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浙商银行(601916):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半年度报告

时间:2022年08月30日 01:04:39 中财网

原标题:浙商银行: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半年度报告

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ZHESHANG BANK CO., LTD.
二〇二二年半年度报告
A股股票代碼:601916
二〇二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重要提示
1、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2、 本报告于2022年8月29日由本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本公司实有董事13名,亲自出席的董事13名,出席人数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本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7名监事列席了本次会议。

3、 本公司不宣派2022年中期股息,不进行公积金转增股本。

4、 本报告除特别说明外,金额币种为人民币。本报告所载若干金额及百分比数字已作四舍五入调整。任何表格中总数与金额总和间的差异均由于四舍五入所致。

5、 本公司2022年中期财务报告未经审计。

6、 本公司行长(代行董事长职责)张荣森、主管财务负责人和财务机构负责人景峰保证本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重大风险提示
本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及拟采取的措施,请参见本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风险管理”章节。

本报告中有关本公司未来计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本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当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该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

目 录
释义 002
公司基本情况 003
公司业务概要 005
发展战略及核心竞争力 006
财务概要 008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011
公司治理 063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066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和机构情况 074
重要事项 078
中期财务资料的审阅报告 087
释义
本公司、本行、我行、 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浙商银行:
中国银保监会: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监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香港联交所: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证券及期货条例》: 《证券及期货条例》(香港法例第571章)
香港《上市规则》: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
《标准守则》: 香港《上市规则》附录十《上市发行人董事进行证券交易的标准守则》浙银租赁: 浙江浙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系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本公司占股51%本集团: 本公司及其附属公司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中文名称: 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商银行)
公司英文名称: CHINA ZHESHANG BANK CO., LTD.(简称:CZBANK)2. 法定代表人: 张荣森(代行法定代表人职责)
3. 注册地址: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鸿宁路1788号
邮政编码: 311200
主要办公地址: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庆春路288号
邮政编码: 310006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国际互联网网址: www.czbank.com
服务及投诉电话: 95527
投资者关系管理联系电话: 86-571-88268966
传真: 86-571-87659826
4. 香港主要营业地址: 中国香港中环康乐广场8号交易广场三期15楼5. 授权代表: 张荣森 刘龙
6. 董事会秘书、公司秘书: 刘龙
证券事务代表: 陈晟
7. A股
上市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股份简称: 浙商银行
股份代号: 601916
H股
上市证券交易所: 香港联交所
股份简称: 浙商银行
股份代号: 2016
公司基本情况
8. 股份登记处:
A股: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
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杨高南路188号
H股: 香港中央证券登记有限公司
中国香港湾仔皇后大道东183号合和中心17楼
1712-1716号铺
9. 法律顾问:
中国大陆: 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中国香港: 富而德律师事务所
10. 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
国内审计师: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办公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东2座办公楼8层
签字注册会计师:陈思杰、潘盛
国际审计师: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办公地址:中国香港中环遮打道10号太子大厦8楼
11. 指定的信息披露报纸和网站:
内地: 《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
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www.sse.com.cn)
本公司网站( www.czbank.com)
香港: 香港联交所网站( www.hkex.com.hk)
本公司网站( www.czbank.com)
本报告备置地点: 本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庆春路288号)
12. 公司其他有关资料: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30000761336668H
金融许可证机构编码:B0010H133010001
注册日期:2004年7月26日
公司业务概要
浙商银行是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总部设在浙江杭州,系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开业以来,浙商银行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稳健发展,已成为一家基础扎实、效益优良、风控完善的优质商业银行。

浙商银行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坚持“夯基础、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十二字经营方针,以数“ ” “
字化改革为主线,以深耕浙江为首要战略,五大板块协同发展,财富管理全新启航,聚焦化风险、扩营”

收、稳股价、引战投四大战役,高扬正气、夯实基础、重塑形象,坚持稳字当头,发扬四干精神,全面构建“ ”

五字政治生态,全面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全面构建风控和大监督体系,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2年上半年,浙商银行营业收入317.40亿元,同比增长22.53%;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69.74亿元,同比增长1.80%。截至报告期末,总资产2.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6%,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4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41%;总负债2.3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47%,其中吸收存款余额1.6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88%;不良贷款率1.49%、拨备覆盖率185.74%,资产质量保持稳定;资本充足率11.75%、一级资本充足率9.6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04%,均保持合理水平。

浙商银行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298家分支机构,实现了对长三角、环渤“
海、珠三角及海西地区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有效覆盖。在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 2022年全球银行”

1000强榜单中,我行按一级资本计位列79位,较上年跃升20位。中诚信国际给予浙商银行金融机构评级中最高等级AAA主体信用评级。

发展战略及核心竞争力
(一) 发展总纲
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流的商业银行”目标方向:一流的正向正行的社会影响力、一流的专业专注的行业竞争力、一流的共荣共进的企业凝聚力。

(二) 管理理念
文化层面:弘扬“敬畏、感恩、诚信、责任”核心价值观。

生态层面:构建“正、简、专、协、廉”五字生态。

作风层面:坚持严的主基调,发扬“四干”精神(干、干好、好好干、好好干好)。

(三) 经营方略
十二字经营方针:夯基础、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

四大战略重点:数字化改革系统开启、深耕发展全面推进、五大板块协同发展、财富管理全新启航。

(四) 经营策略
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为压舱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一流经营体系。

(五) 核心竞争力
清晰明确的战略定位。本公司以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坚持“夯基础、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十二字经营方针,以数字化改革为主线,以“深耕浙江”为首要战略,推进五大板块协同发展,实现财富管理全新启航,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健全有序的公司治理。本公司全面加强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股权结构更加多元,治理机制更加健全,“三会一层”职责清晰明确,建立起适应自身特点的公司治理架构。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切实提高披露质量,发挥市场的监督作用。

发展战略及核心竞争力
持续快速的成长能力。得益于战略性的全国布局、高效的运营管理能力和浙江大本营市场支撑,本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基础扎实、效益优良、成长迅速、风控完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益、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中长期发展前景广阔。

优势突出的金融科技。本公司践行科技引领转型,系统开启数字化改革,构建“185N”改革体系构架,推“ ”

出微海数字化品牌,领先探索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打造重大标志性应用,树立起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品牌形象。

不断完善的业务体系。本公司围绕竞争力提升,着力推进大零售、大资管、大公司、大投行、大跨境五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协同发展,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体系化的金融服务,实现多元化经营、全球化布局、一体化运营、综合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专业领先的小微服务。本公司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专业化经营方式,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与思维,专业服务能力获得市场和客户的高度认可,已成为业内小微企业业务的先行者,在机制、产品、流程、风控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

特色鲜明的公司业务。本公司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和提供优质服务,围绕企业客户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等需求,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打造供应链金融、智能制造服务、科创金融、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实现银企共赢,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 ” “ ”

审慎稳健的风险管理。本公司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坚持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和小额、分散的授信原则,搭建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为压舱石的资产结构,实行特色风险监控官派驻制度,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科学合理的人才储备。本公司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层具备卓越的战略视野及经营管理能力,在业务运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经验丰富。员工受教育程度高,专业能力强,年轻富有活力。

“ ” “
重塑焕新的企业文化。本公司秉承见行、见心、见未来的企业精神,提出一流的正向正行的社会影” “
响力、一流的专业专注的行业竞争力、一流的共荣共进的企业凝聚力的目标愿景,服务文化、合规文”

化、争优文化、和谐文化的基本文化内涵,将《浙银公约》作为文化共识,通过文化塑形、文化植根、文“ ”

