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统联精密(688210):深圳市泛海统联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
原标题:统联精密:深圳市泛海统联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88210 公司简称:统联精密 深圳市泛海统联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年度报告 致 股 东 尊敬的各位股东: 近年来,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反复,叠加边缘政治冲突不断,供应链危机、能源危机、通胀危机接踵而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充满艰辛与曲折。然而,种子破土而出的时候,并不会去过多考虑遇到的是风雨还是阳光,唯有选择奋力向上。秉持这一信念,公司通过不懈努力,在不确定性中实现逆势成长,并完成在科创板上市的里程碑目标。 2021年,虽然受到缺芯及汇率波动影响,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波动,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47,437,301.23元,同比下降 30.94%。但公司恪守“守正、创新、务实、勤思”的经营理念,积极应对经营中的各类风险,整体运营情况较为稳定健康。具体情况如下: 1、公司保持战略定力及市场敏锐度,密切关注客户需求及市场发展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经营稳定及风险防范。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 354,533,625.45元,较上年增长 5.4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79,107,472.71元,同比增加140.01%;资产负债率为 25.18%,较上年减少 8.27个百分点。 2、公司围绕主营业务,夯实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投入为 41,541,256.09元,较上年增长 31.41%,占营业收入比 11.72%,主要集中在定制化喂料的研发,钛合金、磁性材料、混合双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渗铬高强度焊接等工艺的研发以及全制程工序自动化等方面。并且,公司新增获得授权专利 8项,新增申请专利 12项。 3、公司不断加大生产设备投入,一方面公司顺应客户新增的产品线需求,新增精密注塑、激光切割、CNC等设备并布局规模化产能,为客户提供了多元化的工艺选择和解决方案,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客户黏性;另一方面,将部分 MIM产品的后处理工序由外发转为了自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及良率,也增强了公司的精密制造能力。 4、依托内部自动化研发力量,逐步实现定制化产品生产流程由单工序自动化向全制程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实现效率提升,增强盈利能力。运营管理系统数字化及信息化升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升运营效率。 5、借力“专精特新”的东风,公司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驶过了发展过程中的意义非凡的一座里程碑。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兵,我也深知上市只是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节点,而成为公众公司也意味着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里,借这上市后的第一封股东信,我希望可以让大家更进一步了解统联精密——一家以 MIM为基础、致力于精密制造的公司,它的坚持与价值,它的明天与将来。 朱子云:“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企业也一样,只有坚守本心,才能不断汲取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成为具有长期价值、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统联精密而言,精密制造是我们坚守的“正”,工艺创新是我们坚持不动摇的“根本”。 消费电子行业具有产品和技术更迭速度快特点。近年来,新型消费终端产品如TWS、折叠屏手机、智能眼镜、电子烟等层出不穷,存量市场空间广阔。此外,MIM应用的下游领域还在不断拓宽。由于适用材料应用范围广,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MIM也在加速向汽车、医疗以及其他高精尖领域渗透。同步而来的是,更高的技术壁垒,以及更大的研发难度。在发展逻辑转变为研发与销售双轮驱动的趋势下,研发能力强的 MIM企业将在产品的升级迭代中抢占先机。 此外,在专注于 MIM这几年,我们发现,MIM的开放性很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MIM是集合了塑料成形工艺学、高分子化学、粉末冶金工艺学和金属材料学等学科而成的一种零部件“近净成形”技术。一方面,由于与新材料的结合度高,MIM天然驱动制造者加大对新材料及其应用研究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MIM后处理工艺几乎覆盖主流应用的制造工艺。因此,在精密制造领域,MIM不但可以突破传统工艺的制造限制,与其互为补充,同时,也是新材料及其应用的理想研发场,可以为切入上游产业提供现实基础,也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精密制造技术痛点与难点。并且,MIM属于增材制造,与 3D打印这一未来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源,有利于公司从精密制造向超精密制造进阶。 未来,我们将继续在精密制造领域深耕细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具有前瞻性、有效性的发展战略,确保整个公司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在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方向、产业政策及动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探索具有统联精密自身特色的发展路线,以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展望未来,我们的工作重点如下: 1、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技术能力的建设 公司将继续围绕材料、工艺及设备的创新与迭代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技术能力的建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持续增加对材料性能与参数的底层研究投入,以掌握更多的定制化喂料的调配技术,提升喂料自制自研的能力,为喂料自主化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现实可能性。