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唐源电气(300789):2022年年度报告

时间:2023年04月27日 02:01:04 中财网

原标题:唐源电气:2022年年度报告

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300789
2022年年度报告
公告编号:2023-021




二零二三年四月

2022年年度报告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周艳、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张南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王春梅声明:保证本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本年度报告中涉及的未来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等前瞻性内容属于计划性事项,能否实现取决于市场状况变化等多种因素,存在不确定性,并不代表公司对未来年度的盈利预测,也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及相关人士的实质性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公司在本年度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对策,具体内容详见本报告“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十一、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敬请投资者予以关注。

公司经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83,428,306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3.25元(含税),送红股 0股(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3股。


目录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2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6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0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52
第五节 环境和社会责任 ....................................................................................................... 70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72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88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94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95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96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载有会计师事务所盖章、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的审计报告原件。

三、报告期内在巨潮资讯网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四、其他相关资料。

以上备查文件的备置地点: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释义

释义项释义内容
公司、本公司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本年度报告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 度报告
金楚企业成都金楚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唐源企业成都唐源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弓进电气四川弓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公司全 资子公司
智谷耘行成都智谷耘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 司全资子公司
广州唐源广州唐源轨道交通技术有限责任公 司,公司全资子公司
唐源轨道成都唐源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公 司全资子公司
唐源智控成都唐源智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公 司控股子公司
唐源能源成都唐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全 资子公司
西交达源长春西交达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全 资子公司
中经研管安防中经研管(南京)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唐源新材料成都唐源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智谷耘行控股子公司
唐源信测成都唐源信测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控 股子公司
国铁精工成都国铁精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铁道部/国家铁路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国家铁路局
国家能源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煤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金鹰重工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今创集团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公司章程》《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中国、我国、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
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6年及之后颁布的《企业会 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具体会计准 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 计准则解释及其他相关规定
元、万元人民币元、人民币万元
深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
创业板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
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报告期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报告期末2022年12月31日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信息

股票简称唐源电气股票代码300789
公司的中文名称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中文简称唐源电气  
公司的外文名称(如有)Chengdu TangYuan Electric Co.,Ltd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周艳  
注册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科西一路9号  
注册地址的邮政编码610046  
公司注册地址历史变更情况成都市武侯区武兴五路355号西部智谷 A1-1-9  
办公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科西一路9号  
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610046  
公司国际互联网网址http://www.cdtye.com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姓名陈玺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科西一路9号
电话028-85003300
传真028-61511663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三、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http://www.szse.cn)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媒体名称及网址《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 报》和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
公司年度报告备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科西一路9号8楼董事会办公室
四、其他有关资料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名称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会计师事务所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A座8层
签字会计师姓名何勇、杨闯
公司聘请的报告期内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保荐机构
?适用 □不适用

保荐机构名称保荐机构办公地址保荐代表人姓名持续督导期间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上街 95号李学军、杨会斌2019年8月28日至2022 年12月31日
公司聘请的报告期内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财务顾问
□适用 ?不适用
五、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 ?否

 2022年2021年本年比上年增减2020年
营业收入(元)433,581,707.22351,841,542.8223.23%269,024,943.4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净利润(元)91,227,287.3966,530,814.0337.12%64,565,212.5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的净利润(元)83,895,555.1458,539,967.3243.31%47,475,734.64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净额(元)-17,022,116.2565,587,328.44-125.95%63,456,627.01
基本每股收益(元/ 股)1.09640.803836.40%0.7801
稀释每股收益(元/ 股)1.08930.794537.11%0.7801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 率10.75%8.62%2.13%8.97%
 2022年末2021年末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2020年末
资产总额(元)1,284,073,987.621,066,862,849.5120.36%919,379,612.3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净资产(元)894,174,389.93807,264,578.3210.77%745,858,939.49
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
不确定性
□是 ?否
扣除非经常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
□是 ?否
六、分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元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营业收入55,269,320.72125,935,788.7441,004,378.72211,372,219.0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净利润4,213,300.0527,572,205.04-5,231,194.2664,672,976.5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的净利润4,418,599.2526,688,451.79-7,179,559.1059,968,063.20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净额-47,400,639.06-4,257,782.74-26,665,279.8361,301,585.38
上述财务指标或其加总数是否与公司已披露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相关财务指标存在重大差异 □是 ?否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项目2022年金额2021年金额2020年金额说明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 (包括已计提资产减 值准备的冲销部分)  -57,441.63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 补助(与公司正常经 营业务密切相关,符 合国家政策规定、按 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 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 助除外)6,290,034.173,924,803.3211,215,391.79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 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 值业务外,持有交易 性金融资产、交易性 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 价值变动损益,以及 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 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 的投资收益3,886,485.065,579,368.808,164,082.57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 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1,558,002.26-103,175.99-333,718.37 
减:所得税影响额1,264,565.151,410,149.421,898,836.44 
少数股东权益影 响额(税后)22,219.57   
合计7,331,732.257,990,846.7117,089,477.92--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
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项目涉及金额(元)原因
增值税退税15,478,118.32与主营业务密切相关,且能够持续取 得,能够体现公司正常的经营业绩和 盈利能力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
要求
(一)行业所属分类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公司所处行业属于“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之“2.4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中的“2.4.1铁路高端装备制造”。

根据《“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的重点任务包括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装备与生产过程数字孪生、质量在线精密检测、生产过程精益管控、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复杂环境动态生产计划与调度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5G、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典型行业质量检测、过程控制、工艺优化、计划调度、设备运维、管理决策等方面的适用性技术的突破。

公司基于在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图像智能识别、数字孪生、嵌入式处理、边缘计算、轨道交通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等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与融合应用,深刻把握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及客户的核心需求,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开发了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车载接触网检测系列、车载接触网高清成像监测系列、接触网地面检测监测系列、工务工程轨道和隧道检测监测系列产品、接触网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系统、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信息化管理系统、高铁智能站台门、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战略新兴产业。


(二)行业基本情况与发展阶段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交通运输的骨干网络,轨道交通不仅承担了绝大部分国家战略、经济物资的运输,还承担着客运运输职能,在促进我国资源输送、加强经济区域交流、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轨道交通作为典型的设备设施资产密集型行业,设备设施数量巨大,涉及领域广、专业多,按照服务范围,轨道交通主要分为国家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两类。

在国家铁路领域,根据国家铁路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 4.2万公里,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先进的铁路网。10年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7万亿元,是上一个十年的1.9倍;201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仅为10.3万公里,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增加至15.5万公里。2023年,中国铁路将继续加快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02项重大工程中的铁路项目,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质量推进川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有序推进新藏、滇藏铁路前期工作,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500公里。


