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青云科技(688316):2022年半年度报告

时间:2022年08月30日 07:47:20 中财网

原标题:青云科技:2022年半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88316 公司简称:青云科技






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半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风险因素”相关的内容。



三、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四、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五、公司负责人黄允松、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崔天舒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赵丰军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六、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2022年半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或公积金转增股本。


七、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八、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描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性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九、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十、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十一、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二、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5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8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2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41
第五节 环境与社会责任 ............................................................................................................... 43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45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91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98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98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100



备查文件目录载有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的 财务报表
 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 公告原稿



第一节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常用词语释义  
本公司、公司、股 份公司、青云科 技、青云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嘉兴蓝驰嘉兴蓝驰帆畅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横琴招证横琴招证睿信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北京融汇北京融汇阳光新兴产业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山东吉富山东吉富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苏州天翔苏州工业园区蝴蝶天翔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中金佳泰中金佳泰贰期(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公司 股东
泛海丁酉泛海丁酉(天津)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天津蓝驰天津蓝驰新禾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上海创稷上海创稷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颖悟科技天津颖悟科技中心(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冠绝网络天津冠绝网络信息中心(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深圳招远深圳市招远秋实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佛山景祥佛山市景祥汇利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上海光易上海光易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北京盛合北京盛合柏年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宁波浩春宁波宏企浩春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国科瑞华北京国科瑞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国科正道北京国科正道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为公司股东
子公司公司直接和/或间接持股比例超过 50%的公司;或持股比例虽未超过 50%,但公司对其具有控制权,并被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公司
光格网络光格网络技术(天津)有限公司,为公司全资子公司
成都青云青云科技有限公司,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青云慧力北京青云慧力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青云云计算青云云计算有限公司,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北京爱工作北京爱工作科技有限公司,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香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HK Limited,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印尼云计算PT Cloud Computing Indonesia,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南京云密南京云密科技有限公司,为公司参股公司
青云创元青云创元云计算服务承德有限公司,为公司参股公司
保荐人、保荐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容诚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曾用名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特殊普通合伙)
工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信通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
《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于 2006年 2月 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和 其他相关规定,以及相关规定、指南的不时之修订
元/万元/亿元人民币元/万元/亿元
云计算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 ICT资源使用模式。这种模式下,用户通过与服 务提供商的少量交互,即可随时随地便捷地通过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 的计算资源共享池,根据需求调用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 服务等各种资源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和通信技术
公有云云服务提供商部署 IT基础设施并进行运营维护,将基础设施所承载的 标准化、无差别的 IT资源提供给公众客户的交付模式
私有云云服务商为单一企业或机构构建 IT基础设施,相应的 IT资源仅供该 企业或机构内部员工使用的产品交付模式
混合云用户同时使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模式。一方面,用户在本地数据中心 搭建私有云,处理大部分业务并存储核心数据;另一方面,用户通过 网络获取公有云服务,满足峰值时期的 IT资源需求
桌面云一种虚拟桌面应用,通过将桌面工作负载集中部署在数据中心的计算 集群,终端用户可通过客户端或者其他与网络相连的终端设备来访问 桌面及应用程序,并实现统一管理与极简运维,在企业办公、分支机 构办公和安全涉密单位应用广泛
云应用把传统软件“本地安装、本地运算”的使用方式变为“即取即用”的服务, 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连接并操控远程服务器集群,完成业务逻辑或运 算任务的一种新型应用,可以看作是 SaaS的升级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即基础设施即服务,云服务商搭建和运营 IT 系统基础设施(包括机房、网络、磁盘柜、服务器等),以服务的形 式向客户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计算资源,用户可以在这些基 础 IT资源上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软件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即平台即服务,云服务商在底层 IT资源的基础 上搭建和运维软件开发平台,向客户提供丰富的应用开发工具、应用 运行环境、以及应用托管、运维等服务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即软件即服务,云服务商在云端开发应用或将 现有软件迁移上云,以订阅模式向客户提供应用程序。用户在订阅云 服务商的软件服务之后,通过云终端设备接入网络,然后通过网页浏 览器或编程接口直接使用这些软件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即中央处理器,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是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用于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 机软件中的数据
块存储一种基于存储网络的、可弹性扩展的、可由云主机进行管理和使用的 原始块级存储设备,其使用方式与现有普通硬盘完全一致,具有安全 可靠、高并发、大吞吐量、低时延、规格丰富、简单易用的特点
文件存储基于文件的存储,以一种分层的结构存储数据,数据保存于文件和文 件夹中,需要通过标准的文件访问协议访问这些数据,具有造价低、 便于共享的优势和读写速率低、传输速率慢的缺点
对象存储基于对象的存储技术,将数据封装到大小可变的容器中,成为“对象”, 通过对对象进行操作使系统工作在一个更高层次中,同时具备块存储 的高速直接访问和对象存储的分布式数据共享优点
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络,是将 SDN 技术应用到广域网场景中所形成的一 种服务
专线电信运营商为机构客户提供的专用链路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即将负载(工作任务)进行平衡、分摊到多个操作单元 上进行运行
中间件一种独立的系统级软件,连接操作系统层和应用程序层,将不同操作 系统提供应用的接口标准化,协议统一化,屏蔽具体操作的细节
数据库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与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 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
容器一种轻量级的操作系统层虚拟化技术,传统的虚拟机技术需要为服务 器上运行的每一个虚拟机都安装单独的操作系统,因此占用了大量的 IT资源;而容器技术则在操作系统层上创建容器,这些容器共享同一
  个操作系统内核而无需重复安装,但每个容器仍然可以像虚拟机一样 单独限制各类 IT资源并设置单独的 IP地址和管理账户
大数据对规模庞大、流转快速、类型多样、价值密度较低的信息数据进行获 取、存储、管理、分析的服务和能力
人工智能/AI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 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物体与网络 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识别、定位、跟踪等功能的网络
云网融合基于云专网提供云接入与基础连接能力,通过与云服务商的云平台结 合对外提供覆盖不同场景的云网产品(如云专线、SD-WAN),并与 其他类型的云服务(如计算、存储、安全类云服务)深度结合,最终 延伸至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形成复合型的云网融合解决方案;典型 应用场景包括混合云(企业本地私有云、本地数据中心、私有 IT平台 与公有云资源池之间的高速连接)、同一公有云的多中心互联、跨云 服务商的云资源池互联等
边缘计算一种计算拓扑,在这种拓扑结构中,信息处理、内容采集和分发均被 置于距离信息更近的源头处完成;核心是在更靠近终端的边缘计算节 点进行数据计算、存储等工作,以便分担海量数据对中心云节点和网 络造成的压力
云边协同云端与边缘协同进行计算、存储和传输的数据处理模式,一方面,边 缘节点的存储能力有限,经过边缘节点处理的数据仍需要传输到中心 云节点进行存储和备份;另一方面,中心云节点需要汇集所有数据以 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训练,从而对边缘节点算法进行迭代升级
超融合以虚拟化为核心,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虚拟资源融合到一台标准 x86 服务器中形成基准架构单元,并通过网络聚合多套单元设备,实现模 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形成统一的资源池的创新 IT 架构
运维运营维护,即采用专业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对 IT软硬件进行综合管理,以实现保证系统和服务高可用性、优化系统 架构、提升部署效率和优化资源利用率等目标
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国际数据公司
服务器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由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等构成
虚拟化一种计算机资源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底层物理资源的池化,从而弹性 地分配给用户
分布式存储通过网络使用企业中的每台机器上的磁盘空间,并将这些分散的存储 资源构成一个虚拟的存储设备,数据分散的存储在企业的各个角落
软件定义存储将存储物理资源通过抽象、池化整合,并通过智能软件实现存储资源 的管理,实现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的解耦,最终以存储服务的形式提 供给应用,满足应用按需(如容量、性能、服务质量、服务等级协议 等)使用存储的需求
交换机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 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
路由器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 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
带宽在单位时间内能传输的数据量,单位为比特/秒(bit/s),代表通信线 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互联网协议地址,是分配给用户上网使用的 网际协议的设备的数字标签
软件定义网络一种网络虚拟化技术,其通过分离网络的数据转发功能和路径控制功 能,实现了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
分布式操作系统支持分布式处理的软件系统,是在由通信网络互联的多处理机体系结 构上执行任务的系统,负责管理分布式处理系统资源和控制分布式程 序运行
分布式数据库位于不同节点的许多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 全局的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大型数据库
云原生利用容器、服务网格、微服务、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 API等代表 性技术,来构建容错性好、易于管理和便于观察的松耦合系统,结合 可靠的自动化手段可对系统做出频繁、可预测的重大变更,让应用随 时处于待发布状态,有利于各组织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 动态环境中,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借助平台的全面自动化 能力,跨多云构建微服务,持续交付部署业务生产系统
Docker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让开发者可以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 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 Linux机器上,也可 以实现虚拟化
KubernetesGoogle开源的一个容器编排引擎,支持自动化部署、大规模可伸缩、 应用容器化管理
DevOps一种创新的软件开发方法,用于促进开发、技术运营和质量保障部门 之间的沟通、协作与整合,从而实现软件在整个开发周期中持续的开 发、测试、集成、部署和监控
云安全保护云计算环境内免受外部和内部安全威胁的实践和技术,不仅要保 护云计算环境中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同时必须遵守政府监管 要求
微服务一种将应用分解为多个微型软件服务的软件架构,每个服务独立开发、 测试和部署,服务间使用约定的 API进行通信,所有服务组合在一起 工作形成一个大型扩展的应用程序
阿里云阿里巴巴旗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腾讯云腾讯公司旗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AWSAmazon Web Service,亚马逊公司旗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Azure微软公司旗下云计算服务供应商
GartnerGartner Group,一家提供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服务的咨询公司
RightScaleRightScale,一家云管理服务提供商
云计算开源产业 联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多家云计算开源技术公司发起成立的行业联 盟
云计算原生应用 基金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一个开源 Linux 基金会,致力于 推进云端原生应用和服务的开发
可信云在工信部指导下,由数据中心联盟组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试评 估的面向云计算服务的评估认证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 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的中文名称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中文简称青云科技
公司的外文名称QingCloud Technologies Corp.
公司的外文名称缩写QingCloud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黄允松
公司注册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创远路36号院16号楼7层702室
公司注册地址的历史变更情况公司于2022年5月23日召开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通过了《关于变更公司注册地址及修改<公司章程>并办 理变更登记的议案》。
公司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创远路36号院16号楼6层601室
公司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100020
公司网址www.qingcloud.com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报告期内变更情况查询索引《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变更公司注册地址 及修改<公司章程>并办理变更登记的公告》(公告编号 :2022-012)(http://www.sse.com.cn)

