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中信银行(601998):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
原标题:中信银行: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二二年年度报告 (A股 股票代码 601998) 2023年3月23日 本行成立于 1987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最早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并以屡创中国现代金融史上多个第一而蜚声海内外,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 4月,本行实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 A+H股同步上市。 本行以建设成为“有担当、有温度、有特色、有价值”的最佳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为发展愿景,充分发挥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综合平台优势,坚持“以客为尊、改革推动、科技兴行、轻型发展、合规经营、人才强行”,向企业客户和机构客户提供公司银行业务、国际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机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托管业务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向个人客户提供零售银行、信用卡、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出国金融、电子银行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满足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截至 2022年末,本行在国内 153个大中城市设有 1,428家营业网点,在境内外下设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信银(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阿尔金银行和浙江临安中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7家附属机构。其中,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中信银行(国际)在香港、澳门、纽约、洛杉矶、新加坡和中国内地设有 31 家营业网点和 2 家商务中心。信银(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在香港和境内设有 3家子公司。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为本行全资理财子公司。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本行与百度公司联合发起设立的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阿尔金银行在哈萨克斯坦设有 7家营业网点和 1家私人银行中心。 本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稳健经营,与时俱进。经过 35年的发展,本行已成为一家总资产规模超 8.5万亿元、员工人数超 6万名,具有强大综合实力和品牌竞争力的金融集团。2022年,本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品牌 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 21位;本行一级资本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 1000家银行排名”中排名第 19位。 本行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年度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本行董事会于 2023年 3月 23日通过了本行 2022年年度报告全文及摘要。 会议应出席董事 11名,实际出席董事 11名。本行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了本次会议。 本行根据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 2022 年年度财务报告已经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和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根据中国和香港审计准则审计,并分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本行董事长、非执行董事朱鹤新,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方合英,副行长、财务总监王康,财务会计部总经理薛锋庆,声明并保证本行 2022 年年度报告所载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 利润分配预案:本报告第三章“公司治理—普通股利润分配政策及股息分配”披露了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拟提交 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的 2022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 10股派发现金股息 3.29元人民币(含税)。本年度不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提示:本报告中涉及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本行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当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 重大风险提示:报告期内,本行未发现存在对本行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风险。本报告详细描述了本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及本行采取的应对措施,具体请注意阅读本报告第二章“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相关内容。 本报告除特别说明外,金额币种为人民币。 释 义 ............................................................................................................................ 4 董事长致辞 .................................................................................................................... 5 行长致辞 ........................................................................................................................ 9 第一章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14 第二章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22 2.1 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 22 2.2 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 23 2.3 核心竞争力分析 ............................................................................................ 23 2.4 经营业绩概况 ................................................................................................ 25 2.5 财务报表分析 ................................................................................................ 26 2.6 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问题 ............................................................................ 53 2.7 业务综述 ........................................................................................................ 65 2.8 风险管理 ........................................................................................................ 94 2.9 重大投资、重大收购、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事项 .................................. 103 2.10 前景展望 .................................................................................................... 103 2.11 结构化主体情况 ........................................................................................ 105 第三章 公司治理 .................................................................................................... 106 第四章 环境、社会与治理(ESG) ..................................................................... 159 第五章 重要事项 .................................................................................................... 168 第六章 普通股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193 第七章 优先股相关情况 ........................................................................................ 207 第八章 可转换公司债券相关情况 ........................................................................ 211 第九章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书面确认意见 ............................................ 214 第十章 备查文件 .................................................................................................... 217 第十一章 审计报告及财务报告 ............................................................................ 218 报告期 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之间 本行╱公司╱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本集团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 临安中信村镇银行 浙江临安中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上交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香港联交所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香港上市规则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 新湖中宝 新湖中宝股份有限公司 信银理财 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信银投资 信银(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原振华国际财务有限公司) 原中国银监会 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烟草 中国烟草总公司 中国银保监会╱银保监会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监会╱证监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信百信银行 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股份 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8月更名前为中信泰富有 限公司) 中信国际资产 中信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中信国金 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中信金控 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中信集团 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12月改制更名前为中国 中信集团公司) 中信金租 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中信银行(国际) 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原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 中信有限 中国中信有限公司(2014年8月更名前为中国中信股份有 限公司) (注:本释义条目以汉语拼音排序) 各位股东: 时间记录前行的脚步,岁月镌刻奋斗的辉煌。