数据来源:国家铁路局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公布的数据,自 2013年以来,我国开通城轨交通的城市数量逐年攀升,已由2013年的19个增加至2022年的55个。城轨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同样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已由2013年的2746公里增加至2022年的10287.45公里。2018年至今,我国每年的城轨交通建设投资额均超过5000亿元。随着202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等文件的发布,必将助推我国城市群、都市圈轨道交通业务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快速稳定发展。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推算,“十四五”期末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规模预计将趋近 13000公里,运营城市有望超过 60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的持续扩大,将愈发凸显其在公共交通中所发挥的骨干作用。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目前轨道交通行业开始逐步进入到建设与运营维护并重阶段,保障基础设施正常、高效地运行,是轨道交通安全、稳定、高效经济运营的决定性因素。接触网、轨道及车辆分别作为轨道交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与移动装备,直接关系到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在云计算、大数据、深度与自主学习、机器视觉、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轨道交通运维产业正由传统以人工为主的运维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监测维护方式转变。随着运营里程的增加,以及智能铁路的推广,对轨道交通行业牵引供电、工务工程、车辆工程检测监测及智能运维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三)行业政策
(1)2020年8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运用信息化现代控制技术提升铁路全路网列车调度指挥和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铁路智能检测监测设施,实现动车组、机车、车辆等载运装备和轨道、桥隧、大型客运站等关键设施服役状态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智能维护。建设智能供电设施,实现智能故障诊断、自愈恢复等。发展智能高速动车组,开展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时速400公里级高速轮轨客运列车研制和试验。提升智能建造能力,提高铁路工程建设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开展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造、智能化建造等研发应用。

(2)2021年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提升城市群、都市圈交通承载能力。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为重点,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干的一体化、多层次、便捷顺畅交通网。强化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间、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的交通运输联系,推进运输服务同城化、一体化、城乡运输均等化。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引导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完善快速公路网络,提升重要节点城市间、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间、城市与郊区新城间以及人口稠密县域间的通达水平。强化部门协同,保障公路与城市道路顺畅衔接。建立健全城市群交通运输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3)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完善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运行质量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健全交通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交通基础设施预防性养护维护、安全评估,加强长期性能观测,完善数据采集、检测诊断、维修处治技术体系,加大病害治理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和使用寿命。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强化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安全风险防控,全面改善交通设施安全水平。

(4)2021年8月,由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指出,要突破特殊复杂自然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及健康保障技术,研发在役交通基础设施性能提升与扩能改建技术,突破全天候监测、智能化检测、自动化预警、无人化养护、快速化处置等技术与装备,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实现重点领域交通感知网络全覆盖;加快新一代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技术船舶、航空装备、现代物流装备等自主研发及产业化,推动突发事件交通运输应急处置、救助打捞、导航测绘、检验检测及监测等专用装备自主化智能化发展,加强智能高铁、智慧公路、自动化码头、数字管网等新型装备设施研发应用和产业发展。

(5)2021年 8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智慧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组织推动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打造有影响力的交通新基建样板,营造创新发展环境,以点带面推动新基建发展,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6)2021年 1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城市群都市圈运输一体化发展。优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一体化轨道交通网,全面提高通勤化水平。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发展,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实现设施互联、票制互通、安检互认、信息共享、支付兼容。

推动地方建立健全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管理协调机制,强化外部风险防控。推动重点城市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智能管理系统,加强对运营全过程、区域、关键设施设备监管力度。

(7)2021年 11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联合发布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要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积极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先进感知等新技术与枢纽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深度融合发展。发挥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清单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开展枢纽集群资源优化与效能提升、物流枢纽协同优化与集成控制、多模式轨道交通枢纽协同运行、大型交通枢纽(近)零排放等技术研究。

(8)2022年1月,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的《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加强在役基础设施智慧维养技术研究。围绕在役基础设施性能提升,突破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健康智能监测、性能精准感知、风险自主预警等技术,开展基础设施智能化检测、数字化诊断、标准化评估、快速化处置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发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北斗的交通基础设施智慧管养系统,建立基础信息大数据平台,全面推广预防性养护技术。推动智慧快速维养技术研发应用,研究基础设施结构加固、耐久性提升、灾后修复等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及平台设计,加快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与灾害风险管控及应急措施一体化平台。

(9)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建设改造工程,建设网络安全风险监测和态势感知平台。开展青藏高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监测。

(10)2022年 9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2022年)》提出,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和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及时转化为标准,推进综合交通运输领域新装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标准有效供给,加强标准体系动态调整和更新,以高质量标准引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

(11)2023年 4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联合发布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其中高铁5.3万公里,普速铁路11.7万公里。

(四)行业竞争格局与壁垒
(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公司所处的轨道交通运营维护行业是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国内企业更加熟悉和了解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模式及技术特点,技术和产品的适应性更强,售后服务反应更加及时有效,因此本行业的竞争主要是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

由于行业壁垒较高,拥有雄厚研发实力、先进技术、可靠产品和丰富经验的企业才能符合客户的招标要求。虽然近年来随着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本行业内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总体数量较少。

从当前的市场竞争情况来看,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2)行业壁垒
①技术壁垒
本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大部分为定制产品,并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产品涉及电气、力学、材料、机械、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并需要丰富的应用实践积累,新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面临较高的技术壁垒。

②人才壁垒
本行业需要技术人员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管理体制、系统应用环境有深入了解,需要复合型的技术人才,能持续对产品进行研发和改进,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这些知识和经验需要在为客户的长期服务中不断总结和积累形成,因此新进入企业面临较高的人才壁垒。

③市场壁垒
轨道交通对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很高。客户在招标时通常要求供应商拥有相关产品成功运行的经验和类似的历史业绩,只有已经成功进入该行业并有历史业绩的企业才有可能达到此项要求,因此新进入者在招投标时具有较大的劣势。良好的市场信誉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新进入者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市场壁垒较高。