二是叠加对制造工艺基础技术的持续深度分析与研究,不断延伸和拓展材料应用的边界。并且,顺应客户的需求,扩大精密注塑、CNC、激光切割等与 MIM工艺具有共性及协同效应的其他制造工艺的规模化生产能力。通过 MIM与其他制造工艺的相互滋养,不断丰富公司的产品线、拓展公司产品的应用领域。三是加强对 3D打印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丰富技术储备,并加快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与落地,以培育及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四是将实现全制程工序的智能化也作为研发投入的重点,在实现单工序的自动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实现多工序的联动自动化,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及良率。 2、继续坚持服务大客户战略,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公司将继续坚持服务大客户的战略,不断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公司将继续深耕现有大客户,在做深做透现有业务及产品的同时,“走老客户新产品”路线,围绕现有大客户的战略需求进行新的业务布局。另一方面,凭借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快速反应及高质量的交付建立的业内良好声誉及口碑,公司将相关成熟的经验和资源拉通至新客户、新领域,在为更多的客户服务过程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3、加快募投项目落地,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公司位于湖南长沙的募投项目的建设,并根据客户需求逐步实现投产。目前公司的厂区主要分布在位于深圳龙华及坪山和惠州的租赁厂房内,场地利用率已接近极限。随着募投项目的落地与投产,既可以补充公司现有产品线产能,形成协同效应;也有利于公司就近引入高校人才及技术资源,进一步充实公司的人才及技术储备。 4、提高资金利用率,防范财务风险 公司将加深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市场上符合公司需求的相关金融财务工具,提高暂时闲置的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财务费用,减少汇兑损失,防范财务风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黑天鹅、灰犀牛不断,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我们将继续坚持守正为基,创新为路,以期行稳而致远。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股东对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管理层的信任与包容! 深圳市泛海统联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虎 2022年 4月 29日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三、 重大风险提示 本公司已在本年度报告中详细阐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相关风险,详情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四、“风险因素”部分的相关内容。 四、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五、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六、 公司负责人杨虎、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侯灿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侯灿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七、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的2021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 1.公司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为基数分配利润,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含税)。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80,000,000股,以此计算拟派发现金红利合计16,000,000.00元(含税)。本年度 公司现金分红占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例为33.73%,本次利润分配后,剩余未分配利润滚存以后年度分配。 2.公司拟以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80,000,000股,以此计算合计拟转增32,000,000股,本次以资本公积转增后,公司的总股本为112,000,000股。 3.2021年度,公司不送股。 4. 如在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前公司总股本发生变动的,公司拟维持分配总额不变,相应调整每股分配比例。 公司2021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已经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尚需提请公司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八、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九、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涉及未来计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性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十、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否 十一、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否 十二、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三、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9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10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15 