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凯赛生物(688065):2022年年度报告

时间:2023年04月26日 23:33:16 中财网

原标题:凯赛生物:2022年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88065 公司简称:凯赛生物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年度报告


董事长致辞 自创立以来,凯赛生物以合成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利用生物制造技术,在全 球率先实现了多个合成生物材料的产业化,为生物制造探索了一条从概念到市场的路 径。 2022年是复杂多变和充满挑战的一年。幸运的是,在所有员工的坚持和努力下, 凯赛生物克服了诸多困难,依然在困境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 一次开车成功并已经形成销售,成为凯赛生物法替代化学法实现生物制造产业化进程 的又一个里程碑;生物基高温尼龙高效突破性新工艺在产业化示范线上得到验证,充 分体现了生物基单体构造的高分子材料表现出的性价比优势;系列生物基聚酰胺连续 纤维增强热塑型复合材料的关键产业化技术开发进展顺利,有利于生物新材料在新能 源装备、交通运输、绿色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市场应用推广;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乳 酸的万吨级示范线已经部分建成并获得产品。 合成生物学被认为是可改变世界的十大新技术之一,合成生物与新材料的结合更 给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凯赛生物有幸站在行业前端,面对机遇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勤恳耕耘,使合成生物材料 “原料可再生、产品可回收、成本可竞争” 的优势早日在应用端得以体现。 展望 2023年,面对逐渐打开的生物新材料的无限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我们将 继续大力投入应用场景的技术开发、应用落地和商业布局;山西太原大型合成生物产 业基地的建设项目将会继续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公司也将持续保持以研发创新为基 石的传统,不断提升现有产品的产业化技术和推出有价值的生物制造新产品,继续以 “持续创新、求真务实”的核心价值理念向“以生物智造重塑人类低碳生活”的愿景 全力奔赴。 2023年4月26日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三、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描述公司面临的风险,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风险因素”相关内容,请投资者予以关注。


四、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五、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六、 公司负责人XIUCAI LIU(刘修才)、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杨文颖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陈霄堃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七、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经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公司2022年度合并报表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3,265,973.38元,其中,母公司实现净利润59,271,829.16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母公司累计可供分配利润 306,280,456.12元。公司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为基数分配利润,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80元(含税),公司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截至2023年4月25日,公司总股本583,278,195股,扣除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股份数1,133,035股,计算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04,786,128.80元(含税)。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7 号——回购股份》相关规定,“上市公司以现金为对价,采用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的,当年已实施的股份回购金额视同现金分红,纳入该年度现金分红的相关比例计算”,2022年度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累计支付资金总额 94,573,991.41 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综上所述,本年度公司现金分红合计为199,360,120.21元,本年度公司现金分红占本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例为36.03%。

如在实施权益分派的股权登记日前公司总股本或回购专用账户中的股份发生变动,拟按照现金分红总额不变的原则,相应调整每股分配比例。上述利润分配方案已经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第二届监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尚需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八、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九、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所涉及的公司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十、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十一、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十二、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三、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 6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10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4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46 第五节 环境、社会责任和其他公司治理 ............................... 64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75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100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110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111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112


备查文件目录载有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 人员)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载有会计师事务所盖章、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的审计报告原件
 报告期内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文及公告的原稿


