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森股份(688529):大连豪森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证券募集说明书(修订稿)

时间:2023年05月10日 19:53:49 中财网

原标题:豪森股份:大连豪森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证券募集说明书(修订稿)

证券代码:688529 证券简称:豪森股份 大连豪森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Dalian Haose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工业园区 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股股票 募集说明书 (申报稿) 保荐机构(主承销商) (上海市广东路 689号)

二〇二三年五月

声 明
本公司及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募集说明书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保证募集说明书中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本次发行所作的任何决定或意见,均不表明其对申请文件及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作出保证,也不表明其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投资价值或者对投资者的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任何与之相反的声明均属虚假不实陈述。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证券依法发行后,发行人经营与收益的变化,由发行人自行负责。投资者自主判断发行人的投资价值,自主作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证券依法发行后因发行人经营与收益变化或者证券价格变动引致的投资风险。


重大事项提示
公司特别提醒投资者注意下列重大事项或风险因素,并认真阅读本募集说明书相关章节。

一、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 A股股票情况
1、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方案及相关事项已经 2022年 11月 25日召开的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三十一次会议、2022年 12月 12日召开的 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以及 2023年 2月 18日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2、本次发行的对象不超过 35名(含 35名),为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合法投资组织;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其管理的二只以上产品认购的,视为一个发行对象;信托公司作为发行对象,只能以自有资金认购。

最终发行对象将在本次发行经上交所审核通过并经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后,根据发行对象申购报价的情况,由公司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与保荐机构(主承销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协商确定。监管部门对发行对象股东资格及相应审核程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次发行的发行对象均以同一价格认购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票,且均以现金方式认购本次发行的股票。

3、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定价基准日为发行期首日。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采取询价发行方式,发行价格为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 80%,上述均价的计算公式为: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股票交易总额/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股票交易总量。若公司股票在本次发行定价基准日至发行日期间发生派息、送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则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格将进行相应调整。

最终发行价格将在本次发行申请获得上交所审核通过并经中国证监会作出同意注册决定后,由公司董事会根据股东大会授权与保荐机构(主承销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监管部门的要求,遵照价格优先等原则,根据发行对象申购报价情况协商确定,但不低于前述发行底价。

4、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数量按照募集资金总额除以发行价格确定,且不超过 3,840.00万股(含本数),未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 12,800.00万股的30%。最终发行数量将在本次发行获得中国证监会作出予以注册决定后,根据发行对象申购报价的情况,由公司董事会根据股东大会的授权与本次发行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协商确定。

若公司在审议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事项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至发行日期间发生送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除权事项或者因股份回购、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等事项导致公司总股本发生变化,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票数量上限将作相应调整。

5、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完成后,特定对象所认购的本次发行的股票限售期需符合《注册管理办法》和中国证监会、上交所等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发行对象认购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 6个月内不得转让。本次发行对象所取得公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票因公司分配股票股利、资本公积转增等情形所衍生取得的股份亦应遵守上述股份锁定安排。法律法规对限售期另有规定的,依其规定。限售期届满后的转让按中国证监会及上交所的有关规定执行。

6、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 99,300.00万元(含本数),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用于以下项目:

项目名称项目投资总额 (万元)
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智能装 备项目102,244.37
补充流动资金29,700.00
131,944.37 
自筹资金先行投入,并在募集资金到位后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予以置换。募集资金到位后,若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实际募集资金净额少于拟投入募集资金总额,在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范围内,公司将根据实际募集资金数额,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等情况,调整并决定募集资金的具体投资项目、优先顺序及各项目的具体投资金额,募集资金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筹解决。

7、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完成后,为兼顾新老股东的利益,本次发行前滚存的未分配利润将由本次发行完成后的新老股东共享。

8、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变化,不会导致公司股权分布不具备上市条件。

9、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110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和中国证监会《关于首发及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摊薄即期回报有关事项的指导意见》(证监会公告[2015]31号)的要求,为保障中小投资者利益,公司分析了本次发行对即期回报摊薄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填补回报措施,相关主体对公司填补回报措施能够得到切实履行做出了承诺,相关情况详见本募集说明书“第七章 与本次发行相关的声明”之“七、发行人董事会声明”,请投资者予以关注。

公司所指定的填补回报措施不等于对于公司未来利润做出保证。投资者不应据此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据此进行投资决策造成损失的,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提请广大投资者注意。

10、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决议的有效期为发行方案经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 12个月。

11、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尚须上交所审核通过、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

二、重大风险提示
(一)募投项目实施的风险
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是基于当前的产业政策、市场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做出的。虽然公司对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做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具备较好的技术和行业基础,但由于政策和市场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进度、项目质量、产能消化、产业政策等方面若出现不利变化,将可能导致项目周期延长或项目实施效果低于预期,进而对公司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募投项目实施效果未达预期及新增折旧、摊销及费用的风险
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拟投向“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智能装备项目”,该项目的选择系公司结合自身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经过充分论证而最终确定的。然而,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排除因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市场开拓不同步,或者行业增长不及预期,从而对项目的预期收益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如果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或未来市场发生不可预料的不利变化,公司的盈利状况和发展前景将受到不利影响。若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未能顺利完成,或产品价格、市场环境、客户需求出现较大变化,募投项目经济效益的实现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由于本次募投项目建成后,公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相关资产将有较大幅度增加,相应年新增折旧、摊销及相关费用金额较大。根据测算,募投项目达产后首年,新增折旧、摊销合计占项目预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 2.56%和 28.71%,如果募投项目无法实现预期收益,募投项目相关折旧、摊销、费用支出的增加则可能导致公司利润出现下降的情况。

