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三一重能(688349):三一重能2022年半年度报告

时间:2022年08月30日 21:56:56 中财网

原标题:三一重能:三一重能2022年半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88349 公司简称:三一重能






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半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有关风险的说明。


三、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四、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五、公司负责人周福贵、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房猛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王飞翔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六、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不适用

七、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八、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中涉及未来计划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九、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十、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十一、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二、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4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5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7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3131
第五节 环境与社会责任 ............................................................................................................. 344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366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566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622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622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633



备查文件目录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字并盖 章的会计报表
 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文及 公告的原稿



第一节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常用词语释义  
三一重能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
中证投资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
国电投清能基金国电投清能风电股权投资(天津)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华电资本中国华电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
源融基金海宁源融驭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南传智能南京南传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新强联洛阳新强联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能投资本云南能投资本投资有限公司
中节能资本中节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
华菱迪策湖南华菱迪策鸿钢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隆回牛形山新能源隆回牛形山新能源有限公司
杞县万楷新能源杞县万楷新能源有限公司
蓝山卓越新能源蓝山县卓越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风电利用风力带动风电机组叶片旋转,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再转 变成电能的发电过程
风电场由一批风力发电机组或风力发电机组群组成的电站
风力发电机组/风力 发电设备/ 风电整机 /风电机组/风机将风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一般由叶片、轮毂、齿轮箱、发电 机、机舱、塔架、控制系统、变流器等组成
装机容量该系统实际安装的发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通常以千瓦(KW),兆 瓦(MW)或吉瓦(GW)为单位。
MW/兆瓦功率单位,1MW=1,000kW
GW/吉瓦功率单位,1GW=1,000MW
并网风电机组接入电网并发电
弃风限电指风机处于正常运行情况下,由于当地电网接纳能力不足、风电场 建设工期不匹配和风电不稳定等自身特点导致的部分风电场风机 暂停或限制并网的现象
利用小时数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平均发电设备容量在满负荷运行条件下的运 行小时数,即发电量与平均装机容量之比,反映了该地区发电设备 利用率
三一智慧新能源湖南三一智慧新能源设计有限公司
CWE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
元、万元人民币元、人民币万元
同期、上年同期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
报告期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 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的中文名称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中文简称三一重能
公司的外文名称Sany Heavy Energy Co.,Ltd.
公司的外文名称缩写Sany Heavy Energy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周福贵
公司注册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三一产业园
公司注册地址的历史变更情况
公司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三一产业园
公司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102206
公司网址http://www.sanyzn.com/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报告期内变更情况查询索引报告期内无变更

二、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信息披露境内代表)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房猛钟林建
联系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三一产业园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三一产业园
电话010-60737789010-60737789
传真010-60737789010-6073778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三、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变更情况简介

公司选定的信息披露报纸名称《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
登载半年度报告的网站地址Http://www.sse.com.cn/
公司半年度报告备置地点公司办公地
报告期内变更情况查询索引报告期内无变更

四、 公司股票/存托凭证简况
(一)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股票上市交易所及板块股票简称股票代码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三一重能688349不适用

(二)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五、 其他有关资料
□适用 √不适用

六、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主要会计数据本报告期 (1-6月)上年同期 本报告 期比上 年同期 增减(%)
  调整后调整前 
营业收入4,082,896,504.173,963,263,791.403,947,597,319.213.02
归属于上市公司 股东的净利润797,823,662.45841,795,254.15833,200,748.90-5.22
归属于上市公司 股东的扣除非经 常性损益的净利 润737,902,034.78814,016,125.11805,421,619.86-9.35
经营活动产生的 现金流量净额-1,012,318,881.48-2,382,472,297.40-2,382,472,297.40不适用
 本报告期末上年度末 本报告 期末比 上年度 末增减 (%)
  调整后调整前 
归属于上市公司 股东的净资产10,332,580,772.413,876,867,998.853,839,946,145.35166.52
总资产23,933,759,856.1317,799,161,037.2817,762,239,183.7834.47


(二) 主要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本报告期 (1-6月)上年同期 本报告期比 上年同期增 减(%)
  调整后调整前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0.79950.85160.8429-6.12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0.78740.84480.8362-6.79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 益(元/股)0.73950.82350.8148-10.20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7.1932.8732.59减少15.68个 百分点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 资产收益率(%)15.9031.7931.51减少15.89个 百分点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7.146.206.23增加0.94个 百分点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和总资产增加主要是公开发行股票收到募集资金及未分配利润增加的影响。


七、 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八、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金额附注(如适用)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4,777,724.60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 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 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 外105,428,501.99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 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 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产生的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 产、衍生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 金融负债和其他债权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25,761,307.68
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合同资产减 值准备转回5,789,379.86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1,597,623.99
减:所得税影响额22,362,483.24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税后)-7,637.35
合计59,921,627.67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九、 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行业基本情况
回顾2022年上半年,疫情背景下供应链受阻,国内能耗双控及俄乌冲突等外部事件干扰,使得中国经济承受了较大的冲击。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强有力调控政策为下半年经济复苏注入了坚定的信心。