二、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信息披露境内代 表)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张腾/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创远路36号院16 号楼6层601室/
电话010-8305 1688/
传真010-8305 1688/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三、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变更情况简介

公司选定的信息披露报纸名称中国证券报(www.cs.com.cn)、上海证券报( www.cnstock.com)、证券时报(www.stcn.com)、证 券日报(www.zqrb.cn)
登载半年度报告的网站地址http://www.sse.com.cn
公司半年度报告备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创远路36号院16号楼6层601室
报告期内变更情况查询索引

四、 公司股票/存托凭证简况
(一)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股票上市交易所 及板块股票简称股票代码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上海证券交易所 科创板青云科技688316/


(二)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五、 其他有关资料
□适用 √不适用


六、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主要会计数据本报告期 (1-6月)上年同期本报告期比上年 同期增减(%)
营业收入156,891,597.48184,223,180.74-14.8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548,776.01-146,850,711.80不适用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 损益的净利润-158,714,626.51-153,307,718.75不适用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6,054,835.61-99,423,368.35不适用
 本报告期末上年度末本报告期末比上 年度末增减(%)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43,509,434.68586,148,646.92-24.34
总资产745,809,793.00922,838,904.88-19.18


(二) 主要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本报告期 (1-6月)上年同期本报告期比上年 同期增减(%)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3.24-3.38不适用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3.24-3.38不适用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 (元/股)-3.34-3.53不适用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0.11-26.42减少3.69个百分点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 产收益率(%)-31.13-27.58减少3.55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47.4733.61增加13.86个百分 点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期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 14.84%,其中云产品,由于公司主要业务集中在北上广深,受疫情影响,不能面见客户进行商务洽谈和交付实施,本期确认收入 8,755.4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48%,云服务本期确认收入 6,928.1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 1.45%。


七、 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适用 √不适用


八、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金额附注(如适用)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28,012.97详见第十节、十八、1
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 或偶发性的税收返还、减免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 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 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 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 的政府补助除外3,644,574.50详见第十节、十八、1
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 收取的资金占用费  
企业取得子公司、联营企业及 合营企业的投资成本小于取得 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 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  
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 益  
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 灾害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 备  
债务重组损益  
企业重组费用,如安置职工的 支出、整合费用等  
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 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 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 益  
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或 有事项产生的损益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 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 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 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衍 生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 衍生金融负债和其他债权投资 取得的投资收益2,177,210.82详见第十节、十八、1
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 项、合同资产减值准备转回  
对外委托贷款取得的损益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 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 动产生的损益  
根据税收、会计等法律、法规 的要求对当期损益进行一次性 调整对当期损益的影响  
受托经营取得的托管费收入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 收入和支出-906,358.51详见第十节、十八、1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 损益项目223,790.66系本期收到的个税手续费返还
减:所得税影响额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税 后)1,379.94详见第十节、十八、1
合计5,165,850.50详见第十节、十八、1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九、 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技术领先的企业级云服务商与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自创立以来,坚持核心代码自研,以顶尖的技术实力见长,构建起端到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持续打造云原生最佳实践,以中国科技服务数字中国。公司最早布局混合云市场,无缝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交付一致功能与体验的混合云。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中立可靠、灵活开放的理念,为数字世界搭建起行业领先的基石平台,建立了纵向跨越 IaaS、PaaS 和应用平台的全栈云架构,以统一架构实现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托管云的一致化交付与管理,以高度解耦实现全场景自由计算,帮助企业实现自由创新。

