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科力远(600478):科力远2022年年度报告
原标题:科力远:科力远2022年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00478 公司简称:科力远 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三、 上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 公司负责人张聚东、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吴晓光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吴兰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五、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经上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644,387.51元,期末母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114,770,543.58元。经综合考虑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在建项目自有资金需求等因素,为实现公司稳定持续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业绩回报股东,更好的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公司2022年度拟不进行利润分配,也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本次未分配利润将用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及在建项目自有资金投入需求。 六、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所涉及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陈述属于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性承诺,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七、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否 八、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否 九、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描述存在的风险因素,详见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第六点“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中第(四)项可能面对的风险内容。 十一、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 3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5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11 第四节 公司治理........................................................................................................................... 45 第五节 环境与社会责任............................................................................................................... 63 第六节 重要事项........................................................................................................................... 76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84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90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90 第十节 财务报告........................................................................................................................... 91
第一节 释义 一、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 公司信息
二、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三、 基本情况简介
四、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五、 公司股票简况
六、 其他相关资料
七、 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二) 主要财务指标
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1 、资产负债表项目
2、利润表项目
八、 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一) 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 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九、 2022年分季度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十、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对公司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界定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以及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十一、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 □适用 √不适用 十二、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是公司战略回归第二年,也是公司实现战略转型、深度布局锂电产业链的关键年。 2022年,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关系动荡不安;国内高温限电、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等不确定性和挑战增多。在此背景下,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稳经济、促消费政策,国内经济总体延续稳定发展态势。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公司坚持回归电池及材料主业的战略方针,聚焦主业、优化业务结构,以创新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在镍氢电池领域稳步扎根,在锂电赛道加速发展,在储能领域深耕发力,矢志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新能源系统服务商。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8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3.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64.44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 323.51%;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 11,446.49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04.47%;同时,剔除2022年度股权激励成本影响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4,313.45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完成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稳步发展镍氢电池业务 基于国内HEV市场需求,通过大量资金和资源投入,公司HEV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实现了2年4倍产能快速扩张,过程中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订单交付等方面也给公司带来了一定挑战,2022年以安定化生产、高品质交付、盈利性提升为重点,在零重大安环与重大品质事故的前提下实现销量42万台套,销售再创新高。