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华设集团(603018):2022年半年度报告
原标题:华设集团:2022年半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三、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四、 公司负责人杨卫东、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侯力纲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叶敬超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五、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无 六、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涉及未来计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性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七、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否 八、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否 九、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 重大风险提示 本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描述存在的风险因素,敬请查阅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可能面对的风险因素部分的内容。 十一、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二、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三、 基本情况变更简介
四、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变更情况简介
五、 公司股票简况
六、 其他有关资料 □适用 √不适用
(二) 主要财务指标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八、 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适用 √不适用 九、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十、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所属行业情况 1、数字经济加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求稳步构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水平,加快推进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物流、环保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政公用设施和建筑智能化水平;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求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数据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同期,交通运输部出台《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大力推进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通过先进信息技术赋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 伴随数字城市、数字交通等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出台。面向未来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聚焦具有前瞻性、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数字化产品研发,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挑战。 2、绿色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推动行业低碳发展 “十四五”是我国“双碳”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绿色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持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大幅降低碳排放及环境影响,促进能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开启绿色低碳之路的关键。 202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将“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作为重要主题。交通运输行业作为能耗和碳排放的三大行业之一,低碳发展已势在必行。未来交通行业将进一步调整用能结构,推广低碳交通装备,调整运输结构,大力发展水运、轨道等低碳或多式联运,同时推进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改造,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综合运输的效率,提供更多的节能、环保、低碳的交通运输服务。2022年3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为加快推进“双碳”战略落地,围绕“零碳”目标加速构建高效、低碳、绿色、智能的交通与城市运营体系,瞄准绿色低碳新赛道,着力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方面发展,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持续提升,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4.72%,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形态,通过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有序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未来城市群将朝着系统功能强、效率指标强、辐射带动强、韧性发展强等方面演化。城市群承载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都市圈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大中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小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将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打造人民高质量就业和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未来,围绕城市群、都市圈将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连通性和便利性,完善对外交通通道及设施,引导城市和产业的合理分工,超大特大城市功能疏解,大中城市进一步提升功能品质,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推动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4、车路协同与新基建构建自动驾驶新空间 在新基建背景下,车路协同已成为中国自动驾驶的技术趋势和发展路径。从技术角度看,车路协同主要包括四大关键技术:智能车载技术、智能路侧技术、通信技术和云控技术。其中,智能路侧技术是将道路体系架构成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信息交互、自动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新技术道路综合体。通过路侧设备实时感知和收集车辆的行驶状态和道路状况,再通过泛在网络实现智能公路各实体之间的互联互通,运用通信技术和云控技术对数据进行动态交互,信息挖掘和智能决策等一系列处理,从而为车辆、驾驶员、管理者等参与者提供全面高效的信息服务。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提出要加强智能网联技术攻关,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达到50%,到2030年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超过70%。2020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