刚刚过去的 2022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2022年也是中信银行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之年,中信银行迎来了三十五岁生日。三十五年来,中信银行栉风沐雨,始终与党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踔厉奋发、攻坚克难中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2022年,中信银行总资产规模超过 8.5万亿元;营业收入达 2,113.92亿元,较上年增长 3.34%;净利润达 621.03 亿元,较上年增长 11.61%。不良贷款余额652.13亿元,不良贷款率 1.27%,不良贷款连续两年实现量、率“双降”,拨备覆盖率上升 21.12 个百分点至 201.19%。努力付出终有回报,过去的一年我们的股价和市值涨幅持续跑赢大市,在国内上市银行同业中名列前茅,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我们过去一年经营发展和综合实力的认可。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全体中信人的辛勤付出,得益于广大股东客户的心手相连。我谨代表董事会,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中信银行的关心与帮助,衷心感谢全体中信人的付出与贡献。基于良好的业绩表现,董事会建议分派年度股息每 10股人民币 3.29元,继续保持高分红以回馈广大投资者。 回顾 2022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改革艰巨繁重。面对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中信银行积极助力稳经济大盘,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喜人成绩。经营业绩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我们“势”的变化,我们的战略执行更为坚定,业务经营更有成效,发展质量更加夯实。 我们坚定“进”的方向,服务实体,担当有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与实体共生共荣。我们心系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牢记“践行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的发展使命,确保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我们始终保持崇高的使命感和力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聚焦实体经济,坚守初心使命,将着力点放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巧用金融活水助企纾困,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相关领域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 35%、22%、67%、37%。我们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涉农贷款增速达 23%。我们积极满足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需求,在助力国家发展和实体经济“枝繁叶茂”中,实现了自身可持续发展。 我们打通“进”的路径,创新驱动、改革突破。创新是根植于中信人血脉的基因,我们深知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唯有改革,才有活力。我们秉持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厚植开放包容的创新土壤,坚持激励创新和宽容创新并举,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第二增长曲线。我们科学研判“时”与“势”,把握“危”与“机”,因时因势推出了“342强核行动”,着力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为未来银行发展绘制了翔实的施工图和路线图。我们加快体系和机制的改革,自上而下调整零售组织体系,由点到面推动公司大客户经营上移,因势利导对风险、科技、财资、公司、金市板块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调整。我们顺应科技创新趋势,持续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全年信息科技投入近 90亿元,近四年来科技人员数量增长近两倍,达 4,762人。我们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成立了大数据中心,上线“天元司库、零售 M+、鲲鹏系统”等一批高价值平台,为建设“数字中信”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始终紧盯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布局新赛道、锻造撒手锏、构筑护城河,才能不断培育新的增长动能。 我们汇集“进”的动能,融合聚力、资源共享。协同是中信集团最大的优势,也是中信银行最大的“靠山”。2022年 7月,中信金控正式成立,驱动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引擎”已全方位运转,协同融合聚力也拥有了更坚实的抓手。作为中信集团协同的主平台,中信银行一直发挥着协同工作“火车头”的作用。我们不断激发协同新动能,进一步践行“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理念,强化资源形成协同发展“共同体”,为客户提供“不止于金融”的最佳综合服务。2022年,我们首次实现了 37家分行业务协同全覆盖,协同联合融资规模突破 2万亿大关,零售产品交叉销售规模踏入千亿俱乐部,协同资产托管规模首次跃上 2万亿平台。 无论一个难题还是多元需求,无论一个行业还是千行百业,中信联合舰队的“飞轮效应”正在不断凸显,为银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十五载驰而不息,三十五载风雨兼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当前,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时代转折与求新求变交织的关键时刻,我们推出“让财富有温度”的全新品牌口号,旨在传递金融亦可迸发出有温度的力量,让每一份价值都能被悉心守护。我们相信,在中信集团等广大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在“强核行动”的指引下,只要紧跟政策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夯实治理根基,必将无惧风云变幻,在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中“强筋壮骨”,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突破。 紧跟政策导向,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我们相信,只有紧扣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脉搏,把握好市场发展趋势和机遇,才能掌握赢得市场的密码。我们积极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聚焦民生之本,紧抓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机遇,充分发挥消费金融和金融租赁平台作用。 ESG管理体系为抓手,大力践行双碳战略,锻造绿色金融优势。我们 我们以健全 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乡村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乡村振兴业务优势。我们把握科创金融机遇,支持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持续打造新经济领域优势。 在经营路上,我们一直努力传递中信温度,贡献中信力量,静待春暖花开。 保持战略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核。我们相信,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在“促进共同富裕”这一时代主旋律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以中信金控平台成立为契机,紧抓国家经济“供需并重”改革的机遇,加速、加力推进“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竞争力建设,打造富有中信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价值链,全力打造高能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做出优势。 夯实治理根基,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相信,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价值银行的理念和导向,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久久为功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筑牢治理之基,坚持“守正创新”,健全科学决策的公司治理体系。我们聚焦“人才强行”,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基业长青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我们坚持“科技兴行”,支持和驱动经营管理由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变,努力夯实科技基座。我们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全面加强风险内控管理,守牢资产质量生命线。我们信守合规理念,坚持“正己守道”,筑牢合规经营生命线。我们坚信,在高质量价值经营的理念下,经营之路既要“走得快”,更要“走得稳”“走得实”,走出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步伐。 乘势而上开新局,奋楫扬帆再起航。走进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三十又五”的中信银行正在以比“而立之年”更加成熟的姿态立于竞争强手之林,立于时代发展潮头。中信银行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努力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奋力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新的辉煌。三十五年笃行不怠、砥砺前行,中信银行必将行而不辍,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 董事长、非执行董事 朱鹤新 2023年 3月 23日 各位股东: 2022,在纵横交织的网格里寻光向上,所有经历都让我们更加相信:微笑,是抵达黎明的篝火。 一年前,中信银行以“归零”之心播下“强核”之种,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全面构建核心经营能力,经过全体干部员工的辛勤耕耘,我们欣喜地看到,这颗种子正在以崭新姿态萌发而上:2022年,本行总资产超 8.5万亿元,存贷款规模双双突破 5万亿,净利润跨上 600亿元台阶,再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不良贷款连续两年实现量率“双降”,拨备覆盖率时隔 8 年重回 200%以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营收及非息收入保持较好增长,净息差和存款成本变动表现良好,轻资本转型迎来“收获季”。经营基本面的全面向好,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认可,中信银行市值涨幅位居同业前列,我们再次计划以上市以来最高的现金分红让投资者共享经营成果。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我们以这份凝聚最大努力的答卷致敬时代、温暖初心。 我们感恩这个伟大时代,国家的改革强盛,让我们有了生长的土壤与信心;我们也珍视使命与初心,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让我们有了坚韧向上的勇气与意志。选择相信、坚守勇气,纵使举步维艰,纵然雄关漫道,我们义无反顾。