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皓元医药(688131):皓元医药2022年年度报告
原标题:皓元医药:皓元医药2022年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三、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查阅“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风险因素”。敬请投资者予以关注,注意投资风险。 四、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五、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六、 公司负责人郑保富、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李敏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李敏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七、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根据公司经审计的财务报表,2022年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人民币193,643,498.25元,其中,母公司实现净利润91,366,221.47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上海皓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按母公司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9,136,622.15元,加上历年留存的未分配利润68,637,121.53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母公司可供分配的利润为111,465,457.14元。公司根据战略规划及业务发展需要,在保证公司正常资金需求的前提下,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80元(含税),以截至2023年3月20日公司的总股本106,982,272股为基数计算,合计拟分配的现金红利总额为40,653,263.36元(含税)。本年度公司现金分红比例占年度归属于本公司股东净利润的20.99%。同时公司拟以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股,以截至2023年3月20日公司的总股本106,982,272股为基数计算,合计转增42,792,908股,转增后公司总股本拟增加至149,775,180股。本次转增股数系公司根据实际计算结果四舍五入所得,最终转增股数以公司履行完毕法定程序后另行发布的《权益分派实施公告》中披露股数为准。 以上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案已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第三届监事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该方案尚需提交公司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 八、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九、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所涉及的公司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十、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否 十一、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否 十二、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三、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 5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10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7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86 第五节 环境、社会责任和其他公司治理 ................................................................................. 124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135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201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214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214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214
第一节 释义 一、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三、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四、公司股票/存托凭证简况 (一)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五、其他相关资料
六、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二) 主要财务指标
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1、报告期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 40.12%,其中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1.76%,主要系公司加速扩大分子砌块、工具化合物可供给的产品线,研发服务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原料药和中间体、制剂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4.97%,主要系公司布局的研发项目逐步发挥作用,公司新签订单保持持续增长;同时公司持续增强生产能力,为业绩增长提供保障。公司持续关注产品、服务质量,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公司主营业务稳步发展,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2、报告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主要系:(1)本期大幅扩充产品线,备货导致物资采购增加;(2)本期后端业务在手订单大幅增加导致在产项目增加,支付的款项相应增加;(3)随着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数量增加,支付职工薪酬较上期增长。 