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阿尔特(300825):2021年年度报告

时间:2022年04月23日 06:11:34 中财网

原标题:阿尔特:2021年年度报告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年度报告
2022年 04月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宣奇武、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贾居卓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贾居卓声明:保证本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本报告中如有涉及未来的计划、业绩预测等方面的内容,均不构成本公司对任何投资者及相关人士的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

本公司请投资者认真阅读本报告全文,并特别注意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详见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十一、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部分。

公司经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 2021年末总股本
331,754,472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0.00元(含税),送红股 0股(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 10股转增 5股。

目录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 2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6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0
第四节 公司治理.............................................................................................................................. 43
第五节 环境和社会责任 ................................................................................................................. 68
第六节 重要事项.............................................................................................................................. 70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105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114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115
第十节 财务报告............................................................................................................................ 116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载有会计师事务所盖章、 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的审计报告原件。
三、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四、其他相关资料。

以上备查文件的备置地点:董事会办公室。

释义

释义项释义内容
公司、本公司、阿尔特、发行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汽集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等
广汽本田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东风本田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柳州菱特柳州菱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四川阿尔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广州阿尔特广州阿尔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成都智暄成都智暄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倍力特成都倍力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壁虎科技深圳壁虎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阿尔特数科阿尔特(北京)汽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原名为“北京中新昊天汽车 科技有限公司”)
阿尔特企管阿尔特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阿尔特投资阿尔特(北京)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阿尔特开曼阿尔特(开曼)控股有限公司
阿尔特有限阿尔特(中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阿尔特日本株式会社 IAT
悦达投资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悦达中小企业绿色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江苏悦达中小企业绿色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
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德国大陆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深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
报告期2021年 1月 1日至 2021年 12月 31日
元、万元、亿元人民币元、人民币万元、人民币亿元
《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公司章程》《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信息

股票简称阿尔特股票代码300825
公司的中文名称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中文简称阿尔特  
公司的外文名称(如有)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公司的外文名称缩写(如有IAT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宣奇武  
注册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二街 7号院 11号楼 9层(北京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 庄组团)  
注册地址的邮政编码100176  
公司注册地址历史变更情况公司原注册地址为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四路 25号 6号楼 215室,经公司 2022年 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变更为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二街 7号院 11号楼 9层(北京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  
办公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二街 7号院  
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100176  
公司国际互联网网址www.iat-auto.com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林玲何娜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二街 7号院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二街 7号院
电话010-87163976010-87163976
传真010-67892287010-6789228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三、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http://www.szse.cn)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媒体名称及网址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
公司年度报告备置地点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二街 7号院
四、其他有关资料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名称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会计师事务所办公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 61号四楼
签字会计师姓名冯万奇、邵建克
公司聘请的报告期内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保荐机构
√ 适用 □ 不适用

保荐机构名称保荐机构办公地址保荐代表人姓名持续督导期间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 1号国贸 大厦 2座 27层及 28层尚林争、赵言2020年 3月 27日至 2023年 12月 31日
公司聘请的报告期内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财务顾问
□ 适用 √ 不适用
五、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 是 √ 否

 2021年2020年本年比上年增减2019年
营业收入(元)1,272,277,551.86821,045,368.8354.96%885,410,404.07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元)205,360,226.29110,935,073.4985.12%130,312,189.4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 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元)189,739,239.49100,171,376.8389.41%104,994,471.76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元)182,052,014.3060,846,675.99199.20%60,125,328.01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0.66280.387171.22%0.5684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0.65970.387170.42%0.5684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03%8.48%3.55%14.71%
 2021年末2020年末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2019年末
资产总额(元)3,416,135,457.862,105,618,468.3262.24%1,588,358,686.6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 (元)2,516,786,264.001,471,741,365.2771.01%951,704,708.43
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
定性
□ 是 √ 否
扣除非经常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
□ 是 √ 否
六、分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元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营业收入201,606,455.70410,425,296.58234,957,492.42425,288,307.1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236,557.8663,328,960.1238,167,517.4963,627,190.8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 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8,786,597.3462,064,689.2438,768,765.8150,119,187.10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6,452,517.39267,740,992.21-74,996,231.46115,759,770.94
上述财务指标或其加总数是否与公司已披露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相关财务指标存在重大差异 □ 是 √ 否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 适用 □ 不适用
单位:元

项目2021年金额2020年金额2019年金额说明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 值准备的冲销部分)-1,241,039.53-911,542.2619,513.45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与公司正常经 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 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 助除外)18,843,093.867,765,368.298,248,788.05 
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 330,506.8510,467,630.04 
债务重组损益-2,911,807.604,756,282.96-1,898,466.98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 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 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 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  15,948,204.37 
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    
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 回5,205,904.00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794,900.78186,410.60-44,692.18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425,414.78328,246.779,285.94 
减:所得税影响额2,879,442.84902,682.584,830,592.47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税后)1,026,235.09788,893.972,601,952.55 
合计15,620,986.8010,763,696.6625,317,717.67--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系各项税费返还及取得子公司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产生的收益。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
的情况说明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
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阿尔特是我国技术领先的独立全栈式汽车研发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所处的汽车研发行业和零部件研发制造行业在汽车
产业链中均占据着上游核心地位,与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市场需求紧密相关。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强劲,结束三连降
并开始回暖。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为3.4%和3.8%。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
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市场的回暖及新能源汽车
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汽车研发行业持续保持较高景气度。汽车产业的迅速新能源化变革,也加速核心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
重塑。