就风电领域而言,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1-6月风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294万千瓦,同比增加19.37%,截至2022年6月底风电装机容量34,334万千瓦,同比增长17.2%。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及投资成本下降的背景下,风电装机、招标呈现了快速增长,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风电产业发展
2022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3060双碳政策实施的早期。为贯彻执行国家关于3060双碳政策目标的顶层设计,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多部委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确定了风电、光伏为主流能源的战略目标,增加风电、光伏发电占比,促进电力消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跨省跨区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提高。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推进东部和中部等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优化推进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北、晋北、冀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重点建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海上风电。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出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提出了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

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量目标、发电目标、消纳目标、非电利用目标等。其中,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2、风机大型化、轻量化带来了装机成本下降
2022年,中国陆上及海上风电均已全面进入“平价时代”。机组大型化、轻量化将加快风电度电成本下降速度,推动风电投资成本持续下行。

因风机功率增加比例大于主机重量及叶片长度增加比例,风机大型化是单位兆瓦风机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国内陆上风机主力机型为2.XMW及3.XMW,2021年逐步迈入3.X-5.XMW时代。根据CWEA统计,2021年在新吊装的风电机组中,3.0MW(不含3.0MW)以下新增装机占比约20%,比2020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3.0MW至5.0MW(不含5.0MW)风电机组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6.4%,比2020年增长22个百分点,5.0MW以上风电组新增装机容量占比23.3%,相比2020年增加19个百分点。2022年大型化趋势仍在继续,主力机型进一步增大,国际、国内同行业公司甚至推出7.XMW陆上风机及15.XMW海上风机。在风机大型化趋势下,主机及零部件厂商也不断开发新材料,通过使用轻量化材料及协同设计的模式,在提高功率、降低重量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3、风机智慧化、智能化带来发电小时数持续提升
风机智慧化、智能化是风电精细化服务、提高发电小时数、降低运维成本的必由之路。近年以来,风电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采用风电机组传感、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手段,实现集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于一体的智能风机和智慧风场,以提高发电小时数,并识别可能存 在故障,提前检修,降低运维成本。 据统计,2021年全国风电平均发电小时数为2,246小时,相比2017年上升15.30%。2022年 1-6月,全国风电平均发电小时数为1,154小时。 4、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及储能比例上升,使得风电平均利用率持续上升 特高压输电具备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的特点,大幅提升了电力运输的有效 距离,并降低能量损耗;智能电网则具有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和优化等特点,能显著 提升风电并网运行控制能力;储能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利用富余风能,实现电网调峰、调频。 我国将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纳入重大项目规划,“十四五”期间国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 交14直”。其中,2021年、2022年1-6月,我国电网工程投资分别为4,951亿元、1,905亿元, 新增220千伏以上输电路线长度32,220千米、16,562千米。此外,随着光伏、风电建设经济性 的提升,宁夏、辽宁、内蒙古等省份对新能源上网等相关文件中对储能技术、配套等提出了相关 要求。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及储能比例上升,使得风电平均利用率持续上升。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 2019年以来,我国风电平均利用率均在96%及以上,其中2022年上半年为95.80%。 5、乡村风电开发及老旧风场改造增加了风机市场容量
我国农村区域广阔,部分地区风资源丰富,同时早期投运风电场风资源好、电价高,但经济 性较差,随着风机使用寿命的逐步到期,改造紧迫性强。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 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大力推进乡村风电开 发,积极推进资源优质地区老旧风电机组升级改造,提升风能利用效率。国家及部分省市也针对 乡村风电开发及老旧风场改造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如《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 《吉林省能源局2022年度推进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工作方案》。国家政策的支持,将带动乡村风 电开发及老旧风场改造的发展,2022年上半年相关招标逐步增多。 6、2022年国内市场招标需求旺盛,1-6月装机为12.94GW 受益于“3060双碳”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及风机大型化、轻量化带来的成本大幅下降,风 电场建设经济性得以凸显,2022年上半年市场招标需求旺盛。据国际风力发电网统计,2022年上 半年行业招标预计超过50GW。 风电行业具备较强的季节性,一般而言,上半年装机低于下半年。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2 年1-6月,风电新增装机12.94GW,同比增长19.37%,在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仍取得较快速的增 长。 7、中国风机品牌出口局面进一步打开
经过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风机产能、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且价格相对国际同行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此外,随着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共识,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号召,为我国风电企业进一步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我国头部的风机产商在东南亚、中亚、拉丁美洲的订单逐步增加,我国风机品牌的出口局面正进一步打开。

(二)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风电机组的研发、制造与销售,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以及光伏电站运营管理业务。公司秉承“品质改变世界”的理念,坚持以“推动人类高效使用清洁能源”为愿景,旨在打造风电整体解决方案领域的“中国第一、世界品牌”。

2、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情况
(1)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具体包括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智能化运维。公司采用平台化设计思路,各部件模块化配置,具备2.XMW到6.XMW全系列机组研发与生产能力。

公司3.XMW平台功率覆盖3.0MW-4.5MW范围,风轮直径可达193米,轮毂高度达140米,适用于三北中高速风区与中东南低风速风区。3.XMW平台的主要特点是重量轻、震动小、安全、智能。

4.XMW-6.XMW平台功率覆盖4.2MW-6.7MW,风轮直径可达193米,轮毂高度可达140米,专注平价市场中高风速风区。4.XMW-6.XMW平台主要特点为采用变压器上置方案,节省了普通箱变到变流器电缆成本、不需要进行地面箱变施工、减少征地面积降低用地成本,有效节省线路损耗,节省施工养护周期,有效降低风场综合造价。2022年1月,公司SI-16050风电机组荣获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颁发的“最佳陆上风电机组奖”。公司SI-172625机型已获得型式认证,完成了高电压穿越测试、低电压穿越测试、电能质量测试、电网适应性测试等,并已在客户风场批量安装、并网运行。

