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万集科技(300552):2022年年度报告
原标题:万集科技:2022年年度报告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年度报告 2023年 4月 2022年年度报告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翟军、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刘明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徐学芬声明:保证本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本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7,308.30万元,同比下降 7.6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898.81万元,同比下降 168.07%。本报告期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公司持续加大激光雷达等新产品的市场和研发投入,期间费用同比增加;公司回款不达预期,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的金额同比增加。公司的主营业务、技术优势、核心竞争力不存在重大不利变化,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风险。公司所处智能交通行业不存在产能过剩、持续衰退或者技术替代等情形,公司具备持续经营能力。有关公司相关改善盈利能力的措施具体内容可参见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主营业务分析”、“十一、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部分相关描述。 本报告涉及的发展战略及未来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公司业务的发展受到国家对智能交通行业支持性政策及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及交通治理、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投入程度的影响。虽然国家中长期规划持续助推发展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如果未来国家对智能交通有关领域的支持政策或支持力度发生变化,公司经营业绩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研发更多系列的新产品,拓展新的商业化应用领域和客户群体,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使公司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2、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有大量集成商、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涌入,未来行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公司若不能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巩固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则公司业务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持续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提高平台能力,同时探索与合作伙伴多元化合作方式,提升市场占有率,以应对市场竞争风险。 3、应收账款风险 公司业务合同具有一定的执行期及结算周期,且工程款项的结算附有一定条件,存在客户延迟验收以及产生坏账的风险。公司应收账款期末余额较大,若期后应收账款回款情况欠佳,将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进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一方面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监控管理,制定销售人员应收账款考核指标提高回款率。另一方面公司重视合同签订质量,合理管控合同付款方式、定价方式等重要条款,并进一步提高公司生产力和按时供货率,加强合同执行力,从而提升公司运行效率,缓解公司运营压力。 4、新产品拓展及技术创新风险 智能交通行业同时涉及到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控制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属于技术更新速度快、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为主导的行业。虽然公司在智能交通行业经营多年,但如果未来公司对市场需求把握出现偏差,致使公司的核心技术未能满足客户发展方向的需求,导致技术落后,或者不能及时调整技术和产品方向,或者新技术、新产品不能有效实现成果转化,公司可能丧失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地位,进而出现竞争力下降、无法实现预期收益水平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继续深入了解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充分重视新产品市场推广工作,持续提高创新能力。跟进客户需求并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满足客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推动销售规模。 5、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风险 受上游厂商原材料钢材、电子元器件价格的上涨以及物流成本上涨、供需关系等方面影响,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影响到公司的生产成本。虽然公司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如果出现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将会对公司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与主要供应商均已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了战略采购体系,具有较好的议价能力。一方面通过调整采购渠道、寻找替代材料以及设计优化等多种方式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根据物料性质、资金情况,合理安排原材料采购量、适当储备库存等措施,避免供求关系持续紧张带来的供应及资金压力。 6、经营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资产规模、业务规模、人员及管理队伍的进一步扩张,公司现有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组织设置、内部控制等方面都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果公司管理层不能适时调整公司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人才储备以适应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司未来可能存在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的管理能力滞后于经营规模增长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持续优化公司整体管理能力,公司管理层加强学习,持续提高管理层业务能力,搭建管理、营销及技术团队人才梯队,持续完善公司内部管理的流程化、体系化,使企业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学化,尽量消除规模迅速扩张所带来的管理风险。 公司经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 213,133,112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0元(含税),送红股 0股(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 10股转增 0股。 目录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 2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11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5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54 第五节 环境和社会责任 ................................................................................................................... 75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76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97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108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109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110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公司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载有会计师事务所盖章、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的审计报告原件; 三、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名的 2022年年度报告文本; 四、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原稿; 五、其他有关资料。 释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信息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