④资质壁垒
轨道交通行业对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要求其提供的产品应具备严格的资质认证,如 CRCC认证、自愿性产品认证、SIL功能安全等级认证。客户在招标时通常要求供应商拥有合格的产品认证,只有拥有较强资本实力与规范管理能力以及合格产品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才能达到资质认证机构的产品认证要求,因此,本行业具有较高的资质壁垒。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要业务情况 1、公司的主营业务 公司是一家以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嵌入式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轨道交通智能运营维护 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行业牵引供电、工务工程、车辆工程检测监测及智能运维信息化 管理系统、智能高铁站台门、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智能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报告期内,公司主 营业务和主要产品未发生重大变化。 2、公司的主要产品 (1)产品应用领域 公司作为中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检测监测技术与智能运维服务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经过多年技术积 累、服务经验沉淀,产品主要应用在轨道交通检测监测及智能运维领域,覆盖牵引供电、工务工程、车 辆工程、信息化等专业;同时,公司上市后资本实力与技术研发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通过独立自主研 发以及与第三方优秀合作伙伴展开合作的方式逐步在智慧物联、新材料、机器人等新领域进行了新产品 与新业务的孵化与拓展。 ①智能运维领域 A.牵引供电
轨道交通包括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铁路分为电气化铁路和非电气化铁路。电气化铁路是从变电所和接触网获得电能,由电能驱动车辆运行的铁路。由于电力牵引具有运量大、环保、节能等特点,电气化铁路是铁路的主流发展方向。电气化铁路具有运输能力大、行驶速度快、消耗能源少、运营成本低、工作条件好等优点,对运量大的干线铁路和具有陡坡、长隧道的山区干线铁路实现电气化,在技术上、经济上均有明显的优越性。

城市轨道交通以轨道交通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交通系统,主要为城市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及有轨电车等多种模式,以地铁和轻轨为主。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动脉”,与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具有用地省、运能大、节能环保、舒适安全等特点,是城市交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轨道交通的牵引供电系统主要包括变电所和接触网两大部分。变电所将从电力系统高压输电线送来的电能经变压后送到接触网上。接触网是向车辆直接输送电能的设备,可以被看作是轨道交通的动脉。

车辆利用车顶的受电弓从接触网获得电能,牵引车辆运行。接触网与受电弓之间良好接触是保证向车辆传递电能的先决条件,但由于接触网是沿线路架设,环境恶劣、无备用,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必须 对接触网和受电弓实施全面检测监测,以便掌握弓网运行状态并及时维修,从而确保弓网和车辆安全可 靠运行。 B.工务工程 轨道交通的工务工程系统由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等构成。路基上铺设的轨道为车轮提供承载, 供车辆正常行驶。轮轨关系是车辆安全运行的基础性问题。工务工程系统中任何基础设施失效都可能引 发行车事故,甚至导致车毁人亡,因此必须对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等进行检测监测,从而确保轮轨 安全,保障车辆可靠运行。 C.车辆工程 轨道交通的车辆系统主要由电客车、工程车及车辆段组成。电客车通过牵引供电系统获取电能,完 成人、物的运输;工程车主要搭载工程设备、检测监测设备以完成基础设施的维修及检测监测;车辆段 主要负责车辆的日常保养、维修等工作,将车辆恢复到稳定运行的状态,确保运输安全。 D.信息化及智能运维 信息化及智能运维领域主要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工务、供电、机电、信号 设备及车辆运维全过程开展全面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建设,实现基于BIM的全寿命周期管理、设备 运行状态实时监测与故障诊断、跨专业的数据融合分析、设备健康状态评价与故障预测,并给出最优的 维修策略,推动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的发展,有效减少维修成本及物料库存积压,降低设备故障发生频率,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②智慧物联领域 A.智慧城市 公司为客户提供包括高铁智能站台门、地铁智能屏蔽门和智能无感安检门等一系列应用于国家铁路 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客运组织安全防护的产品及系统,旨在保障客运组织的安全、提高乘降效率、改 善出行体验、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公司致力于将轨道交通运输服务资源与物联网、数字孪生、大数据等 技术相结合,打造集智慧安检、智慧换乘、智慧站台、智慧引导、智慧闸机、智能无人客服中心等系统 为一体的车站综合管理体系,构建引领城际铁路公交化并逐渐延伸到高铁公交化的智慧车站,为客户提 供智慧出行综合服务,加速推进我国智慧城市数智化发展进程,智慧车站示意图如下: B.应急管理
公司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基于对“城市安全”运行情况、安全生产环境运行态势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建设情况的深入分析,积极研发面向轨道交通、煤炭、矿山等领域的应急安全系列化产品,构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应急安全产品体系,拓展检测监测与信息化产品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公司致力于从应急管理总体态势、突发事件研判分析、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建筑工程安全监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公共设施安全监测等多个维度,实现应急管理的全方位、多层次、跨部门的分析和管理,全面提升多部门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打造平战结合的应急信息化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

③新材料领域
公司致力于在高端绝缘、防冰、防腐、轻量化等前沿材料领域,积极探索新材料技术研发及其在轨道交通的应用技术转化。例如针对轨道交通设备的绝缘防护,研发具备优异综合性能的纳米绝缘涂层材料;针对北方铁路在冬季普遍存在的接触网覆冰异常现象,研发接触网专用防覆冰材料;针对沿湖沿海地区常见的接触网重腐蚀污染现象,研发接触网专用防腐蚀材料;针对轨道交通实现节能降耗以及车辆轻量化的目标,研发钛合金等轻量化材料等。新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研发应用有助于延长轨交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维护和更换成本,实现轨道交通运行的智能绿色化,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水平。

④机器人领域
在轨道交通领域,传统车辆日检具有检测周期频繁、工作量大、夜间需人工目视检测等特点,存在检修效率低及安全性、可行性明显不足问题;传统自动化检测设备由于拍摄位置及角度固定,无法拍摄到受遮挡部位,存在盲区无法检测问题。公司针对上述行业痛点,深度融合机器视觉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大数据等技术,自主研发了智能机器人产品,推动轨道交通的智能巡检及数字化建设工作快速发展。