主营业务框架图
1、规划咨询业务 智库规划引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智库规划咨询能力。公司拥有交通运输部综合交 通运输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拥有深度挖掘庞大的数据资源及其潜在价值的分析能力, 深入洞察交通行业发展,以高端规划为载体,积极打造华设智库,服务于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 研究,依托大数据和数字模型,建立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综合交通分析平台,支撑了全国400多个城 市群/都市圈、省域、区域、城市及片区等各类战略规划、综合规划及各专项规划落地,先后获得 部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公司通过对江苏、广东、河南、河北、广西、宁夏、海南、内蒙、黑龙 江、安徽等10多个省级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重 大项目,不断加强客户粘性,规划牵引作用持续增强,在省外区域,由规划业务带来的相关勘察 设计项目占比超过50%。 2、工程数字化设计 工程数字化设计——基于BIM+GIS的正向设计和数字模型交付。作为具有“公、铁、水、空” 综合设计能力的咨询设计企业,设计了全国及海外超过6,000公里高速公路、1,000余公里城市快速 路和主干道、300多座特大型桥梁、3,200公里四级以上内河干线航道和沿海航道、80余座各类船 闸、近1000公里的铁路、11个城市超过550公里的地铁,民航评审项目覆盖七大管理局,覆盖24 个省、市、区79个机场。公司依托工程数字化技术中心,推动工程设计向基于BIM+GIS的“全生 命周期”正向设计和数字化交付转变。目前,特大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交、地铁车站以及大型 建筑等均已实现数字化交付。 某互通立交正向设计和数字模型 3、基建数字化底座 面向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工程数字化平台构建和服务能力,公司向控股子公司江苏狄诺尼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公司合计持有股份77.5%。 公司完成新一轮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规划,继续推进数字勘测云平台、数字设计云平台、数字建造云平台系统的开发与完善。 基建数字平台软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平台。公司围绕基础设施数字化 构建“四云、七线”的数字化产品线和平台系统,打通各阶段之间的信息堵点,提升工作效率、 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华设紫云基建“四云、七线”数字平台产品 数字勘测云。基于卫星遥感、激光点云、倾斜测量、机器视觉等感知技术,打造多源数据融 合的勘测云平台,实现高精度快速建模,在数字空间,快速高效、准确的还原周边环境三维场景, 并将数字模型传递到设计、施工和运维阶段。 数字勘测云应用案例 数字设计云。公司聚焦基础设施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推动设计协同、BIM审图、模型交付一 体化,形成完整的SaaS化服务,完成在国产设计软件平台的移植,实现软件国产化替代。发布了 EICADv5.0版+AiRoad快速方案设计软件、交通模拟软件等多款新产品,通过强大的智能设计算法 和算力,实现快速方案设计、参数化设计和智能设计。目前,已服务全国1,000多家设计院,包括 交通/城建行业80%的甲级设计院,完成道路方案设计总里程约43,000公里。 数字设计云应用案例 数字建造云。基于自主研发的“紫云基建图形引擎”,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数字建管、智个重大工程中投入应用,包括京沪高速(江苏段)改扩建工程、海南横线高速公路、江阴靖江长 江隧道、张靖皋长江大桥、南京机场第二通道、建兴高速盐宝线特大桥、南通洋吕铁路等重大项 目,平台已管理超过400GB的项目结构化数据。为华设盐城智能建造产业园定制开发“智能预制构 件厂生产管理系统”,成为江苏省第一家交通工业化智造产业基地,为物流、生产、转运、建设等 200多家用户提供远程协同。 数字建造云应用案例 数字管养云。面向交通和城建基础设施的运维用户,提供数字化底座和养护业务平台,包括: 数字化资产管理、智能巡检、日常养护、成本控制、安全应急管理以及大型桥隧结构物的健康监 测等,为数字公路、数字航道、智能管网、防洪排涝、智慧水务等业务构建支撑底座。同时,配 合公司自研的智能巡检设备,自动发现基础设施运行病害,高效采集巡检数据,建立基础设施全 生命周期的病害信息和养护处治数据库,为工程养护提供精准数据,消除安全隐患,延长使用寿 命。目前,正在开展污水治理工程数字化建管平台、在役干线公路管养数字孪生等系统开发工作。 数字管养云应用案例 4、智慧交通解决方案 智慧交通是在交通领域中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全面感知、泛在互联、协同运行、高效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公司围绕“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公交、智慧停车、智慧枢纽、交通大脑、车路协同”提出技术解决方案。 智慧公路。公司基于“建、管、养、运”四大业务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提出安全保障全天候、出行服务全方位,运营维护全数字,绿色建管全寿命的“四全”智慧公路解决方案。公司主持设计的国内首条智慧高速公路——五峰山智慧高速建成通车,依托该项目形成的“新一代高速公路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获得2021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系交通领域科技最高奖项之一)。公司还参与编制了《江苏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公路工程BIM设计与交付标准》项目、无锡太湖竺山湖隧道数智隧道聚合平台项目、南京省道126、淮安省道233智慧公路项目, 公司智慧公路产品线愈发成熟。 华设智慧公路技术解决方案 智慧港航。公司聚焦内河智慧航运体系,围绕运行监测、外场感知、船岸信息交互、通航建 筑物监测及运营安全监管等系统开展总体架构和重点研究,形成了航道全数字化设计成果交付及 数字资产管理平台、人工微干预的自动化船闸、区域船闸群远程集中控制系统、港口安全监管平 台、智慧港口运营管控平台等系列产品。公司编制并发布全国首个智慧航道建设技术指南《江苏 省智慧航道建设技术指南》。公司还参与编制了《智慧船闸建设技术指南》、《江苏省智慧航道 外场感知设施建设技术指南(试行)》等智慧港航领域的技术指南。承接了南通市船闸集中控制 系统设计项目、扬州市船闸远程集中控制系统EPC项目、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 治工程智慧运河和航道信息化工程实施项目、智慧宿连航道运行管理一体化平台示范应用研究项 目、京杭运河智能航运建设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海江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 施项目、济宁港航梁山港有限公司智慧园区实施项目,为智慧航道、智慧船闸、智慧港口等智慧 港航产品线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 华设智慧港航应用案例 智慧公交。