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林洋能源(601222):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
原标题:林洋能源: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01222 公司简称:林洋能源 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601222 2022年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三、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 公司负责人陆永华、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周辉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蔡卫锋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五、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经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公司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5,997,415.73元;母公司实现净利润1,009,354,129.01元,计提10%的法定盈余公积100,935,412.90元,加年初未分配利润1,378,029,034.00元,扣除已根据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分配的2021年度现金红利451,961,324.10元,期末可供分配的利润为1,834,486,426.01元。 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提出以下利润分配方案: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扣减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的股份数量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78元(含税),剩余利润结转下年度。本次利润分配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2022年公司第三期回购股份计划累计支付10,591.14万元(不含交易费用),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7号--回购股份》的规定,报告期内公司已实施的股份回购金额视同现金分红。 六、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中所涉及的经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描述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注意投资风险。 七、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否 八、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否 九、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年度报告中详细描述公司面临的风险,敬请投资者予以关注,详见本年度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等有关章节中关于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部分的内容。 十一、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 4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8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12 第四节 公司治理........................................................................................................................... 45 第五节 环境与社会责任............................................................................................................... 61 第六节 重要事项........................................................................................................................... 63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73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77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77 第十节 财务报告........................................................................................................................... 78
第一节 释义 一、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 公司信息
二、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三、 基本情况简介
四、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五、 公司股票简况
六、 其他相关资料
七、 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二) 主要财务指标
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八、 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一) 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 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九、 2022年分季度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十、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对公司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界定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以及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十一、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十二、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致力于成为“全球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领域一流的产品和运营服务商”的战略目标,紧跟国家政策及行业发展动向,加强产品和技术研发投入,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大业务板块高质量发展。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4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10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47.86亿元,同比增长2.40%,总资产213.01亿元,同比增长3.86%。 1、智能板块:积极布局在电力物联网场景下以新型智能终端为核心的智能配用电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智能板块业务牢记董事会提出的“市场第一、客户至上”的八字经营理念,不断提高技术研发响应速度和服务效能。报告期内,在国网2022年电能表(含用电信息采集)招标采购中,合计中标金额约8.56亿元;在南网2022年计量产品框架招标项目中,中标金额约3.14亿元。国网南网中标金额较 2021年增长 25.74%。