(2)公司产品体系概况
①智能运维

产品分类 代表性产品主要作用和核心功能
牵引供电检测监 测系统车载接触网 检测系列弓网综合检测装置、 接触网作业车检测装 置、接触轨检测装 置、车载接触网运行 状态检测装置通常安装在检测车、作业车或动车组上。
   通过车载接触式和非接触性检测方法,对接触 网几何参数、弓网动态作用参数、电气参数实 时高精度检测。通过配套专用软件全面诊断和 评估接触网状态,为接触网检修维护提供指 导。用于接触网状态周期检测及评价;用于新 建、扩建和大修接触网质量验证及评价。
 车载接触网 高清成像监 测系列接触网安全巡检装 置、接触网悬挂状态 检测监测装置、轨靴 关系智能监测装置通常安装在动车组、作业车或专用车辆上。
   通过车载高清成像的方式对接触网进行检测, 配合后期人工及智能识别分析,快速形成维修 建议,指导消除接触网故障隐患,提升接触网 的检查效率与检测质量,降低接触网的运营安 全风险。
 接触网地面 检测监测系 列受电弓滑板监测装 置、接触网及供电设 备地面监测装置、接 触网步巡作业装置通常安装在车站、机车/车辆出入库处、供电 段分界处或关键领示点。
   通过定点监测方式对受电弓滑板的技术状态、 接触网附加悬挂部件的技术状态和接触网几何 参数状态进行检测监测,及时发现受电弓滑 板、接触网附加悬挂和接触网几何参数异常状 态,从而指导接触网及附加悬挂的维修。
工务工程检测监轨道和隧道轨道检测监测装置、通常安装在作业车或专用车辆上。
测系统检测监测系 列隧道检测监测装置通过车载在线方式,实现轨道几何、钢轨廓 形、波磨、钢轨表面质量状态、钢轨扣件质量 状态及轨道环境工况综合检测监测和设备限 界、隧道净空、表面状态以及运行环境综合检 测监测。
车辆工程检测监 测系统车辆轨旁检 测监测系列轮对在线监测装置 受电弓在线监测装置 车辆360°动态图像 在线监测装置 车底智能巡检机器人通常安装在车辆段出入库线上。
   基于机器视觉、先进传感、大数据、深度学 习、AI智能诊断等智能化信息技术,实现城 市轨道交通车辆轮对、受电弓、全车360°关 键部件数据的获取、大数据挖掘、综合可视 化、设备故障异常提前预判、智能运维为一体 的地铁车辆智能综合检测监测平台,替代人工 85%日检作业和 100%轮对尺寸测量作业,延长 修程修制,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实现车辆检修 向检修智能化、自动化发展。
 车载车辆检 测监测系列列车能耗及故障诊断 综合监控系统通常安装在运营列车上。
   通过电压电流互感器采集电压、电流数据,计 算瞬时功率、能耗的变化,并实时判断电压、 电流异常事件,同时存储相关数据。通过 MVB 总线与 TCMS系统通信,可将异常事件告警、 计算结果上传至列车。结合列车运行信息,可 在线下分析不同时间段、运行区间的能耗情 况,线下软件还可分析直流电能质量。
智能运维信息化 管理系统诊断和评估 系列6C综合数据处理系 统、地铁综合检测数 据处理中心系统通常安装在供电段或铁路局专用机房内。
   通过铁路办公网或互联网,实现对铁路及轨道 交通车载及地面检测监测装置采集的检测监测 数据的集中存储、综合处理、关联分析,并通 过故障报警、超期预警及趋势分析等功能对供 电系统及轨道系统运行状态进行评估诊断,为 运营维护管理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管理信息系 统牵引供电运营辅助管 理系统、城市轨道交 通供电管理信息系 统、牵引变电设备仿 真模拟培训系统通常安装在供电段或铁路局专用机房内。
   基于铁路供电系统检修规程及安全规程,采用 最新网络及信息技术,实现对牵引供电运营维 护单位人员、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围绕供电设 备问题库,对供电设备运行、检修、抢修等运 营维护过程进行全流程信息化闭环管理。
 智能运维智能牵引供电系统、 接触网故障预测与健 康管理系统打造基于大数据的供电数据共享中心,将供电 设备全寿命周期内的检测监测数据、运营维护 数据全部纳入数据中心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 技术对数据中心中的供电运维数据、检测数据 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实现健康综合评价、故 障预测和寿命预测,并给出最优维修策略,进 而指导现场养护维修。
由于公司产品定制化特征突出,细分产品较多,因此仅对各类代表性产品进行简要介绍如下: A.弓网在线检测装置
弓网在线监测装置是具备日常在线检测、故障动态预警、线下追溯功能的地铁电客车动态检测装置。 运用紫外检测及综合精确量化、红外热成像、多尺度大视场空间测量系统全局标定等技术,自动检测动 态几何参数、燃弧、温度、接触线磨耗、硬点等异常缺陷,提前预警接触网或受电弓隐患故障,为维修 部门提供即时检修依据,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本装置有3大系列,分为高配、中配以及标配产品。弓网 在线监测装置图示如下: B.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 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是一种安装在接触网作业车等专用车辆上,具有在线检测、自动分析、 缺陷分类、历史结果对比等功能的成像监测装置。该装置采用图像精确拍摄及缺陷自动识别、激光高精 度动态测量等技术对高速铁路、普速铁路接触网设备(包括接触网定位装置、支持装置、接触悬挂、附 加悬挂、支/吊柱等)及零部件进行高清成像检测与几何参数高精度测量,并对其结构异常(如接触网 设备完整性、移位、裂损、松脱、异物等)实现缺陷自动识别与分类,通过输出分析结果与缺陷报表, 为接触网的质量鉴定和维修提供依据。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图示如下: C.接触网检测车
接触网检测车是一种具有在线检测、综合诊断、质量评价、决策支持等功能的综合检测车。该车以标准客车体(25T型)为载体,采用激光高精度动态测量、高速车载在线测量误差动态补偿、强电磁干扰下微弱信号在线检测及高速移动综合精确定位等技术,运用弓网综合检测装置等对高速铁路、普速铁路接触网几何参数、弓网动态参数和电气参数等进行周期性的动态检测,并综合诊断接触网运行状态,为接触网的质量评估和状态维修提供依据。公司的接触网检测车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车体和检测系统在内的综合检测车产品;另一类是仅包括完整的接触网检测车检测系统但不包括车体的产品。接触 网检测车图示如下: D.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 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是一种可以实时监控受电弓滑板状态,及时发现其异常并自动报警的监测装置。 该装置主要安装在电气化铁路的局界、段界、联络线、电力牵引列车出入库区、车站等处线路的支柱或 硬横梁上,基于高速高清数字成像技术,采用高清黑白/彩色成像模块对高速通过的受电弓滑板实时成 像与传输,并结合智能识别软件,分辨出受电弓滑板的损坏、断裂等异常情况,用以指导接触网维修。 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图示如下: E.接触网安全巡检系统装置
接触网安全巡检系统装置是一种安装于运营车辆司机室操作平台,具有高速移动拍摄、隧道高清成像、便携易于安装等特征的视频监测装置。该装置运用高速高清数字成像技术、图像精确拍摄及缺陷自动识别技术对接触网设备状态的明显异常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设备的缺陷和状态异常进行处理,为接触网的质量鉴定和维修提供依据。接触网安全巡检系统装置图示如下: F.地铁轨道检测装置 地铁轨道检测装置是一种安装在轨道检测车或综合检测车上,具有在线检测、综合诊断、质量评估 等功能的检测装置。该装置通过综合运用国际通用的GJ5车载高精度惯性基准测量原理、复杂环境下激 光高精度动态测量技术以及多种精密传感器技术,实现对轨道几何参数、钢轨磨耗高精度实时动态检测, 为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的日常养护提供科学依据。地铁轨道检测装置图示如下: G.地铁轨道状态巡检装置
地铁轨道状态巡检装置是安装于轨道维修工程车或载客运行电动车上,对地铁轨道主要部件服役状态进行在线监测、自动分析、实时告警、缺陷分类、质量评价的一套巡检装置。该装置基于图像精确拍摄、3D成像、缺陷自动识别及车地无线传输技术,实现对地铁轨道的钢轨、扣件、轨道板等区域的 2D及 3D图像动态实时采集,通过图像智能分析软件实时识别钢轨、扣件、轨枕、道床缺陷,并利用车载或无线网络传输通道实现缺陷图像和报警信息的自动上传与管理,从而为线路维护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H.车辆360°动态图像在线监测装置 车辆360°动态图像在线监测装置定点安装在地铁车辆出入段线或其他线路上,采用高清线扫描二 维、三维成像、面阵辅助抓拍、红外热成像、部件特征分析及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手段,以自动不停车 的方式实现对城轨车辆日常检修中的车底、车侧、车体、车顶的关键部件工作状态的全面监控和智能检 测,对关键部件缺失、变形、异物等异常情况实现自动预警,实现车辆检修智能化、自动化,减少人工 检修内容,提高检修作业效率,延长检修周期,优化修程修制,降低人力物力成本,为城轨车辆安全运 行提供技术保障。 I.铁路供电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供电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供电段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和生产指挥系统、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工区检修作业、移动终端系统,适用于供电段、车间、工区三级的生产运营全流程管理。该系统以供电业务流程梳理为基础,以运维管理需求为中心,以标准规范建设为前提,运用 RFID(射频识别技术)、移动计算、分布式、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技术先进、体系完整、业务规范、流程合理的“铁路供电管理平台”,实现供电运维方案最优化、运维管理一体化、决策科学化、运行安全化,从而为全面提高供电系统运行安全和运营管理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铁路供电管理信息系统图示如下: J.铁路供电智能运维信息管理系统 1)接触网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 接触网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以接触网建设和生产运行产生的设计参数、检测监测、离线检验、 缺陷、故障、维修记录等全寿命周期数据为驱动,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及深度学习、模糊推理 等人工智能算法,对接触网设备及零部件故障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探寻故障原因及变化规律,建立接触 网健康评价体系,评估接触网系统的健康状态,实现接触网的故障预测和寿命预测,并给出最优的维修 策略,降低维修成本和事故风险,实现接触网维修从“状态修”向“预测修”转变,系统总体结构如下 图所示: 2)智能牵引供电系统
智能牵引供电系统打造以 6C数据中心、供电检修管理系统和安全生产在线监控系统为代表的牵引供电大数据中心,将牵引供电设备全寿命周期内的检测监测数据、运营维护数据全部纳入数据中心管理。