7.XMW -8.XMW平台产品已在公司某风场并网测试,以完善公司大兆瓦机型的产品型谱。

(2)新能源电站业务:具体包括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以及光伏电站运营管理业务。

公司全资子公司三一智慧新能源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工程设计资质证书》(电力行业(风力发电)专业甲级),专注于风电系统集成、控制策略开发和智慧风场运营的管理模式创新,具备独立进行风电场设计、建设和运营的能力。

2022年1-6月,公司对外转让隆回牛形山新能源、杞县万楷新能源、蓝山县卓越新能源三个项目,合计220MW,实现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存量风力发电站453.9MW,存量光伏电站43.4255MW,在建风场293.9MW。2022年1-6月公司存量风场平均发电小时数为1,225.25小时,高于全国平均发电小时数6.17%。此外,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对外EPC项目也取得了突破,签署了河北鸿蒙250MW外部风电EPC项目。

2022年1-6月,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如下:
单位:万元 币种:人民币

项目2022年 1-6月 2021年 1-6月  
 金额比例金额比例 
风机及配件收入 372,628.6192.12%305,466.9678.43%
 3.XMW及以下175,297.9643.34%302,514.9177.67%
 3.XMW以上192,831.6947.67%--
 叶片销售--345.130.09%
 运维服务4,498.961.11%2,606.920.67%
发电收入31,342.567.75%34,188.588.78% 
风电建设服务518.870.13%49,818.4612.79% 
合计404,490.04100.00%389,474.00100.00% 

(三)主要经营模式
1、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方面,公司所处行业下游客户多为大型发电集团或大型电力建设集团。

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订单,采取“按单定制、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经营模式。公司具备发电机、叶片的自产能力,并通过向上游符合相应标准的供应商采购定制化及标准化的风机零部件,由公司生产基地完成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与测试,完成订单交付,进而实现向客户销售风力发电设备及提供运维服务,以实现盈利。

2、新能源电站业务分为风电建设服务业务、风电场运营管理业务与光伏电站运营管理业务。

风电建设服务业务方面,公司具备独立进行风电场设计、建设和运营的能力,主要为公司自有风电场开展EPC总包业务,部分对外开展风电场EPC业务获得收入,另有部分前期工程勘察设计等业务。风电场运营管理业务方面,公司已并网的风电场中,部分由公司自行运营并对外售电获得收入;部分风电场在商业条件合理、转让收益可观的情况下会择机对外转让,取得转让相关收益。

光伏电站运营管理业务主要系小规模分布式光伏电站,公司委托外部EPC承包商建设光伏电站并自持运营,部分发电自用,部分发电对外销售获得收入。光伏电站运营管理业务收入占比较低。

二、 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一)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一直以来,公司立足风力发电机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以及后市场配套服务的经验积累与核心优势,高度重视数字化、智能化战略的规划、投入、实施与落地,高度重视对风电市场前沿趋势的把握,借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发展,巩固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主要核心技术体系与内容概述如下表:

核心技术名称/技术级 别主要内容、特点与技术先进性 
数字化顶层设计 1、覆盖整机设计与开发、样机测试、制造、安装及现场运维的全生命周 期数字化解决方案; 2、云技术大数据中心系统; 3、风电场智能预警系统; 4、风机侧数字孪生系统; 5、智能制造信息化系统。
智能化 生产制 造柔性智能生 产线技术1、柔性生产线设计:研发风电制造新工艺技术,设计具有柔性生产能力 的“脉动式”生产线,支撑多型号机组柔性生产,同时具备高可靠性、 易维护的特性; 2、人机协作:实践高效的人机协作模式,实现生产自动化率与成本的最 佳组合; 3、智能自动化:基于设备数据、生产数据的采集、分析、决策,实现自 动化的智能优化与调整,实现自动化的闭环管理; 4、数字化工作岛:通过对产线精益化改造,形成协同作业的一体式无人 工作岛,对关键工序实现无人化作业; 5、全自动化物流配送:通过高位立体库与AGV无人配送车的结合,实现 物流在生产区的全自动配送。
 智能数字化 技术1、数字化设计:包括模型驱动的产品、工艺设计及优化,产品工艺与生 产流程仿真验证;
核心技术名称/技术级 别 主要内容、特点与技术先进性
  2、数字化供应:以业主为中心,包括构建计划、采购、物流等;化的协 同协奏,提供精准透明、高效的数字化供应能力; 3、数字化制造:通过生产智造数字化系统实现生产数据采集、运营状态 可视化及实时生产预警; 4、数字化运营:通过数据中台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结合,实现制造智能 管理与决策数字化; 5、数字化服务:通过自主研发的服务运营系统,实现对风场从运输、安 装、调试和运维全过程的透明化、敏捷化管理。
 风电智造新 技术1、人工智能和视觉处理技术:包括视频分析、生产动作识别、条形码识 别、工人人脸检测和跟踪等; 2、机器学习技术:用于时间序列预测、异常检测、规则挖掘和数据关联 的机器学习模型和模式识别技术; 3、数字孪生智能制造技术:数据和模型驱动的风电智能制造新模式,包 括风电产品数字孪生、制造工厂数字孪生和生产数字孪生; 4、5G+AR/VR技术应用:利用厂区5G基站的建设,结合AR/VR的硬件,实 现现场支持、质量检测等业务的支持。
整机系 统整机与叶片 一体化设计 技术1、整机与叶片一体化的协同设计,实现整机与叶片的最优匹配设计。 2、基于平台化开发,可共用叶片模具实现快速设计,使叶片具有扩展性 ,同平台不同长度的叶片可以快速投入生产。
 智能化设计 技术通过研发数字化、参数化、拓扑优化、自动化、自顶向下的协同设计、 机电液联合仿真等,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风力发电机 组载荷控制 技术针对复杂湍流、极端阵风、抗台风、高柔塔设计开发了多种先进载荷控 制策略,基于精准模型仿真、风电机组智能感知实现机组的载荷优化控 制。
 测试验证技 术具有可靠性验证、数字孪生和预测性维护技术及测试平台,保证机组高 可靠性及发电量。
核心部 件叶片设计技 术1、基于平台系列化及定制化叶片气动与结构一体化开发; 2、具有先进气动附件开发技术和气弹稳定性分析技术; 3、具备基于超高模布和拉挤材料结构轻量化优化技术。
 发电机设计 技术自主开发兆瓦级双馈风力发电机,具有微风高效、强风超发、电能质量 输出优异、绝缘系统稳定、高可靠性等特点。采用数字化研发技术,并 在新一代产品上创新研究开发铝绕组技术。
 结构件轻量 化设计技术通过深入应用拓扑优化技术、高精度数字化仿真技术、开发新材料、新 工艺等实现结构件的轻量化设计。
 电控系统设 计技术1、电气系统设计已实现基于基础数据自动报表、原理图驱动自动布线, 大幅提升设计效率; 2、控制程序设计采用需求驱动、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具备需求 追踪、模型自动测试功能,代码自动生成,安全性高; 3、风电机组先进控制技术。
 塔架设计技 术1、具备常规塔筒、全钢柔塔的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包括LBA/MNA技术 、涡激振动分析技术、疲劳计算方法RSM; 2、具备140米高柔塔和TLD阻尼器设计技术、锚栓组件优化设计技术; 3、同等载荷荷载下,可以通过塔筒自动化设计软件(申请了软件著作权 )进行等强度设计,使得塔筒重量更轻,更经济。
风电场 设计风电场三维 数字化设计 技术1、基于微观选址三维辅助技术和无人机技术,提升了微观选址准确性和 效率; 2、通过精细化测风方案,基于CFD的风电场三维模拟系统,结合高性能 计算服务器,实现了机位点风况和发电量准确评估。
核心技术名称/技术级 别 主要内容、特点与技术先进性
  3、拥有高山、丘陵、平原不同地形的风电场道路及平台三维设计技术, 助力风电场施工方案设计。
 电网侧集中 式储能电站 设计技术电网侧储能电站高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将储能系统由常规1,000V电压提 高至1,500V,降低了直流侧损耗及电缆材料,提高了电池集装箱的能量 密度,降低了系统成本。同时,减少了电池簇并联数量,降低了电池一 致性对储能电站系统性能的影响。采用电池集装箱叠放布置,减少了征 地面积,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风机基础结 构优化设计 技术拥有自主研发的重力扩展式风机基础、桩基、混塔基础3大基础结构计算 平台。
风电场 运营管 理友好涉网运 维设计技术1、优异的电网适应性技术:电网谐振能力抑制、高低电压穿越、无功调 压等电网稳态和暂态支撑技术; 2、弱电网、分散式电网自适应能力:自适应锁相技术、孤岛运行等应用 ,使得风机稳定运行; 3、风电场最优有功和无功功率控制技术:与电网调度紧密配合,实现最 优的功率分配策略,提升发电量以及风电场的一次调频响应和惯性响应 技术; 4、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能量管理系统、场站端PHM系统与故障诊断。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二)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1、风电机组研发成果
在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研发工作按计划推进,取得了以下成果:
3.X-4.XMW:在3.X-4.X MW平台基础上,针对中低风速区域升级推出SI-17542、SI-18342、SI-183455、SI-193365、SI-19342、SI-193455机组,通过平台化和模块化设计,实现了机型的快速迭代,并保持机组的高可靠性。其中SI-17542和SI-18342已取得型式认证、高低压穿越认证、电能质量认证等,SI-183455、SI-193365、SI-19342、SI-193455已取得设计认证。

4.X-6.XMW:在4.X-6.XMW产品基础上,升级推出SI-172625、SI-18350、SI-183625、SI-19350、SI-193625等机组,最大限度发挥了产品平台的优势。目前,SI-172625机组已获得型式认证、高电压穿越认证、低电压穿越认证、电能质量认证等,SI-18350、SI-183625、SI-19350、SI-193625已获得设计认证,为国内不同中低风速区域提供高可靠性、高经济性的综合解决方案。