目前,我国共有37个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试点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正在逐步完善,未来大中城市的智慧公交市场将迎来爆发期。公司在智慧公交领域长期深耕,形成针对不同城市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包括好巴士(HBS)、快速公交(BRT)、超级虚拟轨道快运系统(SRT),提供城市公交线网规划、智慧公交总体设计、智慧公交总承包等全过程服务。 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新通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盐城市区高架地面系统BRT环线项目、盐城市区SRT一号线项目、苏州吴江捷运系统T1(SRT)示范线一期项目、泰州好巴士(HBS)1号 线快速公交项目等项目实施,公司中运量智慧公交产品线成熟稳定,目前,在河北、湖北、山东 等大中城市重点推广。 华设智慧公交产品线 智慧停车。公司研发城市智慧停车平台,针对城市停车资源信息难以整合,停车运营管理难 以统一,停车大数据价值难以体现等问题,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城市智慧停 车管理平台,为公众出行停车提供便捷化服务体验,为企业停车运营提供高效化管理手段,为政 府监督决策提供科学化数据支撑。公司打造的“华设e停车”品牌,围绕城市级智慧停车、智能立 体车库、大型公共停车场三方主营业务方向,已拥有相关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 著作权12项,参与并发布智慧停车标准3项。承担了重庆市渝北区无人值守智慧停车工程、新疆天 池景区生态智慧停车项目、江苏省住建厅城市智慧停车顶层设计科研项目等多个典型项目,研发 智慧停车相关软件产品及系统集成产品推广复制,不断探索智慧停车商业模式。 华设智慧停车产品线 交通大脑(TOCC)。通过一站式的数据集成、加工治理、挖掘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能力实现汇聚行业部门及单位包括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基建、执法、运管等各类业务数据,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为实际业务服务。以数据为驱动,基于一站式数据赋能平台和低代码应用平台构建智慧交通综合指挥中心,公司先后完成云南、内蒙古等多个省级,江苏盐城、连云港等多个市级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交通大脑(TOCC)应用案例 车路协同。公司与深圳佑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江苏源驶科技有限公司,以智慧公 路规划设计为入口,重点围绕路侧感知设备、边缘计算单元、V2X通信单元等路侧智能设施进行 研发和应用,不断迭代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目前,公司主要研发典型产品包括:路侧V2X 软硬件产品及应用、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解决方案及应用、封闭式场景自动驾驶套件,制造并销 售4D交通毫米波雷达、雷达视频一体机、高位视频一体机、智慧巡检车、路侧感知、MEC计算单 元等关键智能装备;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V2X协议栈和云控平台等软件。 华设车路协同典型产品案例 5、生态环保业务 生态环保——致力于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绿色技术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为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生态环保提供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服务,主要涵盖交通环保、城镇水环境治理、土壤修复、固废处置、智慧环保等专业领域。公司拥有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联合成立的“江苏省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拓展全社会、全行业的环保领域,形成了以交通噪声防治、水环境整治、农村污水处理为代表的系列产品。承接了南京禄口机场降噪工程、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泰州市垃圾分类收集后端处理等项目。公司参编了《绿色公路评价规范》《水生态健康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河流生态安全评估技术指南》等多项国家或地方标准。 华设污水处理产品线 6、检测感知 检测与感知——探索搭建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公司拥有工程勘察综合甲级以及公路工程综合甲级、公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专项、水运工程材料甲级、水运工程结构甲级等工程试验检测资质,涉及计量认证业务范围7大类62个大项830个参数,主要从事道路工程、大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水运工程、地铁工程的监测监控与检测。依托江苏省综合交通智能感知与管控重点实验室,围绕在役基础设施健康感知分析,综合运用激光扫描、机器视觉、物联网等方面技术,在基础设施运行养护监测领域开展应用和产品开发。 (三)主要经营模式 市场经营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规划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为支撑,不断创新业务经营模式。公司建立了长三角、华北、西北、华南、西南五大区域事业部,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通过营销体系、客户渠道以及各种信息网络,广泛收集与自身业务有关的项目信息,做好客户关系的维护与跟踪工作,稳步开展经营活动。公司主要通过投标和客户直接委托两种形式获取业务。 服务采购方面。公司制定了相应的采购流程与管理办法,建立了合格供应商信息库。有服务采购需求时,基于采购项目特点,考虑供应商的经营范围、资质等级、质量信誉等因素,在合格供应商备选库中比选或进行邀请招标。 质量控制方面。公司通过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并取得AAA+认证证书。公司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等标准要求全方位运行,有效保证了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工职业健康及安全风险方面的全面管控,实现了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及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并能够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稳定性和高品质。 规划咨询方面。打造华设智库,服务于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城市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公铁水空专项规划等领域,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分析,洞察趋势,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后续业务承接创造有利条件。 工程设计方面。公司获取项目后,根据具体项目的业务类型和客户需求,按照不同业务类型特点,严格按照相关行业规范及标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制定项目策划、方案拟定、方案评审、编制成果文件和成果审核审定五个环节。 