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交控科技(688015):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半年度报告

时间:2022年08月26日 20:27:15 中财网

原标题:交控科技: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半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88015 公司简称:交控科技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半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已在本报告中“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五、风险因素”部分详细描述,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三、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四、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五、公司负责人郜春海、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曹润林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张帅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六、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报告期内无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或资本公积金转赠股本预案。


七、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八、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描述不构成对投资者的实质性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九、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十、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十一、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二、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 4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5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9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32 第五节 环境与社会责任 ..................................................... 35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38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56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66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66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67


备查文件目录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 章的财务报表
 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文 及公告的原稿



第一节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常用词语释义  
本公司、公司、交控科技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投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
交大资产北京交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基石基金北京基石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
苏州交控苏州交控科技有限公司
交控技术装备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交控科技(上海)、交控上海交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成都交控轨道成都交控轨道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科技部、科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工信部、工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改委、发改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证监会、证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保荐机构、主承销商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会计师事务所、立信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
《公司章程》《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本报告期、报告期、本期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
元、万元、亿元人民币元、人民币万元、人民币亿元
CBTCCommunications-Based Train Control,基于通信的 列车控制系统
I-CBTCInteroperability Communications-Based Train Control,基于互联互通的CBTC系统
FAOFully Automatic Operation,全自动运行系统
VBTCVehicle-vehicle Based Train Control System,基 于车车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
AVCOSAutonomous Virtual Coupling Operation System, 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
ATP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列车自动防护系统
ATO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列车自动驾驶系统
ATS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列车自动监控
TIDSTrain Intelligent Detection System,列车障碍物 智能检测系统
BDMSBigData based Maintenance System,基于大数据的 综合运维平台
SILSafety Integrity Level,安全性等级;分为SIL1- SIL4共4个级别,其中SIL4为最高等级
GoAGrades of Automation,自动化等级
RAMSReliability,Availability,Maintenance,Safety,可 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保障性
CTCS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中国列车运行控制 系统
ITEIntelligent Train Eye智能列车鹰眼系统
PMV&CV公司宗旨(Purpose)、使命(Mission)、愿景(Vision)、 文化(Culture)、价值观(Value)体系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 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的中文名称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中文简称交控科技
公司的外文名称Traffic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公司的外文名称缩写TCT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郜春海
公司注册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智成北街3号院交控大厦1号楼1层101室
公司注册地址的历史变更情况(1)2009年12月4日公司设立,注册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高 粱桥斜街44号一区89号楼13A04室。 (2)2010年6月12日,注册地址变更为“北京市丰台区科技 园海鹰路6号院北京总部国际2、3号楼(园区)”。 (3)2021年9月15日,注册地址变更为“北京市丰台区智成 北街3号院交控大厦1号楼1层101室”。
公司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智成北街3号院交控大厦1号楼1层101室
公司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100070
公司网址www.bj-tct.com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报告期内变更情况查询索引

二、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信息披露境内代表)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毕危危张瑾
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智成北街3号院交控大 厦1号楼1层101室北京市丰台区智成北街3号院交控大厦1 号楼1层101室
电话010-83606086010-83606086
传真010-83606009010-8360600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三、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变更情况简介

公司选定的信息披露报纸名称《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
登载半年度报告的网站地址www.sse.com.cn
公司半年度报告备置地点上海证券交易所及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报告期内变更情况查询索引


四、 公司股票/存托凭证简况
(一)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股票上市交易所 及板块股票简称股票代码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上海证券交易所 科创板交控科技688015不适用

(二)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五、 其他有关资料
□适用 √不适用

六、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主要会计数据本报告期 (1-6月)上年同期本报告期比上 年同期增减 (%)
营业收入935,632,927.571,044,003,518.89-10.3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407,610.36106,341,985.69-23.4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 性损益的净利润66,703,159.4295,196,080.64-29.93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8,865,067.667,144,588.49不适用
 本报告期末上年度末本报告期末比 上年度末增减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303,367,112.222,292,171,542.880.49
总资产4,940,448,602.405,291,418,765.67-6.63


(二) 主要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本报告期 (1-6月)上年同期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 增减(%)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0.440.66-33.33
主要财务指标本报告期 (1-6月)上年同期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 增减(%)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0.430.66-34.85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 益(元/股)0.360.59-38.98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538.00减少4.47个百分点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 资产收益率(%)2.897.16减少4.27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12.649.23增加3.41个百分点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2022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563.2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40.7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45%,主要原因为:(1)因新冠疫情及项目交付进度调整,公司部分在执行项目交货延期,导致公司2022年上半年在执行项目交货量低于上年同期;(2)随着公司研发项目的投入增加,相应的研发人员、资产投入较上年同期增长。

2022年1-6月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886.5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主要为本期支付的采购款及研发人工薪酬均较上年增长。