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在电力物联网场景下以新型智能终端为核心的智能配用电整体解决方案,开发的“新型电力智能量测装置及量测主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获得中国能源研究会技术创新奖,“云边端协同的智能量测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获得南方电网数字电网集团科技进步奖;子公司南京林洋参与的《高适应性智能电能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基于统一终端软件平台的能源控制器”获得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奖三等奖,再次通过CMMI5级全球软件开发最高级别认证,产品已通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检测并在市场应用。 作为国内最大的智能电表出口企业之一,目前公司产品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智能电表市场确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智能板块依托林洋的研发、制造和供应链优势,在全球市场与合作伙伴全面深化合作,海外市场实现同比增长28%的销售业绩。 公司与全球表计行业龙头企业兰吉尔继续深耕西欧和亚太市场,实现智能电表销量超145万台;在中东市场,与当地知名企业加强合作,进一步巩固沙特智能电表市场份额,并积极拓展阿曼、科威特等其它中东国家市场,实现智能电表出口约100万台;在亚洲市场,与韩国伙伴继续拓展业务,交付智能电表约110万台;在中东欧市场,通过全资子公司ELGAMA,持续加深本地化策略,提升产品竞争力,顺利履约智能电表交付超80万台。在快速推进海外业务的同时,公司严格管控海外项目潜在风险,以多种举措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面对部分地区武装冲突的风险,不仅收回该地区全部应收账款,并与当地电力局签署补充协议,确保公司产品、货款和交易安全。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重点开展面向多个国家的智能电能表、信息采集和智能交互系统的研发项目。基于IEC和ANSI技术标准,结合当地用户习惯,公司成功开发了全系列智能电能表、通信终端和主站采集及售电系统等产品,并通过R46、KEMA、IDIS、MID和STS等多项国际权威认证,成功实现与当今世界主流主站系统解决方案商(如兰吉尔、施耐德电气、Trilliant及国电南瑞等厂家)的对接和互联互通。同时,公司对多种通信技术(如HPLC及双模载波、G3/PPRIME载波、WISUN、NB-IoT及 Cat.1/4 LTE等)进行应用研发,实现了在智能电能表、通信终端和系统解决方案上的大规模实际部署应用,提升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选择。 2、新能源板块:100亿投资N型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积极获取新能源项目资源,提升智能化运维规模。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未来10年,PERC电池市占率将逐渐下降,N型电池将占领市场主导地位。实验室数据显示,TOPCon的理论极限转换效率为28.7%,远远高于PERC电池。随着N型电池技术的迭代,N型TOPCon电池较PERC电池在转换效率、双面率和衰减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提高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2022年 12月,公司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和审慎评估,在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领域进行重要布局,抢抓光伏市场发展机遇,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协议,投资100亿元,建设2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及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目前项目一期正在建设中,一期工厂已经封顶,项目计划一期第一阶段6GW生产线在2023年7月通线流片,一期第二阶段6GW生产线将于2024年中投产。 报告期内,因新能源产业链价格持续上涨、国家调整光伏用地政策等外部因素,光伏电站开工、建设受到一定影响。公司结合最新政策和资源储备,深耕中东部地区,持续做好资源储备和前期开工准备。截至2022年,公司项目储备超6GW,已开工新能源项目达700MW。为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及系统集成领域的竞争优势,2022年公司陆续落地多项重磅项目合作: 1.蚌埠五河“200万千瓦+108万千瓦时”风光储一体化能源基地项目成功获批安徽省多能互补一体化试点项目指标。该项目可通过“风、光、储”融合互动,集成优化,打造电网友好型可再生能源发电一体化示范项目,截至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开工; 2.与唐县人民政府签订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开发建设500MW光伏+500MW风电项目、500kV汇集站项目500MW/1GWh共享储能站项目; 3.与平泉市人民政府签订300MW光伏+储能发电项目合作协议,目前该项目已经取得核准及建设指标; 4.基于已并网的湖北仙桃 200MW光伏/120MWh储能示范项目,公司与仙桃市胡场镇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二期项目落地; 5.与湖北能源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取得“荆门市百万千瓦级水风光一体化重大基地项目”项目开发权,共同建设“光伏+风电+抽蓄+电化学储能”项目。 在建立全国统一电力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下,公司以自持平价电站为基础,持续探索绿色能源消费市场体系和新能源项目环境价值。报告期内,公司连云港灌南百禄飞展45MW平价上网光伏发电项目与江苏国信能源销售有限公司进行年度绿电交易,2022年共计交易4050万千瓦时,每度电较脱硫煤标杆电价高出7分钱以上;公司安徽濉溪永辉50MW平价上网光伏发电项目参与安徽绿电交易试点月度绿电交易,2022年第四季度共计交易 1298万千瓦时,每度电较脱硫煤标杆电价高出6.56分钱。报告期内,公司光伏运维团队基于各类“光伏+”复杂应用场景下的运维技术解决方案,快速提升第三方运维体量,签约运维项目增加至近 8GW。在智能运维技术方面,基于林洋智慧运维云平台实现远程智能巡检,建立从任务到巡检记录考核的高效闭环运维体系,同时以码赋能,在系统管理初期赋予每台设备唯一的身份识别码,可通过云平台生成巡检工单,现场开展实地扫码巡检,巡检结束生成巡检分析报告。同时,基于公司无人机运维机群,可快速高效的进行3D运维建模,极大地提升了运维效率,增加电站的综合效益。 3、储能板块:深化储能产业链合作,加速储能项目开拓和落地,各类储备项目超5GWh;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储能上下游产业链条布局,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快速实现储能关键产业链覆盖。2021年公司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江苏亿纬林洋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能10GWh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竣工投产。此外,依托亿纬林洋10GWh电芯工厂,公司在江苏启东建设储能电池模块(PACK)及直流侧系统制造基地,总规划为年产 6GWh,将为公司在储能市场的新一轮发展中增强竞争力。 同时,公司与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研发创新的大规模锂离子储能相关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共同打造基于磷酸铁锂储能专用电池的储能高安全、高性价比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紧抓新能源配套储能市场的爆发性增长机遇,全力推进储能业务高速发展。同时依托纵向一体化布局,打造行业领先的储能设备及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服务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中标新能源配套储能项目有:1)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火电建设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公司华能巴彦诺日公300MW风电EPC项目储能设备采购,采购容量90MW/180WMh,中标总金额为2.74亿元,该项目已交货并完成并网;2)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2022年建设工程第三十九批集中招标中,中标第二标段新源智储2022年度储能设备第二次框架招标项目—储能电池预制舱2的40%,中标容量400WMh,中标金额约5亿元,目前该项目已签订框架合同,做好供货前准备。 