7.X-8.XMW:针对陆上中高风速市场开发的7.X-8.XMW平台产品已在公司某风场并网测试,完善了公司大兆瓦机型的产品型谱。

2、新技术开发成果
在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以下新技术开发的相关工作:
(1)叶片设计技术
自主完成99米叶片气动和结构设计、工艺开发试制工作。该叶片采用轻量化设计理念,突出气动效率,大幅提升成型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和缺陷率;一次性通过全尺寸静力测试验证。

(2)智慧风场技术
完成新一代智慧集控健康管理软件产品的开发、推广与落地,风场端监控预测产品开始全面自研,搭载深度学习与智能决策的智慧服务系统落地推广,实现管理效率的大幅提升。

(3)塔架设计技术
在塔筒设计技术研究方面,完成焊接疲劳、材料特性、结构阻尼等多项试验研究,为塔筒设计优化提供基础性输入,继续引领行业内的塔筒轻量化;同时多种自研的新型塔筒已经完成了系统设计及认证。

(4)智能制造技术
①在智能工厂方面,通过智能机器人、视觉识别和工业自动化集成技术,打造了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风电行业首座5G智能制造工厂,成为国家工信部认定的第五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此外公司通榆工厂获得工信部授予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继续引领风电行业智能制造发展。

②在数据可视化与数字化运营方面,企业通过融合卓越绩效指标体系,利用数据中台和大数据技术,打造出一套涵盖营销,服务,生产,质量,采购,人资的可视化运营体系,通过经营及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实现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运营模式的转变,助力实现数字化决策。

(5)测试验证技术
百米级叶片测试技术取得明显提升,并在99米叶片测试工作上实际应用。

(6)发电机设计技术
铝绕组技术实现批量应用,显著降低发电机产品的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3、取得专利技术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取得15项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及27项软件著作权。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如下:


 本期新增 累计数量 
 申请数(个)获得数(个)申请数(个)获得数(个)
发明专利2415472165
实用新型专利3255566397
外观设计专利12174
软件著作权1627157150
其他----
合计73991,212716

(三)研发投入情况表
单位:元

 本期数上年同期数变化幅度(%)
费用化研发投入291,518,726.22245,878,539.9918.56
资本化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合计291,518,726.22245,878,539.9918.56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 例(%)7.146.20增加0.94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四)在研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产品部分
单位:万元,币种:人民币

序 号项目名称预计总投资 规模本期投入 金额累计投入 金额进展或阶 段性成果拟达到目标技术水平具体应用前景
1919项目9,862.002,526.472,526.47设计与工 艺开发阶 段开发适应三北地区中高风 速区域的8-10MW整机平 台。采用大兆瓦高速双馈技术路线,被 动式偏航系统,降低整机成本;开 发超长碳纤维叶片,降低载荷和整 机成本;箱变、变流器等上置,降 低电缆成本;可使用单叶片吊装, 整机吊装成本低;分片式塔筒,解 决陆上运输问题。三北中高风速区域
2915项目7,122.004,193.184,486.39样机试验 验证阶段915平台功率涵盖 5.X-7.XMW,叶轮直径从 185m-20Xm。产品定位为中 高风速区域。产品定位为陆 上中高风速区域长江以北 近海区域。本平台规划适应多个机型,可以满 足不同风区,不同市场的需求,可 以满足大部分客户的需求。陆上中高风速区域 及长江以北近海区 域
3SI-18X625 项目5,829.004,431.805,557.68样机试验 验证阶段在4.XMW-6.XMW风电机组 平台上进行扩展,主要市场 目标为三北中低风速市场, 未来成为三北中低风速区 域的主力机型。该产品聚焦于三北中低风速区以及 中东南低风速区域,风轮直径> 180m,整机功率6.25MW,满足业主对 于高发电量、低度电成本迫切需求。 该机型继承了4.XMW-6.XMW平台完 善的箱变上置技术方案、复用平台 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自动化装配制 造技术,该机型的风轮直径、功率 密度及度电成本达到国内一流水 平。三北中低风速区域
4SI-17542 & 18342机 型开发3,387.002,829.592,829.59样机试验 验证阶段开发适应中东南部低风速 区域以及三北部分低风速 区域的主力机型,为3.XMW沿用3.X平台成熟的高速、双馈、 单轴承座的三点支撑技术路线,将 叶片升级为≥86m,整机功率升级为中东南部低风速区 域、三北部分低风速 区域
      平台拓展的SI-17542和 SI-18342两个机型,在综 合成本和发电量上更具有 优势。4200kW。叶轮直径比较大,惯量较 大,推力大,通过高级控制策略, 降低整机载荷,进而降低整机重量 和机组成本。 
5SI-19342 机型开发2,787.001,379.001,379.00样机试制 阶段开发适应中东南部低风速 区域以及三北部分中低风 速区域的主力机型,为 3.XMW平台拓展的 SI-19342机型,使中低风 速区域更具备开发价值。沿用3.X及909平台成熟的高速、 双馈、单轴承座的三点支撑技术路 线,将叶片升级为≥94.5m,整机功 率升级为4200kW。叶轮直径比较大, 惯量较大,推力大,通过高级控制 策略,降低整机载荷,进而降低整 机重量和机组成本。中东南部低风速区 域、三北部分中低风 速区域
6SI-2006X 机型开发5,878.50--立项与计 划阶段开发适应三北、中东南部中 低风速区域的6.XMW整机, 为909平台拓展机型,在中 低风速市场具备单位千瓦 扫风面积大、低度电成本的 综合优势,未来将成为中低 风速区域的主力机型。沿用4.X-6.XMW平台成熟的变速变 桨、单主轴轴承、双馈型发电机的 技术路线,配大直径的叶轮、圆锥 刚性塔筒。叶轮直径比较大,惯量 较大,推力大,通过高级控制策略, 降低整机载荷,进而降低整机重量 和机组成本。三北及中东南部中 低风速区域
合 计/34,865.5015,360.0416,779.13////