总承包业务方面。公司重点在智慧交通、生态环保和智能建造等领域积极拓展总承包业务,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优先选择以设计牵头、具有技术引领的项目,控制项目风险。同时,公司选择能力强、信誉好的大型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业务。 系统集成业务方面。在深度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定制化研发相关软件系统或硬件设备,并依据行业经验和软硬件产品性能特点,快速打通各设备或系统之间的集成壁垒,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软件开发与销售方面。通过销售基建数字平台软件产品,采用SaaS服务模式(软件即服务),通过提供标准数字平台、专业设备以及专业技术服务,为客户提供规划、设计、养护、运营的全寿命周期数字化软件产品及服务。 (四)公司市场地位 公司秉持“让世界更通达,让城市更宜居”的使命,致力于在交通与城市建设领域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具备全专业设计能力,可提供交通及城市领域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在业务领域、人才技术、项目经验、科研创新、服务品牌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位居国内前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名列前茅,荣膺2021年“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企业勘察设计收入前100名”第5名、2022年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第49名,确立了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领域设计企业的龙头地位,努力打造数智化转型领航企业。 二、 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一)综合能力 资质高、专业全。公司是国内首家获得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并在主板上市的工程咨询公司,是全国仅有的3家同时具有城乡规划编制甲级、工程勘察综合资质甲级、工程咨询甲级综合资信的设计院之一,是国内唯一同时具有公铁水空全方式设计能力的企业。公司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已取得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AAA+级认证。 链条全、业绩广。公司可提供从综合规划、项目咨询、勘察设计到科研开发、检测监测、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参与设计了超过6,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5,000公里的干线公路,超过1,000公里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主持或参与设计了300多座特大型桥梁,其中6座为跨径超过1,000米的跨江大桥,以及70多座城市景观桥梁;设计了约3,200公里的四级以上内河干线航道和沿海航道,各类船闸80余座,完成了200余项码头工程及百余项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的设计咨询任务;承担铁路设计近1,000公里。 (二)创新能力 创新研发基础扎实。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公司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及能力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在创新研发积方面累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公司先后荣获科学技术奖277项,设计和咨询成果奖913项,其中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8项。同时,公司建立了“开放引智、激发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制度,并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为未来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活力。公司有完善的科技基金管理、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和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设立的开放科研基金已连续运行了四年,吸引外部科研资源与企业业务结合,得到了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等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 科技平台全专业覆盖。公司目前已拥有共有14个部、省级科技平台,包括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司结合创新技术研发合作,着力构建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高校、院士科研团队、信息科技头部企业等创新资源的优良生态圈,目前和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公路学会、国家科协、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腾讯、中电28所在内的30多家机构建立了常态化创新合作机制。 构建创新产业化发展路径。2021年11月,公司成立华设创新研究院,瞄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大数据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集团核心业务产品线,成为持续引领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科技战略力量,形成“市场洞察—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流程创新体系,培育集团新业务生态,打造集团未来可持续增长核心引擎。 (三)人才能力 人才质量、结构持续优化。公司瞄准构建“精准选配、赋能成长、有效激励”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优化。截止2022年6月底,集团员工6,000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共2,05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集团员工总数的89%。拥有正高级职称128人,高级职称1,084人,中级职称1,882人,中级及以上占比52%。数字化人才逐年提高,现有450人,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 完善的人才发展机制。为了应对挑战,适应变革,集聚和激发更多的优秀人才资源,2022年6月,公司召开了首届人才发展大会,确定新时期人才发展观、目标及重点举措,持续加速推动新专业与传统专业人才融合提升。 (四)治理能力 公司围绕“高质转型,基业长青”,瞄准“规划设计作为入口的创新企业平台”的目标,不断战略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了“战略规划+三年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年度重点计划”的战略规划体系架构,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以传承为责任、以创新为抓手,制定实施了事业合伙人制度,认定了首批事业合伙人,凝聚并赋能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公司连续多年通过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并获得 AAA+认证证书。 