报告期内,公司林洋湖北仙桃胡场60MW/120MWh储能电站成功并网,该项目是目前湖北省单体最大集中(共享式)储能项目,也是湖北省最早投产并网的(共享式)储能项目。为当地新能源发电厂提供弃风弃光电量的存储与释放,有效缓解清洁能源高峰时段电力电量消纳困难,实现源端“储能工厂”。 2022年以来,公司在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等地加速储能项目布局和推动,签署多项储能合作协议,累计储备储能项目资源超5GWh,其中重点项目情况如下: 1.公司“蚌埠市五河县风光储一体化试点项目”被纳入安徽省多能互补试点项目。项目总体规划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200万千瓦,其配套储能规模 540MW/1.08GWh。目前一期项目120MW/240MWh已经开始建设。 2.公司与安徽无为市经济开发区签订储能电站投资协议,布局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公司将在无为市经济开发区道口产业园参股投资建设100MW/200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拟于2023年12月31日前竣工。 3.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控股子公司山东电工时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电网侧、电源侧和用户侧等不同场景,加强在储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储能电站技术研发、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等一体化服务。 4.公司与普洛斯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太阳能光伏电站、共享储能及工商业侧储能等领域进行合作。双方计划未来3年内将滚动开发建设合计1GWh的电网侧共享储能电站,滚动开发建设200MWh的工商业储能项目,同时以储能为基础联合开发800MW风光新能源电站。 5.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和长园深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构建储能应用、智能用配电、综合能源与碳中和等生态化应用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战略合作期内,双方将每年完成不低于300MWh的储能项目的合作。 6.公司与中交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储能、新能源和国际业务等领域深化扩展合作空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新能源项目、综合能源管理项目、共享储能项目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及国际业务等领域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同时,公司战略布局氢能领域,投资新能源制氢核心装备业务,子公司林洋创业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清耀(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新能源+制氢”领域,合资公司基于双方股东在氢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协同优势,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和维护各种类型的电解水制氢设备。报告期内,合资公司发布全自动并/离网 SAK1600系列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装备采用高电流密度设计,高温喷涂催化剂电极,提高析氢效率,具有低能耗、高集成度、强适应性等特点,产氢量可达500Nm3/h。未来合资公司将在产业路径、项目推进、技术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快在氢能领域的业务布局,推出更多系列化产品,为市场提供智能、安全、高效的制氢设备和氢气制、储、运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智能电网 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加快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转变,智能电网布局日益成为国家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措施。未来,国家将进一步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在关键技术、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发力,促进源网荷储更加协调发展。 2022年7月23日,国家电网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支撑体系白皮书》中提到,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支撑体系的整体框架分为三区四层,即生产控制大区、管理信息大区和互联网大区三区,以及“采、传、存、用”四个层次,构建以企业中台为核心的架构体系,同时打造企业级的实时量测中心。通过企业级实时量测中心,在线汇聚全环节的采集数据,融合数字系统的计算分析,来提升电网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能力。随着南网、国网陆续发布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白皮书,提升设备智能化和管理数字化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国网对智能物联表招标采购需求量在2020年仅为19,522只(占比不足1%),2022年第一批招标采购的需求量就提升至约 80万只(占比达 2%)。“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将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提高对分布式新能源的承载能力,加速推进数字电网建设,实现农配网可观、可测、可控,提升电网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满足未来电网数字化升级需求,电表类产品应涵盖大容量数据存储、终端响应、数据信息分类等功能,智能物联表作为该类产品的代表,预计国网未来会逐步加大对其招标采购的需求。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规划投资累计将超过3万亿,电网公司加大投资可激发产业链发展活力,也将带动电能表替代规模,提升智能电表市场规模预期。 2022年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颁布的《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中特别强调,加强电力市场、电能替代、需求侧管理、虚拟电厂等领域标准制修订。 针对分布式电源等多电源接入系统,开展智能配电电器、控制与保护电器、终端电器等标准研制。 围绕电气化转型,研究电池保护用熔断体、半导体断路器、新能源用直流接触器等低压直流配用电专用设备标准。部署符合标准的智能电表和计量自动化终端,是电力现货市场大数据分析的重要保障,利好新一代智能电表的存量替换市场和增量市场。 2022年12月14日,由国务院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强调了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网安全和智能化水平,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完善电网主网架布局和结构,有序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重点工程,积极推进配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在国际复杂形势影响下,“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提质量”将成为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基调,电力工程投资继续发挥拉动经济作用。