3、报告期末总资产较报告期初增长 50.88%,主要系:(1)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收购药源药物 100.00%股权,总资产增加;(2)公司业务规模扩大,订单量增加,为应对未来大额订单需求增加备货库存;(3)经营规模扩大,营业收入增长带来的应收账款等资产的增长。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一) 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 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八、2022年分季度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九、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对公司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界定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以及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十一、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十二、因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原因的信息暂缓、豁免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度,公司各项业务进入了战略机遇期、创新发展关键期及产业链升级突破期。报告期 内,公司秉持“以人为本、诚信笃实、务实创新”的经营理念,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 围绕既定发展战略,公司在生产、研发、产品、人才、市场等多方面整体布局,积极发挥公司核 心技术平台优势,加快推进各区域研发中心的建设和正式运行,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 技术、新产品;全速推进马鞍山产业化基地等产业能级提升,收购泽大泛科和药源药物 100%股 权,快速补充高端原料药和制剂的 CDMO服务能力,打造“起始物料—中间体—原料药—制剂” 一体化服务平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5,805.40万元,同比增长 40.1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 的净利润 19,364.35万元,同比增长 1.3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 润 15,638.32万元,同比减少 11.77%;剔除股权激励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 长 16.34%。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 359,774.45 万元,较期初增长 50.88%;报告期末,公司归属 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 231,991.80万元,较期初增长 27.31%。此外,受益于行业景气度高、公 司竞争力持续提升,公司订单强劲增长,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后端业务在手订单约 3.7亿元。 2022年是公司全面战略布局的一年,公司深蹲布局,扎实推进产业化、全球化、品牌化发展战略落地,为后续中长期发展积蓄力量。具体开展的工作情况如下: 1、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持续扩充品类,品牌化、国际化持续拓展 公司紧跟生物医药研发热点,坚持自主开发和客户定制合成相结合,凭借在药物化学、合成生物学和有机合成领域的技术优势,持续不断丰富前端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种类,形成了较高的竞争壁垒。报告期内,公司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业务营业收入 82,705.76万元,同比增长51.76%。其中,分子砌块业务收入 24,555.90万元,同比增长 78.43%,占前端业务收入比例为 29.69%;工具化合物业务收入为 58,149.87万元,同比增长 42.75%,占前端业务收入比例为 70.31%。 (1)研发创新驱动,生物版块彰显韧性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力度。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完成约 18,000种产品的自主研发、合成,累计储备超 8.7万种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其中分子砌块约 6.3万种,工具化合物约 2.4 万种,构建了 150种集成化化合物库,为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的客户提供了品类丰富的高质量研究工具。使用公司产品的科研客户在包括 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在内的学术刊物中,累计发表的文章超过 27,000篇,“滚雪球效应”渐显。高附加值的产品积累拉动订单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累计完成订单数量超 39万个。 经过在小分子领域多年的深耕,公司在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细分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2022年,公司加速行业赛道的拓展,前端业务持续不断向上游生命试剂延伸,加速生物大分子等研发管线的开发,布局生物版块相关业务。蛋白和抗体是生物药和诊断试剂等领域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的工具和原料,目前国外品牌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生物大分子研发方面,2022年公司初步实现了包涵体快速复性、内毒素控制、高效率表达技术突破,通过工艺流程进一步优化、整合亲和层析、离子交换、疏水层析、分子筛、反相层析、膜分离等多种技术手段提升蛋白快速分离效率,提升高通量设备对纯化工艺的支撑效果,同时还基于工艺流程的项目管理系统及时准确的介入项目流转节点,支持产品快速研发。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重组蛋白、抗体等各类生物大分子超过 5,900 种,持续为全球的药品研发企业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生物科研试剂产品和高水平的技术服务。 (2)场地和产能建设提速,激活产业新动能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平台和产能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安徽合肥研发中心、山东烟台研发中心、上海生化生物研发中心分别投入运营,为进一步提高前端业务自主研发能力提供了有效保障。 合肥研发中心配套安装核磁共振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多管合成装置等设备,致力于提升公司在分子砌块细分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丰富产品管线,为未来公司分子砌块产业化布局提供有力支撑;烟台研发中心致力于创新药物工具化合物的研发及 CRO服务,在丰富公司工具化合物产品管线的同时提升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优化产品质量和品质,促进公司在工具化合物领域“深度细分”,增强公司前端业务研发力量;上海生化生物研发中心重点关注生物科研试剂的研发,完成了重组蛋白设计与开发技术平台及团队建设,不断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拓展核心技术能级,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在生物品线的布局,提升了生命试剂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为公司在生物品线的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2、特色仿制药和创新药 CDMO双轮驱动,丰富项目管线同时强化产能提升 公司成立伊始,一直致力于合成技术壁垒高、难度大、技术附加值高的小分子研究开发,前期积累技术和客户的同时,为后续挑战高难度高壁垒高效能原料药和中间体的工艺开发、放大生产及申报注册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十多年长期耕耘,构建起了丰富的产品管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仿制药 CDMO 业务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进度,实施特色仿制药 CDMO 与创新药CDMO 双轮驱动,并成立创新药事业部细化管理体系,升级 CDMO 一站式服务平台,专注为全球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提供专业高效的小分子及新分子类型药物的 CDMO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原料药和中间体、制剂生产业务营业收入 52,122.25万元,同比增长 24.97%;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后端业务在手订单约 3.7亿元。仿制药领域,报告期内实现收入 20,914.36万元,在后端业务中占比 40.13%,截至报告期末,项目数 249个,其中商业化项目 58个;创新药领域,报告期内实现收入 31,207.88万元,在后端业务中占比 59.87%,同比增长 57.94%;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承接了 456个项目,主要布局在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市场,处于临床前及临床Ⅰ期项目居多,部分产品已进入临床Ⅱ期、临床Ⅲ期或者新药上市申报阶段,有力助推了全球创新药研发产业的进程。 (1)突破研发技术壁垒,实现提质增效 公司原料药和中间体业务聚焦原料药早期工艺开发和生产阶段。特别是在原料药早期工艺研发阶段,安全性、产品质量、成本、路线的可放大性、原辅料供应可及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都是制约最佳工艺路线设计的关键因素,多年来,公司凭借强大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在帮助客户实现“控制项目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积累了丰富且优质的经验。报告期内,公司多措并举,一方面加强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团队创新能力及研发能力,不断拓展新产品类型,聚焦重点项目、优势产品精细化管理,对产品进行升级,通过加强产品工艺开发与优化力度,积极探索将工艺做到极致,为客户带来较好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积极搭建并完善集团层面赋能支持平台,提升技术储备,探索集团内部跨事业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报告期内,公司上海创新药 CDMO创制研究中心顺利投入运营,重点进行了高通量筛选技术、工艺安全评估技术等平台的建设,持续深耕原料药工艺研究与开发领域,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缩短新药研发周期,提高新药研发效率”为目标,促进公司特色仿制药与创新药 CDMO业务提质增效。此外,公司还通过强化项目关键节点管控,针对性、差异化制定销售策略,提升订单及时交付率,有效促进研发转型,实现降本增效,助推产业升级提速。 (2)强化产能供给,助力业务快速增长 现阶段,公司仿制药原料药和中间体及创新药 CDMO共同驱动后端业务的快速发展。随着客户对于 GMP商业化产能的需求与日俱增,公司借由“内生性增长+外延式并购”模式持续加快推进自有实验室产能和商业化产能建设。 马鞍山产业化基地项目是公司自主筹建的首个产业化基地,占地面积约 131.79亩,一期计划建设 3个生产车间,由难仿药与 CDMO业务共享。截至报告期末,项目一期工程中 1个生产车间已于 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正式试生产阶段,该车间基于 CDMO和商业化原料药柔性生产功能兼顾的理念,将设备设施的多功能性与 DCS系统进行系统性整合,在满足和提升工艺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拓展底层数据化和信息化的应用,为数字化管理提供支撑。此外,公司还陆续建立了全面、完善的 cGMP 体系,以期更好地满足 CDMO 业务的要求,其他生产车间将陆续分批完工。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药源药物100.00%股权,药源药物拥有多个GMP原料药公斤级实验室以及五个独立的制剂 D级洁净车间,制剂车间通过了欧盟 QP质量审计,并顺利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和江苏省药监局的药品注册和 GMP 二合一动态现场检查,目前该收购事项已经顺利完成。此次收购,可快速补充公司后端制剂 CDMO能力,拓展制剂 GMP产能,加强公司在 CMC 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此外,公司还收购泽大泛科 100.00%股权,快速补齐仿制药原料药和中间体方面的自有产能,持续优化产业布局。 