(三)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消化的风险
本次募投项目用于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和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产品等新能源领域产品的生产,未来项目建成达产后,可新增年产 14条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以及 11条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的产能,预计年产营业收入 180,000.00万元。报告期内,公司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和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合计收入分别为 26,245.19万元、21,133.73万元和 51,241.51万元,虽然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发行人在手 500万元以上的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和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订单金额超过 16亿元,同时进入技术交流和商务报价阶段的项目金额更高且募投项目建设期和达产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但仍然存在本次募投项目建成后当年新增产品产能较目前相关产品营收规模增长较大的情形。虽然公司募投项目的产能设计综合考虑了公司的发展战略、目前市场需求情况、未来的市场预期、在手订单规模等因素,但本次募投项目新增的产能仍然受市场供求关系、行业竞争状况等多层次因素的影响。如果公司拓展市场不及预期,或行业竞争格局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导致公司获取新能源订单情况不及预期,则导致本次募投项目新增产能存在无法消化的风险,进而会对项目投资回报和公司预期收益产生不利影响。

(四)技术更新迭代的风险
公司所处智能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求公司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能力。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下游企业高效率、高精度、高柔性、高品质生产需求逐步提升,进而对上游生产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下游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混合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等关键部件技术快速发展,相应生产设备也需要保持不断升级迭代。未来,若公司未能准确把握技术、产品及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无法及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或产品,则会对公司的经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五)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为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自动化装备,均属于汽车制造关键智能装备。在燃油车领域,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及主营业务市场相对稳定,与优质客户保持长期稳定合作;随着公司快速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增大了公司市场竞争的范围和强度,同时新能源市场的高景气度一方面将吸引具有品牌优势、研发技术优势及资本优势国际知名企业直接或者以合资公司形式进入我国市场,部分掌握关键核心部件的上游企业也不断延伸产业链至下游集成领域,另一方面部分国内同行业企业在技术、经营模式上全面跟进和模仿,以期获得突破。在此市场环境下,公司在新能源业务进一步扩大发展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六)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波动的风险
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快速发展。

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续航里程焦虑、充换电设施不足、芯片供应短缺和新产品质量缺陷等问题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存在波动风险。未来,若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转向、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不及预期或下滑,将会影响公司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的市场需求,对公司新能源汽车领域业务收入持续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七)毛利率下滑的风险
2020年至 2022年,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27.19%、25.56%和 28.86%,公司主要产品均为非标定制化产品,产品的毛利率受到项目技术难度、项目整体规模、客户议价能力、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地位和项目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未来公司未能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或部分关键原材料短缺导致成本上升,则公司的毛利率存在下降的风险。

(八)应收账款余额增加的风险
2020年至2022年各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6,112.90万元、38,033.32万元和 49,615.82万元,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收入增加,应收账款余额也快速增长,总体上随着营业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虽然公司主要客户均为优质客户,市场信誉和回款能力均较好,但快速增长的应收账款规模可能导致坏账计提金额增加,从而导致信用减值损失增加,对发行人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目 录
声 明 ............................................................................................................................. 1
重大事项提示 ............................................................................................................... 2
一、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 A股股票情况 ........................................................... 2 二、重大风险提示................................................................................................ 4
目 录 ............................................................................................................................. 8
释 义 ........................................................................................................................... 11
一、普通术语...................................................................................................... 11
二、专业术语...................................................................................................... 12
第一章 发行人的基本情况 ....................................................................................... 14
一、股权结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 14 二、所处行业的主要特点及行业竞争情况...................................................... 18 三、主要业务模式、产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 35 四、现有业务发展安排及未来发展战略.......................................................... 41 五、截至最近一期末,不存在金额较大的财务性投资.................................. 43 六、科技创新水平以及保持科技创新能力的机制或措施.............................. 45 第二章 本次证券发行概要 ....................................................................................... 49
一、本次发行的背景和目的.............................................................................. 49
二、发行对象及与发行人的关系...................................................................... 54
三、发行证券的价格或定价方式、发行数量、限售期.................................. 54 四、募集资金金额及投向.................................................................................. 56
五、本次发行是否构成关联交易...................................................................... 56
六、本次发行是否将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 57 七、本次发行方案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以及尚需呈报批准的程序.............................................................................................................................. 57
第三章 董事会关于本次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 ........................................... 58 一、本次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58
二、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 58 三、发行人的实施能力及资金缺口的解决方式.............................................. 65 四、募投项目经济效益预测.............................................................................. 67
五、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涉及立项、土地、环保等有关审批、批准或备案事项的进展、尚需履行的程序及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73 六、本次募集资金用于扩大既有业务的情况.................................................. 73 七、本次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的情况.......................................................... 75 八、补充流动资金的原因及规模的合理性...................................................... 75 九、本次募集资金投资于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营业务,以及募投项目实施促进公司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方式.......................................................................... 77
第四章 董事会关于本次发行对公司影响的讨论与分析 ..................................... 79 一、本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的业务及资产的变动或整合计划.............. 79 二、本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变化...................................... 79 三、本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与发行对象及发行对象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从事的业务存在同业竞争或潜在的同业竞争的情况.............................. 79 四、本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与发行对象及发行对象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可能存在的关联交易的情况...................................................................... 80
五、本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科研创新能力的变化.................................. 80 第五章 最近五年内募集资金运用的基本情况 ....................................................... 81 一、前次募集资金金额...................................................................................... 81
二、前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其变更情况...................................................... 81 三、前次募集资金投入进度及效益.................................................................. 82
四、前次募集资金使用对发行人科技创新的作用.......................................... 84 五、会计师事务所对前次募集资金运用所出具的报告结论.......................... 84 第六章 与本次发行相关的风险因素 ..................................................................... 86
一、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经营稳定性及未来发展可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因素.......................................................................................................................... 86
二、可能导致本次发行失败或募集资金不足的因素...................................... 90 三、对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过程或实施效果可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因素.............................................................................................................................. 90
第七章 与本次发行相关的声明 ............................................................................. 93
一、发行人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声明.......................................... 93 二、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声明.......................................................... 94 三、保荐人及其保荐代表人声明...................................................................... 95
四、保荐机构董事长、总经理声明.................................................................. 96
五、发行人律师声明.......................................................................................... 97
六、会计师事务所声明...................................................................................... 98
七、发行人董事会声明...................................................................................... 99

