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南华仪器(300417):2022年年度报告

时间:2023年04月15日 03:31:37 中财网

原标题:南华仪器:2022年年度报告

佛山市南华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年度报告 【2023年4月14日】

2022年年度报告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杨耀光、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周柳珠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周柳珠声明:保证本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2022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的股东净利润为-3,313.38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70.59%,本次业绩下滑的具体原因:(1)主要系机动车检测行业受到政策影响较大。2020年10月22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了机动车免检范围,在实行6年内6座以下非营运小微型客车免检基础上,将6年以内的7至9座非营运小微型客车(面包车除外)纳入免检范围,对非营运小微型客车(面包车除外)超过6年不满10年的,由每年检验1次调整为每两年检验1次,并于2020年11月20日起实施。2022年9月9日,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机动车检验制度改革优化车检服务工作的意见》,再次放宽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自2022年10月1日起,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面包车除外)、摩托车自注册登记之日起第6年、第10年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在10年内每两年向公安机关申领检验标志,超过10年的,每年检验1次。上述政策导致相关检测设备需求下降,公司产品销量也受到不利影响。(2)公司于2021年7月30日以自有资金6,000万元认购的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信托”或“受托人”)发行的“重庆信托?昆明融创城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022年4月30日,公司收到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发来的《重庆信托?昆明融创城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临时公告》,债务人昆明融创城投资有限公司及其担保人资金出现流动性困难,到期未能偿还借款,构成实质违约,信托计划终止。结合公司近期回款情况,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公司对“昆明融创城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理财产品计提减值准备3,029.4万元,因此对公司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公司主要从事机动车检测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与环境监测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机动车检测行业方面,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机动车检测市场仍在稳步扩大,机动车检测需求长期存在,同时随着国家对于环保的重视,机动车检测监管趋严,相关标准趋于更加细化和严格,机动车检测行业整体具有发展前景。短期内,机动车检验制度的改革会对机动车检测设备行业整体造成冲击,但从存量上看,机动车检测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这种需求也将会延伸到检测设备及系统。

环境监测行业方面,近年来大气污染尤其是由于细颗粒物PM造成的大范围灰霾已经成为我国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挥发性有机物(VOCs)不仅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的直接危害,同时作为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和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复合大气污染的形成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年2月25日,生态环境部指出:将“十四五”城市空气质量考核指标设置为:PM2.5、优良天数、NOx和VOCs、重度污染天数5个指标,VOCs取代SO成为新指标,国家对VOCs的重视上升了一个新台阶,挥发性有机物2
(VOCs)的监管和治理将是各地环保部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工作重点,未来市场前景良好,需求巨大。

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挑战之一,根据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国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将不断推动中国碳计量和交易核算体系的建设。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而如何精准的核查、监测温室气体排放量又是碳市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数据的准确性不仅关系到碳市场的履约和稳定运行,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减排排效果的客观真实性。精准的碳排放量数据是全国碳市场的运行基石,核算法的碳排放监测精度已不能满足需求,
2022年8月,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2023年1月31日,由江苏泰州市生态环境局、泰州市市场监管局、泰州市标准化院等单位联合起草的《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规范》正式发布,这是碳排放监测领域国内首个市级地方标准。

二氧化碳在线监测具有智能化的特点,可实现实时监测,大幅度减少人工核算工作量。

随着“双碳”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在线监测将会成为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的有效补充,并与现行的核算方法相辅相成,具备二氧化碳监测功能组件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需求将进一步释放,综上,环保行业将保持一定的高景气度。

公司处于机动车后市场,是国内机动车检测仪器及系统的综合服务商。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的体现在研发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公司通过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全面掌握了公司所有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公司长期以来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与领先,持续围绕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升级和改进。

公司注重人才培养,积极吸纳优秀人才,不断推进“公司建设人才梯队方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公司利用多年于高精度气体检测领域的技术积淀向环境监测行业拓展,自主研制出针对中小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设备及系统与烟气在线(CEMS)监测设备及系统两大产品类型,并于2019年末投放市场,环境监测产品已产生一定的销量,目前推广仍在进行中。由于环境监测仪器及系统是公司的新产品,受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影响,在推广时间和销售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入贯彻及“双碳”背景下,环境监测产品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风险,但机动车检验制度改革放宽了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短期会对公司机动车检测设备业务销售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进一步下行的风险。

本报告中涉及的未来计划、目标等前瞻性陈述,不代表公司对未来年度的承诺或预测,同时公司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发展需要对本报告中涉及的未来计划、目标等前瞻性陈述作适度调整,敬请投资者注意。

公司在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主营业务分析”的概述部分,详细描述了公司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广大投资者认真阅读相关具体内容,注意投资风险。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目录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 2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10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4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35
第五节 环境和社会责任 .................................................................................................................................. 52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54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80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87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88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89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字、公司盖章的2022年年度报告文本原件。

二、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公司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告。

三、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四、其他相关文件。

以上备查文件的备置地点: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释义

释义项释义内容
本公司、公司、本企业、南华仪器佛山市南华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公司章程》《佛山市南华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章 程》
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深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
元、万元人民币元、人民币万元
华贝软件佛山市华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为南 华仪器全资子公司
香港南华南华仪器(香港)有限公司,为南华 仪器全资子公司
中绿环保中绿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嘉得力广东嘉得力清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期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 日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信息