公司2022年6月末总资产494,044.86万元,较上年年末下降6.63%,主要原因为以货币资金形式的采购付款较上年增长。

2022年1-6月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53%,比上年同期下降4.47个百分点,每股收益0.44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3.33%,主要原因为:(1)2021年9月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2)公司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

2022年1-6月,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2.64%,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4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为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规模及相关设备投入增加,导致相应的职工薪酬、设备折旧相应增加。


七、 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适用 √不适用

八、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金额附注(如适用)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28,698.75 
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或偶发性的税 收返还、减免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金额附注(如适用)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营 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 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13,449,453.90 
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 用费  
企业取得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 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 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  
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  
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灾害而计提的各 项资产减值准备  
债务重组损益  
企业重组费用,如安置职工的支出、整合费用 等  
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 值部分的损益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 并日的当期净损益  
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或有事项产生的 损益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 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 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 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和 其他债权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5,215,986.55 
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合同资产减值 准备转回  
对外委托贷款取得的损益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 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  
根据税收、会计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当期损 益进行一次性调整对当期损益的影响  
受托经营取得的托管费收入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764,128.41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  
减:所得税影响额2,495,444.13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税后)672,718.22 
合计14,704,450.94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九、 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CBTC技术为核心,专业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研发、关键设备的研制、系统集成以及信号系统总承包、维保维护服务及其他相关技术服务等。

公司主要产品有基础CBTC系统、I-CBTC系统、FAO系统等,并在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将业务范围延伸至城轨云系统、TIDS系统。上述产品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铁路、重载(货运)铁路、市域轨道交通等多个制式,并适用于新建线路、既有线路升级改造、运营维保服务等不同领域。

基础CBTC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通信、计算机技术,连续控制、监测列车运行的移动闭塞方式,通过车载设备、轨旁通信设备实现列车与车站或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完成列车运行控制。

I-CBTC系统:互联互通的 CBTC系统是基于统一规范和标准,实现不同厂商的信号设备互联互通,实现列车跨线运营的 CBTC系统。I-CBTC系统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运营能力,主要应用了跨系统衔接技术、协同控制技术。

FAO系统:全自动运行系统应用了无人驾驶技术、跨专业融合联动技术的系统,实现了全功能自动化运行、无司机在线参与值守的列车运行控制。

城轨云系统:应用了云平台、边缘计算技术,将信号、综合监控、AFC、企业信息化等在内的多个业务系统通过统一云平台实现线网级综合应用。

TIDS系统:融合AI、机器视觉、泛在感知技术,实现轨道交通运行环境的数字化,可应用于障碍物智能检测、机房无人巡检等场景。

(二)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2021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与“十四五”发展思路研究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包括都市区1小时通勤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交通运输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国家安全。

2022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调整了苏州、东莞2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调整后获批线路总长128.58公里,总投资金额876.95亿元。其中,苏州新获批建设规划线路里程共计19.58公里,总投资额共计 129.05亿元,东莞新获批建设规划线路里程共计109公里,总投资额共计747.9亿元,均为地铁制式车辆。北京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2-2027年)环境影响评价进入第二次公示阶段,公示显示北京地铁第三期规划包含11个建设项目,新建里程约231.3公里,设站88座。2022年上半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回升,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项目开标数量较上年同期明显增加。2022年上半年,全国完成 11条新线的信号系统招标工作,其中四条线路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FAO、一条线路采用车车通信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中,全自动运行系统FAO占比呈上升趋势。

在21世纪得益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国家政策的规范和完善、装备国产化和多制式发展等综合因素推动,从2001年开始的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已经实现连续几个五年规划期的翻番,时间长达20年,全国轨道交通已运营线路存量市场巨大。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国内地累计有51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9,573.65公里,其中,地铁7,529.02公里,占比78.64%,新增地铁运营线路319.29公里。多条线路开始进入改造期,预计到2030年,我国有将近85条轨道交通线路进入信号系统改造周期,线路总长度约2,500公里。十四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即将进入高位平稳发展新阶段,根据已批规划测算,五年内将新建线路3,000公里左右,行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另外,国家几大城市圈规划将极大推动市域铁路的建设。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市域(郊)铁路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层次清晰、功能定位合理、衔接一体高效的交通体系。”按照目前国家已经批复的近期建设规划,预计到2030年将建设2,000公里以上的市域铁路,全国城际、市域铁路的投资规模将超万亿元。

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为代表的城市群内不同层次轨道交通之间的多网融合发展将进入实质性阶段。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统筹考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在有条件地区编制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自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等一批都市圈发展规划印发实施。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高质量现代化的“轨道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2022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的方向重点,提出都市圈培育发展应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作用,要紧紧围绕同城化方向,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梯次分布、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重点领域上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对支撑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轨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仍有较大空间。未来,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将有利于提升市域快轨的重要性和需求量,同时提出了既有市郊铁路通勤化的现实要求。

“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十年,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将继续高质量建设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将逐渐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市域铁路、城际铁路也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二、 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 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以 CBTC自主技术为核心,成功研制出 I-CBTC、FAO等创新升级技术,并已实现工程应用。公司将CBTC技术的应用范围由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拓展至重载铁路和既有线路改造市场。