将以 6C为代表的供电安全检测监测设备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全链条纳入信息化管理范畴,不断提升 6C分析人员作业水平及效率。此外,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数据中心中的牵引供电运维数据、检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实现健康综合评价、故障预测和寿命预测,并给出最优维修策略,进而指导现场养护维修,实现供电设备的智能运维,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②智慧物联 A.高铁智能站台门 公司研发的高铁智能站台门,解决了高速铁路复杂成网运营条件下不同车型车门与站台门自适应难 题。高铁智能站台门系统由门体、支撑结构、传动系统、门控单元、控制系统、监视系统和电源系统、 车型车号车门识别系统等组成。该产品采用整侧全滑动门双层错叠三级联动结构设计,基于高速图像采 集及智能识别技术,高精度高速线扫描和激光测量技术,结合图像识别与深度学习,构建车型车号车门 识别系统以准确识别出车型-车号-车门位置信息,为站台门控制系统自适应制定精准开门策略提供基础 数据,实现任意车型车门位置多样化条件下站台门自适应精准对位,提高客运组织效率和改变旅客站台 候车模式。同时,该产品采用高强度结构性能材料,显著提升了站台门抗倾覆能力,且运用了新型异物 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检测车体与站台门间通道的异物情况,实现异物分类识别、定位和告警功能,提 高客运组织过程中的“车-人-门”的安全性,还利用 LLDP协议技术,实现了环形网络通信状态监测和 故障定位告警功能,保障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和设备健康状态的可视性,智能高铁站台门应用实例 图示如下: B.地铁智能屏蔽门
地铁智能屏蔽门系统由电气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电气包括供电电源装置、中央控制盘、就地控制盘、门控单元等,机械部分包括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门槛、支撑结构等。基于地铁屏蔽门行业技术痛点难点,创新研发出适用于地铁屏蔽门的新型绝缘功能、智能防夹功能及机器视觉式异物智能监测 功能,提高乘客地铁乘降过程的安全性。系统级状态显示及部件级PHM系统开发,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 性和可维护性。基于智能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级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实现地铁站台门智能化候车引导, 提高乘客出行便捷性和体验感,为进一步打造数字化、智慧化城市轨道交通系列装备提供基础。 C.智能无感安检门 智能无感安检门是一种安全检测设备,当乘客通过安检门时,使用无线毫米波射线技术快速扫描, 生成一张全息图像,结合违禁品图像识别算法,从而检测出可能携带的违禁物品,例如枪支、管制刀具、 爆炸物等。毫米波可以穿透大部分非金属物质,例如衣服、包裹等,而且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辐射。与 传统金属探测器不同,基于毫米波的无感安检门可以检测出各种类型的物品,包括非金属物品,检测更 加全面和精准。无感安检的实现,节省乘客安检时间,避免乘客与安检员间的肢体接触,将大大提升安 检效率和乘客出行体验,为智慧城市安检领域保驾护航。 ③新材料 A.地铁杂散电流防护的纳米绝缘涂层材料 通过对钢轨轨腰和轨底进行涂覆,实现钢轨无接缝涂覆包裹,形成致密连续的绝缘防护层,解决地 铁杂散电流泄漏腐蚀问题,该材料具备高绝缘性、耐腐蚀、耐水、耐老化、耐摩擦、耐湿热性、耐大气 老化性等优异综合性能,可适应磨损、锈蚀、潮湿等恶劣工况环境。涂层材料涂覆示意图如下: B.接触网防覆冰材料 针对北方铁路在冬季普遍存在接触网覆冰的异常现象研发了接触网防覆冰材料,在冬季通过接触网 作业车定期向接触线自动辊涂,使得接触网同冰层有效隔离,可有效减缓接触网覆冰情况。接触网防覆 冰材料辊涂示意图如下: ④机器人
公司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部署至轨道交通停车检修库,可代替人工开展车辆日检作业,采用高清测,并形成检测报表用于运维人员溯源分析,从而减少人工检修工作,提高检修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为车辆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未来公司将在机器人领域进行深耕,由城轨领域逐步向高铁、家庭领域 进行横向、纵向拓展延伸。公司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图示如下: (3)公司产品的技术水平
①牵引供电、工务工程及车辆工程检测监测系统的技术水平
公司的牵引供电、工务工程及车辆工程检测监测产品主要用于轨道交通接触网、轨道、隧道及车辆等基础设施服役质量及状态的测量和评估。我国地域辽阔,检测监测对象及其服役的环境极其复杂,具有如下特点:A、接触网、轨道几乎都是沿线路铺设,分布区域广,线网规模庞大。隧道结构复杂,要求使用年限长,对车辆运行速度,稳定及安全性要求高;B、基础设施服役环境十分复杂,我国轨道交通网横跨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个气候带;C、检测监测的适应速度最高达 350km/h,为世界最高;D、检测监测对象的运行状态表征项点繁多,有的装置需同时检测近百种指标;E、检测监测的精度要求极高,通常是毫米级,甚至是微米级,以确保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服役状态的安全水平。因此,轨道交通运营对检测监测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针对上述特点,公司利用掌握的高速动态检测、高速移动精确定位、高精度测量、图像识别等方面技术基础,形成了复杂机电耦合系统整体设计及精密装配、复杂环境下激光高精度动态测量、多尺度大视场空间测量系统全局标定、高速车载在线测量误差动态补偿、高低压光电隔离及信号综合传输、强电磁干扰下微弱信号在线检测、弓网燃弧紫外检测及综合精确量、全天候复杂场景下高速高清数字成像、图像精确拍摄及缺陷自动识别、车载高精度惯性基准测量、高速移动综合精确定位、高精度动态车辆成像检测等核心技术,并开发出能够适应复杂环境的多项产品。公司在定制化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对工作温度和振动等级方面进行特殊设计,针对不同的运行工况需利用各类传感器设计不同组成形式的复杂系统,并通过设计各种软件算法以达到技术要求。