这是中信银行一路走来,三十五张成绩单背后的精神传承,也是比成绩单更宝贵的文化底色。我接过中信银行经营发展的“接力棒”,已经历三个完整年度,回望征程,虽说“风雨兼程”是常态,但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逆境”却具空前之势:不良居高、发展偏重都是彼时中信银行面临的棘手问题,我们的传统竞争优势受到挑战,盈利能力承压严重;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为我们的经营发展再添一层迷雾。身处多重矛盾的“交织期”,站在“背水一战”的关口,向左还是向右?慢走还是快跑?这是每一名中信人都关心的问题,也是市场投向中信银行的聚光灯。面对逆境与挑战,我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不能被逆境击倒,更这一年,这三年,我们革故鼎新、向内求索,在蓄势聚能、夯实发展基本盘中重塑核心经营能力。面向市场、面向发展,我们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开启了中信银行的“破”与“立”,我们提出“谋远、谋好、谋快”并举的经营哲学,不断破除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传统观念、思维定式和惯性做法,努力建立具备“中信特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我们以理念升级推进风险管控体系完善。 全面打响“资产质量攻坚战”,努力建成“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更加追求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一方面,以“名单制”精准推进存量风险加速出清,同时推动不良资产处置从“处置资产”到“经营资产”的理念转变,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置体系,最大限度减损增效;另一方面,坚持系统观念,从审批体制改革、到责任体系完善、再到风险文化建设,多维实施全面风险体系加固行动,力促“驭变量”能力提升,最大限度控制风险增量。我们以轻资本转型推进经营模式变革。“轻资本”转型,不仅意味着“轻资产”,也意蕴着“轻成本”。 为此,我们聚焦“大财富管理”,努力做大轻资本收入,减轻对息差及资本的依赖,让资产负债表尽可能向着“远周期”和“集约瘦身”的方向演变;我们加速科技赋能,全面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的移动互联服务体系,加强流程与业务整我们 合,最大程度树立“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优势,激发轻型发展活力。 以组织重塑推进体制机制优化。全面推进科技、风险、公司、零售、金融市场等板块的组织架构调整,以期通过新的生产关系驱动生产力提升。打破部门竖井藩篱,最大限度消除部门职责“空白”与“交叉”地带,大力推行“产品部门客户化、客户部门产品化”,更好地推动客户分层经营,努力实现响应跑在需求前面;以“领域制”改革引领组织进化,催动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更加高效融合,在前中后台倡导和培养数字化的思维和意识,尽快搭建起高效科学的决策“驾驶舱”……我们相信,这些努力,会让我们距离理想中敏捷型银行的模样更近一点,“轻型化、智能化、平台化”的演进,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这一年,这三年,我们扎根时代、向外生长,在报国惠民、践行使命担当中坚定前行方向。无论身处何种阶段,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是我体经济。普惠金融、制造业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信贷获得长足发展,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 30%、39%、41%、57%;积极服务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战略,业内首家推出自主研发的系统化司库管理平台,为央国企司库体系建设贡献中信智慧;针对小微企业,我们急其所急、想其所想,用守望相助持续传递“中信温度”。面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我们不遗余力服务社会民生。我们加快财富管理布局,推出“让财富有温度”品牌主张,近 4万亿的零售管理资产,逾万亿的个人存款,背后承载的是让财富增值惠及更多大众的朴素愿望;从全面开源全套生僻字解决的中信方案,惠及千万“数字鸿沟”民众,到开发安居场景消费贷款产品,满足新市民融资需求,再到推动网点和 APP适老化改造,推出“幸福+”养老账本,背后承载的是对每一个金融需求的关怀;我们体系性推动 ESG建设,倾情于祖国的绿水青山,也融爱于员工的健康福祉,致力于打造“百千万”精准扶贫工程品牌,也奉献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背后承载的是我们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三年来我们沉心谋划与提气疾行,所有努力都在于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桎梏,所有进化都在于更好地为客户和股东创造价值。我们经历的每一次阵痛,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转化为中信银行的价值成长。历经三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被逐渐解决,我们的主要发展指标已回归股份制银行前列,经营业绩和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串联来时路,不经意间,一条“微笑曲线”已跃然纸上——这不仅是经营指标的触底反弹,更是中信人心怀信念向前奔赴的最真实样子。 如今,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给予我们以更大的汇于沧海的勇气和决心。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秉持“永不弱星光之势”的精神追求,去迎接下一个全力以赴。征程再启,面向未来,让“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链更好地聚合融通仍将是我们经营管理的核心,我们将一如既往“以客户为中心”,以“数字化转型”和“中信协同”为助推,打造更加鲜明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纵深推进中信银行高质量发展。 从营业时间固定转向 7×24不打烊,我们更加在意这些努力“背后的价值”。为此,我们将面向自己做加法,把复杂和思考留给自己:以应用赋能为引领,大力推动“数业技”融合,在产品创新、能力构建、客户服务等层面不断突破,寻找“更加懂你”的时代坐标,同时积极推动关键基础设施国产化,加快拥抱最新人工智能领域变革,为银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探路。我们也将面向客户做减法,把简单和便捷留给客户:以人为本、以心为始,努力实现更精准的客户与行业洞察、更智能的产品与需求匹配、更极致的服务与体验触达是我们在数字化转型路上的永恒追求,尽可能向客户提供一站式、多场景的专业化服务,让资产配置的目标变得清晰,让财富保值增值的行动更为精准,让客户获得“大不一样”的服务体验。 我们相信,协同不仅是中信银行的独特名片,更是我们最大核心竞争力。在几代中信人的努力下,“中信协同”在“财富管理、综合融资、资产托管、不良处置”等多项领域发挥出巨大势能,不仅对整体经营的支点作用和催化作用更加明显,而且在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方面的贡献也日渐突出。“中信金控”的成立,进一步提升了中信旗下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公司的聚合程度,在金融脱媒、跨界竞争的大背景下,让我们对做强做优做大综合金融服务有了更大信心。背靠“中信联合舰队”,我们将进一步发挥“金融全牌照”“产业全覆盖”的优势,汇聚中信各领域专家,释放“1+1>2”的集成优势和叠加效应,让“千人千面”的资产配置成为可能,让“不止于金融”的服务产生更多新可能。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迎变应变从未休止。站在时代风口,我们正在面对的或即将面临的,从未如此多元。我们并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也许明天的“暴风”来得更加猛烈,但我们并不困缚,也并不彷徨。因为我们相信,是变化、是挑战、亦是机遇;因为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变局带来怎样挑战,银行“服务实体、普惠于民”的根本使命不会变,客户作为商业逻辑起点的本源不会变;因为我们相信,跨过逆境即是辉煌,我们一定会在建设“价值银行”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 片星辰大海里,我们只是荧荧之光,但其中的崇高之意让我们脚步不停、追求不息。未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围绕“为客户和股东创造价值”,循着“342 强核行动”的脉络,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奔跑,“越向前,越精彩”! 2023,烟火如常、温暖如初,你我的坚持,终将美好。因为相信,所以微笑! 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 方合英 2023年 3月 23日 1.1 公司信息
2015年本行注册地址由“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 8号富华大厦 C座”变更为“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
2 关于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变更详细情况参见本行于 2022年 12月 13日在上交所网站(www.sse.com.cn)、香港联交所披露易网站(www.hkexnews.hk)和本行网站(www.citicbank.com)发布的《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变更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的公告》。 3 关于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变更详细情况参见本行分别于 2022年 12月 13日、2023年 2月 21日在上交所网站(www.sse.com.cn)、香港联交所披露易网站(www.hkexnews.hk)和本行网站(www.citicbank.com)发布的《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变更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的公告》《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变更保荐
2022年1月,本行获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银行间本币市场“市场创新奖X-Repo”“市场创新奖X-Bargain”“市场创新奖X-Swap”“市场影响力奖—核心交易商”“市场影响力奖—货币市场交易商”“市场影响力奖—同业存单发行人”“市场影响力奖—债券市场交易商”“市场影响力奖—衍生品市场交易商”“市场影响力奖—对外开放参与机构”;被债券通有限公司评为“北向通优秀做市商”;被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公司评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金融市场创新参与者”。 2022年2月,本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全球银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21位;获评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年度集中清算业务综合奖优秀清算会员”“年度发行登记托管结算业务综合奖优秀结算成员”“年度标准债券远期自营清算优秀奖”。 2022年3月,本行被上海票据交易所评为年度“优秀市场机构”“优秀承兑机构”“优秀托管结算机构”“优秀票据支付服务机构”“优秀商票信息披露服务机构”“优秀票据业务宣传推广机构”;本行手机银行被新浪金融研究院评为“年度创新手机银行”。 2022年5月,本行获评全景网“中小投资者关系互动奖”;本行审计科技平台被《中国银行保险报》评为“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年度数字化风控优秀案例”。 2022年6月,本行开放银行2.0项目被《亚洲银行家》评为“中国最佳API和开名”中位列第19位;本行在中国银保监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级位列股份制银行第2位;本行审计科技平台获评全国首届数字化审计论坛“内部审计数字化卓越案例”,获评《亚洲银行家》“亚太区最佳监管技术实施奖”。 2022年8月,本行被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评为“全国性银行年度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优秀机构”;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评为“优秀一带一路货币交易机构”“最佳外币拆借会员”。 2022年9月,本行被中国银保监会及中国银行业协会评为“绿色银行评价先进单位”;获评上海清算所“优秀结算成员”“优秀承销商”“优秀清算会员”“标准债券远期自营清算优秀奖”;被《中国基金报》评为“最佳私募销售银行”;获评《每日经济新闻》“年度财富管理奖”;被《证券时报》评为“年度养老金融服务银行”;获得《财经》主办的第一届生态品牌峰会“生态品牌认证”,“中信碳账户”“供应链金融”入选“生态品牌标杆案例”。 