技术方向,均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经营管理,稳健推进产品发展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公司目前的销售结构是多年前的布局和持续投入的成果,公司依然在不断拓展新的产品和领域,这些布局将成为未来业务发展潜力。 2. 持续创新的研发技术优势 公司聚焦核心技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佳部件和解决方案,因此高度重视研发投入。经过多年耕耘,公司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储备,搭建了交叉延伸的核心技术平台,满足下游客户多元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需求。公司持续多年保持销售收入10%左右的研发投入,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46,067.42万元,同比增长25.21%,占销售收入的11.09%,为产品战略和研发计划的实现提供了强大支撑。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拥有有效使用的专利830余项。 3. 多技术领域布局逐步形成关联 公司凭借十余年所积累的多行业下游应用经验,在消费领域及工业领域完成了多样化产品布局,从最初的多点布局,逐步形成网络,产品之间形成软硬件的互相协同、产品技术的交流融合、供应链和市场资源的共享等,使公司实现各类资源共享、提升解决方案设计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公司未来将持续推进技术融合从点到线到面的不断融合,进一步发挥技术和管理的协同优势。 4. 持续强化平台建设 公司在各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由各事业部作为经营单位分工运营,运营团队进行端到端的全流程负责本事业部的全面运营;公司根据不同事业部所处的阶段,确定相应的经营目标并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重点,同时,公司不断强化资源平台建设,向事业部提供营销资源平台、研发技术资源平台、检验测试平台、供应链平台、财务人力资源平台、IT、ERP和管理平台的支持,并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协同。 多年持续不断的建设和动态调整,使得“事业部+资源平台”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日趋成熟,并逐步成为公司的核心动力之一。平台建设是事业部发展和新业务孵化成长的的土壤,是支撑“公司横向做大,事业部纵向做强”的支撑。 公司聚焦核心技术,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储备,搭建了交叉延伸的核心技术平台,尤其在工业控制、工业自动化、工业电源、变频驱动、功率转换等领域形成了技术储备和竞争优势,并在这个坚实完整的核心技术平台上,不断支持和帮助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成长和落地,融合出上下游新业务,内生增长加外延扩张结合、聚焦电力电子领域,拓展公司业务的边界。对于新进入的领域,在研发投入和产品推广的同时,着重加强流程管控和规范化建设,促进文化融合,加强管理规范的一致,推动财务、商务、人力资源体系向集团各公司、尤其是新投资公司的全覆盖工作的推进,协调研发测试、人力资源、采购、制造体系、IT等各方面,加强横向交流,共享资源调动。 5. 优秀稳定的经营团队 公司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需要敬业、务实的技术及管理专才。公司组建了一支高学历、高水平并具有国际化背景和视野的管理团队。公司的核心成员大多数具有博士、硕士或MBA等学历,并拥有在全球500强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经验。稳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公司保持技术领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综合实力的增长,公司不断拓宽人才招聘渠道,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适合公司发展的专业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特别是具备国际化视野、规范化管理背景的人才,全面提升公司各方面的管理能力。各事业部管理层加强端到端的统筹能力和全局意识,助力集团规模化发展。围绕公司的发展目标,制定系统的培训体系和计划,增加培训软硬件设施,从而提升员工知识和技能,强化核心员工激励机制,增加人才储备,未来公司将继续采取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综合激励机制,实现公司与员工个人的共同发展。同时,公司加强人力资源梯队建设,给中生代年轻人更多机会,通过内部轮岗等机制,赋予更多职能与锻炼机会。 除了内生的技术和产品发展之外,公司对新技术、新领域保持敏锐,不断地基于电力电子的技术延伸,通过灵活的机制与外部具备独特技术优势的团队开展合作,陆续控股或参股了一些拥有核心技术的上下游产品团队,嫁接麦格米特的资源平台,也为公司提供更多的新生力量。 6. 广泛优质的客户资源 公司凭借自主掌握的核心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高效的服务以及良好的成本管理体系,不断在下游各个领域取得突破和发展,同时积累了一大批优质客户,无论消费类客户还是工业类客户,大多以业内前列的龙头客户为主。公司坚持国际化和全球化战略,致力于突破世界和国内制造业五百强等细分领域龙头客户,通过重点战略客户的突破,提升公司全方位竞争力。 众多优质的国内外客户资源保证了公司业务的稳健、持续增长,在与优质客户的合作过程中也提升了公司的研发、制造水平;同时,公司也凭借着在电力电子及相关控制领域的专业能力成为客户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从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客户早期的产品需求设计及方案开发工作当中,进一步加强了客户服务能力和粘性。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1年,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5,573.77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3.08%;实现营业利润43,881.42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54%;实现利润总额43,727.36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4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884.7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50%;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为 0.7775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86%。 