汽车生产企业将研发业务委托给汽车研发公司是国际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业务模式。汽车研发企业按照依附模式,可以
分为依附于汽车生产企业的模式、依附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模式和独立汽车研发模式三类。随着汽车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汽
车研发公司与汽车生产企业之间已形成比较稳固的互相依存,相互共生的关系。独立汽车研发企业具有灵活性高、市场化程
度高、经验丰富、服务意识强等优势,发展较迅速。

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按照“系统总成、部件、零件”的产品集成度及供应体系划分,可分为一、二、三级供应商。一
级供应商直接为汽车制造企业供货,产品多为系统总成或部件,一般具备单独及与汽车生产企业联合研发的能力,多具有较
强的综合竞争力。二级供应商为一级供应商提供总成配套零部件,三级供应商为二级供应商提供零配件。部分综合性零部件
企业产品图谱广、拓展性强,同时具备多级别供应商的属性。

(二)行业发展阶段
汽车研发行业源于美国,由欧洲发扬光大。我国汽车研发行业起步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经历萌芽起步阶段、学
习积累阶段等,当前处于不断创新的蓬勃发展阶段。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行业与研发设计行业发展路径相似,随着我国汽车
工业的兴起,汽车零部件行业经历了初级国产化、基础零部件国产化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等过程。目前处于核心零部件和系
统总成国产化的过程中,逐步由成本换市场向由技术赢市场转变。

(三)周期性特点
汽车研发和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行业的发展遵循汽车工业发展大周期,当前汽车工业处于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
势发展周期中。汽车生产企业委外研发多为定制化项目,不同企业不同项目委外时间不具有规律性。汽车生产企业多根据产
品规划和市场销售情况来制定生产计划,零部件采购多根据生产计划而定,也不具有规律性。另外,汽车生产企业年度新车
推出虽存在周期性差异,受车企间错峰抵消影响,周期性一般不会传导至汽车研发企业。虽然下游汽车销售环节受一定季节
性影响,但汽车研发及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行业均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四)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阿尔特是我国首家上市的独立全栈式汽车研发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创了我国独立汽车研发企业开展整车研发“交钥匙”

服务和发动机/动力总成研发制造的先河,是我国极少数可向市场独立销售V6发动机的企业,是我国极少数具有汽车平台研
发及应用经验的独立汽车研发企业,也是我国首家披露进行滑板底盘研发与集成制造前瞻布局的上市公司。

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强化核心技术能力建设,是我国首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还是北京高精尖产业
设计中心、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科技研究开发机构、2020年度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专项设计领军机构,拥有新能源汽车 整车控制系统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和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中试基地。公司为我国汽车行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 平台。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中的有力推动者,在我国独立汽车研发领域拥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在核心零部件研 发制造领域的市场影响力在逐步提升。 (五)新政策法规对行业的影响 2021年,我国在促进汽车消费、完善汽车消费者保护、加速汽车产业低碳转型、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汽 车技术革新等方面出台多条政策法规,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政策法规的颁布,有利 于汽车行业规范化运营,有利于调节和引导汽车研发及零部件制造行业良性发展。为公司的长期战略规划制定提供了明确的 方向指引,有利于公司业务的快速开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要业务 公司是以研发为核心基础,并向核心零部件等研发制造逐步拓展的综合性汽车研发解决方案供应商。研发业务包含乘用、 商用、特殊场景专用的新能源汽车及燃油汽车整车研发,平台研发及基于平台的电子电气架构、SOA架构和智能化关键软硬 件研发等核心模块研发,制造业务主要围绕动力系统相关核心总成、部件研发制造销售展开。各业务模块围绕整车研发展开, 相互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协同性、关联性、共生性。在保持现有业务竞争力的同时,公司还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及公司对未来的认知,通过内部研发孵化、内外部联合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积极布局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前沿技术或项 目。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产品及服务未发生重大变化。整车研发主要包含多类型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全新研发与改款研发。燃油汽车整车全新研发业务内容包括商品企划、
造型创意、工程可行性分析、工程设计、性能开发、SE同步工程、样车试制及管理、样车试验及管理八个业务模块。新能
源汽车全新研发业务内容除包含上述八大业务模块外,还增加了新能源汽车集成、电驱系统、电控系统、电源系统、电子电
气架构、SOA架构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模块设计研发。改款研发根据改动幅度及改动位置情况,涉及的业务模块与全新研发会
有部分重合。由公司参与的全新研发车型,在全新研发期即可同步推出改款方案。公司整车研发业务基本涵盖了汽车开发的
全流程,无论是燃油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开发,公司均既可以提供整车全流程的研发服务,又可以提供单独和组合模块的研
发服务。

汽车研发平台化能够大幅缩短汽车研发周期,大力提升零部件利用率,对汽车生产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平台的研发主要是将整车底盘、动力系统、车身下部等系统在底盘基础之上进行有机的组合和优化,
实现整个平台能够进行参数的调整而适用于轿车、SUV、MPV等多级别车型。公司是国内独立汽车研发企业极少数具有平
台开发能力和经验的企业,在车身系统、动力系统、底盘设计等方面均有长期技术积累。公司已具备为客户提供整车电子电
气架构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并倾力研发新一代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在功能架构、物理架构方面具备全面的开发能力。在网
络架构、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方面能够提供技术咨询和工程服务。

电子电气架构等顶层设计和关键软硬件产品的升级是汽车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在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研发方面,公司在多
年前即成立了自动驾驶研发团队,目前已掌握多项自动驾驶软硬件平台核心技术。另外,公司也设立了专门的智能网联部门,
负责智驾、智舱、智网方面的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的研究。致力于智驾域控制器(DCU)、APA/AVP算法、路测感知
摄像头、自动驾驶LX等级别的产品化推进。公司自主研发的VCU(整车控制器)已成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应用。