公司在多年的研发创新积累中,掌握了信号系统精细设计、高可靠性全天候列车自动防护等多项核心技术,并建立了完善的技术保密制度,实现对技术的有力保护,公司核心技术目前均已经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并在主要的产品和服务中实现应用。

2022年上半年,公司完善升级I-CBTC、FAO系统的技术,推动基于车车通信列控系统(VBTC)工程化应用,网络化运行智能调度系统实现突破,并持续加大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AVCOS)和面向灵活编组的FAO系统、智能运维系统、乘客智能服务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设计平台、轨道交通孪生系统、面向客户体验的智能维保生态系统、基于智能感知的运行环境安全防护系统、重载铁路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智能调车系统、市域铁路、一体化综合承载“天枢”平台等关键系统的投入。

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VBTC)已完成产品研制,目前产品已获得独立第三方安全认证SIL4级产品安全认证证书,在香港迪士尼线展开现场实验,并取得允许在北京地铁11号线开展试运行的授权,并即将于公司2022年7月中标的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实现工程应用。

网络化运行智能调度系统已完成故障报警、辅助决策、计划运行图动态调整等模块的研制工作,完成产品开发及测试,并在北京地铁19号线进行了部署和工程应用;后续将陆续应用于深圳地铁12号线及深圳地铁14号线等线路。

智能运维系统已完成监视中心、智维调度、车站监测、移动端、无人机房五大子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在南宁4号线进行了部署和试点应用,将根据用户的应用反馈对系统进行缺陷修复和迭代升级。

乘客智能服务系统的乘客智能服务系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中YOLO模型、Mediapipe框架、3D-CNN卷积神经网络、FairMOT多目标追踪以及基于airflow的互联技术,实现了乘客不戴口罩、打架斗殴、应急招援等异常行为的识别以及列车客流密度的准确计算,打破了运营被动防御的局面。

目前已在北京地铁6号线部分列车实现了工程应用,后续将在北京地铁首都机场线全线实现乘客服务相关技术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设计平台已完成平台建设,数字化设计平台基于公司天枢云平台,运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分布式计算框架等先进技术,结合列车、车站、中心等第三方平台数据,实现对轨道交通客流、运行状态的平行推演,支撑后续轨道交通平台规划、方案设计,完成以行车为核心,集泛在感知、协同控制、多维决策、一体化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设计应用平台,为北京地区科研院所、高校等多个科研团队提供复杂场景下的感知、控制、通信等技术的测试验证平台,并建立联合测试合作。

重载移动闭塞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传统 CBTC基础上,以重载列车 349个运行场景为基础,突破重载列车空气制动模型、货运重载复杂站场北斗定位技术、重载列车完整性检测技术等核心创新点。当前正在朔黄铁路上进行开通前的贯通试验,计划将于2022年完成朔黄线开通工作。

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AVCOS)和灵活编组的多个关键技术已实现了突破:智能列车鹰眼(TES)结合机器视觉、多传感器融合智能感知等技术,为列车行车安全提供自主状态感知及列车控制能力,虚拟编组利用车车通信及协同控制建立列车间虚拟耦合,已完成样机研制,计划于 2022 年在北京地铁 11号线完成技术验证。灵活编组在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两列列车的全自动连挂解编能力,面向全场景的方案已基本确定,核心关键技术已获得了阶段性突破,目前处于产品开发阶段,计划于今年年底及明年在北京3/12号线、北京19号线验证并优化。

轨道交通孪生系统已完成总体设计,正在进行智能化、集约化、模块化设计,逐步完成详细设计。该项目包含三大平台的建设即场景支撑平台,天枢平台,数字孪生管理指挥平台。业务包含:信号系统,通信系统,智慧车站,智能列车,智能楼宇,安全防护,视觉感知,智能运维,柔性屏蔽门,平交道口,模块化机房等,平台与业务之间相辅相成,最终设计满足各个用户的中试验证及场景化的需求,实现产品中试总装及赋能创新的目的。后续在完成详细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接口集成工作。

面向客户体验的智能维保生态系统已完成对于内外部用户的前期调研工作,完成了需求和应用场景梳理,已进入产品开发阶段,正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和子系统功能分配。

基于智能感知的运行环境安全防护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已获得了阶段性突破:针对北京11号线隧道场景、香港荃湾线高架场景完成了基于激光雷达的高精度三维点云地图建立,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列车高精度定位、侵限障碍物检测、信号机识别等核心功能,目前处于产品开发阶段,已完成原型算法开发,后续将在北京11号线优化验证。