化滋养、文化传扬四大工程抓好落地,搭建起企业文化体系的四梁八柱。

财务概要
(本报告所载财务数据及指标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除特别说明外,为本行及本行所属子公司合并数据,以人民币列示。)
主要财务数据及指标
经营业绩(人民币百万元)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增(减)幅(%) 2020年1-6月营业收入 31,740 25,903 22.53 25,144
利润总额 8,489 8,151 4.15 7,905
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 6,974 6,851 1.80 6,775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本行股东的
(1)
净利润 6,935 6,805 1.91 6,766
经营活动产生/(使用)的现金流量净额 130,579 (25,500) – 115,538每股计(人民币元)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增(减)幅(%) 2020年1-6月(2)
基本每股收益 0.29 0.28 3.57 0.27
(2)
稀释每股收益 0.29 0.28 3.57 0.27
(2)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基本每股收益 0.29 0.28 3.57 0.27
盈利能力指标(%)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增/减 2020年1-6月
*(3)
平均总资产收益率 0.60 0.67 下降0.07个 0.73
百分点
*(4)
平均权益回报率 10.29 11.00 下降0.71个 11.37
百分点
(2)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4.82 5.06 下降0.24个 5.12
百分点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 4.79 5.02 下降0.23个 5.11
(2)
净资产收益率 百分点
净利息收益率* 2.28 2.27 上升0.01个 2.29
百分点
净利差* 2.08 2.08 持平 2.03
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 26.79 21.33 上升5.46个 26.87
百分点
(5)
成本收入比 23.88 25.09 下降1.21个 23.34
百分点
财务概要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规模指标(人民币百万元) 6月30日 12月31日 增(减)幅(%) 12月31日资产总额 2,521,244 2,286,723 10.26 2,048,225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474,061 1,347,239 9.41 1,197,698
负债总额 2,362,892 2,119,840 11.47 1,915,682
吸收存款 1,640,464 1,415,705 15.88 1,335,636
归属于本行股东的权益 155,527 164,169 (5.26) 130,512
(6)
期末每股净资产(人民币元) 6.14 5.84 5.14 5.43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资产质量指标(%) 6月30日 12月31日 增/减 12月31日
(7)
不良贷款率 1.49 1.53 下降0.04个 1.42
百分点
(8)
拨备覆盖率 185.74 174.61 上升11.13个 191.01
百分点
(9)
贷款拨备率 2.77 2.68 上升0.09个 2.72
百分点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资本充足指标(%) 6月30日 12月31日 增/减 12月31日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8.04 8.13 下降0.09个 8.75
百分点
一级资本充足率 9.64 10.80 下降1.16个 9.88
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 11.75 12.89 下降1.14个 12.93
百分点
注:
* 为年化收益率。

(1) 有关报告期内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及金额请参见“财务报表补充资料-非经常性损益”。

(2)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
订)的规定计算。

(3) 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及期末资产总额的平均数。

(4) 平均权益回报率=归属于本行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扣除归属于本行优先股股东的当年净利润)/期初及期末归属于本
行普通股股东的权益(扣除其他权益工具)的平均数。

(5) 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6) 期末每股净资产=(归属于本行股东的权益-其他权益工具)/期末普通股股本总数。

(7)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8) 拨备覆盖率=贷款信用减值损失准备余额/不良贷款余额。集团口径与银行口径该指标无差异。监管要求为法人口径
拨备覆盖率不得低于140%。

(9) 贷款拨备率=贷款信用减值损失准备余额/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集团口径与银行口径该指标无差异。监管要求为法
人口径贷款拨备率不得低于2.1%。

财务概要
非经常性损益明细表
人民币百万元
2022年1-6月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和奖励 34
处置非流动资产净收益 1
其他营业外收支净额 18
非经常损益净额 53
以上有关项目对税务的影响 (14)
合计 39
其中:
归属于本行普通股股东的非经常性损益 39
归属于少数股东的非经常性损益 –
其他财务指标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监管标准 6月30日 12月31日 12月31日
流动性比例(%) 人民币 >=25 52.54 52.10 40.98
外币 >=25 75.90 119.74 115.57
存贷款比例(%) 本外币合计 85.04 91.00 83.70
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 <=10 2.56 2.04 2.33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 17.23 15.22 19.40
贷款迁徙率(%) 正常类 2.57 5.56 3.45
关注类 14.31 48.07 37.77
次级类 39.60 98.61 94.93
可疑类 4.11 15.64 36.30
注: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按境内外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差异说明
本集团按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中,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报告期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和报告期末归属于本行股东的权益并无差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 总体经营情况分析
业务规模稳健增长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25,212.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45.21亿元,增长10.26%。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4,740.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68.22亿元,增长9.41%。负债总额23,628.9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30.52亿元,增长11.47%。其中:吸收存款16,404.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47.59亿元,增长15.88%。

经营效益趋势向好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17.40亿元,同比增加58.37亿元,增长22.53%,其中:利息净收入232.37亿元,同比增加28.59亿元,增长14.03%;非利息净收入85.03亿元,同比增加29.78亿元,增长53.90%。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69.74亿元,同比增加1.23亿元,增长1.80%。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1.49%,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5.74%,比上年末上升11.13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77%,比上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保持合理水平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本充足率11.75%,比上年末下降1.14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9.64%,比上年末下降1.16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04%,比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二) 财务报表分析
1. 合并利润表分析
2022年上半年,本集团深入贯彻国家的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聚焦四大战略重点,五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向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2022年上半年,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69.74亿元,同比增长1.80%;平均总资产收益率0.6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82%。营业收入317.40亿元,同比增长22.53%,其中:利息净收入232.37亿元,同比增长14.03%;非利息净收入85.03亿元,同比增长53.90%。业务及管理费75.81亿元,同比增长16.63%,成本收入比23.88%,同比下降1.21个百分点。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53.01亿元,同比增长41.23%。所得税费用13.16亿元,同比增长13.16%。

合并利润表主要项目变动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增(减)额 增(减)幅(%)
利息净收入 23,237 20,378 2,859 14.03
非利息净收入 8,503 5,525 2,978 53.90
营业收入 31,740 25,903 5,837 22.53
减:业务及管理费 7,581 6,500 1,081 16.63
减:税金及附加 334 423 (89) (21.04)
减:信用减值损失 15,301 10,834 4,467 41.23
减:其他业务成本 53 30 23 76.67
营业利润 8,471 8,116 355 4.37
加:营业外收支净额 18 35 (17) (48.57)
利润总额 8,489 8,151 338 4.15
减:所得税费用 1,316 1,163 153 13.16
净利润 7,173 6,988 185 2.65
归属于:本行股东 6,974 6,851 123 1.80
少数股东 199 137 62 45.26
(1) 利息净收入
2022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232.37亿元,同比增加28.59亿元,增长14.03%,占营业收入的73.21%。利息收入497.52亿元,同比增加46.01亿元,增长10.19%;利息支出265.15亿元,同比增加17.42亿元,增长7.03%。净利差为2.08%,同比持平,净利息收益率为2.28%,同比上升0.01个百分点。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和付息负债平均付息率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平均 平均
项目 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 收益率(%) 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 收益率(%)生息资产
发放贷款和垫款 1,424,817 37,097 5.25 1,268,847 34,105 5.42
(1)
投资 550,701 10,542 3.86 446,692 9,306 4.20
存放和拆放同业及
(2)
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151,879 1,171 1.55 105,645 757 1.44
(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131,896 942 1.44 133,910 983 1.48
生息资产总额 2,259,293 49,752 4.44 1,955,094 45,151 4.66
平均 平均
项目 平均余额 利息支出 付息率(%) 平均余额 利息支出 付息率(%)付息负债
吸收存款 1,489,652 16,826 2.28 1,339,627 16,625 2.50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
(4)
拆入款项 374,755 4,237 2.28 259,778 3,051 2.37
向中央银行借款 54,361 734 2.72 59,316 835 2.84
(5)
应付债券 344,629 4,649 2.72 273,398 4,191 3.09
租赁负债 2,952 69 4.71 2,975 71 4.81
付息负债总额 2,266,349 26,515 2.36 1,935,094 24,773 2.58
利息净收入 23,237 20,378
净利差 2.08 2.08
(6)
净利息收益率 2.28 2.27
注:
(1) 包括金融投资中的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以及应收融资租赁款。

(2) 包括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以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3) 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4) 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以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5) 包括发行的同业存单、金融债和次级债。

(6) 净利息收益率:交易性金融资产业务所产生的收益在会计科目归属上不属于利息收入,相应调整其对应的付息负债及利息支出。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利息收入和支出变动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
2022年1-6月与2021年1-6月对比
增(减)因素
(1) (2) (3)
项目 规模 利率 净增(减)额
生息资产
发放贷款和垫款 4,192 (1,200) 2,992
投资 2,166 (930) 1,236
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330 84 414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15) (26) (41)
利息收入变动 6,673 (2,072) 4,601
付息负债
吸收存款 1,860 (1,659) 201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 1,351 (165) 1,186
向中央银行借款 (70) (31) (101)
应付债券 1,091 (633) 458
租赁负债 (1) (1) (2)
利息支出变动 4,231 (2,489) 1,742
利息净收入变动 2,442 417 2,859
注:
(1) 规模变化按报告期内平均余额扣除上年同期平均余额乘以上年同期平均收益率或平均付息率计算。

(2) 利率变化按报告期内平均收益率或平均付息率扣除上年同期平均收益率或平均付息率乘以报告期内平均余额计算。

(3) 净增减额按报告期内利息收入(支出)扣除上年同期利息收入(支出)计算。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 利息收入
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
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370.97亿元,同比增加29.92亿元,增长8.77%,主要是由于发放贷款和垫款规模增长所致。