公司是我国独立汽车研发企业开展V6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动力系统核心产品研发制造的领航者。研发制造
业务是公司基于多年的整车研发优势,从专注研发向研发+制造模式的深度拓展。研发制造的产品主要聚焦V6型燃油及清洁
燃料发动机,增程式等混合动力系统,减速器、耦合器、增程器单品及集成式新能源动力总成等汽车动力系统相关核心部件。

前瞻布局是基于公司现有业务和经营模式,在行业重要发展方向及潜在盈利模式上进行的深度探索。目前在汽车智能化
发展重要趋势的正向开发平台(含滑板底盘)、混动系统项目及智能汽车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均已完成布局。正在探
索以研发成果参与客户销量分成等新型盈利模式,并有望在2022年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业务链后延方面已开展整车ODM探
索。

(二)公司主要产品及用途
公司整车研发、平台研发与架构设计、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研发等研发业务的交付物主要以图纸、数据包、样车/件及解
决方案为主,整车投产支持阶段主要以技术支持为主。现有研发制造产品主要有V6发动机、耦合器、减速器、增程器等,
均为汽车核心部件,相关产品及对应技术特点和用途如下:

产品类型主要优势用途
V6发动机1、全铝发动机,整机轻量化; 2、BOSCH控制系统,12孔喷油器多点电喷,4VVT可变气 门正时,控制精确,燃油经济性优秀; 3、双涡轮增压,动力强劲; 4、V型布置,NVH良好; 5、满足国6b-WLTC排放要求; 6、严苛的可靠性试验验证,累计超3,000小时,单台1,000 小时的发动机台架耐久考核,累计100万公里高强度路试耐 久考核。道路交通工具市场,包括 国内大中型高端越野车 市场、中巴市场、增程式 卡车市场,和非道路交通 工具市场,包括船用、发 电机组等
耦合器1、采用混联结构,体积小、结构紧凑、成本低; 2、采用自主研发的电磁式离合器,结构简洁,易布置; 3、运转噪音低; 4、传动效率高; 5、轻量化设计; 6、可带驻车系统; 7、适用范围广。用于制造混合动力汽车
减速器1、结构紧凑、成本低; 2、运转噪音低; 3、传动效率高; 4、轻量化设计; 5、可带驻车系统; 6、适用范围广。用于制造纯电动汽车
增程器1、齿轮采用平行轴结构形式,结构可靠; 2、采用多窗口形式,散热面积大,能耗低,功率效率高; 3、传动平稳、噪音低; 4、集成度高,体积小; 5、可带驻车系统; 6、适用范围广。用于制造混合动力汽车
(三)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作为我国技术领先的整车研发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有内部技术研发和承接项目研发两种研发模式。公司内部
研发流程主要分为提案、实施、发布三大环节。在提案阶段,由研发项目提案人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通过评估的研发
项目进入研发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分理论研究、成果验证及优化、知识产权申报等具体环节。发布环节主要是研发成果的归
档和发布等。内部研发是公司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巩固技术实力的重要保障,公司的内部研发成果绝大部分可用于具体项目
执行。

承接项目研发是公司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由多部门配合完成。主要包含意向对接、技术协议
编制、团队组建与执行计划编制、研发执行、节点评审交付、项目总结归档等环节,其中研发执行与节点评审交付在项目执
行中会交替进行。意向对接主要由市场营销部门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投标或直接洽谈,确定后向项目经理下达项目执行通知,
由项目经理开始组织开展相应工作。

承接项目研发执行流程为:首先,公司会与客户联合编制技术协议,对研发过程中技术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以及交付节点
进行明确。同时项目经理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将执行信息通知到各技术部门和职能部门。随后,组建完整的项目团队,编
制项目计划,建立项目服务器等准备工作;在项目管理部批准执行计划之后,项目正式进入执行阶段。研发执行达到对应节
点时,开始组织节点评审、交付等工作,通过客户验收后开始下一阶段的研发执行工作。待项目主要工作结束后,还需组织
各专业对项目进行总结,以供后续项目借鉴。最后,项目组将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归档,项目结束。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可分为项目采购和非项目采购。项目采购主要根据项目具体需求采购相应的技术服务和原材料。项目采购由项
目经理提出采购需求,由采购管理部向合格供应商询价。公司具有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对潜在供应商筛查、合作供应商
评级及未达标供应商淘汰等均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提高采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每年都会进行合格供应商名录
的更新。非项目采购主要根据公司日常运营需求,采购机器设备、电脑、软件和其它办公用品。非项目采购是由各部门根据
运营需求经分管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向采购管理部提交采购需求,之后的采购流程与项目采购流程一致。公司能够根据项
目具体需求,灵活匹配最佳效益的采购模式,做到必要性、时效性、经济性的有力平衡。

3、生产模式
公司研发制造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主要有混合动力系统、V6发动机、插电式混合动力耦合器、纯电动汽车减速器单
体或总成等。混合动力系统、V6发动机的生产模式为:公司采购部分发动机零部件,质量管理部门对零部件的生产过程进
行监控,对核心和关键零部件的关键尺寸和参数进行百检。发动机的装配采用先进的组装线、热试线、二维码质量追溯系统
和扭矩控制系统,全流程的控制产品质量和各项装配质量参数,同时发动机下线进行100%磨合试验,确保出厂发动机的一
致性。插电式混合动力耦合器、纯电动车减速器的生产采用柔性生产线,可实现共线生产。主要生产模式为:公司根据订单
情况制定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对各配件进行检验和传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二维码质量追溯系统,为保障生产质量,一
些关键总成在合装之前也要进行过程检测,产品下线之前再对整机进行检测,最后等待物流部门根据订单包装发货。

