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博杰股份(002975):2022年年度报告
原标题:博杰股份:2022年年度报告 目 录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 4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9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14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45 第五节 环境和社会责任 ......................................................................................... 65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67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93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100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102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107 2022年年度报告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王兆春、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张彩虹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吴奇文声明:保证本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本年度报告如有涉及未来计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当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 公司经营发展中可能存在相关风险,详见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十一、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应对措施”,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查阅。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载有会计师事务所盖章、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的审计报告原件; 三、报告期内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四、载有法定代表人签名的2022年年度报告文本原件; 五、以上备查文件的备置地点: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福田路10号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释 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信息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
?适用 □不适用
□适用 ?不适用 六、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 ?否
不确定性 □是 ?否 扣除非经常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 □是 ?否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八、分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元
九、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 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 经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工业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覆盖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品率。公司经营范围为电子测试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相关设备维修、升级(测试)及相关商务服务和技术服务,智能制造产品生产租赁。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 公司的上游行业是工控类组件、电子元器件、气动元器件、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机加工件等,下游覆盖万物互联相关产业,包括消费电子、大数据云服务、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被动元器件等行业。公司所生产工业自动化设备主要应用于下游行业的实验、生产过程中的测试和组装环节,主营业务收入以自动化测试为主、自动化组装为辅;公司目前已形成了可靠性高、质量稳定、技术先进、应用领域广泛、规格品种齐全的产品族群,拥有成熟的生产工艺、快速的研发和产品转化能力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 公司产品长期应用于包括苹果、META、微软、思科、特斯拉、谷歌、亚马逊、高通等全球著名高科技公司,以及比亚迪、鸿海集团、广达集团、仁宝集团等全球著名电子产品智能制造商,同时拓展了包括舜宇光学、风华高科、麦捷科技、顺络电子、华为、蔚来、大疆等国内知名企业,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公司关注下游万物互联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变化及产品创新,通过平台化、模块化技术,采用“积木式搭建”方式,快速响应下游客户需求,打开下游市场空间,实现长期、可持续、稳定增长。 据 2021年 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的要求,到 2025年,我国以5G、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2年 11月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到 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含相关硬件、软件、应用等)超过 3500亿元,虚拟现实终端销量超过 2500万台。随着国内大力推动物联网与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集成和融合,物联网连接规模和应用持续增长。据 IDC预测,2022年国内物联网连接数将达56亿个,到2026年将增至约102.5亿个,复合增长率约为 18%。 根据 GMSA研究及预测,2021年全球 IOT设备数量为 122亿台,到 2025年全球 IOT设备达 252亿台,IOT设备是终端侧未来 3年最大的增量市场。 