第一节 释义
一、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常用词语释义  
本公司、公司、母公司、凯赛 生物、凯赛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XIUCAI LIU(刘修才)家庭XIUCAI LIU(刘修才)、XIAOWEN MA及CHARLIE CHI LIU
金乡凯赛、凯赛金乡凯赛(金乡)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公司全资子公司之一
CIB凯赛生物有限公司/ Cathay Industrial Biotech Ltd.,公司控股股东
凯赛有限上海凯赛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乌苏材料凯赛(乌苏)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公司全资子公司之一
乌苏技术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全资子公司之一
乌苏工厂乌苏材料与乌苏技术的合称
太原材料凯赛(太原)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公司控股子公司之一
太原技术凯赛(太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控股子公司之一
太原科技凯赛(太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控股子公司之一
山西研究院山西合成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全资子公司之一
太原生产基地太原材料、太原技术、太原科技与山西研究院的合称
上海科技凯赛(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全资子公司之一
潞安集团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迪维投资无锡迪维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华宇瑞泰北京华宇瑞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延福新材杭州延福新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延田投资杭州延田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延福投资杭州延福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长谷投资无锡长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云尚投资嘉兴云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山西科创城投山西科技创新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天津四通天津四通陇彤缘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HBMHBM Healthcare Investments (Cayman) Ltd.
西藏鼎建西藏鼎建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翼龙创投深圳翼龙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FisherbirdFisherbird Holdings Ltd.
BioVedaBioVeda China Fund Ⅱ,L.P.
SyntheticSynthetic Biology Investment Holding Ltd.
SeasourceSeasource Holdings Limited
招银朗曜深圳市招银朗曜成长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 伙)
招银一号深圳市招银一号创新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招银共赢深圳市招银共赢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招赢贰拾贰号招赢成长贰拾贰号私募创业投资基金(深圳)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
济宁伯聚济宁市伯聚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济宁仲先济宁市仲先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济宁叔安济宁市叔安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山东瀚霖、瀚霖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莱阳山河莱阳山河生物制品经营有限公司
山东瀚峰山东瀚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莱阳恒基莱阳市恒基生物制品经营有限公司
山东归源、归源山东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新日恒力、宁科生物宁夏中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宁夏新日恒力钢 丝绳股份有限公司
美国英威达、英威达Invista S.A.R.L,全球最大的综合纤维和聚合物公司 之一
杜邦/Dupont与凯赛生物有销售往来的 E.I.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及其关联或附属企业,国际化工新材料行 业龙头企业
韩国希杰希杰(CJ)韩国株式会社,韩国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
德国巴斯夫、巴斯夫BASF SE,大型国际化工公司
阿科玛/ Arkema与凯赛生物有销售往来的 Arkema S.A.及其关联或附 属企业,全球领先的化学品生产企业
奥升德Ascend Performance Materials LLC.,全球知名的一 体化尼龙、树脂生产商
旭化成Asahi Kasei Corp.,以纺织品、化学品和电子材料为 核心业务之一的知名日本集团公司
赢创/ Evonik与凯赛生物有销售往来的 Evonik Resource Efficiency GmbH、赢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 全球领先的特种化工企业之一
艾曼斯/ EMS与凯赛生物有销售往来的 EMS-CHEMIE (North America) Inc、EMS-CHEMIE AG,全球知名化工材料公 司
诺和诺德Novo Nordisk,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
本报告期、报告期、报告期内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报告期期末、本报告期末2022年12月31日
人民币元
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技术是综合了科学与工程的一个崭新的生 物技术,借助生命体高效的代谢系统,通过基因编辑技 术改造生命体以设计合成,使得在生物体内定向、高效 组装物质、材料逐步成为可能,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生 物基材料、生物燃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生物制造英文名是Biological Manufacturing,指以生物体机 能进行大规模物质加工与物质转化、为社会发展提供
  工业商品的新行业
细胞工程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 们的设计蓝图,进行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及进行 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细胞工程代表着生物技术 最新的发展前沿,伴随着试管植物、试管动物、转基因 生物反应器等相继问世,细胞工程在生命科学、农业、 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工生物化工(Biological Chemical Engineering)是一 门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并重,综合遗传 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工程技术理论,通过工程研 究、过程设计、操作的优化与控制,实现生物过程的目 标产物。生物化工在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 作用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 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
单体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是能起聚 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 物。是合成聚合物如聚酰胺所用的主要原料
聚合单体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过程称为聚合过程, 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叫聚合物(如聚酰胺)
二元酸二元羧酸
琥珀酸1,4-丁二酸,分子式CHO 4 6 4
戊二酸1,5-戊二酸,分子式CHO 5 8 4
己二酸1,6-己二酸,分子式为CH 0 6 1O 4
长链二元酸叫长碳链二元酸、脂肪族二元酸,英文缩写为 LCDA, 通常指含有十个或以上碳原子的脂肪族二元羧酸,本 年报中指含有十至十八个碳原子的直链二元酸
癸二酸简称 DC10,又名正癸二酸、1,10-癸二酸、十碳二元 酸、1,8-辛二甲酸、皮脂酸,分子式HOOC(CH)COOH 2 8
十一碳二元酸简称DC11,又名十一烷二酸,分子式HOOC(CH)COOH 2 9
十二碳二元酸简称 DC12,又名月桂二酸、十二烷二酸,分子式 HOOC(CH) COOH 2 10
十三碳二元酸简称 DC13,又名巴西酸、十三烷二酸,分子式 HOOC(CH2)11COOH
十四碳二元酸简称 DC14,又名肉豆蔻酸、十四烷二酸,分子式 HOOC(CH2)12COOH
十五碳二元酸简称DC15,又名十五烷二酸,分子式HOOC(CH2)13COOH
十六碳二元酸简称 DC16,又名棕榈酸、十六烷二酸,分子式 HOOC(CH) COOH 2 14
十七碳二元酸简称DC17,又名十七烷二酸,分子式HOOC(CH2)15COOH
十八碳二元酸简称 DC18,又名硬脂酸、十八烷二酸,分子式 HOOC(CH) COOH 2 16
麝香T十三碳二酸乙二醇二酯,分子式是 C H O,具有麝香 15 26 4
  样特殊香气的一种香料
二元胺含有二个氨基的氨基化合物
戊二胺1,5-戊二胺,分子式为CH N 5 14 2
己二胺1,6-己二胺,分子式为CH N 6 16 2
己二腈1,4-二氰基丁烷,分子式为CHN 6 8 2
聚酰胺俗称尼龙(Nylon),英文名称Polyamide,简称PA,它 是大分子主链重复单元中含有酰胺基团的高聚物的总 称
通用型聚酰胺使用量最大、用途最广发的两大聚酰胺品种,包括聚酰 胺66和聚酰胺6
高温聚酰胺高温聚酰胺(HTPA)是一种耐热聚酰胺,亦称半芳香聚 酰胺,可长期在150℃环境上使用的工程塑料。在热、 电、物理及耐化学性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特别是在高 温下仍具有高钢性与高强度及极佳的尺寸精度和稳定 性,包括PA10T、PA12T等
长链聚酰胺使用长碳链二元酸或长碳链二元胺缩聚得到的聚酰胺 产品
缩聚型聚酰胺由二元胺与二元酸缩聚制得的聚酰胺,又称双单体聚 酰胺
内酰胺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一种环状结构,分子中所成的环 具有R1-CONH-R2的结构
聚内酰胺由内酰胺开环制得的聚酰胺
生物基聚酰胺最终原材料来源于生物质材料的聚酰胺
聚酰胺5X聚X二酰戊二胺,又称PA5X
聚酰胺56聚己二酰戊二胺,又称PA56
聚酰胺66聚己二酰己二胺,又称PA66
聚酰胺6聚己内酰胺,又称PA6
聚酰胺610聚癸二酰己二胺,又称PA610
聚酰胺612聚十二烷二酰己二胺,又称PA612
聚酰胺1010聚癸二酰癸二胺,又称PA1010
聚酰胺1012聚十二烷二酰癸二胺,又称PA1012
聚酰胺6T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又称PA6T
聚酰胺10T聚对苯二甲酰癸二胺,又称PA10T
聚酰胺12T聚对苯二甲酰十二胺,又称PA12T
半芳香族聚酰胺是一类分子主链既含苯环又含脂肪链的聚酰胺材料总 称
聚酰胺弹性体由不同链长的高熔点结晶性聚酰胺硬段和非结晶性聚 酯或聚醚软段组成的聚合物
R R ○ ○ 泰纶 、TERRYL凯赛生物生物基聚酰胺产品面向纺织领域的产品品 牌,已注册商标
○R ECOPENT凯赛生物生物基聚酰胺产品面向工程材料推出的产品 品牌,已注册商标
E-1273、E-2260、E-3300、E- 6300R ○ ECOPENT 的产品牌号