2、技术部分
单位:万元 币种:人民币

序 号项目名称预计总投资 规模本期投 入金额累计投入 金额进展或阶段 性成果拟达到目标技术水平具体应用前景
1分片式塔 筒技术开 发654.00119.06119.06完成技术方 案评审开发三分片式塔筒,实现塔 筒减重并解决运输、制造的 问题,突破设计瓶颈,扩展 钢塔筒应用场景。识别与常规钢塔的差异点,建立三 一内部的分片式塔筒设计方法,为 后续大功率及大叶轮机组配套塔筒 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应用于疲劳荷载过 大的大兆瓦机型
2钢混塔筒 技术开发657.45109.08109.08完成技术方 案评审匹配主力机型,开发钢混塔 筒,突破设计瓶颈,扩展主 机的应用场景。对齐行业标杆,开发160m钢混塔 筒,突破设计瓶颈,扩展主机的应 用场景,满足客户需求;开发混塔 分片组装和吊装、混塔附件快速组应用于大型机组的 高塔,满足客户需求
       装技术。 
3被动偏航 制动系统 研究44.20--技术方案设 计中针对被动偏航制动系统进 行研究,包含偏航齿圈、减 速机、被动卡钳(摩擦片、 碟簧)选型设计及优化、各 部件相关测试、被动偏航系 统失效分析等内容,形成被 动偏航制动系统选型设计 方法规范。该项目填补公司在被动偏航制动系 统设计上的短板。通过被动偏航制 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公司可具备 大兆瓦机型被动偏航制动系统的开 发能力。应用于大兆瓦机组 的偏航系统
4智能运维 DOM2.0系 统开发126.0048.5048.50方案设计中系统实现标准化、便捷化、 自动化,并对功能优化和扩 展。首次引入微服务架构,高并发 rabbitmq消息队列,私有化对象存 储MinIO 满足对图片视频等大容量 分布式存储需求。APP采用React Native架构能够同一份代码可实现 Android和IOS系统同时发布,提 高开发效率。达到行业标杆同等水 平。应用于风电场服务 业务,承担人财物事 的各项管理,适合所 有机型,覆盖三一重 能所有风电场。
5海上风机 电气系统 关键技术 研究40.5032.2032.20方案设计中研究电气系统海上环境适 应性、关键电气件失效分析 等关键技术,识别敏感/薄 弱部件、并通过测试对部件 的性能/寿命进行摸底,形 成一套完整的海上电气系 统设计规范。基于目前行业已经积累成熟经验, 不做重复性的验证工作、大胆尝试, 对于识别到的薄弱点谨慎验证,打 造极具竞争力的产品方案。应用于大型海上风 电机组的电气系统
610.XMW 6 极双馈异 步发电机 开发185.80--方案设计中开发更大容量的10MW级六 极双馈异步直冷铝绕组发 电机,提高发电机功率密 度,降低发电机成本。经过行业标杆调研,目前陆上产品 暂无10MW级别的6极双馈电机。适用于三北中高风 速区域的电机
794.5m叶 型开发853.4084.9084.90样件试制及 产品测试阶 段开发一款匹配193机组平 台,适用于我国的三北/中 东南低风速、低海拔地区, 年平均风速为6m/s的叶 片。叶片主梁采用拉挤玻板,在同等平 台上通过增长叶片长度、增加扫风 面积,提高发电效率,长径比在业 内属于上游水平。适用于中东南部低 风速区域、三北部分 中低风速区域的叶 片
83.2m节圆 99/95.5 叶片开发2,103.801,588.0 01,588.00样件试制阶 段根据整机平台匹配需求,开 发叶根节圆3200mm、叶片 长度95.5m及99m的陆机叶 片叶片重量与行业内同等长度叶片持 平通过共用外形降低产品开发成 本,减少模具等固定资产投入,具 有较好的成本优势。适用于中高风速区 域的3.2m节圆叶片
9919机组 叶片开发1,978.80230.00230.00详细设计阶 段开发匹配919机组,长度超 百米的大叶片叶片重量在行业内同级别叶片中较 轻;叶片与整机平台协同一体开发, 外形设计与整机转速紧密结合最优 风能利用系数范围宽。适用于三北中高风 速区域的叶片
1010MW电机 试验平台 建设2,570.20102.30102.30详细设计阶 段满足690V/7MW、1140V/10MW 电机型式试验;满足公司新 产品试验需求。采用1140V交直流母线,和产品开 发路线匹配,弥补了电机现有产品 拖动试验不能满载的短板。 3)具 备电机温升、模态、扫频、过载、 超速等多项研发摸底试验能力。发电机型式试验,批 量机型出厂试验
119MW主机 拖动试验 台开发2,145.20113.86113.86方案设计阶 段、部分物 料采购中对现有主机试验台扩容至 9MW,满足主机试验需求。驱动端电动机和齿轮箱采用-6°倾 角;增加实际运行工况模拟功能; 成本低于行业同规格试验台架。主机空载、加载试 验,模拟风场转速功 率表等工况,验证产 品温升、振动和噪声 等性能
合 计/11,359.352,427.9 02,427.90////