消费电子:元宇宙(VR/AR/MR)技术和产品经过多轮升级迭代,生态完善,产业正迈向成熟期,消费端即将迎来放量拐点。德勤中国发布报告表示,XR产业经历了资本狂热到迅速降温,经历了几年的蛰伏和缓慢爬坡,当下 XR的发展阶段可类比智能手机产业苹果 Iphone4上市前夕的行业拐点阶段。 2021年 XR全球出货量预计超过 1,000万台,已然达到扎克伯格提到的“出货量超过 1,000万台,市场潜力就足以推动开发人员持续投入”的行业发展拐点。此外,产业链和技术不断发展,内容应用逐步繁荣,生态参与者加速入局,整个元宇宙生态正在持续丰满,XR终端出货量有望迎来爆发。 大数据云服务:当前,算力已经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服务器作为 IT基础设施最核心部件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石。“云产业”是多种技术融合,赋能各行业的产业,整体市场潜在空间超十万亿元。未来几年,在以家居、汽车为代表的消费驱动端和以公共事业、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政策驱动端应用市场的继续推动下,全球的云迁移速度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根据 IDC数据与预测,2023年至2025年间,将有 19%的 IT工作负载转向云端。 新能源汽车:《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 700.3万辆,比上年增长 90.5%。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渗透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变革为汽车电子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中,三电系统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系统占据整车主要价值量。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21年预计,未来 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将保持在 40%以上,2022年全球/国内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1,399/9,783亿元,国内汽车电子市场约占全球四成。 半导体:为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打破国外垄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相继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集成电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鼓励和支持半导体设备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我国半导体设备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根据 SEMI数据,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为 1025亿美元,预计 2022-2024年将分别达到 1085.4/912/1071.6亿美元。目前全球半导体设备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中国半导体设备整体国产化率不足 20%。其中,根据 MIR DATABANK统计,2021年封测设备各环节综合国产化率仅为 10%,其中焊线机、固晶机、划片机环节的国产化率最低,为 3%,未来国产化空间广阔。 MLCC:随着 5G、新能源汽车、AR/VR、光伏储能等多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未来陶瓷电容的市场空间有望加速增长。其中,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多层陶瓷电容市场规模占整个陶瓷电容器的 93%,2021-2026年中国电容器行业市场规模将以 4.5%左右速度增长,由 2021年的1,214亿元增至 2026年的 1,513亿元。MLCC核心设备壁垒较高,此前高端的流延机、叠层机、六面检测机等设备主要为日韩企业供应,而目前公司在 MLCC产业链布局超过 50%价值量的核心设备亦将直接受益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及实现进口替代。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深耕智能制造领域近 20年,行业地位突出,在多年非标设备研发及行业应用经验积淀中,总结并形成了运动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软件算法等平台化模块,以及射频、声学、电学、光学等各项功能技术模块。公司基于技术同心圆战略,利用平台化、模块化技术,采用“积木式搭建”方式,实现快速交付、快速迭代、高效低成本的研发与生产,进而在行业应用领域、客户开拓及新产品开发方面形成较强的延展性和竞争力,并开发了自动化测试设备、自动化组装设备、工业机器人和整线自动化设备,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多类型、多型号产品系列。本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探索外延并购方式,推进落实公司在半导体晶圆与封测设备领域的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17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主要是公司部分下游客户因受到市场经济环境影响,部分设备订单需求、产品及物流交付有所延迟,但客户的产品刚性需求仍在。随着下游客户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VR/AR及相关大数据云服务终端等新产品的持续推出,以及公司在新能源汽车、被动元器件、AOI视觉检测等领域的客户开拓和产品技术的突破,公司客户群体、产品线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增强了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的业绩抗风险能力,业绩整体呈稳健态势。 毛利率方面,公司产品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略为下降 0.53个百分点,主要系随着下游行业应用、客户群体的扩大,相应的产品需求存在差异,产品结构的差异导致毛利率有所波动。 公司主要产品应用领域的经营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消费电子领域:虽然受下游需求疲软影响,部分设备订单需求、产品及物流交付有所延迟,但凭借客户及产品多元化优势,公司业务基本盘筑基牢固,有效抵挡了外部不利环境对该领域业务的影响,本期消费电子领域收入整体与去年基本持平,且客户刚性需求仍在,下游众多知名客户在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VR/AR等新品的持续推出,扩展了对公司设备的需求和应用场景;同时,公司持续研发投入,持续拓展加强光学和视觉检测能力,特别是核心部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玻璃盖板 AOI测试设备的推出,产品可实现进口替代,将进一步拉升业务增长点,进而确保该领域业务的持续稳健提升。 