释 义
本募集说明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或简称具有如下含义: 一、普通术语

二、专业术语

 
注:本募集说明书除特别说明外,所有数值保留 2位小数,若出现总数的尾数与各分项数值总和的尾数不相等的情况,均为四舍五入原因造成的。


第一章 发行人的基本情况
一、股权结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股权结构
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发行人前十大股东情况如下:

股东名称股份性质持有股份数 量(股)
博通聚源限售流通 A股、A 股流通股20,234,492
科融实业限售流通 A股、A 股流通股14,240,101
尚瑞实业限售流通 A股、A 股流通股14,239,727
豪森投资限售流通 A股13,385,774
尚融创新(宁波)股权投 资中心(有限合伙)A股流通股4,687,500
董德熙限售流通 A股3,765,366
赵方灏限售流通 A股3,764,354
张继周限售流通 A股3,764,354
铭德聚贤限售流通 A股2,886,022
合心聚智限售流通 A股2,842,598
83,810,288  
(三)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发行人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董德熙、赵方灏和张继周。

1、董德熙、赵方灏和张继周持有和控制公司股权情况
(1)董德熙
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董德熙直接持有公司股权和控制公司表决权情况如下:
1)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董德熙直接持有发行人 2.94%股份;
2)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董德熙持有博通聚源 67.00%的股权,博通聚源持有发行人 15.81%的股份,董德熙通过博通聚源间接控制发行人 15.81%的表决权;
3)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董德熙持有博通聚源 67.00%的股权,博通聚源持有豪森投资 51.00%的股权,豪森投资持有发行人 10.46%的股份,董德熙通过博通聚源和豪森投资间接控制发行人 10.46%的表决权;
因此,董德熙通过直接持有股权和间接控制表决权合计控制发行人 29.21%的表决权。

(2)赵方灏
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赵方灏直接持有公司股权和控制公司表决权情况如下:
1)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赵方灏直接持有发行人 2.94%股份;
2)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赵方灏持有科融实业 67.00%的股权,科融实业持有发行人 11.13%的股份,赵方灏通过科融实业间接控制发行人 11.13%的表决权;
3)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赵方灏持有铭德聚贤 77.02%的出资额,铭德聚贤持有发行人 2.25%的股份,由于赵方灏不担任铭德聚贤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因此该部分间接持股无表决权。

因此,赵方灏通过直接持有股权和间接控制表决权合计控制发行人 14.07%的表决权。

(3)张继周
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张继周直接持有公司股权和控制公司表决权情况如下:
1)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张继周直接持有发行人 2.94%股份;
2)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张继周持有尚瑞实业 67.00%的股权,尚瑞实业持有发行人 11.12%的股份,张继周通过尚瑞实业间接控制发行人 11.12%的表决权;
3)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张继周持有合心聚智 80.34%的出资额,合心聚智持有发行人 2.22%的股份,由于张继周不担任合心聚智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因此该部分间接持股无表决权。