未来将以青云云原生产品家族为驱动力,以无缝适景的“云网边端”一体化架构,构建数字基石蓝图,赋予企业客户数字化创新自由,共同推动绿色数字新基建进程,建设数字中国。

(二) 主要经营模式
1、 盈利模式:
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云产品、云服务的销售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额。
(1)云产品的收入与成本
①云产品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A、软件或软硬一体化产品:公司向客户交付 QingCloud 企业云平台、青立方?超融合系统等软硬件产品,经客户签收或验收后确认收入;客户如需公司提供额外的安装服务,可在下单时单独购买安装服务,按工时收费;
B、售后支持服务收入:公司在完成销售后向客户提供远程支持服务或现场技术支持服务,收取年度服务费或按现场服务次数和服务内容分次收费。
②云产品的成本:主要为服务器等硬件采购成本
对于青立方?超融合系统等软硬一体化产品,公司根据客户订单需求采购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构成云产品的主要直接成本。同时,云产品安装及售后支持服务会产生一定的人工成本。此外,部分客户也存在一定的定制化软件开发需求,以更好地配合云产品使用,此类需求通常由青云外包其他软件开发团队完成,因此会产生部分软件开发成本。
(2)云服务的收入与成本
①云服务收入:资源订阅服务云服务中,公司主要提供两种计费方式: A、包年包月模式,即客户与公司签订合同,约定购买一定时长内的服务,并在服务开始前一次性支付全部费用;
B、弹性计费模式,即按实际使用量、使用时长付费,每小时进行一次结算,扣除相应费用。

不同类型产品的计价要素不一样:计算产品定价以 CPU 性能、内存、镜像类型、系统盘容量、数据盘容量等要素为基础;存储产品定价以存储空间容量、下载流量、请求次数等要素为基础;网络产品定价以流量、带宽、IP和节点数量等要素为基础;应用平台定价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应用的授权服务费,一般按使用时长计费,若为第三方应用,则服务费由第三方及公司按协议分成收取;另一方面为应用的资源使用费,应用在使用中,会用到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资源, 该部分资源使用费按前述定价机制收取,如果是第三方应用,资源使用费依然由公司收取。
②云服务主要成本:IT基础设施购置云服务的提供需要公司构建IT基础设施。具体包括:公司向服务器厂商采购服务器及相关配件,向网络设备供应厂商采购交换机、路由器、波分传输设备等网络传输设备及配件,向数据中心服务商采购机柜、带宽、IP、光纤、专线等电信资源。

2、服务模式
(1)云产品业务方面,公司主要向客户配套提供产品相关实施服务、维保服务、售后支持服务、驻场服务,并辅以项目必要的定制开发服务及项目管理服务。

具体服务内容如下:
①项目实施服务包括架构设计、产品交付、部署实施、系统测试、产品培训、项目验收等,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凭借公司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类型和完善的行业解决方案,为客户快速搭建云计算硬件架构和软件系统;
②维保服务是7*24远程支持服务,可快速响应客户提出的产品相关问题,快速响应客户对环境事件的处理要求,云产品用户在使用期间通常会持续购买维保服务,维保服务范围之外的要求将提交到售后支持服务处理;
③售后支持服务包括运维服务、培训服务等,主要面向客户提供云计算软件的更新升级、软件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咨询、故障处理、云计算产品功能配置及使用培训等服务,是维保服务的重要补充;
④驻场服务指常驻客户现场的技术服务,具体服务内容需与客户商议达成一致,通常以云产品相关技术服务为重点,可满足客户对时效性、专注度的更高要求,是维保服务和售后支持服务的重要补充;
⑤定制开发服务可降低产品能力和项目需求的偏离程度,提高需求实现比例,提高赢单能力; ⑥项目管理服务指项目经理作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整体组织、推进、把控,管理人员、风险、客情、需求、计划、进度等关节,保障项目进度和财务状况可控,提高客户满意度,项目管理服务可提高公司服务大型项目复杂项目的能力;
(2)云服务业务方面,公司主要提供多层次云服务,并搭配售后支持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如下:
①多层次云服务:公司将IT资源进行虚拟化,并整合到资源池中;并通过资源分配、访问控制和监控资源使用等技术,有效管理被池化后的资源,使其具备快速响应、弹性灵活、高度可扩展、安全可靠、灵活易用等特性,并灵活交付与用户使用。

②售后支持服务:包括平台运维服务、技术支持服务两类。平台运维服务面向客户提供系统的跨区迁移、平台的扩容升级、设备的性能监控、故障的发现处理、数据的备份恢复等,保证平台的稳定运行;技术支持服务由用户在遇到问题时提交工单,公司后台服务工程师根据工单了解和采集用户需求,辅助和支持用户解决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技术支持服务为远程技术服务,不经用户允许,不主动操作用户资源。

3、 采购模式
(1)采购内容
①云产品方面,涉及采购的主要为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IOT设备、软件等系统集成所需产品服务。

②云服务方面,公司向硬件厂商采用服务器、网络、传输、存储、配件等产品,向数据中心服务商及电信运营商采购机柜、带宽、IP、光纤、专线等电信资源。

③非经营性物资采购:公司采购的非经营性物资主要包括办公电脑、文具等办公用品,零食、节日卡、礼品等福利用品,以及租赁房产、物业等服务。

(2)采购体系
公司与采购相关的主要部门包括需求部门(销售部、产品管理部、基础设施及运营部等)、采购及供应链部、固定资产管理部、财务部、法务部。各部门与采购相关的权责如下: ①硬件设备、电信资源采购:采用集体采购模式,由需求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制定采购计划、提交采购申请,审批通过后由采购及供应链部负责遴选供应商、组织商务谈判、确定供应商及推动商务流程,到货后由固定资产管理部(若采购商品作为固定资产处理)、采购及供应链部与需求部门联合验收。

②非经营性物资采购:小于1万元的小额采购采用部门自采购模式,需求部门有权自主采购少量非经营性物资,由部门内部自行选择供应商择优采购;超过1万元的大额采购原则上仅采用集体采购模式,由需求部门提出申请,采购及供应链部统一安排采购,到货后由采购及供应链部和需求部门共同验收。

(3)供应商筛选、确定与管理
在供应商筛选过程中,针对市场竞争充分的产品及服务,公司主要考虑价格因素,当其他因素基本趋同的情况下,公司选取至少两家以上供应商比价,一般会选择价格最低者作为采购对象;针对有特定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公司主要考虑供应商的技术先进性、产品稳定性、价格优越性和潜在风险因素,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一般选择综合评分最高者作为采购对象。具体地,公司针对长期采购需求、临时采购的分类:
① 长期采购需求
长期采购需求主要包括公司云服务自用的硬件设备、电信资源等,公司云产品对外提供的青云自有品牌硬件设备,以及办公电脑、文具等部分非经营性物资采购。

② 临时采购需求
临时采购需求主要包括公司云产品对外提供时客户需要采购特定品牌的硬件设备,以及部分临时性非经营性物资采购。

4、 销售模式
(1)销售体系
报告期内,为配合“广义混合云”战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综合全面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公司建立了云产品、云服务融合售卖的销售团队,根据客户体量的不同,将客户分为关键客户和中小客户两类。针对关键客户,公司组建专门的团队提供支持服务,将客户按区域和行业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组建对应的团队进行服务,保证关键客户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公司重点服务金融行业,为银行和保险两个细分市场成立了单独的服务团队,进行针对性的营销开发并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对其他行业客户则统一按照区域进行划分,每个服务团队支持各自区域的业务拓展。针对中小客户,公司主要通过电话服务中心获取客户并提供售后支持服务。