2022年10月,本行获评《中国证券报》“银行理财销售金牛奖”;被证券之星评为“年度最具成长性银行”“年度最具社会责任银行”。 2022年11月,本行入选新华网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评选的“企业ESG普惠金融优秀案例”;获评证券之星“年度最佳财富管理奖”;被投资者网评为“年度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商业银行”;被《华夏时报》评为“年度零售银行”。 2022年12月,本行被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评为“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优秀参与机构”;被《经济观察报》评为“年度卓越品牌银行”;被《财经》评为“最具品牌影响力财富管理银行”;被《21世纪经济报道》评为“最佳汽车金融服务银行”;获评界面“年度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被中国交易银行年会组委会评为“最佳交易银行品牌奖”“最佳跨境金融服务银行”;本行乡村振兴案例入选人民网财经研究院评选的“乡村振兴创新案例”。 1.4.1 经营业绩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 2022年 2021年 增幅(%) 2020年 204,557 3.34 194,731 营业收入 211,392 73,318 65,569 11.82 57,816 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 73,416 65,517 12.06 57,857 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 62,103 55,641 11.61 48,980 归属于本行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61,850 55,511 11.42 48,818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75,394) 156,863 195,066 上年同期为负 每股计 (注) 基本每股收益(元) 1.17 1.08 8.33 0.94 (注) 稀释每股收益(元) 1.06 0.98 8.16 0.86 (注)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元) 1.17 1.07 9.35 0.94 (注) 0.97 8.25 0.86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稀释每股收益(元) 1.05 3.99 (1.54) 上年同期为负 3.21 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元) 注:有关指标根据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的规定计算。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度 项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54,030 54,364 52,032 50,966 营业收入 17,350 15,174 14,579 15,000 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 归属于本行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17,310 15,164 14,556 14,820 的净利润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9,757 6,462 (31,328) 190,175 1.4.2 盈利能力指标 增减 项目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 (1) 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A) 0.72% 0.04 0.69% 0.76% (2)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 10.80% 10.73% 0.07 10.11% (2)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10.75% 10.70% 0.05 10.07% (3) 成本收入比 30.53% 29.20% 1.33 26.65% (4) 1.08% 0.04 1.64% 信贷成本 1.12% (5) 净利差 1.99% (0.07) 2.18% 1.92% (6) 净息差 1.97% 2.05% (0.08) 2.26% 注:(1)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净利润/期初和期末总资产余额平均数。 (3)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4)信贷成本=当年计提贷款及垫款减值损失/贷款及垫款平均余额。 (5)净利差=总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总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 (6)净息差=利息净收入/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1.4.3 规模指标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 2021年 增幅 2020年 项目 12月 31日 12月 31日 (%) 12月 31日 总资产 8,547,543 8,042,884 6.27 7,511,161 (1) 贷款及垫款总额 4,855,969 6.11 4,473,307 5,152,772 —公司贷款 2,524,016 2,336,179 8.04 2,170,400 —贴现贷款 511,846 465,966 9.85 411,007 —个人贷款 2,116,910 2,053,824 3.07 1,891,900 总负债 7,861,713 7,400,258 6.24 6,951,123 (1) 客户存款总额 4,736,584 7.66 4,528,399 5,099,348 (2) —公司活期存款 1,951,555 1,974,319 (1.15) 1,915,266 —公司定期存款 1,855,977 1,789,956 3.69 1,674,846 —个人活期存款 349,013 310,054 12.57 327,110 —个人定期存款 942,803 662,255 42.36 611,177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1,174,763 (2.64) 1,163,641 1,143,776 拆入资金 70,741 78,331 (9.69) 57,756 归属于本行股东的权益总额 665,418 626,303 6.25 544,573 归属于本行普通股股东的权益总额 550,477 511,362 7.65 469,625 归属于本行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 11.25 10.45 7.66 9.60 产(元) 注:(1)根据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2018年度金融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8〕36号),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金融工具利息应包含在相应金融工具的账面余额,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中。自2018年起,本集团按照上述通知要求编制财务报表。为便于分析,此处“贷款及垫款总额”“客户存款总额”不含相关应计利息。 (2)公司活期存款包括对公客户活期存款和汇出及应解汇款。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增减(%) 项目 12月 31日 12月 31日 12月 31日 (1) 不良贷款率 1.27% 1.39% (0.12) 1.64% (2) 180.07% 21.12 171.68% 拨备覆盖率 201.19% (3) 贷款拨备率 2.55% 2.50% 0.05 2.82% 注:(1)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及垫款总额。 (2)拨备覆盖率=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余额(不含应计利息减值准备)/不良贷款余额。 (3)贷款拨备率=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余额(不含应计利息减值准备)/贷款及垫款总额。 1.4.5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政府补助 386 203 141 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益 26 142 (32) 其他净损益 24 (30) (29) 非经常性损益净额 378 199 254 非经常性损益所得税影响额 (131) (66) (98) 非经常性损益税后利润影响净额 247 133 156 其中:影响母公司股东的非经常性损益 130 162 253 影响少数股东的非经常性损益 (6) 3 (6) 1.4.6 其他主要监管指标 2022年 2021年 变动 2020年 (注) 项目 监管值 12月 31日 12月 31日 百分点 12月 31日 资本充足情况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7.50% 8.74% 8.85% (0.11) 8.74% 一级资本充足率 ≥8.50% 10.63% 10.88% (0.25) 10.18% 资本充足率 ≥10.50% 13.18% 13.53% (0.35) 13.01% 杠杆情况 杠杆率 ≥4% 6.78% (0.19) 6.40% 6.59%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覆盖率 ≥100% 168.03% 146.59% 21.44 135.14% 流动性比例 其中:本外币 ≥25% 62.61% 59.09% 3.52 58.09% 人民币 ≥25% 59.99% 2.19 58.21% 62.18% 外币 ≥25% 69.24% 58.98% 10.26 67.11% 注:(1)本表指标均按中国银行业监管并表口径计算。 足率、杠杆率指标)。 1.4.7 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差异 本集团根据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的 2022 年末净资产与2022年净利润无差异。 2.1 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2年,我国银行业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经营和生活,充分挖掘新动能和新的增长潜力,全力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强公司治理建设,股权管理更趋完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新增信贷资源重点向小微企业、制造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倾斜;继续推动中间业务提质升级,财富管理类业务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内生风险防控能力,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从宏观经济看,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等严峻挑战,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风险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3.0%,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 1.0、1.5、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32.8%、50.1%、17.1%。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具备较多有利条件。 从行业发展看,银行业总资产、利润稳健增长,资产质量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较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 379.4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0.0%;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 2.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 5.4%;年末不良贷款余额 2.9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 1.63%;资本充足率 15.17%。 