因此,张继周通过直接持有股权和间接控制表决权合计控制发行人 14.06%的表决权。

综上,董德熙、赵方灏和张继周通过直接持有和间接控制方式合计共同控制发行人股份表决权的比例为 57.34%。

2、董德熙、赵方灏和张继周之间的关系
董德熙、赵方灏和张继周三人之间不存在亲属关系,三人共同为发行人的创始人。发行人的前身豪森有限成立时,董德熙、赵方灏和张继周为创始股东,三人均持有豪森有限 33.33%的股权,合计持有豪森有限全部股权。经过多轮增资、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以及实际控制人在二级市场增持股份后,三人合计共同控制发行人表决权的比例为 57.34%。此外,自股份公司成立之日起,董德熙担任发行人董事长、总经理,赵方灏担任发行人董事、财务负责人,张继周担任发行人董事、副总经理,三人共同控制发行人并在发行人担任重要岗位,自发行人成立之日起,三人共同控制发行人以及保持合作经营公司的关系未发生变化。

3、董德熙、赵方灏和张继周共同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及其补充协议,三人为一致行动人
2019年 7月 15日,发行人实际控制人董德熙、赵方灏、张继周签订了《一致行动人协议》就三人在发行人董事会、股东大会中采取一致行动、共同控制发行人进行了相关约定,约定三方系一致行动人关系,在行使《公司法》及《公司章程》所规定的如提名权、提案权和表决权等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在豪森股份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会议中保持一致行动。2020年 7月 8日,三人共同签订了《一致行动人协议之补充协议》,各方同意,在任一方拟就有关豪森股份经营发展的重大事项及人员提名等事项向董事会、股东大会提出议案之前,或在行使该等事项表决权之前,各方应先对相关议案或表决事项进行协调,直至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则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以董德熙、赵方灏、张继周三方中的任意两方相同意见为一致意见;如出现三方意见各不相同等情形而无法形成多数意见的,则各方同意以董德熙的意见为一致意见。各方在行使表决权时,均不得投弃权票。

因此,综上所述,董德熙、赵方灏和张继周通过直接持有和间接控制方式合计共同控制发行人股份表决权的比例为 57.34%,董德熙、赵方灏和张继周三人为发行人的实际控制人,自公司成立以来,发行人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4、实际控制人简历
发行人实际控制人简历如下:
董德熙,1963年 6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本科学历,身份证号为 210204196306XXXXXX,2002年至 2019年,担任豪森有限执行董事和总经理等职务;现任豪森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兼任博通聚源执行董事、豪森投资董事长等职务。

赵方灏,1963年 12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硕士学历,身份证号为 210204196312XXXXXX,2002年至 2019年,担任豪森有限副总经理等职务,现任豪森股份董事、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兼任科融实业执行董事、豪森投资董事、中科融技术(大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北京数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等职务。

张继周,1963年 10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本科学历,身份证号为 210204196310XXXXXX,2002年至 2019年担任豪森有限监事等职务,现任豪森股份董事、副总经理,兼任尚瑞实业执行董事和豪森投资董事等职务。

二、所处行业的主要特点及行业竞争情况
(一)所处行业的主要特点
发行人是一家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变速箱智能装配线、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和白车身焊装智能生产线等汽车产业智能生产线。根据《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分类,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1、智能装备制造业 (1)行业概况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和支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 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基础条件。智能装备制造业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 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 志。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 统称,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装备上的集成和深度 融合,是实现高效、高品质、节能环保和安全可靠生产的下一代制造装备。当前, 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 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 型的战略选择。 从产业链看,智能装备制造行业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及工业机器 人制造商、中游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下游终端应用。公司为产业链中 游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依据下游客户产品要求、质量保证特性 和生产纲领等进行工艺方案规划,再基于研发设计的技术方案进行装备、软件、 网络、标准等相关要素的系统集成,为客户量身定制完善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 案,切实帮助客户提高产线产能、实现降本增效和提升产品质量。公司作为专注 于汽车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推动下游客户实现智能制造的过 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 (2)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起步的,改革开放后工业体系和相 关产业链逐渐完善,制造业水平从低端慢慢向中高端拓展,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装 备在研发水平、制造工艺、产业体系等方面仍落后于世界制造强国,但随着行业 内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部分产品可以在技术标准、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与 国外品牌展开竞争,并且在进口替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公司为典型的国 内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不但在国内抢占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 形成进口替代趋势,还将业务拓展逐步至海外市场,获得国外行业知名客户的高 度认可。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制造技 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深度和广度逐步提升, 目前已初步建成以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以及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并在汽车、军工、半导体、光伏和医疗等制造企业不断 普及,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日益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 智能制造装备业产值规模从2017年的1.27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42万亿元, 复合增长率达到 17.49%。未来,随着我国各行业企业加速向自动化、信息化和 智能化生产转变,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根据中商产业研 究院预计,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将达到 2.68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赛迪顾问
(3)行业发展趋势
1)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带动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传统制造业企业正面临客户需求多样化、制造工艺复杂、质量和效率要求提升、用工成本压力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日益迫切。智能制造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下游行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性能、减少用工人数并降低生产成本,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不断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2)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工成本上升提升智能制造装备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劳动力人口增长趋缓,人口老龄化问题显现,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持续下滑,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已不再可持续;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上升,国际分工中人口红利带来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消失。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工工资高企,使得以工业自动化代替流水线、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未来智能制造装备市场需求将持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可以实现自动化、少人化和无人化生产,有效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3)智能装备制造行业不断向集成化、柔性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随着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下游企业对于高效率、高精度、高品质稳定生产的要求逐步提升,能够覆盖多工序生产环节的集成化整线装备成为行业主流发展方向。通过将数个生产环节集成于一条产线完成,可以有效提高加工工艺的自动化和连续化水平,帮助客户提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占用空间并保证产品一致性。随着国民经济水平逐步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下游各领域的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产品已难满足市场的要求,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逐步向多品种、多系列、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转变,能够满足多类产品生产快速切换的高5G、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生产设备中,可有效衔接人、机器、原材料、产品、数据等元素,实现生产计划管理、设备管理、物流管理、运营管理等系列功能,全面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线协同水平以及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未来,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将持续向集成化、柔性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4)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将成为推动下游行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单一技术与装备的突破应用,同时还需要系统化的集成创新。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作为掌握特定行业专业知识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不仅对客户产品原理、结构和生产工艺有深刻的理解,还具有拥有强大的系统设计能力和技术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为客户量身定制包括工艺规划设计、制造集成、现场实施和配套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切实帮助客户实现高效率、高精度、高柔性、高稳定性的智能制造,在智能制造产业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是推动下游行业大规模实现智能制造应用的关键,在智能制造发展中要发挥着先锋队和排头兵作用,未来具有智能制造装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的厂商竞争优势不断凸显。