?适用 □不适用
□适用 ?不适用 五、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 ?否
不确定性 □是 ?否 扣除非经常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 ?是 □否
权益金额 ?是 □否
单位:元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 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 经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属于智能网联和智能交通行业。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网联、自动 驾驶正成为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是通过雷达、视频等先进的车、路感知设备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实 时高精度感知,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以及车与道路交通设施间的通讯、 信息交换以及控制指令执行,最终形成智能化交通管理控制、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以及网联车辆自动驾驶的一体化智能 网络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 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实时、准 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以下是公司所处智能网联和智能交通中细分行业的介绍。 1、智能网联行业 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车联网产 业,有利于提升汽车网联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驾驶,发展智能交通。近年来,我国积极制定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 领域的发展战略及规划,加强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强调通讯、汽车、交通等跨产业的融合,并逐步 加大交通领域智能化、网联化的基础建设,强调“人-车-路-云”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基于 C-V2X的通信技术落地。 2022年 6月 23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 例》,对自动驾驶车辆使用管理发生交通事故时权责认定做出划分,是国内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化应用作出明确规 定,该条例自 2022年 8月 1日起施行。 2022年 7月 29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通知,提出科技赋能,智慧治理。 坚持科技驱动,以支撑实战为牵引,探索研发新技术新方法,巩固深化先进装备应用,让科技为交通安全赋能。推动新 兴科技与交通安全工作深度融合,运用前沿技术助力交通安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交通安全治理 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2022年 8月 2日,《“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指出,开展车城协同综合场景示范应用。推进面向车城协同 的道路交通等智能感知设施系统建设,构建基于 5G的车城协同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开展特定区域以“车城协同”为核 心的自动驾驶通勤出行、智能物流配送、智能环卫等场景的测试运行及示范应用,验证车—城环境交互感知准确率、智 能基础设施定位精度、决策控制合理性、系统容错与故障处理能力、智能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人—车—城(路)—云” 系统协同性等。开展基于无人驾驶汽车的无人物流、移动零售、移动办公等新型服务业,满足多样化智能交通运输需求。 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市级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综合性应用试点,探索重点区域“全息路网”,不断提升城市交通智 能化管理水平和居民出行服务体验。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标准体系。 2022年 8月 12日,科技部《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提出针对自动驾驶从特定道路向常 规道路进一步拓展需求,运用车端与路端传感器融合的高准确环境感知与超视距信息共享、车路云一体化的协同决策与 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交叉路口、环岛、匝道等复杂行车条件下自动驾驶场景示范应用,推动高速公路无人物流、高级 别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网联公交车、自主代客泊车等场景发展。 2023年 2月 27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一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 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 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 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智能网联相关政策,推动智能网联应用建设,鼓励在交通领域重点推动车路协同发展,建设面向 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需求增加,道路智能化设备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据第 三方统计规模以上城市交通路口有约 25万个,我国二级以上等级公路里程数为 67.20万公里,全国隧道有超 1.7万条, 未来应用空间广阔。由住建部、工信部联合推出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 16个试点城市已开始布 局智能网联建设,推动智能网联建设从测试验证、示范区应用转向多场景商业化应用。随着智能网联政策的保障实施及 示范区向商业化场景应用转化,智能网联整体布局有望加速推进。在城市端,如智慧城市项目、智慧停车项目、智慧交 管项目、智慧园区项目、自动驾驶项目、智慧公交项目、全息路口项目等,城市基础设施目标到 2025年,超大特大城市 “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基础设施运行更加高效,大中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明显提升,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未来城市交通综合治理在城市交通领域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在公路端,通过智慧交通项目、智慧高速项目、数字隧道项 目等,提升道路安全性,重点进行道路治理、交通治理及交通事故预防,提高整体公路运行效率。 2、激光雷达行业 激光雷达,是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大小、方位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激光雷达具有高分辨率、隐蔽性 好、抗有源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测绘、交通管理、工业传感和机器人等领域;此外,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普 及和发展,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扩展到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 (1)移动机器人领域 工业及商用服务机器人自主行驶主要依靠激光雷达获取环境中自身位置与姿态的感知信息,来计算和控制车辆的行驶路 径,因此激光雷达被应用于工业移动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消费机器人等领域。