从政策举措看,监管机构扎实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出台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23条措施,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和补充投资资本金,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创设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交通物流、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制造强国战略,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监管机构“严监管、重处罚”态势不减,市场乱象存量问题持续减少,商业银行继续回归本源,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行以建设成为“有担当、有温度、有特色、有价值”的最佳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为发展愿景,充分发挥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综合平台优势,坚持“以客为尊、改革推动、科技兴行、轻型发展、合规经营、人才强行”,向企业客户和机构客户提供公司银行业务、国际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机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托管业务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向个人客户提供零售银行、信用卡、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出国金融、电子银行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满足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报告期内,本行业务具体信息请参见本章“业务综述”部分。 2.3 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治理规范高效。本行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建设,坚持两个“一4 以贯之”,始终坚持市场化运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和业务运营体制机制,形成了管理高效、分工专业的组织架构体系。参照现代银行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党建工作要求,搭建了“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科学架构,实现党的领导有机融入公司治理,按照前台、中台、后台相分离的原则,建立起涵盖总行部门条线和分支行板块的矩阵式管理模式。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规范运作,有效履职。 综合协同优势明显。本行遵循“一个中信、一个客户”发展原则,坚持“利他共赢”协同理念,不断做强集团协同主平台。以客户为中心,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大”服务体系,以发展为主线,深挖融融、产融、母子、跨境、区域“五大”合作领域,以结果为导向,做好机制、智库、人才、系统、品牌“五大”支5 持保障,深度打造中信协同“两圈一体” 生态体系,提高协同乘数效应,为客户提供“不止于银行、不止于金融、金融+实业”的最佳综合服务。 4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 并以屡创中国现代金融史上多个第一而蜚声海内外。创新不仅是深植于本行的基因,也是驱动本行发展的新引擎。本行传承和发扬“开拓创新”的中信风格,持续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投行业务、跨境业务、机构业务、交易银行、汽车金融、出国金融、信用卡、外汇做市、公募基金托管等业务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风险防控科学有效。本行持续健全完善“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质效。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有效传导稳健的风险偏好。 6 深入推进“五策合一”,将资源投向国家有需要、市场有前景的关键领域和优质客户,根据形势和政策变化,适时调整授信策略。坚持强化控新清旧,提升全机构、全产品、全客户、全流程风控能力,巩固资产质量向好趋势。加快智能风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线上化业务风控能力,持续建设全面风险智能管理平台,开发大数据风险管理工具,提升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精准性。 金融科技全面赋能。本行始终坚持以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为业务发展全面赋能,推动本行成为一流科技型银行。本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驱动业务和运营模式转型,打造数据驱动型发展模式。投产国内中大型银行首个自主分布式核心系统,金融科技综合赋能能力实现全面跃升,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由点及面深度渗透到业务各领域,成为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品牌文化特色鲜明。本行通过对三十五年发展所积淀的文化基因的提炼与升华,确立了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本行以成为“有担当、有温度、有特色、有价值”的最佳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为发展愿景,坚持“客尊、诚信、创新、协作、卓越”的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为客户谋价值、为员工谋幸福、为股东谋效益、为社会尽责任”的企业使命。发布品牌新主张“让财富有温度”,以全新面貌回馈利益相关方。2022年2月,本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21位,品牌价值128亿美元。 特点及成长规律,建立以价值为导向、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才管理机制,搭建市场化、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服务全行战略转型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本行树立“凝聚奋进者、激励实干者、成就有为者”的人才观,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部选配机制,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持续优化考核评价,不断强化激励约束,构建多元化人才发展通道,着力打造业务精、管理强、价值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2.4 经营业绩概况 2022年,本集团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持续推进三年发展规划,深入实施“342 强核行动”,着力提升发展质量,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经营发展保持向上向好态势。 经营效益稳定增长,盈利能力表现良好。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113.92亿元,比上年增长 3.34%;其中实现利息净收入 1,506.47亿元,比上年增长 1.86%,实现非利息净收入 607.45亿元,比上年增长 7.21%;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 621.03亿元,比上年增长 11.61%;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A)为 0.76%,比上年上升 0.0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为 10.80%,比上年上升 0.07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继续“双降”,资产质量保持向好态势。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 652.13 亿元,比上年末减少 22.46 亿元,下降 3.33%;不良贷款率1.27%,比上年末下降 0.1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 201.19%,比上年末上升 21.1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 2.55%,比上年末上升 0.05个百分点。 业务规模稳步增长,继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 85,475.4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6.27%;贷款及垫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51,527.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6.11%;客户存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50,993.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7.66%。报告期内,本集团积极落实国家稳经济大盘政策,加大对重点区域和行业的信贷支持,服务好制造业、高新技术、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同时,优化调整业务结构。 2.5.1 利润表项目分析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 621.03 亿元,比上年增长11.61%。下表列示出报告期内本集团主要利润表项目变化。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 2022年 2021年 增减额 增幅(%) 营业收入 204,557 6,835 3.34 211,392 —利息净收入 150,647 147,896 2,751 1.86 —非利息净收入 60,745 56,661 4,084 7.21 营业支出 (138,074) (138,988) 914 (0.66) —税金及附加 (2,122) (2,203) 81 (3.68) —业务及管理费 (59,737) (4,811) 8.05 (64,548) —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 (71,404) (77,048) 5,644 (7.33) 营业外收支净额 98 (52) 150 上年同期为负 利润总额 73,416 65,517 7,899 12.06 所得税 (10,466) (9,140) (1,326) 14.51 净利润 56,377 6,573 11.66 62,950 其中: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 62,103 55,641 6,462 11.61 2.5.1.1 营业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2,113.92亿元,比上年增长 3.34%。其中,利息净收入占比 71.3%,比上年下降 1个百分点;非利息净收入占比 28.7%,比上年上升 1个百分点。 单位:% 2022年 2021年 项目 利息净收入 72.3 71.3 非利息净收入 28.7 27.7 合计 100.0 100.0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 1,506.47亿元,比上年增加 27.51亿元,增长 1.86%。下表列示出本集团生息资产、付息负债的平均余额和平均利率情况。 其中,资产负债项目平均余额为日均余额。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 2021年 平均收益 平均收益 项目 平均余额 利息 率╱成本 平均余额 利息 率╱成本 率(%) 率(%) 生息资产 贷款及垫款 4,666,055 232,636 4.99 4,979,084 239,656 4.81 (1) 金融投资 1,831,848 58,814 3.21 1,752,694 59,674 3.40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406,712 6,100 1.50 408,003 6,073 1.49 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 345,851 7,947 2.30 333,761 6,515 1.95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75,144 1,092 1.45 64,665 1,267 1.96 小计 7,225,178 306,165 4.24 7,638,639 313,609 4.11 付息负债 客户存款 4,999,113 102,997 2.06 4,630,091 92,388 2.00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 1,211,197 25,504 2.11 1,226,365 30,031 2.45 款项及拆入资金 已发行债务凭证 966,176 27,082 2.80 852,438 26,962 3.16 向中央银行借款 169,058 4,974 2.94 226,967 6,804 3.00 75,329 1,631 2.17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96,959 1,935 2.00 其他 10,573 470 4.45 10,852 453 4.17 小计 7,453,076 162,962 2.19 7,022,042 158,269 2.25 利息净收入 150,647 147,896 (2) 净利差 1.92 1.99 (3) 2.05 净息差 1.97 注: (1)金融投资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投资。 (2)净利差=总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总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 (3)净息差=利息净收入/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本集团利息净收入受规模因素和利率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项目 规模因素 利率因素 合计 资产 贷款及垫款 15,620 (8,600) 7,020 金融投资 2,691 (3,551) (860)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19) 46 27 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 236 1,196 1,432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205 (380) (175) 利息收入变动 18,733 (11,289) 7,444 负债 客户存款 7,380 3,229 10,609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 (372) (4,155) (4,527) 拆入资金 已发行债务凭证 3,594 (3,474) 120 (1,737) (93) (1,830) 向中央银行借款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469 (165) 304 其他 (12) 29 17 利息支出变动 9,322 (4,629) 4,693 利息净收入变动 9,411 (6,660) 2,751 净息差和净利差 报告期内,本集团净息差为 1.97%,比上年下降 0.08 个百分点;净利差为1.92%,比上年下降 0.07个百分点。本集团生息资产收益率为 4.11%,比上年下降 0.13 个百分点,付息负债成本率为 2.19%,比上年下降 0.06 个百分点。2022年,受市场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承压,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坚决贯彻落实让利实体经济的方针政策,同时平衡好发展需要,坚持“量价平衡”“质效并重”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加大优质资产的营销和获取,另一方面把存款成本管控作为工作重点,努力通过结构优化稳定息差水平。 2.5.1.3 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息收入 3,136.09亿元,比上年增加 74.44亿元,增长 2.43%,主要是生息资产规模增长抵销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的影响所致。 本集团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金融投资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利息收入、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以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要组成部分。 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为 2,396.56 亿元,比上年增加 70.20亿元,增长 3.02%,主要原因为贷款及垫款平均余额增加 3,130.29亿元抵销平均收益率下降 0.18个百分点的影响所致。其中,公司贷款平均余额增加 1,454.19亿元,利息收入增加 48.85亿元,个人贷款平均余额增加 1,125.73亿元,利息收入增加 36.68亿元。 按期限结构分类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 2021年 项目 平均收益 平均收益 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 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 率(%) 率(%) 短期贷款 1,671,528 81,968 4.90 1,558,714 81,856 5.25 中长期贷款 3,307,556 157,688 4.77 3,107,341 150,780 4.85 合计 4,979,084 239,656 4.81 4,666,055 232,636 4.99 按业务类别分类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 2021年 项目 平均收益 平均收益 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 平均余额 利息收入 率(%) 率(%) 公司贷款 2,434,461 109,157 4.48 2,289,042 104,272 4.56 个人贷款 2,083,366 120,438 5.78 1,970,793 116,770 5.93 贴现贷款 461,257 10,061 2.18 406,220 11,594 2.85 4,666,055 232,636 4.99 合计 4,979,084 239,656 4.81 金融投资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金融投资利息收入 588.14 亿元,比上年减少 8.60 亿元,下降 1.44%,主要由于金融投资平均收益率下降 0.19个百分点抵销平均余额增加791.54亿元的影响所致。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利息收入 亿元,增长 0.44%,主要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收益率略有上升所致。 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 79.47亿元,比上年增加 14.32 亿元,增长 21.98%,主要由于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平均余额增加120.90亿元同时平均收益率上升 0.35个百分点所致。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为 10.92亿元,比上年减少 1.75亿元,下降 13.81%,主要由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 0.51 个百分点抵销平均余额增加 104.79亿元的影响所致。 2.5.1.4 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集团利息支出 1,629.62 亿元,比上年增加 46.93 亿元,增长2.97%,主要是付息负债规模增加抵销付息负债成本率下降的影响所致。 客户存款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集团客户存款利息支出为 1,029.97亿元,比上年增加 106.09亿元,增长 11.48%,主要是客户存款平均余额增加 3,690.22亿元同时平均成本率上升 0.06个百分点所致。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 2021年 平均 平均 项目 平均余额 利息支出 成本率 平均余额 利息支出 成本率 (%) (%) 公司存款 定期 1,905,617 52,132 2.74 1,798,263 48,053 2.67 活期 2,019,155 27,506 1.36 1,916,440 24,911 1.30 小计 3,924,772 79,638 2.03 3,714,703 72,964 1.96 个人存款 定期 627,545 18,664 2.97 776,007 22,517 2.90 活期 298,334 842 0.28 287,843 760 0.26 4,999,113 102,997 2.06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拆入资金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集团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拆入资金利息支出为255.04亿元,比上年减少 45.27亿元,下降 15.07%,主要由于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拆入资金平均成本率下降 0.34 个百分点同时平均余额减少 151.68亿元所致。 已发行债务凭证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集团已发行债务凭证利息支出 270.82亿元,比上年增加 1.20亿元,增长 0.45%,主要是已发行债务凭证平均余额增加 1,137.38亿元抵销平均成本率下降 0.36个百分点的影响所致。 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集团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 49.74亿元,比上年减少 18.30亿元,下降 26.90%,主要由于向中央银行借款平均余额减少 579.09 亿元同时平均成本率下降 0.06个百分点所致。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集团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利息支出为 19.35亿元,比上年增加3.04亿元,增长 18.64%,主要由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平均余额增加 216.30亿元抵销平均成本率下降 0.17个百分点的影响所致。 其他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集团其他利息支出为 4.70亿元,比上年增加 0.17亿元。 2.5.1.5 非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 607.45 亿元,比上年增加 40.84 亿元,增长 7.21%,非利息净收入占比为 28.74%,比上年上升 1.04个百分点。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37,092 35,870 1,222 3.41 投资收益 17,411 2,316 13.30 19,727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964 455 509 111.87 汇兑净收益 2,510 2,411 99 4.11 资产处置损益 (32) 26 (58) (223.08) 其他收益 386 202 184 91.09 其他业务损益 286 (188) (65.73) 98 合计 60,745 56,661 4,084 7.21 2.5.1.6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积极推动轻资本转型发展,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70.92亿元,比上年增加 12.22亿元,增长 3.41%,占营业净收入的 17.55%,比上年上升 0.01个百分点。其中,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比上年增加 10.43亿元,增长 10.20%,主要由于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增长所致;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比上年增加 2.17 亿元,增长 11.27%,主要是信用证等业务收入增加所致;代理业务手续费比上年减少 8.05 亿元,下降 12.39%,主要是代销信托、基金等业务收入减少所致。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 2022年 2021年 增减额 增幅(%) 银行卡手续费 16,480 16,474 6 0.04 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 11,269 10,226 1,043 10.20 代理业务手续费 5,692 6,497 (805) (12.39) 担保及咨询手续费 5,357 5,384 (27) (0.50) 1,926 217 11.27 结算与清算手续费 2,143 其他手续费 110 97 13 13.40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小计 41,051 40,604 447 1.10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3,959) (4,734) 775 (16.37)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37,092 35,870 1,222 3.41 2.5.1.7 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报告期内,本集团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为 206.91亿元,比上年增加 28.25亿元,主要是本集团较好把握了市场趋势及波动节奏,证券投资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所致。 报告期内,本集团业务及管理费用 645.48亿元,比上年增加 48.11亿元,增长 8.05%,其中,员工成本比上年增加 36.79亿元,增长 10.69%,主要是本集团加大科技队伍建设,科技人员增加以及工效挂钩政策等因素影响所致。报告期内成本收入比为 30.53%,比上年上升 1.33个百分点。