本报告中所涉数据的尾数差异或不符系四舍五入所致。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的中文名称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中文简称凯赛生物
公司的外文名称Cathay Biotech Inc.
公司的外文名称缩写Cathay Biotech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XIUCAI LIU(刘修才)
公司注册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蔡伦路1690号5幢4楼
公司注册地址的历史变更情况
公司办公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蔡伦路1690号5幢4楼
公司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201203
公司网址https://www.cathaybiotech.com/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信息披露境内代表)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臧慧卿刘嘉雨
联系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蔡伦路 1690号5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蔡伦路1690号5幢
电话021-50801916021-50801916
传真021-50801386021-50801386
电子信箱cathaybiotech_info@cathaybiotech .comcathaybiotech_info@cathaybi otech.com

三、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媒体名称及网址《中国证券报》(www.cs.com.cn)、《上海证券报 》(www.cnstock.com)、《证券时报》(www.stcn.com )《证券日报》(www.zqrb.cn)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址www.sse.com.cn
公司年度报告备置地点公司证券事务部

四、公司股票/存托凭证简况
(一)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股票上市交易所 及板块股票简称股票代码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上海证券交易所 科创板凯赛生物688065不适用

(二)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五、其他相关资料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境 内)名称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办公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溪路128号6楼
 签字会计师姓名叶涵、曾祥胜
报告期内履行持续督导职责 的保荐机构名称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路 48号中信证券大厦 21层
 签字的保荐代表 人姓名先卫国、黄艺彬
 持续督导的期间2020年8月12日至2023年12月31日

六、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主要会计数 据2022年2021年 本期比 上年同 期增减 (%)2020年
  调整后调整前  
营业收入2,441,103,971.542,363,482,648.802,197,456,745.003.281,497,191,402.04
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的 净利润553,265,973.38594,719,102.93607,892,085.94-6.97457,672,108.02
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的 扣除非经常 性损益的净 利润531,007,201.32561,235,307.58574,408,290.59-5.39401,200,181.69
经营活动产 生的现金流 量净额803,673,724.79578,685,814.72594,183,441.7938.88514,964,265.79
 2022年末2021年末 本期末 比上年 同期末 增减(% )2020年末
  调整后调整前  
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的 净资产10,948,955,346.1910,651,922,852.3 010,665,095,835.3 12.7910,384,743,848.5 9
总资产17,827,280,594.6716,185,152,048.7 316,198,325,031.7 410.1512,135,151,292.1 3


(二) 主要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2022年2021年 本期比上年 同期增减 (%)2020年
  调整后调整前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0.951.021.04-6.860.84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0.951.021.04-6.860.84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 股收益(元/股)0.910.960.98-5.210.74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125.645.76减少0.52个 百分点6.90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 均净资产收益率(%)4.915.325.44减少0.41个 百分点6.05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7.695.656.08增加2.04个 百分点5.63

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1.本期公司营业收入244,110.40万元同比增加 3.28%,略有上涨。