4、营销模式
公司市场营销主要有行业通用的招投标和谈判性采购两种模式。除上述两种模式外,整车研发还有公司独创的前瞻性研
发储备推广模式,核心零部件制造还有与其他零部件供应商战略合作共同推广的模式。前瞻性研发储备推广模式是公司对前
瞻性汽车造型和技术方案自发提前进行预研开发,潜在客户通过评审公司的前瞻预研成果或在此基础上提出二次开发方案形
成订单意向。此模式是公司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与
其他零部件制造商的战略合作模式是公司利用整车开发和零部件制造优势,与其他零部件制造商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向汽车
生产企业推广产品,实现研发订单和零部件供货订单的模式。

另外,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对客户的服务深度,增加公司与客户的粘性,在现有营销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公司还在
积极拓展新的业务模式。目前主要在以研发成果参与客户销量分成、整车ODM业务链后延等新型业务上进行探索。公司参
与客户车型销量分成模式,能够充分分享客户爆款车型的销售红利,在项目服务费外增加优质项目潜在溢价。

(四)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随着我国汽车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整车研发企业的研发能力逐步得到整车制造企业和市场的认可,市场占有率稳
步提升。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独立整车研发供应商之一,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品牌优势逐步凸显。近年来,公司依托多年的
整车研发经验和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强化市场营销力度,通过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品质、完善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
等系列方式,不断探索与现有客户的深度合作机遇及潜在客户的全新合作机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2,277,551.86
元,同比增长54.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05,360,226.29元,同比增长85.12%,业绩同比变动的主要因素如
下:
1、研发业务
公司已经形成了以整车全流程研发为核心,以核心模块深度研发设计为重点的研发业务布局。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业务
(包含整车研发、平台研发与架构设计、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研发等)在手订单执行顺利,并持续赢得多个订单,是公司最主
要的业绩贡献力量。整车研发业务量稳步提升,其中新能源汽车研发业务发展仍表现强劲。公司凭借前瞻性技术积累,在汽
车平台化趋势下先发优势逐步得到体现,近年来已承接多个平台+整车研发项目。得益于“双碳”目标的引导及电动化、智能
化、网联化趋势的推动,公司电子电气架构研发、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等核心模块深度研发的业务逐步增多。研发业务广度和
深度在报告期内均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公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2、制造业务
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务是公司在研发业务优势基础上开辟的。经过多年孵化,柳州菱特和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已取得系列研
发成果,且均已实现优势产品量产,两个子公司已经从完全投入期逐步向业绩贡献期转变。报告期内,柳州菱特V6发动机
及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减速器等量产产品供货平稳,新客户开拓在有序进行中,德国大陆及上汽通用五菱等定点的产品均完成
了样件的研发、试制和试验工作。2022年年中起,某大型整车厂变速箱总成项目有望实现量产。报告期内零部件研发制造业
务实现营业收入64,476,479.08元,同比增长363.59%。随着现有订单的充分放量和潜在订单的落实,未来有望成为公司业绩
第二增长曲线。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能力优势
1、掌握汽车研发系列核心技术,拥有多项专利
不断攻破核心技术并形成专利加以保护,是公司技术积累的重要体现,也是公司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公司已掌
握造型创意设计、工程可行性分析技术、电源系统开发、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开发技术、精致性开发、汽车仿真优化技术、
汽车底盘调校技术、SE同步工程技术、发动机设计及仿真技术、智能驾驶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串联式混动技术、乘用
车平台开发技术、性能开发技术、整车试验开发技术、智能座舱、减速器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截至2021年末,公司拥有875
项专利及28项著作权,其中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826项,外观设计专利12项。专利同比增长率达到28.30%,其中发
明专利同比增长达到32.14%。

2、前瞻布局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数字化关键技术
随着汽车功能和趋势的逐步转变,相关核心技术也在发生着变革。作为国内技术领先的独立整车研发企业,公司在汽车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上均已进行前瞻布局,并掌握系列关键技术。

在电动化方面,公司已具备电控系统、电驱动系统和电源系统的开发设计能力。整车控制器(VCU)软硬件开发已在
具体项目上实现应用,拥有先进的在环测试台架,可对软硬件进行全方位测试验证;具备电池包与整车的匹配、优化设计、
性能仿真分析的能力,具备BMS的开发能力;具备驱动电机的选型计算、性能参数的匹配优化、整车集成能力,已为国内
外多家知名车企进行了三电系统的开发。另外,在新能源趋势的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公司已掌握了金属储氢、关键零部件的
选型、系统的搭载匹配、动力性经济型性的计算优化、系统及整车的热管理分析等技术,可为客户提供燃料电池汽车的设计
开发服务。

在网联化方面,公司已掌握了以太网通信及测试技术,信息安全技术,SOA开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基于AUTOSAR
的中间件技术,域控制器技术,HIL测试技术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开发流程,且已形成相关技术规范。

在智能化方面,公司已具备自动驾驶、智能控制,电子电气架构、SOA架构、智能座舱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成功研发经验。