2、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
公司是一家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主要产品覆盖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所处行业细分领域为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

(1)行业概述
汽车制造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推动汽车制造智能化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作为实现汽车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撑,是推动汽车行业向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生产转变的重要基础,目前汽车制造行业已成为智能制造装备应用最成熟的领域之一。汽车智能装备可以分为整车制造装备和零部件制造装备,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具有高度专业化、定制化的特点,且需要满足汽车行业高效率、高精度、高柔性生产制造的要求,因此导致汽车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 近年来,随着下游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汽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带动汽车 智能制造装备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张。 从产业链来看,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上游供应商主要为核心部件、工业机 器人及金属原材料供应商;下游用户包括整车厂商、汽车零部件厂商。连接上下 游的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主要负责将设备、软件、网络等高度集成为满足客 户特定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而最终实现汽车智能制造。公司处于中游的汽车智能 制造装备领域,按汽车制造的主要工艺划分,汽车制造装备按工艺也相应划分为 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类,各自的投入占比一般为 20%、25%、35%、20%。 公司主要产品为传统燃油汽车动力总成部件(发动机、变速箱)和新能源汽车动 力总成部件(电池、电机、混合动力总成)装配或生产的智能生产线,主要应用 于汽车制造总装工艺,白车身焊装智能生产线产品应用于焊装工艺,均处于市场 容量较大的细分领域。 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 1)传统燃油车动力总成智能制造装备领域
汽车动力总成是为车辆提供动力来源并将动力传递到路面的一系列部件组合,动力总成是整车最具价值量的核心部件,其综合性能决定着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环保性。传统燃油汽车的动力总成指发动机、变速器及相关零部件,合计占整车成本的 25%左右。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整车厂持续推进自身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性能、质量、能耗等指标向更先进的水平发展,提升动力总成制造竞争力也是实现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发动机、变速箱零部件数量众多、制造工艺复杂以及装配精度要求高,装配的质量是保证动力总成高性能、高可靠性以及高运转寿命的重要保障,因此动力总成部件生产制造对设备要求很高。公司作为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将通过为动力总成制造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智能装配生产线,为实现我国动力总成自主技术突破、产品品质及性能的持续优化提供坚实支撑。

2)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智能制造装备领域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一般指电池、电机、电控、混合动力变速箱及相关零部件,合计占整车成本的 50%左右。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对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产品的性能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要求逐步提升。高精度、高可靠性、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制造装备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为推动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中的关键核心部件,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痛点如续航里程、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等均由电池决定,电池成本占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 76%左右。动力锂电池制造工艺复杂,主要由电芯、模组和 PACK三个核心生产装配环节构成,所需的配套设备数量众多。目前,公司动力锂电池生产线产品主要为模组/PACK智能装配线。作为锂电池完整生产流程的最后段,模组和 PACK制造是连接电芯生产与整车运用的核心环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动力锂电池市场需求旺盛,动力电池厂商纷纷提出产能扩建计划,推动锂电设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此外,为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经济性,各大锂电池厂商积极探索锂电池结构创新,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降低电池成本,如宁德时代 CTP/CTC技术、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以及特斯拉 4680新型圆柱电池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给上游锂电设备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据 GGII数据,2019年至 2022年中国锂电池模组/PACK设备规模分别为 34亿元、38亿元、80亿元和 13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8.35%,预计 2025年将达到 225亿元,2022年至 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18.6%。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是决定新能源汽车动力性能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基于电磁感应现象将电池中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新能源汽车行驶,占整车价值的 5%-10%。随着电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电机绕组方式上出现多种技术革新,传统驱动电机使用的电磁线为圆线,但绕成线圈后空隙较大、线圈填充率较低,通过将电机导线形状由原来的圆形变成横截面为方形的电磁线,可以使导线间隙明显减少、槽满率大幅提高,由此实现扁线电机高功率、高效率、散热性能更好、质量体积更小以及成本更低等优点。但相比圆线电机生产工艺,扁线电机制造工艺多且复杂,Hair-pin成型、自动扭头等关键工序技术难度大,需要依靠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目前,国外的扁线电机设备供应商技术实力较强,主要包括德国菲索马特、意大利 TECNOMATIC、意大利ATOP、德国 GROB、日本小田原机械工程株式会社和奥地利米巴集团等,而国内仅有少数企业具备提供扁线电机定子线、转子线、合装线以及测设线等全套装备的能力,扁线电机设备国产替代需求迫切。