(2)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直接销售和渠道销售两种模式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云产品方面,公司以渠道经销销售模式为主,直接销售模式为辅;云服务方面,公司以直接销售模式为主,渠道代理销售为辅;此外,公司针对有混合云构建需求的云产品客户和云服务客户进行交叉销售,形成不同的客户业务切入机会,形成相互促进的业务主体。

直接销售模式是指,由公司销售人员通过参加展会、查找行业名录、线上营销、电话营销等方式获得客户信息,自行联络客户并推荐公司产品。其中,对于中小客户,公司主要通过电话回访方式进行营销推广,另外云服务中小客户具有用户主动注册和自服务的特点;对于关键客户,公司的销售团队和解决方案团队在电话沟通后将进行客户拜访,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和一对一支持服务,从而获取客户订单。直销模式下,公司一方面可以直接对接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入了解客户的技术特点、发展方向和业务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并适当根据客户情况进行定制化服务。

渠道销售模式是指,通过经销商、代理商等合作伙伴获取客户和销售产品,公司制定合作伙伴认证制度,根据市场推广计划、区域市场情况、合作伙伴实力等因素,选择和认证云产品总经销商及二级经销商(认证、银牌、金牌、渠道型产品核心代理商)、云服务代理商,并签订合同,明确经销区域、经销行业、合作期限、授权产品、供货价格、结算模式等合作内容。

公司对外销售的各类产品均非通用型设备,为根据客户需求向其提供基于各类标准化产品灵活组合的模块化解决方案。在渠道销售模式上,公司通过总经销商及二级经销商获取终端客户并向其提供产品及服务,两级经销商由公司销售团队独立开发,在终端客户获取的方式上发挥的作用分别是:
A.二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主要负责为公司产品拓展客户,处理包括投标等流程性事务,与总经销商或直接与公司签订采购合同,并最终与终端客户签订销售合同。二级经销商向公司提供客户信息,与公司销售团队、解决方案团队联合进行客户拜访,代表公司参与客户竞标,帮助公司获得客户并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获得订单后,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二级经销商直接向公司下单采购,或与总经销商签订采购合同,再由总经销商根据二级经销商提出的采购需求向公司下单采购。

B.总经销商:总经销商负责二级经销商的账期管理和向公司支付货款。总经销商拥有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按信用期向公司按时付款、降低公司资金风险,同时对二级经销商的资质和信用情况具备更全面的认知,有助于公司业务顺畅开展。

具体到云产品和云服务:
①云产品业务板块,经销商作为公司下游直接客户,向公司买断产品及服务。经销商向公司提供客户信息,与公司销售团队、解决方案团队联合进行客户拜访,代表公司参与客户竞标,帮助公司获得客户并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获得订单后,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二级经销商直接向公司下单采购,或与总经销商签订采购合同,再由总经销商根据二级经销商提出的采购需求向公司下单采购。其中,总经销商与二级经销商均由公司销售团队独立开发,总经销商仅负责二级经销商的账期管理和向公司支付货款,与二级经销商不存在关联关系。两级经销商在帮助公司快速拓展业务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

②云服务业务板块,代理商作为公司推广媒介与代理,向公司抽取客户发展佣金。代理商向公司提供客户信息,协助公司发展公有云客户,公司按其所发展客户的返佣起止日期、公有云平台实际消费金额给予代理商一定比例返佣,并约定返佣结算周期届满向代理商结算佣金。

(3)销售定价体系
公司销售价格体系清晰明确。在同类产品销售过程中,最终销售价格主要由客户采购量决定,采购数量较大额客户可按公司价格体系规定获得一定优惠。公司针对云产品及云服务的业务流程与销售特性建立不同的经销商销售模式:
①对于云产品经销商,公司面向经销商提供云产品定价目录,参照目录价格及采购量对应的折扣情况计算出云产品价格,经销商向公司采购云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后,再向下游经销商或终端客户销售,属于经销商买断模式;
③ 对于云服务代理商,代理商负责为公司公有云平台发展特定客户,公司按照代理商发展客户在公有云平台实际消费金额给予代理商一定比例返佣,返佣金额一般根据消费金额、按阶梯比例进行设置,属于代理商返佣模式。

(三) 所处行业情况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发展阶段
1)私有云市场情况
根据《2020-2021年中国私有云市场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951.8亿元,同比增长42.1%。其中,私有云软件市场规模 208.5亿元,占比 21.9%。从市场结构看,私有云市场目前依然是硬件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硬件市场规模达到599.7亿元,占私有云市场的63.0%。软件及服务市场在私有云市场中的占比快速持续提升。2020年私有云软件市场规模208.5亿元,占比21.9%,服务市场规模达143.6亿元,占比15.1% 。

根据信通院《云计算白皮书(2022)》显示,2021年中国私有云市场突破千亿大关,较2020年增长28.7%,达到1048亿元。IDC也曾预测,2023年中国私有云IT基础设施支出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市场需求依然保持旺盛。

私有云系统平台是构建私有云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数据中心云化和大型企事业单位自建私有云提供支撑,在私有云市场中的地位持续上升,2019年中国私有云系统平台相关市场的占比超过30%,达到了246.3亿元,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另外虚拟化+云管平台的上云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底层硬件资源的调度和管理,但更多是从虚拟化管理和降低成本考虑,并未能与新一代应用结合,不能满足政企上云的新需求,虽然其带动的中国相关私有云市场仍旧占比近70%,但虚拟化在整体私有云市场的影响力将逐年下降。

私有云系统平台相关市场包括构建私有云所需的与其相关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云管平台、应用等软件以及开发、运维、测试云平台等服务这三部分市场。其中私有云系统平台能够对私有云底层基础软硬件和上层应用的发展方向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已逐渐受到云计算市场的关注。

2)公有云市场情况
IDC最新发布的《全球及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年)跟踪》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3124.2亿美元,同比增长24.1%,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93.8亿美元,同比增长49.7%,全球各区域中增速最高。IDC预计,到2024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的全球占比将从2020年的6.5%提升为10.5%以上。

2020年中国IaaS市场规模达到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53.7%。2020年下半年中国IaaS市场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回落,但四季度依然达到了51.8%的增长水平,预计2022年仍有望保持40%以上的增速。2020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从产品创新、业务模式、行业纵深拓展方面均有不错的表现:
产品和服务创新重点聚焦三个方面:面向高性能计算、持久内存、裸金属等细分计算和存储实例的打造;从底层基础设施到平台层的云原生实力构建;面向复杂IT环境的资源层管控和容器等云原生环境的管控。 业务模式探索深入延伸到混合云、边缘云:公有云服务商纷纷展开对云的部署模式和应用场景的探索,应对市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求,同构混合云日益成为主流,边缘云初具雏形,云网融合、云边协同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3)混合云市场情况
根据赛迪顾问《2021H1中国混合云市场研究报告》,在强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2021年上半年中国混合云市场飞速增长,同比增长率为68.3%,市场规模达144.7亿元。