在数字化方面,公司具备完整的电子电气架构开发能力,并已经为多家国内外公司提供量产开发。近年来,公司立足于
提供面向服务的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SOA)的全栈解决方案,多个前沿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公司已经掌握了SOA架 构设计能力、服务中间件技术、以太网通讯技术、全域功能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公司已经建成覆盖智能车埪和智能座 舱的先进HIL测试实验室。 3、重点开展模块化平台、电子电气架构等前沿技术深度研发 模块化平台研发是公司2020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重要的募投项目之一,其中城市物流车纯电动平台项目旨在针对特 定场景(支线配送:服务半径150~300公里, 微卡或者轻卡承担;短驳配送:服务半径50~150公里车辆)开发出一种模块 化的、可拓展的、轻量化性能优良的纯电平台技术。如轻量化实现相比传统车型降重300kg以上、实现100万公里以上免维护 电池、低能耗实现相比同类车型能耗降低8%以上等。适用于多级别乘用车的超级平台研发项目,旨在研究跨级别多平台的 模块化开发,通过合理的模块化设计,可适应多种动力总成,多个级别的不同车型,能够在当前激烈竞争以及消费者需求多 变的背景下,研发先进的平台架构,提供多矩阵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研发最终实现平台的动力多样性、车辆多样 性、高通用化率等。 电子电气架构研发是公司2020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重要的募投项目之一。其中域控制器硬件以及底层软件项目紧贴 未来“软件定义车辆”的发展趋势,采用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多项关键技术,研发满足未来电子电气架构的大型域控制器产 品。新一代整车电子电气架构项目紧贴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趋势,兼顾高级别自动驾驶对电子电气架构的冗余要求,采用面 向服务的控制架构和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一套可以满足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平台化电子电气架构。 4、掌握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系列关键技术 控股子公司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已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具备各类型减速器、耦合器和增程器的开发、验 证和生产能力,能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开发、匹配调校、验证等全套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生产制造。自主 研发的减速器、耦合器、增程器及集成式电驱动系列产品具有轻量化、小型化、型谱化、低噪音、高效率、高承载等特点。 耦合器中自主研发的电磁离合器系统已达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控股子公司柳州菱特主要从事发动机研发、制造相关业务,具有多种类型V6系列发动机生产能力。多年来自主研发的 6G3系列V6发动机具有大功率、大扭矩、高可靠、低油耗、低噪声、低排放等技术特点。同时柳州菱特具备整机性能开发、 机械开发、台架标定、可靠性验证、振动及NVH噪声等试验验证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5、持续高额研发投入保障研发项目开展 为持续保持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公司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额研发投入。近三年研发投入呈现稳步增长的局势,2021年公 司研发投入额达到151,446,332.87元,同比增长83.34%,2019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31%。 研发投入增长情况
公司通过IPO、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及自有资金投入等方式,持续开展前沿技术开发,全方位保障核心技术的积累。报
告期内重点开展的研发及募投项目有:

在研发项目名称主要内容  
造型中心升级扩建项目通过造型中心设计开发环境进行提升,研发和应用数字信息化设计技术能力,完成设 计团队的技术能力提升与团队规模的扩大,从而实现对更高阶项目和更高等级汽车生 产企业的技术服务。  
整车工程开发中心升级扩建项 目通过对公司工程开发中心所包括的如总体、开闭件、电器、底盘、工艺等等环节进行 升级和扩建,提升软硬件设计与测试能力,加强工程开发技术研发,提升项目组织管 理效率,从而提升公司整车工程开发能力,服务于B级及以上中高端乘用车的工程设计 开发。  
前沿技术研发项目  通过购置先进、专用的研发设备,打造一流的研发条件。实现公司汽车轻量化及智能 驾驶技术的研发突破,进行公司前瞻性技术产品与业务布局,进而提高公司市场竞争 力,培育公司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先 进 性 产 业 化 研 发 项 目模块化 平台研 发城市物流车 纯电动平台该项目研究旨在针对特定场景(支线配送:服务半径 150~300 公里,微卡或者轻卡承 担;短驳配送:服务半径 50~150 公里车辆)开发出一种模块化的、可拓展的、轻量 化性能优良的纯电平台技术。
  适用于多级 别乘用车的 超级平台本项目旨在研究跨级别多平台的模块化开发,通过合理的模块化设计,可适应多种动 力总成,多个级别的不同车型,能够在当前激烈竞争以及消费者需求多变的背景下, 研发先进的平台架构,提供多矩阵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高性能 动力单 元系统 研发6G30T 二代 机研发项目项目拟进行“6G30T 二代机”样件及样机试制、发动机电控系统开发,样机性能开发及 标定测试。
  串联混动系 统项目拟通过开发高效内燃机、集成发电机和驱动电机的动力耦合器来实现串联式混合 动力系统以满足法规要求及当前市场发展趋势。
  集成式纯电 动汽车动力 总成项目拟进行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集成一体化、高性能电驱动技术研发目标实现驱动系 统的集成一体化。
 电子电 气架构 研发项 目域控制器硬 件以及底层 软件项目紧贴未来“软件定义车辆”的发展趋势,采用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多项关键技术, 研发满足未来电子电气架构的大型域控制器产品。
  新一代整车 电子电气架 构项目紧贴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趋势,兼顾高级别自动驾驶对电子电气架构的冗余要求, 采用面向服务的控制架构和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一套可以满足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平台 化电子电气架构。
阿尔特成都新能源动力系统及 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新建厂房、购置先进生产和测试设备,建成年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产品30万套 的生产基地。  
柳州菱特一期工程年产5万台 V6 发动机技改项目本项目拟对原有发动机工厂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升级,新增智能化检测和试验 工艺设备,在现有产能 5 万台的产能下,实现发动机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人才资源优势
1、高比例研发人员配置
为保证竞争优势及行业领先地位,公司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熟悉整车开发全过程的项目管理人才,并且在项目执
行过程中需要技术全面、管理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多年来,公司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
电控方向)、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整车平台等方向持续增加人员投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有员工1,826人,其中本
科及以上学历1,327人,占公司总人数的72.67%;技术人员总数为1,424人,占公司总人数的77.98%。