3)白车身焊装智能制造装备领域
汽车白车身焊装是指采用焊接、铆接或胶接工艺对各个部装件及白车身总成进行连接、拼装,是汽车整车制造中的重要工序。汽车车身,特别是轿车车身制造一直是高新技术应用相对集中的场合,其主要特征是由大量焊接机器人和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焊装设备构成汽车车身焊装生产线。

目前汽车焊装从少人化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对焊装智能生产线的需求旺盛。焊装机器人以及焊装智能生产线系统集成技术是当前的发展热点,也是整车企业投资建设的重点领域,采用机器人完成车身连接,可以大幅提高焊装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和柔性化程度,相应的焊装生产线智能化升级的市场潜力巨大。

(2)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呈现国际跨国企业和国内优秀厂商并存格局。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繁荣,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国内汽车智能装备企业的壮大,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备一定技术实力、产品初具规模的汽车智能装备的设计和制造企业,其中少数优秀的装备供应商在与国际顶 级供应商的竞争中崭露头角,甚至跻身为国际一流的智能装备生产商。 汽车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汽车智能装备的直接需求,汽车产业的固定资产 投资主要包括厂房建设和生产设备投资。汽车产业是周期性波动行业,受宏观经 济放缓、全球贸易局势紧张、市场需求下降以及汽车环保标准提高等多重因素影 响,2019年和 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我国汽车制造业固定资 产投资额也出现连续下滑。随着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刺激和支持,宏观经济企稳回 升,传统燃油汽车销量边际好转,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蓬勃发展, 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实现双增。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 2,702.1 万辆和 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4%和 2.1%,汽车行业持续复苏。近年来, 汽车产销规模持续上升带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厂商投资意愿不断增强,汽车制造 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回暖。2021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幅度大 幅缩小;2022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 12.6%, 高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 7.5个百分点。2012年至 2022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总额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目前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主流,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的各个工艺环节。根据公开资料,智能制造装备投资一般占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 50%以上。2022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高达 1.27万亿元,按照 50%的投资占比额度推算,2022年国内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约 6,343亿元,市场空间巨大。未来,受益于汽车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将不断攀升,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市场空间广阔。

(3)行业发展趋势
1)智能制造是汽车行业必然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应用 伴随汽车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和消费市场需求升级,低成本、高质量和快交期无疑成为各大汽车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追求的目标,生产方式逐步向柔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成为汽车行业必然发展趋势。发展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对于加快我国汽车产业智能转型,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实现汽车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转型变革趋势下,智能制造装备将加速应用。

2)我国下游汽车市场广阔,为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汽车产销量自 2009年超过美国后,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争端等因素影响,2018年我汽车产销量开始出现下滑。

然而,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仍然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产业技术的升级创新,我国汽车产业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汽车行业持续的市场需求为上游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智能装备领域催生了新的广阔市场
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新能源汽车由于采用了新的动力来源和驱动系统,在生产工艺与装备上与传统汽车存在着很大差异,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和发展在汽车智能装备领域催生了新的广阔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刺激了新能源汽车动力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为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4)走向海外释放我国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巨大市场潜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家战略引导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引导下,中国车企“走出去”经历了“整车单纯出口—海外建立销售网络—海外并购或建厂”三大阶段,并基本实现规模化,随着中国车企走向海外市场,也随之把国内的汽车装备产业带入到海外市场,东南亚、俄罗斯、南美、非洲等地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是我国智能装备厂商的重要拓展市场,部分国内厂商已经将业务拓展至上述海外市场,少数顶级厂商已经获得欧美知名汽车厂商的大额订单,打入欧美市场。

3、下游汽车行业市场状况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领域,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需求与汽车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车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快速提升;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全面替代传统燃油车是一个长期过程,未来较长时间内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将长期并存。公司具备覆盖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智能生产线产品提供能力,未来能够持续受益于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