②智能运维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
公司智能运维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用于轨道交通接触网、轨道、隧道及车辆检测监测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以及接触网运营维修分工组织、作业过程监控及维修台账填报等全流程闭环管理。我国轨道交通牵引供电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具有如下特点:A、数据源多而杂,需要接入不同厂家、不同类型检测监测装置、测量仪器及人工采集的数据;B、数据量大且数据类型多样,既有检测的数值类数据还包括海量的图形、图片、视频数据;C、数据处理分析流程繁杂,既包括实时智能识别分析、超限预警、报警等,还包括人工干预分析以及多级复核、审核等功能;D、维修作业流程多,作业组织专业性强,作业过程涉及多方调度,数据关联度高;E、不同铁路局、地铁公司管理流程不同,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自定义、可配置的要求高,且需求变化大,具有明显的定制化特点。

针对上述特点,公司利用熟悉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和工务工程检测监测与运营维护各个业务流程的优势,基于构建从接触网、轨道设备状态数据采集、检测监测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服务到运营维护辅助管理的产品生态圈的思路,运用云存储、云计算、分布式系统、大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移动终端等技术,开发了对海量异构检测监测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的检测监测数据中心系统和对运营维护过程中巡视、检修、抢修等各个作业计划、作业组织、生产管理、人员培训、材料管理等的运营维护辅助管理系统。目前公司智能运维信息化管理系统产品已被全国多个铁路局采购应用。

(4)公司产品定制化特点突出
作为轨道交通运营维护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产品技术服务要求高,具有较为明显的定制化特点,主要原因如下:
①我国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庞大,运行环境复杂,牵引供电、轨道、隧道等关键设施及车辆设备的运行状态呈现形态多、结构差异大等特征。这要求公司对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车辆设备等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并熟悉客户运营管理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总体规划、系统集成、产品研发以及现场实施能力,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制运营维护解决方案。

②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尚未颁布统一的检测监测及信息化国家与行业标准,轨道交通运营维护部门的管理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铁道部通过下发《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总体技术规范》等文件对牵引供电检测监测产品提出了技术规范要求,但即使是同一类产品,也存在规格、配置、功能等方面的需求差异,因此公司需要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提供个性化产品,方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

③公司产品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客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公司不断提供个性化的技术咨询、调试和维修等服务。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轨道交通对安全和解决问题的时效性要求都很高,公司必须具备快速响应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在长期的技术服务中,公司能够及时了解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结合公司掌握的行业先进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优化产品设计,帮助客户实现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的采购模式为“以产定采”,具体包括按订单采购和计划采购。按订单采购是以销售为指导,公司采购部根据业务部门提出的项目物料需求计划实施采购。计划采购是针对采购周期较长及预计采购价格波动较大的物料,公司按备料管理办法有计划地提前采购,即每年年初,采购部根据全年项目实施计划对标准原材料制定半年/全年采购计划,并进行批量议价签订采购合同,每次根据各项目具体实施情况、生产进度要求,从供应商处分批提货,从而降低采购成本,规避供应风险。由于公司产品主要是定制化产品,除部分相对通用的原材料为计划采购外,大部分原材料采购为按订单采购。

2、生产模式
由于产品的定制化特征明显,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产品的生产环节主要包括设计开发、装配、内部调试、试验与检验、客户现场安装调试等环节,其中设计开发、装配、内部调试、试验与检验环节通常在公司内部完成,客户现场安装调试环节在客户或最终用户现场进行。

3、销售模式
公司客户主要为铁路运营单位、车辆厂、地铁公司和总承包商。由于客户对供应商的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公司产品定制化特征明显,因此公司采用直销模式。公司获取合同的方式包括直接参与投标、授权参与投标和其他方式三类。

(三)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公司所处的轨道交通运营维护行业是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高效、快速、安全、环保出行的需求下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国内企业更加熟悉和了解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模式及技术特点,技术和产品的适应性更强,售后服务反应更加及时有效,因此本行业的竞争主要是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近年来,公司的传统产品方面持续开展迭代升级,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加大研发投入,自主创新,在不断丰富产品线的同时,提升公司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积累和竞争力。

公司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瞪羚企业、四川省建设创新型培育企业、成都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成都市新经济百家重点培育企业、成都市知识产权优势单位、“科创中国”新锐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拥有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和专家工作站、成都市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成都高铁和轨道交通供电检测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经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公司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其技术实力和销售业绩均居行业前列。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以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研发队伍、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优势为基础,形成公司强大的技术研发优势。

在核心技术方面,通过常年的技术积累及深入的技术研发,公司已经全面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包括:基于结构光的动态几何参数检测技术、车体姿态振动补偿技术、高速及高清成像检测技术、缺陷智能识别技术、高精密运动控制技术、高压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接触压力及加速度高精度检测技术、远距离高精度双目探测技术、多车型复杂成网运行场景下的站台门自适应技术、基于惯性基准的轨道几何参数动态检测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等。这些核心技术的掌握,既保障了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又可快速移植到新产品上,实现新产品的快速研发及应用。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各子公司已拥有 135项专利(另有 86项专利处于申请阶段)、177项软件著作权。公司主要产品和技术已先后获得中国铁道学会、四川省、成都市、国务院等机构颁发的奖项,其中“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