上述各项目的陆续落地,在持续提升现有能力的同时,将促进公司有序预增产能,叠加公司项目管线向后延伸,有望助力原料药和中间体业务快速发展,并进一步加速向制剂产业链延伸,助力公司形成覆盖药物研发及生产“起始物料—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3)抢先机、增产线,ADC业务服务能级持续开拓 作为国内领先的 ADC 药物研发生产服务供应商,公司是国内较早开展 ADC Payload-Linker研究的企业之一,构建了 ADC Payload-Linker CDMO一体化服务平台,严格贯彻 QbD理念,采用严谨完备的手性控制策略及手性杂质制备等质量研究方法,为客户的高活性药物项目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一站式服务,先后开发了一系列前沿的高活性毒素,主要提供与 ADC 药物小分子化学部分相关的 CMC及 CDMO服务,涵盖了毒素(Payload)、连接子(Linker)、以及有效载荷(Payload-Linker)的研发、工艺优化、工艺验证、注册申报、GMP 产业化等各个环节,具备产品和中间体开发能力强、库存种类多、量产规模大、同行业供货快、性价比高等多种优势,可实现项目的迅速响应、快速交付。公司自 2013年至今与荣昌生物深度进行合作,并全程助力我国首个申报临床 ADC 一类抗癌新药(荣昌生物的纬迪西妥单抗)的研发、申报和生产,成功推动纬迪西妥单抗小分子 CMC进程。 公司 ADC有效载荷分类及代表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ADC项目研发力度持续增强,ADC项目数超100个,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4.58%,合作客户超过 600家,同比增长 84.10%,服务的项目阶段包含了临床前、临床 I/II/III期及上市阶段,合作产品包括 MMAE、Vc-MMAE、MMAF等。公司在 ADC热门毒素依喜替康(Exatecan)工艺优化开发方面,公司对其关键片段的合成路线进行了优化,缩短了合成步骤、简化了纯化工艺,避免了贵重金属的使用,目前可以提供商业化大规模生产的高品质依喜替康甲磺酸盐,并完成了其 FDA sec-DMF备案;在多手性毒素实现规模化生产方面,公司实现了艾日布林全合成技术突破,完成了原料药及高级中间体的工艺开发、中试生产、百克级的 GMP工艺验证和稳定生产;在 MMAE结构确证方面,其分子结构复杂,有多达 10个手性中心,公司通过单晶培养和单晶 X射线衍射,成功确证了所生产 MMAE各手性中心绝对构型和整个分子骨架的正确性,并于 2022年 7月获得 FDA sec-DMF备案,目前可以稳定地实现公斤级的生产。 此外,公司还进一步加快了产线建设速度,马鞍山研发中心继 2021年一条 ADC产线建成并投产后,新建的两条 ADC产线也在报告期内顺利投入运营,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三条 ADC高活产线均已顺利投产,相应的产线均配备了符合国际 OEL管理规范的负压隔离器,设备链设计为最大的适用性,可满足最高等级的高毒性化合物的操作规范。这标志着公司 ADC GMP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能够承接更多的 ADC CMC项目和 GMP生产项目,赋能客户新分子快速合成。未来,公司还将持续提升科技与服务竞争力,坚持“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关注客户的实际需求,优化工艺、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助力海内外 ADC新药的开发和生产。 3、深化技术革新,做强特色技术平台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力度,深化技术革新,研发投入 20,157.7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94.85%,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14.84%,位于行业前列;在研项目 32个,涵盖抗肿瘤、糖尿病治疗、心脑血管治疗、神经系统治疗等多个关键领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高达 63.95%;累计知识产权项目获得授权数量 214个,其中发明专利 66个,实用新型 61 个,外观设计 4 个,软件著作权 83 个;累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10项。 公司始终坚持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驱动力和全球化战略布局,聚焦总部功能的复合能级提升,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力度,陆续构建了以上海总部为中心,辐射合肥、烟台、马鞍山、南京、等多地的研发体系,以及立足产业基础,位于菏泽、马鞍山、启东等多地的生产体系,各区域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结合,构建了协同联动机制,助力公司打造“全方位、全链条”产业化格局。 目前公司研发创新集聚效应持续增强,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脉络愈加清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资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未来公司一体化服务能级将全方位提升。 4、构建高层次人才梯队,打造行业领先的综合管理体系 公司立足全球化视野,不断从全球吸纳、引进行业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担任各业务板块管理职务或者关键技术岗位,持续优化现有的管理体系,并采用外延式发展模式,助力公司管理体系的升级,有效提升公司多属地布局的管理能级。此外,公司还以全流程、系统化为抓手,布局智能化信息系统,优化产业链运行机制向数字化、智能化及协同化方向发展。公司核心业务管理团队及各属地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曾经在国际国内的知名药企中任技术和管理岗位,具备远见卓识与国际化视野,拥有丰厚的研发经验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对全球行业发展趋势、政策动向、市场需求变化有清晰认知和深刻洞察,确保了公司能够持续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药物研发服务。 2022年,公司新增 1,882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 14.67%。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员工 3,368人,其中技术人员 2,154人,技术团队中硕士和博士比例为 22.42%。 公司人员按照职能划分明细如下:
秉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公司坚定不移的支持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公司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多层次、跨类别、全覆盖”培训模式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线“皓元云课堂”线上平台,上传课程超 1,000门,总计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培训 200余场,覆盖人数 5,000余人次。此外,为进一步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 2022年 1月,公司推出了 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总量为 100万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激励对象 220余人,约占公司 2021年 12月底员工总数的 14.9%。2022年 6月,因 2021年度权益分派方案实施完毕,公司对 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价格和授予数量进行了相应调整,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总量由 100万股调整为 140万股。优秀的人才队伍更好地保障了公司创新的原动力,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皓元医药是一家专注于为全球制药和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专业高效的小分子及新分子类型药物CRO&CDMO服务的平台型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业务包括小分子及新分子类型药物发现领域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研发,小分子及新分子类型药物原料药、中间体的工艺开发和生产技术改进,以及制剂的药学研发、注册及生产,致力于打造覆盖药物研发及生产“起始物料—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加速赋能全球合作伙伴实现从临床前到商业化生产的全过程。 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 7,000家合作伙伴。 凭借在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多年深耕小分子药物研发行业的经验,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数万种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以及高难度、高附加值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定制化 CRO技术服务;专注于特色仿制药原料药及其相关中间体和创新药CDMO业务,结合客户需求提供工艺研发及小批量制备、工艺优化、放大生产、注册和验证批生产以及商业化生产的 CDMO服务。同时在药物 IND和 ANDA注册申报阶段,公司为国内外医药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包括注册申报所需的原料药工艺研究、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及申报资料撰写等全流程高质量的 CMC服务。此外,公司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至制剂 CDMO领域,前后端一体化协同作用显著增强,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前后端一体化企业。 1、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业务 公司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业务主要在药物发现阶段提供毫克到千克级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分子砌块涵盖了新药研发领域所需的喹啉类、氮杂吲哚类、萘满酮类、哌嗪类、吡咯烷类、环丁烷类、螺环类、吡啶类、嘧啶类、吡唑类、核苷单体等化学结构类型产品;工具化合物产品种类覆盖基础科学研究和新药研发领域的大部分信号通路和靶标,涉及化学小分子、蛋白大分子、多肽、核酸及基因治疗原辅料分子、细胞治疗辅料分子等产品系列。公司具备较强的定制研发能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客户群体和市场规模,成为国内工具化合物领域较具竞争实力的参与者之一。 公司紧跟生物医药研发热点,在拓展和完善产品种类、技术储备的同时,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更新换代,着力提升产品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国内外形成了“MCE”“乐研”“ChemScene”品牌矩阵,通过多渠道进行客户拓展和品牌建设,建立细分市场竞争优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完成约 18,000种产品的自主研发、合成,累计储备超 8.7万种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其中分子砌块约 6.3万种,工具化合物约 2.4万种,构建了 150种集成化化合物库,合成技术在行业内具有较强优势,可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及科研服务。 此外,公司组建并打造了一支生物研发团队,开展生物试剂研发,持续不断拓展生物试剂产品种类。截至报告期末,已累计形成了重组蛋白、抗体、酶产品等各类生物大分子超过 5,900种,持续为全球的药品研发企业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生物科研试剂产品和高水平的技术服务。 公司终端客户多样,包括 Pfizer、JNJ、Lilly、MSD、Roche等跨国医药巨头,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并与 Thermo Fisher、Sigma-Aldrich、eMolecules、Namiki、VWR 等海外知名药物研发试剂专业经销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及科研服务。 2、原料药和中间体、制剂生产业务 原料药作为药物的有效活性成分,承载了药品生产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公司提供合成工艺开发、工艺优化和原料药注册申报等技术服务,并提供药品临床前/临床阶段、上市及商业化所需的百千克到吨级的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产品涵盖抗肿瘤、抗病毒、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等领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完成生产工艺开发的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种类累计超过 120个,其中107 个产品已具备产业化基础。