第四节 公司治理 ..........................................................................................................46 第五节 环境、社会责任和其他公司治理 ..................................................................66 第六节 重要事项 ..........................................................................................................71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96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104 第九节 公司债券相关情况 ........................................................................................105 第十节 财务报告 ........................................................................................................106
第一节 释义 一、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三、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四、公司股票/存托凭证简况 (一)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五、其他相关资料
六、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二) 主要财务指标
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本期比上年同期减少 30.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本期比上年同期减少 34.73%,主要原因为: (1)客户需求下降。报告期内,因为芯片短缺的影响波及到了公司服务的终端客户,导致公司产能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固定成本无法摊薄,产品毛利降低。 (2)研发投入加大。公司对新材料、新工艺及新项目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多个重点项目同步密集开发,导致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加。 (3)汇率波动。报告期内,人民币较美元汇率较去年同期明显增长,而公司主要客户群体以美元定价,造成公司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 (4)利息支出增加。报告期内,基于客户的需求预测,公司扩大了经营规模,同时为了提质增效,公司进行了自动化优化升级。由于前述原因,公司银行借款有所增加,加之执行新租赁准则的影响,利息支出增加,财务费用上升。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 140.01%,主要系销售收入增加,回款增加所致。 3、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本期比上年同期增长 272.91%,主要为本期收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增加资本公积和股本以及本期盈利共同影响。 4、总资产本期比上年同期增长 229.31%,主要为本期收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货币资金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及存货增加,以及根据新租赁准则增加了使用权资产。 5、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较上年分别下降 30.70%、30.70%和 34.91%,主要原因为本期净利润下降所致。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一) 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 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八、2021年分季度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九、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十一、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公司受到缺芯及汇率波动影响,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波动。但我们恪守“守正、创新、务实、勤思”的经营理念,积极应对经营中的各类风险,稳中求进,并借力“专精特新”的东风,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驶过了发展过程中的意义非凡的一座里程碑。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54,533,625.45元,较上年增长 5.4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47,437,301.23元,同比下降 30.9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营性损益的净利润为 41,690,175.13元,同比下降 34.73%。 截止 2021年 12月 31日,公司总资产 1,500,044,573.35元,同比增长 229.3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 1,120,744,094.54元同比增长,272.91%,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到账增加所致。资产负债率为 25.18%,较上年减少8.27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79,107,472.71元,同比增加 140.01%,主要系销售收入增加,回款增加所致,公司整体运营情况较为稳定健康。 报告期内,为了推动公司的平稳发展,公司积极地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战略定力及市场敏锐度,密切关注客户需求及市场发展变化,以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供应链稳定及风险防范。 2. 围绕主营业务,加大研发投入,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投入为 41,541,256.09元,较上年增长 31.41%,主要集中在定制化喂料的研发,钛合金、磁性材料、混合双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渗铬高强度焊接等工艺的研发以及全制程工序自动化等方面。