1. 报告期内公司总体业务概述 公司以电力电子及相关控制技术为基础,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兼顾内生发展与外延扩张,不断完善平台建设,加强营销平台融合,稳步推进核心技术不断在多应用领域形成产品优势。公司强调多极增长、平衡风险,着力均衡各业务板块的总体规模和发展趋势,规避任一产品线的周期波动或业务变化可能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2021年公司发展延续良好趋势,总订单量增幅达48%;公司除新能源汽车板块以外的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因受到外部供应形势的影响,订单交付增幅不及订单增长,公司2021年度整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08%。 在公司各业务板块中,工业自动化板块出现较大幅增长,智能家电电控和工业电源产品持续稳步增长。 其中,智能焊机、精密连接、通信电源、LED显示电源、暖通与空调、激光产品线均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另外,公司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业务在经历2020年度的断崖式下跌之后,本年度该业务需求开始逐渐回归正常水平并逐步向好,随着新客户的开发与拓展,本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业务整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报告期内,尽管公司在受到海内外多地疫情反弹、大宗物料涨价及核心原材料紧缺等宏观因素影响,使得订单整体交付周期延长,对销售收入增长和利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公司总体上应对得当,风险管控到位,核心战略、经营策略、核心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继续保持稳健从容,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也未发生重要变化,体现了公司“多级增长平衡风险”战略的有效性。此外,公司近年来不断拓展外延扩张,在新业务领域的布局卓有成效,在公司平台与资源的协同下,已初步达到预期效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得益于公司“多级增长平衡风险”的战略优势,2020年新能源汽车业务大幅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本年度正在逐步消除,其他板块业务的持续增长使得公司继续向前稳步发展。2021年度,剔除新能源汽车业务,公司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幅为28.14%。 通过2018年公司对怡和卫浴、驱动技术、控制技术三家子公司的重组,公司已全资控股此3家子公司,并于2020年底结束业绩承诺期。自2021年起,公司开始逐步调整和整合此三家公司的业务与经营,业务调整主要围绕“聚焦未来潜力增长、强化研发为首的核心能力建设”为核心;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两家子公司也将逐步整合成合力,充分借助全公司平台优势,形成麦格米特工控业务的核心,并带动工控业务其他布局的协调发展。 同时,随着行业龙头客户对公司的不断认可,公司正在承接更多客户的业务需求,故,公司继续强化研发投入,搭建研发平台,不断推出新产品。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46,067.42万元,同比增长25.21%,占销售收入的11.09%。持续不断的高研发投入提升了公司各项业务的竞争优势,推动了公司收入的持续增长。 公司着力加强内部运营管理,按计划稳步推进各项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公司内外业务的IT化,强化安全体系、有害物质管理等体系建设,鼓励专利申请和技术积累,截至2021年末,公司已拥有有效专利830余项。 公司不断围绕核心技术发展新业务,并引导业务团队专注研究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拓展新领域。报告期内,智能焊机、精密连接、液压伺服泵等新型业务拓展顺利,并取得了预期成果;公司在智能采油设备、工业微波设备等新兴装备领域已取得初步进展,尚需要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公司在直线电机、磁编码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也有投入布局。多年以来,公司持续围绕电力电子核心技术不断布局,逐步形成了“孵化一批、成长一批、发展一批、成熟一批”的阶梯布局,为公司成长不断注入动力,也为公司与时俱进、稳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报告期内主要经营工作 2021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优化平台建设。在公司整体层面,通过内生动力,多项业务产生了较好成长,同时公司继续不断投入交叉领域的研发,不断拓宽边界,将原有技术应用在更多的领域,部分新业务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公司继续贯彻“横向延伸做大,纵向深耕做强”的思路,以电力电子及相关控制技术为基础,各个事业部和子公司专注于细分领域。此外,公司继续在上下游布局前瞻产业,整合具有协同性的行业资源,奠定未来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贯彻落实既定的战略方向,坚决以优质服务客户,内部抓好品质,加强营销能力,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提升供应链。 报告期内,各板块业务总体经营情况如下: (1)智能家电电控产品 2021年,公司智能家电电控产品销售收入21.71亿元,同比增长23.69%,占公司营业收入的52.23%。 公司智能家电电控业务主要包括变频家电电控、平板显示和智能卫浴整机及部件等。其中,变频家电电控仍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面对一季度印度等海外疫情的爆发,公司及时做出响应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报告期内公司暖通与空调产品线整体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微波炉、热泵、空冰洗相关核心部件产品也稳健推进。