(1)汽车行业运行总体稳定,产销规模逐步复苏
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汽车产量从 2012年的 1,927.18万辆增长至 2022年的 2,702.1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3.44%;中国汽车销量从 2012年的 1,930.64万辆增长至 2022年的 2,686.4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36%。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国际贸易摩擦、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退出、环保标准切换、市场需求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景气度有所下滑,我国汽车产销量自 2017年达到最高点后,2018年至 2020年出现连续下降,但仍保持较大的规模。随着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刺激和支持、汽车终端消费需求回暖、汽车出口增势良好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2021年全年汽车产销量实现同比增长,终结三年连续下降的局面,汽车市场逐步复苏。2022年,我 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 3.4%和 2.1%,汽车产销延续增长势头。鉴于中国当 前的汽车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中长期成长潜力依旧,未来增量市场发展空间 广阔。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传统燃油车销量规模庞大,发动机、变速箱市场不断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进步和能源转型推进,汽车产业正经历由传统燃油汽车逐步向新能源汽车转变的过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至 2022年我国传统燃油车销量分别为 2,456.3万辆、2,394.4万辆、2,275.4万辆和 1,997.70万辆,占汽车销量的 95.32%、94.60%、87.24%和 74.36%,传统燃油车销量和占比持续下滑。虽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渗透率逐步提升,但传统燃油车凭借技术成熟、续驶里程长、上下游配套完善等优势,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传统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将呈现长期共存局面,传统燃油车销量规模依然庞大。目前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远未饱和,从长期看传统燃油车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在燃油车动力总成部件市场方面,燃油车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推动发动机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以满足能耗排放指标要求,消费者对驾驶舒适性的要求提升促使手动变速箱加速向自动变速箱转换,从而带来相关产线新建需求。此外,传统燃油车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是市场主力,发动机与变速箱市场拥有较大的存量替代 空间,汽车整车厂商和零部件厂商产线更新维护需求不断提升,将为传统燃油车 动力总成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 (3)汽车新能源化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 为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已 逐步成为全球共识。传统燃油车会消耗化石燃料并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 实现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成为达成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 家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和补贴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爆发式 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352.1万辆, 同比增长 157.5%,对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 14.8%。2022年以来,我国新能源 汽车销量延续高增长趋势,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688.7万辆,超过 2021 年全面水平,同比增长 95.43%,对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 25.6%,持续保持超 预期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充电配套设施的逐 步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偏好将进一步增加,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将 不断扩大。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4)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市场需求旺盛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高速增长,电池、电机等新能源汽车核心动力部件 市场迎来快速发展。电池方面,近年来,新能源车市场的强劲需求带动动力锂电 池出货量逐年增加。据 GGII数据,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 220GWh,较 2020年同比增长 175%,2015-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53.4%。2022年我国 动力锂电池出货量约为 480GWh,同比增长 118%,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继续保 持高速增长。据 GGII预测,2023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出货 量有望超过 800GWh。 未来,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浪潮的来临,动力锂电池市场需求将持续扩 大。在动力锂电池需求确定性增长的背景下,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 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蜂巢能源、松下、LG等国内外主流动力锂电池 厂商大规模扩张产能,有望释放巨大的设备市场需求空间,我国锂电设备市场规 模将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GGII
电机方面,驱动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决定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爬坡能力、加速能力及最高车速等车辆主要性能指标。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及双电机车型渗透率的提升,驱动电机需求保持快速增长。据EVTank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配套驱动电机装机量达 341.5万台,同比增长 133.4%,市场规模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据 EVTank预测,2025年我国新能 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出货量将超过 1,000万台。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 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对驱动电机的性能、质量和成本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扁 线电机凭借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强散热、低噪音和省材料等突出优势正快速取 代传统圆线电机,未来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中最广泛应用的驱动电机。2021 年起,随着特斯拉、大众、宝马、比亚迪、上汽、长城等主流车企开始大规模换 装扁线电机,扁线电机渗透率有望快速提高,市场潜在规模庞大。为满足日益增 长的市场需求,扁线电机产能扩建加速,将带动上游生产设备行业的发展。 数据来源:EVTank
(二)行业竞争情况
1、行业竞争格局
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智能生产线,由大量工业机器人和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设备构成,具有高度专业化、定制化的特点,且需要满足高节拍、高精度、高柔性的要求,因此导致汽车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对行业内企业的项目经验也有较高要求。我国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晚,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国产智能装备稳定性、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早期国内汽车智能生产线领域主要由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柯马、库卡、ABB、日本平田等外资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该类国际龙头企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业务和资金资源,技术成熟度高,在国内主要发展中高端市场。

伴随着我国对智能制造装备业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我国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行业内部分产品已经在技术标准、稳定性、可靠性上已能与国外品牌展开竞争,并且在进口替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发行人为典型的国内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不但在国内抢占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形成进口替代趋势,并推动国产品牌走出国门,获得国外客户的认可。

公司是国内少数可以与各国际龙头企业展开直接竞争的企业,主要争夺国内的中高端客户市场,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发行人凭借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与国内外一流汽车生产厂商和汽车零部件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公司已进入欧洲、东南亚和中亚市场,逐步具备与国外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2、主要竞争对手
公司深耕汽车智能生产线领域,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变速箱智能装配线、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和白车身焊装智能生产线等汽车产业智能生产线。公司所在汽车智能生产线细分领域内的主要企业介绍如下: (1)国外公司

