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国盛智科(688558):国盛智科2022年年度报告
原标题:国盛智科:国盛智科2022年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88558 公司简称:国盛智科 南通国盛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三、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有关内容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风险因素”。 四、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五、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六、 公司负责人潘卫国、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卫红燕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王胜娟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七、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2022年利润分配预案为:公司2022年度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的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00元(含税),若以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132,000,000股计算,预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66,000,000元(含税),占公司2022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5.58%;公司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送红股。公司2022年利润分配预案已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尚需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方可实施。 八、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九、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未来规划、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等前瞻性描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际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十、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否 十一、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否 十二、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三、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 5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6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0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46 第五节 环境、社会责任和其他公司治理 ................................................................................... 63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71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95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102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102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103
第一节 释义 一、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注:本报告中若出现总计数尾数与所列数值总和尾数不符的情况,均为四舍五入所致。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三、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四、公司股票/存托凭证简况 (一)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五、其他相关资料
六、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二) 主要财务指标
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下降71.36%,主要系本期原材料支付增加所致。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一) 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 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八、2022年分季度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九、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对公司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界定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以及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十一、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十二、因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原因的信息暂缓、豁免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 年,面对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和需求影响等不确定因素和困难,公司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公司经营业绩保持稳定发展。公司内部以围绕“品质”和“品牌”为重点,围绕市场环境及既定目标,保持企业自身优势,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报告期内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1、严抓产品质量,提升工作质量 2022 年是公司对品质文化的认知和渗透进一步升华的开端,全员宣贯品质文化,各个环节量化和细化质量指标,制定和提升产品一致性和产品动态性能各项指标,从产品设计质量、过程质量、符合性质量、交机服务质量、客户应用和体验质量等各环节抓细节、抓内控指标的监管;同时各部门把提升工作质量作为重点,加强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培训和培养,提升各环节工作质量,加强内部监督和绩效考核,践行公司“品质”的价值观。 2、贴合市场深入研发,重视产品纵深发展,提升产品档次 2022年,因下游行业需求变化,公司优化了投放市场的产品组合,在巩固精密模具行业应用的同时,聚集新能源汽车、风电、航天航空等行业和应用领域的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和优化,全力打通技术堵点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应用解决方案,新赛道的突破有所成效。对标竞争对手优缺点,对照对标企业产品特点,调高产品对标标杆,将不同产品对标逐步调为日、韩等品牌产品,提升公司产品档次,提升公司品牌价值。 3、加快新市场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2022年,公司通过营销策略加速入门级产品的市场推广,同时基于生产组织的内部优化,也确保了主流机型的高效交付和市场份额;在营销方式上,直销和经销力度并进,推动优质客户和规模客户的深耕进度,同时加速空白区域经销商的开发力度;聚焦价值客户、成长型客户及重点产品,推行服务大维保行动,进一步提升客户粘性和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 4、持续提升产能,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 2022年,随着“中高档数控机床生产项目”龙门产能的持续提升,各产品产线的优化调整到位,公司及各子公司通过工艺改进、工装夹具投入、自动化改造和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交货周期,降本增效;同时公司在供应链端优化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链开发和管控能力,公司募投项目“数控机床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快推进,核心功能部件研发和测试车间投入使用,核心功能部件自制力的提升,补链强链成为公司应对市场竞争的管理重点,更好地提升了公司市场竞争力。 5、加快集团信息化建设,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2022年,公司持续强化内部控制,提升经营质量,加快集团信息化的推进,推进两化融合贯标体系持续运行和改进,优化适合数字化管理的规划和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一)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1.63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3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8,549.40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7.4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830.6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82%;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0.16亿元,较期初增长2.5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5.12亿元,较期初增长8.53%。 (二)研发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5,136.2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42%,同比减少0.67个百分点。公司新获授权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外观设计专利10项;另获软件著作权1项,商标7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327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186项,外观设计专利84项,软件著作权5项,商标14项,CE 认证2项。 报告期内,公司在巩固精密模具行业应用的同时,贴近下游新能源汽车、风电等行业和应用领域,及时调整产品规划,针对性地加大一些新兴赛道产品的研发,并形成产业化。 基于模具行业高轮廓度控制技术的研发:抑制机械震颤的高刚性结构设计;垂直轴热伸长抑制、热伸长补偿技术;复杂曲面三维运动控制技术,提升机床在高速加工状态下的轮廓控制;通过系统二次开发,在操作界面集成模具行业加工导航技术,提升客户使用体验,提高了模具行业的市占率。 基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多轴高效加工控制技术:机床移动部件轻量化设计技术,提高机床在高速运行下的稳定性;高加速度控制技术,减少机床启动和停止等时点的非加工时间;高切削进给速度控制技术,提高机床切削进给速度,减少加工时间,同时在高切削进给工况下,提升机床稳定性,确保加工质量。基于以上技术,公司优化设计了 V 系列高速立加、DHM-X 系列五轴卧式加工中心,并研发了固定工作台结构的数控机床,如桥式三轴、五轴龙门、工作台固定式卧式镗铣床、高速动柱龙门加工中心。 基于风电行业孔系位置度控制技术:提高几何精度的高刚性结构设计技术;水平轴热伸长抑制、热伸长补偿技术;针对龙门滑枕翘曲抑制和补偿技术;围绕风电行业痛点,对加工、装配、检测过程中工艺管控标准的研究。基于以上技术,公司优化设计了GMF19系列精密龙门中心,研发了GMF30系列精密龙门加工中心。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技术研发和新品开发方面的投入,尤其是核心功能部件的研发测试和量产投入。建成精密恒温加工、检测、装配车间,以满足核心部件生产对环境温、湿度的高要求,新投入进口立式磨床、外圆磨床、内圆磨床、圆台磨床、卧式加工中心FMS生产线等设备,用于核心部件的配件的加工,通过改善环境和投入设备提高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产品稳定性。 目前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全自动直角头自制率达到100%,全自动延长头、双面头已完成试制,小批量投产,全自动万向头已完成设计,进入试制阶段;卧镗自制转台现已实现 5 吨-25 吨全系列50%自制率;卧镗主轴110、130已实现量产,自制率达80%,160主轴已完成设计,进入试制阶段;卧加大扭矩电主轴测试完成、高速龙门电主轴、高速卧加电主轴已完成设计,进入试制阶段。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作为国内先进的金属切削类中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提供商,主要围绕下游机械设备、精密模具、汽车、工程机械、工业阀门、新能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风电等领域的客户的应用场景和个性化需求,提供包括技术研发、方案设计、关键部件研制、软件二次开发与优化、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环节在内的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了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装备部件三大系列产品。 1、数控机床 公司的数控机床产品主要为金属切削机床,品类丰富,具有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的性能特点,并能结合下游客户的应用场景,实现大型化、智能化、多轴化、复合化加工,属于行业内中高端产品。 数控机床是目前公司最主要的产品,典型产品包括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五轴联动龙门加工中心、高速高精立式加工中心、高精高速龙门加工中心、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卧式镗铣加工中心、大型复杂龙门加工中心、五面体龙门加工中心、动柱、动梁龙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数控机床、双面动柱卧式加工中心、五轴卧式加工中心、数控立式车床等多种产品系列。