目前混合云市场中用户依然集中于华北、华东、华南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是目前混合云市场用户比较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的互联网、软件和信息通信产业、金融、医疗等行业对于云计算的投资热情也比较高涨。
(2)行业基本特点
1)云计算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云计算作为创新服务模式和前沿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实现算力的精细化运营,有效节约企业IT基础设施投资,降低IT运维难度,相较传统IT架构具有显著优势,吸引众多企业迁移上云。

同时,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扶持云计算产业发展,组织云计算行业标准制定,引导云服务商进一步开发行业应用,鼓励政府部门优先采用云服务,鼓励企业积极运用云计算。随着云计算政策环境、企业认知、技术及基础设施的不断成熟,云计算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其中,私有云受益于政务、金融、教育、交通、能源、医疗等传统行业客户对云计算的逐步接受和对数据安全的高度重视,市场规模增长提速;公有云在互联网产业繁荣发展和传统企业对于混合云需求不断提升的双重驱动下持续高速增长。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云计算用户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交通、物流、金融、电信、政府等领域。

近年来,各行业数据量激增,更多领域开始利用云计算技术挖掘数据价值,虽然互联网行业仍是主导,但交通物流、金融等行业的云计算规模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瞻产业研究)
2)传统企业上云加速,开启云计算新一轮增长周期
自2010年以来,智能手机快速普及,驱动游戏、视频、社交等移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公司大多为创业公司,具有历史包袱较轻、IT技术能力突出、价格敏感性强、业务增长迅速等鲜明特点,而云计算低成本、可拓展等优势恰好满足了移动互联网公司的需求。因此,在过去十年中,移动互联网公司在云计算行业客户中占到较高比例。然而,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云计算行业发展的驱动力量已经由移动互联网企业转向传统企业。一方面,近十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如游戏、直播、视频等领域的增速自2017以来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单一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无法支持云计算行业进一步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云计算的技术的逐步成熟、产品安全稳定性的充分验证、国家政策的着力推广以及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日趋强烈,移动互联网产业之外的传统企业也逐步接受了云计算部署模式,众多政府机构和金融、能源、交运、制造、零售等行业企业开始采用云计算逐步取代传统IT架构。随着云计算在全社会的不断深入应用,传统企业上云将成为云计算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开启云计算新一轮增长周期。

与互联网企业有所不同,传统企业对稳定性及信息安全性的要求要更高,公有云无法完全满足其上云需求,私有云、混合云架构成为主流。同时传统企业既有IT架构通常更为复杂,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保持部分传统IT架构,多云和混合IT环境的管理等问题较为突出,上云周期更长,对云计算的稳定性、兼容性、灵活性的要求也相应更高,因此对云计算厂商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多云部署实现不同厂商优势互补,正在成为未来上云趋势
多云部署正日趋成为企业用云的主要策略。一方面,云服务商趋向差异化发展,在不同细分领域具备独到的竞争优势(如产品、价格、性能等),企业趋向于采用多个公有云或私有云,实现不同厂商的优势互补,以构建总体最优的IT架构;另一方面,采用单一供应商的云服务会导致故障风险过度集中、对单一供应商依赖程度过高等问题,通常不符合企业内部采购制度的规定。

根据RightScale2019年云状态报告,在雇员超过1,000人的大型受访企业中,有84%的公司采用了多云策略,多云部署已成为企业迁移上云的主流模式。

4)混合云降低企业基础设施投资,逐步成为主流部署模式
多云部署包括多个公有云、多个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细分部署模式,其中混合云占主导地位,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上云模式。根据RightScale2019年云状态报告,在雇员超过1,000人的大型受访企业中,有58%采用了混合云部署模式;信通院调查数据显示,减少基础设施投资是企业采用混合云的首要原因,企业利用公有云的弹性资源供给满足并发量较大的应用的峰值处理需求,可有效减少私有云所需的IT设施投资。混合云的其他优势还包括资源拓展速度快、平台可靠性和安全性强等。

对于大企业而言,混合云的关键用途还包括:
?合规。允许企业根据合规性、审计、政策或安全需求,选择工作负载和数据的存放位臵。当前,数据主权(data sovereign)和隐私保护成为各国政府加强监管的重点范围。混合云部署能够使企业跨越国境线的灵活应对监管。

?对传统应用进行现代化改造。大企业会有很多历史遗留的传统应用,这些应用因其数据量过于庞多,或者因为过于“任务关键mission critical”,而难以短期内迅速迁徙到公有云,但企业又希望通过无服务器(serverless)、容器(container)、微服务(microservices)等提高敏捷性、灵活性和扩展性。微软Azure Stack、VMWare on AWS等混合云服务,使企业能够在本地和公有云间,使用相同的代码和编程环境。

?边缘和离线环境解决方案。公有云对网络连接有较高要求。企业可以在网络连接有限或延迟性要求高的终端,进行本地数据处理,之后再转移到公有云上进行进一步分析。边缘应用场景包括工厂车间、航船和矿井等。

?促进中后台协作。由于云环境、容器和虚拟平台能在混合云环境中并肩运行,因此开发和运营团队可以按需进行释放和扩展。这种内在的互连性使得开发和运营团队能够协同合作。Dev Ops模式促进了信息反馈,提高了灵活性,使大企业也能像中小企业一样加速迭代,响应自身客户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混合云中,数据和应用程序可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移动,从而提供更大灵活性和更多部署选项。其优点包括:
?控制性:公司可针对敏感用途或工作量,维持私有基础结构。例如,对于电子邮件等大批量和低安全性需求可使用公有云,对于财务报表等敏感性和业务关键型运作可使用私有云(或其他本地基础架构)。

?灵活性:仍然具有公有云的缩放性和效率。并可在本地开发而云端部署,或云端开发而本地部署。还可选择“云爆发”,即应用程序在私有云中运行出现需求峰值(例如网络购物或报税等季节性事件)时,调用公有云上的计算资源。

?成本效益:具备扩展至公有云的能力,因此可仅在需要时支付额外的计算能力。

混合云的潮流将反过来促进大企业的云迁徙,加速IaaS和PaaS渗透率的提高,并导致传统数据中心外包业务的下降。此外,混合云环境中通常包含内部基础架构、虚拟化技术、裸机服务器和各种容器,因而会进一步促进已经日益活跃的开源软件、容器、微服务、云原生应用的发展。