三、 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业绩稳定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秉承高质量发展目标,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冲击,继续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实现新承接合同额46.1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2.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30%。 (二)业务高质量转型发展 按照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一方面加快转型升级,加大数字智慧、绿色低碳业务领域发展力度。报告期内,数字智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3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10.07%,绿色低碳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3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10.28%。公司主编的《江苏省智慧航道建设技术指南》公开发布,成为全国首个智慧航道建设技术指南。公司主编的行业标准《船闸信息系统设计规范》由交通运输部发布实施。另一方面,在传统业务领域持续降本增效,报告期内,公司制定并实施了高质量发展管理与考核,对于传统业务以利润、现金流和成本管控为主要目标取向,按照公司治理层、运营层、操作层开展业务发展目标制定和差异化考核。同时,持续加强数字赋能,通过CRM软件管理,构建完成公司设计业务信息数据库,对国内31个省市及海外市场进行数字化经营网络构建,精细化市场管理流程,提供精准服务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工作效能。此外,在传统业务分包采购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后期服务跟踪等环节开展全链条管控,降本增效成效显著。 从新承接合同额上看,报告期内,江苏省内保持20亿元以上规模,广东省3.65亿元,河南省1.65亿元,安徽省1.42亿元,浙江省1.37亿元,公司在重点区域、重点市场优势持续显著。 从营业收入分行业上看,报告期内,水利和检测业务增长较快,水利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4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37.35%,检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34.03%。 (三)创新研究院推动新产业孵化 公司集中优势资源,以创新研究院为主要载体,以“数字化”“智慧化”“绿色低碳”等为重点方向,充分结合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按照关键技术突破、系列产品研发、产业深化推广的发展路径,在基础设施数字化、大数据研发应用、绿色低碳新能源及车路(船岸)协同与自动驾驶等方面持续投入,力争形成一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进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投资收益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联营企业净利润较上年减少所致。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对外投资金额较上年同期减少所致。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银行贷款金额较同期减少所致。 2. 本期公司业务类型、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发生重大变动的详细说明 □适用 √不适用
无。 2. 境外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 截至报告期末主要资产受限情况 √适用 □不适用 长春市宏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春宏程”)作为宁夏公路院的服务采购商参与 S251线福海至五家梁公路勘查设计项目劳务合作,由于合同纠纷,长春宏程于 2019年 12月向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求宁夏公路院支付其设计费 14,025,000.00元以及逾期付款利息 1,658,066.00元,并申请对宁夏公路院银行账户进行相应金额的冻结。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于 2022年 6月 16日作出(2019)吉 01民初 1138号《民事判决书》,判决宁夏公路院给付 260万元及利息,驳回长春宏程其他诉讼请求。目前长春宏程已向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浙江海吉船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海吉”)作为南通金海航港务工程有限公司的疏浚分包单位参与南通港洋口港区 15万吨级航道工程施工,由于合同纠纷,浙江海吉于 2022年 5月向南京海事法院提起诉讼,诉求南通金海航港务工程有限公司、启东市中海航港务工程有限公
(七) 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五、其他披露事项 (一) 可能面对的风险 √适用 □不适用 1、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的交通领域工程咨询业务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公司业务的发展依赖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特别是国家在交通领域基础设施行业以及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投入。因此,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的变化,特别是交通领域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变化引致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波动将对公司的收入结构及增速产生一定的影响。 2、跨行业开展工程设计业务风险 拓宽行业领域是公司的发展目标之一。2014年,公司获得了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从而突破了跨行业开展工程设计业务的资质限制。按照住建部《工程设计资质标准》(2007修订版)规定,取得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后,可承担各行业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业务,其规模不受限制;但在承接工程项目设计时,须满足与该工程项目相对应的设计类型对人员配置的要求。因此,在跨行业开展工程设计业务过程中,可能存在因本公司经验不足、专业人员配置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的业务风险。 3、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风险 尽管公司客户主要为政府部门及其下属的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公司,资信良好,应收账款发生大额坏账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公司已建立了对客户资金计划或财务状况持续跟踪的机制,但若出现重大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的情况,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应收账款没能按时收回,将导致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大幅增加,影响报表净利润。 