2.本期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326.60万元同比减少6.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3,100.72万元同比减少5.39%,主要系管理费用的增加以及研发投入的增加。

3.本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上升38.88%,主要系进项税留底退税。

4.本期末公司总资产1,782,728.06万元比期初增加10.15%,主要系工程建设投资和公司盈利的增加。

5.2021年12月30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5号>的通知》(财会〔2021〕 35 号)(以下简称“准则解释第15号”),规定了关于企业将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或者 研发过程中产出的产品或副产品对外销售的会计处理。根据上述文件的要求,公司于本报告期对现行的会计政策予以相应变更并对可比数据进行追溯调整。报告中提及2021年可比数据均为追溯调整后数据。

6.根据 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司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416,681,976股为基数,扣除回购专用账户上的股份460,930股,即以416,221,046股为基数,向截至股权登记日(2022年7月19日)收市在册的全体股东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4股,已于2022年7月21日完成本次权益分派,故按调整后的股数重新计算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一) 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 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八、2022年分季度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第一季度 (1-3月份)第二季度 (4-6月份)第三季度 (7-9月份)第四季度 (10-12月份)
营业收入661,266,387.34627,597,409.36548,858,450.67603,381,724.17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 净利润174,549,406.71161,902,736.91149,728,553.9867,085,275.7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 净利润168,511,522.37167,071,087.70138,125,100.4657,299,490.79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量净额144,459,837.56216,990,938.62287,730,745.36154,492,203.25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九、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2022年金额2021年金额2020年金额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58,409.65-56,626.82-1,154,051.42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 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 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 补助除外36,224,128.6923,394,809.3536,145,125.85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 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 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 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 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 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和其他债权投资取得 的投资收益 19,267,421.4031,578,825.75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12,303,482.351,154,858.50-290,559.26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1,631,157.272,113,466.16-474,480.43
减:所得税影响额2,839,712.198,043,181.629,332,934.16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税后)511,729.014,346,951.62 
合计22,258,772.0633,483,795.3556,471,926.33

对公司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界定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以及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项目名称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当期变动对当期利润的影响金 额
交易性金融资产469,248.00469,248.00 不适用
应收款项融资4,496,504.2724,602,655.8020,106,151.53不适用
合计4,965,752.2725,071,903.8020,106,151.53不适用

十一、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十二、因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原因的信息暂缓、豁免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积极组织既有生产线的生产,稳步推进乌苏、山西在建项目,持续拓展高温、中温、长链系列生物基聚酰胺以及连续纤维增强型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在各类场景的应用。报告期内,山西合成生物产业园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已正式建成并开始试生产,连续纤维增强型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进入应用场景样品试制阶段,为后续的商业化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44,110.4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28%,实现营业利润61,265,4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326.6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6.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53,100.72万元,同比下降5.39%。公司报告期内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1、持续加强研发投入
公司继续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功能材料等领域所积累的生物制造技术基础上持续研发,不断改进菌种及纯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高温聚酰胺、连续纤维增强型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应用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在报告期内进入样品试制阶段,有望进入“以塑代钢、以塑代塑”的大场景应用阶段。加大在生物基聚酰胺应用开发投入的同时,公司积极探索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为了解决生物制造原料的长期供应和生物废弃物的再利用难题,公司在山西合成生物产业园建设年产1万吨的秸秆制乳酸试验项目,目前进展顺利。

公司在太原成立的合成生物研究院承担了合成生物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将利用研发经验和研发资源与高校合作,为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和技术。入职员工已经在上海研发中心进行培训,并参与部分研发课题。公司研发-中试-工厂相结合的高通量平台取得初步成效。

凭借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的优势,公司正在进一步增设研发设2、扩充产能、布局产业链
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已经在民用丝、工业丝、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应用领域开发了系列客户并形成销售。

公司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投资打造的“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建设。本报告期内,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已正式建成并开始试生产。其他山西产业园项目正在设计、土建、设备采购过程中。

公司扩充产能的同时,正积极开发生物基聚酰胺各类应用材料,以促进生物基聚酰胺系列产品的销售推广,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公司持续研发生物基长链聚酰胺、高温聚酰胺、连续纤维增强型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聚酰胺弹性体、聚酰胺发泡/蜂窝材料、农业废弃物利用等项目,为进一步下游应用和业务扩展奠定基础。

3、携手客户、强化市场推广
公司进一步与下游客户深化合作,积极开拓产品下游潜在应用,持续发掘开拓市场空间。以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的生物基聚酰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耐温、耐腐蚀等特点。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发连续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在交运物流、新能源装备、建筑装饰等领域大场景的应用,同下游的产业客户密切沟通需求,协作开发样品,为后续规模商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重视人才培养、引进
公司持续重视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尤其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者、研发人才,为公司未来全面拓展储备优秀人才。同时公司注重加强内部培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利用生物制造技术,从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全球领先的利用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新材料的企业之一。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
-系列生物法长链二元酸(DC10-DC18),年产能11.5万吨,生产线位于凯赛金乡、乌苏技术和凯赛太原。随着长链尼龙等产品的进一步推广,长链二元酸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公司年产4万吨/年生物法癸二酸建设项目已于2022年三季度在凯赛太原生产基地建成并开始试生产。癸二酸可作为聚合单体用于生产长链尼龙、癸二酸的酯类等产品。癸二酸的主要客户与公司长链二元酸(DC11-DC18)的客户部分重叠。