按期限结构划分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平均 平均
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 收益率(%) 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 收益率(%)
短期贷款和垫款 773,691 19,533 5.09 718,625 18,767 5.27
中长期贷款和垫款 651,126 17,564 5.44 550,222 15,338 5.62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424,817 37,097 5.25 1,268,847 34,105 5.42按业务类型划分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平均 平均
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收益率(%) 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 收益率(%)
(1)
公司贷款和垫款 1,052,349 24,733 4.74 922,183 22,366 4.89
个人贷款和垫款 372,468 12,364 6.69 346,664 11,739 6.83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424,817 37,097 5.25 1,268,847 34,105 5.42注:
(1) 包含票据贴现。

投资利息收入
投资利息收入105.42亿元,同比增加12.36亿元,增长13.28%,主要是由于投资规模增长所致。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3) 利息支出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168.26亿元,同比略增2.01亿元,增幅1.21%,主要是由于存款规模增加、付息率下降所致。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平均 平均
平均余额 利息支出 付息率(%) 平均余额 利息支出 付息率(%)
(1)
公司存款和其他存款
定期 802,038 10,667 2.68 635,111 8,766 2.78
活期 510,154 3,846 1.52 411,340 2,859 1.40
小计 1,312,192 14,513 2.23 1,046,451 11,625 2.24
个人存款
定期 117,938 2,071 3.54 237,493 4,479 3.80
活期 59,522 242 0.82 55,683 521 1.89
小计 177,460 2,313 2.63 293,176 5,000 3.44
合计 1,489,652 16,826 2.28 1,339,627 16,625 2.50
注:
(1) 其他存款包括应解汇款、临时存款和汇出汇款等。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利息支出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利息支出42.37亿元,同比增加11.86亿元,增长38.87%,主要是同业款项规模增加所致。

应付债券利息支出
应付债券利息支出46.49亿元,同比增加4.58亿元,增长10.93%,主要是由于应付债券规模增长所致。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4) 非利息净收入
2022年上半年,非利息净收入85.03亿元,同比增加29.78亿元,增长53.90%。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6.32亿元,同比增加6.35亿元,其他非利息净收入58.71亿元,同比增加23.43亿元。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增(减)额 增(减)幅(%)
代理及委托业务 874 661 213 32.22
承诺及担保业务 823 480 343 71.46
承销及咨询业务 547 458 89 19.43
结算与清算业务 285 246 39 15.85
托管及受托业务 256 247 9 3.64
银行卡业务 115 126 (11) (8.73)
其他 75 91 (16) (17.58)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合计 2,975 2,309 666 28.84
减: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343 312 31 9.94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2,632 1,997 635 31.80
代理及委托业务手续费收入8.74亿元,同比增加2.13亿元,主要是上半年代销基金和资产管理业务增长所致。

承诺及担保业务手续费收入8.23亿元,同比增加3.43亿元,主要是担保承诺业务规模增加所致。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其他非利息净收入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增(减)额 增(减)幅(%)
投资收益 5,392 2,019 3,373 167.06
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
收益 (1,293) 610 (1,903) –
汇兑净收益 1,571 743 828 111.44
其他 201 156 45 28.85
合计 5,871 3,528 2,343 66.41
其他非利息净收入58.71亿元,同比增加23.43亿元,增长66.41%,主要是市场利率波动导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同比增加。

(5) 业务及管理费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增(减)额 增(减)幅(%)
员工成本 5,048 4,446 602 13.54
折旧及摊销费用 851 827 24 2.90
其他业务费用 1,682 1,227 455 37.08
合计 7,581 6,500 1,081 16.63
业务及管理费75.81亿元,同比增加10.81亿元,主要是业务规模增长、网点及人员增加、行政办公费用增加所致。

(6) 信用减值损失
人民币百万元
项目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 (4)
拆出资金 33 26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6 –
发放贷款和垫款 8,849 7,171
金融投资 5,916 3,437
应收融资租赁款 253 211
表外项目 139 (187)
其他资产 105 180
合计 15,301 10,834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7) 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13.16亿元,同比增加1.53亿元,增长13.16%,实际税率15.50%。根据法定税率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与实际所得税费用的调节表,请参见“财务报告附注五-39所得税费用”。

(8) 分部信息
按业务条线划分的分部经营业绩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项目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公司银行业务 15,955 50.27 12,852 49.62
零售银行业务 6,794 21.40 6,181 23.86
资金业务 8,014 25.25 6,175 23.84
其他业务 977 3.08 695 2.68
营业收入合计 31,740 100.00 25,903 100.00
按地区划分的分部经营业绩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1-6月 2021年1-6月
项目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长三角地区 18,336 57.77 15,520 59.91
环渤海地区 5,256 16.56 3,582 13.83
珠三角及海西地区 2,796 8.81 1,997 7.71
中西部地区 5,352 16.86 4,804 18.55
营业收入合计 31,740 100.00 25,903 100.00
有关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的详细信息,请参见“财务报告附注七-分部报告”。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 合并资产负债表分析
2022年上半年,本集团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以“夯基础、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十二字经营方针为指引,聚焦主责主业,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各项业务规模稳健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经营质效有效提升。

(1) 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25,212.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45.21亿元,增幅10.26%。

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14,345.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26.76亿元,增幅9.35%;金融投资6,799.8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1.58亿元,增幅4.32%。从结构上看,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占资产总额的56.90%,比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金融投资占资产总额的26.97%,比上年末下降1.53个百分点。

资产运用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474,061 1,347,239
(1)
减:贷款信用减值损失准备 39,496 35,350
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 1,434,565 56.90 1,311,889 57.37
(2)
金融投资 679,980 26.97 651,822 28.50
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151,645 6.01 141,510 6.19
贵金属 6,947 0.28 5,899 0.26
存放和拆放同业及
(3)
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140,752 5.58 74,505 3.26
其他资产 107,355 4.26 101,098 4.42
资产总额 2,521,244 100.00 2,286,723 100.00
注:
(1) 贷款信用减值损失准备指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发放贷款和垫款损失准备。

(2) 金融投资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3) 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包含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发放贷款和垫款
本集团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监管部门服务实体经济有关部署,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持续加强对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绿色及碳金融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4,740.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68.22亿元,增幅9.41%。

按业务类型划分的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公司贷款和垫款 990,787 67.22 882,990 65.54
票据贴现 93,759 6.36 78,855 5.85
个人贷款和垫款 384,780 26.10 381,494 28.32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
其他综合收益 536 0.04 238 0.02
应计利息 4,199 0.28 3,662 0.27
合计 1,474,061 100.00 1,347,239 100.00
公司贷款和垫款
本集团充分发挥差异化特色竞争力优势,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获客能力,加深与客户合作,持续优化公司贷款结构。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9,907.8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21%。

票据贴现
本集团通过优化结构、加快周转等方式,提高票据资产的综合回报。截至报告期末,票据贴现总额937.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90%。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个人贷款和垫款
本集团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着重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持续发力个人消费信贷类业务,提高零售客户运营能力,拓展客群,持续优化个人贷款结构,推动个人贷款业务增长。截至报告期末,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3,847.8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86%。

金融投资
本集团在保证流动性和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投资组合结构。截至报告期末,金融投资余额6,799.8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2%。

金融投资构成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基金投资 106,510 15.66 88,881 13.64
债券投资 486,887 71.60 466,736 71.60
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 91,107 13.40 98,122 15.05
其他金融投资 6,491 0.96 6,945 1.07
应计利息 8,263 1.22 7,813 1.20
减值准备 (19,278) (2.84) (16,675) (2.56)
合计 679,980 100.00 651,822 100.00
注:其他金融投资含股权投资、其他债务工具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按发行主体分类列示的本集团债券投资总额构成
(人民币百万元)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政府债券 200,039 186,892
金融债券 118,758 105,874
同业存单 1,656 4,557
公司债券及其他 166,434 169,413
债券投资合计 486,887 466,736
报告期末本公司所持前十大面值金融债券
面值 损失准备
债券名称 (人民币百万元) 票面利率(%) 到期日(人民币百万元)2019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7,150 3.28 2024/02/11 –
2019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6,350 3.24 2024/08/14 –
2015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4,250 3.74 2025/09/10 –
2020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3,680 3.23 2025/01/10 –
2019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2,760 3.42 2024/07/02 –
2021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2,410 3.19 2028/08/12 –
2014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2,380 4.22 2024/11/20 –
2018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2,120 3.55 2023/11/21 –
2021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2,120 3.22 2026/05/14 –
2019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2,000 3.12 2022/07/17 –
注: 上述金融债券发行人财务状况在报告期内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 负债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23,628.9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30.52亿元,增幅11.47%。