随着疫情的阶段性有效控制,报告期内各消费类需求逐步复苏,带动公司平板显示业务稳步提升,商显电源、激光产品等均取得较好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行业优势地位;另外日本办公自动化设备电源的市场开拓受到疫情影响,进度有所拖延,但相关客户的流程推进正在不断深入,有望在2022年取得更大突破。智能卫浴产品依旧表现稳健,公司瞄准B端市场,定位高端不断获取市场份额,延续2020年下半年的市场反弹趋势,本报告期内智能卫浴再实现持续稳健增长。总体来说,公司在智能家电电控方面将持续投入,扩大产能,提升品质,优化产品性价比,进一步满足国内外客户的未来需求。 (2)工业电源产品 2021年,公司工业电源产品销售收入8.82亿元,同比增长26.09%,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1.23%。公司工业电源业务主要包括医疗电源、LED显示、通信与电力电源和工业导轨电源和光伏相关核心部件等。 2020年因国内外疫情首次爆发影响,医疗电源短期需求急剧上升,产生订单脉冲式增长现象;2021年,该业务需求增长趋于平缓,但受上年同期的高基数影响,加之交付周期较长等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医疗电源产品回调呈小幅下滑状态。但中长期来看,疫情将导致全球卫生系统对医疗设备的配置提升,对应医疗电源长期需求仍然空间可期。工业电源板块内的其他产品均呈稳步发展态势,其中因海内外各地对疫情的阶段性控制,LED显示产品需求得以复苏回暖,业务增长趋势良好;依托全球5G核心通信设备厂商的稳定表现,公司通信电源产品在本报期内销售收入实现翻倍增长。公司在工业电源领域经过多年积累,持续为爱立信(Ericsson)、飞利浦(Philips)、魏德米勒(Weidmueller)、西门子(Siemens)、思科(Cisco)、瞻博网络(Juniper)等海外大客户提供服务。根据全球知名电源市场调查机构MTC(Micro-Tech Consultants)最新的电源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公司位居全球电源供应商销量第8名,较于2019年前进3名。工业电源在全球范围内业务空间覆盖广,市场空间大,公司在通信电源、工业导轨电源、服务器电源等业务的多年积淀,将推动公司在定制电源领域不断发展,并拓展到光伏、风能等更宽广的领域。 (3)工业自动化产品 2021年,公司工业自动化产品销售收入7.81亿元,同比增长45.38%,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8.79%。公司工业自动化业务主要包括驱动器伺服产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焊机、工业微波,及近年新增的油服设备、精密连接等产品。差异化和新兴产业的定位使得公司区别于友商;在智能装备和新兴领域,公司在早有布局的智能焊机、精密连接、工业液压伺服泵等领域不断延伸,进展可观。报告期内,公司智能焊机业务高速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国产高端智能焊机市场的优势地位;精密连接增幅迅猛,产品生产已实现全自动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其全自动化生产及售后简单等特点,未来规模效应达成后将带来可观利润;新业务工业液压伺服泵逐步孵化成型,因其领先的产品技术及强大的技术支持,销售收入飞速提升,逐步开拓市场。另外,一些新收购拓展的业务汇总在工业自动化板块,在这些业务方面的拓展是公司电力电子技术不断延伸交叉形成的方向,是对上下游产业资源的整合;但由于新业务基数较小,暂不具备单独披露的意义。 (4)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产品 2021年,公司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产品销售收入3.01亿元,同比下降14.32%,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24%。公司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业务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集成模块(PEU)、电机驱动器(MCU)、车载充电机(OBC)、DCDC模块、充电桩模块及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控制器等,并在车载压缩机、热管理系统等方向尝试新的产品突破。本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订单增长迅速,但由于大宗物料涨价及核心原材料紧缺等宏观因素影响,产品交付问题愈发紧张,导致该板块整体营业收入产生小幅下降。但由于公司目前新能源汽车业务整体占比基数较小,该业务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已逐步消减至可控水平。除此前单一大客户北汽新能源外,报告期内公司继续谨慎选择合作对象,拓展了新客户宁波菲仕运动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应用于哪吒等汽车品牌),为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带来了新的增长与未来持续向好的支撑力。此外,公司在该领域依然持续投入,稳健开展各类业务合作,同时在充电桩模块、车载压缩机、热管理系统等领域不断探索和突破;轨道交通方面,主要是车辆空调控制器,2021年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状态。 (5)经营管理方面 持续不断地建设核心资源平台是公司贯彻始终的战略。为推进营销体系整合和协同加强营销平台的建设,优化全球研发和制造资源的布局,公司组织了全球营销会议和技术峰会,促进和深化营销体系与各事业部之间、各技术部门之间的交流融合。贯彻营销体系与产品体系“横向穿边,纵向通底”的管理思路。 同时强化营销管理与IT平台建设,提升在传播、视觉等方面的专项能力建设。 公司进一步加大平台建设投入,深化国内外布局,在深圳南山联合建设的留仙洞总部基地正按照南山区规划建设中;长沙麦格米特智能产业中心、株洲麦格米特株洲基地扩展项目均已开始建设;同时,公司开始着手布局杭州产业中心项目。为增强全球交付能力,公司已在印度和泰国建设了部分产能,但因疫情持续影响,进展有所延迟,2021年暂未转移大量订单;2022年初印度产能上升开始加速,泰国在疫情之后,公司也进一步着手适当的产能扩充安排。未来公司在海外产能的扩展,尚需观察评估疫情变化、国际贸易关系变化和海外客户的供应链需求。 2021年,公司不断克服全球各地疫情反弹所带来的消费类业务上不断涌现的负面影响,尤其在深圳疫情期间,公司及时采取响应办法,快速调整恢复,并着力加强内部运营管理,按计划稳步推进各项平台建设。 公司持续围绕电力电子进行投资,通过“并购+孵化”不断拓展业务领域。采用“事业部+资源平台”相结合的矩阵化运营模式,通过平台化的管理模式达到管理效率最大化,助力公司实现“公司横向做大,事业部纵向做强”的目标。 2、收入与成本 (1)营业收入构成 单位:元
单位: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