2020年以来,商用服务机器人在消 毒巡查、测温空投、物流配送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无人配送在写字楼和机场等地已开 始测试运营,无人配送的范围拓展至医院、小区和社区。 Interact Analysis发布的《2022移动机器人市场报告》指出,2021年移动机器人市场大幅增长,出货量增长超过 70%,预 计未来五年,移动机器人的出货量将继续以每年约 50%的速度增长,行业营收每年保持 30%-40%增长,预计到 2027年 底,全球部署量将达到 400万台。在仓储物流机器人上,应用于订单履行场景的仓储物流机器人拥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和 增长势头,2021年全球仓储物流机器人部署量已高于前两年的总和,预计到 2027年将占全部移动机器人总部署量的 73%;在工业物流机器人上,预计到 2025年,物料搬运 AGV和 AMR市场规模将达到 110亿美元,到 2027年底,物料 搬运机器人部署量将超过 100万台。 (2)自动驾驶领域 2022年 7月 7日,住建部、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开展车城协同综合场景示范应用。 推进面向车城协同的道路交通等智能感知设施系统建设,构建基于 5G的车城协同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开展特定区域 以“车城协同”为核心的自动驾驶通勤出行、智能物流配送、智能环卫等场景的测试运行及示范应用,验证车—城环境交 互感知准确率、智能基础设施定位精度、决策控制合理性、系统容错与故障处理能力、智能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人—车 —城(路)—云”系统协同性等。开展基于无人驾驶汽车的无人物流、移动零售、移动办公等新型服务业,满足多样化智 能交通运输需求。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市级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综合性应用试点,探索重点区域“全息路网”,不 断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居民出行服务体验。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标准体系。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先后发布了地方性自动驾驶汽车 支持性政策及实施方案,科技型企业、出行服务商及车企进军自动驾驶领域,并已应用在 Robotaxi、无人公交、干线物 流、无人小巴、末端物流、无人矿卡、无人集卡、无人环卫等多种特定商业场景自动驾驶行业正在快速发展。 随着自动驾驶在多种场景应用示范区的落地,将逐步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重要精准感知 设备,其需求量将快速增长。根据 ReportLinker研究估计,2025年全球包括运送乘客和货物在内的 L4/L5级无人驾驶车 辆数目将达到 53.5万辆。随着自动驾驶商业模式的逐步确立,该领域的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也将随之实现高速增长,据沙 利文测算,至 2025年该领域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35亿美元,2019年至 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80.9%。 (3)智能交通领域 2022年 7月 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建设智慧道 路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分类别、分功能、分阶段、分区域推进泛在先进的智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道路交通设 施、视频监测设施、环卫设施、照明设施等面向车城协同的路内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实现道路交通设 施的智能互联、数字化采集、管理与应用。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提出,市、区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智能网联汽车通行需要,统筹规划、配套建设 智能网联汽车通用的通信设施、感知设施、计算设施等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因开展道路测试、示 范应用的需要,可以向市交通运输、公安机关交通管理、城管执法等部门申请在其管理的公用基础设施上搭建车路协同 基础设施,相关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武汉市第五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正式公布,新增武汉经开区 343.9公里开放测试道路,武汉经开区由此拥有武 汉市最多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开放里程超 660公里,覆盖全域 490平方公里。其中 106公里为 5G全覆盖车路协 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96个智能化路口部署了 1800多个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路侧智能设备。至此,武 汉市各类智能网联测试道路突破 750公里。 随着苏州高铁新城三期 98.6公里智能网联道路设备安装调试完成,相城区智能网联道路总里程达到 162公里,智能网联 道路上部署了激光雷达、摄像头、电源等智能化设备。苏州高铁新城三期智能网联道路项目对智能网联道路划分了“核心 --重点--普通”三种类别。在核心道路打造全息路网,路口和路段实现全息感知,实现协同自动驾驶、精细化交通流统计 等高等级应用;在重点道路路口部署感知设备,实现弱势交通参与者碰撞预警系统、路口通行辅助信息服务等中等级应 用;普通道路可在路口实现红绿灯消息、其他道路动态信息的下发等基础应用。 路侧激光雷达的布设可提高 V2X网络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增强 V2X后台数据综合分析测算能力,为基于 V2X的大数 据应用,实现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监管自动化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城市道路的道路交叉口,采用对角线布置的两台 基于路侧的 3D激光雷达,可以实时精准地识别行人、非机动车等弱势交通群体和机动车的行为状态。激光雷达将周边 200m半径范围内的所有物体及环境进行感知与提取,并将有异常移动轨迹的物体纳入到 V2X系统中,利用 RSU向周边 或者更远距离接近的车辆进行广播,为正在接近路口的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提供路口通行信息及交通安全信息提示。 在国家大力推动车路协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路侧激光雷达作为赋予路侧网联设施精准感知能力的关键设备,市场潜力 将逐步显现。 3、汽车电子行业 (1)前装车载激光雷达 近年来,激光雷达行业受到国家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相继出台多条政策助力行业加速发展。2020年 11月, 国务院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以新能源汽车为智能网联技术率先应用的载体,支 持企业跨界协同,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 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 激光雷达在对信息精度具备苛刻要求的高级别自动驾驶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自动驾驶带动车载激光雷达进入需求爆 发期,未来 5年汽车智能化最大的边际变化将会是 L3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快速提升。L3级自动驾驶方案的最大变化是 增加了激光雷达作为多重传感器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 2023年起,车载激光雷达赛道将进入持续高速成长期。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指出,到 2025年,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市 场份额超过 50%,HA(高度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 2030年,PA、CA级 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超过 70%,HA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达到 20%,并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 模化应用;到 2035年,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产业生态健全完善,整车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HA级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根据沙利文的研究报告,至 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 240.7亿元,较 2019 年实现 63.