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7208亿元,同比增长22.8%;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012亿元,同比增长2.0%。未来在电网转型过程中,特高压、配电网两个领域将迎来重点投资和建设加速期。 此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相继提出智能电网建设规划,而包括部分亚洲、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结合电网大规模建设、升级和改造,正在全方位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将拉动包括智能电表在内的用电设备市场需求。随着智能电网在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推进和在发达国家的逐步优化,预计海外智能电表市场需求将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 (2)光伏行业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光伏行业经历了起步、发展、衰退、回暖四个阶段后,现在进入稳步增长期。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超过 55%。全年光伏行业总产值突破 1.4万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392.04GW,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87.41GW,同比增长59.3%,光伏超越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新增装机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累计装机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2022年,国家层面持续推动光伏发电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同时对规划落地的重点光伏项目提供积极支持与帮助。同期,为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健康发展,结合2022年国土三调数据的启用,国家明确用地管理政策,官方多个部门前后制定若干政策性文件,特别就农用地、水域、海域建设光伏等多方面进行指导。 针对光伏制造,根据原材料硅片和电池制备技术不同,光伏电池片分为P型电池和N型电池两类。P型电池主要包括 BSF和PERC;N型电池目前较主流的技术为 TOPCon和 HJT,而 TOPCon和HJT的极限转换效率远超目前主流PERC电池。目前TOPCon量产效率与理论极限效率相比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提效路径更为清晰明确。综合性能优势及盈利性特点,TOPCon综合性价比高,且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比较容易实现,是当前电池片技术关注及讨论的主要方向。随着 N型TOPCon电池研发投入及量产规模提升,生产成本、良率及转换效率快速改善,逐渐具备大规模市场化的条件,P型电池向N型电池升级换代趋势日趋显著。根据《2022年光伏行业发展回顾与2023年形势展望》,2022年N型电池市场占比提升至9.8%。根据 PV InfoLink的预测,预计2023年TOPCon电池市场占比将达到20%以上,2024年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30%,是目前电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方向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应引导有需求的用户直接购买绿色电力,做好绿色电力交易与绿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效衔接,强调绿电交易在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地位以及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市场价值,为绿电交易市场赋予“碳中和”时代的特殊意义,为绿电交易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3)储能行业 在“双碳”国家战略目标驱动下,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将面临“电力电量平衡”、“系统稳定安全”和“新能源高效利用”的挑战,而储能作为解决新能源发电和负荷用电时空不匹配的最佳手段,在我国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越发突显。2022年是我国新型储能“十四五”规划全面布局和发展的元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市明确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建设目标,规模总计64.85GW。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对中国储能未来市场发展预测:保守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GW,2023-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49.3%;理想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38.4GW,2023-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60.3%。 2022年储能行业相关政策密集发布,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各层面相继出台超600余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其中国家层面72项),涉及指导意见、市场交易规则、补贴及建设规划、电站安全运营等各方面。“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将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3月2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合理配置储能规模,改善新能源场站出力特性,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探索储能聚合利用、共享利用等新模式新业态。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完善调峰调频电源补偿机制,研究储能成本回收机制,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6月 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九部委共同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的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应急备用、容量支撑等多元功能,促进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多场景应用;有序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6月 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要求:要建立完善适应储能参与的市场机制,鼓励新型储能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形成价格,持续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发挥储能技术优势,提升储能总体利用水平,保障储能合理收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根据新能源发电并网配置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需要,抓紧建立涵盖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全流程以及安全环保、技术管理等专业技术内容的标准体系。 (4)氢能行业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发展氢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体的共识,加快氢能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氢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清洁零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全球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氢能的发展,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将氢能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不断加大对氢能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力度,制定政策激励措施来支持氢能的应用研究,推进氢能产业规模化。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绿色氢供应政策制定指南》预测,无碳经济需要全球每年产生130-160吉瓦的电解槽制造绿氢能力,到2050年每年生产大约4亿吨的绿氢。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减碳行动的开展,氢能产业正驶入快车道,国家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正持续提升,约30多个省市对氢能产业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氢能产业化进程加速。 在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积极选择切入氢能行业。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二次载体,其应用领域不限于交通,已逐步向储能、化工、钢铁、建筑等多领域延伸,尤其是近期在电解水制氢和化工、氢冶金等领域的政策密集发布,产业化落地进入高速发展期。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对我国氢能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和积极部署,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强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发挥氢能长周期、大规模储能优势,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2022年4月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要求集中攻关氢气制备关键技术、燃料电池设备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氢气储运关键技术、氢气加注关键技术、氢安全防控及氢气品质保障技术,并开展多应用场景“可再生能源-氢能”的综合能源系统示范。8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鼓励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8月 18日,科技部等九部门共同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研发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氢技术、大规模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技术、大规模及长距离管道输氢技术、氢能安全技术等;探索研发新型制氢和储氢技术。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制氢、电氢耦合、燃料电池及系统等领域,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能检测评价等基础标准。随着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规划落地,各省市等地方政府不断落实产业相关配套政策,鼓励、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未来随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规模的不断壮大和综合度电成本的持续下降,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可有效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存储、转化和利用,解决新能源长时消纳问题,助力高比例清洁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帮助难以减排的钢铁、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 国家明确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组成部分,未来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绿氢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三个板块业务,具体如下: (1)智能电网板块 公司智能电网板块主营产品覆盖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用电信息管理系统及AMI(先进计量体系架构)解决方案、低压智能断路器、智能配电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电力运维服务、电力物联网智能终端及解决方案等,是领先的智能配用电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具体包括单相电能表系列、三相电能表系列、直流电能表以及数字化变电站表、采集器、专变采集终端、集中器、负控及配变终端、能源控制器、各类通信模块、能效采集及管理终端、台区融合终端、配电自动化终端、10kV柱上断路器、一二次融合成套柱上断路器等产品以及智能用电信息管理和海外AMI(先进计量体系架构)主站软件等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参加国网、南网、地方电力公司以及海外各国电力公司集中招标;通过全国各地子公司及营销机构获得地方电力公司及非电力公司客户订单;通过战略合作、自主开拓、代理商合作、合资或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得海外电力公司订单以及为合作伙伴提供产品和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个省市,并远销欧洲、中东、东亚、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新能源板块 公司新能源板块主营业务为开发、设计、建设、投资运营各类新能源电站,同时结合项目资源优势与央国企合作,为客户提供电站开发、设计、建设及运维等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服务,项目应用场景包括地面光伏电站、水面光伏电站、农光互补电站、大中小型工商业屋顶电站、光充储微网等。 截至2022年底,公司累计开发、建设光伏电站超5GW,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河南、河北、内蒙等中东部地区;公司凭借经验丰富的商务开发团队,新能源研究院精湛的电站设计、项目管理能力,新能源运维团队高超的智能电站运维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持续加大新能源基地及平价项目的开发力度。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储备光伏项目超 6GW;在自主开发、投资的同时,公司持续加大与国电投、中广核、申能、华能、三峡等央国企的合作,以“开发+EPC+运维”模式积极推进新能源业务。 2022年,公司继续在“安全、电量、资产、生产、平台”五方面发挥光伏运维管理优势。面对国内“光伏+”各类复杂应用场景,公司秉承“安全第一、运行可靠、效益为先、长期受控”十六字方针,光伏运维规模快速增加至近 8GW。在新能源电站智能化运行、设备维护检修试验、系统效率检测评估、系统效率检测评估、场站技改优化、电站资产托管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公司自主设计开发的“林洋光伏运维智慧云平台”基本实现运维数字化、技术现代化、诊断智能化。公司运维资质不断完善,已取得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承装(修、试)四三三级资质、中电联5A级运维认证等行业认可度较高的资格认证。 此外,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深化,绿电交易、绿证管理、碳资产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公司已将所持有的光伏电站碳资产进行申报开发,具备条件的项目皆积极申报绿证、探索绿电交易、绿证管理、碳资产管理等新模式提升新能源资产价值。 