(2)智能自动化生产线 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是基于主导产品数控机床性能、加工能力,结合客户的应用场景和制造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数控机床等作业机构在内的智能化、成套化生产线一揽子解决方案和成套生产线,或根据客户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总体方案要求,提供关键工序解决方案以及相应的自动化单元或设备。 该类业务主要为用户提供成套生产线或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智能单元。典型产品为发动机缸体缸盖、锂电池、光伏、高铁传动部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动化生产线及数控机床智能单元。另外,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及自动化搬运智能单元,为工程机械、叉车、汽车等行业客户提供全套自动化解决方案。
(3)装备部件 公司的装备部件主要包括定制化机床本体、精密钣焊件、铸件、核心功能部件等。装备部件是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的重要基础,公司在此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沉淀、优秀的制造工艺和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以性能好、品质高著称,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二) 主要经营模式 1、销售模式 公司的数控机床以经销模式为主,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为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模式,装备部件对外销售均为直销。 (1)经销模式 经销商了解到客户需求后为公司提供客户需求信息,公司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形成解决方案并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达成销售意向,经销商与终端客户签署销售合同后,再与公司签订合同并下达订单,产品完工后由公司直接运送至终端客户处。 (2)直销模式 直销模式下,公司直接与客户洽谈、签订销售合同,并由公司将产品运送至与客户约定的交货地点。 公司采购内容主要为产品生产所需的部件和上游材料,采取“以销定采+安全库存需求”的采购模式,公司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安排采购,同时结合市场销售预测情况、在手订单和安全库存需求等制定物料采购计划,请购获批后在《合格供应商目录》中选择供应商开展询价,采取择优的采购方式。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为客户定制化设计解决方案、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由营销部接洽客户,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和具体需求,确定应用场景和方案;由技术中心、营销部、采购部、生产部、品检部共同确定包括关键技术研发、部件研制、系统集成等在内的具体生产计划,采购部据此编制物料明细单进行采购,生产部负责生产制造、安装调试,技术中心组织系统集成,品检部负责生产工艺监督和成品质量检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明确用户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展开,明确设计要求、部件要求、工艺要求、生产要求,进行多层次演绎分析,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另外公司对部分成熟标准机型采用一定量备货的生产模式。 (三) 所处行业情况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围绕客户的定制化需求,通过技术研发、方案设计、关键部件研制、软件二次开发与优化、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提供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中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以及装备部件。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C3421 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为“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制造业(C34)”。 机床行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生产设备,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根据发改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 版)》,公司所处行业为“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2.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项下的“2.1.4智能加工装备”。“2.1.4智能加工装备”由数控机床和智能基础制造装备构成,数控机床为公司当前的主导产品。 作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机床是机械技术与数控智能化的结合,和智能生产线等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共同构成智能制造装备中的智能加工装备,隶属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智能制造装备能够显著提高制造活动的精度、质量、效率和稳定性,是为工业生产体系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提供技术设备的战略性产业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2022年9月,首个中国主导的机床数控系统系列国际标准ISO23218正式发布,该系列标准的发布实现了我国在机床数控系统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从 1 到 N”的重要转变,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进入到体系化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2022年10月,首批机床ETF上市,包括华夏中证机床ETF以及国泰中证机床ETF。