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车载领域的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由 2019年的 3.8亿元增长至 2025年的 144.3亿 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83.5%。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的加速,激光雷达的应用正逐步从前沿性的无人驾驶车辆转入量产 车型。截至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车企发布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车载激光雷达应用未来有望迎来加速发展,并持续 向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性能及智能化发展。 (2)车载 V2X 车联网(V2X)有望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基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车联网应用不仅服务于辅助驾驶、高 等级自动驾驶等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还能够有效解决交通效率、城市治理等系统性工程问题。交通方面包括红绿灯状态 提醒、十字交叉路口碰撞预警等应用,自动驾驶方面包括自动驾驶出租车等车路协同,同时还不断扩展至智慧矿山、智 慧港口、智慧工厂等企业用户的生产类应用,以及城市交通精准感知等应用。V2X车载通信终端是实现汽车电动化、网 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重要车载智能物联设备,通过车与车、车与路侧基础设施、车与人、车与网络的全方位连接和 信息交互,解决车辆超视距和盲区的信息感知难题,使车辆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有 效增强驾驶安全,提升交通效率,未来车辆 V2X设备搭载率将逐步提升。 5G具有大带宽、高速率、海量连接、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等独特优势,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对于通信网络的更高要求,在车 联网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佐思汽研《2022年全球及中国乘用车 T-Box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 2025年, 中国乘用车 T-Box前装装配率将达 83.5%,装配量超过 2000万辆,T-Box和车联网将逐渐成为乘用车标配。 2022年度车联网 C-V2X先导应用实践活动验证了 C-V2X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 C-V2X标准规范得到进一步 有效验证,包括接入层、网络层、消息层、安全层等技术标准已能够支撑基础性应用。二是实验室 C-V2X一站式测试公 共服务基本形成。三是实车应用场景分阶段走向成熟,车联网一阶段场景具备量产能力,二阶段及新型应用场景持续验 证。四是车联网 C-V2X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体系基本建立。五是车联网路侧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丰富。2023 年,IMT-2020(5G)推进组蜂窝车联(C-V2X)工作组将继续联合相关单位,从推动 C-V2X规模商用和前瞻技术演进 两个层面,深入开展测试验证和应用实践。开展前瞻性技术演进验证,包括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车联网数字货币、C- V2X与 ADAS融合等。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显示,2025年 C-V2X终端的新车装配率有望达到 50%,2030年实现基本普及。目前, 国内多家商用车、乘用车企已开始积极布局 V2X前装上车应用。 (3)前装 ETC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于 2020年 4月发布《关于调整〈公告〉产品准入相关要求的通知》,自 2021年 1月 1日起, 新申请产品准入的车型应选装采用直接供电方式的 ETC车载装置(即前装 ETC-OBU)。前装 ETC要求通过车规级验证, 市场集中度更高,有利于 ETC头部企业,市场每年约 2500万辆新车,其中商用车和豪华车领域等高附加值市场份额优 势更加明显。得益于政策推动,国内整车企业积极响应开展 ETC前装上车定点工作,并完成新车选配方案,2021年前 装 ETC电子标签逐步量产上车,ETC前装上车给 ETC行业带来稳定的增量市场。同时,在汽车新四化的变革下,ETC 技术因整合性强,可融合其他汽车电子产品联合开发,从而提升整车装载率,以适应车辆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 4、ETC行业 自 2019年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根据交通部统计,截至 2022年 7月底,全网共建成收费站 10671个,实体门架 28380个;收费车道 77943 条,其中 ETC专用车道 34944条,占 比为 44.83%。截至 2022年 6月底,全网 ETC客户量已超 2.3亿。据公安部统计,2022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4.17亿 辆,其中汽车保有量 3.19亿辆。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相关实施方案在推动 ETC快速应用普及的同时亦提出了“创新 ETC发展模式,强化 ETC应用与服务,提升 ETC使用率,加快推进多种电子收费方式融合协同发展,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更好地服务经 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于 ETC设备在高速公路及车端的全面推行及应用,ETC已成为重要的交通物联支付渠道, 结合上述指导思想,ETC的应用场景和应用范围得到极大拓展,路侧从公路应用拓展到城市应用,车侧从后装上车拓展 到前装上车,行业迎来以下发展机遇: (1)公路应用方面 2022年 5月,交通运输部印发《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优化升级工程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指出,高速公路收费 系统优化升级工程方案的总体目标为:计费精准性≥99.99%、交易成功率≥99.9%、客户满意率≥95%。提出强化 ETC门架 系统智能建设,开展基于 ETC的车路协同,研究新一代 ETC天线,升级现有 ETC国标,结合最新的 5G通信、北斗系 统等技术应用,通过 ETC门架为通行车辆特别是智能网联车辆提供更丰富的路侧信息,同时接收车载计算机上传的车辆 状态、车辆感知的道路信息,实现车路协同。 ETC路侧天线已经成为公路标配机电设备,我国高速公路每年新建里程约 7000-10000公里,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的不 断增长,将持续带来 ETC设备需求;另一方面,高速公路 ETC计费通行效率优化、精准计费优化以及深化 ETC门架应 用将是公路收费制度改革后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建设内容,将会带动对现有 ETC路侧设备及 ETC系统的持续升级改造: 精准计费方面,高速公路实施分段计费后,存在标签屏蔽、车型作弊、倒换通行介质等作弊问题,导致计费损失情况发 生,为提升计费精准性,对高速公路关键 ETC门架如省界门架、二义性门架升级提出升级要求,给公司 ETC智能门架 系统、收费稽核系统带来新的市场机会。通行效率优化方面,高速公路对 RSU也提出更高要求,如入口疏堵、收费站匝 道自由流收费、车道双天线、窄岛化无岛化收费站、标准化车道等新应用场景下的系统方案,均为新的增量市场。在 ETC高速拓展应用方面,基于 ETC的车路协同解决方案带来新一代车路协同 RSU市场增量;随着 ETC深化应用,全国 高速公路服务区、长大隧道等场景,同样需要引入 ETC系统对过往车辆进行精准识别、全域跟踪及自动化管理,带动 ETC-RSU的出货量。 (2)城市应用拓展方面 2021年 11月 11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 ETC服务提升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入推进 ETC智慧停车 城市建设试点,力争 2023年底前将 ETC智慧停车服务扩展到全国大中型城市,基本实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港口 码头等大型交通场站停车场景 ETC服务全覆盖。 ETC拓展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基于 ETC支付在停车、加油、充电、洗车等涉车场景不断深耕和发展,尤其是在 ETC智 慧停车领域。截至 2022年 5月 31日,全国共有 29个省份新建或改造了 ETC停车场,全网具备 ETC支付功能的停车场 已达 5527个,月均 ETC交易总量已达 975.5万笔。随着城市数字化新基建的开始,停车场经营模式向数字化、无人化方 向转变,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ETC路内停车方案能够提高缴费率,解决运营方痛点,具有很好市场前景。ETC智慧加 油采用 ETC无感支付方案对加油站进行改造,可提高加油站营收。