自成立以来,公司先后获得多项奖励。公司获得的主要奖项、颁发主体情况如下:
序号项目名称奖项颁发主体
1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技术与应 用2012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 术奖(铁道科技奖)三等奖中国铁道学会
2TJJC系列电气化铁路综合在线 检测系统201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 奖三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1年度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 奖三等奖成都市人民政府
3TJWC系列接触网检测装置成都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证书 (2012年)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成都市经济和信 息化委员会/成都市财政局
  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3年)成都市人民政府
4接触网关键悬挂自动巡查(成 像检测)装置KCIS型成都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证书 (2012年)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成都市经济和信 息化委员会/成都市财政局
5牵引供电运营辅助管理系统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2年)成都市人民政府
6接触网自动巡查(成像检测) 关键技术及装置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2年)成都市人民政府
7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故障诊断与 可靠性评估方法及应用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8接触网安全巡检系统装置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4年)成都市人民政府
9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 (型号规格:KCIS系列2型)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省内首台 (套)产品(2014年)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 川省财政厅
10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型号规 格:MOPS系列)四川省重大技术设备省内首台 (套)产品(2015年)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 川省财政厅
11铁路供电安全生产指挥系统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5年)成都市人民政府
12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5年)成都市人民政府
13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三等 奖(2016年)中国铁道学会
14高速铁路受电弓-接触网系统 安全运行综合检测监测成套技 术与装备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特等 奖(2016年)中国铁道学会
15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 (6C系统)综合数据处理中心 平台(型号规格:V1.0)2016年度四川省软件国内首版 次产品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 川省财政厅
16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相机内置 式智能接触网检测仪2016年度成都市专利奖优秀奖成都市人民政府
17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 障成套技术与装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国务院
18地铁接触网悬挂智能巡检系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创业 大赛组委会
19一种在接触网图像中智能识别 线夹螺母脱落的方法及系统专利奖创新创业奖四川省人民政府
20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养护维修关 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科技进步奖(一等级)湖北省人民政府
21弓网在线监测装置2020年度四川省重大装备省内 首台套产品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 川省财政厅
22隧道三维巡检系统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 奖中国设备管理协会
23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直 流侧故障测距装置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一等 奖中国设备管理协会
24接触网设备检修及作业安全管 理系统荣誉证书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
25成都软件20年影响力软件企业荣誉证书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执行委 员会
(2)人才优势
通过长期的培养与积累,公司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精通轨道交通运营维护技术的技术人员,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管理、研发、技术和制造团队,专业涉及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机电一体化等,为公司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司董事长陈唐龙先生在西南交通大学长期进行轨道交通弓网高速受流技术、接触网在线检测技术等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三十年的教学、科研、开发和实施经验。公司董事兼常务副总经理佘朝富先生、董事兼副总经理王瑞锋先生、副总经理金友涛先生、副总经理金达磊先生均在接触网、受电弓、轨道和隧道监测检测领域拥有十余年的技术与产品开发、系统集成、项目交付、市场开拓的实践经验。凭借对轨道交通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市场趋势准确的判断和把握,公司核心团队抓住我国电气化铁路、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增长的历史机遇,研究开发了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技术和产品,推动公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2014年6月,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成都市企业技术中心。2016年12月,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都市工商业联合会共同批复同意公司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017年10月,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2018年,公司被认定为成都高铁和轨道交通供电检测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年4月,公司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批复认定为四川省专家工作站。

(3)客户优势
轨道交通运营维护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供应商必须提供满足客户技术规范的产品且具有丰富的现场运行经验,才能得到客户的全面认可。唐源电气始终坚持专业、专心、专注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技术领先、安全可靠、响应高效的轨道交通运营产品,与客户构建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多年的潜心经营,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包括国铁集团及下属全国 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中国中车及其下属主要的车辆厂,国家能源集团、陕煤集团等地方铁路集团公司,金鹰重工(301048)、今创集团(603680)等独立的机车车辆厂,以及国内30个省份地区近45个地铁公司。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已将产品和业务推广应用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4)产品优势
公司产品技术国内领先,产品体系完整,质量过硬及售后服务完善,具体情况如下: ①领先的产品技术
A.共用性:公司开发具有通用性的软硬件模块,解决了轨道交通检测监测类产品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存储和呈现等环节的共性问题,提高产品开发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产品竞争力。

B.系统性:公司提供的轨道交通运营、维护解决方案,能够全方位、多维度分析与展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服役状态,如外观尺寸、内部结构、物理特性、电气特性等,结合公司自主开发的综合智能信息化系统,可以精确诊断基础设施病害,综合评估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智能决策基础设施维护方案。

C.全面性: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众多,公司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参数、功能,通过不同的载体形式、技术原理、数据处理方式全方位揭示基础设施服役情况,为轨道交通运营、维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②完整的产品系列
公司以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目标为导向、以检测监测及智能信息化管理技术为手段构造产品体系。

公司是目前国内轨道交通产品系列最完整的厂家,覆盖牵引供电、工务、车辆、机电、电务、通信多专业产品。

(5)服务优势
客户规模的不断壮大,促使公司的服务也更加完善,形成了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客户从技术需求、现场环境、高效检测等多角度提供产品支持服务、专业咨询服务以及数据分析服务等运营维护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需求。

公司建立了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在内的多个服务应用团队,确保及时、高效地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售前服务主要是与客户进行技术方案和产品知识的沟通交流,帮助客户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用的方案或产品。售中服务主要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现场安装调试、使用培训及作业指导,及时解决客户在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客户快速解决线路及设备检测问题。售后服务主要是对客户进行技术指导、问题解答、设备维护及产品升级等服务。对于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公司技术人员会在24小时内予以回复;需到现场解决的问题,公司技术人员会在72小时内到达客户指定地点。

客户规模的不断壮大,促使公司的服务也更加完善,形成了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客户从技术需求、现场环境、高效检测等多角度提供产品支持服务、专业咨询服务以及数据分析服务等运营维护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需求。