上述产品跟踪当年5月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推出的中证机床指数。公开资料显示,中证机床指数目前共有50只成份股,涉及机床整机及数控系统、主轴、切削工具等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服务等领域的上市公司,集中反映了我国机床产业攻坚克难、实现工业“自立自强”的重大发展成果。此类“硬科技”ETF 产品入市,有利于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支持数控机床行业更多优秀上市企业的发展。 数控机床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监控技术、传感测控技术、软件技术等技术进行综合运用。不同类型产品功能特性各不相同,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所以机床行业企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并通过创新的技术管理和实施方法,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形成自有核心技术。 随着世界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成为产品性能的主要衡量指标,构成行业现阶段的技术研发的焦点,大型化、智能化和复合化是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亦是先进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向。精度决定了加工产品的质量,速度和加工效率决定了加工生产能力,稳定性则决定了装备性能的无故障保持能力。 2. 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专注于数控金属切削机床领域,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主要覆盖中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五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即误差控制、可靠性、高性能装备部件、复合成套加工、二次开发与优化。 随着公司主营业务的增长,收入和利润规模的逐步扩大,核心技术水平与产品开发能力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被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定位为“发展迅速的新兴机床企业”,2014、2015、2016年连续三年被协会评定为“中国机床工具行业三十强”,2018、2020年公司两年获评为“年度综合经济效益十佳”机床企业,2021 年 12 月被评定为“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8月被评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在2022年年初延续了上年态势,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受宏观环境的影响,机床工具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普遍受到冲击。2022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下降,但根据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统计数据,机床单台产值明显提高,同时行业利润水平较以前年份也有明显改善。 除去价格变动等因素之外,用户需求明显升级带来的产品自动化、智能化需求提高,成套、成线订单大幅度增加,也是重要因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产品结构的优化。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的统计:2022 年 1-12 月累计完成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3%,与2021年营业收入基本持平(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2%,基数较高)。2022年1-12月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3.7%,其中亏损企业占比19.7%。利润总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行业总体长时期处于较低盈利水平,利润总额基数较低,同时也反映了产品结构的升级。各级政府的助企纾困政策也是重要因素。其中金属切削机床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3.8%。 金属切削机床行业亏损面为 18.8%,比上面同期收窄 2.9 个百分点。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下降23.3%,产值同比下降5.4%。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下降22.7%,产值同比下降5.1%。根据协会重点联系企业订单情况统计,2022年金属切削机床新增订单同比下降10.9%,在手订单同比增加0.5%,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9.2%。年底新增订单仍同比下降,在手订单已恢复增长,生产经营缓慢恢复。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测算:2022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生产额1823.0亿元人民币(271,1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金属切削机床生产额1158.4亿元人民币(172.2亿美元),同比增长3.3%;2022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1843.6亿元人民币(274.1亿美元),同比降低1.9%,其中金属切削机床消费额1240.3亿元人民币(184.4亿美元),同比降低4.3%。根据国统局公布的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57.2万台,同比下降13.1%。 进出口方面,2022年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总体平稳,进口波动下行,出口保持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2年机床工具进出口总额333.6亿美元,同比增长0.9%;其中进口124.0亿美元,同比下降10.2%;出口20.95亿美元,同比增长9.0%。