负债构成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向中央银行借款 56,483 2.39 50,990 2.41
吸收存款 1,640,464 69.43 1,415,705 66.79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
拆入款项 292,041 12.36 277,997 13.11
交易性金融负债 12,132 0.51 12,512 0.59
应付债券 319,610 13.53 318,908 15.04
其他 42,162 1.78 43,728 2.06
负债总额 2,362,892 100.00 2,119,840 100.00
注: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含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吸收存款
本集团持续加强负债质量管理,夯实基础客群,持续优化存款结构,控好成本。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吸收存款余额16,404.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47.59亿元,增幅15.88%。从客户结构上看,公司存款比上年末增加2,306.90亿元,增幅19.04%;个人存款比上年末减少116.47亿元,降幅6.28%。从期限结构上看,定期存款比上年末增加1,612.54亿元,增幅21.17%;活期存款比上年末增加577.89亿元,增幅9.10%。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按业务类型划分的吸收存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公司存款
活期 636,559 38.80 566,580 40.02
定期 805,608 49.12 644,897 45.56
小计 1,442,167 87.92 1,211,477 85.58
个人存款
活期 56,435 3.44 68,625 4.85
定期 117,370 7.15 116,827 8.25
小计 173,805 10.59 185,452 13.10
其他存款 4,485 0.27 1,758 0.12
应计利息 20,007 1.22 17,018 1.20
合计 1,640,464 100.00 1,415,705 100.00
(3) 股东权益
截至报告期末,归属于本行股东的权益合计1,555.2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86.42亿元,降幅5.26%。请参见“财务报告-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三) 贷款质量分析
1、 按风险分类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正常 1,403,227 95.20 1,292,789 95.96
关注 44,130 2.99 29,883 2.22
不良贷款 21,969 1.49 20,667 1.53
次级 7,435 0.51 5,275 0.39
可疑 11,253 0.76 12,452 0.92
损失 3,281 0.22 2,940 0.22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536 0.04 238 0.02
应计利息 4,199 0.28 3,662 0.27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474,061 100.00 1,347,239 100.00
本集团贷款质量保持稳定,截至报告期末,按照监管风险分类制度,正常贷款14,032.2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04.38亿元,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95.20%;关注贷款441.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2.47亿元,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2.99%;不良贷款219.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02亿元,不良贷款率1.49%,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2、 按业务类型划分的贷款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不良 不良 不良 不良
项目 贷款金额 占比(%) 贷款金额 贷款率(%) 贷款金额 占比(%) 贷款金额 贷款率(%)公司贷款和垫款 990,787 67.22 16,454 1.66 882,990 65.54 16,581 1.88个人贷款和垫款 384,780 26.10 5,515 1.43 381,494 28.32 4,086 1.07票据贴现 93,759 6.36 0 0.00 78,855 5.85 0 0.00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
综合收益 536 0.04 不适用 不适用 238 0.02 不适用 不适用
应计利息 4,199 0.28 不适用 不适用 3,662 0.27 不适用 不适用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474,061 100.00 21,969 1.49 1,347,239 100.00 20,667 1.5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164.5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27亿元;不良贷款率1.66%,比上年末下降0.22个百分点。个人不良贷款55.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29亿元;不良贷款率1.43%,比上年末上升0.36个百分点。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3、 按行业划分的贷款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不良 不良 不良 不良
项目 贷款金额 占比(%) 贷款金额 贷款率(%) 贷款金额 占比(%) 贷款金额 贷款率(%)公司贷款和垫款 990,787 67.22 16,454 1.66 882,990 65.54 16,581 1.8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14,700 14.56 2,116 0.99 189,602 14.07 2,586 1.36制造业 200,926 13.63 7,726 3.85 174,473 12.96 6,927 3.97
房地产业 178,150 12.09 1,612 0.90 168,724 12.52 1,052 0.62
批发和零售业 156,662 10.63 1,433 0.91 127,356 9.45 1,641 1.29水利、环境和
公共设施管理业 60,016 4.07 6 0.01 50,091 3.72 264 0.53
建筑业 58,236 3.95 568 0.98 57,425 4.26 761 1.33
金融业 27,537 1.87 0 0.00 30,277 2.25 0 0.00
电力、热力、燃气及
水生产和供应业 13,696 0.93 125 0.91 14,999 1.11 37 0.2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3,066 0.89 72 0.55 11,466 0.85 64 0.56住宿和餐饮业 11,877 0.81 99 0.83 12,493 0.93 160 1.28
采矿业 10,068 0.68 191 1.90 8,113 0.60 332 4.09
(1)
其他 45,853 3.11 2,506 5.47 37,971 2.82 2,757 7.26
个人贷款和垫款 384,780 26.10 5,515 1.43 381,494 28.32 4,086 1.07票据贴现 93,759 6.36 0 0.00 78,855 5.85 0 0.00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
其他综合收益 536 0.04 不适用 不适用 238 0.02 不适用 不适用
应计利息 4,199 0.28 不适用 不适用 3,662 0.27 不适用 不适用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474,061 100.00 21,969 1.49 1,347,239 100.00 20,667 1.53注:
(1) 其他行业包括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行业。

2022年上半年,本集团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先投向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差异化制定房地产等领域的风险防控策略,持续优化信贷资源分配。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4、 按地区划分的贷款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不良 不良 不良 不良
项目 贷款金额 占比(%) 贷款金额 贷款率(%) 贷款金额 占比(%) 贷款金额 贷款率(%)长三角地区 795,226 53.94 13,549 1.70 731,277 54.28 14,519 1.99中西部地区 270,122 18.33 5,431 2.01 242,868 18.03 3,216 1.32环渤海地区 216,321 14.68 1,773 0.82 193,924 14.39 2,207 1.14珠三角及海西地区 187,657 12.73 1,216 0.65 175,270 13.01 725 0.41公允价值变动计入
其他综合收益 536 0.04 不适用 不适用 238 0.02 不适用 不适用
应计利息 4,199 0.28 不适用 不适用 3,662 0.27 不适用 不适用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474,061 100.00 21,969 1.49 1,347,239 100.00 20,667 1.53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规模较大的地区为长三角地区。本集团针对各区域经济特点,持续优化区域授信配置,积极防范区域风险,支持区域发展要求。

5、 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不良 不良 不良 不良
项目 贷款金额 占比(%) 贷款金额 贷款率(%) 贷款金额 占比(%) 贷款金额 贷款率(%)抵押贷款 650,388 44.12 6,742 1.04 599,867 44.52 5,913 0.99
质押贷款 101,869 6.91 1,592 1.56 100,573 7.47 777 0.77
保证贷款 284,962 19.33 9,123 3.20 199,474 14.81 10,197 5.11
信用贷款 338,348 22.96 4,512 1.33 364,570 27.06 3,780 1.04
票据贴现 93,759 6.36 0 0.00 78,855 5.85 0 0.00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
其他综合收益 536 0.04 不适用 不适用 238 0.02 不适用 不适用
应计利息 4,199 0.28 不适用 不适用 3,662 0.27 不适用 不适用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474,061 100.00 21,969 1.49 1,347,239 100.00 20,667 1.53本集团贷款担保结构基本保持平稳。截至报告期末,抵押贷款占比较高,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为44.12%,抵押贷款余额6,503.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了505.21亿元,抵押贷款不良贷款余额67.42亿元,不良贷款率1.04%,比上年末上升了0.05个百分点。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6、 前十大贷款客户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占发放贷款和垫款
十大借款人 行业 金额 总额的比重(%)
A 房地产业 4,800 0.33
B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940 0.27
C 房地产业 3,680 0.25
D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379 0.23
E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100 0.21
F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038 0.21
G 制造业 2,947 0.20
H 制造业 2,582 0.18
I 房地产业 2,550 0.17
J 房地产业 2,307 0.16
总计 32,323 2.19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最大单一借款人贷款余额为48.00亿元,占本集团资本净额的2.56%。最大十家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323.23亿元,占本集团资本净额的17.23%,占本集团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2.19%。

7、 逾期贷款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6月30日 2021年12月31日
占发放贷款和 占发放贷款和
垫款总额的 垫款总额的
逾期期限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逾期1天至90天 7,602 0.52 5,166 0.38
逾期90天至1年 8,593 0.58 6,554 0.49
逾期1年至3年 10,765 0.73 10,461 0.78
逾期3年以上 482 0.03 235 0.02
总计 27,442 1.86 22,416 1.66
截至报告期末,逾期贷款余额274.4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0.26亿元;其中90天以上逾期贷款198.4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90亿元。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8、 重组贷款
本集团对贷款重组实施严格审慎的管控,截至报告期末,重组贷款和垫款总额5.31亿元,比上年末减少3.04亿元。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的重组贷款和垫款总额0.6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0.20亿元。

9、 抵债资产及减值准备计提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抵债资产(非金融工具)余额9.74亿元,扣除已计提减值准备1.15亿元,账面净值8.59亿元。