5)云网融合重要性凸显,成为云服务商差异化竞争关键
根据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的定义,云网融合能力是指基于云专网提供云接入与基础连接能力,通过与云服务商的云平台结合对外提供覆盖不同场景的云网产品(如云专线、SD-WAN),并与其他类型的云服务(如计算、存储、安全类云服务)深度结合,最终延伸至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形成复合型的云网融合解决方案。云网融合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混合云(企业本地私有云、本地数据中心、私有IT平台与公有云资源池之间的高速连接)、同一公有云的多中心互联、跨云服务商的云资源池互联等。云网融合的重要性已得到云服务商和企业用户的广泛认同。一方面,随着云计算产业逐步进入成熟期,云计算厂商大量涌现,垂直领域产品竞争激烈,云计算厂商迫切需要通过提高云网之间的协同能力以实现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对云计算应用的逐步深入,单一公有云或私有云难以充分满足企业业务需求,多云混合成为企业上云的必然阶段,对云网融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5G和物联网驱动算力下沉,云边协同应用空间广阔
随着5G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和物联网应用的日趋丰富,边缘计算的理念逐渐兴起。根据Gartner的定义,边缘计算描述了一种计算拓扑,在这种拓扑结构中,信息处理、内容采集和分发均被置于距离信息更近的源头处完成。边缘计算的核心是在更靠近终端的边缘计算节点进行数据计算、存储等工作,以便分担海量数据对中心云节点和网络造成的压力。边缘计算的本质是云计算为满足新型计算需求向终端和用户的延伸,其正常运转离不开与云端的协同。一方面,边缘节点的存储能力有限,经过边缘节点处理的数据仍需要传输到中心云节点进行存储和备份;另一方面,中心云节点需要汇集所有数据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训练,从而对边缘节点算法进行迭代升级。云边协同可有效降低云端数据处理压力,减少网络带宽占用,提高终端设备的响应速度,在CDN、工业互联网、能源信息化、智能家庭、智慧交通、安防监控、农业生产、云游戏等场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7) 超融合架构优势持续扩大,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超融合是以虚拟化为核心,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虚拟资源融合到一台标准x86服务器中形成基准架构单元,并通过网络聚合多套单元设备,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形成统一资源池的创新IT架构。超融合在降低成本、简化运维、便于拓展、保障安全等方面优势显著,且对提供IT架构的厂商而言,超融合促进了私有云业务的产品化和收入的持续化。一方面,超融合架构创造性地将云计算的存储、计算和网络功能整合到单一设备中,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简化了传统私有云部署中组网规划、容量规划、设备选型、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繁杂流程,大幅缩短了私有云IT架构构建周期,降低了交付、运维和扩展难度,推动私有云业务由项目制交付转向产品化交付;另一方面,超融合架构可实现弹性扩容,用户在初次购买时无需超额配置硬件,前期投入较低,但超融合架构扩容时无法与其他厂商产品兼容,因而客户复购率较高,为云计算厂商带来持续性收入。

8) 软件定义存储突破传统架构桎梏,开创存储新未来
软件定义存储是一种软件驱动型的存储模式,其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进行解耦,将硬件的可控成分按需求、分阶段地通过编程接口或者以服务的方式逐步暴露给应用,分阶段地满足应用对资源的不同程度、不同广度的灵活调用。当前,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据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增长,传统集中式存储架构由于资源孤立、数据封闭、管理复杂等众多缺陷,已逐渐难以满足企业对存储系统灵活扩展、成本降低、运维简化等需求,而软件定义存储作为一种全新存储架构,解决了传统集中式存储的众多问题,已成为存储领域的发展潮流。首先,软件定义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突破了传统存储的性能瓶颈,从而可以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在不干扰程序运营的情况下逐步扩展容量和提升性能;其次,软件定义存储将软硬件解耦,降低了对高性能高价格硬件和特定厂商的依赖,同时将底层资源池化,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综合成本;最后,软件定义存储通过软件自动进行编排调度,根据业务需求快速交付最适宜的存储服务,极大降低了管理难度,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潜在错误。随着软件定义存储优势的显现和相关产品应用的推出,企业在存储方面的支出不断从传统集中式存储产品转移至软件定义存储产品,据Gartner预测,2021年将有35%的企业采用软件定义存储,2026年将有75%的企业采用软件定义存储;同时,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驱动存储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快速提升,进一步带动软件定义存储细分领域的发展,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9)云原生
云计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早期,虚拟化技术凭借较高的可用性、灵活性、扩展性等优势受到人们的追逐。然而,基于传统技术栈构建的应用包含了太多开发需求,云端强大的服务能力红利还并没有完全得到释放。近年来,以容器、微服务、Dev Ops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更高的敏捷性、弹性和云间的可移植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根据云原生为企业带来的价值的调研,IDC发现基础设施平台化、应用架构现代化、开发运维敏捷化以及业务创新常态化是云原生为企业带来的主要价值。在政治经济环境频繁变化、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的时局下,这些价值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数字化韧性,保持行业竞争力。

2020年可视为中国市场云原生大规模落地的元年,云原生广泛走入非互联网企业视野。初步估计:当前互联网行业云原生使用率已达到70%,传统大企业为10%左右。

根据IDC的统计,2020年中国容器基础架构软件市场的规模达到1.89亿美元,未来五年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0%。容器软件作为云原生中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技术,从其发展的势头可以预见到中国云原生市场发展的潜力。

过去几年,业界致力于使用云原生构建底层架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容器和微服务展开。利用容器及编排技术解决应用开发环境和部署环境一致性问题,构建了容错性好、管理便捷的底层资源系统;践行微服务理念对单体应用拆分,构建了松耦合的应用开发框架,便捷的实现独立服务的升级、部署、扩展等流程,使用户能够更快地构建和部署云原生应用程序。容器和微服务的组合为云原生应用开发提供了基本的底层架构。在此基础上,当前云原生技术关注点逐渐上移,云原生中间件、服务网格、无服务器等技术使用户更加聚焦业务逻辑,最大化应用开发的价值。

在容器及编排技术、微服务等云原生技术的带动下,在云端开发部署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重塑中间件以实现应用向云上的变迁势在必行。

容器技术日趋普及,成为云计算下一代发展热点,云原生技术采纳率持续提升。Kubernetes容器已被超过一半数量的财富500强企业采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计算发展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43.9%的被访企业表示已经使用容器技术部署业务应用,计划使用容器技术部署业务应用的企业占比为40.8%;28.9%的企业已经使用微服务架构进行应用系统开发,另外有46.8%的企业计划使用微服务架构。

容器是一种轻量级的操作系统层虚拟化技术,其在操作系统层上创建隔离的运行环境,共享同一个操作系统内核而无需重复安装,但每个容器仍然可以像虚拟机一样单独限制各类IT资源并设置单独的IP地址和管理账户;容器具备应用运行的所有环境变量或配置,屏蔽了底层基础架构的差异,使应用可以在不同服务器节点的容器中快速迁移而无需重新配置环境。随着容器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生态的逐步完善,容器应用已经逐步推广普及。dotCloud将Docker技术开源,极大降低了容器技术的使用门槛,使得容器成为一种技术潮流;此后,Google又向云计算原生应用基金会(CNCF)捐赠了Kubernetes容器编排解决方案,从而简化了大规模部署容器的管理难度,为容器的进一步普及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容器开源社区逐步走向繁荣,活跃的社群不断更新各类容器软件,大型云服务商也积极推动容器技术发展,不断推出细分领域的产品服务。未来容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容器作为PaaS层核心产品,也将成为云计算服务商竞争的焦点。

(3)行业主要技术门槛
云计算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复杂艰深、更新迭代速度快、定制化开发和专业化服务需求强等方面。首先,云计算核心技术范围广泛,涵盖计算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超融合架构、容器、数据库、微服务、Dev Ops、高可用、云安全等众多领域,且技术难度较高、对产品性能影响较大,只有拥有全面深入技术储备的公司才能提供稳定高效的云产品和服务;其次,云计算处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创新理念和技术层出不穷,企业需要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最后,云计算落地过程中,不同行业用户对云计算产品存在个性化需求,云计算厂商需要根据客户要求快速进行针对性的研发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这一方面对企业产品更新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掌握产品底层技术,确保技术独立自主。因此本行业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2. 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 私有云领域
1)私有云行业参与者多样化,原创性技术创造持续增长空间
私有云市场具有庞大的生态体系,包含部件提供商、基础架构提供商、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其中云计算厂商主要提供基础技术能力,硬件厂商和电信运营商主要提供服务器等设备、网络资源、数据中心服务,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提供分销、交付、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或特定应用开发等服务。公司从 2014年开始布局私有云,并在长期企业服务中得到实践验证,帮助金融、能源、交通、制造、教育、医疗等行业客户实现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和数字化转型。