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在机床工具进口额中居首位,占进口额的45.2%;金属切削机床进口额56.1亿美元,同比下降10.1%;金属切削机床出口额43.9%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在贸易逆差额上,金属切削机床的逆差额为12.2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 13.7 亿美元。2022 年机床工具进出口结构呈现可喜变化,金属切削机床虽然仍是逆差,但逆差额比上年缩小。 3. 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强调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产学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工业母机,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装备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 随着下游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对机床加工精度和精度稳定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中高端产品的需求日益凸显,更新升级需求大,未来中高端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增加。且中国机床市场加快向自动化成套、客户化订制和换挡升级方向发展,产品由普通机床向数控机床、由低档数控机床向中高档数控机床升级。近年来随着本土新兴企业的崛起,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环节、完善智能制造装备相关核心技术体系和产品序列,逐渐进入数控机床中高端市场,未来中高端进口替代的市场空间仍然可观。近年来,国内中高档数控机床市场出现了一批具备核心技术的新兴民营企业,其产品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综合竞争力大幅提高,民族品牌开始崛起,逐笔形成进口替代趋势。 另外,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高科技领域限制中国的全球化进程,这使得国内行业供应链被迫进行调整,加速了进口替代的进程。 近年来,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大背景下,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例如新能源汽车、5G 及半导体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机床工具产品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总体上产品需求层次正在逐步提高。机床产业发展正呈现出由离散型制造技术向系统集成和智能制造技术转变、从批量化向定制化转变、从需求实现向需求创造转变、从投资型向投资兼顾消费型转变的新变化。应对需求变化和竞争压力,创新成为驱动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国务院在2015年5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提到了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对于数控机床行业,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注重需求侧激励,产用结合、协同攻关将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方向。如依托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在数控机床等重点领域,国家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实现高端数控机床智能化,以此促进机床行业的稳定增长。 依托于我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划,在产业机构升级的背景下,机床工具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经济格局下,加快了制造业实现核心装备国产化的步伐,新旧产能替换及进口替代为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提供历史性发展机遇。未来,国内具备产品竞争力、资金实力、持续研发并实现进口替代的企业竞争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四) 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 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公司核心技术概况 作为先进的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贯彻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驱动型战略,紧贴下游技术革新、产品换代与产业升级需求,为客户进行总体设计、二次开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安装调试以及提供全周期服务。公司直击行业技术痛点,集中力量进行技术积累和攻关,改善了业内中低端企业依靠静态指标、被动设计和机械式组装进行研发生产的落后模式,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成果,并广泛应用于新品开发,形成一批高速、高精度、高效率、高稳定性的产品,实现了大型化、智能化、多轴化、复合化中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定制化开发、生产,在中高端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主要覆盖中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五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即误差控制、可靠性、高性能装备部件、复合成套加工、二次开发与优化。前述五大领域系当今全球数控机床企业基于其产业链分工所形成的行业主要核心技术领域,其中,误差控制旨在提升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可靠性旨在提升数控机床运行稳定性;高性能装备部件主要研究机床制造的上游部件,是实现数控机床高性能的支撑与保障;复合成套加工主要包含单机复合与多机成套,旨在提升生产效率;二次开发与优化主要基于数控系统平台进行集成、开发与应用。 