同时继续拓展公司镍氢电池在轨道交通、航空冷链、混储等专用细分市场的业务规模。 (二)持续构建锂电产业链体系 公司把握碳中和机遇,通过合资合作加快布局锂电事业,以开放共享的模式,依托技术平台和矿资源优势,打造锂电强链。 2022年6月24日,公司分别与宜春市经开区管委会、宜丰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宜丰县和宜春市经开区分别投资建设 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材料项目、6万吨高功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和3GWh数字化芯材项目,加快锂电全产业链布局。 为进一步布局发展碳酸锂业务,2022年 10月公司控股孙公司金丰锂业与鼎盛新材签订《资产转让协议》,购买对方持有的金属锂卤水设备等相关资产,具备了碳酸锂前端产品卤水的生产能力,预计到2023年年中完成1万吨碳酸锂产能建设,2023年底完成3万吨碳酸锂产能建设。 为获得上游锂矿优质资源,2022年 11月公司控股孙公司金丰锂业购买鼎盛新材持有的宜丰县东联公司70%的股权,取得东联公司旗下同安瓷矿、鹅颈瓷矿、第一瓷矿、党田瓷矿四个地下开采锂矿的开采权。公司如期打通锂电池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掌握布局锂电全产业链的核心要素,有利于保障供应,控制成本,逐步完善产业生态。 2022年12月21日,公司控股子公司宜春力元与合作方签订了《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投资建设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这标志着公司以开放共享模式下打造的锂电全产业链体系正不断成型,助力储能业务发展前行。 (三)推动实现CHS技术对外合作 2022年6月24日,公司子公司CHS公司与合作方正式签订《增资认购协议》,标志着公司以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对鼎盛新材出资的目标达成,未来将与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储能市场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了公司的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公司主营业绩,并帮助CHS技术在上市公司体外独立发展,助力鼎盛新材转型成为节能与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 (四)完成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第二期业绩考核目标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制定并实施了2021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2022年度业绩考核目标为“以2020年营业收入为基数,2022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42%;且剔除2022年度股权激励成本影响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不低于1.4亿元”。公司坚持以目标当真为原则,通过聚焦主业、优化管理、提升质量、开拓创新等经营措施,顺利完成2022年度股权激励业绩考核目标,下步将执行激励对象行权程序。 (五)发布新一期2022年股权激励计划,预测未来收入规模大幅增长 公司发布了2022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向278名公司员工授予了近1.2亿份股票期权,占公司股本总额的7.22%,业绩考核指标为2023年营业收入值不低于60亿元,2023-2024年的累计营业收入值不低于150亿元,2023-2025年的累计营业收入值不低于280亿元。本次激励计划的范围广、力度大、标准高,彰显了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连续两年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也符合公司“尊重人才 关爱员工”的人才理念,激励科力远人创造价值、分享价值,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电池行业 伴随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和全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电池行业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及以风光储为主力的储能领域加快兴起,进入高增长窗口期。据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发布《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统计,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 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是上一年行业总产值6000亿元的约两倍。EVTank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超过全球平均增速,且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69.0%。 1、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唱主角 受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和动力锂电池海外出口带动,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同 比增长超110%,出货量达480GWh。根据GGII统计,磷酸铁锂型动力电池出货量为291GWh,市场 占比61%,三元动力型电池出货量189GWh,市场占比39%。HEV节能乘用车相应配套的电池装机量 约为1.14GWh,同比增长45%。其中合资公司科力美的镍氢动力电池装机量为0.68GWh。 2、储能电池,锂电绝对主导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储能型锂电产量突破100GWh,与去年同口径的32GWh的产量相比, 增长 213%。报告期内,国内已完成招标的储能项目总规模超 44GWh,当年新增并网项目规模为 7.762GW/16.428GWh。储能电池领域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报告 期内,从2022年新增储能装机技术占比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达94.2%,仍处于绝对主 导地位,新增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占比分别达3.4%、2.3%,占比增速明显加快。此 外,飞轮、重力、钠离子等多种储能技术也已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3、轨交电池,绿色、安全成共识 轨道交通领域是我国“新基建”发展战略的重要投资领域,随着我国在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及 设备方面的总投资规模逐年增加,未来轨道交通领域后备电池及BMS产品的市场需求亦存在较大 的增长空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推进装备技术升级,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化、 数字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其安全性及可靠性至关重要,车辆及配套产品设计均主要以安全性为基础,因此轨道 交通设备的高可靠性也是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共研网 4、消费类电池,进入发展成熟期 起点研究院 (SPIR)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消费类锂电池出货量109.3GWh,同比下降了 9.1%,主要是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主要应用领域需求下降。预计到2025年出货量将 达到134GWh。中国市场来看,2022年消费类锂电池出货量53.6GWh,同比下降了22.5%,消费锂 电池整体处于行业发展成熟期,主要依靠新兴电子产品的应用市场增长。 (二)材料行业 1、锂电材料量价高增 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正极 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锂电一阶材料产量分别约为185万吨、140万吨、130亿平方 米、85万吨,同比增长均达60%以上。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统计,2022年我国基 础锂盐产量如下:碳酸锂产量39.50万吨(产能约60万吨),同比增幅约为32.5%;氢氧化锂 产量24.64万吨(产能约36万吨),同比增幅约为29.5%;氯化锂产量2.22万吨(产能约3.5 万吨),同比下降约27.2%。