-生物基戊二胺,年产能5万吨,生产线位于乌苏材料。公司生产的生物基戊二胺主要用做生产生物基聚酰胺的原料,少量进行销售,主要销售领域为环氧固化剂、异氰酸酯等。

-系列生物基聚酰胺(泰纶、E-2260、E-1273、E-3300、E-6300等),年产10万吨生产线位于乌苏材料。目前系列生物基聚酰胺持续在各领域进行应用推广并形成销售。

公司以自产的生物基戊二胺为核心原料,与一种或多种不同的二元酸聚合,生产系列生物基○R
针对生物基聚酰胺的下游应用,公司注册了主要应用于纺织领域的商标“泰纶 ”和主要应○R
用于工程材料领域的商标“ECOPENT ”,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产品应用领域包括:民用丝领域,例如运动服饰、内衣、袜类、与棉麻丝毛混纺的面料、箱包、地毯等;工业丝领域,例如轮胎帘子布、箱包、气囊丝、脱模布等;无纺布领域,例如面膜、卫生用品等;工程塑料领域,例如汽车部件、电子电器、扎带、隔热条等;此外,公司正在开发以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的生物基聚酰胺热塑性复合材料,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耐蠕变、尺寸稳定、耐化学性高等特点,可用于轻量化领域,例如集装箱、车厢板、建筑模板、新能源装备、风电叶片、管材;尼龙弹性体领域,例如面料、鞋材等。

生物制造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以生物质为原材料或运用生物方法进行大规模物质加工与转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工业商品(如新材料产品),生产过程绿色、条件温和且具备经济性,作为解决人类对传统石化、化工产品的过度依赖,以及解决碳减排、碳中和问题的有效途径,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二) 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建立健全了供应商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为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和采购质量,保持原材料供应稳定,公司通常会保持两家及以上供应商供应同一种原材料。

公司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的原材料主要为烷烃、硫酸、烧碱和葡萄糖,生物基戊二胺的原材料目前主要为玉米,生物基聚酰胺的原材料主要为二元酸和自产的戊二胺。其中除了烷烃既有境内采购也有境外采购,其余主要原材料均是境内采购。

公司在供应商开发和管理、采购合同管理、原材料采购进度管理、原材料入库验收等环节都建立健全了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保证了采购工作的规范性。同时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进行,根据采购周期和生产周期,公司对主要原材料建立了安全库存制度。

2、生产模式
销售部门根据产品的历史销售情况以及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制定年度和季度销售计划。生产部门综合销售计划、产能情况等因素,制定生产和物料需求月度计划和周计划,负责生产计划的安排和实施,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确保按照订单评审交期出货。技术质量部根据生产部门下达的生产计划制定相应工艺标准和检验标准,并负责原辅料、半成品、产成品的检验工作。

此外,公司结合主要客户的需求预测、市场供需情况、自身生产能力和库存状况进行库存动态调整,以提高交货速度,充分发挥生产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

3、经营模式
公司销售主要为直销,有少量非终端贸易商客户。对于境内客户,公司通过境内生产基地直接销售,公司会委托第三方运输公司,将货物运送至客户指定地点,客户签收确认。对于境外客户,物流方式主要分两种:①对于交货期限相对宽松的订单,公司由境内直接发货至客户指定港口;②对于交货期限相对紧迫的订单,公司在美国和欧洲各租用了仓库,并保持了一定的库存规模,以快速满足客户需求,仓库由第三方物流商管理并承担存储期间的管理职责。

公司与小型客户的结算方式主要为“款到发货”,但对于少数合作时间长、自身信誉好、销售规模大且具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大客户一般会给予一定的账期。

4、研发模式
研发和创新是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础,公司产业化的几个产品都是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成果。

公司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均设有研发团队,跨越多学科的高通量研发平台是公司研发特色之一。公司将加强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高通量研发设施建设,选择有相对竞争力、前瞻性、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的项目进行系统性重点研发。

公司研发采取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


(三) 所处行业情况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属于生物基材料制造(C283)。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属于生物基合成材料制造(3.3.8)。


2. 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生物制造行业基本情况
A、生物制造行业简介
<1>行业发展背景
传统石化、化工生产活动对化石资源持续消耗,人类活动对于化石资源依赖问题与日俱增,同时环境污染、安全风险问题日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随着基因组学与系统生物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兴起,合成生物学于21世纪初应运而生,科学家尝试在现代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引入工程学思想和策略,诞生了学科高度交叉的合成生物学,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之一。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两位对基因编辑技术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