10、 贷款信用减值损失准备变动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
项目 金额
期初余额 36,087
本期计提 8,849
因折现价值上升导致转出 (113)
核销 (4,237)
转让 (646)
收回前期已核销贷款和垫款 838
汇率变动影响 27
期末余额 40,805
注:
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发放贷款和垫款的信用损失准备。

(四) 资本管理
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本集团资本充足率计量范围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采用权重法,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采用标准法,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采用基本指标法。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截至2022年6月30日,本集团资本充足率为11.75%,一级资本充足率9.6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04%,杠杆率4.97%,均满足监管要求。

资本充足率情况表(本集团)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 2021年
项目 6月30日 12月31日
核心一级资本净额 128,357 122,602
其他一级资本 25,443 40,224
一级资本净额 153,800 162,826
二级资本 33,754 31,530
总资本净额 187,554 194,356
风险加权资产 1,596,179 1,507,438
最低资本要求(%) 8.00 8.00
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 2.50 2.50
附加资本要求 –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8.04 8.13
一级资本充足率(%) 9.64 10.80
资本充足率(%) 11.75 12.89
杠杆率情况表(本集团)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 2022年 2021年 2021年
项目 6月30日 3月31日 12月31日 9月30日
杠杆率(%) 4.97 5.07 5.93 5.21
一级资本净额 153,800 152,483 162,826 135,592
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 3,091,695 3,010,095 2,747,016 2,604,657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截至2022年6月30日,本公司资本充足率为11.73%,一级资本充足率9.6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00%,杠杆率4.89%,均满足监管要求。

资本充足率情况表(本公司)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 2021年
项目 6月30日 12月31日
核心一级资本净额 123,859 118,229
其他一级资本 24,995 39,953
一级资本净额 148,854 158,182
二级资本 32,718 30,147
总资本净额 181,572 188,329
风险加权资产 1,547,943 1,463,022
最低资本要求(%) 8.00 8.00
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 2.50 2.50
附加资本要求 –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8.00 8.08
一级资本充足率(%) 9.62 10.81
资本充足率(%) 11.73 12.87
杠杆率情况表(本公司)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2年 2022年 2021年 2021年
项目 6月30日 3月31日 12月31日 9月30日
杠杆率(%) 4.89 4.98 5.84 5.13
一级资本净额 148,854 147,597 158,182 131,638
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 3,045,047 2,965,702 2,706,360 2,568,340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五) 按监管要求披露的其他财务信息
1. 可能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表外项目余额及其情况本集团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包括承诺及或有事项等。承诺及或有事项具体包括信贷承诺及财务担保、资本支出承诺、债券承销及兑付承诺、未决诉讼和纠纷,其中信贷承诺及财务担保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信贷承诺及财务担保余额7,816.59亿元。有关承诺及或有事项详见“财务报告附注八、承诺及或有事项”。

2. 逾期未偿债务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没有发生逾期未偿债务情况。

(六) 风险管理
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本公司实行“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坚持“小额、分散”的授信原则,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强化政策引领,聚焦授信主业,优化资产配置,夯实客户基础,构建“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结构;严控新增业务风险,加快存量风险处置,保持资产质量稳定;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完善数字风控体系;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和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支持五大业务板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公司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本公司设立首席风险官。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授信、投资与交易业务审查委员会,资产风险分类审议委员会,业务连续性管理委员会等议事机构。

总行风险管理部为全面风险管理的统筹部门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除外)、国别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牵头执行部门;总行计划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为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牵头执行部门;总行内控合规与法律部为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理的牵头执行部门;总行董事会办公室为声誉风险管理的牵头执行部门;总行发展规划部为战略风险管理的牵头执行部门。

本公司向总行本级业务复杂程度较高和风险相对较为集中的部门派驻风险监控官,风险监控官负责协助派驻部门主要负责人组织风险管理工作,独立于派驻部门向总行负责,独立进行业务评判和风险事项报告。本公司向分行派驻风险监控官,风险监控官协助派驻分行行长组织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侧重授信业务相关风险管理工作,重点管控辖内大额授信客户及复杂、疑难业务的风险,独立于派驻行向总行负责,独立进行业务评判和风险事项报告。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本公司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公司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贷款、同业拆借、债券投资、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债券持有、特定目的载体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

本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以本币为计量单位、风险调整后的全行综合效益最大化。

本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总行授信、投资与交易业务审查委员会及分行授信、投资与交易业务审查委员会和支行授信审查小组、总行风险管理部和其他信用风险控制部门、业务经营与管理部门、金融科技部、审计部以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政策等。

本公司根据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内部经营状况及风险情况,制定客户授信基本政策,明确全行授信业务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重点业务领域等政策导向。此外,本公司在持续跟踪宏观、行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定期调整授信政策。

本公司参照中国银保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的标准,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还贷能力、还款记录、还款意愿、授信项目的盈利能力及担保状况等因素对授信资产进行分类;本公司授信资产风险分类实施客户经理初分、营销部门负责人复核、风险管理人员审查以及有权认定人认定的分类认定程序。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1) 公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本公司对公司客户实施统一授信管理,在对客户风险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本公司自身的风险承受意愿和能力,在授信限额项下核定主体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对与其开展的各类授信业务加以集中统一控制。

本公司严格执行中国银保监会相关监管要求,将贷款(含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债券投资、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开立信用证、保理、担保、贷款承诺以及其他实质上由本公司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在全面覆盖各类授信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确定单一公司客户、集团客户等综合授信限额。

本公司持续加强信贷制度建设,制定公司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制度,强化对公司客户授信总额的全面管理和统一控制,完善标准、规范的授信审批流程、授权体系和岗位风险责任机制,并及时调整授信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信用风险。

本公司进一步完善集中度风险管理,制定集中度风险管理相关制度,明确集中度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与主要方法,持续推进集中度风险管理建设。

本公司持续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本公司政策中定义为城市建设及公共服务类国有企业,下同)贷款风险管理,严格执行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项贷款政策及监管要求,动态调整信贷投向,进一步优化融资平台贷款结构,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的信用风险;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实施限额管理,加强贷款风险的监控与管理。

本公司持续加强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本公司审慎开展房地产信贷业务,根据国家政策和行业运行情况适时调整房地产授信导向;对房地产行业贷款实施限额动态管理和名单制管理,不断调整优化资产结构,并加强存量贷款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本公司对小微企业客户实施统一授信管理,将小微企业客户的各类授信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积极探索专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梳理、规范授信各环节流程和要求,逐步形成富有本公司特色的、标准化的授信作业模式。

本公司持续加强小微企业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强化风险缓释措施,通过逾期跟踪、现场与非现场监测等手段,严控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

(3) 零售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本公司积极构建个人贷款的信用评价体系,研发设计功能完整、抗风险能力强的个人贷款产品,制定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准入标准,实行个人总体额度控制,抑制多头贷款风险,健全和完善个人贷款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继续强化担保选择和管理,提高信用风险缓释能力。不断加强个人贷款的贷后监测、逾期催收、不良处置等后续管理。

本公司建立了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监控及事后风险管理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以规范信用卡营销推广、授信审批等业务环节。本公司不断完善发卡业务流程的设计和操作、业务整体风险容忍度的制定和把控以及贷中、贷后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评估、控制、化解、处置等工作。

(4) 金融机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本公司将金融机构客户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制定了金融机构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办法及相关操作规程,完善了金融机构客户统一授信的调查、审查和审批等一整套制度及流程。

本公司与金融机构客户开展的业务如涉及客户信用风险,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具体开展业务时按照本公司相关制度要求占用客户的授信额度,从而实现对客户风险的集中度管理。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3、 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本节所称市场风险特指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以外的市场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参见以下“7.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相关内容)。

本公司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以本币为计量单位、风险调整后的全行综合效益最大化。

本公司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金融市场部、金融科技部、审计部、其他部门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市场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市场风险管理,监督执行市场风险偏好,组织制定、推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有关政策、制度,建设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本公司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本公司采用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风险价值(VaR)计量等市场风险计量方法,并采用限额管理、对冲及减少风险敞口等措施进行市场风险控制。本公司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相关办法和指引建立了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与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使这些政策和程序与本公司的总体业务发展战略、管理能力、资本实力和能够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相一致。

本公司定期更新完善市场风险偏好和限额体系,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市场风险计量体系,并使用独立的市场风险管理平台进行市场风险计量、监测与日常管理。本公司对交易账簿头寸实行每日估值,持续监测非止损限额和止损限额,并定期通过压力测试等方法评估市场风险。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4、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以及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影响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内外金融形势、宏观调控政策、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银行业竞争态势等;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期限与业务结构、存款稳定程度、市场融资能力以及各类突发性事件等。

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本公司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

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金融市场部、金融科技部、审计部、总行其他经营与管理部门以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流动性风险管理,推进相关政策、制度体系建设。