股票简称南华仪器股票代码300417
公司的中文名称佛山市南华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中文简称南华仪器  
公司的外文名称(如有)Nanhua Instruments Co., Ltd.  
公司的外文名称缩写(如 有)Nanhua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杨耀光  
注册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科泓路1号  
注册地址的邮政编码528251  
公司注册地址历史变更情况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夏南路59号  
办公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科泓路1号  
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528251  
公司国际互联网网址nanhua.com.cn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伍颂颖彭丽杉
联系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科泓路1号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科泓路1号
电话0757-867183620757-86718362
传真0757-867189630757-86718963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三、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站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媒体名称及网址《证券时报》(http://www.stcn.com)
公司年度报告备置地点南华仪器董事会办公室
四、其他有关资料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名称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会计师事务所办公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111号建和中心16楼AB单元
签字会计师姓名周振、关国樑
公司聘请的报告期内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保荐机构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聘请的报告期内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财务顾问
□适用 ?不适用
五、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 ?否

 2022年2021年本年比上年增减2020年
营业收入(元)128,120,982.84182,145,970.76-29.66%311,639,478.5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净利润(元)-33,133,778.2712,244,815.60-370.59%66,365,221.4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的净利润(元)-7,940,180.19411,936.28-2,027.53%65,356,546.47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净额(元)29,394,939.00-3,913,715.39851.08%25,139,391.61
基本每股收益(元/ 股)-0.24240.0894-371.14%0.4844
稀释每股收益(元/ 股)-0.24240.0894-371.14%0.4844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 率-7.46%2.42%-9.88%0.13%
 2022年末2021年末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2020年末
资产总额(元)494,318,681.73538,171,125.52-8.15%626,967,165.6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净资产(元)462,472,615.94497,991,085.23-7.13%519,416,662.43
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
不确定性
□是 ?否
扣除非经常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
?是 □否

项目2022年2021年备注
营业收入(元)128,120,982.84182,145,970.76营业收入总额
营业收入扣除金额(元)3,076,855.083,009,677.07租金收入
营业收入扣除后金额(元)125,044,127.76179,136,326.69扣除后营业收入
公司报告期末至年度报告披露日股本是否因发行新股、增发、配股、股权激励行权、回购等原因发生变化且影响所有者
权益金额
?是 □否

支付的优先股股利0.00
支付的永续债利息(元)0.00
用最新股本计算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元/股)-0.2433
六、分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元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营业收入20,913,755.2937,584,547.1934,184,627.8435,438,052.5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净利润-2,749,143.845,197,668.97500,192.89-36,082,496.2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的净利润-4,927,754.433,170,355.83321,004.77-6,503,786.36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净额-1,095,034.0019,444,044.555,501,591.485,544,336.97
上述财务指标或其加总数是否与公司已披露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相关财务指标存在重大差异 □是 ?否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项目2022年金额2021年金额2020年金额说明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 (包括已计提资产减 值准备的冲销部分)-3,305.80-33,839.98-49,244.78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 补助(与公司正常经 营业务密切相关,符 合国家政策规定、按 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 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 助除外)2,499,944.957,972,885.032,685,451.06 
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 资产的损益1,921,157.683,292,401.07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 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 值业务外,持有交易 性金融资产、交易性 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 价值变动损益,以及 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29,566,414.41826,074.71  
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 的投资收益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 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20,229.75-143,772.65-1,453,341.00 
减:所得税影响额24,750.7580,868.86174,190.34 
合计-25,193,598.0811,832,879.321,008,674.94--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
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
经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所属分类 公司主要业务是从事机动车检测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与环境监测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 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标准,公司所在行业为大类“C制造业”中的仪器仪表制造业,行业分类 代码为C40。 (二)机动车检测行业情况 1、我国机动车检测体系 我国机动车检测仪表仪器行业起步于上世纪 9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走过初期仿制国外产品,引进国 外核心部件进行组装生产,到近期自主研制生产的发展道路。我国机动车检测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通 过建立并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检测技术标准,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动车检测体系,机动车排 放物及安全检测仪器及系统产品的功能和技术指标也不断更新,推动有关产品向智能化、多功能、高精度方向发展。 在我国,机动车检测主要分为在用机动车检测和新车下线检测,其中在用机动车的强制性检测主要是针对机动车后 市场和个人消费者,分为安全检测、环保检测和综合检测三类,安全检测、环保检测分别检测机动车的安全性能和环保 性能,综合检测的检测对象为营运车辆,检测内容包含安全性能、动力性能、经济性能等。而新车下线检测,主要针对 整车厂,包括强制性检测与研发性检测,为确保整车的性能和达标,整车装配完成后,要在整车检测线上对主要性能、 OBD以及环保进行检测,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对不
同类型机动车的检测频率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只有经检测合格的车辆方可取得检验合格标志,未取得检验合格标志的
车辆不得上路行驶。

2020年 10月 22日公安部新闻发布会发布《通报公安部服务“六稳”“六保”,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2项措施情况》,2022年9月9日,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
于深化机动车检验制度改革优化车检服务工作的意见》,部署深化车检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目前
检验政策如下表所示:

机动车类型安全检验环保检验综合检验
营运载客汽车5年以内,1次/年;超过5年的,1次/半年各地3至6个月不等,每年还需 进行一次技术等级评定检测 

载货汽车和大、中型非营 运载客汽车10年以内,1次/年;超过10年的,1次/半年 
小、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10年以内上线检验2次(第6年、第10年);超过10年的, 每年检验一次 
摩托车10年以内上线检验2次(第6年、第10年);超过10年的, 每年检验一次1次/年 
拖拉机和其他机动车1次/年 
2、机动车检测行业发展状况与阶段
我国机动车检测行业仍处于持续发展阶段,据公安部统计,2022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4.17亿辆,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1年增加2,129万辆,增长5.39%,其中,汽车保有量达3.19亿辆,新注册登记汽车为2323万辆,我国汽车保
有量仍处于持续增长态势。稳定增长的汽车保有量、逐步老化的车龄结构,是机动车检测行业的中长期发展的基础,伴
随着机动车基数增大,无疑给城市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等带来负面影响,为保障道路安全和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国
家持续深化移动源环境管理,在机动车排放标准、检验及监督机制等方面深入推进,同时不断推动老旧车淘汰,国家针
对在用汽车安全性能、尾气排放、综合性能等方面的检测相应地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规范,检测标准逐步具有更明确及
更细化的要求,将推动机动车检测系统和行业的需求。

根据公安部《关于贯彻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试行非营运轿车等车辆 6年内免
检政策自 2014年 9月 1日(含)起实施,同时,根据德勤《2019中国汽车后市场白皮书》,中国保有车辆平均车龄约
4.9年并随着进入存量市场平均车龄还在持续增长,随着步入老龄行列的汽车数量基数增加,新车 6年免检期过去,强
制检测的频率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在用车车龄的不断增长,对应的强制检测频次增加,将促进机动车检测服务市场
以及上游机动车检测系统供应市场的发展。

202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汽车保有量第一大国,但考虑到人口基数差距较大,人均汽车保有量则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是 225辆,而美国、日本和韩国 2020年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分别为 837、591
和 606辆,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动车检测机构配比相
对不足。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2)》,截至2021年底,全国约有检验机构13,380个,据
统计,日本每万辆汽车拥有的检测站数量约为3.51个,美国为2.5个,欧洲为2个,而我国每万辆机动车拥有检测机构
数量约为0.59个,检测站密度仍较低,机动车检测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未来行业规模仍有较大
提升空间。

3、法律法规及政策影响
本行业的发展无明显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但受国家政策、技术标准变化影响较大。

(1)近年机动车检测行业类重要政策如下:
①2014年 5月 16日,公安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规定政府部门不得举办检验机构,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简化审批程序,并推行异地检验等改革措施,民营资本加速进入机动车检测
市场。民营资本的进入为机动车检测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检测系统需求也得到快速增长。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
作用,加快检验机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检车需求。各地质量监督部门不再通过检验机构规划设置控制检验
机构的数量和布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一律简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批工作进度。

②2018年 5月 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2018年底前实现货车年审、年检和尾气排放检验“三检合一”;取消4.5吨及以下普通货运从业资格证和车辆营运证。2018年 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
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由交通运输部、公安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在2018年年内将货运车辆年检(安全技术检验)、
年审(综合性能检测)和环检(环保检测)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合并,实现货运车辆“一次上线、一次检验、一次收费”,
并允许普通道路货运车辆异地办理,为车主提供方便并减轻检验检测费用负担。

③2019年 5月 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通知》发布,通知提到放开机动车检测类等收费项目,进一步缩减政府定价范围,对已经形成竞争的服务,一律实行市场调节价。明确“凡是市
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的原则。政策发布后,各地机动车检测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近年来,随着检测
标准的不断提升,对检测机构的设备、人员要求越来越高,检测机构的成本明显增加,盈利能力承压。政府放开定价有
④2020年 10月 22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部服务“六稳”“六保”,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
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12项措施,其中为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公安部扩大了机动车免检范围,在实行6年内6座以
下非营运小微型客车免检基础上,将 6年以内的7至9座非营运小微型客车(面包车除外)纳入免检范围,对非营运小
微型客车(面包车除外)超过6年不满10年的,由每年检验1次调整为每两年检验1次,该措施于2020年11月20日起实施。受到上述“放管服”政策影响,对机动车检测行业及下游检测运营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⑤2021年 2月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机动车等移动源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 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且其对污染的贡献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汽车污染减排将是“十四五”的重点,后续对于机动车环保性能的检测标准可能
会进一步趋严。

⑥2021年 12月 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生态环境标准 HJ1237-2021《机动车排放定期检验规范》以及 HJ1238-2021《汽车排放定期检验信息采集传输技术规范》,这些标准规定了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检验系统组成与技术要求、日常运
行和维护要求、标准物资、检验技术要求、数据记录及修约、质量保证等内容。以上标准于2022年7月1日开始实施,
带来机动车检测产品的软件升级,以及车载诊断系统(OBD)检查设备、零气发生器等硬件需求。

⑦2022年 9月 9日,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机动车检验制度改革优化车检服务工作的意见》,再次放宽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自 2022年 10月1日起,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面包车除
外)、摩托车自注册登记之日起第 6年、第 10年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在 10年内每两年向公安机关申领检验标志,超过
10年的,每年检验1次。该措施进一步放宽机动车强制检测标准,机动车检测频次、检测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对
公司机动车检测设备业务销售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近年重要行业标准或规范类重要政策如下:
①2018年9月27日,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GB18285-2018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和《GB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上述标
准于2019年5月1日起实施。

②2020年5月2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GB38900-2020《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标准已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次GB38900-2020将代替GB21861-2014《机动车
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和GB18565-2016《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标准。

(三)环境监测行业情况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伴随环保行业的发展,环境监测产业也不断升级,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
境监测产业可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其中环境质量监测的监测对象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地表水、
地下水)、土壤质量监测和噪声监测等;污染源监测的监测对象包括固体废物监测、废污水监测、废气监测、VOCs监测
等。其中,污染源监测主要是采用环境监测手段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来源、排放浓度、污染物种等,为控制污染源排放和
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是解决污染纠纷的主要依据。