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根本的举措。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碳中和”、“碳达峰”目标,量化碳减排目标(“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并细化各项工作。2021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等发展方向。2021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等要求;2021年10月《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强化交通和建筑节能。”;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传统石化产品通常由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提纯制造基本化工原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化学合成。代表性的产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其全生产过程带来大量的碳排放。而生物基产品来源于玉米、秸秆等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通过生物转化得到,可用于纺织材料、工程材料、生物燃料等,实现对石化基产品的替代。因而生物制造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工业微生物的“细胞工厂”间接地把空气中的CO转变成了生物基材料,用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实现碳2
的减排。

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都将合成生物技术列为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所需的“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之一。 “十四五”规划“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一节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合成生物学在过去二十年中表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其理论与技术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理论上大多数现有的物质、材料都可以被生物合成,以葡萄糖为例,除戊二胺外,还包括己内酰胺、己二酸、琥珀酸、戊二酸等物质在理论上都可以被生物合成。虽然大多数物质、材料可以被生物合成,但是生物转化的效率以及从实验室合成到产业化放大过程中仍有大量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全球资本市场越来越青睐生物制造领域。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发布的研究报告将合成生物学列入未来十二大颠覆性技术之一的“下一代基因组学”之中,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000亿美元。

B、生物基材料行业简介
生物基材料,是利用谷物、豆科、秸秆、竹木粉等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制造的新型材料和化学品,主要包括生物基化工原料、生物基塑料、生物基纤维、生物基橡胶等。生物基材料由于其绿色生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特点,已成为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

(2)长链二元酸、二元胺及聚酰胺行业基本情况
A、长链二元酸行业概况
长链二元酸(LCDA)通常是指碳链上含有十个以上碳原子的脂肪族二元羧酸,不同数量碳原子的二元酸下游用途有一定区别:比如十碳的癸二酸主要用于生产聚酰胺 610、癸二胺、聚酰胺1010、增塑剂壬二酸二辛酯(DOZ)及润滑油、油剂,还可用于医药行业以及电容器电解液生产;十二碳的DC12(月桂二酸)可用于制备聚酰胺612、高级香料、高档润滑油、高档防锈剂、高级粉末涂料、热熔胶、合成纤维以及其他聚合物。此外,近年来,长链二元酸逐渐在合成医药中间体等方面显露出特殊作用和广阔用途。

长链二元酸传统上以化学法生产为主。在近年的市场竞争中,以英威达为代表的传统化学法长链二元酸(主要为DC12月桂二酸)自2015年底开始逐步退出市场。以生物制造方法生产的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由于经济性及绿色环保优势突出,逐步主导市场。公司为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的全球主导供应商。

此外,DC10(癸二酸)传统生产方式为蓖麻油水解裂解制取,全球约11万吨的市场规模。山西合成生物产业园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已于2022年三季度建成并开始试生产。

癸二酸下游主要应用于纺织、增塑剂、润滑油、溶剂、粘合剂和化学中间体等领域。根据咨询公司GMI预测,到2025年之前,癸二酸需求的复合年均增速在5.5%。

B、二元胺行业概况
二元胺是含有二个胺基的胺基化合物,主要用于聚酰胺等产品生产原材料,己二胺是使用量最大的二元胺品种之一。

我国己二腈工业化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所需己二腈仍然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制约了我国己二胺及聚酰胺66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双单体聚酰胺行业发展核心瓶颈难题。根据中信证券研究所研报(2022年5月)显示,当前己二腈海外产能在210万吨左右,根据各公司投产计划,在2022年预计达到270万吨左右。

目前国内己二腈在建项目如下:

生产企业产能(万吨)
华峰集团10
英威达40
神马股份5
河南峡光5
山西润恒1
安徽曙光5
三宁化工10
河北富海30
七彩化学3
资料来源:天风证券
这些项目建成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地区己二腈供应紧张问题。

戊二胺比己二胺化学结构少一个CH,是重要的碳五平台化合物,可作为纺丝、工程材料、医2
药、农药、有机合成等领域的原料。公司乌苏工厂生物基戊二胺项目年产能5万吨/年,实现了全球奇数碳二元胺首次规模化生产,丰富了全球双尼龙市场的产品种类。此外,公司在太原生产基地规划建设50万吨/年产能的生产线。

C、聚酰胺行业概况
目前聚酰胺产品中仍以石油基聚酰胺为主,主要品种包括聚酰胺6(我国俗称“尼龙6”)、聚酰胺66(我国俗称“尼龙66”)和特种聚酰胺,其中聚酰胺6和聚酰胺66合计占比接近90%。我国聚酰胺产业近些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共性技术研究缺位,原创性研究薄弱,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部分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在开发周期、性能、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较大,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高端聚酰胺仍主要依赖进口等。生物基聚酰胺已经产业化,不同种类的生物基聚酰胺在纺丝和工程材料领域均开始应用推广。

聚酰胺66在汽车、服装、机械工业、电子电器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其中以工程塑料和工业丝的应用为主。根据能源与环保期刊等披露数据显示,近 10年,全球聚酰胺消费量以年均 7.5%左右的速度递增。受制于对己二腈等原料的进口依赖,聚酰胺66的生产能力并不充足,且缺乏对关键原料的议价能力。