2、拥有成熟的国际化团队保障前沿研发能力
公司创立之初即具有国际化基础,近年来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频次在不断提升。美日及欧洲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发展
较早,专业经验和技术环境相对成熟。公司在倾力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同时,也在积极借助国际专家专业力量保障公司国际竞
争力。签约了百余位国内外知名汽车创意大师及工程领域资深专家来保障公司的前瞻研发设计能力,这些专家拥有意大利博
通、宝马美国设计中心、通用汽车、日本三菱、梅赛德斯奔驰、日产、丰田、五十铃、韩国现代、捷豹路虎、起亚等世界著
名汽车企业及设计公司的多年开发经验,尤其在汽车整车、造型、发动机、耦合器、减速器及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等方面具
备显著的优势。

造型是汽车的灵魂,造型创意是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公司造型创意业务涵盖造型趋势分析、概念草图设计、效果图设计、
小比例模型制作、全比例模型制作、数字模型制作、概念车设计及同步工程可行性分析等汽车造型必备的各个环节。近年来
公司在持续完善国际化团队的建设,已通过在欧美、亚洲等区域投资设立子公司及缔结战略合作关系等方式,分别在美国洛
杉矶、意大利都灵、日本东京、北京和上海设立五大造型创意中心。公司参与设计的已上市汽车造型,有多款荣获国际重要
奖项。在保障国内领先的同时,通过国际化团队配置、专业化人才梯队搭建、典型项目打造等方式,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3、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
职位晋升和股权激励是企业实现人才聚集和团队稳定的重要途径。公司有完善的人才晋升通道,报告期内公司有百余位
骨干员工完成职位调整晋升,年度职位晋升人数超过公司总人数的5%。公司成立以来,已进行多轮次股权激励,上市后继
续推动股权激励等激励政策的实施。报告期内,顺利完成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所归属股票
的上市工作,并向117名核心技术(业务)骨干授予预留的98万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

人才是公司发展的基石,更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尤其在整车研发等人才密集型领域表现更为突出。为了保障公司行业技
术领先的市场地位和发展战略目标实施,2022年公司将根据项目需求和发展规划,科学制定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重点
在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培养及文化认同提升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并继续推动优质人才股权激励计划的开展,重点落实
人才储备计划,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为公司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持续优化的团队架构
公司团队规模已接近2,000人,控股及参股子公司数量达31家,遍布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及国内11个省份的13座城市。

在美国洛杉矶、意大利都灵、日本东京及中国北京和上海拥有五大创意研发中心,造型院、工程一院、工程二院、各子公司
研发团队及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公司发展。为适应公司发展,2021年公司新设立品牌部和智能网联部,团队架构得到
进一步完善。为提升公司服务质量和效率,未来将在客户聚集地及重要汽车城,继续设立子公司或事业部进行定向服务。

(三)业务布局优势
1、整车开发业务覆盖汽车研发全产业链
公司是国内独立汽车设计公司整车研发“交钥匙”服务和发动机/动力总成研发制造的开创者,是国内极少数业务模块能
够覆盖整车开发全产业链的独立开发企业。另外,公司依托丰富的整车设计经验,还不断拓展特种车型的开发业务,如:无
人驾驶物流车、观光车,均得到客户一致好评。

2、汽车研发关键领域深度布局
公司不断强化整车全流程研发的同时,在模块化平台、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化软硬件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度延伸。近年来
汽车生产企业越来越重视平台打造,公司是独立汽车研发企业中率先开展平台开发的企业,也是目前屈指可数已掌握汽车平
台开发核心技术且具有平台开发成功经验的独立汽车研发企业。传统汽车搭载的电子电气架构已经不足以满足汽车智能化变
革,公司是较早开展电子电气架构开发的企业,并已成功在具体项目中实现应用。为进一步满足未来需求,公司还在研发满
足未来的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电控系统是汽车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公司自主研发的VCU已经在量产车型项目中成功实现
良好应用。

性能测试是整车研发重要的环节,整车转毂环境舱属于目前业界内主流的研发试验资源。为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布局,
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和整体研发能力,确保开发周期,公司于2020年起,即着手建设整车转毂环境舱,目前已经完成建设,处
于设备调试试验阶段。公司投资建设的环境舱在我国处于领先水平,未来不但能够满足公司试验需求,还能够适当承接外部
试验订单。

3、研发+制造双轮驱动
围绕汽车研发开展的研发业务和制造业务构成公司的基本产业生态。公司零部件客户与公司整车设计客户高度重合,优
质的整车研发服务能够为零部件制造业务实现优势导流,零部件客户多数是整车设计开发客户的顺利转化。凭借整车开发业
务的先入优势,公司已成为汽车生产企业核心零部件“Tier0.5”供应商。公司高水平的整车开发能力,为赢得零部件订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先进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优势也能够反哺整车设计业务进一步提升。整车设计业务和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务形成
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作用。

4、重点布局汽车发展前沿项目
前瞻项目布局是公司着眼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市场化培育方面,2021年3月,公司参股公司株式会社BEAT POWER
出资6,000万美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成都倍力特,该公司致力于混合动力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为客户提供动力系统的解
决方案;2022年2月,公司参股阿尔特数科,该公司主营业务为车载硬件计算平台、车载应用软件开发与集成、SOA服务平
台开发与运维等,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能汽车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2022年2月,公司参与投资设立壁虎科技,该公司核心
团队包括汽车整车开发设计龙头企业、OEM和互联网公司工程、设计、研发和管理团队,并拥有创新的滑板底盘技术。将
主要以汽车滑板底盘技术和产品为基础,服务于城市物流、商务、家庭、共享出行等领域。

在内部直接孵化方面,公司IPO募投项目、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项目、自有资金投资项目中,多个研发项目聚焦汽
车发展前沿。