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等环保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工业源的 SO、
2
NO得到了有效治理和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有了较大程度的下降,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近年来,臭氧(O)
X 3
污染却开始凸显,VOCs和 NOX作为臭氧(O3)前体物,成为重点的监管内容。VOCs排放主要来源于广大生产型制造业
(尤其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制造业)的 VOC排放和机动车(尤其是重型柴油车)所排放出的 NO。据统计,2016年我国
X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数量共有37.7万家,其中生产工艺包含VOCS排放的企业就有23.3万家。

VOCs的监测与治理成为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2020年 7月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在明确的政策支持下,加强了对工业排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管控和加强对重型柴油车排放的治理和监管。对工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重型柴油车排放的
NO进行严格监控与整治。国家和地方也加强了相关标准制订工作的力度,特别是重点行业排放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力度不
X
断加强,VOCs排放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2021年 2月 25日,生态环境部指出:将“十四五”城市空气质量考核指标设置为:PM2.5、优良天数、NOx和VOCs、重度污染天数 5个指标,VOCs取代 SO成为新指标。挥发性有机物(VOC)的监管和治理是各地环境保护管理部
2 S
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逐步确立,“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以降碳为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将在“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总思路的指引下开展污
染防治行动,环境监测行业也随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双碳”目标下碳监测成为热点。

2021年1月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建设迎来了工作依据及纲领性文件,
对包括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在内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
活动进行了规定。

2021年5月27日,国内首个电力行业碳排放精准计量系统在江苏上线,在国内率先应用实测法进行碳排放实时在线监测核算。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发电行业成为第一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行业范围后续将不断扩大。

2021年 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选取 13个城市开展大气温室气体监测试点,并划分了任务阶段,开启碳监测新阶段,到2022年底,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的技术方法体系。根据生态环境监测司蒋火华副司
长最近的介绍,生态环境部已聚焦重点行业、城市和区域三个层面,启动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目前已在火电、钢
铁、油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5个试点行业的11家集团公司、49家参试企业中,共设置了119个监测点位。

2021年 10月 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并强调碳排放核算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政府制定政策、开展评估考核工作、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

2022年 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目标:推进碳监测评估试点,补齐碳监测技术短板,积极开展其他履约监测。

2023年1月31日,由江苏泰州市生态环境局、泰州市市场监管局、泰州市标准化院等单位联合起草的《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规范》正式发布,这是碳排放监测领域国内首个市级地方标准。

随着各种“双碳”政策细则密集出台以及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扩张,我国碳计量和交易核算体系的建设不断发展,精
准的碳排放量数据是碳市场稳定运行基石,具备碳监测功能组件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推进速度将会加快。

(四)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公司是国内机动车排放物检测仪器、工况法系统、机动车安全检测仪器及系统等系列产品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凭借多年在机动车排放物及安全检测仪器及系统领域的积累,在研发、核心技术、产品质量、成本、服务、客户资源与
品牌等多方面建立了市场竞争优势。

公司凭借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优异的产品质量获得了客户和市场的认可,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在国内企业中位居前
列,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在行业内树立起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市场地位突出。公司始终不忘初心,秉承“技术先进,
品质可靠,有序管理,真诚服务”的理念,专注于中国汽车检测与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不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增强
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完善体系监控,强化产品质量管理。目前,公司已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认定,并取得广东省空气环境污染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省级空气环境监测系统工业设计中心资质,被评选为
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南海制造业全国隐形冠军、佛山市细分行业龙头企业、
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荣誉。

公司依托自身多年在高精度气体检测领域的技术积淀和自主研发经验的积累,在原有的主营业务机动车检测仪器及
系统的基础上,进入新的环保监测仪器和系统领域,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公司将不断加强研发,优化产品结构,逐步
拓展和丰富环境监测产品品类;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市场营销,加大品牌宣传,积极配合各省市地区的环保部
门的推广工作。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专业从事机动车检测设备及系统(包括机动车排放物检测系统、机动车安全检测系统、机动车排放物检测仪器、
机动车安全检测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与环境监测设备及系统(包括 CEMS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设备、VOCs挥发性有
机物在线监测设备、VOCs挥发性有机物便携式检测仪器、污染源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及管理平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公司主要产品
(1)机动车排放物检测系统包括工况法系统以及不含底盘测功机的机动车排放物检测系统,主要应用于车辆定期检
测,终端用户为机动车检测站、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以及城市环境监测站等。工况法系统是将排放物检测仪器和底
盘测功机等辅助设备与计算机进行集成的系统性产品,它通过模拟车辆在道路上的实际运行状态,评价机动车(或发动
机)在带负荷运转情况下尾气排放状况(浓度、质量)及排放控制装置净化效果。不含底盘测功机的机动车排放物检测
系统指机动车排放物检测仪器与计算机集成的系统产品,包括应用于汽油车的怠速/双怠速法,以及应用于柴油车的自由
加速烟度法。根据2018年11月7日发布,2019年5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GB18285-2018《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和 GB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
的有关规定,从2019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汽车环保定期检验应采用简易工况法(又称工况法)进行。

(2)机动车安全检测系统是通过控制软件将各类机动车性能检测设备进行集成,形成整套机动车安全检测线或综合
性能检测线,能够对机动车安全性能进行全方位自动检测。机动车安全检测系统主要应用于车辆定期检测和新车检定,
终端用户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及汽车制造厂等。从2018年开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
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开始实行安全技术检测、综合性能检测、环保检测三检合一的运营模式。