2022年,公司依托在光伏制造领域长期积累的技术与经验,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江苏林洋太阳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GW高效N型TOPCon电池生产基地及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包括一期12GW项目、二期8GW项目,投资总额100亿元。公司多年来对N型TOPCon技术和量产经验已有大量储备,本次大规模投资光伏电池制造领域,定位N型TOPCon电池片作为发展方向,随着未来TOPCon电池的量产,将进一步助力公司新能源板块核心竞争力和业绩增长点。 (3)储能板块 公司储能板块主营业务围绕新能源发电配套储能、用户侧储能、用户侧光储系统、调峰调频储能系统等应用场景,提供一体化、有针对性的储能产品及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创新的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运营商业模式,打造端到端的储能全生命周期业务链,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智能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及运营服务提供商。 公司专注于“BMS+PCS+EMS”的“3S”融合储能系统设计,打造先进的集中式风冷储能系统、智能液冷储能系统、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通过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技术,建立从电芯、PACK到系统集成,到交付调试和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智能可视化管理,为客户提供“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低衰减、智能化、高收益”的锂离子电池大容量储能系统定制化解决方案。 公司重点开拓“新能源发电+共享储能”商业模式,通过建设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为新能源电站提供储能资产租赁服务,同时储能电站也可以接受电网调度,通过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获取增值收益。公司也在积极探索用户侧储能,通过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等形式实现移峰填谷、需量管理、需求响应等商业模式,获取收益。 在未来,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消纳问题,氢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氢以及绿氢应用,战略布局并培育氢能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林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清耀(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氢能业务。上海舜华专注于氢能核心技术和核心装备的自主研发,在氢能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合资公司将基于双方在氢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协同优势,共同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和维护各种类型的电解水制氢设备,提供有竞争力且安全高效的新能源发电配套制氢设备及氢储能整体解决方案。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近年来,公司董事会紧跟国家产业政策,不断深化“智能、储能、新能源”三大板块内涵,明确致力于成为“全球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领域一流的产品和运营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全面升级公司产业结构,增强整体竞争力。 公司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品牌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创新的技术研发能力、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以“市场第一、客户至上”的八字经营理念,坚持“质量是林洋人的生命”,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优势。公司“KD”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林洋”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公司先后取得了中国名牌产品、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能效管理标准制定者、中国百强民营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国质量稳定合格产品、品牌江苏建设“金帆奖”、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江苏名牌、江苏自主工业品牌50强、江苏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企业、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等荣誉。 公司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首批会员单位、中电联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计量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单位及晶硅光伏专委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及电工仪器仪表分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副会长单位。公司持续推进品牌发展,注重科技协同,加强品牌价值转化,进一步提高“林洋”品牌竞争力。公司凭借“永无止境、永攀新高、永不言败”的精神,稳步推进全球化发展步伐,荣膺省科学技术奖、省科技创新奖、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奖、中国光伏品牌排行榜最佳分布式品牌奖、第十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科技创新企业50强、“北极星杯”2022年度“影响力光伏开发投资商/EPC品牌”、“光能杯”2022年度最具影响力光伏EPC企业、“2022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奖”、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多项资质及荣誉。 (2)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秉承“以科技带动效益、以创新增强竞争力”的研发理念,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与支持,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委员会国家标准修订组成员、江苏省知识产权先进企业、国家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建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电能表检测与校准实验室”、“江苏省电力电子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能源互联网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规格、高水平研发平台,先后承担过多项国家、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公司实验室先后通过CNAS及SGS通标认可,提升了对产品可靠性及标准符合性的验证能力。公司主要产品陆续获得荷兰KEMA、德国国家实验室PTB、欧洲计量器具MID认证、国际电力认证机构SGS、中国质量认证中心3C等国内外质量检测、评定机构的多项权威认证。