本公司对全行流动性风险实行集中管理,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具体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包括: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市场流动性变化,适时调整本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加强负债管理,灵活运用主动负债工具,拓宽长期资金来源,持续提升稳定负债占比;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建设,在维护好与主要融资对手关系的同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强流动性预警监测与管理,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查找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必要时调整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和结构,适时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本外币合计流动性比例54.02%。本公司流动性覆盖率160.09%,其中,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2,461.94亿元,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1,537.89亿元。本公司净稳定资金比例105.20%,其中,可用的稳定资金13,343.42亿元,所需的稳定资金12,683.48亿元。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本外币合计流动性比例53.84%。本集团流动性覆盖率156.28%,其中,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2,461.94亿元,未来30天净现金流出1,575.34亿元。本集团最近两个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相关信息如下:
币种:本外币合计
净稳定资金比例 可用的稳定资金 所需的稳定资金
日期 (%) (亿元) (亿元)
截至2022年6月30日 103.83 13,509.56 13,011.27
截至2022年3月31日 101.05 13,032.85 12,897.48
5、 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公司可能面临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主要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事件,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事件,实物资产的损坏,信息科技系统事件,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事件等七类。

本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内控合规与法律部、金融科技部、审计部、总行其他部门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

高级管理层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全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各项基本政策、制度等。

本公司以“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风险调整后的全行综合效益最大化”为操作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对操作风险实施全流程管理,将加强内部控制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报告期内,本公司遵循“全面覆盖、职责明确、如实报告、快速反应”的管理原则,根据内外部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策略和重点,持续优化与本公司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操作风险。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优化风险管控方法与管理流程;加强重要领域系统建设,持续优化全行系统功能,提升系统刚性控制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落实巴塞尔协议新标准法最新要求,推进资本新规项目;强化法律风险防控,根据立法司法动态及业务发展情况,及时修订完善格式合同;加强员工管理,强化重要岗位履职监督,开展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积极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风险排查力度,提升自查自纠能力;强化安全保卫管理,保障重要时点安全生产,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报告期内,本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平稳,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6、 国别风险管理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本公司债务,或使本公司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本公司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本公司国别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国别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以本币为计量单位、风险调整后的全行综合效益最大化。

本公司国别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国际业务部、金融市场部、零售金融总部等总行业务经营与管理部门、金融科技部、审计部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国别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国别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政策等。

本公司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相关办法和指引持续推进国别风险管理相关工作,制定了国别风险管理基本制度、限额管理办法及限额管理方案,明确国别风险限额管理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限额框架、管理机制等,并设定国别风险限额指标及阈值;定期进行国别风险评估与监测,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7、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本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目标是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减少银行账簿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波动,实现全行综合效益最大化。

本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金融市场部、金融科技部、审计部、总行其他经营与管理部门以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建立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架构、建立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计量体系,推进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政策有效实施。

本公司对于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主要通过重定价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拟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计量评估风险。报告期内,本公司密切关注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内部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实质状况,主动调整资产负债业务结构。报告期内,本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可控。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8、 声誉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是指由本公司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本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本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本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声誉风险管理是指本公司为实现声誉风险管理目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涵盖事前评估、风险监测、分级研判、应对处置、信息报告、考核问责、评估总结等环节的全流程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形成声誉风险管理完整闭环,并从风险排查、应急演练、联动机制、社会监督、声誉资本积累、内部审计、同业协作等方面做好声誉风险日常管理工作。

本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新闻舆论、公共关系以及客户关系,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本公司、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本公司已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本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董事会办公室、风险管理部、金融科技部、总行其他相关部门和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本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政策等。

报告期内,本公司深入贯彻执行中国银保监会声誉风险管理要求,健全舆情工作体系,细化全流程管理。通过严抓事前评估,强化实时监测,积极应对处置,提高声誉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及时性、有效性,妥善管控声誉风险。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升全行优质报道及舆情防控的能力,优化传播方式,强化舆论引导,有效提升本公司的社会影响力及品牌美誉度。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9、 战略风险管理
战略风险是指因经营策略不当或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等原因而导致的风险,包括战略设计不当、战略执行不到位、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既定战略不适用。

本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完善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将战略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

本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发展规划部、审计部、金融科技部、总行其他相关部门及境内外各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

本公司遵循“职责明确、前瞻预防、全面评估、适时调整”的原则,不断健全完善与业务规模和特点相适应的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对战略风险的有效管理。主要管理举措包括:以习总书记对浙商银行的重要批示为指引,明确“一流的商业银行”发展愿景和目标定位;构建数字化改革架构体系,系统开启数字化改革;启动“深耕浙江”三年行动,全面实施深耕浙江首要战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完善公司治理,实施以授权、制约、监督三大体系重构为核心的系统性重塑工程。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使命担当,全力做好助企纾困和稳经济大盘工作等。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10、 合规风险管理
合规风险是指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本公司合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本公司合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内控合规与法律部、审计部、总行其他相关部门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合规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合规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各项基本制度、政策等。

报告期内,本公司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主动适应监管政策调整,从严落实监管政策和要求,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内控合规管理质效。本公司积极开展合规文化宣导,落实内控合规与案防承诺制度,营造良好合规氛围;加强员工合规教育,开展合规小知识学习活动,提升员工合规意识;持续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强化日常管理和制度后评价工作,有效提升制度管理效能;坚持科技赋能,积极探索大数据智能内控平台,不断优化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制度管理系统等,提升内控合规管理水平;紧盯红线底线,强化条线管理与检查,规范问责与处罚;制定风险防控四大专项行动方案,推动合规管控关口前移,筑牢合规经营屏障;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11、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本公司在运用信息科技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是将信息科技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科技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业务连续性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金融科技部、审计部、总行其他相关部门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构成。高级管理层承担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组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制定、推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政策等。

本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系,并遵照ISO20000、ISO22301、ISO27001管理体系与监管要求,全面建立了相关制度流程与实施细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管理、信息科技服务管理等体系和较为规范的信息科技风险监测与评估机制。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升级完善金融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金融科技创新引领,全方位、系统性推进全行数字化改革,发布“数智浙银”战略品牌;持续完善网络安全治理、数据安全管理与客户金融信息保护,依托“浙银网络安全创新实验室”,加强网络安全创新与人才培养,强化网络安全运营与保障;持续开展重要信息系统运行风险监测、评估、计量、控制与报告,实施生产运维数字化改造,提升精益化运维能力;持续完善“两地三中心”灾备体系,推进应用系统灾备双活部署,实现重要应用双活常态化运行,进一步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应急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并开展信息系统真实快速、自动化切换演练,进一步提升灾备环境真实可用性、灾备真实接管业务能力。报告期内系统运行稳定,未发生任何实质性的信息科技风险事件。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12、 反洗钱管理
本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等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反洗钱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反洗钱工作基础,不断提升反洗钱管理质效。

报告期内,本公司严格遵守反洗钱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反洗钱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断优化反洗钱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完善反洗钱制度体系及业务流程;加强客户身份识别管理及客户信息数据治理,提升客户身份识别有效性;强化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监测报告,持续优化监测模型,推进反洗钱系统建设;做好业务风险提示,加强反洗钱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强化高风险业务及高风险客户的监测与管控;组织开展反洗钱宣传、培训,积极配合监管检查和反洗钱调查、协查,切实落实各项反洗钱监管要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七) 业务综述
报告期内,我行继续围绕“夯基础、调结构、控风险、创效益”十二字经营方针,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努力拼搏,聚焦主责主业,深化金融科技创新,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和践行普惠金融,深化构建“大零售、大公司、大投行、大资管、大跨境”五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1. 大零售板块
(1) 零售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零售业务完成了部门设置及管理机制改革,板块业务管理更加细分和专业,并持续加大各项资源投入,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精心谋划零售业务经营体制重塑,主动拥抱金融财富新时代,加快推进财富管理全新启航,坚持以服务客户为导向,有效推动零售业务稳健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客户数(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839.49万户;月日均金融资产600万元及以上的私行客户数10,262户,私行客户金融资产余额1,577.94亿元。