公司拥有“江苏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并被认定为“江苏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多项产品被评定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3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年度)、“江苏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重点项目” (2019年)、“南通市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2018年、2016年、2015年)、“南通市科 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南通市十大科技进步民营企业”(2020年)、“南通市首 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2020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20年)、“科创 板硬科技领军企业”(2021年)、“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国家级‘专 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 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先进会员‘产品质量十佳’企业” (2022年)等,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性能、质量处于国内先进地位。 2、核心技术情况及技术先进性 (1)误差控制领域 精度是数控机床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分为几何精度、精加工精度、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 度。加工精度是数控机床追求的最终精度,亦是上述精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通过相应的误差来 描述。精度误差的产生存在多种原因,包括几何误差、运动误差、热误差等。 ①几何/运动误差控制领域 数控机床的几何误差是指由机床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不精确导致的误差,是数控机床加工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可能以准静态方式稳定产生误差,也可能通过影响机床的动态性能产生多样态误差。运动误差则是由数控机床加工产生的力的综合作用导致的各种误差,如切削力导致的刀具、工件、部件等变形,从而使实际切削位置和理论切削位置发生偏移而产生的偏差,亦或者撞击对机床滑动单元发生干涉、撞击,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振刀、多轴加工过程中的轴偏差。 目前行业内提高数控机床加工精度有两种基本方法:误差防止法和误差补偿法。误差防止法是指通过提高机床制造和装配精度及设计精度、机床零部件的制造精度和安装精度、优化机床结构、辅助部件等方法来提高机床精度;误差补偿法是指使用软件技术,通过分析、统计、归纳及掌握原始误差的特点和规律,建立误差数学模型,进行人为误差补偿,从而减少加工误差。 公司同时拥有误差防止和误差补偿相关技术,在误差防止方面,通过误差分离、多轴联动、静态精度优化、刚性强化、应力减弱、集成重构、平衡控制等多种方式,大幅提升了机床的机床结构和集成的静态性能,增强了动态精度保持能力;误差补偿方面的代表性技术有:为防止加工过程中因重力产生的变形,设计出预变形的补偿方式,通过对加工过程的重力、拉力、支撑力等受力分析,合理设置箱体组件预变形,并创造性地开发出分段精磨,形成台阶机构预变形,加工时利用滑座滑块和牛头形成作用力,保证每个位置点都能对干扰力进行补偿,保持加工的精密性。 已授权发明专利:一种专用汽车零配件加工中心(专利号:201811481434.2)、一种精密双工位卧式加工中心的工作台交换结构(专利号:201810429111.2)。报告期内,公司新获授权发明专利:机床位置度检测方法及装置(专利号:202111371875.9);新申请发明专利:数控机床及其回转轴螺距误差检测方法(申请号:202210546683.5)、数控机床的润滑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存储介质及数控机床(申请号:202211462804.4)、一种检测装置和分体式平行导轨精度的检测调整方法(申请号:202211496448.8)、一种立式机床及其滚动滑动混合导轨(申请号:202211492870.6)。 ②热误差控制领域 热误差主要是由于自身加工过程中机床本体及外部环境的温度变化引起的,热源包括驱动马达、切削过程、传动链的摩擦等。加工过程产生的热量使机床结构发生膨胀、收缩和变形,最终使得刀具和工件之间产生位置误差,影响加工精度。热位移一直被业内认为是“机床的秉性”,是制造装备在连续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最容易导致热变形误差的机床部件是主轴和滚珠丝杠副。 公司通过对主轴、传动件、横梁等装备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用,通过强制冷却、高效循环、位移控制、变形抑制等方式,增强了加工中心等装备的散热和温度控制能力,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工作过程中摩擦导致温度变化而使加工出现误差的情况,有效保证了机床在连续工作时能够实现较高的精度,客观上提升了产品的工作效率。 公司在精密模具加工领域研究并应用多年,精密模具加工对工件表面光洁度要求非常高,通常采用球头刀加工工件,刀具更换频率少,连续加工时间长,对机床的热稳定性要求特别高。2022年上半年,公司针对精密模具加工机床的热误差的抑制和补偿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热误差抑制方面,通过对机床整体结构部件进一步优化,采用中挂式结构,有效分散热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同时结合配置的调整,对主要传动件采用中心冷却/螺母冷却来抑制发热源,并根据客户应用场景优化油冷机的控制方法等;对于无法抑制的热误差,通过在主轴附近布置温度传感器,采集相应的机床温度场景信息,反馈到误差补偿系统,以实现对热误差动态实时补偿;通过硬件部分的热误差控制,结合软件部分的动态实时热误差补偿技术,将加工中心垂直轴热伸长控制在0.02mm以内。公司热误差控制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的数控机床的油冷装置及系统(申请号:202011520071.6)。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补偿方法及相关装置(申请号:202210760278.3)、一种方便准确的主轴热延伸的测试方法(申请号:202210946876.X)、测定丝杆温升对水平轴定位误差影响的方法及控制系统(申请号:202211336292.7)。 ③自动在线检测技术 公司拥有数控机床产品的自动无损在线检测技术:实现大量程自由曲面的高精度测量方法(专利号:200610040175.0),实现了大量程自由曲面的高精度无损测量。在数控机床设备工作的过程中,该技术能够准确快速找准工件位置并自动设定坐标系;对循环中的工件进行检测,自动纠正刀偏量;确认柔性加工中的工件及夹具;实现夹具和多轴联动中旋转轴的设定;相对传统检测技术大幅降低对工具、部件以及加工精度本身的消耗。 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软件计算,自动纠错,可靠性和精度都大幅提高,并且可以通过软件计算在大数据层面提供过程反馈,减小变化;二是改善了过程控制,在机检测工件动量,及时反馈,减少外机检测的辅助时间,减少人为因素,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由于工件找正或检测的过程中,机床防护门都处于关闭状态,保证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报告期内,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切削机床刀具数据监视(申请号:202210414759.9)。 (2)可靠性领域 智能制造装备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支撑,客户对其拥有较高的可靠性诉求。智能制造装备运转过程中一旦出现性能不稳定或突发故障,将导致产品品控失效、停工、检修等,给企业带来直接损失。因此,智能制造装备本身良好的质量、稳定性,也是研发制造商在中高端市场内立足、树立品牌价值不可或缺的条件。产品可靠性技术水平通常以精度保持年限和平均无故障时间两项指标作为衡量依据。 公司一方面针对数控机床的主运动和给进运动进行可靠性设计,通过对主轴、刀库、床鞍等装备主体或主要部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提升了性能保持能力和切削效率,降低故障出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基于多年一线研发制造、技术支持经验积累的案例、反馈与数据,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可靠性分析体系,持续对多种辅助系统和加工细节进行针对性优化,从多方面降低故障率,提升智能制造装备的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与人性化程度,保障了下游制造活动的持续性。 公司针对前期销售的中高端产品发生的影响设备可靠性的共性问题进行了专项攻关,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如针对五轴龙门的A/C双摆铣削头在旋转过程中,线路容易缠绕影响可靠性的问题,已开发出一种用于改进正负360度旋转管线的升降机构,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改进正负360度旋转管线的升降机构(申请号:202111196121.4)。针对由于客户毛胚余量不一致导致的切削量过大,损坏主轴的问题,已开发出一种预防主轴切削量过大导致主轴电机过载的保护方式。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FANUC系统预防主轴切削量过大导致主轴电机过载的保护(申请号:202111191499.5)。针对卧式机床双交换机构在客户超承载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运行抖动问题,已开发出一种拖拉式交换机构防抖装置,确保即使是在客户在超承载运行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抖动,提高工作台交换的稳定性、可靠性。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拖拉式交换机构防抖装置(申请号:202110676297.3)。报告期内,公司新获授权发明专利:一种FANUC系统预防主轴切削量过大导致主轴电机过载的保护(专利号:202111191499.5);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镗铣加工中心的工作转台钣金防护机构(申请号:202210280336.2)、机床换刀装置及加工机床(申请号:202211576867.2)。 (3)高性能装备部件领域 公司是国内精密钣焊件、铸件等装备部件领域技术先进的供应商,长期围绕部件设计和生产积累了一批核心技术,相较国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企业拥有优质的高性能精密钣焊件、铸件、功能部件研发、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从部件到解决方案的技术模块化开发体系,通过装备开发推动部件升级,部件升级促进装备开发,实现了研发的纵向联动和装备部件的进口替代。钣焊件应用焊接机器人与拼点工装的综合运用,针对数控机床内防护钣焊件在成型工序采用柔性机械臂,多角度抓取成型产品,保障了产品的一致性,解决了机床内防护密封性能,提高了焊接效率、焊接的美观度、减少了焊接变形。 公司数控机床钣金均为自制,公司针对精密钣焊件方面围绕机床绿色环保、高效、降本等方面,结合客户应用场景,采用新设计、新工艺、新方法等思路,如新设计对冷却液多重过滤水箱、增加油水分离装置及自带清洁过滤桶的高压过滤水箱,以延长机床冷却液使用寿命并减少冷却液排放,保持客户使用现场整洁和环保;采用型材制作的型材排屑机,解决制作过程中的折弯难点并减少制作人工,大大提高效率,同时也减少对机床运转时排屑过程的磨损,延长排屑机使用寿命;新工艺“一种防水防尘弯曲工艺”,不再依靠传统的打胶和满焊的方法,增加“迷营式结构”,既没有焊接变形也不增加制作成本,解决了机床安全防护的防漏、防尘问题;公司成立了钣焊件“技师委员会”,专门针对机床安全防护钣金的设计进行改进,对材料的厚度、规格整合、不同型号相同功能部位的零件进行制作工艺整合、选配小件种类通用化整合,以提高机床钣金的制作效率提升产能,同时也降低因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在铸件技术方面,公司紧密围绕配料、熔炼、浇注、塑形、退火、抛光、填涂等设计、生产全环节进行研发,不仅掌握了有效的配方,还拥有浇注、填砂、模具拼接、高效涂覆等系列技术,能够根据下游需求进行高精度多规格专业定制,并使铸件产品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较高的刚性和较低的应力、较小的变形量,实现抗拉伸、防刮耐磨,还具有良好的色泽和平滑均匀的外观。 公司在铸造新工艺方面,围绕铸件合格率、熔炼过程中的安全和熔炼效率,针对铸件熔炼过程中冷却水湿度、进出水流量和压力进行实时监控实施报警的技术改进,并获得实用新型授权专利:一种拼接式实样模(专利号:202021976352.8)、一种新型拼接式铁水包衬胆(专利号:202021976462.4)、一种车床加工中心斜床身浇筑的浇道结构(专利号:202020990977.3)。 公司经过多年的传承与积累,形成了较强的精密钣焊件设计、生产技术,通过精密钣焊件从单元制作到单元组装完成,再直接套装到机床上的全过程,实现了给机床“穿衣式”的精密钣焊件开发、生产配套。此外,公司通过编程、排版、套裁、成形角度及形状控制、工装优化等工艺改良技术,降低源设计材料浪费,减少工时,同时不降低产品的品质与外观。 公司注重精密功能部件的设计研发,目前已经掌握直角头、万向头、齿轮箱、主轴单元、数控回转工作台等技术,并在相关领域加大投入,力求持续提升核心关键部件自产化率,增强自产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性能,控制成本。公司通过高速主传动的高速运转特性的机理研究,不断实现工艺革新,提升了主传动组件的动平衡等级,该项研究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机床主传动机构动平衡调整方法(申请号:202010135435.2)。 精密卧式镗铣主轴、大型精密转台、转台自动交换机构、全自动附件头、自动附件头交换机构作为高档机床的核心功能部件,目前国内主要依靠进口,但进口核心功能部件存在价格高、货期长、售服慢的问题,公司为满足自身中高档数控机床的批量生产,自主研发设计和制定制造工艺,并已掌握相关制造技术。核心功能部件相关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转台平面锁紧结构(申请号:202010758122.2)、一种分离式的内装定、转子的传动结构(申请号:202011097945.1)、一种拖拉式交换机构防抖装置(申请号:202110676297.3)。报告期内,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镗铣加工中心的工作转台钣金防护机构(申请号:202210280336.2)、一种卧式加工中心交换机构(申请号:202211256910.7)、一种齿轮箱(申请号:202211183071.0)。 随着加工自动化需求的提升,传统的机床附件头更换形式已无法满足客户对自动化、效率的需求。公司开发出一种全自动化安装、拆卸附件头的交换机构,实现了机床立卧复合加工切换全程无人工参与,且安装精度和稳定性远超过传统的更换结构。