公司专注于小分子药物研发服务与产业化应用的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并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在完善自身 CDMO产业布局的同时,打造覆盖产业链全周期的一体化产业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制剂业务主要对应药学研究、注册申报以及工艺验证、临床试验、注册申报阶段的样品生产和 MAH商业化生产。 公司产品储备丰富,特色仿制药与创新药双轮驱动、多元发展战略优势明显。仿制药业务中,公司专注于高壁垒特色原料药和中间体的开发,具备较强的研发合成能力,截至报告期末,项目数 249个,其中商业化项目有 58个,小试项目有 148个;同时在客户需求推动下,公司快速抓住行业发展契机,持续加大投入,加快升级创新药 CDMO 板块服务能级,截至报告期末,创新药CDMO承接了 456个项目,主要布局在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市场。尤其是在 ADC业务领域,构建了丰富多样的 Payload-Linker 成品库,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项目研发经验,报告期内,ADC项目数超 100个,合作客户超过 600家。在 PROTAC和小核酸药物等新兴领域的开发和服务能力方面,公司开展了更深层次的研发和布局,通过丰富产品类型,加速赋能全球合作伙伴实现从临床前到商业化生产的全过程。此外,公司在完善自身 CDMO产业布局的同时,还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聚焦制剂药学工艺研究、注册以及产业化服务,从而实现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主要的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产品与下游终端药品(创新药、仿制药)的彼此对应情况如下:
(二) 主要经营模式 1、生产和服务模式 公司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业务根据订单需求结合经济批量的原则制定生产规划。对于新颖的且无需大规模生产的单个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以实验室生产为主。对于备货期较短的产品,公司在安排具体生产任务时通过预留合理的库存量进行保障。 公司的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生产模式分为实验室生产模式和委外生产模式。为保证产品质量、加强技术保密,公司建立了委外生产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公司马鞍山产业化基地、山东菏泽产业化基地建成后,部分生产项目将会逐步转移,形成“自有生产+委外加工”并行的产业化模式。 公司在进行上述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同时开发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形成了核心技术平台,借助这些平台,可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对于有需要提供样品的项目,在技术交接环节同时进行样品交接。对于技术服务的项目,往往会存在多个阶段性的验收环节,待所有阶段性验收合格后,最终完成总的项目验收工作。 2、销售模式 公司业务均采用直销、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通过“MCE”“乐研”“ChemScene”和“ChemExpress”四大自主品牌产品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在不同地区针对性地进行销售。除深耕中国市场外,公司积极开展全球化布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境外覆盖的终端客户数量众多,地域包括北美、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对于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业务,公司主要采用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品牌宣传和营销。公司已与众多海内外知名药物研发试剂专业经销商及采购平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 Thermo Fisher、Sigma-Aldrich、eMolecules、Namiki、VWR等。线上推广形式,包含主题邮件推广、社交媒体推广及搜索引擎推广等;线下拓展形式,包括参加多种产业展会和学术大会并配以销售实地拜访、组织专题讲座的市场拓展方式。公司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有区别、多维度的推广销售。 对于原料药和中间体业务,公司直销模式方面,通过客户信息收集并对目标客户主动拜访、参加国内外行业展会和专业展会等方式,将公司研发技术实力、创新技术平台及市场影响力对外展示,获取潜在市场需求并进行后续定向产品和技术营销。经销模式方面,主要应用于国外市场的推广销售和服务,公司会优先选择国内外知名贸易服务商合作,丰富公司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更快、更多地与国外终端客户进行业务合作,同时可以相应减少汇率波动等海外销售的风险。 3、盈利模式 公司紧跟生物医药研发热点,凭借在药物化学、合成生物学和有机合成领域的技术优势,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在科学研究、药物发现阶段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等需求,为科研机构及药物研发企业提供多种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以及相关的化合物定制合成等技术服务。 在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领域,公司一方面通过高难度、高附加值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定制合成服务积累更多的新颖、前沿的化合物品种,并不断向生物试剂产品延伸探索,持续拓展和完善产品数量和技术储备,另一方面通过自主设计开发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研发体系,并结合差异化需求,从产品选择到市场定位等多方面提升产品差异化,进而推动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在原料药和中间体领域,实施特色仿制药与创新药 CDMO双轮驱动,加快仿制药 CDMO业务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以创造更高的价值。公司积极将业务延伸至制剂领域,延长客户的服务周期,提高与客户合作的粘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价值。 