(五)研发人员情况
单位:万元 币种:人民币

基本情况  
 本期数上年同期数
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人)751555
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20.9616.80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15,578.2310,002.95
研发人员平均薪酬23.4620.33


教育程度  
学历构成数量(人)比例(%)
硕士、博士36548.60
本科37850.33
大专81.07
中专--
高中及以下--
合计751100.00
年龄结构  
年龄区间数量(人)比例(%)
25周岁及以下374.93
26-35周岁47963.78
36-50周岁22029.29
51周岁以上152.00
合计751100.00

(六)其他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三、 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 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1、产业链上下一体化优势
公司具备风电全产业链业务布局,在风机核心零部件、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全方位布局,具备较强的产业链一体化能力,全面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核心零部件方面,公司具备独立研发生产制造风机叶片、发电机的能力,并具备部分其他核心零部件的设计能力。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具备2.XMW到6.XMW全系列机组研发与生产能力,同时结合智慧风场、智慧运维等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运维服务,有效提升风电场综合利用小时数,降低度电成本。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业务方面,公司拥有专业的风电场设计及EPC项目管理团队,自持并运营多家风电场,建立了完善的风机运行数据库,为上游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的改进与升级提供正向反馈。

2、核心技术与研发体系优势
公司具备完善的研发体系,形成了北京、长沙、欧洲等多地的联合布局的国际化研发团队异地协同平台化开发。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整机研发设计团队、叶片设计团队、发电机设计团队、研发仿真团队、研发测试团队、智慧风场研发团队、智能化运维团队。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总人数达751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20.96%。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共取得专利566项,其中发明专利165项,实用新型专利397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

同时,公司取得软件著作权150项,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20项。公司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把握前沿的技术趋势,在整机大型化、零部件轻量化、核心零部件升级、风电场数字化运营等方面持续研发攻关,不断开发和完善适用于低温、高温、高海拔、低风速、海上等多种环境的产品,保证公司市场覆盖率,为未来风电平价市场做好充分技术储备。

3、整机与零部件协同设计优势
公司具备叶片、电机与整机一体化的协同设计能力,陆上机组产品全部使用自主研发叶片与电机。公司能够以度电成本最优为目标,更加系统地评估各项设计参数对风电机组的影响,高效快速迭代,实现叶片、电机与整机设计的最优匹配,降低叶片载荷与结构重量,优化接口尺寸,促进整机产品减重、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公司深耕风电领域10余年,在风电机组电控设计方面形成了深厚的经验积累,主控系统、能量管理及一次调频等具备全部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保证核心电气件稳定性并提升了机组电气系统的可靠性。此外,公司通过深入应用拓扑优化设计、数字化仿真等技术,研究和应用新型的结构件材料,结合对结构件承载力和功能的深刻理解和丰富设计经验,使得公司在风电机组结构件轻量化设计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4、生产成本优势
公司通过产品协同设计、加强供应链保障、提升生产效率等措施,大幅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公司实现自下而上的穿透设计,做到了整机叶片一体化设计。同时通过数字孪生与设计仿真的应用,实现了研发、工艺、生产的设计协同,在平价时代的大环境下,大大缩短了大兆瓦机型的研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时间及制造成本。在供应链保障方面,公司通过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叶片和发电机,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同时公司也与各大主要零部件一线厂商建立了良好稳固的合作关系。在生产效率方面,公司始终把智能制造作为企业核心发展策略,利用自动化、精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通过灯塔工厂的建设、产线布局的优化改造、自动化设备及工业机器人的大量运用,打造出整机、发电机及叶片工厂多个智能生产单元和全自动化物流体系;在极大减少人工作业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

5、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能力优势
公司具备独立的风电场设计能力,持有并运营多家标杆风电场。

风电场设计方面,公司基于CFD的风电场三维模拟系统,结合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实现机位点风况和发电量准确评估,提升项目发电量。公司自主研发基础结构计算平台,提升结构承载性能,降低基础混凝土及钢筋工程量。公司通过激光雷达航测地形、无人机辅助踏勘选线,实现风电场道路与吊装平台三维数字化建模,优化道路路径与吊装平台设计,降低土石方工程量。风电场建设方面,公司拥有专业的风电场设计及EPC项目管理团队,能够提供咨询设计、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运维培训及项目融资等风电场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风电场运营方面,公司依托于智慧风电场系统,通过资源共享、集中式管理,推动智能风机的高效运营。

6、数字化优势
公司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秉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理念,在制造设备“智能化”、设备互联“物联网”、生产制造“透明化”、供应链“敏捷化”、数据信息“可视化”与经营决策“数据化”、风机运营“智慧化”等方面构建了风电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柔性的风电数字化运营体系,推动风电传统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二) 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适用 √不适用

四、 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受益于“3060双碳”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风机大型化、轻量化带来装机成本下降;风机智慧化、智能化带来发电小时数持续提升;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及储能比例上升,使得风电平均利用率持续上升,2022年1-6月风电装机、招标呈现了快速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22年1-6月,风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294万千瓦,同比增加19.37%,同时行业招标量创历史新高。