智能调车系统利用视觉感知技术、北斗定位以及机车牵引制动控制自学习机制的自动驾驶技术,突破了大型铁路站场动态编组复杂过程完全依赖于人工的行业瓶颈,实现基于卫星定位和障碍物主动感知技术的平面自动化调车,目前正在进行参数采集,采集相关机车参数,实验室高仿机车动力学模型处于设计阶段,计划今年完成室内高仿测试演示平台搭建工作、新版硬件定型工作和满足交付要求的全新产品优化工作。智能调车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各种站场场景,满足广大重载铁路、港口、冶金、煤炭等企业的应用需求。

都市圈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已完成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都市快轨(160-200km/h)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牵头编制工作,产出征求意见稿,目前意见收集完毕,正在做进一步修改,预计于年内发布该标准。

交控科技所研发的天枢平台,包含“云”、“数”、“智”能力,是符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所规划的智慧城轨方向,为城轨智慧应用提供基础开放生态的全栈式能力平台。报告期内,基于天枢平台,公司为东莞交投综合交通数据治理提供大数据平台,完成高速/公交/静态停车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管理和展示全过程数据开发与治理,支撑了东莞交投综合交通运营驾驶舱的建设,目前综合交通运营驾驶舱正在试用中。公司正在天枢平台上研发基于SIL4最高功能安全级别的安全云,天枢平台未来计划承载所有轨道交通的SIL0/2/4级别应用,成为智慧城轨的基础承载平台。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奖项名称获奖年度项目名称奖励等级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12年基于通信的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 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二等奖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 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1)科研项目
交控科技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22年上半年新增1项科研项目,即交通运输部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技术和管理规范研究》。该项目开展全自动运行系统运营技术和管理规范研究,旨在规范全自动运行系统运营技术和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制度体系,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

(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丰台轨道交通前沿研究联合基金
公司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丰台区政府等共同出资设立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丰台轨道交通前沿研究联合基金”已运行7年,取得显著效果,充分发挥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作用,对接企业需求,增强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3)知识产权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内控制度,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2022年上半年公司共申请专利91件,授权116件,均为国内授权专利;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732件。

(4)奖项
截止2022年7月,公司“列车运行净空感知与远程瞭望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北京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节能运行一体化方法及关键技术”项目和“快速成网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与风险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均获得“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如下:

 本期新增 累计数量 
 申请数(个)获得数(个)申请数(个)获得数(个)
发明专利72761,354562
实用新型专利1631167129
外观设计专利395341
软件著作权3434672672
其他0000
合计1251502,2461,404
注:上述统计中的累计数量为扣除专利到期数量后累计值;到期失效专利技术过时不再使用或已有新的技术替代,对公司经营业务开展影响较小。

3. 研发投入情况表
单位:元

 本期数上年同期数变化幅度(%)
费用化研发投入118,253,535.6596,395,746.5322.68
资本化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合计118,253,535.6596,395,746.5322.68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 (%)12.649.23增加3.41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本期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2,185.78万元,主要原因为: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规模及相关设备投入增加,导致相应的职工薪酬、设备折旧相应增加。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 在研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万元

序 号项目名称预计总投资规 模本期投入金额累计投入金额进展或阶段性成果拟达到目标技术 水平具体应用前景
1网络化运行智 能调度系统开 发研究项目 (一期)4,050.00147.213,119.25现场测试阶段,已完成典型场景的智 能调度产品开发及测试开发出满足网络化运营的调度管理系统国内 领先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中心(路 网和单线)
2智能运维系统 开发与应用项 目(一期)4,570.00709.004,278.44已完成系统研制,并在南宁4号线进 行了部署和试点应用,将根据用户反 馈进行迭代升级。研制智能运维系统,实现运维过程自动化执 行、运维调度智能化决策指挥、运维数据信息 化管控的目的。国内 领先国内城市的轨道交通运维建设,支持 单线和多线路协同运维集成应用;部 分产品也适用于大铁和重载领域
3乘客智能服务 系统开发与应 用项目(一期)5,180.00606.203,513.28产品开发阶段,并完成了部分线路的 试验线实施验证研制乘客智能服务系统有利于提升乘客出行 体验,有助于乘客更加便捷出行;有助于运营 提高运营安全的服务能力,更加高效的提升 应急处置的能力、同时借助系统将有助于运 营更加深入的挖掘列车商业潜力,为运营提 供商业收益国内 领先国内既有城轨线路改造以及新建线 路的产品定制化应用
4城市轨道交通 数字化设计平 台(一期)6,540.002,262.586,988.87搭建了一套支撑下一代城轨列控系 统研发的数字化设计应用平台,已开 始面向合作伙伴开放部分数字化设 计服务。搭建一套支撑下一代城轨列控系统研发的数 字化设计应用平台,通过接入第三方平台增 强平台设计能力,并面向合作伙伴开放部分 数字化设计服务国内 领先国内轨道交通设计、实施、运营相关 企业
5重载铁路智慧 车站关键技术 研究与应用 (一期)4,560.00678.073,538.32产品开发阶段,已完成 15个场景开 发工作,正在进行室内测试,已在包 神铁路万水泉南站完成关键技术验 证。完成重载铁路智慧车站智能列车控制、智能 运维、智能车站管理三大系统开发与现场试 验国内 领先重载铁路市场
6自主虚拟编组 运行系统项目19,536.642,509.797,885.54已完成样机研制完成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的研发,支持在 线编组、解编组、支持协同运行的虚拟编组运 行系统国际 领先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
7轨道交通孪生 系统项目9,734.011,084.593,385.80产品开发阶段,完成概念设计完成未来智能车辆段、智能车站、未来调度中 心和智能培训中心的概念设计国际 领先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8面向客户体验 的智能维保生 态系统项目6,199.51908.402,048.91产品开发阶段,已完成需求及应用场 景梳理,并进入产品实现阶段。建设线上运维服务中心、全国备品备件总库 及线下体验生态中心。国内 领先为多地区地铁运营公司提供“培训+ 备品备件+维护维修”包干式服务。
序 号项目名称预计总投资规 模本期投入金额累计投入金额进展或阶段性成果拟达到目标技术 水平具体应用前景
9基于智能感知 的运行环境安 全防护系统研 究4,850.00781.58781.58产品开发阶段,已完成原型算法开发研制一套基于智能感知的运行环境安全防护 系统,实现基于感知的列车高精度定位、线路 净空安全检测、车轨协同感知运行。国际 领先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
10面向灵活编组 的FAO产品研 发项目7,880.001,094.011,094.01产品开发阶段,完成概念设计在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两列列车 的全自动连挂解编能力;连挂列车可实现全 自动运行相关场景下的全功能运行要求。灵 活编组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列车的满载 率、提升乘客便捷舒适体验、节能降耗等。国内 领先国内城市、市域等轨道交通系统新 建、改造
合 计/73,100.1610,781.4136,633.99////