4、已发生项目成本不能得到补偿风险 公司存货的变化主要是受未完工项目成本的影响。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期末公司未完工项目相应增加,引起存货余额的上升。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公司会与业主保持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大型项目,及时了解项目最新动态,若成本不能得到补偿的迹象开始显现,则公司将停止继续大量投入。但若未来出现政府规划调整、金融环境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导致项目规模调整、暂缓或者不再进行等情形,且大额项目成本不能得到全额补偿,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5、专业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工程咨询业务属智力密集型行业,业务的发展与公司所拥有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素质紧密相关。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公司已经为员工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发展路径,并建立了良好的人才稳定机制和发展平台,努力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但若核心技术人员和优秀管理人才大规模流失,将给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6、控制权发生变更导致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的风险 本公司股权结构分散,无实际控制人,存在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可能。如因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造成主要管理人员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公司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 7、外业工作中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公司在开展勘察设计、试验检测、工程管理等业务中,部分工作需要在野外、施工工地等环境下进行。公司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已制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督促员工严格执行相关安全制度,但仍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8、质量责任风险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79号),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虽然公司已建立较为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在不断完善,但公司仍存在因质量控制失误导致承担质量责任的风险。 9、PPP模式经营风险 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 PPP模式有望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但当前 PPP尚属于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且 PPP模式具有投资金额大、执行时间长的特点,因此在采用该模式进行项目运营管理时将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 公司为防范 PPP模式风险,在项目筛选时,对国家政策导向、所属行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水平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结合专业机构的建议,有针对性的对目标项目进行研究;公司拥有相对完善的风险控制、内部控制制度,确保管理规范、投资安全;公司设置风险控制委员会和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中聘请部分外部专家,通过集体决策的方式,对项目参与方式、投资金额、筹资方式及资金成本、合作伙伴的综合实力等进行审议,对适合公司投资的项目,按照公司决策权限提交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 10、EPC模式经营风险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住建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工程建设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EPC已经成为工程建设领域和勘察设计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EPC模式要求承包商具备多项专业技术能力,具备协同多专业人员共同工作的技术管理能力,具备设计与采购施工一体化操作的能力。在 EPC模式下,承包商承担了大部分项目风险。 公司对 EPC项目的前期跟踪、投标审查和决策做了详细的规定,明确和规范了 EPC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公司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并根据项目规模大小相应制定流程,列出了风险清单要求进行识别,以规避和防范风险。 11、新冠疫情的风险 新冠疫情期间,公司及时通过网络在线办公恢复了大部分产能,但由于客户单位及在建项目受疫情的影响均延迟复工,勘察、检测等现场业务很难开展,影响到公司在手项目收入的确认。 目前国内疫情已逐步得到了控制,但尚未结束,世界其他国家疫情形势也依然严峻,海外的业务拓展比较困难。如疫情反复,将会对公司、公司的客户和供应商及其他相关方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 其他披露事项 □适用 √不适用
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适用 √不适用 股东大会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报告期内,公司共召开 1次股东大会,股东大会议案全部表决通过。 二、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变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变动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三、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预案 半年度拟定的利润分配预案、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四、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或其他员工激励措施的情况及其影响 (一) 相关股权激励事项已在临时公告披露且后续实施无进展或变化的 □适用 √不适用 (二) 临时公告未披露或有后续进展的激励情况 股权激励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其他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员工持股计划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司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及相关议案(公告编号 2021-006);公司 2020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公司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及相关议案(公告编号 2021-017);2021年 5月 27日,公司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第一次持有人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办法》、《关于设立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委员会的议案》、《关于选举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委员会委员的议案》等议案(公告编号2021-022);2021年 5月 28日,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所持有的 5,092,755股公司股票,全部非交易过户至公司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公告编号 2021-023)。 