①个人存款、贷款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个人存款结构显著优化。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存款余额1,738.05亿元,平均付息率2.63%,同比下降81个BPS,个人存款付息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报告期内,本公司个人房屋贷款继续较年初增长,个人消费贷款受监管趋严、疫情多点频发等影响较年初有所减少。截至报告期末,个人贷款(包括个人房屋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062.96亿元。在个人住房贷款方面,坚决贯彻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稳健发展业务。在消费贷款方面,持续走批量化获客、线上化操作、智能化风控、规范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坚持“合规经营、自主风控、平等互利”的原则与外部机构合作零售互联网贷款业务;持续围绕各类消费场景,做深做透场景类专项分期业务。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②财富管理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夯实财富业务发展基础,全力打造“平台化财富管家银行”。不断优化银行理财业务结构,持续推出“升鑫赢”“聚鑫赢”“涌薪增利安享”“涌薪增利尊享”等净值型理财产品。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净值型理财余额1,832.59亿元,较年初增长6.77%,在个人理财中占比较年初提升7个百分点,理财业务结构持续改善。以大力发展代销业务为核心,持续丰富代销产品,新上线代销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不断满足个人客户综合化金融需求。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代销业务手续费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85.54%。在获客方面,本公司在报告期内持续构建数字化、线上化的创新营销能力和客户运营服务能力。积极构建以“积分体系+电子商城”为基础架构的零售客户权益体系,通过权益体系和金融产品体系的数字化综合运营,充分发挥零售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客户获取、客户维护、客户提升能力。

③私人银行
报告期内,本公司私人银行业务秉承“财智传承,嘉业永续”的理念,为私行客户个人、家族及其事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及特色增值服务。通过不断提升投资顾问、资产配置及财富传承三大服务能力,持续丰富特色产品、增值服务以及专业化队伍三大服务体系,打造私人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在进一步丰富私人银行客户专属投资产品的同时,强化客户资产配置,大力推进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慈善信托业务,以满足私人银行客户财富传承等方面的需求;构建健康关怀、教育传承、平台共享、品质生活及出行无忧五大非金融服务模块为私行客户提供特色增值服务。

④信用卡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信用卡业务积极组建消费分期直销团队,加大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分期等消费信贷业务“小额、分散”优势,为全行搭建“经济周期弱敏感”的信贷资产结构做贡献。依托消费分期直销团队,大力推广高收益的“e消费”分期产品;围绕各类消费场景,通过外部合作,做深做透车位分期、装修分期、购车分期、家电家具分期等场景类专项分期业务。牢固树立“控风险也是谋发展”的风控理念,加强智能风控建设,扩大优化应用消费贷款风控模型,提高风控实效。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信用卡累计发卡389.43万张,贷款余额172.55亿元,其中分期业务余额121.07亿元。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信用卡消费额253.82亿元,信用卡业务收入6.06亿元,其中分期业务收入4.36亿元。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 小企业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普惠金融的决策部署,围绕“六稳”“六保”战略任务,突出小微业务经营优势,持续深化小微企业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小微(注)
企业减负纾困。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小企业专营机构204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 余额2,562.14亿元,较年初新增196.61亿元,增速8.31%,完成监管序时进度目标;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数11.33万户,较年初新增0.75万户;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降,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36BPS(中国银保监会监管口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1.01%,资产质量保持优良。

聚焦重点,推进普惠扩面增量。全力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积极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小微园区入园企业累计授信1,457.75亿元;供应链等集群式获客业务余额较年初增31.71亿元。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截至报告期末,中长期贷款占比超65%。强化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截至报告期末,国担体系担保公司合作业务余额117.88亿元,较年初增53.54亿元。

数字赋能,助力小微融资畅通。充分利用政府信用服务平台的信息共享,深入挖掘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生产经营数据,提升批量服务和集约运营水平。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赋能信贷流程再造,实现在线申请、移动调查、自助提还款、简化续贷操作,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小微贷款在线申请使用率77%,线上提款占比96%。

注: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考核口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及“各项贷款”均不含票据贴现业务数据。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 大公司板块
(1) 公司业务
本公司全力推进大公司业务板块发展策略,聚焦提质增效,抓好重点客户、重点业务、重点区域、重点人员,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深耕实体客群,助力转型升级
本公司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深耕制造业,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截至报告期末,制造业贷款(含贴现)余额2,224.65亿元,较年初增长13.4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655.73亿元,较年初增长18.74%。

同时,持续发挥我行智能制造服务银行特色优势,助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截至报告期末,已与2,443户智能制造企业建立合作,累计发放融资超6,673亿元。在此基础上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深入推进“浙江智造融通工程”,精准支持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已合作浙江省级名单内客户1,648户,融资余额640.49亿元。

持续深化供应链金融,助力差异化发展
为进一步助推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本公司积极开展数字供应链融资业务,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通过控制订单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以数据驱动方式并结合供应链商业运作和交易结算特点,为供应链客户提供各类表内外融资业务。目前已在钢铁、建筑、能源、电力、食品、粮食、仓储物流、汽车、家电、养殖等30多个行业,形成特色化、差异化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服务超670个数字供应链项目,融资余额近530亿元,服务上下游客户超12,000家,其中普惠小微企业占比超过75%,有效帮助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强化行业专业化建设,提前布局重点领域
本公司聚焦能源金融和科创金融两大领域,着力推进行业专业化能力建设,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在能源金融领域,以新能源产业链和新能源项目为重点,加快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成功在浙江省衢州市和湖州市落地“碳易贷”产品试点。截至报告期末,已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大唐集团、国家电投等重点客户建立合作。在科创金融领域,率先在北上广深等科创企业集聚的重点区域分行启动“星火计划”科创金融专项行动,以符合国家战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为服务对象,持续完善服务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构筑服务生态圈、整合多方优质资源,为科创企业提供“专业化、全周期、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破解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烦恼”。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已服务公司类科创企业4,149户,融资余额近600亿元。

(2) 国际业务
本公司秉承“科技赋能实现业务数智化,紧扣实体实需创新服务场景化”的整体思路,持续强化外汇业务及跨境金融多元化产品创新,致力于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搭建数智化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覆盖结算、融资、交易的全生态链服务,全力支持外资外贸行业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报告期内,本公司累计提供国际结算服务1,405亿美元。

本公司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直联、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各类新技术,推出基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口收汇数据的出口数据贷,不断扩延“池化”及“链式”场景应用,推出FT客户资产池功能,新增外汇总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出口信保融资应用场景直联等,提供本外币、内外贸、境内外一体的流动性服务。报告期内,国际业务流动性服务余额折人民币547亿元。

本公司积极倡导“风险中性”理念,持续丰富“浙商汇利盈”代客外汇交易产品,不断完善“浙商交易宝”全功能综合外汇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结算服务+汇率管理+融资投放”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助力外贸企业有效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报告期内,本公司累计提供代客外汇交易服务675亿美元,其中“浙商交易宝”交易量283亿美元。

本公司深入研究外资外贸行业需求及应用场景,积极践行“星火计划”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多场景跨境资本项目一揽子服务,报告期内,累计提供跨境资本项目收支服务107.38亿美元;大力支持外贸新业态做大做强,围绕外综平台、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货运代理等细分领域,运用银企直连方式,打造一点接入、综合服务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3. 大投行板块
(1) 投行业务
本公司投行业务主要提供面向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的各类投行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客户多层次融资需求。通过参与银行间、证券交易所、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债券承销,为客户提供面向市场的直接融资服务,帮助客户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负债结构;通过资产证券化、债券加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或组合模式,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创新服务,帮助客户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通过并购贷款、银团贷款,为客户提供综合融资方案和服务,助力客户的行业整合和转型升级;通过创设各类股权资本市场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关键性融资;通过整合金融资源,构筑生态圈,以客户为中心开展撮合业务,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2) 金融市场业务
本公司以全面打造业内领先的跨境、跨市场、跨资产类别的FICC模式为目标,聚焦投资研究、交易销售和金融科技三维联动,实现人才、交易和科技三个维度的相互支撑、融合和赋能,围绕利率、汇率、贵金属及其衍生产品开展各种融资、交易和做市业务。本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交易、销售、产品创设、组合管理、投资研究、量化交易等专业团队,具备较强的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和定制化投融资交易、汇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等的综合服务能力。报告期内,本公司荣获2021年度银行间本币市场年度市场影响力奖、银行间本币市场市场创新奖、2021年度上海期货交易所优秀会员奖、贵金属产业服务奖、做市业务钻石奖、做市业务行业特别贡献奖。

(3) 金融机构业务
本公司非常重视金融机构客户归口管理与统一经营,持续做大做实金融机构客户群、提升同业授信覆盖率,“以客户为中心”提升金融机构客户服务量,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盘活同业资产和负债,着力提升金融机构客群综合贡献。

本公司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持续优化同业资产池平台,依托强质押担保优势核心功能,实现降耗增收。报告期内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落地市场首批绿色债券同业担保品业务,帮助客户盘活存量绿色债券。

本公司作为票据经纪试点机构,通过努力挖掘客户需求、积极拓宽贴现渠道、持续推进系统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票据经纪服务实体企业的能力。报告期内新增签约企业359户,成交金额83.93亿元。本公司贴现通累计业务量位列全市场前列。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4) 票据业务
报告期内,票据业务部依托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实施票据全生命周期循环经营、推动多级市场联动,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强化总分行协同,不断提升票据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票据业务范围覆盖从承兑、增信到直转贴、投融资等在内的票据全生命周期。本公司票据业务坚持“总分协同、科技融合、业务创新、合规经营”的发展思路,加快推动数字化改革,提速优化产品和流程,有序推进大本营建设,强化条线经营管理和合规风险防范,全面提升全行票据经营水平。