公司新增获得授权的专利 8项,新增申请专利 12项。 3、公司顺应客户新增的产品线需求,新增精密注塑、激光切割、CNC等设备并布局规模化产能,以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工艺选择和解决方案,提升了公司客户黏度;从而也将部分 MIM产品的后处理工序由外发转为了自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及良率,也增强了公司的精密制造能力。 4、依托内部自动化研发力量,逐步实现定制化产品生产流程由单工序自动化向全制程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实现效率提升,增强盈利能力。运营管理系统数字化及信息化升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升运营效率。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致力于成为专业的精密零部件产品的生产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高精度、高密度、形状复杂、性能良好、外观精致的金属粉末注射成形(Metal Injection Molding,简称“MIM”)精密金属零部件,服务的主要终端客户是苹果、亚马逊、大疆、安克创新等国内外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厂商,并且与行业内知名 EMS厂商如富士康、立讯精密、歌尔、捷普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 MIM产品按照功能分类,主要分为精密金属结构件和外观件,具体产品包括电源支撑件、音量支撑件、摄像头支架、穿线套筒、插头等结构件,以及外观精致的电源接口件、智能手表表壳、智能戒指内壳、无人机遥控器转轴支架、头戴式耳机配件等外观件,产品主要应用于平板电脑、智能触控电容笔等便携式智能终端类消费电子领域,以及智能穿戴设备、航拍无人机等新兴消费电子设备领域。具体来说,如下: (1)便携式智能终端用 MIM产品 便携式智能终端是公司产品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平板电脑、智能触控电容笔等,产品包括音量支撑件、电源支撑件、摄像头支架、电源接口件、SIM卡拨杆、穿线套筒、插头等。 (2)智能穿戴设备用 MIM产品 近年来,得益于智能穿戴设备种类的增加、产品技术的渐趋成熟、用户体验的提升、产品价格的下降以及各大厂商的积极投入,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公司智能穿戴设备用 MIM产品主要包括智能手表表壳、智能手表按键、智能戒指内壳、头戴式耳机配件等。 (3)航拍无人机用 MIM产品 公司为无人机客户提供的 MIM产品主要包括遥控器转轴组件、遥控器按键、遥控器电池盖、摄像头配件、定位插销、云台配件、手机夹持配件等具有可靠强度的结构件及精美的外观件。 (4)其他 MIM产品 凭借 MIM工艺的技术优势,MIM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公司 MIM产品还包括电子烟外壳、USB充电接口外壳、5G基站用环形腔体、汽车换挡旋钮等。 公司的 MIM产品随着公司募投项目的落地,MIM的规模化产能得到扩充,公司产品服务和应用的领域边界将得到拓展。 报告期内,为了满足客户的产品需求,公司在 MIM业务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材料为延伸,不断进行工艺融合,业务逐步向其他制造工艺如精密注塑、激光加工、CNC等加工工艺进行拓展,相关业务已按计划进行研发并将逐步实现量产且形成相关收入。 (二) 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结合产品定制化的属性,公司在客户设计初期即开始参与和配合客户进行产品整体的方案及设计评审,协同客户进行模具、产品开发并完成各阶段的产品验证,推进产品进入量产。量产阶段,公司按照客户需求,批量提供性能可靠、品质稳定的精密金属零部件,从而实现销售收入并产生盈利。 2、研发模式 公司的研发模式为自主技术研发和客户需求技术研发相结合的研发机制。 自主技术研发是公司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新型、前沿技术的分析、判断,并结合对客户、市场需求变化的理解,对产品、技术和工艺进行研发和创新,不断提升技术、工艺水平,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维持技术水平的先进性。 客户需求技术研发是根据客户不断迭代的创新性的产品设计、开发需求,经过ESI(供应商早期介入 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EVT(工程验证测试,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est)、DVT(设计验证测试,Design Verification Test)、PVT(生产验证测试,Production Verification Test),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产品的稳定量产(Mass production)。MIM产品主要根据客户定制化需求进行研发,研发周期一般需持续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此外,公司会通过 PRQ(量产后认证,Post Ramp Qualification)参与客户针对已经爬坡量产的产品进行成本控制而展开的研发。PRQ流程一般经过 DFM(设计可制造性评估,Design for Manufacture)、PRQ送样、EMS厂商组装以及整机测试等阶段。只有通过整机测试后,所有参与 PRQ流程的零部件及相关工艺才会被客户认可,才可导入到正式量产。一般而言,PRQ的研发过程会控制在半年左右。 3、生产模式 公司产品具有定制化特点,不同客户、不同终端产品、不同的产品型号对产品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定制化生产模式。 4、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直接销售模式。公司通过有针对性选定目标客户群体,定向开发新客户,同时拓展现有客户新的产品线,持续开拓新的业务。公司根据终端客户的创新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在通过终端客户的产品验证、认可后进行量产。公司直接客户则主要为终端品牌商指定的产业链的组装制造服务商。公司根据直接客户的订单或需求计划,交付定制化产品,再由直接客户集成后销售给终端品牌商。 (三) 所处行业情况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Metal Injection Molding)是将现代塑料注射成形技术引入粉末冶金领域,集合了塑料成形工艺学、高分子化学、粉末冶金工艺学和金属材料学等多学科而成的一种零部件新型“近净成形”技术。它可以利用模具注射成形坯件,并通过烧结快速制造高精度、高密度、三维复杂形状的结构零件,能够快速、准确地将设计思想物化为具有一定结构、功能特性的制品,并可直接进行大批量生产。 MIM工艺已成为国际粉末冶金领域发展迅速、富有前景的一种新型“近净成形”技术,被业界誉为当今“最热门的零部件成形技术”。麦肯锡 2018年 5月发布的《先进制造与装配调查报告》显示,MIM技术在全球 10大先进制造技术中排名第二。