(3)机动车排放物检测仪器是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状况(浓度)进行检测的仪器(包括汽车排放气体测试仪,柴油车
排气分析仪),也是机动车排放物检测系统的重要组成设备,主要用于车辆定期检测和日常检修,终端用户为机动车检测
站、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城市环境监测站、汽车制造厂、汽车修理厂、汽车销售服务企业(4S店)及科研机构等。

(4)机动车安全检测仪器是对机动车的制动性、转向操纵性、灯光及其它安全性能进行检测的仪器,主要应用于车
辆定期检测和日常检修。公司对外销售机动车安全检测仪器包括加载式制动检验台、车辆外廓检测仪、多轴轮重仪、前
照灯检测仪等机动车检测设备。

(5)CEMS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主要用于固定污染源(电力、建材、热力、垃圾焚烧等企业)在线连续监测。可以
监测排放物中的 CO、CO、NO、NO、SO等浓度和排放量以及颗粒物的排放量。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由多组份气体分析
2 2 2
仪,颗粒物分析仪,气体参数(温度、湿度、压力)测试仪,取样及预处理装置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构成。该产品的
多组份气体分析仪,颗粒物分析仪的核心技术由公司自主掌握,该产品由公司自主设计、生产和销售。

(6)有机挥发物气体在线监测系统(VOCs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用于固定污染源(印刷、塑料、化工、制鞋、家具、
汽车维修等企业)的有机挥发物气体在线连续监测。可以监测排放气体中的有机挥发物的浓度和排放量。有机挥发物气
体在线监测系统由有机挥发物气体分析仪、气体参数(温度、湿度、压力)测试仪、取样及预处理装置和计算机数据处
理系统构成。基于非分光红外技术的有机挥发物气体分析仪的核心技术由公司自主掌握,该产品由公司自主设计、生产
和销售。

3、主要经营模式
(1)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自主生产模式,产品主要的软硬件均由公司自主设计研发及生产的。由于客户对产品需求差异较大,
公司须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提供定制化产品方案,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进行定制化设计、生产和系统安装调试。对于部
分通用性强、生产周期长的关键部件根据历年的产品销量、前期的市场调研准备等进行合理的预测进行备件生产。生产
完成后,公司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的安装、技术指导以及后续的运营维护等提供服务支持。

(2)采购模式
为了保证原材料渠道通畅、质量稳定,公司以“订单为主、计划为辅”的采构模式,一方面按照客户订单进行物料
采购,另一方面通过合理预测市场需求计算原材料需求,实现快速、低成本的采购计划及流程。

(3)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主要是直销和经销相结合。公司目前建立了覆盖全国主要省市的区域驻点,负责各区域的市场开拓、
安装、现场技术支持及售后服务,贴近客户以实现高效运作。具体销售方式包括客户议价销售与竞标销售,政府部门及
规模较大的公司客户采购机动车检测产品一般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技术优势:掌握核心技术,专注环境监测与机动车检测的研发 公司将自主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作为企业核心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投入,已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行业经
验丰富、专业互补的近百人的研发团队。公司研发团队专业涵盖精密光学、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软件、自动化以及
人工智能等领域,核心技术人员均为从事机动车排放物及安全检测研究多年的行业专家,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良好的
技术素养。为了保持公司技术在行业的领先优势,公司加大试制、试验、检测等环节的研发投入,并取得丰硕的研发成
果。报告期公司继续保持充足的研发经费投入,保障研发项目顺利进行。

截至2022年 12月 31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已获授权的专利101项,其中包括16项发明专利、7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8项外观设计专利,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2项,有关发明专利的明细如下:
序号专利名称专利类别授权日期授权号
1不透光度计检测平台发明专利2009年 2月 25日ZL 2005 1 0101454.9
2手动式车辆前照灯检测仪发明专利2009年 5月 13日ZL 2005 1 0101455.3
3车辆前照灯检测仪远光光束发光强度检测方法及其 检测机构发明专利2010年 1月 13日ZL 2005 1 0101451.5
4车辆前照灯检测仪近光检测方法及其检测机构发明专利2010年 1月 13日ZL 2005 1 0101452.X
5运用逻辑判别功能快速测量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方法发明专利2012年 10月 10日ZL 2008 1 0198682.6
6热空气加热式柴油车排污物分析仪的前置样气处理 装置发明专利2015年 4月 1日ZL 2011 1 0367472.7
7气室管组件发明专利2015年 8月 26日ZL 2013 1 0205522.0
8具有位移自动检查装置的滑板式汽车侧滑检验台发明专利2016年 1月 20日ZL 2011 1 0367497.7
9一种检测汽车侧滑量的检验台发明专利2016年 3月 23日ZL 2012 1 0217230.4
10一种水分离器及其分离方法发明专利2017年 2月 8日ZL 2013 1 0680872.2
11一种固定污染源颗粒物监测仪清洁空气吹扫机构发明专利2017年 12月 29日ZL 2014 1 0617763.0
12导向机构以及具有该导向机构的平板式制动检验台发明专利2018年 3月 30日ZL 2014 1 0015093.5
13一种测量车辆轴距和前后悬的方法发明专利2018年 11月 13日ZL 2016 1 0158798.1
14滤纸式颗粒物检测的走纸机构和滤纸式颗粒物检测 方法发明专利2019年 4月 26日ZL 2016 1 0153317.8
15机动车外廓检测仪的标定装置和标定方法发明专利2020年 5月 26日ZL 2015 1 0644558.8
16一种用于非色散红外检测三氟化氮的滤光片及其应 用和三氟化氮的检测方法发明专利2021年 6月 1日ZL 2019 1 0037343.8
依托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和优秀的软件开发应用能力,公司掌握了所有产品的主要核心技术,包括不透光度计检测
平台(又称烟度传感器)专利技术、气体分析光学平台(又称气体传感器)专利技术、全自动前照灯检测仪专利技术、
汽车底盘测功机电控系统控制技术、汽车检测系统计算机集成控制技术等。完全替代了一直被国外垄断的关键部件,从
原来的全部进口采购,转变为完全自主研发,相对于购买关键部件进行组装生产的竞争对手而言,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向
客户提供更好的标准化、专业化的售后技术支持和服务。2022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发明专利荣获
中国专利优秀奖。