目前,公司产品和服务贯穿药物活性成分的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形成了“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特色原料药和中间体”一体化,并逐步向“起始物料—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产业服务平台延伸,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互相促进,客户需求导向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和持续创新机制,有效增加客户粘性和满意度,更好保障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给公司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撑和广阔的空间。 (三) 所处行业情况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专注于为全球制药和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专业高效的小分子及新分子类型药物的CRO&CDMO服务,致力于在药物分子砌块、工具化合物、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领域,打造药物研发及生产“起始物料—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加速赋能全球合作伙伴实现从临床前到商业化生产的全过程,让药物研发更高效,更快上市,更早惠及人类健康。 (1)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所处行业情况 面向生物医药行业的科研试剂主要包括化学试剂和生命科学试剂,其中,分子砌块属于高端化学试剂,工具化合物属于生命科学试剂。高质量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是提升药物筛选和候选分子成功率最实用的方法之一。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行业的发展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状况、全球药物研发支出、全球在研新药数量等情况息息相关。世界著名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企业产品线几乎覆盖了基础研究、医疗诊断和生物制药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通过不断地进行资源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高端科研试剂产品基本被国际巨头垄断。随着新药研发难度的加大、成功率的降低,后续全球研发支出依然有望实现稳健的增长态势。“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动力,广泛深度融合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领域。随着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快速发展,生物试剂的应用向体外诊断、生物制药、疫苗产业链、基因测序等工业领域渗透,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同时,在全球生物医药研发行业稳步增长的情况下,药物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的研发和生产也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在主流的科研试剂市场,由于品牌效应,进口试剂仍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尤其是高端的科研试剂,超九成依赖进口品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科学研究领域起步较晚,相较国外发达国家具有明显差距。但近年来,国产试剂因为供货周期短,研发投入加大以及价格优势,渗透率在稳步增加。目前随着全球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命科学研究的持续投入,生命科学试剂的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ReportLinker预计,到 2027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47亿美元,其他值得注意的试剂市场包括日本和加拿大,预计在 2020年至 2027年期间分别增长 4.9%和 3.8%。在欧洲,预计德国 2020-2027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3.9%。据MordorIntelligence预测全球生命科学试剂的市场规模 2020年为 421.7亿美元,到 2026年将达到668.2亿美元,2020-2026年行业预计实现复合年增长率为 7.9%。 (2)特色原料药及中间体所处行业情况 医药中间体是化学药物合成过程中制成的中间化学品,高级医药中间体往往只需一步到两步化学反应即可合成原料药并最终制成药物成品。从基础化工原料到制成化学制剂需要经过复杂的化学、物理工艺过程,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的生产集中了主要的合成工序和技术环节,是化学制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近年来,受益于全球医药市场部分重磅药物专利逐渐到期、全球原料药产业逐步从欧美向新兴市场转移、国内原料药行业逐步转型升级等行业变化,原料药在产业链中话语权明显提升,并迎来了新的机遇。根据 MarketsAndMarkets报告,全球 API市场规模预计到 2024年达到 2,45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6.1%。根据 Evaluate Pharma的统计,2020年至 2024年,专利到期的药品销售总额预计高达 1,590亿美元,这将大大刺激相关仿制药的原料药市场。随着全球仿制药规模的不断扩大,特色原料药的需求也随之迅速扩大,将极大地推动特色原料药的发展进程,加之国内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具备灵活、高效等竞争优势,中国企业逐步从初级竞争者向中、高级竞争者发展,深度参与全球医药行业的研发和生产。2019年 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推动原料药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绿色生产技术改造,提高大宗原料药绿色产品比重,加快发展特色原料药和高端定制原料药,依法依规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2021年 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出台,该政策鼓励原料药企业强化原料药合成工艺及发展模式的创新,广泛使用绿色环保技术设备,推动产业聚集,产业链协调发展,参与国际医药产业分工,全面开放发展。