聚酰胺6材料是由己内酰胺通过开环聚合或阴离子聚合制备合成,是当前国内外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聚酰胺材料。近年来,我国聚酰胺6纤维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常规产品产能、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低,不能很好适应功能性、绿色化、差异化、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

特种聚酰胺产品包含长链聚酰胺、高温聚酰胺等产品,目前市场上的长链聚酰胺主要包括聚酰胺612、聚酰胺1010、聚酰胺1012等,高温聚酰胺主要包括聚酰胺6T、聚酰胺10T等。长链聚酰胺主要用在汽车零件、深海石油管道、粉末涂料等应用领域。高温聚酰胺主要用作汽车、机械、电子/电气工业中耐热制件的理想工程塑料。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不断革新及深海石油开采需求逐年增加,特种聚酰胺市场将不断扩展。据Polaris Market Research预测,到2026年全球特种聚酰胺市场规模将达到36.0亿美元,2018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3%。国际市场上,该类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主导,包括杜邦、阿科玛和赢创等。其中,杜邦开发的长链聚酰胺系列产品具有优异的刚度和韧性平衡、良好的电气和阻燃性、耐磨性和耐化学性,以聚酰胺612为例,其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耐应力开裂性,并因其具备耐燃料、耐水/乙二醇冷却剂以及对其他化学制品的耐受性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燃料和冷却系统。

随着公司生物基戊二胺产业化技术的突破,通过生物基戊二胺与各种二元酸或二元酸的组合物缩聚,可生产系列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包括PA56、PA510、PA5X等。随着生物基聚酰胺的开发进展,其产品性能和应用潜力逐渐为市场所接受和认可,公司年产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线已形成销售。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基材料,生物基聚酰胺的应用推广也将对改善我国关键材料对外进口依赖有着积极作用。生物基戊二胺和生物基聚酰胺产业化技术于 2015年被工信部列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连续两年,国家工信部将生物基聚酰胺56列为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8/2019)、(2019/2020)。

生物基聚酰胺作为一种新型聚酰胺材料,进入市场时间较短,客户对于材料的性能深入理解和熟练使用需要过程,针对生物基聚酰胺的应用标准也需要逐步完善。

以戊二胺为基础的生物基聚酰胺突破性地引入奇数碳二元胺,分子结构的改变相应带来产品使用性能和加工性能的改变,已经显示出在民用丝、工业丝、改性工程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R R
○ ○
应用潜力。公司泰纶 系列产品主要应用关于纺丝领域,ECOPENT 系列包括从200℃到310℃熔点范围的多种产品,可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高强复合材料、管材等领域。

(3)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
A、技术壁垒
长链二元酸、戊二胺等物质早在20余年前已在实验室中实现了生物转化,但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瓶颈的存在,导致产出率低、成本高、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从而无法实现产业化。因此,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如何突破生物制造的技术瓶颈,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是实现产业化最大的壁垒。

B、研发团队壁垒
生物制造与传统的化工制造不同,作为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领域知识的“会聚”领域,从业企业需要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均设有经验丰富的研发和技术团队,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跨领域协同,系统地综合考虑提升质量和优化成本解决方案,并需要积累行之有效微生物的筛选评价体系,提升研发效率,因此,若没有成熟的复合型团队,就无法具备产品开发、迭代更新能力,也无法具备产品应用的拓展能力。

C、资金壁垒
生物法制造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聚酰胺等产品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且失败率极高,投资规模大。即使掌握初代技术后,产品的后续研发、技术迭代更新等方面仍需要大量研发资金投入。因此,本行业的新进入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目前全球具有代表性的以合成生物学为基础的平台型生物制造公司。已产业化的和储备产品中:
长链二元酸方面,DC11-DC18产品继续主导全球市场。公司布局新的长链二元酸产品种类,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已于2022年三季度建成并开始试生产。
戊二胺方面,乌苏工厂的生物基戊二胺生产线已投产。公司生产戊二胺主要用于自身聚酰胺系列产品的生产,少量提供给环氧固化剂、异氰酸酯等下游客户。

生物基聚酰胺方面,公司基于自产的生物基戊二胺与各种二元酸的缩聚可得到系列生物基聚酰胺产品,逐步应用于下游民用丝、工业丝、工程塑料等领域。公司生物基聚酰胺产品以原料可再生、产品可回收、成本可竞争的优势和轻量化的特点,将在新的拓展领域,例如与碳纤维或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用在交运物流、新能源装备、建筑装饰等领域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综上,公司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和生物基聚酰胺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较为突出。虽然目前公司在相关领域占据主导性地位,但由于生物制造具备较广阔的市场空间,不能排除其他企业或科研机构获得重大技术突破,进入该细分领域,从而与公司直接竞争的可能。同时,亦存在部分竞争对手利用不正当方式窃取公司技术秘密,意图生产类似产品,可能与公司存在竞争。此外,传统化工法相关产能的扩张亦可能对公司行业地位产生影响。