公司及子公司华贝软件已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子公司华贝软件为软件企业。公司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认定为“广东省空气环境污染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气环境污染监测产品。公
司的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该中心是公司的神经中枢,肩负着解决公司投资与技术应用关键
问题的责任,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带领公司全面技术发展,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省级空气环境监测系统工业设计中心,提升公司自主研发与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优化现有产
品设计,同时在空气监测领域不断进行突破性的产品创新设计。

公司机动车排放物检测仪器的核心部件“不透光度计检测平台”和“气体分析光学平台”以前全部进口采购,通过
自主研发,公司获得发明专利“不透光度计检测平台”和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气体分析光学平台”,应用上述专利技
术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自主生产,具有成本优势。

公司在机动车排放物检测仪器基础上开发出工况法系统,除使用自主研发生产的机动车排放物检测仪器具有成本优
势外,还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汽车底盘测功机电控系统控制技术,这有利于公司对工况法系统的全过程成本管控,使公
司的工况法系统具有成本优势。

公司在机动车安全检测仪器(前照灯检测仪)基础上开发出机动车安全检测系统产品,除使用自主研发生产的安全
检测仪器设备具有成本优势外,采用自主研发的软件将前照灯检测仪、转速表检验台、轮重仪、制动检验台和侧滑检验
台等单件仪器进行系统集成,因此,机动车安全检测系统产品具有成本优势。

同时,公司对所生产产品(包括零部件)进行了质量管控,建立了涵盖研发、采购、生产、检验等全过程的质量管
理监控,严格执行内部质量控制标准,以保障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并最大限度减少制造成本。

(三)技术服务优势:以标准化、专业化的售后技术支持和服务来促进销售的增长 公司目前已建立了一条从零部件研发设计、单台仪器及系统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全程技术支持至售后服务的产业链。

公司开发生产机动车排放物及安全检测仪器及系统,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具有个性化售前、售中服务
优势,能够全面满足机动车检测站的建站需求。

通过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全面掌握了所有产品的主要核心技术,尤其是掌握了产品关键部件(如:光学平台
等)的核心技术,相对于购买关键部件进行组装生产的竞争对手而言,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向客户提供更好的标准化、专
业化的售后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为提高服务的及时性,公司在全国设立了售后服务网点、淘宝线上零配件店铺,售
后服务方面设有值班工程师和专门客服热线,为服务的及时性提供进一步的保证。

(四)产品质量优势:接轨国际的认证并实行系统化的信息管理确保质量稳定 公司通过质量认证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售后服务体系、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
系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公司已建立了涵盖研发、采购、生产、检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严格
执行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同时,公司从优选原材料入手,通过对产品进行适应性改良和生产工
艺优化,使产品在准确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达到了同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已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能够确保对企业
各过程、产品及活动中的各类污染物控制达到相关要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了一
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有助于推动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公司落实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有助于增强
企业核心竞争力,避免或减少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出现知识产权或法律风险,巩固企业市场竞争地位。

公司积极推进内部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了计算机中心作为信息化支撑平台,取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技术服
务管理体系的认证。在产品开发设计上,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的设计开发软件系统以提高设计开发效率;在信息化管理上,
推进公司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先后引入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客户服务管理调度
系统(CSM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系统)、三维设计软件及网络化办公系统等,以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效率,
提升公司研发、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水平和效率。

(五)产品谱系齐全优势:完善的产品线充分满足客户需求
目前公司的产品涵盖了机动车排放物及安全检测领域,形成了为机动车检测站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能力,致力成为国
内汽车检测产品“全套化”的优质供应商。公司机动车排放物及安全检测产品线丰富,全品类产品线不仅有利于各类产
品销售的互相促进、互相带动,还有利于避免了由不同配套企业供应产品的兼容问题,简化了相应的管理环节和技术测
试流程,保证了检测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公司深入对接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有效满足客户多层次的专业化需要,打
造全产业务链优势。