结合上述,ETC技术可以成为打通城市交通和城际交 通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智慧交通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有效解决城市静态交通治理难题、提升群众出行服务 水平、降低停车场污染物排放量,是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城市交通管理难题的重要选择。 (3)后装 ETC-OBU方面 2022年 5月,交通运输部印发《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优化升级工程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指出,研究新一代 OBU,升级现有 ETC国标,对于汽车选装 OBU和新一代车载供电 OBU,在蜂鸣提示基础上通过语音播报、文字等方式 进行全部事件播报。 随着政策落地的实施,ETC行业逐步进入稳步发展期:一方面有较多存量车尚未安装 ETC-OBU,另一方面有超 2亿存 量市场用户双片式 ETC正向单片式 ETC升级替换,单片式产品具有功耗低、交易成功率高、选配升级等特点,可满足 客户个性化需求,目前北京、江苏、山东、辽宁等省份已在营业厅进行单片式 ETC产品销售,随着互联网发行渠道的增 设,全国均可办理单片式产品。公司智能 ETC为国内首款融合 ETC功能的智能车载设备,支持 ETC计费管理,融合行 车记录仪、实时路况提醒、4G上网等拓展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公司同时布局线上、线下渠道,已经完成 20余省布局, 随着产品不断升级迭代,未来功能更加综合化、智能化,基于超 2亿 ETC的存量用户,未来空间广阔。 5、动态称重行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建立健全道路安全综 合治理机制是十四五建设重要内容。各省“十四五”规划中,均针对公路安全、公路信息化的等方面进行了规划。 2021年 11月 4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优化升级实施方案》提出,规范入口称 重业务,优化完善高速公路入口称重相关数据交互要求,强化入口称重系统与收费系统信息联动,确保称重结果和车 (轴)型判别准确,确保称重检测数据及时、准确、完整传输至收费系统,收费系统入口信息准确写入通行介质。 2022年 1月 29日,交通部印发《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公路交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传统基础设施 建设与“新基建”融合创新发展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升级迈出新步伐,全程电子化出 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并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积极推进大数据支撑应用。 2022年 7月 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国家公路网规划》正式公开,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约 46.1万公里,由国家高速公路网和普通国道网组成,其中国家高速公路约 16.2万公里,普通国道约 29.9万公里。 高速公路入口治超设备未来存在持续升级的需求,每年新建高速公路仍须建设入口治超设备。交通信息平台方面,省级、 市级、县级行政区需建设涉及智慧交通、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治超联网、营运车辆管理、货运车辆管理、 道路养护等交通信息平台,基于已完成前期建设的一、二线及重点大型城市,后续需进行持续升级,交通信息平台市场 将进入快速建设阶段。智能交通项目建设向安全、数据挖掘、效率提升等方向发展。未来兼具治超产品及平台能力的综 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将更具优势。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概述 公司本着从“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的国家发展总基调出发,基于在交通行业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积淀,充分 理解交通行业的客户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致力于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能汽车等方向不断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公司在车联网、大数据、云平台、边缘计算及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积累了大量自主创新技术,开发了车路两端激光雷达、 V2X车路协同设备、智能网联路侧智能感知系统、智能网联云控平台等多系列产品,为智慧高速、智慧城市提供全方面 综合的解决方案、系统、产品及服务。公司对相关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备行业制造、施工、供货的必要资质。 2、主要产品及用途 (1)智能网联系列 优秀的解决方案离不开系统的构建与支持,公司依托在交通行业深耕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积淀,深刻领悟智能网联业 务的需求与未来发展,基于此公司智能网联产品主要包括路侧智能感知系统、智能网联云控平台以及 V2X通信终端。 路侧智能感知系统,集道路信息感知、数据存储与计算、信息中继传输等功能于一体,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实现交通信息 精确感知,集成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AI摄像机等传感设备,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 5G/V2X通信,以极低时延将信息传输给周边车辆、移动终端及云端,实现“车-路-云-图”协同交互,提供高质量道路信 息服务。单个路侧智能感知系统可实现监测范围内所有车辆的全息感知,包含车辆特征信息和车辆动态信息。多个路侧 智能感知系统级联能够对监控范围内所有车辆和路面事件进行全域感知。基于路侧智能感知系统的全息感知技术,可以 广泛应用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慧城市交通管理、智慧高速等领域。 智能网联云控平台方面,基于高精度地图、三维建模以及多源感知数据融合,实现数字孪生、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功 能,并实际应用于智能网联示范区、自动驾驶测试场、全息路口、高速隧道、高速服务区、高速收费站等场景。 公司在智能网联方面形成了多项解决方案。车路协同系统解决方案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 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 数字隧道解决方案通过车辆高精定位和全域跟踪技术等核心技术,实现两客一危车辆全域监控,高可靠的事件检测及发 布等功能,提高隧道安全系数。 数字收费站解决方案实现管理者一张图式全域运行状态感知、车辆全域跟踪和精准分流成功率统计和逃费行为取证,通 过匝道自由流、车道分流和车道管控解决收费站拥堵问题。 数字服务区解决方案实现车辆全域跟踪、停车场自动化管理,精准客流画像分析,通过无人清扫车、无人送餐车的深度 集成,为顾客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服务,降本增效的同时提高服务区营业收入。 全息路口解决方案对路口车辆、排队、异常行为、碰撞事故等信息进行实时的探测与数字转化,实现路口动态信息的全 要素感知,赋能智能网联车辆和智能交通管控。 智慧公交解决方案通过智慧感知以及信息交互,服务于智慧公交及乘客,使公交车安全通行、高效运行。 自动驾驶测试场解决方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虚实结合、柔性可塑的智能网联测试交通场景。 V2X系列产品,采用新一代 C-V2X通信技术,同时支持 5G移动网络通信,是实现交通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有效的数据 交换,包括车与车(V2V)、车与路(V2I)、车与人(V2P)、车与云(V2N)等技术模式,即车对车的信息交换、车 对外界的信息交换。产品具有覆盖范围远、通信时延低、数据通信带宽大、稳定可靠等特点,可适应于高速移动场景下 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通过与平台端、基础设施的交互,实现车-路-云协同交互,为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赋能。V2X产 品可构建并扩展多类综合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实现主动安全、道路通行效率提升等方面的丰富应用,提高驾驶安全性, 提升驾乘体验,满足前装、后装、高速、智慧城市等多方面市场应用需求。 (2)激光产品系列 公司激光雷达产品涵盖单线及多线、机械与固态等多种激光雷达系列产品,应用于智慧交通、工业及商用服务机器人、 自动驾驶等领域。 交通用激光雷达应用广泛,在公路交通行业可实现对通行车辆轮廓尺寸、车型、车道位置信息的精准识别,具备高频率、 远距离、高防护、全天候的特点,应用包含公路交通情况调查、高速公路出入口车型识别等;轨道交通行业可应用于轨 道及站台区域安全防护,机车检测等;港口行业可应用于自动码头的船型扫描、岸桥和场桥防护,无人集卡防撞等。 工业及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公司主要提供导航类和避障类激光雷达产品。