这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也表明了国家对高端特色原料药的大力支持。 (3)CRO/CDMO行业发展情况 创新研发的热潮下,医药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制药产业链中的分工逐渐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CDMO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及生产能力协助制药企业实现从概念到产品、从工艺开发到规模化生产,委托 CDMO企业已成为创新研发的一种重要路径。初创药企亦或是大型制药企业均能在 CDMO 所提供的优质服务中获益,CDMO 也跟随着医药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优化自身技术平台、拓展业务范围、延伸产业链,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实际需求。随着中国医药市场规模扩大、医药研发投入持续增多,创新药领域得到快速发展,提供创新药的早期研发至商业化生产服务链的 CDMO行业开始放量;凭借中国显著的工程师红利以及坚实的工业化基础吸引海外订单的转移;此外,基于成本和风险控制的考量,制药企业倾向于剥离生产职能,转向与 CDMO企业合作进行轻资产运营,同时有利的政策环境也驱动着 CDMO行业开启收获期。在这一系列作用因素的叠加下,我国 CDMO行业发展驱动力强劲。 根据 Frost&Sullivan统计,2021年创新药市场规模约为 9,67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市场总体的 69.0%。未来全球医疗技术不断突破,随着药物靶点和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深入,创新药领域将涌现更多产品,市场将突破万亿美元规模,预计在 2025年和 2030年将分别达到 12,227亿美元和 15,455亿美元。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以创新药为主导,2021年创新药市场占医药市场总体的 59.5%。 在创新药鼓励政策、医保动态调整支持、创新药研发支出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2017 年至 2021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从 7,990亿元增长至 9,4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4.3%。医药产业结构变革的新形势下,传统药企向创新药方向转型升级的意愿增强,新兴的创新型研发企业不断涌现,加速布局创新药赛道。未来创新药市场增速将高于仿制药及生物类似药市场增速,我国创新药行业驶入快速发展期,研发成果逐步兑现,2025年和 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14,010亿和 20,584亿元,2021年至 2025年和 2025年至 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 10.3%和 8.0%。 新药研发生产的热度将进一步促进我国 CDMO行业的发展。 根据《2022医药研发趋势年度分析》白皮书显示,截至 2022年 1月,2022年全球药物研发管线已达到 20109 个,管线规模首次突破 2 万大关;较 2021 年同期增长 8.22%,新增品种数达1,527种,增长率为 2021年增长速率的两倍(2021年增长率为 4.76%),远高于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 6.25%,达到了五年来的高峰。稳定增长的研发管线作为创新药行业销售额的先行指标,证明了原料药及中间体企业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伴随相关部门在加强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中国创新药行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根据 CDE统计数据 ,2022年受理化学药 1类创新药受理 452个品种(受理号 1036个),其中国产受理号 802个,涉及品种 343个;进口受理号 234个,涉及品种 109个;以审评任务类别统计,IND申请 436品种(受理号 1007个),同比减少 11.5%,NDA申请 16个品种(受理号 29个),同比减少 23.8%;2018-2022年化药 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受理情况详见下图。由图可见,2022年同比略有下降,但根据 2018-2022年的整体数据,创新药 IND申报整体还是呈现上升趋势,进入临床阶段的新药数量也有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16年之后登记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迅速增长,2022年,共有 3318项临床试验进行了公示,同比增长 1.2%。其中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最多,达到 2474个。说明我国对创新药物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逐渐加大,从而助力国内创新药市场的蓬勃发展。 2018-2022年化药 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受理情况 Frost&Sullivan显示,全球 CDMO 行业处于持续放量发展的趋势,保持较高的市场景气度。 2017 年至2021年,全球CDMO市场规模从394亿美元增长至63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5%。 预计 2025年将达到 1,243亿美元,2030年将达到 2,310亿美元,2021年至 2025年和 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增长率分别将达到 18.5%和 13.2%。近年来,一些跨国制药公司陆续宣布关闭或出售自有的原料药工厂,也进一步释放了传统制药公司内部制造开始向外包倾斜的信号。CDMO在药物创新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伴随着我国创新药行业业态向好,近年来 CDMO行业的发展势头强劲,迎来了快速增长。2017年至 2021年,中国 CDMO市场规模从 132亿元增长至 47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37.7%,预计 2025年将达到 1,571亿元,2030年将达到 3,559亿元。我国 CDMO行业显示出高于全球水平的增长速度,中国 CDMO市场占比全球市场比重逐年增长。2017年中国 CDMO市场仅占全球 CDMO市场总规模的 5.0%,到 2021年已扩大至 13.2%,预计于 2025年之后将占据全球市场超过五分之一的份额。(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