注:上述“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项目”、“轨道交通孪生系统项目”、“面向客户体验的智能维保生态系统项目”三个研发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
为与研发直接相关的设备材料和研发费用投入,与公司披露的再融资募投项目投资总额存在差异,差异为与募投项目相关的配套建设及铺底流动资金投
入。


5. 研发人员情况
单位:万元 币种:人民币

基本情况  
 本期数上年同期数
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人)550419
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24.9720.60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7,388.485,362.56
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3.7813.05


教育程度  
学历构成数量(人)比例(%)
博士研究生112.00
硕士研究生15728.55
大学本科35664.72
大学专科224.00
高中及以下40.73
合计550100
年龄结构  
年龄区间数量(人)比例(%)
30岁以下(不含30岁)29453.45
30-40岁(含30岁,不含40岁)22340.55
40-50岁(含40岁,不含50岁)325.82
50-60岁(含50岁,不含60岁)10.18
60岁以上00
合计550100
注:以上人员数量均为期末数。


6. 其他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三、 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 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1、持续打造技术创新链,构建轨道交通研发平台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国际技术迭代的大背景下,公司抓住机遇,积极吸收行业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迭代升级。①公司从道路交通自动驾驶行业获得灵感,研发了具有国际最高安全等级SIL4级自主感知技术的内核产品——ITE(Intelligent Train Eyes),填补了轨道交通感知领域空白;②公司基于在自主感知、安全计算、可靠通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系统,能感知实现净空检测),从而实现轨旁智能感知,并且通过综合承载平台和网络解决轨旁配置设备多、系统接口和结构复杂、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③公司紧跟技术前沿,重点研究和攻克“虚拟连挂”技术,该技术以全新的“虚拟车钩”替代传统物理车钩,引入新的安全防护控制理论,将进一步缩短列车运行间隔,提高城轨交通运行效率,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运营组织。

交控科技坚持协同创新,强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卫星通信、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和城轨交通业务深度融合,研发智慧城轨系统(SMS),并构建一套完整的系统测试验证平台,包括CBTC系统测试验证平台、全自动运行系统测试验证平台、互联互通测试验证平台、综合行车控制系统平台等,以便对最新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和测试验证,并具备支撑多项目并行推进的能力。

公司依托自主创新,构建轨道交通各部委研发平台,推动智慧城轨实现。作为行业技术引领者,公司现拥有国家级平台5个,北京市级平台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牵头整合并组建了新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原有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利用5G+AICDE等新技术为传统轨道交通赋能,该平台基于真实线路与虚拟线路结合,提供近似轨道交通全场景的场景验证平台,可以支撑公共研发、概念验证、工业设计、中试验证的智慧轨道科技产品研发。国家工程中心目前已经建设了包含前厅、智慧车站、自主虚拟连挂智能列车、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决策平台、线路集群智能调度中心、智慧站区、企业定制化技能培训与竞赛平台、数字化轨旁基础设施、无人机房、企业运维调度控制中心、天枢平台研究室、企业数字化运营中心12个区域。