随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行普惠型“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上云。“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内少有的坚持自主研发、技术原创的企业,公司在为客户带来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云产品和方案的同时,联合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信息安全等国产基础设施厂商,以及 OA系统、办公系统、邮件系统等国产应用软件厂商,共同服务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持续增长创造空间。

2)私有云行业技术参差不齐,标准化服务组合成未来趋势
在私有云核心架构上,市场参与者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技术水平仍有待提升。根据 IDC《中国私有云建设市场预测,2019-2023》,传统私有云平台缺乏标准化或者一致性,大量的一次性设计产品带来了管理和扩展的复杂性,并阻碍了新的服务交付。未来的私有云产品和解决方案应在同质化硬件基础上运用软件定义的架构,并提供标准化的私有云服务组合,并与共享云平台实现无缝集成。

3)软件定义存储和超融合需求强劲,公司建立优势地位
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和超融合作为私有云部署的领先架构,受到了 IDC、Gartner等权威机构的广泛关注。据 IDC《中国软件定义存储(SDS)及超融合存储(HCI)系统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1年第四季度》报告显示,软件定义存储(SDS)在 2021年较去年同期实现 45.5%增长;超融合存储系统(HCI)实现 41.1%的增长。IDC预测,未来五年,软件定义存储市场将以 14.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6年市场容量接近 45.1亿美元;市场对超融合解决方案的需求依然强劲,将在未来5年保持 12.6%的年复合增长率,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 36.4亿美元。

软件定义存储产品是公司高速增长的重点布局产品,在块存储和对象存储细分市场初步取得一定成绩:根据 IDC 发布的《中国软件定义存储(SDS)及超融合存储(HCI)系统市场跟踪报告,2021年第四季度》,2021年第四季度块存储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 4,2021年度超融合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 8。

(2)公有云领域
当前,国内公有云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头部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等,依靠全面的产品布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规模效应带来的低成本着力进行市场扩张,已取得市场优势地位,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公司公有云业务规模较小,但公司公有云的相关技术仍具有较强实力。未来公司对于该项业务的核心定位,是将其作为混合云战略的一部分,形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高度一致体验的混合云解决方案进行交付。

(3)混合云领域
据赛迪顾问《2021中国混合云市场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23年,中国混合云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达1123.8亿元。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混合云能为企业提供一致性服务,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

全球的混合云市场发展相对较早,微软于2014年起开始布局混合云市场,研发私有云产品Azure Stack,与其公有云Azure统一架构,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亚马逊一方面建立自有混合云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与VMware合作,推出VMware Cloud on AWS服务,形成全面的混合云体系;微软Azure Stack、AWS Outposts等混合云服务,使企业能够在本地和公有云间,使用相同的代码和编程环境。IBM也于2018年以340亿美元收购Red Hat,强化混合云服务。

相较全球市场,中国混合云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采用混合云的企业比例较低,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混合云作为云计算行业发展演变的重要趋势,已成为国内各个云计算厂商争相布局的方向。

与海外微软Azure提出的“统一架构和统一体验”的混合云核心主张相一致,公司同样始终坚持云产品与云服务的一致性,于2014年即提出“公私统一”架构混合云体系的技术主张,并付诸实践。作为业内率先布局混合云业务的厂商,公司立足于“公私统一架构,帮助客户快速部署混合云,实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一致交付、一致管理、一致体验,打通多云数据孤岛,降低后续运维管理难度;公司依托云原生技术,形成了“面向应用”的混合云方案,实现业务自由迁移和无缝部署,持续领跑混合云;同时,公司依托SD-WAN技术,形成了强大的云网融合服务能力,帮助客户实现各业务节点的高速互联,在市场上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目前,公司已经帮助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国航、洋河股份、天佑儿童医院、国家电投、浙报集团、蓝月亮等知名企业、机构实现混合云平台建设。

(4)云原生领域
云计算技术具有不停演进的特征,当前已经进入到云原生时代。其中,容器作为云原生核心技术之一,已经成为发展热点,各大云服务商均着力布局。在Gartner对容器应用前景的展望中,预计2023年70%的组织将在生产中运行三个或更多容器化应用程序。《IDC FutureScape:全球数字创新2021预测—中国启示》指出,到2024年,新增的生产级云原生应用在新应用的占比也将从2020年的10%增加到60%。

公司的KubeSphere容器平台作为唯一一个由中国公司发起、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开源容器平台,凭借“开箱即用”的体验,可以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和丰富的企业级功能,包括:DevOps、微服务、可观测性、多集群和多租户管理、云边协同等,帮助用户敏捷构建和管理云原生应用,加速云原生落地。

截止2022年6月底,KubeSphere获得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青睐,下载量近百万,GitHub上Star数超10200个,Fork数超1500个,论坛注册用户数超3300人,全球贡献者累计近300人,在全球开源容器领域受欢迎程度位列第二,已有上万家企业用户在生产环境中使用。

同时,KubeSphere在社区活动层面具有突出表现,2022年上半年组织3场Meetup、19场云原生直播,来自银行、保险、互联网、物流、能源、传媒、教育、零售等行业用户参会分享,参会超2000人,线上观看人数超6000,并积累了B站粉丝超10000人。

KubeSphere还获得云原生计算基金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可信云&Kubernetes”双认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2021科创中国—开源创新产品奖”、CSDN“2021 IT技术影响力之星—云原生技术产品奖”,已入驻合作伙伴Amazon Web Services(AWS)Quick Start、Azure Resource Manager templates、DigitalOcean Marketplace等平台,为全球用户提供多集群管理、微服务治理、应用管理、可观测性、DevOps、函数计算等功能,以极简的部署与管理,帮助企业快速落地云原生。

基于KubeSphere,公司加强商业化布局,陆续推出KubeSphere 企业版、QKE容器引擎、KubeSphere Cloud云原生应用服务平台、云原生备份容灾SaaS服务、KSV容器虚拟化等产品和服务,加快云原生数据库、云原生存储等方面布局,以打造完善的云原生产品和服务支持体系,构建云原生场景方案,服务金融、交通、能源、医疗、教育、制造、互联网等企业,更好地实现云原生转型。



二、 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基于 Kubernetes提供界面化容器集群管理技术研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国内头部、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持续迭代升级,发布了 3.3版本,全球贡献者累计近 300 人,支持边缘计算、计量计费、企业用户架构管理、应用商店、DevSecOps、Spring Cloud、跨异构基础设施多集群管理功能;对接更多的用户认证协议和服务如 CAS、OIDC、iDaaS 和更多的用户通知渠道如企业微信、钉钉、飞书、短信、slack、webhook等;并能支持网络静态 IP以及网络可视化等;同时,无缝对接青云科技其他云原生产品,包括了 RadonDB 云原生数据库产品家族、QingStor 存储等,其中借助 RadonDB ,可以为用户提供 DBaaS 能力,为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可插拔、管理云原生应用的容器平台。