其他激励措施 □适用 √不适用 第五节 环境与社会责任 一、 环境信息情况 (一) 属于环境保护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的公司及其主要子公司的环保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二) 重点排污单位之外的公司环保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1. 因环境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 参照重点排污单位披露其他环境信息 □适用 √不适用 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不属于环境保护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报告期内,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未发生受到环境保护部门处罚的情形。 3. 未披露其他环境信息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三) 报告期内披露环境信息内容的后续进展或变化情况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四) 有利于保护生态、防治污染、履行环境责任的相关信息 □适用 √不适用 (五) 在报告期内为减少其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适用 √不适用 二、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工作具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在努力追求经济效益回报股东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自身作为公众公司的社会责任担当。公司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支持扶贫工作,多年以来,每年安排专项帮扶资金,通过政府帮扶工作组的统一安排,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致力于发展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绿色环保等业务;除基建项目外,公司还积极创新,采用新乡村振兴与高速公路服务区融合发展的模式。 2022年 1月,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对乡村振兴和美丽江苏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以马鞍街道工作站为样板,搭建首个“规划师下乡”结对共建活动基地。公司下乡规划师团队以本次共建活动为契机,依托正在开展的马鞍街道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心社区、黄赵村、玉王村村庄规划项目,发挥青年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基层摸清群众需求,为群众办实事,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马鞍街道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华设智慧,共同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2、 已在临时公告披露,但有后续实施的进展或变化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3、 临时公告未披露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二) 资产收购或股权收购、出售发生的关联交易 1、 已在临时公告披露且后续实施无进展或变化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2、 已在临时公告披露,但有后续实施的进展或变化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3、 临时公告未披露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4、 涉及业绩约定的,应当披露报告期内的业绩实现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 共同对外投资的重大关联交易 1、 已在临时公告披露且后续实施无进展或变化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2、 已在临时公告披露,但有后续实施的进展或变化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3、 临时公告未披露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四) 关联债权债务往来 1、 已在临时公告披露且后续实施无进展或变化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2、 已在临时公告披露,但有后续实施的进展或变化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3、 临时公告未披露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五) 公司与存在关联关系的财务公司、公司控股财务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金融业务 □适用 √不适用 (六) 其他重大关联交易 □适用 √不适用 (七)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十一、重大合同及其履行情况 1、 托管、承包、租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2、 报告期内履行的及尚未履行完毕的重大担保情况 3、 其他重大合同 □适用 √不适用 十二、其他重大事项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1、 回购股份 公司于2022年4月27日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的议案》,同意公司使用自有及自筹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本次回购股份价格为不超过人民币11.00元/股,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不超过人民币6,000万元。回购期限为自本次董事会议审通过回购股份议案之日起8个月。有关本次回购股份事项的具体情况详见公司于2022年5月7日披露的《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回购报告书》(公告编号:2022-020)。 截至报告日,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2,360,02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35%,成交最高价为8.84元/股,成交最低价为8.18元/股,已支付的资金总额为人民币19,974,213元(不含交易费用)。上述回购进展符合既定的回购股份方案。(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