公司依托“智慧城轨新一代智能列车运行系统及平台示范工程”,在北京市8号线平西府车辆段搭建了实验室综合测试验证平台,模拟新一代系统各种运营场景,进行示范工程新技术的验证,加快新产品的试验测试进程。公司打造的“天枢平台”具有云-数-智3层框架,包含安全云、大数据平台、算法集市等产品,实现安全应用承载、信息整体处理、算法灵活配置等能力。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双轮驱动下,2022年4月公司在公众号“交控科技”正式发布企业数字云展厅——交控科技元宇宙。该数字云展厅以交控大厦实景为基础,采用720度全景拍摄技术,利用科技手段将现实场景复刻至云端,以营造使用者身临其境的观感。该数字展厅旨在打破地域以及疫情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更加直观、方便的向市场、客户、投资者传递交控科技的技术创新发展动态以及公司关于未来轨道交通科技的畅想、探索和努力。数字展厅以视频、图文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了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公司办公环境、研发环境、测试环境、生产环境,为公司业务开展如交流洽谈、资料分享、企业介绍、产品推介、展览展示等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部门研究院、子公司如交控上海、苏州交控、成都交控轨道、交控技术装备等纷纷建设数字化运营分中心,实现了可视化业务运营与管理,助力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

2、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工程应用再创佳绩
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共承担包括北京、成都、深圳、重庆、天津、宁波、杭州、贵阳、西安、郑州、洛阳、济南等29个城市,累计2,252公里的信号系统项目建设,业务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杭州 10首通段新建线路的高水平分段开通,各项目获得业主嘉奖累计8次。

为了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公司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优势下,更加积极制定对应的成果转化、市场营销策略和规划,在保证最高安全等级SIL4的前提下,加速产品化和市场化,为成千上万的乘客安全、高效出行保驾护航。

2022年6月,交控科技以信号系统及施工安装总承包商身份,成功中标成都轨道交通第四期规划线路及资阳线信号系统集成采购与施工总承包项目,该项目将实现公司前期投入研发并完成的第四代FAO、第五代车车通信VBTC乃至第六代部分核心技术智能列车鹰眼TES系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公司中标的四个项目中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和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将采用智能列车鹰眼TES系统,将主动感知技术在全自动运行线路信号系统中正式列装,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将采用具有主动感知功能的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VBTC系统),市域线路轨道交通资阳线将采用主动感知技术。本次项目中标标志着公司这些年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得到业主和行业认可。

3、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优势互补的产业投资
公司在推动轨道交通关键系统产业化、生态化布局的同时,牢牢把握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积极谋划轨道交通产业,助力智慧城轨建设,努力培育轨道交通发展新动能。

2022年3月,公司的合资公司智慧铁路科技有限公司(SmartRail Tech Applications Company Limited)完成设立。智慧铁路科技有限公司是公司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 ISL Lab Company Limited、北京埃福瑞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该合资公司的设立有利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各方在各自领域的优势资源,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推广TIDS技术的海内外市场商业化应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022年6月,公司合资公司米塔盒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设立,米塔盒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公司与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该公司定位于智能列车一体化平台、车辆网络及AutoTrain整车设计和全系统集成,成为智能列车AutoTrain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商。


(二) 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适用 √不适用

四、 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国际形势持续动荡,全球资源争夺战正在加剧,在全球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的大环境下,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领域的市场格局也在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因新冠疫情及项目交付进度调整,2022年1-6月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563.2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38%;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230,336.71万元,较上年期末增长0.49%;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670.3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9.93%。

在市场方面,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稳中求进,持续推动市场开拓。截至2022年7月31日,公司2022年累计中标金额为19.96亿元,其中公司信号系统项目新增中标额19.69亿元,含4条新建线路和3条延长线。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合计54.32亿元(不含税,不含截至2022年7月31日已中标尚未在报告期内签订合同的订单17.31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共完成合同签订新增总金额13.53亿元,其中信号系统工程项目新增合同签订总金额12.79亿元(含2021年中标项目在2022年签订合同12.45亿元)。

截至2022年7月31日,公司信号系统相关工程项目新增合同签订及中标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序 号签订合同/中标项目名称中标金额 (亿元)报告期合同 金额 (亿元)备注
1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信号 系统项目4.70/报告期中标(新建线路)
2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 项目3.98/报告期中标(新建线路)
3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信号 系统项目4.55/报告期中标(新建线路)
4轨道交通资阳线信号系统项目4.35/报告期中标(新建线路)
5乌鲁木齐机场(北区)改扩建市 政配套工程(三期)信号系统采 购项目0.340.34报告期中标(延长线路)
6天津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信号系 统集成项目采购合同/2.262021年中标
7轨道交通新机场线(草桥~丽泽 金融商务区)工程信号系统(含 综合监控系统)招标项目/0.602021年中标
8轨道交通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 信号系统招标项目采购合同/9.602021年中标
9武汉市轨道交通5号线起点调整 工程信号系统采购项目0.40/2022年7月中标 (延长线路)
10成都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信号系 统集成采购与施工总承包项目1.36/2022年7月中标 (延长线路)