(四)经营成果积累优势
1、拥有强大数据库支撑
公司通过多年的积累和专业人员的定期维护更新,形成了完善的法规标准数据库。标准数据库下设国内标准数据库、海
外标准数据库及企业自有标准数据库,其中:国内标准数据库包括国家、地方、行业、团体标准等标准,共有5,800多项标
准;海外数据库包含欧盟、美国、德国、日本等主流国家标准及东盟、印度、巴西、海湾国家等新兴市场国家标准,共计3,600
余项标准;由公司各专业编制的企业标准共计680余项。强大的法规标准数据库为项目提供有力的法规标准支持,提高了设
计质量和水准,加速了开发效率,为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另外,公司在积极参与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相关法律法
规与行业标准的制定。

2、庞大的客户群体和丰富的车型研发经验
公司已为超过60家客户成功研发接近300款车型,不同客户对车型委外设计的保密性要求有一定差异,主要有客户主动
公开前不可公开、市场知情前不可公开、一定年限不可公开、永久不可公开等类型。截止2021年末,公司参与研发且已成功
上市的车型中,绝大多数仍不满足公开条件。能够披露的车型主要有一汽红旗H5、一汽红旗HS5、一汽红旗HS7、一汽奔腾
NAT系列、一汽奔腾T55、一汽奔腾T77、一汽奔腾T99、一汽轿车全新奔腾B70(第三代)、一汽大众捷达、一汽大众迈腾、
一汽大众高尔夫7、一汽大众速腾、一汽大众宝来、蔚领、一汽大众高尔夫嘉旅、一汽佳宝V75L、V75、北汽B80J、昌河Q25、
北汽绅宝X25、北汽绅宝X65、北汽绅宝D50、北汽新能源LITE、北汽新能源ARCFOXα、东风汽车风神AX5、东风汽车风
神AX4、沈阳金杯运赢、启辰T70、启辰T90、启辰D60、吉利GS、帝豪GL/帝豪C7、广汽本田VE-1、东风本田XNV、小鹏
G3、合众哪吒N01、合众哪吒U、天际ME7、观致7、江西五十铃翼放ES、长安跨越王F3等。

公司参与或主导的成功上市车型中,多款汽车造型荣获红点奖、意大利A'设计金奖、德国iF设计大奖等多个国际知名奖
项。多款汽车荣获产品创新奖、最受关注车型奖、年度最佳人气奖、年度高品质车型奖等。另外,公司研发的1.3/1.5L发动
机曾荣获十佳发动机。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齐心协力保障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的落实。顺利完成上市后首次核心技术骨干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的归属工作,员工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成功获得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批复并顺利完成股票发行工作,引入11家重要
投资者募集7.89亿元资金,公司研发实力得到进一步巩固。高水平、高效率、高积极性团队的建设以及公司技术实力和品牌
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为公司业务开拓和项目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陆续签署多项订单,在现有客户深度服务方面及新客户开
拓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效。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公司整车研发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
汽车研发整车设计业务仍为公司营业收入及利润最主要贡献力量。公司业务承接数量、完成项目质量的稳步增长,共同推动
业绩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1)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截至2021年末,公司资产总额达到3,416,135,457.86元,同比增长62.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达到2,516,786,264.00元,同比增长71.01%。202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272,277,551.86元,同比增长54.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净利润达到205,360,226.29元,同比增长85.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89,739,239.49元,
同比增长89.4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2,052,014.30元,同比增长199.20%。燃油汽车整车研发设计实现营业收入
187,438,692.53元,微高于去年同期,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4.73%;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设计实现营业收入1,009,670,750.90元,
同比增长63.74%,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9.36%。报告期内,公司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务稳健发展,实现营业收入64,476,479.08
元,同比增长363.59%,占营业收的比例为5.07%。已量产项目表现稳中有进,在手定点项目均已完成研发及测试工作,为
后续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务放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支持市场营销的开展,整车全新研发、整车改款研发、平台开发、基于平台的电子电气架构和智能
化关键模块研发、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等项目陆续有新订单或新定点函的落实。

(2)订单签署额再创新高,多项目具有标志性
公司所在行业订单签署时间会受客户决策进度及市场整体变动影响,不存在周期性季节变动,但会因在个别季度项目的
集中签署而表现出季节间订单签约量差异较大的情况。报告期内,公司签署的研发业务订单额达到26.43亿元,年度签署额
创历史新高。截止报告期末,研发业务在手订单总额为17.87亿元。

公司客户及潜在客户群体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分布较多,疫情的散发或区域性反弹影响了部分客户的工作进
度,对公司所执行项目的验收及潜在项目的洽谈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公司近期与多个潜在重大客户的谈判进度受疫情影响
有所放缓,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存量的研发业务订单总额为18.48亿元。随着整车企业复工复产的加速推进,公司所执
行项目的验收进度及与潜在客户的洽谈和签约进度有望逐步回归正常。

公司已具备为国内和国际客户开发适用不同应用场景汽车的能力,签约或执行多个项目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中公司与某
国际整车客户近年来合作深度不断加深,仅2021年4月以来,公司与该客户的合作金额就已超过4.5亿元。且公司与该国际整
车客户的合作模式,未来有望在与其同体量的另一国际整车客户上得以复制;公司为金琥新能源汽车(成都)有限公司研发
的E99新能源物流车样车于2021年已顺利下线;承接的天津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纯太阳能车项目,仅用时5个月即完成研发,
该项目是公司整车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承接的某领先自动驾驶公司高级别自动驾驶整车研
发项目,充分体现了公司在自动驾驶整车研发领域的技术能力已达到国际水平。
(3)零部件业务处于量产爬坡阶段
主要订单包括:与上汽通用五菱签署的DHT变速箱订单、与东风本田及广汽本田签署的减速器量产订单、与德国大陆
的减速器订单等。减速器、耦合器等新能源动力总成研发制造业务平稳发展,V6发动机除为北汽小批量供货外,在与其他
潜在客户洽谈定点。减速器持续为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量产供货,德国大陆定点的减速器和上汽通用五菱定点的DHT变速
箱总成在2021年均已完成样件的研发、试制和试验工作。2022年年中起,某大型整车厂变速箱总成项目有望实现量产。参与
投资的成都倍力特在保持研发工作顺利进展的同时,已与多家企业开展需求对接,力争满足系列整车客户要求。