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 行业的发展阶段 目前,MIM 技术已经广泛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便携式终端、电子烟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预计未来有望持续向更多品类延伸。由于我国 MIM行业率先在消费电子领域爆发,初期技术依赖巴斯夫等跨国集团提供全套解决方案。随着行业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后不断投入研发,已经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实力。目前已经实现关键原材料“喂料”的自主化研发和生产。我国 MIM行业产业成熟度不断提高,未来有望向汽车、医疗、工具等领域加速渗透。 2006年后,受益于巴斯夫喂料技术创新,以及阿博格(注塑机)、巴斯夫(喂料)、克莱默(连续烧结炉)三大厂为 MIM 产业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行业门槛降低,入场企业增多。 2011年,随着苹果 iPhone 4选用 MIM 作为 SIM 卡托和连接器的制造工艺,MIM工艺在消费电子领域应用的热潮开启,MIM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也成为世界上 MIM工厂密度最高的地区。 此后随着智能手机行业后置多摄像头以及升降前置摄像头潮流的兴起,摄像头支架成为 MIM 行业主要的增量市场。 2019 年以来,折叠屏手机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热点,其中复杂的折叠铰链机构为MIM产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同时也提出了很大挑战,例如高强度 MIM 材料的开发和产品精度及一致性的保证。 智能穿戴产品的快速发展也为 MIM 产业提供了新机遇,如智能手表表壳、VR 眼镜铰链等,在工艺发展上需要为这类外观零件开发出保证高抛光质量的不锈钢原料方案和工艺路线,未来还要发展其他轻质材料如钛合金的应用。 (2)行业的基本特点 粉末注射成型(Powder Injection Molding)包括陶瓷粉末注射成型(PIM)和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两个方向。 MIM上游的原材料为金属粉末、粘结剂。将粘结材料组合形成粘结剂,与按照不通元素比例配比的金属粉末混合,形成“喂料”。通过注塑工艺压入模具型腔进行成型,然后再高温烧结的一种工艺。是典型的学科跨界产物,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加工工艺(塑胶注射成型和粉末冶金)融为一体。 与传统粉末冶金不同的是,金属注射成型(MIM)是结合了粉末冶金压制成型与塑料注射成型两大技术优点的先进成型技术,突破了传统粉末冶金工艺在形状上的限制,使得设计师能够摆脱传统束缚,以塑料成型的方式获得低价、异型的不锈钢、镍、铁、铜、钛和其他金属零件,从而拥有比很多其他生产工艺更大的设计自由度。 同时利用塑料注射成型技术的优点,能大批量、高效率地生产具有高复杂度、高精度、高强度、外观精美、微小型规格的精密结构零部件。MIM 工艺与传统零件加工工艺比较,在零件密度、拉伸强度、表面光洁度、微小化能力 、薄壁能力、复杂程度、设计自由度、批量生产能力、适应材质范围、供货能力等多方面都极具明显的优势。因此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医疗、军工、电动工具、锁具、通讯等各种零部件。 经总结,MIM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S-Strength,良好的金属性能,MIM产品组织均匀、致密度好,密度可达到理论密度的 98%以上,强度、硬度、延伸率等力学性能高。 C-Complexity,适用于复杂结构。MIM属于增材制造,能像塑胶注塑成型一样将复杂的金属零件直接成形,一般三维结构复杂或者涉及产品有腔体、双圆弧形等特殊形状等都可通过 MIM工艺实现。 V-Volume,适合大批量生产。注塑是通过挤压杆将原材料射入模具型腔的一种工艺。生产效率高。同样,粉末冶金也具有良好的可量产性。MIM的各个环节生产效率都比较高。因此 MIM具备生产效率高,可大规模生产的特性。 P-Price,比较成本优势。MIM成形精度高,并且产品一次成形尺寸精度可达+/-0.3%。后续机加工量少,相较于其他工艺,特别是结构复杂产品,利用 MIM工艺批量生产成本优势明显。 (3)主要技术门槛 MIM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复合型技术,覆盖定制化喂料调配、改良和开发、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金属结构件制造工艺融合与优化及自动化设备开发等多项技术。一方面,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随着 MIM产品应用领域的逐步拓展,各行业对高复杂度、高精度、高强度、外观精美的定制化结构件需求不断增多,企业需要通过对模具、喂料、工艺等技术进行不断的研发创新,以保证产品能够符合各领域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对现有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降低人为干预因素,大幅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合格率,从而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满足下游市场客户日益旺盛的需求。新进入企业由于缺乏对行业技术的深刻了解,势必在技术研发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从而不利于其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2. 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依托优质的客户资源、强大的研发能力、突出的全制程管控能力以及规模化量产能力,公司建立了有效的竞争壁垒,在行业中处于第一梯队。 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地位未发生变化。 3. 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材料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现阶段,中国 MIM产品多以不锈钢及铁基合金粉末为原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等领域。随着下游领域对材料多元化及产品轻量化等差异化需求的不断提升,现有不锈钢及铁基合金产品已无法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因此,行业内企业需要追随市场对其他材料 MIM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不断丰富 MIM产品材料体系,进一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及规模增长。 目前,MIM行业新材料的研发主要以高强和耐蚀兼顾的双相不锈钢、高强和高导热率兼顾的铜合金以及高比强和生物兼容性兼顾的钛合金等材料为重点,应用则向着汽车、医疗、五金等高端领域方向发展。 (2)技术工艺的复杂化发展 虽然中国 MIM技术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受制于技术工艺的特性,在部分领域仍无法规模化应用 MIM技术,仍存在较大技术发展空间。因此,微粉末注射成形、超大件注射成形及共注射成形等技术工艺将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微粉末注射成形将促使 MIM产品向更小更精细的方向发展;超大件注射成形通过减少粘结剂用量增大产品尺寸,推动超大尺寸 MIM产品的应用及普及;共注射成形能够将磁性材料与非磁性材料、硬质材料与软质材料、导电材料与绝缘材料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升 MIM产品适用性。 (3)喂料制备的自主化发展 喂料是指将一定金属粉末和粘结剂在一定的温度下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均匀混合,以得到适合用于注射成形的粉末和粘结剂混合物。均匀喂料的制备是获取高精度粉末注射成形产品的关键,如果喂料混合不均匀,粘结剂将在脱脂过程中产生变形以及烧结收缩不均匀等缺陷,从而增加最终烧结体的尺寸偏差。因此,喂料的制备情况对 MIM产品的精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现阶段行业内企业的喂料以外部采购为主,定制化喂料制备往往成为其技术发展的短板。随着 MIM产品应用的日益广泛,更多高复杂度、高精度、高密度、外观精美的 MIM产品需求也不断涌现,企业更加需要根据客户高度定制化的产品需求来制备不同配比的喂料,从而为客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 MIM产品。现阶段,少数 MIM企业已经具备自主制备喂料的能力,随着 MIM产品应用的日益广泛,未来企业的喂料自主化将成为趋势。 (4)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发展 在下游行业消费电子、汽车、医疗、五金工具、机械仪器等行业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对精密金属零部件的微型化、高尺寸精度以及行业内企业的快速市场响应能力的要求越发提高。单纯依靠人工已经无法满足行业极精密加工、极低的不良品率、快速市场响应的要求,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可以明显减少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尺寸公差与不良品,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市场反应速度。近年来,行业内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与检测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快速提升。 (5)下游应用的多元化发展 2006年后,国内 MIM行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智能手机带动国内 MIM行业第一波爆发式增长;2)第二阶段:受益于折叠屏手机、TWS耳机、可穿戴设备、电子烟等消费电子领域的新应用,打开 MIM行业的二次成长曲线;3)第三阶段:随着 MIM行业的不断成熟,将加速向消费电子之外的领域,如汽车、医疗、军工、工具等加速渗透,行业进入第三发展阶段。 目前,MIM行业正处于第一阶段到二、三阶段的转换过程中,企业成长逻辑逐渐由销售驱动转变为研发与销售双轮驱动。前期国内 MIM行业的核心原材料多为巴斯夫供应,该模式下,弱化了研发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企业增长主要由销售驱动;二、三阶段下,新产品如可折叠手机铰链、智能表壳等,技术壁垒高,研发难度大大增加,企业发展逻辑转变为研发与销售双轮驱动。研发能力强的 MIM企业将在产品的升级迭代中抢占先机。 (四) 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 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创新及迭代展开研发活动。一方面,公司通过技术底层逻辑的分析,不断深化对原材料的研发及制造、精密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MIM产品研发及制造技术、自动化设备开发技术及 MIM生产工艺优化技术的研究,强化核心技术能力 。另一方面,公司加大对与 MIM工艺具有协同效应及相关补充关系的其他加工工艺,如精密注塑、激光切割、CNC 等研发及投入,进一步夯实公司精密制造能力。此外,公司也在同步加快前沿技术如 3D打印的研究及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获得授权的专利 8项,新增申请专利 12项。截至 2021年 12月 31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数量 64项,获得授权的专利为 43项,。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的具体研发情况如下: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 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获得授权的专利8项,新增申请专利12项。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数量64项,累计获得授权的专利为43项。 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3. 研发投入情况表 单位:元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投入为41,541,256.09元,较上年增长31.41%,主要集中在定制化喂料的研发,钛合金、磁性材料、混合双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渗铬高强度焊接等工艺的研发以及全制程工序自动化等方面。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 在研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情况说明 报告期内已结项研发项目共 32个,投入金额 37,590,132.85元 5. 研发人员情况 单位:万元 币种:人民币
研发人员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适用 √不适用 6. 其他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 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1)技术创新优势 ①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集合了从产品设计、模具设计、系统组装、制程开发、品质控制、设备及自动化研发等方面的研发技术人员,同时融汇了具有不同行业研发经验的优秀人才,能给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到制程全方位的建议;大部分的研发团队成员都有和国际大客户合作的经验,能顺畅和客户沟通,为客户快速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