此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11万吨,同比增长132%。 自2018年以来,碳酸锂产量连续第5年保持增长。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同比上涨明显,据鑫椤资讯数据,2022年,国内碳酸锂价格从2021年底的27-28万元一路升至60-62万元,全年均价高达49万元,较2021年均价上涨了4倍,2022年最高价格较2021年最低价上涨了近10倍之多。 2、镍电材料均价上涨 在美联储连续加息抑制通胀、全球经济衰退、海外消费尤其是欧洲国家大幅下滑的背景下, 镍表现仍相对较好。两大下游不锈钢及新能源均维持正增长,新能源需镍量同比增速预计超30%。 合金板块年内明显增量,仅电镀行业年内表现较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镍价同比上涨明显, 现货均价同比上涨44.1%。供需方面,根据国际镍研究小组(INSG)的数据,在2022年期间,全 球镍市场从短缺转为过剩。2022年全球矿镍产量为330万吨,比2021年的273万吨增加21%。 (三)储能行业迎来爆发 据统计,仅2022年我国就有369条与新型储能相关的行业政策出台,共有25地出台政策明确光伏配置储能具体要求。总体来看,多数地区要求光伏电站配储规模在装机容量的5%-30%之间,配置时间多以2-4小时为主,少部分地区为1小时。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不完全统计,2022年规划拟建的储能项目达到922个,总规模达到417.87GW。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共617个,总规模为55.73GW/120.74GWh;新能源储能项目非电化学储能项目25 个,规模为8.89GW。 宏观政策方面,《“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 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 2030 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 展;并提出,加快多元化技术示范应用开展不同技术路线分类试点示范,结合系统需求推动多种 储能技术联合应用,开展复合型储能试点示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 通知从七个方面对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提出了具体措施。《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 求(2022 年版)(征求意见稿)》,针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事故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 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时,应进 行一致性筛选并结合溯源数据进行安全评估。《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园区就近 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关于推 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广基于优势互补功率型和能量型电化学 储能技术的混合储能系统。《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鼓励 民营企业加大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等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 (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势头不减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全年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 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 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倍。在电动化渗透率方 面,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5.6%。《中国HEV&48V节能乘用车月度销量数据 库》统计显示,2022年国内HEV节能乘用车销量合计约为78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丰田 HEV销量为47.4万辆,同比增速为37%。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电池及材料业务,以镍氢电池全产业链为基础,持续保障动力电池及材料需求供应,持续拓展轨道交通电源市场,继续保持消费类电池及材料销售规模,同时布局锂电上游产业链,为下游锂电及储能市场拓展提供原材料保障。 (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1、常规销售模式 公司在消费类电池、轨道交通电池、储能电池以及电池材料等业务板块采取常规生产销售模式,即向上游供应商采购生产所需原材料,通过自有生产线进行生产加工或组装后,销售给下游客户。 2、专线配套模式 依托与国际一流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基于公司品质管控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公司旗下科霸生产的HEV镍氢动力电池专用正、负极片为合资公司科力美提供专线配套服务。 (四)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1、材料板块 (1)镍氢电池材料 2021年公司HEV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完成了产能扩张,2022年以安定化生产、高品质交付、盈利性提升为重点。报告期内,常德力元HEV用泡沫镍实现销量279.02万㎡,约42.38万台套,同比增长9.09%,销售收入约2.98亿元,同比增长35.92%;科霸HEV用正负极板实现销量41.45万台套,同比增长13.47%,销售收入约15.37亿元,同比增长32.85%。 常德力元作为全球最大的泡沫镍制造商,除为国内HEV镍氢动力电池产业链配套外,其在消费类镍电市场一直处于行业领导地位。2022年,消费类泡沫镍实现销量 244.04万㎡,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地位;钢带实现销量504.19吨;特种泡沫金属实现了在军工、航天发动机等领域的应用。此外,常德力元经过持续的创新研发,推出了制氢用泡沫金属,该产品主要用于电解水析氢阴极材料,也可用于阳极,可全面强化电解槽催化性能,实现制氢能耗和设备成本“双降”,提升制氢经济性。2022年已配合国内客户完成中试,产品在提升制氢效率、降低制氢成本方面表现出色;还向欧洲客户提供了样品订单,现正协助客户开展产品评价。 (2)锂电池材料 2022年9月-11月,公司完成了对金丰锂业股权的收购、对鼎盛新材已具备的年产约5000吨碳酸锂当量的卤水生产设备的收购、对拥有锂矿采矿权的宜丰县东联公司股权的收购,金丰锂业开始正式生产销售运营,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2.21亿元,产销硫酸锂溶液(即卤水)7112吨。 金丰锂业采取边生产边扩充产能的模式,目标在2023年6月底实现1万吨碳酸锂投产,2023年12月底实现增加2万吨碳酸锂产能投产,即预计至2023年底,金丰锂业拥有3万吨碳酸锂产能。 2、电池板块 2021年内公司参股公司科力美实现扩产目标,HEV车载动力电池总产能提升至48万台套/年。 2022年,依托国内HEV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驱动,科力美HEV车载动力电池业务规模同比增长7.64%,公司所属投资收益也同步得到提升。 公司控股子公司金科公司依托共享移动充电、电动两轮车、智能家居、民用电池等应用平台,报告期内消费类电池业务稳步发展,其中在共享移动充电板块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长。 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南科霸铁路客车圆柱形密封式镍氢蓄电池已获得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RCC)的产品认证,并于2022年7月再次通过了CRCC复审,主要围绕客车、市域动车、地铁发展方向,拓展160km标准电动车组、市域A型车、地铁等产品市场。目前湖南科霸轨交电池项目同步在多个铁路局积极推进,已获得小批量订单,前期获取的市域动车用电池批量订单正在交付中,单轨和地铁项目也获得了批量订单。 