报告期内,本公司票据贴现量1,493.5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83倍;直贴业务服务实体客户2,766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020户,同比增幅58%。上半年票据交易量2.18万亿元,占全市场份额约4.79%,涵盖交易对手800余家。

在2021年度票交所评优结果中,本公司荣获“优秀市场机构”“优秀承兑机构”“优秀票据业务宣传推广机构”等三项机构大奖、员工获“优秀票据业务人员”个人奖项。

(5) 资产托管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资产托管业务健康、稳步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托管资产规模余额1.78万亿元。本公司将公募基金产品托管作为重点,与70多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开展了公募基金产品的托管合作,托管公募基金规模突破2,500亿元,报告期内新托管28只公募基金。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资产托管收入2.56亿元。

今年以来,本公司资产托管业务持续加大基金、券商、保险、期货、信托、城农商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托管业务的营销力度,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综合协调发展。持续紧跟市场形势和创新热点,积极加强新产品营销和布局储备,持续优化本公司托管业务结构。将公募基金托管业务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升公募基金业务在本公司托管业务的贡献度。同时,本公司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继续充分发挥托管业务连接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平台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履行资产托管人职责,为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提供特色明显、运作高效、风险可控的优质托管服务。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4. 大资管板块
(1) 资产管理业务
本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主动顺应市场及政策变化,持续提升投研、产品、销售、风控等方面的管理水平,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全力满足客户的多样化资产管理需求,打造“管理专业、客户至上、差异竞争、效率优先”的值得市场尊敬的资管业务品牌。报告期内,本公司资管品牌获得社会各界认可,“升鑫赢C-1号人民币理财产品”作为“优秀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产品”荣获普益标准颁发的2022中国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行业金誉奖。

报告期内,本公司全面落实净值化转型,不断丰富“升鑫赢”“聚鑫赢”“涌薪”“昕泽”等系列理财产品,产品体系涵盖现金管理、固收、“固收+”等,已形成品类齐全、功能完整、服务完善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体系。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理财产品余额2,417.28亿元,其中个人、机构客户资金占比分别为94.95%、5.05%;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1,900.27亿元,占理财比重78.61%。报告期内,本公司累计发行理财产品4,179.16亿元,实现资产管理服务手续费收入3.01亿元。

(2) 资本市场业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号召,通过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探索开展围绕“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人才银行”等客户的投贷联动业务,为成长性科创企业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5. 大跨境板块
本公司于2021年8月成立跨境业务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及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依托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香港分行两个平台,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融合运用国家政策、市场资源及金融产品,为境内外企业的跨境投融资、并购、上市等业务,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综合化跨境金融服务。报告期内,本公司大跨境资产规模540亿元,服务规模1,133亿元。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八) 金融科技
报告期内,本公司以数字化改革为主线,迭代形成“185N”体系构架,夯实一个“浙银数智大脑”数智底座,聚焦五大业务板块、两大中台支撑和一大后台保障八大数智系统,围绕个人、企业、政府、同业、员工五大客群,全面推进全行数字化改革。本公司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化科技业务协同协作、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客户体验极致极简的创新体系建设,革新重塑业务流程、服务和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场景,深化内部管理数字化,全面赋能五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聚力打造“数智浙银”新优势。

1. 以客户为中心,全面丰富五大板块产品服务体系
敏捷响应客户需求,善用金融科技提高服务质效,持续强化五大板块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创新研发应收账款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数字信用凭证等,为供应链客户提供应收账款相关的全场景服务。上线财富号、财富管理平台等,发布手机银行5.0,对接理财子公司,基金、保险、理财、贷款、外汇金融等模块全面焕新,财富管理全新启航,提供全新客户体验。建设投行业务管理、CZ智投等平台,畅通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合作渠道,实现一站式服务。打造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实现票据全生命周期循环经营的数字化管理。推进信汇宝跨境电商贷、SUNRATE、PANPAY等跨境电商合作,不断创新跨境场景投融资服务。

2. 数智赋能金融生态,深化多场景融合服务
聚焦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数智金融特色服务。广泛拓展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政府数据合作与应用,通过信息共享、供需对接、数据建模等形式,增添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活力。建设金服宝·小微平台、自然资源智慧交易服务和监测分析平台等政务服务平台和场景应用平台,深度融入政府机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业务线上化、非接触式改造,上线点易贷、循环贷、数智贷、税智贷、人才贷、贷款码等系列产品服务,实现贷款申请、审批、签约、提还款等线上全流程、7×24小时自助式融资服务,进一步缓解小企业融资繁等问题。对接衢融通平台等碳账户金融系统,率先实施绿色金融应用探索,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上线数字人民币系统,于多地开展试点。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3. 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深化经营管理多向赋能
充分激发数据要素潜能,深化数据在业务经营、风险管控、内部管理中的多向赋能,通过数字化技术驱动催生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建成数据治理管控平台、统一指标管理体系等,进一步夯实数智应用基础,实现经营效益、客户旅程、要客关注、风控分析等指标可视化实时展现,分场景建设管理驾驶舱,提供系统性、数字化的决策支持。迭代大数据营销平台,健全营销拓客模型,试点实施“公小零”协同营销、供应链深化营销等数字营销模式,上线企业微信、客户经理移动工作台、产品罗盘等工具,构建“线上+线下、人工+电子、推送+互动”的立体化营销服务体系。深化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联动分析和智能化应用,迭代优化风控模型和风险控制策略,建设新一代反洗钱系统、数智大监督平台等,推广多场景线上风控,实现动态风险监测预警,大幅提升流程质效。

4. 深化金融科技基础与创新研究,打造特色核心优势
持续升级完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ABCDMIX”七大技术驱动,打造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新技术平台。推进2项国家级区块链创新试点项目,发布国内首个区块链金融安全白皮书。具备针对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经营性物业、物流车辆、工程机械等场景的物联网监管解决方案,在全国多地开展动产监管、企业经营状况监控、收入凭证确权等多金融场景应用。持续开展分布式微服务、全链路业务追踪分析系统(罗盘系统)等建设,打通全系统、全渠道、全链路数据信息,推进实现技术、数据、业务三大中台融合,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的标准化水平。通过研发运营一体化(DevOps)能力成熟度模型持续交付3级能力评估。

5.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全行数字化能力
深化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本公司数字化思维与能力。推广数字化团队派驻(ITBP)机制,以基层问题和一线需求为导向,畅通数字化沟通渠道,组建业务与技术条线相融合的共创团队。开展“数字化能力提升年”活动,通过“金点子”创新大赛、数智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激发全行数字化创新活力。搭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厉行学习型培养模式,加快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累计申请金融科技专利90余项,于计算机顶级会议、国际期刊中发表论文。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九) 网络金融服务
报告期内,本公司已全面形成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企直联、电话银行、微信银行和自助银行组成的网络金融服务体系,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99.71%,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报告期内,本公司大力推进网络金融渠道建设、强化客户体验建设、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渠道客户稳步增长,业务规模质效持续提升,渠道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网上银行
报告期内,本公司以企业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优化企业网上银行核心交易,增加跨行代发工资、数字人民币服务、手续费批量扣收、财税库银、银行函证等功能;支持苹果操作系统、优化网银助手;持续简化高频功能操作,进一步减少客户操作,提升客户体验。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企业网上银行证书客户数19.67万户,同比增长14.77%,月活客户数11.92万户,同比增长17.09%;报告期内本行客户通过企业网上银行办理各类业务4,472.44万笔,交易金额94,358.78亿元。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优化个人网上银行体验,实现多业务板块全面升级;以客户为中心,简化高频功能操作,丰富渠道服务场景,延伸客户渠道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网上银行证书客户数160.40万户,同比增长4.41%,月活客户数4.53万户;报告期内本行客户通过个人网上银行办理各类业务1,377.31万笔,交易金额4,211.25亿元。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手机银行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迭代升级个人手机银行5.0体验,全新改版财富、生活、信贷等核心板块;上线财富号、财富诊断、本地生活场景服务等增值功能,推进客户运营及多项活动开展,强化客户流量转化;创新提供数字人民币快捷支付、智能兑换服务;进一步优化注册登录、转账汇款、账户明细、资产总览等功能,提升客户体验;同时结合简约版手机银行,进一步强化语音服务支持,方便老年人快速上手,并加强老年人客群风险控制策略建设。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个人手机银行客户数484.49万户,同比增长11.77%,月活客户数109.82万户,同比增长3.73%。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办理各类业务5,035.85万笔,交易金额5,582.69亿元。(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