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在其他产品和服务业务的市场开拓和应用,成效显著。公司在维保维护服务等业务市场开拓方面不断斩获新订单。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维保业务相关合同金额1,431.61万元。

在研发创新方面,公司秉承“应用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的策略,持续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自公司于2010年实现首个国内自主化CBTC系统工程项目应用,于2017年实现国内首个自主化FAO系统工程项目应用之后,国内竞争对手陆续实现了自主CBTC和FAO技术的工程应用。面对未来市场竞争可能逐步加剧的情况,公司对研发项目进行长远的规划与布局,通过加大对新一代信号系统技术的研发投入,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迭代升级,确保公司未来的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在完善、升级既有CBTC、FAO系统的技术同时,顺应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及行业需求,大力推动基于车车通信列控系统(VBTC)工程化应用,加快推进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AVCOS)和面向灵活编组的FAO系统、网络化运行智能调度系统、面向客户体验的智能维保生态系统、重载铁路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度,并同步通过示范应用等方式,实现工程订单转化,助力公司占据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报告期内,公司新产品已实现多项工程转化,其中第五代VBTC信号系统成功中标成都地铁30号线并将实现工程化应用,新一代信号系统自主虚拟编组AVCOS中的列车主动感知技术相关产品也将在北京地铁13号线改造项目、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27号线、30号线及市域线路轨道交通资阳线上实现工程应用。自主虚拟编组AVCOS技术结合示范工程,在北京地铁11号线进行技术验证,同步在全自动运行FAO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灵活运营组织的需求,公司已开展基于物理车钩的灵活编组全自动运行编解挂功能的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已获得了阶段性突破,后续将择机开展工程应用。

此外,公司还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研团队力量建设、优化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第一,公司采用IPD研发管理体系,同时在轨道交通安全控制领域引入DevOps开发模式,极大提升研发能效和产品交付能力。第二,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 5G、北斗定位、多传感融合的复杂场景智能感知、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落地。第三,专利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顺利开展。2022年上半年公司共申请专利91件,授权116件,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732件。2022年7月,公司“列车运行净空感知与远程瞭望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公告显示,公司参与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节能运行一体化方法及关键技术”项目和“快速成网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与风险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度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2年上半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资金11,825.3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68%。未来,公司仍将坚持保持自主创新,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以确保公司的核心竞争。

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公司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专业化项目管理及实施团队。作为自主化信号系统的提供者和领先者,2022年 6月底,公司共承担包括北京、成都、深圳、重庆、天津、宁波、杭州、贵阳、西安、郑州、洛阳、济南等29个城市,累计2,252公里的信号系统项目建设,业务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杭州10首通段新建线路的高水平分段开通。

交控科技凭借稳定可靠的产品以及卓越的工程实施交付能力,多次得到各地客户的表彰与嘉奖。仅2022年上半年,公司就有北京16号线项目组、北京11号线项目组、深圳12号线项目组、武汉5号线项目组、洛阳1号线项目组、西安5号线项目组、天津10号线一期项目组、呼和浩特1号线维保团队等收到业主及相关单位的表彰与嘉奖,其中,天津6号线二期项目团队还荣获2022年“天津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天津6号线二期项目团队仅用14个月就完成了天津首条全自动运行线路的全功能、零缺陷开通任务,开创了全国建设新速度,该奖项是天津市总工会对公司天津6号线二期项目团队在重点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认可。此外,公司有多位项目组员工分别获得业主单位的个人感谢信、先进个人的嘉奖,共计8人次。

在生产经营方面,公司全面升级了企业文化,明确了企业的宗旨、使命、愿景、价值观、企业文化(PMV+CV),为统一全员的思想目标和行为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安全为本”的价值观和“敬畏安全、尊重规则”的企业文化,给质量、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公司始终本着“安全为本、质量第一”的原则,持续加强质量安全文化建设,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管控,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推行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管理,明确红线,守住底线,有利地保障了交控提供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 42条已开通运营线路的安全高效运营。公司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产品均满足欧洲铁路产品安全EN50126、EN50128、EN50129标准,在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及可维修性方面符合国际普遍认可的质量要求。

公司建立了覆盖主营业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保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认证证书,通过体系内审及管理评审的方式对发现问题持续改善,确保公司产品质量持续卓越、生产过程安全、环保。

公司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全面构建可维修性和可用性的相关体系,形成相应技术准则。

此外,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在天津轨道交通列控系统高科产业园引入 ESS(环境应力筛选)技术并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进,ESS技术的使用,可有效降低产品早期故障的发生概率。

安全管理方面,公司持续运行涵盖产品功能安全、系统交付安全、工程现场安全、生产制造安全、信息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全生命周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逐层落实安全责任,安全目标前置控制,实现公司零安全事故的指标。同时,公司全新开发的SIL2级车辆信号功能自适应集成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平台”)及新一代列车控制及监测系统(以下简称“TCMS系统”)通过了独立第三方评估,于2022年6月29日分别取得了SIL2级安全认证证书。