3、储能板块 公司旗下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在先进储能技术及关键储能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公司子公司常德力元已在用电侧储能领域获得市场认可,通过为一家储能企业的出口用镍锌电池提供基础材料,常德力元泡沫镍在数据中心备用电源系统及储能电池市场实现规模应用,2022年泡沫镍供应量约13.73万㎡,随着储能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客户对公司泡沫镍产品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常德力元泡沫镍进一步拓展储能市场应用场景,进入发电侧储能领域,2022年7月成功中标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泡沫镍集流体材料项目,公司泡沫镍产品将被应用于客户储能调频用镍氢电池,并在其火储调频项目中进行评价测试,实现供货9000㎡,且未来有望在客户的多个电厂实现大批量装机。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兰州金科有序布局锂电领域储能新赛道之产线,获得 60MWh集装箱式储能系统订单,并于 2023年 1月正式在益阳工厂启动出货,其中单体集装箱储电量高达 6.6MWh,是目前国内单体储电量最大的集装箱式储能系统之一。 另外,公司根据经营计划和市场需求在储能电池领域有序开展产品研发及设计工作,2022年3月合资公司深圳科力远数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标英利智慧(保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配套储能项目,将由公司提供其“镍氢+锂电”储电介质。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1、跨界融合 技术创新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聚焦新能源领域的电池及材料与储能系统的迭代升级,以技术研发夯实发展基础,以“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为研发策略加强专利布局。报告期内,公司拥有有效授权专利755件,其中国内专利738件, 国际专利17件。在755件专利中,发明专利314件,实用新型专利368件,外观设计专利56件。此外,公司还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与深圳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院所跨界融合,在储能与锂电池技术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在碳酸锂前端环节开展技术合作,改善工艺流程,提高锂收率,降低成本,实现提锂无害化、尾渣无害化,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足迹,发掘宝贵锂资源的极致价值,以技术、模式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公司的“高均一性泡沫金属材料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成功荣获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在 HEV 动力电池、储能、制氢等多个细分领域实现应用。 合资公司的 “镍氢+锂电”混储数智能源系统,发挥了功率型镍氢电池的快速性和大功率充放电优势,由镍氢电池承担了大部分的大功率充放电,从而优化能量型磷酸铁锂电池的工作环境,延长了使用寿命,系统的安全性也因此得到保障,调峰、调频、调压的综合性能提升,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更加可控。 2、数字化赋能 提质降本增效 以持续满足客户严苛品质需求、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为导向,大力推动信息化、数字化质量管理工具与运用模式的研发实现产业链的精益协同和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自主开发建设面向全面质量管理的QMS品质管理系统:构建覆盖来料、仓储、制程、检验、捆包、出货、终端运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流程的息化管理平台,依托条码、视觉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全流程数据追溯能力;甚至可以实现与供应链质量数据系统交互、运用。持续推动基于品质向上的数据化、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改善。不断提升数据实时采集占比和覆盖率,确保数据对工程特性管理的全面性和精准度、智能化水准;产品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分析质量特性,及时发现偏差、异常并及时响应排出、调整、停止,有效地避免批量不良发生和流出。基于大量采集的“大数据”,广泛运用可视化、数据化和通讯功能,以QMS系统的实现,摆脱设备运行、品质控制对人员技能与经验依赖、主管偏差,具备了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制造能力,显著改善品质、保障产品一致性,并降低企业质量管理成本。 3、锂镍双强链 固基础开新局 公司在镍氢电池赛道搭建了从电池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电池及管理系统、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建有国内唯一的HEV镍氢动力电池配套产业链,具有协同优势、规模优势、成本控制优势,保障了产业链韧性与活力,贡献了稳定的企业业绩,推动企业营收逐年增长,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公司以镍氢电池产业化经验为依托,在打通锂电上游的前提下,全力构建锂电池全产业链模式。以镍氢动力电池业务为基础,做稳镍电成熟业务,夯实主业经营根基。搭建由研发平台、产业联盟、政府资源、金融资本参与的锂电产业平台,实现组团发展,搭建覆盖锂矿、碳酸锂、磷酸铁锂材料、数字化极片、电芯、储能、电池回收的强链体系,着力锤炼上游原材料、终端应用两大战略支点,提升业务规模与盈利水平。 4、储能平台开放共享、互利共赢 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新型储能还受到了安全、成本和供应链稳定性的制约,需要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作战,共同寻找破解之道。公司在掌握储能核心技术(混储),掌控锂矿和碳酸锂资源的前提下,积极打造储能全产业链发展平台,与行业伙伴开发分享政府资源、用户资源、金融资本和研发资源,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通过产品、技术、成本、市场、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多维度协同,实现技术驱动产业、金融服务产业、产业引领市场的良性循环。通过联合体共同出资设立储能产业基金,投资储能电站项目和联合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资本纽带;通过建立技术研发与共享,产品供应链保供与价值链传导安全机制,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机制,打造市场竞争力和龙头地位。各成员发挥技术与资源优势,共同突破产品成本与安全瓶颈,推动储能产业技术经济安全可行,提高产业链效率和整体效益。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79.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27.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40%;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64.44万元。经营性现金净流量2.05亿元。 (一) 主营业务分析 1. 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相关科目变动分析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本期公司业务类型、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发生重大变动的详细说明 □适用 √不适用 2. 收入和成本分析 √适用 □不适用 报告期内,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78,583.22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3.78%;营业成本本期发生321,463.33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3.12%。 (1). 主营业务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分销售模式情况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主营业务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分销售模式情况的说明 无 (2). 产销量情况分析表 √适用 □不适用
产销量情况说明 无 (3). 重大采购合同、重大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 成本分析表 单位: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