针对不同场景下不同精度要求,公司 形成了系列激光雷达产品线,广泛应用于工业 AGV/AMR,清扫、医疗、导引、巡检、配送等商用服务机器人。 公司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包括面向智能网联的路侧激光雷达和面向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车载激光雷达。路侧激 光雷达方面,公司路侧 32线激光雷达、路侧 64线激光雷达针对路侧部署特点引入视场角设计,保证激光雷达检测形成 的有效点云数据均匀分布,可提升道路对交通信息的精准感知能力,丰富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公司车载激光雷达主要针 对高级别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高精地图采集、道路情况实时扫描等,为微循环车、特种车辆的无人驾驶提供支持。 (3)汽车电子系列 公司汽车电子产品主要包括车载前装 ETC-OBU、4G/5G-V2X车载通信终端、车载激光雷达。 车载前装 ETC-OBU,按照车规级设计的 ETC-OBU,符合企标国标对车载电子设备环境及可靠性要求,在安装和通讯层 面,做到了与车辆的深度融合,如隐藏式布置、从车辆取电、接入车内 CAN总线等,为 ETC的车路协同和场景拓展提 供了基础。 4G/5G-V2X车载通信终端,即通过车与外界的所有信息进行交互,解决车辆超视距和盲区的信息感知难题,使车辆获得 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提供车载娱乐信 息等,支持汽车网联化应用拓展。公司开发的 5G-V2X车载通信终端具有车内外通信、高精定位、E-call、OTA、远程诊 断、远程控制等核心功能,且已获得国家电信设备进网许可,成为目前可完全自主设计开发的国产 5G终端厂家之一。 车载激光雷达,综合激光器、光子探测、信号处理等多项技术,帮助车辆对周围环境做出立体的、动态的、精确的感知, 为车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提供关键信息。公司布局多个车载激光雷达技术路线,不断丰富产品线,打造高质量的车规 级产线和工艺流程,提升车载激光雷达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4)专用短程通信系列 公司专用短程通信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单元之间的专用短程通 信,在不需要停车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实现无人值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公司已形成 面向高速公路和城市应用的多系列车路产品、管理平台及解决方案。 车载电子标签(ETC-OBU),包括双片式和单片式 ETC-OBU,安装于车辆前挡风玻璃内侧,通过 OBU与 RSU之间的通信,在通行时进行即时的交易结算,实现不停车收费功能,该产品可增加蓝牙功能,实现在线充值、在线激活等功能。 单片式 ETC-OBU是双片式 ETC-OBU的迭代产品,无需插入用户卡,直接将交易数据上传到后台进行交易结算处理, 且该产品支持车载供电,可实现产品超长寿命。 智能 ETC-OBU,为智能化车载设备,融合 ETC、行车记录仪及 4G网络通信功能,具有专业云记录仪技术,与手机互联 服务升级,ETC交易记录实时语音播报,消费账单实时推送,车载供电延长 OBU使用寿命等功能,结合公司自主运营 的“小万出行”APP,可为车主提供加油、洗车、保养等增值服务。 ETC路侧天线(ETC-RSU),包括门架天线、车道天线等高速路侧 ETC产品,以及智能停车管理路侧单元、智能双模 识别一体机等城市 ETC产品。门架天线安装于高速公路龙门架上,用于车辆信息获取及路径写入,是 ETC分段计费系 统中门架端的核心设备;车道天线即在高速收费站出入口车道安装的天线,用于写入车辆入口信息,并在出口进行扣费, 带有定位、卫星同步授时功能,具有防邻道干扰、防跟车干扰等特点。城市 ETC产品针对城市场景应用特点将控制、射 频、通信集成于一体,交易成功率高,安装快,对接易,运维省,可应用在加油站、停车场、路侧停车管理等场景。 智慧停车云平台,通过对停车数据的处理,可自动生成财务、收费、车流量等大数据分析报表,实现对多车场的集中管 理,解决管理不统一、收费效率低、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为管理者提供数据基础,帮助管理者及时调整策略,提高监管 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车场收益,推动停车产业化发展。 面向高速公路通行计费优化系列解决方案,数字通道快速收费系统,通过匝道进行预交易,ETC快速通道校验预交易解 决收费站出入口拥堵、车辆核查和管理者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精确还原路径收费系统,高度融合激光触发相机抓拍技术、 AI增强识别技术、多维度匹配技术和云端路径拟合技术,可有效还原车辆真实路径并指导收费,降低业主收费损失。 面向城市 ETC拓展应用解决方案,ETC路内停车解决方案,通过在道路横断面架设 RSU天线,实现对过往车辆的精确 识别和准确扣费,助力停车运营方提高收费率,减少国有资产流失。ETC智慧停车场解决方案,依托 ETC技术在停车场 出入口加装 RSU天线,以 OBU为车辆载体,实现快速通行,不停车收费。通过停车管理云平台的赋能,可实现车道远 程监管、车场精细化管理以及数据报表分析查询等功能。 ETC加油解决方案,通过加装防爆天线实现加油站车辆精准识别,通过同加油站零管系统打通实现精准扣费,已安装 OBU车辆车主实现无感加油,快速通行。 (5)动态称重系列 公司动态称重主要产品包括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高速公路入口 治超系统、源头超限检测系统、固定治超站超限检测系统。为客户提供完善可靠实用的超限车辆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引 导货运车辆合理装载、遏制车辆超限,达到保障公路交通安全、提升公路通行效率、减少货运车辆污染排放、保护公路 桥梁路产安全的效果。 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为公司结合自身技术与产品优势研发推出基于大数据架构的货运车辆超限超载综合信息管理及 业务平台,整合前端各类治超站点数据,打通各层级业务流程关键节点,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治超数据共享、业务协 同与联合执法,实现治超监管服务“一盘棋”。同时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治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有 力决策支持。 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集交通运行监测、资产管理、道路养护、超限超载治理等为一体,同时对出租车、公交车、货 运车辆、两客一危等不同类型车辆实施全方位监管,同时构建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小程序、公众号、APP、政 府门户等方式方法使信息透明化,实现公众有效监督管理,并为公众提供路况信息、出行指引等各种交通服务。 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公司首创将非现场执法理念引入货车超限超载治理领域,并自主研发了基于窄条式传感器的 高速动态称重系统。该系统融合先进的算法技术,集成稳定高效的数据处理设备,保证系统在无人值守情况下稳定运行, 并实现对任何车辆在自由流行驶状态下的准确稳定检测。该系统配置后端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将完整执法证据数据存 储上传,并与路政、运管、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共享执法联动,实现真正意义上“非现场执法”。 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统,创新性使用窄条传感器作为核心称重设备进行系统构建,具备施工时间短、称量精度高、适应 能力强、全生命周期免维护等核心优势,有效提升收费站入口的货运车辆通过能力。同时配备针对入口治超场景特点的 信息化管理系统,前端软件满足轻量化部署要求,可快速、准确、有效执行货运车辆高速公路入口治超及收费的相关业 务,后端平台可对高速公路入口获取的车辆检测信息进行统一汇总、查询、统计分析,并可通过治超信息管理平台与收 费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对于超限车辆未按指定出口驶离高速公路行为进行稽查分析,建立信用治超档案,对其进行后续 的行政执法或者经济处罚。 源头超限检测系统,通过在货运源头场站内布置称重、车牌识别、图像抓拍等前端数据采集设备,对站内货车状态进行 超限识别、实时监控及预警,同时将检测数据上传管理平台,帮助公路管理机构及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执法工作 机制,加强对违法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车辆驾驶人、货运企业、货运源头单位的监管。同时可赋能货运源头企业,对 企业内部车辆引导及管理、基于重量的贸易结算、SAP系统等提供重要价值。 固定治超站超限检测系统,集成公司先进的动态称重设备及智能数据采集器,可根据客户实际需要定制多种方案,满足 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3、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产品+服务”的方式获取利润,盈利来源主要包括产品及系统销售和服务提供。公司向客户销售 智能网联、激光产品、汽车电子、ETC、动态称重等相关产品及配套软件或平台系统,并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进行土建 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系统联调、技术培训等流程,最后经过验收合格,取得对方的完工验收单,收取项目合同款,获 得收入与盈利。