(4)业务创新持续进行
多年来公司一直坚守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全面服务的宗旨,非常重视对行业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前瞻性研究,对
于重要的发展方向,公司会提前进行技术或资源储备,不断补全公司的服务模块。近年来与国际客户的合作不断加深,已于
2021年与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伊藤忠”)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新能源车研发、拓展及零部件出
口等国际业务上深入合作。公司与伊藤忠的战略合作,未来还能助力客户车型在国际市场的销售。

2022年3月中旬,公司与本田签署了技术许可合同,本田将其拥有的车型研发所需专利技术、相关车型数据、图纸等许
可公司用于相关车型开发。该合同的签署,能够推动本田相关专项技术商业价值在中国及国际市场的充分实现,是公司与本
田互信互利协同战略的进一步升级,是公司综合竞争力得到国际客户认可的充分体现,是公司在充分控制风险前提下业务模
式和客户合作模式的全新尝试。

开展整车ODM是公司基于对未来的前瞻认识制定的长期战略规划之一。目前部分客户对公司的整车ODM已有意向性需
求,公司已着手落实整车ODM业务实践。

2、收入与成本
(1)营业收入构成
营业收入整体情况
单位:元

 2021年 2020年 同比增减
 金额占营业收入比重金额占营业收入比重 
营业收入合计1,272,277,551.86100%821,045,368.83100%54.96%
分行业     
专业技术服务业1,205,376,241.5294.74%807,317,842.0798.33%49.31%
制造业66,901,310.345.26%13,727,526.761.67%387.35%
分产品     
新能源汽车整车设 计1,009,670,750.9079.36%616,635,428.9975.10%63.74%
燃油汽车整车设计187,438,692.5314.73%187,433,959.2922.83%0.00%
高端零部件64,476,479.085.07%13,908,091.621.69%363.59%
其他10,691,629.350.84%3,067,888.930.37%248.50%
分地区     
境内1,126,244,312.7388.52%819,883,284.1999.85%37.37%
境外146,033,239.1311.48%1,162,084.640.14%12,466.49%
分销售模式     
直销1,272,277,551.86100.00%821,045,368.83100.00%54.96%
(2)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 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单位:元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率营业收入比上年 同期增减营业成本比上年 同期增减毛利率比上年同 期增减
分行业      
专业技术服务业1,205,376,241.52737,972,582.8038.78%49.31%38.92%4.58%
分产品      
新能源汽车整车 设计1,009,670,750.90616,259,895.2238.96%63.74%53.57%4.04%
燃油汽车整车设 计187,438,692.53119,559,988.8236.21%0.00%-7.11%4.88%
分地区      
境内1,126,244,312.73694,072,358.4738.37%37.37%27.64%4.69%
境外146,033,239.13103,432,256.2029.17%12,466.49%12,725.40%-1.43%
分销售模式      
直销1,272,277,551.86797,504,614.6737.32%54.96%46.44%3.64%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 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 □ 适用 √ 不适用
(3)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 是 √ 否
(4)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单位:万元

合同标的对方当事 人合同总 金额合计 已履 行金 额本报 告期 履行 金额待履 行金 额本期 确认 的销 售收 入金 额累计确 认的销 售收入 金额应收账款回款情 况是否 正常 履行影响重大 合同履行 的各项条 件是否发 生重大变 化是否存 在合同 无法履 行的重 大风险合同未正 常履行的 说明
整车开发客户 N56,119.313,972 .5813,972 .5842,146 .7213,972 .5813,972.5 8本期回款 13,972.58万元, 应收账款期末余 额为 0万元不适用
DHT变速箱总 成上汽通用 五菱0176.28176.280156.00156.00本期回款 101.63 万元,应收账款期 末余额为74.65万 元不适用
新车型开发某国际品 牌汽车制 造公司33,00033,00033,000031,132 .0831,132.0 8本期回款 33000 万元,应收账款期 末余额为 0万元不适用
新能源汽车相 关零部件设计、 同步工程分析、 零部件模具、夹 具、检具的设计 制作、组织供 货、项目管理等 工作南宁产投 汽车园区 开发有限 责任公司33,651.3 90033,651 .390.000.00不适用不适用
注:因客户 N的自身经营情况,项目执行进度存在一定风险。


已签订的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5)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单位:元

行业分类项目2021年2020年同比增减

  金额占营业成本比重金额占营业成本比重 
专业技术服务业人工费330,550,221.2641.45%208,668,747.0838.32%58.41%
专业技术服务业材料费76,323,811.449.57%92,346,861.0916.96%-17.35%
专业技术服务业外包费258,910,303.0732.47%194,598,584.3635.73%33.05%
专业技术服务业其他72,188,247.039.05%35,621,527.396.54%102.65%
制造业人工费7,762,163.470.97%1,510,231.910.28%413.97%
制造业材料费31,599,288.543.96%7,382,910.931.36%328.01%
制造业其他20,170,579.862.53%4,453,523.650.82%352.91%
说明 (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