大数据云服务领域: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突破性革新,“元宇宙”、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需求的持续推广,大数据云服务和算力相关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及新增需求增长湾地区、越南、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布局;本期公司在大数据云服务领域的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90%,该业务已成为公司多元化场景应用业务战略下的新的业绩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前期产品开发及客户开拓已初见成效。在 OBC、车载摄像头等细分应用领域实现自动化测试和自动化组装的线体设备成功研发并交付,本期已实现对全球头部新能源车企自动化产线设备的供货,该领域收入呈高速增长态势,本期汽车相关领域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 650%。 半导体设备及被动元器件领域:本期公司在半导体领域仍以持续的研发投入为主,并结合自身技术优势,针对半导体前后道制程相关环节,推出多套解决方案,并持续向更多生产环节进行设备和解决方案拓展及布局;同时,通过探索外延并购完成子公司博捷芯的收购,在半导体切割设备领域实现布局,已拥有较成熟的半导体切割技术,成功研发多款4-6寸、8-12寸及12寸等多款划片机设备,已通过下游客户测试认证,并进入市场突破阶段。 被动元器件领域方面,公司已有量产设备对标国际同行,可实现进口替代,相关设备已覆盖国内所有主流 MLCC厂商,本期公司持续完善硬核科技领域布局,不断加大投入研发,突破进口高端设备中的关键技术,目前公司已覆盖超过 50%价值量的 MLCC核心制程设备。在六面体外观检测机、测包机的基础上,2023年 3月公司又向市场正式发布了国内首台高速测试机,叠层机目前已完成二代机研发,已发送客户现场进行能力测试,进一步助力行业解决超高精度“工业大米”领域“卡脖子”问题。 (一)业务及产品布局 1、工业自动化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 精度、速度、稳定性是工业智能装备自动化产品性能的关键指标,而这些关键指标是建立在精密机械设计、精密运动控制、机器视觉、核心算法完善的测试技术基础之上。经过多年的持续研发和深度挖掘,公司在工业自动化运动控制关键领域获得多项技术突破,掌握精密运动控制、驱动技术,拥有自主研发的软硬件平台,并掌握相关的核心算法。公司通过将伺服驱动技术、运动控制技术集成在底层系统当中,形成一体化设计,极大地降低系统复杂性,有效减少设备硬件空间,增强设备控制的稳定性和易扩展能力,并且实现了高精度设备的驱动控制技术,提升运动控制的整体性能。 基于以上平台模块技术的积累,结合公司在射频、声学、电学、光学等各项功能技术模块方面形成的自主研发的工艺及技术,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件,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在多行业领域内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需求的高精、高速、高稳定性的工业自动化装备。随着下游行业对个性定制化需求不断提升,公司顺应行业发展的方向及机遇,通过开发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向客户提供自动化测试和自动化组装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单站设备向多站联线设备、大型整线设备逐步升级演进。 (1)消费电子行业设备及系统 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移动终端作为电子工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用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终端向智能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使其成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外,智能手表、VR/AR等智能可穿戴电子产品也逐步切入人们的生活,相关产品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 一方面,公司基于已有的射频、声学、电学测试技术优势,持续为下游客户各产品线的持续更新及生产提供相关自动化设备,夯实公司的基本盘业务;同时,进一步延伸光学检测领域的应用,并推出了核心部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玻璃盖板和外观缺陷 AOI检测设备,产品可实现进口替代,以进一步拉升业务增长点。 另一方面,针对 VR/AR等新一代消费电子流行设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公司为下游客户提供射频、声学、电学、光学、FPC柔板、人眼安全等测试设备。其中,在柔板 FPC测试领域,公司针对更高标准的柔板精细线路、微小孔、微小 PAD、大尺寸拼板等特点,成功研发出了对位精度更高、测试尺寸更大的通用微针全自动测试机,为可穿戴设备核心部件及整机测试积累关键技术。此外,公司重点突破光学测试关键零部件和设备的研发,突破 AR/VR光机/屏幕检测核心部件在关键指标上,超越行业龙头,打造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 VR/AR设备一站式整体测试线,对接该领域内的各大知名全球品牌厂商,大幅提高客户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消费电子行业设备及系统相关业务占比约60%。 (2)大数据及云服务设备及系统 得益于人工智能、“东数西算”、元宇宙行业发展、物联网及客观环境导致居家办公的影响,共享协作、备份提供以及长时间存储数据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服务器、存储器等大数据云服务相关设备也迎来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存储需求的不断提升,市场将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并以 2-3年为一周期对相关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在大数据及云服务设备层面,公司已实现从模组到整机全工段的测试能力布局。除了传统的ICT/FCT技术,公司通过持续深度研发测试技术,成功开发了 BSI和 ICT Inline等硬板测试系统,进一步奠定了行业领先的地位;推出服务器主板自动化组装测试一站式高端解决方案,面向全球及国内知名服务器厂商全面供货,包括戴尔、亚马逊、微软、英伟达、思科等国际知名厂商,以及紫光、浪潮、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头部厂商。同时,为了更好响应客户诉求,公司在墨西哥、越南等地建立海外工厂,成为走向国际的中国电性能测试厂家之一。 报告期内,公司大数据及云服务测试相关设备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90%,占公司营收占比约20%。 (3)新能源车设备及系统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变革和发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联网化程度不断提高。ADAS系统、显示系统、电池系统、电驱系统和电控系统等都需要使用大量的 PCB板来承载各种电子元器件,PCB的使用面积增加至少 3倍。同时,车载大屏、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智能硬件持续放量,增长迅猛,带动射频、视觉AOI方面检测需求,以上两方面原因带动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测试设备和组装设备需求的扩张。 报告期内,公司已实现对全球头部新能源车企自动化产线设备的供货,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650%,占公司营收占比约6%,且呈高速增长态势。 除此之外,在产品形态上,公司也在推进自动化测试设备和组装设备的技术升级,融合多种测试、检测能力,由单站设备向多站连线设备和大型线体设备延伸,提升设备价值量,强化公司差异化竞争能力。当前,公司已实现多款应用于新能源车电子、消费电子测试机组装的自动化线体设备,实现单线价值量突破千万级。其中,工业自动化设备中的单站及多站自动化组装设备营业收入较 2021年度增长44.01%,主要系新能源汽车业务开发带来的业务增长。 (4)半导体封测设备及系统 在半导体产业东移、国产化、扩产的大趋势下,国内大型封测厂商历年资本开支呈现上升趋势。据前瞻经济学人相关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我国半导体设备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保守预计 2022-2027年,我国半导体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在 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稳步提升,到 2027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 685亿美元。 公司结合自身技术优势,针对半导体前后道制程相关环节,推出多套解决方案。其中,公司正在开展集成电路测试设备(ATE测试机)的研发工作,该产品广泛应用于数字、模拟及混合集成电路的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检验验证等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多个关键生产制造环节。2022年下半年,公司完成子公司博捷芯的收购,在半导体切割设备领域实现布局,下游客户覆盖晶圆、封测等相关厂家,未来将继续推进半导体划片机设备精益生产和市场突破相关工作。 图片:单轴半自动8-12吋划片机 (5)被动元器件设备及系统 经过近 8年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已在以超高精度 MLCC为代表的被动元器件检测领域实现设备量产,设备效率、精度、一致性达到国内领先,并对标日韩等国外龙头企业,实现了相关设备的进口替代,产品全面覆盖国内头部 MLCC厂商,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高精度被动元器件的国产化,协助国内行业实现高精度被动元器件“卡脖子”问题的解决。目前,相关设备已累计实现营收规模约 4个亿。 公司正持续完善并布局硬核科技,不断加大投入研发,向上游更尖端、更精密的被动元器件领域进军,突破进口高端设备中的关键技术,目前公司已初步覆盖六面体外观检测机、测试包装编带机、高速测试机、高速叠层机等四款核心制程设备,超过 50%价值量的 MLCC核心制程设备,例如素有“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高速叠层机和高速测试机等一系列核心关键设备及高附加值设备,其中,高速叠层机目前已完成二代机研发,已发送客户现场完成能力测试;国内首台高速测试机已于 2023年 3月成功发布并推向市场,进一步实现高端设备的进口替代。同时,公司积极开拓高端 MLCC市场,已成功向日本MLCC厂家供应设备,实现日本市场突破。 图片:高速叠层机 图片:高速测试机 3、机器视觉与工业 AI智能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 近年来,机器视觉行业市场价值逐步被发掘,应用范围已由电子元器件和消费电子行业,扩展到新能源汽车制造、半导体、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经过多年研发和产品迭代优化,公司已将检测业务拓展至机器视觉检测领域。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产品外观检测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它通过工业相机对产品外观进行成像,并使用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等算法对产品图像进行智能分析,从而实现对产品质量的自动化检测。与人工检测相比,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全自动化等特点,并且可以实现产品质量数据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为基于工业大数据的生产过程智能化监控与优化创造条件。 作为机器视觉检测最核心的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 AI视觉算法平台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公司开发的触控玻璃、汽车电容、工业 CT等多种 AOI检测设备中。 作为国际首例,公司将 AI 技术导入六面体检测设备和测试包装设备,结合自主研发的高速驱动技术,应用于电阻,电容,电感类等微小型元件外观、尺寸、电性能等方面的高速检测和测试,最高传输速度可达 20,000pcs/min,测试速度、测试准确度均处于行业前列。 同时,公司成功研发带有自主核心技术的 AOI检测设备,主要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盖板玻璃缺陷检测及产品外观检测,并已延展至汽车电阻电容和医疗器械领域。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领先的技术研发 面对下游行业产品更新迭代快、生命周期短的特点,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公司 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 491人,占公司总人数 20.29%,同比增长20.34%;研发投入金额达到 1.75亿元,占营业收入14.40%,同比增长24.03%。目前公司已组建一批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强研发实力、丰富经验的专业团队,研发及技术服务人员涵盖机械、电子/电气、软件、声学、射频、光学、视觉、ICT和自动化等领域,对于下游客户定制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能做到及时预测和快速反应,确保公司技术研发的领先性、适应性。