(6)管理和质量优势
公司深耕智慧轨道交通领域十余年,有着丰富的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和工务工程检测监测系统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运维服务经验。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导向、以研发为龙头、以质量为基础的管理方针,基于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并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合理决策,其丰富的管理技能和营运经验将持续为公司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公司坚持采用全球轨交行业通行的质量标准 ISO/TS22163:2017为公司质量管理基础,获得了由欧洲铁路联盟UNIFE颁发的银牌等级证书,此证书的获得代表公司的管理水平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公司相继通过了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EN15085-2焊接管理体系认证、GB/T29490-201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ISO/IEC 20000-1:2018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GB/T22080-2016 idt ISO/IEC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T/CITIF 001-2019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CS2级、CMMI-DEV V2.2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5级认证、GB/T24001-2016 idt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45001-2020 idt 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CRCC铁路产品认证、JRCC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认证。公司通过各项体系实践及认证,吸收优秀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综合竞争能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发展目标是到 2025年,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在国家铁路领域,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国铁集团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到 2035年,使铁路网络布局结构更加优化完善,铁路债务规模和负债水平处于合理区间,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当好先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2022年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7109亿元,投产新线 41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082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 15.5万公里,其中高铁 4.2万公里;全国铁路路网密度 161.1公里/万平方公里,复线率59.6%,电化率73.8%。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6.3万公里。2023年1月,国铁集团工作会议提出了 2023年铁路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预期值:铁路安全保持持续稳定;中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6.9亿人次,货物发送量39.7亿吨,高质量推进川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 2022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共有55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30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10287.45公里。新增南平、金华、南通、台州、黄石 5个城轨交通运营城市。2022年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1080.63公里。新增运营线路25条,新开既有线路的延伸段、后通段25段,当年新增运营线路长度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新增线路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2022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规模迈进10000公里大关,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十四五”后三年城轨交通仍将处于比较稳定的快速发展期。

《中国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提出,智慧城轨建设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战略突破口,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新一代中国式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把我国建设成为交通强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仍在继续,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设备需求旺盛,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行业将持续稳定发展。

与新建投资不同,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后即进入运营维保服务后市场阶段,运营维保服务产业覆盖轨道交通线路的全生命周期。随着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里程的持续增长,运营维保服务后市场无论存量还是增量业务,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轨道交通的建设周期来看,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已逐渐由大规模设计建造阶段转入建设与运营维护并重阶段,包括牵引供电、工务工程检测监测、车辆工程检测监测及智能运维信息化系统等在内的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行业前景广阔。

2022年,公司始终贯彻“坚持主业,创新发展”的经营理念,坚持以政策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广纳各方高素质优秀人才,全方位打造优秀团队,以人才的不断增值支撑公司业务长期健康发展。全年各项工作圆满收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收、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不断提升在轨道交通智能运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大了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创新投入,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主要指标再创新高。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3,358.1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23%;实现利润总额9,469.49万元,同比增长27.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22.7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12%。

(2)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创新投入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保持高研发投入,不断开展既有产品的研发升级,使其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获得良好的销售收入。同时,公司全面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完成了多项新产品的研制及销售。

在既有产品方面,公司在牵引供电、工务工程、车辆工程及多系统智能融合检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完成了车辆360°动态图像在线监测装置、检测数据实时感知告警系统等产品的升级研发。

同时,嵌入式 LQ及弓网一体化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等可应用在多种产品上的新技术也实现了研发突破。

在新产品方面,公司在智慧城市、应急管理、工业检测、智能运维等领域进行了研发创新与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研发成果。其中,高铁智能站台门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创能实现高铁站台门多车型自适应的智能站台门,旨在解决多型号动车组车门位置多样化条件下站台门与车门位置精准对齐技术难题,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可有效提升高铁站台安全防护水平,提高行车组织效率,提升客运服务品质。除此之外公司自研的钢轨探伤电动平台、列车能耗分析及故障诊断综合监测系统、智慧城市与应急管理系统、自走行接触轨检测小车等产品已完成产品研发和项目落地;城市轨道交通车底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无感安检门等新产品已完成样机开发并即将实现项目落地;地铁出入口防淹门检测系统、铁路沿线监测监控与预警终端设备、车载张力补偿及线路环境检测系统等新产品也已经处于全面研发阶段。

(3)布局全国重点市场,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不仅继续保持在轨道交通智能运维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还通过优化和调整现有业务和产品布局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公司首次以总包商身份参与了郑万(湖北段)铁路的工务总包业务,拓宽了地方铁路市场,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公司的业务布局。同时,公司持续培育布局“京津冀”、“粤港澳”、“杭州湾”等全国重点市场,并加大了主导产品、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力度,以巩固并提升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吸引人才,布局未来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及研发团队,使得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稳步上升。为更好实现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公司实施了积极的人才引进策略,提升团队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①公司加大了优秀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开发人才资源,通过直聘平台、内部推荐等渠道落实人才的引进战略,并通过猎头等精准招聘的渠道完成算法、产品、项目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努力创造了人才智力“柔性”流动机制。

②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发展路径:一方面继续针对关键人员制定IDP人才发展计划,对其待提升项展开外派/内培/带教等多形式的培养,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进行高效能团队打造,引进外部资源与专业工具,以团队为单位进行人才整体实力提升训练,形成一条完整的全面人才发展路径。

③着眼公司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人才布局,展开了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需求的引进和储备工作。

(5)组织变革,塑造优秀企业文化
报告期内,为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技术创新、行业政策变化等带来的挑战,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公司持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系统性梳理并完善了公司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主题。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强化领导力和管理效能并在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有助于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公司朝着打造“百年唐源”的目标砥砺前行。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营业收入整体情况
单位:元

 2022年 2021年 同比增减
 金额占营业收入比重金额占营业收入比重 
营业收入合计433,581,707.22100%351,841,542.82100%23.23%
分行业     
城市轨道287,188,247.7866.24%214,190,019.3160.88%34.08%
电气化铁路144,379,470.8933.30%137,651,523.5139.12%4.89%
其他2,013,988.550.46%   
分产品     
牵引供电检测监 测系统176,978,556.0340.82%190,554,961.7454.16%-7.12%
工务工程检测监 测系统122,247,869.4528.19%80,515,350.2422.88%51.83%
信息化管理系统44,143,797.8410.18%28,426,430.008.08%55.29%
技术服务及其他90,211,483.9020.81%52,344,800.8414.88%72.34%
分地区     
西北36,284,557.328.37%49,841,178.6514.17%-27.20%
华中86,140,026.9019.87%84,476,159.4524.00%1.97%
华北89,966,190.9020.75%69,859,503.4419.86%28.78%
东北92,232,810.9221.27%30,700,899.238.73%200.42%
西南45,353,077.2610.46%30,372,684.158.63%49.32%
华东71,911,778.4616.59%71,312,306.9120.27%0.84%
华南11,693,265.462.70%15,278,810.994.34%-23.47%
分销售模式     
直销433,581,707.22100.00%351,841,542.82100.00%23.23%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