数字化管理方面,2022年上半年,公司持续进行业务数字化转型。2021年公司总部打造了数字化新型智慧创新平台,完成数据化运营中心建设,对业务进行指导优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公司的部门研究院、子公司如交控上海、苏州交控、成都交控轨道、交控技术装备等在2022年上半年纷纷建设数字化运营分中心,实现了可视化业务运营与管理,助力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

人才建设方面,2022年公司着重人员能力提升、PMV&CV落地及降本增效等工作;通过依托“雁计划”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分别开展了鸿鹄计划(针对中高层的管理能力提升培训)、头雁计划(针对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的领航培训、工程项目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培训、市场人员技术交流培训等)、雏雁计划(新员工前置性培训)等项目;同时,为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了“管理—专业”双通道发展路径,在员工能力提升同时,保障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畅通与牵引作用。通过设立降本增效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员工进行增量价值创造,激发员工对既有任务外的增量价值创造及既有任务中的增量价值点的深度挖掘。基于去年PMV&CV全方位宣贯的基础上,今年加强PMV&CV落地工作,建立了员工PMV&CV行为评价标准及对新员工 PMV&CV认知度考核等工作,保障了员工队伍意识统一。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五、 风险因素
√适用 □不适用
(一)行业风险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行业与轨道交通行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宏观调控政策、经济运行周期的综合影响。现阶段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主要由政府进行主导,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和外部融资。政府对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划取决于对我国总体经济情况的预期、现有基础设施使用情况、预期的需求情况、政府融资渠道及财政支出能力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府债务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变化。

如果未来限制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不利政策出台,或宏观经济增长水平回落导致政府财政趋于紧张,地方政府可能减少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市场需求发生不利变化,从而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二)市场竞争风险
目前国内有13家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总承包商。国内其他厂商技术日趋成熟,行业也存在潜在竞争对手进入市场并参与竞争的可能性。因此,公司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如果公司在产品、技术、市场拓展等方面不能保持领先地位,将会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效益增长等方面带来一定不利。

(三)采购产品、原辅材料及接受服务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大量不同种类的电子元器件及外购子系统,随着社会物价及人工成本上涨,如果公司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原辅材料或服务价格上涨,将显著增加公司的生产经营成本,对公司的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四)宏观环境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海外许多国家疫情仍比较严重。

国内外疫情的控制、政策应对等形势不明朗,增加了业务拓展和项目交付的不确定性,对公司经营存在较大影响。

(五)技术风险
公司始终把提升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作为公司的发展基石,技术先进性一直是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研发和工程应用。随着社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出行交通工具体验要求增加和客户定制化需求增加,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产品的升级换代成为常态,公司作为国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重要服务商,核心竞争力面临着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研发失败或技术未能产业化的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技术驱动型行业,具有技术难度大、前期投入高、研发周期长的特点,由于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过程中将可能遇到技术研发进度缓慢、技术及产品发展趋势判断失误以及技术成果转化不力、市场推广困难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导致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失败或公司前期研发投入成本的无法收回或产出效益远低于预期,对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技术升级替代风险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信号系统技术也随之发展。如果公司主要国内外竞争对手早于公司完成新技术研发从而获得先发优势,或行业内出现其他重大技术突破,则公司掌握的技术仍将面临先进程度落后于行业未来技术水平而被替代的风险,从而对公司发展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3、技术流失风险
公司的核心技术由公司技术研发队伍开发并掌握,未来如果出现公司核心技术泄密、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情形,将可能对公司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六)应收账款无法按期收回风险
随着公司承接和实施项目的增多,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可能将保持较大规模。如果宏观经济下行,出现较大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或延期收回的情况,将增加公司资金压力,并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七)毛利率下降风险
国内竞争对手陆续实现自主CBTC、I-CBTC技术和FAO技术的工程应用,市场竞争逐步加剧。随着行业技术水平进步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疫情导致的交货影响等,未来如果公司不能保持产品的持续创新,公司可能面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在市场开拓、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优化完善内控制度,强化责任落实与监督机制,在原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项目交付、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稳定持续。

六、 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563.2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40.7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45%。


(一) 主营业务分析
1 财务报表相关科目变动分析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科目本期数上年同期数变动比例(%)
营业收入935,632,927.571,044,003,518.89-10.38
营业成本586,785,199.46701,202,188.13-16.32
销售费用24,189,158.1020,639,106.9417.20
管理费用117,139,905.84108,810,974.387.65
财务费用674,708.44-381,851.78不适用
研发费用118,253,535.6596,395,746.5322.68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8,865,067.667,144,588.49不适用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920,404.74-147,400,286.47不适用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8,422,779.01-73,210,578.04不适用

营业收入变动原因说明:因新冠疫情及项目交付进度调整,公司部分在执行项目交货延期,导致公司2022年上半年在执行项目交货量低于上年同期,相应营业收入减少。(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