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 2022年 2021年 增减额 增幅(%) 员工成本 38,082 34,403 3,679 10.69 物业及设备支出及摊销费 10,328 9,843 485 4.93 其他一般及行政费用 15,491 647 4.18 16,138 合计 64,548 59,737 4,811 8.05 成本收入比 30.53% 29.20% 上升1.33个百分点 2.5.1.9 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 报告期内,本集团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合计 714.04 亿元,比上年减少56.44亿元,下降 7.33%。其中,计提贷款及垫款减值损失 557.86亿元,比上年增加 55.58亿元,增长 11.07%;计提金融投资减值损失 18.11亿元,比上年减少169.41 亿元,下降 90.34%,主要是本集团上年对回表理财资产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基数较高所致。有关本集团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的分析参见本章“贷款质量分析”部分。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 2022年 2021年 增减额 增幅(%) 贷款及垫款 50,228 5,558 11.07 55,786 金融投资 1,811 18,752 (16,941) (90.34) 应收利息 5,378 3,616 1,762 48.73 (注) 同业业务 (45) - (45) 上年为零 表外项目 8,587 4,723 3,864 81.81 抵债资产 43 2 4.65 45 其他应收款 (158) (314) 156 (49.68) 合计 71,404 77,048 (5,644) (7.33) 注:同业业务包括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 报告期内,本集团所得税费用为 104.66亿元,比上年增加 13.26亿元,增长14.51%。报告期内实际税率为 14.26%,比上年上升 0.31个百分点。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项目 2022年 2021年 增减额 增幅(%) 税前利润 73,416 65,517 7,899 12.06 所得税费用 10,466 9,140 1,326 14.51 实际税率 13.95% 上升 0.31个百分点 14.26% 2.5.2 资产负债项目分析 2.5.2.1 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 85,475.4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6.27%,主要由于本集团贷款及垫款、金融投资增加。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贷款及垫款总额 5,152,772 60.3 4,855,969 60.4 贷款及垫款应计利息 17,180 0.2 13,064 0.2 (1) 减: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 (120,957) (1.5) (130,985) (1.5) 贷款及垫款净额 5,038,967 59.0 4,748,076 59.1 金融投资总额 2,515,295 29.4 2,334,013 29.0 金融投资应计利息 16,140 0.2 15,355 0.2 (2) 减:金融投资减值准备 (28,566) (0.3) (26,727) (0.3) 金融投资净额 2,322,641 28.9 2,502,869 29.3 长期股权投资 6,341 0.1 5,753 0.1 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477,381 5.6 435,383 5.4 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 296,998 3.4 251,774 3.1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13,730 0.1 91,437 1.1 (3) 其他 187,820 2.3 211,257 2.5 合计 8,547,543 100.0 8,042,884 100.0 注:(1)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及垫款应计利息减值准备。 (2)金融投资减值准备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减值准备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应计利息减值准备。 (3)其他包括贵金属、衍生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商誉、使用权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等。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贷款及垫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51,527.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6.11%。贷款及垫款净额占总资产比例为 59.0%,比上年末下降 0.1个百分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及垫款占全部贷款及垫款比例为 89.0%。本集团贷款及垫款按计量属性分类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及垫款 4,355,927 89.7 4,585,898 89.0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 500,042 10.3 562,993 10.9 综合收益的贷款及垫款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 - - 3,881 0.1 损益的贷款及垫款 4,855,969 100.0 贷款及垫款总额 5,152,772 100.0 有关本集团贷款及垫款分析请参见本章“贷款质量分析”部分。 金融投资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金融投资总额(不含应计利息)25,152.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12.82亿元,增长7.77%,主要是本集团债券投资及投资基金增加所致。 本集团金融投资按产品分类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债券投资 1,745,891 69.4 1,602,529 68.7 投资基金 431,958 17.2 397,407 17.0 资金信托计划 222,819 8.8 234,770 10.1 50,437 2.1 定向资产管理计划 39,628 1.6 理财产品及通过结构化主体 1,611 0.1 1,516 0.1 进行的投资 存款证及同业存单 35,082 1.5 60,468 2.4 权益工具投资 13,015 0.5 12,177 0.5 金融投资总额 2,515,295 100.0 2,334,013 100.0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 557,594 22.2 495,810 21.2 损益的金融投资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 1,153,634 45.8 1,186,558 50.9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 798,939 31.8 646,900 27.7 综合收益的金融投资 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 5,128 0.2 4,745 0.2 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投资 金融投资总额 2,515,295 100.0 2,334,013 100.0 债券投资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债券投资17,458.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33.62亿元,增长8.95%,主要是国债及地方债投资增加所致。 债券投资发行机构分类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 387,299 22.2 436,237 27.2 政府 931,822 58.2 1,155,492 66.2 政策性银行 81,210 4.6 135,127 8.4 企业实体 120,582 6.9 97,654 6.1 公共实体 1,308 0.1 1,689 0.1 合计 1,745,891 100.0 1,602,529 100.0 重大金融债券投资明细 下表为2022年12月31日本集团持有前十大金融债券投资明细情况: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到期日 票面利率 计提减 债券名称 账面价值 (日/月/年) (%) 值准备 2022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6,407 24/10/2032 2.77 - 5,335 18/07/2032 2.96 - 2022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2020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5,046 07/08/2023 3.00 - 2022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4,217 16/06/2027 2.69 - 2020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4,103 22/12/2023 0.65 - 2021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3,773 21/07/2024 2.78 - 2019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3,535 01/07/2024 3.42 - 2019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3,504 14/08/2024 3.24 - 2020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3,242 05/08/2023 3.06 - 2020年政策性银行债券 3,152 09/04/2023 1.86 - 合计 42,314 - 注:未包含按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要求计提的第一阶段损失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长期股权投资净额63.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2%。 报告期末,本集团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余额为零。相关详情请参阅财务报告附注13“长期股权投资”。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 2021年 项目 12月31日 12月31日 对合营企业投资 5,811 5,220 对联营企业投资 533 530 减值准备 - - 长期股权投资净额 6,341 5,753 衍生金融工具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所持衍生金融工具主要类别和金额情况如下表所示。 相关详情请参阅财务报告附注 9“衍生金融资产/负债”。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 名义本金 名义本金 资产 负债 资产 负债 利率衍生工具 3,083,802 14,959 14,887 2,630,541 8,643 8,539 货币衍生工具 1,936,863 13,930 14,217 2,506,299 29,173 28,780 其他衍生工具 35,553 251 598 17,043 148 151 合计 5,625,654 44,383 44,265 4,584,447 22,721 22,907 抵债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抵债资产余额27.28亿元,已计提减值准备12.50亿元,账面净值14.78亿元。 项目 12月31日 12月31日 抵债资产原值 2,728 2,616 —土地、房屋及建筑物 2,722 2,611 5 —其他 6 抵债资产减值准备 (1,250) (1,286) —土地、房屋及建筑物 (1,250) (1,286) —其他 - - 抵债资产账面价值合计 1,478 1,330 减值准备变动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1年 本期计提 本期核销 2022年 (1) 项目 其他 12月31日 /转回 及转出 12月31日 (2) 贷款及垫款 121,471 55,786 (57,791) 11,736 131,202 (3) 金融投资 29,011 1,811 (1,558) 1,981 31,245 (4) 281 (45) - 2 同业业务 238 (5) 其他资产 5,134 5,220 (4,352) 1,347 7,349 表外项目 11,428 8,587 (11,112) 54 8,957 信用减值准备小计 167,325 71,359 (74,813) 15,120 178,991 抵债资产 1,286 45 (119) 38 1,250 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小计 1,286 45 (119) 38 1,250 合计 168,611 71,404 (74,932) 15,158 180,241 注:(1)其他减值准备变动包括收回已核销和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 (2)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 (3)金融投资减值准备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减值准备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投资减值准备。 (4)同业业务减值准备包括存放同业款项减值准备、拆出资金减值准备、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5)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其他应收款减值准备、各项金融资产应计利息减值准备。 2.5.2.2 负债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 78,617.1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6.24%,主要由于客户存款以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增加所致。 2022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189,198 2.6 向中央银行借款 119,422 1.5 客户存款 4,789,969 64.7 5,157,864 65.6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 1,214,517 15.4 1,253,094 16.9 项及拆入资金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256,194 3.3 98,339 1.3 已发行债务凭证 975,206 12.4 958,203 13.0 (注) 其他 138,510 1.8 111,455 1.5 合计 7,861,713 100.0 7,400,258 100.0 注:其他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预计负债、租赁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其他负债等。 客户存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客户存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50,993.4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3,627.64亿元,增长 7.66%;客户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 65.6%,比上年末上升 0.9 个百分点。本集团公司存款余额为 38,075.32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2.57亿元,增长 1.15%;个人存款余额为 12,918.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3,195.07亿元,增长 32.86%。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公司存款 活期 1,951,555 37.8 1,974,319 41.2 定期 1,855,977 36.0 1,789,956 37.4 小计 3,807,532 73.8 3,764,275 78.6 个人存款 310,054 6.5 活期 349,013 6.8 定期 942,803 18.3 662,255 13.8 小计 1,291,816 25.1 972,309 20.3 客户存款总额 5,099,348 98.9 4,736,584 98.9 应计利息 58,516 1.1 53,385 1.1 4,789,969 100.0 合计 5,157,864 100.0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人民币 4,721,203 91.5 4,383,814 91.5 外币 436,661 8.5 406,155 8.5 4,789,969 100.0 客户存款合计 5,157,864 100.0 按地理区域划分的存款分布情况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31日 项目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总部 2,857 0.1 2,941 0.1 环渤海地区 1,320,402 25.6 1,222,932 25.5 长江三角洲 1,393,987 27.0 1,337,865 27.9 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 828,772 16.1 759,667 15.8 中部地区 636,401 13.3 689,136 13.4 西部地区 515,272 10.0 467,708 9.8 东北地区 105,107 2.0 95,197 2.0 境外 302,331 5.8 267,258 5.6 合计 5,157,864 100.0 4,789,969 100.0 2.5.3 股东权益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股东权益 6,858.3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6.72%。报告期内,本集团股东权益变动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 项目 其他 其他综 盈余公积及 少数 股本 资本公积 未分配利润 合计 权益工具 合收益 一般风险准备 股东权益 2021年12月31日 48,935 118,076 59,216 1,644 144,427 254,005 16,323 642,626 (一)净利润 - - - - - 62,103 847 62,950 (二)其他综合收益 - - - (3,422) - - (279) (3,701) (三)所有者投入和 - - - - - - 3,990 3,990 减少资本 (四)利润分配 - - - - 10,880 (30,446) (469) (20,035) (五)所有者权益内 - - - 157 - (157) - - 部结转 2022年12月31日 48,935 118,076 59,216 (1,621) 155,307 285,505 20,412 685,830 报告期内,本集团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均呈下降趋势,总体贷款质量和拨备覆盖率保持稳健水平。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贷款总额 51,527.7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968.03亿元;不良贷款余额 652.13亿元,较上年末减少 22.46亿元;不良贷款率 1.27%,较上年末下降 0.12个百分点。 按产品划分的贷款集中度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公司贷款(不含票据贴现)余额 25,240.1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878.37亿元,增长 8.04%;个人贷款余额 21,169.1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630.86亿元,增长 3.07%;票据贴现余额 5,118.4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458.80亿元,增长 9.85%。本集团公司不良贷款(不含票据贴现)余额较上年末减少 43.49亿元,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 0.33个百分点;个人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22.53亿元,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 0.08个百分点。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 12月 31日 2021年 12月 31日 占比 不良贷款 不良率 占比 不良贷款 不良率 余额 余额 (%) 余额 (%) (%) 余额 (%) 公司贷款 2,524,016 48.99 43,479 1.72 2,336,179 48.11 47,828 2.05 个人贷款 2,116,910 41.08 21,734 1.03 2,053,824 42.29 19,481 0.95 票据贴现 511,846 9.93 - 0.00 465,966 9.60 150 0.03 贷款合计 5,152,772 100.00 65,213 1.27 4,855,969 100.00 67,459 1.39 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贷款担保结构基本稳定。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信用及保证贷款余额 21,034.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253.06亿元,占比为 40.82%,较上年末上升 2.15 个百分点;抵押和质押贷款余额 25,374.63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6.17亿元,占比为 49.25%,较上年末下降 2.48个百分点。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 12月 31日 2021年 12月 31日 担保方式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信用贷款 1,292,209 26.61 1,384,754 26.87 抵押贷款 2,018,796 39.18 1,963,710 40.44 质押贷款 518,667 10.07 548,136 11.29 小计 4,640,926 90.07 4,390,003 90.40 票据贴现 511,846 9.93 465,966 9.60 贷款合计 5,152,772 100.00 4,855,969 100.00 按地区划分的贷款集中度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贷款总额 51,527.72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968.03 亿元,增长 6.11%。从余额看,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贷款余额居前三位,分别为 14,005.62亿元、13,816.73亿元和 7,312.24亿元,占比分别为 27.19%、26.81%和 14.19%。从增速看,长江三角洲、中国境外、中部地区贷款增长最快,分别达到 9.99%、9.54%和 8.65%。从不良贷款区域分布看,本集团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良贷款余额累计 475.66 亿元,占比 72.94%。从不良贷款增量分布看,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增加最多,为 18.91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 0.26个百分点;其次是中国境外增加 17.40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 0.70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区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珠江三角洲及海峡西岸个别大额客户出现风险降级不良,导致该地区不良增加较多;二是西部、环渤海等地区的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较大,不良余额下降明显。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2022年 12月 31日 2021年 12月 31日 占比 不良贷款 不良率 占比 不良贷款 不良率 余额 余额 (%) 余额 (%) (%) 余额 (%) 环渤海地区 1,400,562 27.19 27,541 1.97 1,325,105 27.29 30,122 2.27 长江三角洲 1,381,673 26.81 8,692 0.63 1,256,155 25.87 8,711 0.69 珠江三角洲 731,224 14.19 11,333 1.55 733,840 15.11 9,442 1.29 及海峡西岸 中部地区 730,240 14.17 6,424 0.88 672,083 13.84 6,922 1.03 西部地区 598,729 11.62 6,299 1.05 573,221 11.80 8,933 1.56 东北地区 87,630 1.70 1,359 1.55 92,254 1.90 1,504 1.63 中国境外 222,714 4.32 3,565 1.60 203,311 4.19 1,825 0.90 贷款合计 5,152,772 100.00 65,213 1.27 4,855,969 100.00 67,459 1.39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公司贷款余额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制造业居前两位,贷款余额分别为 4,913.01亿元和 4,195.07亿元,合计占公司贷款的 36.09%,较上年末上升 1.3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 2,771.73亿元,占比 10.98%,较上年末下降 1.21个百分点。从增速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分别较上年末增长 17.80%、8.64%、8.45%,均高于公司贷款平均增长率。(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