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新增取得授权专利44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累计授权专利239件,其中发明专利86件。 公司新能源研究院拥有电力行业(变电工程、送电工程、风力发电、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工程设计资质,子公司江苏林洋电力服务有限公司拥有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有能力面向国内、国际市场提供专业的光伏电站、储能电站设计和项目管理服务。公司新能源研究院研发实力雄厚,拥有先进能源专家、海外博士领衔的技术团队以及30余件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院致力于新能源系统集成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双面组件光伏系统、BIPV光伏系统、储能系统、风光储一体化系统、智能运维系统、光伏制氢系统应用研究,通过对双面组件实证电站多年的大数据精准分析,结合自身吉瓦级规模化光伏电站的设计和运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融合BIPV、储能、风力发电等形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新能源系统设计体系,可针对不同电站项目类型,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储能方面,公司依托已投运项目,积累大量的实际运行数据,并进行设计复盘和经验总结。 在此基础上优化系统设计,创新电池 PACK和高效直流散热设计,并基于创新的“3S”(BMS+PCS+EMS)融合技术、智能高效的分布式散热技术、储能系统的消防联动控制策略设计、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技术及系统集成的全过程智能管控技术,为客户提供“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低衰减、智能化、高收益”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和运营支撑服务。 公司开展提高储能系统安全专项研发,通过系统分析储能电站安全风险点,建立储能电站的全景数字孪生模型,对储能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的状态监测和安全预警,为储能系统后期运行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为提高储能电站未来参与电力交易市场的盈利能力,针对储能系统的健康状况,智能分析储能系统控制策略,拟通过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智能化控制决策,提高储能电站的利用效率和电站收益。公司结合新能源配套储能的应用需求,针对不同用户可灵活配置容量,同步研发1000V和1500V风冷系统,主要适用于中型和大型储能电站的调峰和调频,解决新能源的灵活调节能力。 公司和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组串式储能系统,该系统基于公司自主研发iEMS智能控制系统,充分发挥了华为的组串式变流器灵活控制能力,具有更高的电池利用效率和更长的电池使用寿命,电池全生命周期效益更高。 (3)各类光伏电站运营及运维服务优势 公司在光伏电站研究、设计、开发、建设及运营等各个环节均拥有丰富的经验,团队已累计项目建设经验超 5GW。通过科学先进的项目管理手段,强大的 PMS管理支撑系统,围绕“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四要素,建立职责明确、流程清晰、执行规范的项目流转机制,在合理工期内迅速完成项目建设并网,安全移交客户资产。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化光伏电站运维团队,践行新能源电站智能运维,提供全方位智慧运维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包含集中式监控中心,大数据分析系统和智能化运维体系。其中,自主研发的智慧运维云平台已取得11项软件著作权,接入电站数量超过200个,实现对在维电站的全面智能化运维。 在资质方面,子公司林洋新能源具备电力行业(变电工程、送电工程、风力发电、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工程设计资质证书;子公司林洋电力服务拥有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承装(修、试)四资质;子公司林洋光伏运维已取得承装四级、承修承试三级资质、电力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中电联 5A级运维认证;子公司南京林洋具有高新技术企业、CMMI-5级等资质;子公司林洋综合能源具备建筑业企业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及综合能源服务认证资质。 (4)平台资源及板块协同优势 依托在电力行业积累的资源优势,林洋“智能、储能、新能源”三大业务板块将协同推进。 20多年来,公司凭借智能配用电业务的综合实力,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地方电力等大客户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随着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在新能源、储能等业务方面,公司先后与国电投、中广核、华能、申能、中电建、中能建、华为以及国网电商公司等国央企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鉴于公司与亿纬锂能在智能配用电业务领域长达二十余年的通力合作,基于各自业务领域优势,近年来双方在储能领域的合作愈加紧密。为进一步开拓储能业务,公司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江苏林洋亿纬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围绕新能源发电配套储能、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及微电网、用户侧光储系统、调峰调频储能电站等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低衰减、智能化、高收益”的磷酸铁锂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公司将着重打造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以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为基础,聚焦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等省的光伏/风电新能源发电配套储能项目,为合作伙伴提供新能源及储能系统设备、EPC系统服务及商业运营支撑服务。 公司自上市以来,持续创造的利润为各类业务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基于稳健的财务状况及良好的信誉度,公司与多家国有及商业银行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融资渠道畅通,综合授信超过80亿元。基于良好的信誉和企业综合实力,在国际市场上,公司先后与国家进出口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比利时银行、世界银行IFC开展融资合作。截至2022年底,公司总资产为21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48亿元。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4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6亿元。 (一) 主营业务分析 1. 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相关科目变动分析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出售电站回笼资金所致; 本期公司业务类型、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发生重大变动的详细说明 □适用 √不适用 2. 收入和成本分析 √适用 □不适用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44亿元,同比下降6.66%;营业成本31.50亿元,同比下降8.02%。 (1). 主营业务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分销售模式情况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