近年,公司利用自有的核心技术,大力研发环境监测设备与系统产品(例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有机挥发物
气体在线监测系统等),并根据市场不同客户的需求,增加高性价比产品数量和品类。同时,积极配合各省市地区环保部
门的政策推广计划,做好不同行业市场的拓展工作,依托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营销理念、多样化的营销渠道以及快速高
效的市场反应机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一)总体经营情况
2022年,受市场萎缩、原材料价格居高等因素影响,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2,812.10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9.6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的股东净利润为-3,313.38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70.59%。其中:机动车检测设备及
系统实现营业收入11,447.00万元,环保监测设备及系统实现营业收入1,057.41万元。2022年销售费用2,132.14万元,
同比减少25.84%;管理费用2,472.83万元,同比减少7.70%;研发费用976.06万元,同比减少47.01%;财务费用为-
231.61万元,同比增加7.17%。公司业绩影响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主要系机动车检测行业受到政策影响较大。2020年10月22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了机动车免检范围,在实行6年内6座以下非营运小微型客车免检基础上,将6年以内的7至9座非营运小微型客车(面包车除外)纳入免检范围,对非营运小微型客车(面包车除外)超过6年不满10年的,由每年检验
1次调整为每两年检验1次,并于2020年11月20日起实施。2022年9月9日,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机动车检验制度改革优化车检服务工作的意见》,再次放宽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自
2022年10月1日起,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面包车除外)、摩托车自注册登记之日起第6年、第10年进行安全技术检
验,在10年内每两年向公安机关申领检验标志,超过10年的,每年检验1次。上述政策导致相关检测设备需求下降,
公司销量也受到不利影响;
②公司于2021年7月30日以自有资金6,000万元认购的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信托”或“受托人”)发行的“重庆信托?昆明融创城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022年4月30日,公司收到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
限公司发来的《重庆信托?昆明融创城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临时公告》,债务人昆明融创城投资有限公司及其担保人
资金出现流动性困难,到期未能偿还借款,构成实质违约,信托计划终止。结合公司近期回款情况,从谨慎性原则出发,
公司对“昆明融创城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理财产品计提减值准备3,029.4万元,因此对公司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二)公司报告期内主要经营举措
1、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公司不断优化组织管理结构,通过梳理现有的组织流程,重新调整组织架构,整合内部资源合并职能,明确责任边
界,合理、科学利用人力资源,对冗余环节进行适当调整,提高人员综合工作效率。对销售团队采取统一管理,由于公
司两大产业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统一管理的销售团队能充分激发机动车检测、环境监测两大产品线的协同作战能力,
优化了内部信息和人员等各项资源配置,可按照满足各类不同的客户需求来组织和安排人员,不断强化产品销售全过程
服务,在准确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挖掘新需求,延伸产品线打造各系列产品组合,提升销售效率。同时对公司生产与
制造也统一进行管辖,通过标准管理动作的执行,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针对境内外市场,优化了内部信息配置,统一
了采购流程,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不断提升沟通效率和业务开展的便捷性,使内部管理趋于一体化、规范化。

2、以市场为导向规范研发方向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标杆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始终以自主技术创新和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和服务为宗旨。在行业
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客户需求对产品研发和服务的导向作用更加突出,为将技术创新的着眼点立足于符合市场需求、
符合公司资源现状、符合行业特点的应用技术创新上,公司进一步完善研发立项流程与规范,强调深入了解客户需求、
行业动向,明确了充分进行市场可行性分析与调查的要求,并慎重评估研发项目与技术储备的商品化率,充分发挥研发
资金的撬动作用。同时公司不断加快研发速度,确保新产品的开发进度与市场的发展同步,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
标。

3、落实指标考核制度,工作效率整体提高
公司持续深化指标考核制度,实施分解承包量化考核制度,将董事会下达的责任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岗
位员工,并以岗位工作目标和责任为主要依据,在工作任务、质量、团结互助、责任心等方面结合考核要素实行量化考
核,引导员工围绕岗位职责,提升技能水平和履职能力,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与成果意识,“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考核
理念已逐渐形成。内部考核机制的落实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得到了更好的执行,工作效
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持续推进“降本增效”目标,强化各项内部成本管控
受到国家政策影响,“降本增效”成为行业各企业迫在眉睫的重点工作,公司报告期内继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精细
化成本核算和费用管控措施,切实增强持续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机制,严控不必要的成本费用开支,降低销售下滑对业绩
的影响。物料采购方面,公司建立起科学的询价机制,根据采购物料的金额、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询价模式,降低采购
价格。生产制造方面,公司通过定期回顾和考核产品制造成本控制水平,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结构设计,通过用性
价比高的配件替代等改进措施,降低物料损耗以及产品成本,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备货方式,降低内部浪费,
提升管理效能。

(三)产品研发项目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充的研发投入,共投入研发金额976.06万元,占营业收入7.62%。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展开重点项目的研发情况如下:
1、基于氢火焰离子法(FID)技术挥发性有机物监测仪器及系统在2021年的研发基础上实现在线式、便携式以及应
用于环保、机动车等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系列化,部分型号通过或正在进行环保产品认证,各型号产品开始小批量生产
和销售;
2、基于非分散红外(NDIR)技术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仪器及系统的部分产品已经研发成功,完成广东省环保产业协
会团体标准的编制、评审工作。团体标准已于2022年12月发布,相关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和销售; 3、基于非分散红外技术的温室气体监测仪器及系统项目的部分产品正在进行现场应用测试,部分型号正在进行环保
产品认证;
4、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及系统的研发,该项目的部分产品正在进行现场应用测试。部分型号开始小批量生产; 5、油气蒸发和回收监测仪器及系统的研发,该项目的部分产品已经研发成功,并开始生产和销售; 6、固定污染源排放监测仪器及系统的研发,该项目的部分产品已经研发成功,并开始小批量生产和销售,部分型号
正在进行环保产品认证。

(四)公司主要风险情况
1、机动车检测行业政策风险
机动车环保和安全检测设备,主要用于机动车的日常检修和定期检测。机动车环保和安全检测需求主要受机动车保
有量和检测周期影响。机动车检测行业政策变化及国内汽车检测需求量的减少可能使机动车环保和安全检测设备的市场
需求减少,进而影响现有机动车检测机构更新扩建的投资意愿以及社会资本投资兴建机动车检测站的积极性,导致机动
车环保和安全检测设备的市场未来需求波动,给公司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公司管理层将时刻关注政策变化,根据政策需
要,不断完善内部制度、规范内部管理,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机动车排放物及安全检测产品是
伴随机动车检测需求的发展而兴起,机动车排放物及安全检测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限值
等相关标准的持续提升。这些标准的修订,将有可能提升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检测产品的技术要求。如果公司现有产品不
能适应修订后的国家标准要求,或相关的新产品不能及时推出,将导致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减少。