为应对潜在市场竞争,公司将继续通过对内深挖潜力、对外适时适度的探寻行业整合机会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巩固和提升行业市场占有率。


3. 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化石原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再生资源储量逐步减少,环境压力逐步加大,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将以生态化、绿色化以及资源可回收利用为发展原则,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合成生物学学科迅猛发展。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两位对基因编辑技术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基因编辑等前沿的合成生物学技术为生物制造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在此领域人才储备不断扩大,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保持了与国际同步水平;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等产品的生物制造技术上实现世界领先;在新合成途径设计、基因编辑这些最前沿、决定未来产业布局的研究方向上,总体保持了与国际并行。

合成生物学现有的发展多是基于自然界中已有生物合成途径实现生物制造。然而,部分物质并无现成的天然生物合成途径,这为今后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但这也正是合成生物学真正展现其颠覆性价值之处,包括该等产品在内的高附加值、高性能产品将成为生物制造未来主攻方向。目前,能从零创建物质的全新生物合成途径报道较少,有诸多因素,瓶颈之一为微生物设计能力。基因编辑、人工智能(AI)进行蛋白质分子结构预测和设计等技术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正在逐步成为生物制造的核心技术,有望推进合成生物产业加速进入产业兑现期。生物制造虽然对解决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有积极作用,但所涉及学科众多,技术要求跨越生物、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如何实现学科交叉利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是生物制造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

2020年,各国对碳排放提出新的要求,我国也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在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2021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等发展方向。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在此背景下,合成生物材料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契机。

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可以在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材料、生物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轻量化节能等多个方面为碳中和提供解决方案。在碳中和的产业背景下,合成生物技术有望提供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化道路。

(四) 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 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拥有以下四大核心技术:

序 号技术名称主要创新点或 先进性技术 来源是否取得 专利或其 他技术保 护措施对应 工艺体现核心技术先进性的关键指标或具体表征
1利用合成生物学手 段,开发微生物代 谢途径和构建高效 工程菌现代基因工程 编辑手段用于 工业微生物代 谢途径改造自主 研发以商业秘 密形式保 护,同时 已申请系 列专利基因 工程? 搭建多种高效基因编辑系统如RNAi系统、NHEJ介导的CRISPR编辑、CRISPRi系统、人工会聚转录、CBE系统,丰富遗 传编辑工具,实现菌种库的快速构建,同时提高菌种库的多样性。 ? 搭建全自动合成生物学平台,打通高通量构建筛选流程并应用于高效菌株的构建。
2微生物代谢调控和 微生物高效转化技 术利用在线传感 器技术采集生 物代谢过程各 种生理参数, 进行大数据分 析,实施智能 化控制过程自主 研发在专利方 式申请保 护的同 时,对其 中最为核 心、最难 得知的某 些工艺参 数以商业 秘密方式 保护生物 工程? 利用高通量构建筛选平台,采用酶定向进化等手段构建获得高产癸二酸和月桂二酸的菌株,菌株底物转化率大幅提高, 发酵效率进一步提高10%以上,且应用于生产。 ? 开发不同链长二元酸高效环保发酵产业化工艺,碱单耗降低60%以上。 ? 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所需的各类关键酶技术。
3生物转化/发酵体系 的分离纯化技术针对性地高效 实现生物制造 去杂质过程自主 研发以专利形 式进行保 护,并辅 以商业秘 密保护生物 化工? 针对不同链长长链二元酸,采用不同提取纯化技术,产品质量满足要求且工艺成本更低。 ? 开发长链二元酸提取纯化过程中副产物回收利用工艺,环境友好,节约成本。 ? 开发农业废弃物有效组分高效分离技术,相对传统技术,能耗低、收率高,更环保。 ? 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发酵制备的有机酸纯化工艺,工艺物耗低、能耗低、成本低且产品质量符合聚合级要 求。
4聚合工艺及其下游 应用开发技术研究生物材料 聚合反应动力 学和热力学, 设计相应的生 产装置和工 艺,针对市场 需求研究改性 方法自主 研发以专利形 式进行保 护,并辅 以商业秘 密保护生物 高分 子材 料聚 合与 改性? 开发出耐高温聚酰胺连续聚合产业化工艺和装置,可稳定、高效连续生产不同牌号的新型耐高温材料。 ? 在生物基聚酰胺基础上进行高性能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以及耐高温发泡材料的产品开发,产品具有高力学性能, 耐腐蚀,耐疲劳以及耐摩擦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RTP管材、风电、建筑模板、飞机、医疗器械、高级文体 用品、汽车零配件、新能源电池壳体等领域,实现以塑代铝,以塑代钢。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适用 □不适用

认定称号认定年度产品名称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
单项冠军产品2018、2021长碳链二元酸

2. 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布局生物基聚酰胺及核心单体的专利申请,并获得70个发明专利授权和6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本年新增 累计数量 
 申请数(个)获得数(个)申请数(个)获得数(个)
发明专利9770635259
实用新型专利2168059
外观设计专利0000
软件著作权0000
其他0000
合计11876715318
(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