此外,公司根据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包括设备日常养护、维修、更新与升级。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是经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曾参与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积 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同时也是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讯委员并加入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车路协同 工作组、智能驾驶工作组等,中国公路学会会员和理事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智能交通协 会的理事单位。取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级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和《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 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颁发的《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 公司是 2019年度交通运输部认定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方向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的重要参与单位。 公司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构建了智能网联、激光雷达、汽车电子、专用短程通信、动态 称重等领域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体系。2022年,公司专利申请量相比上年度增长 10%,激光和智能网联领域专利申请量 比上年度增长 53%,占全公司当年申请量的 85%。报告期内,新增 62项授权发明专利、10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新增 28项软件著作权。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公司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共 1047件,软件著作权 243项。国内有效专利中 包括 251项发明专利、723项实用新型专利及 72项外观设计专利,另有 1项美国授权专利。正在审查阶段专利共 1060项, 包括 2项美国专利、2项欧洲专利,20项 PCT专利。公司持续加强对管理人员及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增强知识产 权保护意识,已通过 GB/T29490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充分认识本行业市场发展趋势,根据整体发展规划,通过 不断完善产品线、稳定产品性能、提供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领先同行业厂商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形成了技术研 发优势。 公司在进行产品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由标准化人员及研发人员组成的标准团队,参与多项标准的制 定,为规范市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公司参与的已发布标准达 72项,其中国家标准 10项,行 业标准 5项,地方标准 2项,团体标准 55项,参与的在编标准达 149项,其中国际标准 3项,国家标准 26项,行业标 准 22项,地方标准 13项,团体标准 85项。 智能网联领域,公司多年来持续在智能网联领域深耕,随着对行业的认知不断加深,公司深刻理解交通业务和行业需求, 面对复杂的城市交通场景,公司根据不同城市交通特点,尊重以人为本的使用需求,提出科学、系统的治理方案,助力 城市交通智能化变革。目前公司基于解决方案能力的优势,已建设广州祈福隧道、陕西秦岭隧道群、湖北鄂州机场智慧 高速、郑州西南收费站、渝湘智慧高速、云南昭阳西环智慧高速工程数字化隧道系统、苏州 5G车联网城市级验证与应 用项目、重庆两江新区数字全息道路建设项目等多个智慧高速领域和智慧城市领域商业化落地项目,由于项目能够切实 解决客户需求,落地项目一致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此外,公司的标准团队在智能网联领域参与的已发布标准 59项,其 中国家标准 5项,行业标准 4项,团体标准 49项,地方标准 1项。参与的在编标准 117项,其中国家标准 22项,行业 标准 14项,地方标准 9项,团体标准 72项。其中包括工信部组织的《基于 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消息层测试方法》 《基于 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网络层测试方法》《基于 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直连通信系统路侧单元技术要 求》《基于 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消息层技术要求》等多项行业技术标准。公司已经完成了基于 LTE-V2X通信模 组的 V2X车载通信终端(V2X-OBU)和 V2X路侧通信终端(V2X-RSU)的开发,V2X路侧通信终端已经在雄安、北京、江苏、山东、湖北、福建、湖南、安徽等车联网示范项目运行测试。公司的路侧智慧基站设备参加国内首次车联网 路侧系统标准化先导评测,也是在开放道路环境中开展系统级评测,同时公司也参与了制定测试方案、处理测试数据及 撰写测试报告。 激光雷达领域,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为主的发展路线,在光学结构、激光发射、接收电路设计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 和储备。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公司关于激光雷达产品有效专利 354项,涵盖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机器人等多个领 域的应用,自主研发的激光产品曾获得“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等奖项。公司参与激光 雷达领域标准制定方面,已发布 2项团体标准《交通信息采集 激光车辆检测器》(公司为牵头单位)、《车载激光雷达 检测方法》,另有参与的在编标准 13项,其中 2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 ETC领域,多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 ETC领域的研发投入,先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公司采用基于卫星授时的多车道 联排技术和无线同步技术彻底解决困扰 ETC领域的邻道干扰问题,采用该技术研制的 ETC-RSU产品在港珠澳大桥成功 应用。公司已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多车道自由流下的多天线联合工作方法及系统”获得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三等奖。公司 作为国内 ETC多车道自由流技术的引领者,将 DBF相控阵技术、空间阵列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 ETC自由流系统 上获得重大突破,极大的提高了多车道自由流产品对高速过车及车辆跟踪的适应性。近年来,公司密切跟踪国家取消高 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政策,积极布局关键技术研究,先后研制的“多义路径识别系统”、“5.8G Hz多义路径复合通行卡”、 “自由流分段计费天线”等产品,在国家取消省界收费站工程中大规模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公司正 在产品化的“基于精确匹配的智能门架与路径还原系统”通过将公司的激光雷达、ETC路侧单元和高清摄像机深度融合, 并结合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运营水平。依据对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的准 确判断,公司近年来加大对前装 ETC-OBU的研发投入,将“滤波屏蔽拟合技术”、“OBU自诊断技术”应用于前装 ETC- OBU中,为前装业务拓展奠定了产品和技术基础。 动态称重领域,公司多年来在动态称重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发经验,通过对设备使用数据的分析和测试,率先提出数据 采集与算法逻辑相结合的技术解决方案,使公司动态称重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创新性融合动态称重设备、传感 设备等开发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并在多地区实现销售。在治超信息联网管理平台领域,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研 发治超平台系统联网公路超限检测站点及非现场执法系统,对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为交通决策者和参与者 提供有价值的深度信息。 