相关核心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刨台式侧挂镗床自动附件头交换机构(申请号:202110536400.4)。 在精密伺服传动部件方面,业内通行两类传统结构:伺服电机+滚珠丝杆传动、直线电机传动。 但是,前者中间连接环节较多,靠涨紧连接,易产生误差,而且长行程中丝杆旋转容易产生振动,影响精度;后者直线电机推力有限,仅适用于小型设备,成本亦较高。公司致力于改良与革新,开发出通过力矩电机直接带动螺母旋转的创新性传动部件,解决了前述两种结构的弊端,该项研究目前已获得实用新型授权专利:一种力矩电机直驱的传动结构(专利号:202020527449.4),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力矩电机直驱的传动结构(申请号:202010281495.5)。 (4)复合成套加工领域 公司致力于通过应用刀具自动交换、多功能铣头、多主轴头、多回转刀架、多数控回转工作台等技术减少刀具装夹和工件重新安装定位,并推进镗铣一体、车铣一体、铣磨一体等复合切削装备研发。公司以一站式、一体化处理金属加工全工序为技术开发目标,其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能力并不停留在单体装备的工艺复合和工序复合,亦进一步集成各项技术,开发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力争在智能化制造活动中形成生产服务的闭环。公司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技术,主要是在自身金属加工数控机床具有较高性能的基础上,深度分析客户的应用场景,通过设计优化智能管控、机械动作、传输路径系统等进行设备集成,实现复杂材料加工、自动上下料、智能检测、自动清洗、精细化、节拍加速、工步精简、合格率提升、工序一体等技术目标。 公司紧贴下游行业需求,深入研究对称型工程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实现了传统加工工序的集成与整合,自主开发适合特定零件的多面复合加工中心,加工效率提升 40%以上,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工程机械行业的双面动柱卧式加工中心(申请号:202011627181.2)。 公司又针对大型缸体缸盖复合成套加工的自动化生产线的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深入了解客户应用场景,以解决客户痛点,攻克技术难点。大型缸体缸盖具有体积大、单件重等特点,每一面的加工均需花费大量的搬运和装夹时间,效率低下,且无法向常规缸体缸盖一样采用桁架机械手或关节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成套加工。针对这一痛点,公司自主研发了针对大型缸体缸盖复合成套加工的自动化生产线,同时实现多面复合加工,通过对机床主体结构集成重构、优化传动结构、增加切削抑振环节等,并解决了以下技术难点:a、整体结构刚性的保证;b、多主轴轴线重合和调整技术;c、多头加工切削振动抑制技术。该技术已获得实用新型授权专利:一种面向缸体缸盖大扭矩、三面同时加工的生产线(专利号:202120374430.5)。报告期内,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复合加工设备(申请号:202211576652.0)。 (5)二次开发与优化领域 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良好的硬件性能及其机械结构,必须结合先进的软硬件控制技术,方能集成高性能的产品。公司在研究误差控制等硬件技术领域的基础上,大力在二次开发与优化领域进行技术开发,一是从技术型企业角度,通过良好的人机交互,实现软硬件技术的融合,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的整体性能;二是从服务型企业角度,立足于不同客户功能需求和操作习惯,设计定制化的软件功能,提升产品使用效果和体验。 从国内外数控机床行业产业链分工情况来看,数控系统平台及配套组件(主要包括 PC、驱动电机以及驱动程序)主要由少数上游专业厂家掌握,如日本发那科、三菱,德国西门子、海德汉等,国内知名企业主要是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数控系统平台是通用的、标准化的、广泛面向下游市场的软件平台,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司主要基于产品的数控系统,根据下游客户的应用场景,通过系统相关模块集成的编译和链接功能,进行图形和脚本编辑、系统计算、界面开发、程序编译、功能定制等,为客户设计简洁、高效、人性化、具备引导功能的操作界面,以及功能丰富、实用的应用程序,对机床操作、管理给予智能化支持,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效果。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发明专利:切削机床刀具数据监视(申请号:202210414759.9)、主轴组件、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申请号:202210852706.5)。 针对客户应用场景,基于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公司自主研发了多个“程序控制软件”,共获批5个软件著作权。该软件通过模式选择为客户预先设置多种运行模式,满足客户需求。如客户关注效率,可选择效率模式,该模式自带预定选刀和提前倒刀功能;如客户需控制能耗,可选择节能模式,该模式自动设置排屑系统间歇性工作等功能;另外还有方便设备管理人员操作的调试模式、提高加工精度的高精模式等多种可选的运行模式。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了“国盛智科加工中心828D程序控制软件V1.0”,并已获批软著“软著登字第9587189号”。 公司在二次开发与优化领域的研究主要有: ①信息采集和可视化:以图片、图形结合少量文字的形式,在界面中简洁、准确、集中地显示机器的多项参数和状态信息,比如各主要组件的损耗和剩余寿命、刀库内含数量、主轴行程、主轴转速等。 ②人机交互操作:新建或优化系统模块、界面,使原本依赖手工操作,或经由复杂的系统路径检索方能开展的工序,通过简单、快捷的可视化指令即可实现,比如粗加工、精加工加工模式的选择,设备刀库乱刀等故障的简单处理等。 ③智能监控、故障分析与诊断:通过传感器等模块进行智能检测,实时感知机器状态,结合基于企业丰富操作案例建立的数据和模型系统,为操作者提供支持性分析、提醒和建议。 ④主轴智能防碰撞:通过在主轴端增加传感器进行智能检测,通过前期大量的切削模拟,得到异常位移量的阈值,建立企业数据库。防止主轴碰撞给客户带来的设备停机。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 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本报告期内,公司新获授权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外观设计专利10项;另获软件著作权1项,商标7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327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186项,外观设计专利84项,软件著作权5项,商标14项,CE 认证2项。 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3. 研发投入情况表 单位: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