2020年10月22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部服务“六稳”“六保”,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推出
了优化营商环境12项措施,其中为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公安部扩大了机动车免检范围,在实行6年内6座以下非
营运小微型客车免检基础上,将6年以内的7至9座非营运小微型客车(面包车除外)纳入免检范围,对非营运小微型
客车(面包车除外)超过6年不满10年的,由每年检验1次调整为每两年检验1次,该措施于2020年11月20日起实施。2022年9月9日,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机动车检验制度改革优化
车检服务工作的意见》,优化非营运小客车、摩托车检验制度,调整上述车辆检验周期,进一步放宽了机动车强制检测频
率,该措施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由于上述措施导致国内整体的验车数量减少,将导致公司产品需求减少,对公
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针对以上风险,公司将不断研发适应汽车排放新修订标准的新产品的同时,将不断加大环
境监测类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拓展,以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培育新的利润增涨点。

2、环境检测行业政策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面对迫切的环境压力,政府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国家环保
政策出台的时间和执行力度和以及环保投资规模直接影响着公司业务拓展。因此产业相关支持政策能否有效落实并得到
有效的执行将会对公司产生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对此,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加
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公司应变能力和抗风险水平。

3、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但近年来行业进入者增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若公司不能持续进行技术创新
和储备,市场开发不能同步跟进,公司可能存在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可能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而机动车检测业务方面近年来,行业对手不断增多,国家对于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
的功能和技术指标也须不断更新,公司面临的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公司目前拥有的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
领先水平,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和客户要求,不断进行研究开发,以
巩固公司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优势。如公司不能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将影响公司市场份额和经营
业绩的持续增长的风险。针对以上风险,公司将紧密跟踪政策与市场技术的走向,不断吸引技术及管理人才,将核心技
术人员、骨干与公司利益紧密结合,不断提升研发和管理水平,为公司未来经营和发展打好基础。

4、管理风险
公司管理层由公司创业期的员工组成,基本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为主,管理层构成尚需进一步丰富,管理水
平尚需进一步提高。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迎来了新变革时代,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
遇,也带来了更为艰巨的挑战,随着公司资产规模和生产规模都逐步提高,对公司在资源整合、技术开发、资本运作、
生产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国家政策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组织模
式和管理制度未能随着环保政策趋势和业务规模的扩大而及时调整、完善,将影响公司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活力,进而削
弱公司的竞争力,给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针对以上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内部组织结构,优化人
力资源配置和流程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使公司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5、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制造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电气元件、标准零件等,主要原材料采购额在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中占相当比例。

2021年起相关原材料的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未来原材料市场如果继续上涨,将对公司生产成本和盈利能力的稳定性产生
一定压力。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努力做好供应链的管理,合理调控库存,加强对市场走势的动态分析和判断,加强与
供应商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主动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如适度调整合作方式、对重要原料适时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尽可能
与核心供应商共同共度难关的同时,控制原料采购价格的波动幅度,保障利润空间。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营业收入整体情况
单位:元

 2022年 2021年 同比增减
 金额占营业收入比重金额占营业收入比重 
营业收入合计128,120,982.84100%182,145,970.76100%-29.66%
分行业     
专业仪器仪表制 造业125,044,127.7697.60%179,136,326.6998.35%-30.20%
租赁3,076,855.082.40%3,009,644.071.65%2.23%
分产品     
机动车检测设备 及系统114,470,017.5489.35%160,494,365.2488.11%-28.62%
环境监测设备及 系统10,574,110.228.25%18,641,961.4510.23%-43.28%
租金收入3,076,855.082.40%3,009,644.071.65%2.23%
分地区     
国内126,242,266.8898.53%179,504,442.4998.55%-29.67%
国外1,878,715.961.47%2,641,528.271.45%-28.88%
分销售模式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率营业收入比上 年同期增减营业成本比上 年同期增减毛利率比上年 同期增减
分行业      
专业仪器仪表 制造业125,044,127. 7675,812,308.3 039.37%-30.20%-29.03%-1.00%
分产品      
机动车检测设 备及系统114,470,017. 5468,260,629.9 740.37%-28.68%-26.92%-1.43%
环境监测设备 及系统10,574,110.2 27,551,678.3328.58%-43.28%-43.72%0.56%
分地区      
国内126,242,266. 8874,972,785.6 540.61%-29.67%-29.06%-0.51%
分销售模式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 □适用 ?不适用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行业分类项目单位2022年2021年同比增减
机动车检测设备 及系统销售量台/套3,0284,014-24.56%
 生产量台/套2,4853,159-21.34%
 库存量台/套1,4682,011-27.00%
环境监测设备及 系统销售量台/套313522-40.04%
 生产量台/套331426-22.30%
 库存量台/套2962786.47%
相关数据同比发生变动30%以上的原因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环境监测设备及系统销售量同比下降 40.04%,主要是受行业下游有效需求减少所致。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单位:元

行业分类项目2022年 2021年 同比增减
  金额占营业成本比 重金额占营业成本比 重 
专业仪器仪表 制造业直接材料64,127,133 .6084.59%89,015,516.8 383.33%1.26%
专业仪器仪表 制造业人工及制造费用11,685,174 .7015.41%17,805,376.2 616.67%-1.26%
说明:无 (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