公司针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取得了良好经营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8,289.65万元,同比增长3.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782.37万元,同比减少5.22%;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2,393,375.99万元,较上期末增长34.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033,258.08万元,较上期末增长166.52%。面对行业挑战,公司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通过研发创新,打造平价时代产品核心竞争力
公司将研发创新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市场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达751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20.96%。

2022年1-6月,公司研发投入29,151.8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14%。通过2022年上半年的努力,公司新增取得15项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取得165项发明专利,397项实用新型专利。在风机整机、核心零部件穿透研究及风电场开发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主要如下:
在风机整机领域,公司SI-16050风电机组在2022年1月荣获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颁发的“最佳陆上风电机组奖”。SI-16050风电机组是公司4.X-6.XMW平台的主力机型之一,也是国内首台5MW级采用箱变上置的陆上产品,通过箱变上置,实现了降低土建成本、缩短施工周期及降低电力传输损耗的目标。公司SI-172625机型已获得型式认证,完成了高电压穿越测试、低电压穿越测试、电能质量测试、电网适应性测试等,并已在客户风场批量安装、并网运行。7.XMW-8.XMW平台产品已在公司某风场并网测试,以完善公司大兆瓦机型的产品型谱。

在大部件领域,公司风电机组叶轮直径已扩展到200米以上(2022年5月公司首支FB99067型风电叶片正式下线,该叶片长99米)、额定功率已扩展到7MW以上,实现了叶片与整机设计的最优匹配,降低叶片载荷与结构重量,优化接口尺寸。此外,公司陆续开发5.XMW、6.XMW、7.XMW、10.XMW多款发电机,采用低损耗冲片结构、高效的冷却散热系统,发电机损耗低、效率高。同时,公司完成了塔筒相关的焊接疲劳、材料特性、结构阻尼等多项试验研究,为塔筒设计优化提供基础性输入,继续引领行业内的塔筒轻量化;目前,多种自研的新型塔筒已经完成了系统设计及认证。

在风电场开发领域,公司自主开发了风机基础数字化计算与仿真平台;完成了混合塔筒空腔式基础设计软件开发,并首次在通榆试验风电项目中应用验证;储能电站设计方面,通过对锂电池储能电站火灾抑制与安全防护设计创新,取得了电化学储能电池舱智能降温阻断装置专利技术。

报告期内,公司资质再上新台阶:工程总承包资质由三级升为二级,送、变电资质由丙级升为乙级,并取得首个勘察类资质——工程勘察乙级资质。

2、营销能力持续加强,并着手布局海外业务
近年来,通过不断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风机产品,及时交付,快速响应客户运维需求,公司品牌形象逐步建立,市场排名稳步攀升,目前已进入国电投、华能、华电、中节能、中国能建、中国电建、中广核等知名企业供应商目录,并建立、维护了良好的客户关系。根据CWEA统计,2018-2021年公司陆上风机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3%、2.9%、5.99%、7.75%,市场排名第14、9、8、5位。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在手订单(含中标未签合同的订单)合计7,499.45MW。在大力拓展国内的市场的同时,公司通过引进专业的风电行业国际化人才、推行人员本地化等,借助国内发电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及三一全球化的海外体系,推动风机出海,并重点布局越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西等区域。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关注新能源资源开发领域,探索业务新模式,为新能源资源向订单转化奠定基础。

3、实施产线自动化改造,并正拓展新制造基地
在智能制造、产线自动化改造领域,公司通过智能机器人、视觉识别和工业自动化集成技术,打造了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风电行业首座“脉动式”柔性智能制造工厂,实现了3.X-6.XMW机型的混线生产。凭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秀表现,公司南口工厂在2021年12月被国家工信部认定的第五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也是中国风电行业唯一一家获得此荣誉的企业,通榆工厂在2022年1月被授予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公司在实施现有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也正积极推进郴州产业园、巴彦淖尔产业园及庆阳产业园建设,扩展产能,降低运输成本。

4、坚持“滚动开发”,新能源电站运营利润贡献稳步提升
公司坚持实施“滚动开发”战略,大幅缩短了资金回收周期,增强公司盈利能力。2022年1-6月,公司对外转让隆回牛形山新能源、杞县万楷新能源、蓝山县卓越新能源三个项目,合计220MW,实现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存量风场453.9MW,存量光伏电站43.4255MW,在建风场293.9MW。2022年1-6月公司存量风场平均发电小时数为1,225.25小时,高于全国平均发电小时数6.17%。此外,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对外EPC项目也取得了突破,签署了河北鸿蒙250MW外部风电EPC项目。

5、通过多部门联动,实施降本战略,维护盈利空间
2022年国内陆上、海上风电均已全面进入平价时代,市场竞争加剧。公司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协同推进系统降本,包括设计降本、供应链降本,提升全业务链条运营效率,打造具有度电成本优势的平价绿色能源。同时,公司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效率,严格控制费用预算,向各部门分解、传达指标,并与各部门绩效考核相关联,实施奖惩措施。公司坚持品牌、效益当先的原则,突出系统运营能力提升、资源配置与效益转换,实施以平价为背景、效益为主线、高质量发展为结果的高效敏捷、精细化运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 408,289.65万元,同比上升 3.02%;毛利率为 27.03%,相比 2021年同期下降 6.73%,主要原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单位兆瓦价格有所下降。(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