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国内专利 688项,国外专利 16项,软件著作权证书 209项,报告期内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实现快速增长;与知名高校开展广泛学术产业合作,在公司同步筹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营造研发氛围,借助学术前沿理论研究分析、解决研发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积极将前沿技术运用于产品开发中。在公司产品研发初期,公司通常会选择行业一流品牌设备进行对标,性能上向一流品牌看齐,部分技术参数引领行业发展。目前,公司主流产品如 ICT测试设备、5G射频测试设备、六面体检测设备等,主要对标欧美、日本等品牌。 (二)优质的客户资源 公司深耕行业多年,所合作及积累的主要客户多为世界 500强企业。通过与优质客户的多年合作,对于终端厂商的新设计理念、强质量标准、严管理流程等需求,公司凭借自身技术、经验沉淀和管理等优势积极匹配响应,同时能够提出更加专业的意见来引导客户、超越客户期望,赢得客户的广泛认可;而随客户业务发展,公司自身亦同步成长壮大,自身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彼此的长期稳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公司也继续稳步推进国内客户业务拓展,相关产品已获得多个国内客户的认可。 (三)快速的响应机制 下游行业技术及产品更新迭代快、生命周期短,“快速响应需求、满足交期要求”是赢得客户的关键着力点。公司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机制,体现在解决方案设计阶段、客户产品试制研发阶段以及售后服务阶段。 公司密切跟踪相关技术领域最新动态,通过覆盖机械、电子/电气、软件、声学、射频、光学、视觉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对产品技术进行研发升级,在客户提出多样化、定制化的新需求时,能做到及时预测和快速反应,快速设计出解决方案。 面临解决方案在客户产品试制研发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公司会随之及时做好对应的快速变更方案。 而凭借团队在行业中的深厚经验,公司在若干项目中,也会主动提出相对前瞻性的服务方案。 (四)模块化的产品方案 为进一步平衡生产周期而导致的产能问题,降低单类产品的设计研发成本,公司对属于行业内广泛需求的门类,亦在逐步推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标准化产品以平台化、模块化的标准功能块组合实现,可以实现快速交付、快速迭代、高效低成本的生产。精益工厂将标准化产品合并组织生产,提供模块化产品解决方案。相应地,销售团队在进行产品介绍时,亦会引导具有相关需求的客户采购标准化产品。 此外,公司也深度探索了不同下游行业的共性需求,对单一客户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出适用于全行业的通用产品解决方案,前瞻性指导同行业客户,做到对行业 “赋能”。 (五)精益化的管理模式 公司先后通过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2018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及 ISO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致力于员工安全保障、产品质量提升、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公司深度研究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结合自身情况创建了博杰业务体系(BBS),运用多种精益管理工具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并在各 BU及子公司深化推进。通过充分运用精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生产制造、物流、采购、仓储、财务等管理及流程进行多维度升级优化,全面提升产品交期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品质、控制成本等。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1) 2022年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21,679.92 万元,较2021年度增长0.23%,营业收入与2021年从主要客户收入变动来看,2022年度前五大客户营业收入61,427.88万元,较2021年前五大客户营业收入金额增长 4.61%;从销售地区来看,2022年度境外营业收入为 68,991.97万元,占营业收入56.70%,境内营业收入为 52,687.95万元,占营业收入 43.30%;从产品结构方面来看,2022年度工业自动化设备、设备配件、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86.09%、8.78%、5.13%,与 2021年度收入相比,未发生重大变化。 (2) 2022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为62,407.07万元,较 2021年度增长1.26%,主营业务成本与2021年度基本持平;从主营业务成本构成来看,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占比分别为 71.39%、10.60%、18.01%,与2021年度成本结构相比,未发生重大变化。 (3) 2022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 48.71%,比上年同期降低 0.53个百分点,毛利率与 2021年度总体持平。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单位:元
单位:元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敬请参阅“2、收入与成本(1)营业收入构成:分产品的收入构成情况”。 相关数据同比发生变动30%以上的原因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单位:元
单位:元
无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一)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2022年10月9日,本公司与深圳博捷芯公司的原股东杜飞、魏长斌、崔富广、邹雪明、刘伟雄、丛昊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通过股权转让和增资等一揽子交易取得深圳博捷芯公司 56.0032%的股权。截至 2022年10月19日,本公司已支付购买股权款的100%并完成了收购深圳博捷芯公司56.0032%股权的交割手续,对深圳博捷芯公司实现控制,深圳博捷芯公司由此纳入合并范围。 (二) 其他原因的合并范围变动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公司主要销售客户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主要供应商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费用 单位:元
?适用 □不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