2、产业化能力优势 公司在智能交通行业深耕 29年,致力于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能汽车等方向不断突破传统、追求创新。从设备制造 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无论是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还是在智能交通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优秀的解决方案离不开优秀的产品提供的赋能与支撑,一方面公司熟悉交通行业对产品特性的要求并形成了工艺积 累,另一方面公司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全流程管理和品控经验。公司在北京顺义已建成 4.25万平米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 构建万级/十万级无尘车间,用于 V2X单元、多线激光雷达、ETC产品及前装 ETC-OBU的生产和测试、智能网联大数 据中心的运营。公司数字化车间已获得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度北京市数字化车间认定。公司智能制造生产基地 引入全球领先的 ERP系统(SAP)、生产管理系统(MES)、仓库管理系统(WMS),配备多条高速 SMT贴片线和全自动化装配测试线,可以生产车规级 PCBA及产品,满足车路两端业务需求。通过工厂管理系统数据实时采集、多端多 角色实时协同、大数据可视化呈现、深度学习智能决策,进一步提升公司生产品控能力。 3、营销网络渠道 公司设立矩阵式营销管理模式,设有产品事业部,负责统筹产品线的营销工作,同时,按照区域设有销售分公司或者派 出机构,以分公司作为支点覆盖区域销售工作,保证市场的无缝隙网络覆盖,不断将产品与服务向覆盖区域渗透。公司 在包括武汉、重庆、广州、沈阳、南京等地区设有营销机构。同时公司建立了一支跨越三大洲六个国家的高效的全球销 售团队,采用矩阵营销管理模式,由产品部门和销售部门组成。公司的销售代表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 俄罗斯、墨西哥和孟加拉国。公司重视营销网络梯队建设和培训工作,各营销机构设有销售经理、副经理,并着力培养 经验丰富的销售业务骨干。 4、专业服务优势 公司各产品线配备了技术服务、质量控制等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售前售后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产品介绍、 方案设计、产品安装测试等专业服务,并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不断的、及时的向公司进行反馈。公司通过完善的技术服 务,赢得用户的信赖,增强与客户的黏合度。 公司在总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统筹各区域的客户服务管理工作,并实现与质量管理部门、各事业部的业务协同。公司 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客户服务体系,具备快速响应客户的服务能力。 5、资质优势 公司拥有乙级测绘资质、建筑业企业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等,通过了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 27001信息安 全管理体系认证、IECQ QC080000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体系认证、ANSI/ESD S20.20:2014 & IEC61340-5-1:2016静电防护管理体系、GB/T27922全国商品售后服务达标认证、 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符合性证书、信息安全服务资质认证。通过了汽车电子供应商所必备的 IATF 16949汽车件质量 管理体系符合性认证,同时取得了 CMMI_DEV ML5能力成熟度五级认证、CNAS实验室认证。公司这些资质为市场开拓和维护奠定了基础。此外,ETC产品市场实行资质准入制,公司相关产品具备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 司出具的 ETC产品的检测报告。动态称重产品市场实行法制计量管理,公司相关产品均取得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型式 批准。此外,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1)业务拓展 1)智能网联 报告期内,公司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方向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钻研各种相关方案的可落地性、可复制性、可 推动性。公司以智慧高速为基础、智慧城市为发展,不断拓展应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一方面持续提升技术研究、产品 开发、解决方案能力,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高行业地位,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方案应用,参与智能网联项目建设。 在智能网联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方面,公司提出一套城市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分为基础设施层、业 务支撑层、领域服务层、业务场景层,平台系统能够针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三类用户提供精细化、多元化、差异化的 交通服务应用。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解决方案采用“3+N”核心理念,即物联网权与融合感知、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跨 域资源共享与接入三大核心能力驱动,加以交通安全治理、交通信号治理、区域交通治理和静态交通治理等多场景精细 化治理,聚焦社会治理,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强化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全息立体感知、实 时动态孪生、车路协同实时交互四大核心能力,基于车-路-云-网-图的全方位技术能力,实现了面向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 路协同闭环解决方案落地,形成了数字隧道解决方案、数字收费站解决方案、数字桥梁解决方案、数字服务区解决方案、 匝道分合流安全预警解决方案等城际智慧交通综合解决方案,以及全息路口解决方案、智能网联公交解决方案、智慧停 车场解决方案为核心的城市智慧交通综合解决方案。 随着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精细化治理已经成为城市交通数字化、智慧化的重要标志。“十四五”规划对交通新基 建和交通治理领域提出更为高效、安全、绿色的发展目标。 在智慧交通领域,公司积极推进智慧高速领域和智慧城市领域的落地应用项目。智慧高速领域,湖北鄂州机场智慧高速 项目,为湖北省第一条智慧高速,采用多源融合感知系统,实现全时全域全息感知,基于高精度时空底座、三维数字可 视化、边缘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一体化云平台方案,通过 5G短消息、V2X和主线信息提示等系统,为公众出行提 供信息全触达服务,提高收费站区域通行效率,打造湖北特色全国领先的车路协同示范路段。郑州西南收费站,实现管 理者一张图式全域运行状态感知、车辆全域跟踪和精准分流成功率统计和逃费行为取证,通过匝道自由流、车道分流和 车道管控解决收费站拥堵问题。公司数字隧道项目持续推广应用,继广州广明祈福隧道、陕西秦岭隧道群后,在浙江杭 州、山东济南、云南昭阳、广东广州等地实施开展中。 在智慧城市领域,苏州 5G车联网城市级验证与应用项目,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湖西片区,公司完成了 17个路口的全 域感知覆盖,通过路侧感知、通信、智能站台等基础设施,实现车-路-场-云互联互通,基于云控平台与路侧协同,实现 公交线路运营管理自动化、安全管理智能化、车辆管理数据化。重庆两江新区数字全息道路建设项目,通过大带宽、低 时延、高可靠的 5G网络,为协同创新区自动驾驶车辆和网联汽车提供精准实时的感知信息,打通了人-车-路-网-云协同 通道,有效解决了单车智能存在的感知难题,提高了通行安全与效率。雄安容东片区全息路口项目,基于感知融合、 V2X交互、数字孪生等技术,结合电信数据资源处理、边缘服务等能力,实现了基于全息路口全要素数字化重构、交通 参与者感知、道路交通行为检测、事件检测、V2X云车两端的感知和信控真实场景触发等。此外,公司积极开展智能网 联测试项目,如湖北武汉智能网联测试场项目、福建福泉高速测试项目、湖南长沙湘江新区开放测试道路项目、安徽合 肥市中安创谷科技园区车路云一体化测试项目等。 在行业标准方面,公司参编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 V2X系统预警应用功能测试与评价方法》,该 标准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 V2X系统预警应用功能的通用要求,包括测试场景的功能要求、测试步骤以及通过性条件,最 终建立一套服务于智能网联汽车 V2X系统预警应用功能的测试及评价体系。公司参编了由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发布的(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