围绕着此 Kubernetes 集群管理技术,公司又拓展和延伸出了诸多生态项目,如: OpenFunction 开放函数计算框架,得到了如 Dapr、Skywalking 等国际知名开源项目的关注;KubeEye,插件式多集群巡检,构筑安全可靠的云原生基础设施;kube.design,开放式前后端可插拔框架;KSV,云原生虚拟化产品。

IaaS基础设施服务平台、QingStor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平台研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其他各项研究与行业竞争者处于同一水平。

QingCloud IoT 物联网平台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基于云原生构建核心构架 tkeel,利用 Dapr 实现语言无关性,最低成本与现有功能集成,提供插件机制,快速实现业务扩展与模块化交付;支持面向物联网场景的边缘计算功能,提供边缘设备管理、边缘应用下发、边缘的应用可视化配置;提供设备管理、支持第三方网关接入;利用 IoT,实现设备原始消息、数据模型消息分层管理;对接更多的用户认证协议和服务如 OIDC、OAuth2、SAML;利用 Dapr已有的插件,对接更多的用户通知渠道如企业微信、钉钉、飞书、短信、slack、webhook等;提供数据路由,可快速实现时序数据流动,如:Kafka、MySQL、CK、PG等;结合大数据工作台,实现时序数据的流式数功能,帮助企业用户提供可落地、可迭代、面向场景的综合物联网解决方案,加速行业应用场景的数字化转型,构建产业数字经济;
QingCloud 大数据工作台提供一站式智能大数据开发平台,帮助传统企业专注于数据价值的挖掘和探索,提升客户数据洞察能力。专注于解决业务计算问题,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将代码开发降到最低,让非技术人员也能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数据在云平台各产品之间快速流转,支撑上层业务应用,消除企业数据孤岛,带动大数据周边产品消费。以流式计算为切入点,逐步完善平台功能。

QingCloud EHPC 是青云弹性高性能计算,青云基于云化服务的底层建设模式,采用青云成熟的、与公有云平台一致的平台架构设计,实现基于青云云计算的 IaaS基础架构,以 PaaS结构为基础,打造安全、弹性、快捷的高效云上高性能计算平台,能支持计算资源的弹性定制,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集群支持的计算类型,包含 CPU计算、GPU计算、以及裸金属计算服务,功能上主要支持集群管理、自动伸缩、节点管理、队列和用户管理、文件存储管理、作业管理,通过对接专用资源和作业调度系统,实现可视化提交作业和在线查看结果等功能,面向研究员、企业客户提供统一的超算平台。


1. 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一)技术先进性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紧跟云计算技术发展潮流,围绕云计算市场需求,坚持独立自主进行前沿性、突破性技术创新,现已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成熟、经验证的核心技术体系,在行业内取得先发优势。其中,公司在数据中心 P2P机器人资源调度技术、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分布式数据块存储技术、非结构化数据存储技术、企业级分布式 Server SAN 存储技术、智能广域网 SD-WAN调度技术、云应用开发及运行平台技术、跨多可用区 Region 多活技术、高并发负载均衡集群技术、SDN 容器网络直通技术、EHPC云上多类型大规模并发计算技术、DPU弹性裸金属主机、SDN网卡加速等技术领域已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二)模式创新性
公司以创新的架构帮助企业构建更加可靠、敏捷、高效的 IT 基础设施、平台层服务与应用管理平台,显著降低基础设施构建成本和运维投入。传统架构下,企业需要在初期采购大量设备构建 IT 基础设施,前期投入高,设备安装周期长,无法根据业务需求快速扩展;同时,内部的 IT 资源被物理设备天然分割,存在大量资源浪费;此外,运营维护极为繁琐复杂,传统 IT 架构无法应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快速开发、迭代,保障企业业务创新的需求。公司以统一的架构实现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一致化交付和管理,帮助企业节约 IT 基础设施初期投资,实现资源的按需弹性敏捷扩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极大降低了IT 设施的运维难度,从而优化资源利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同时,在继续加强公司在IaaS、PaaS 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全新的如订阅、SaaS 模式,更是支持一键立即构建EHPC集群,快速开始云上创新和模拟计算,同时在全球云原生的技术大趋势下,积极地为客户提供灵活、可靠、便利的技术服务化能力。

(三)研发技术产业化情况
公司成立 10 年来,在 ICT 领域已成功研发多项软件产品,包括 QingCloud 公有云、企业云,HPC超级智算平台,工业仿真云,桌面云,青立方?超融合系统,QingStor?企业级分布式存储,KubeSphere?容器平台,iFCloud?统一多云管理平台,光格网络?智能广域网服务,OpenPitrix?多云应用管理平台和RadonDB?分布式数据库等,涵盖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存储(含块存储/文件存储/对象存储)、应用开发框架、软件定义网络、智能广域网、分布式数据库等云计算核心技术领域。公司以丰富的产品组合为大量企业提供服务,帮助客户构建和运维更加可靠、敏捷、高效的 ICT 基础设施、平台层服务与应用管理平台,显著降低基础设施构建成本和运维投入,客户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央债券登记结算中心、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泰康保险、中国太平、华润创业、人民网、环球网、中国国航、江苏交通控股、国家电网、国家电投、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中通快递、浙江日报、洋河股份等机构、企业。
(四)未来发展战略
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5G、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的再次进步,数字化已经从生活领域进入了广泛的生产和社会服务领域。云计算将不再简单局限在数据中心平面,将会进一步走到边缘,走到终端,形成“云+边+端”,由智能网络连接起来的广义云计算平台。面对数字化逐步深入的发展趋势,公司提出“广义混合云战略”,即打造覆盖“云、网、边、端”全场景的数字平台,建立平滑无缝的统一架构的混合云基础架构。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云计算作为新基建的底座,已经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在大力建设。云计算不仅是互联网和企业IT的基础设施,也成为了很多行业的基础设施,比如能源勘探,生物医药,工业仿真等行业,都需要有强大的算力来支持科研和工业生产。公司会依托“云、网、边、端”全场景混合云的优势,研发和推广分布式云,帮助算力枢纽有效运营,通过高速网络实现算力按需调度和数据快速流转;同时将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结合,帮助算力枢纽建设超级智算平台。公司将通过利用云计算的网络和存储虚拟化,可信计算,以及加密技术,充分保障客户数据安全,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有效承接东部的业务需求,来有效承接科学计算、工业仿真、大数据、智慧城市、政务业务、人工智能以及云原生的多种业务类型。

另外,积极响应国家的“双碳”战略,公司会基于分布式云和超级智算平台的底座,结合AIOT平台的能力,联合行业应用合作伙伴一起,在双碳智慧建筑、双碳智慧工业、智能网联车、虚拟电厂等领域重点布局,将科技与产业结合,服务于国家战略。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 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截至 2022年 6月 30日,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 9个,外观设计专利 25个,软件著作权 107个,其他作品著作权 8个。


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本期新增 累计数量 
 申请数(个)获得数(个)申请数(个)获得数(个)
发明专利42539
实用新型专利0000
外观设计专利162725
软件著作权58107107
其他0088
合计1016195149
(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