公司名称与发行人同类型产品
德国蒂森克 虏伯集团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变 速箱智能装配线
柯马股份有 限公司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变 速箱智能装配线、动力 锂电池智能生产线、驱 动电机智能生产线、白
 车身焊装生产线
日本平田机 工株式会社变速箱智能装配线、动 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 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
ABB集团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变 速箱智能装配线
注:基本情况介绍系根据各企业官网信息、定期报告整理
(2)国内公司

公司名称与发行人同类型产品
先惠技术 (688155)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动力锂电池生产线、 驱动电机智能生产 线、氢燃料电池生产 线
巨一科技 (688162)发动机智能装配线、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动力锂电池生产线、 驱动电机智能生产 线、氢燃料电池生产 线、白车身焊装生产 线
先导智能 (300450)动力锂电池生产线、 驱动电机智能生产 线、氢燃料电池生产 线
天永智能 (603895)发动机智能装配线、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动力锂电池生产线、 白车身焊装生产线
注:基本情况介绍系根据各企业官网信息、定期报告整理
三、主要业务模式、产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公司主要业务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是一家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自动化装备集成供应商,主要从事智能生产线的规划、设计、装配、销售、服务和交钥匙工程等。

公司生产的智能生产线主要用于汽车领域,主要通过为客户建设智能生产线实现收入和利润。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变速箱智能装配线和白车身焊装智能生产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以及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等。

2、采购模式
公司的产品主要为应用于汽车领域的智能生产线,属于非标定制化产品,因此,公司根据承接项目订单和生产安排的情况制定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根据项目需求节点和供货周期制定,采购中心依据采购计划执行采购活动,根据项目执行进度和实际需求实时调整采购计划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如期完成。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外购件和定制加工件。对外购件的采购,采购中心根据采购计划编制采购订单,经过询比价流程确定供应商和采购价格,签订采购合同进而进入供货流程;对于定制加工件的采购,采购中心根据生产所需加工件的定制图纸向定制加工件供应商定制采购,通过比较加工价格、工期并确认加工厂商按图纸和工艺要求加工的能力确定厂商,签订采购合同后持续追踪外协件的加工进度,最终完成入库。此外,发行人部分加工工艺需要通过外协厂商处理,主要为金属表面处理和热处理等,公司综合考量供应商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运输距离等选择合适的外协处理厂商。

为了确保采购活动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形成了供应商考核制度和供应商综合评估体系,定期更新合格供应商名册。对于外购件和外协件,公司均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检验程序和质量问题处理程序,确保供应商的供货质量。

供应商完成供货后,公司采购的原材料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入库工作,完成货物清点、货单交接、货物检查、货物存放以及入账工作。

3、生产模式
公司的产品主要为应用于汽车领域的智能生产线,属于非标定制化产品,生产计划须按项目及其对应的合同安排,公司运营管理中心针对客户的每个项目订单实施项目管理,全程追踪项目的进度和执行情况,并由质量管理部门控制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对每个具体项目,公司运营管理中心将根据合同条款制定项目总计划,由各个项目执行部门人员组成的项目组执行项目计划。项目组将项目计划按时间节点确认作业计划,将项目计划分解至项目组各个模块的团队乃至各个项目组员工。

公司的电气设计团队和机械设计团队针对项目设计适用的技术方案,制订相应的设计图纸,同时由电气设计团队完成系统和软件的适用设计。根据既定计划和设计图纸,采购中心和供应链管理部根据方案和图纸完成物料采购和机械加工,由交付中心完成设备和零部件装配、设备调试等工作,项目通过预验收发货后,由交付中心完成生产线在客户现场的装配调试工作。

公司生产用的零部件主要包括外购件和加工件。对于加工件,依据项目总计划、作业计划、自加工能力分析和定制加工件供应商加工分析,可以分为自加工件和定制加工件,分别根据项目所需部件的要求和设计图纸加工。

4、销售模式
公司面对的客户主要为汽车整车厂商和动力总成厂商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核心部件厂商,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和客户议标的方式获得项目订单,与客户签订合同后,按照客户要求和合同条款为客户制造智能生产线。

公司每年参考市场调研的结果制定年度经营计划,营销总部根据经营计划,通过参加展会、参加论坛、拜访客户、接待上门客户和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市场营销,了解市场的潜在客户和潜在项目,通过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持续与客户进行沟通联系,展示公司能力,确保客户了解并认可公司的能力,做好后续投标洽谈的准备工作,并制定项目经营策略,保证后续工作方向明确。

在向客户投标前,公司与客户进行技术交流,了解客户需求,制定项目规划方案,再根据客户的招标书和规划方案,制定投标书,确保投出满足客户要求的技术方案,再结合客户的预算、项目成本、竞争对手情况等因素制定投标价格,并持续跟进项目投标情况。项目中标后,公司按技术协议标准要求和商务合同标准要求签订合同。

发行人的产品均是按照客户的特定要求进行定制的非标设备,销售核心是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品牌知名度和项目经验,凭借出色的系统集成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赢得更多优质客户。

(二)公司产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
公司是一家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主要从事智能生产线的规划、研发、设计、装配、调试集成、销售、服务和交钥匙工程等,主营业务聚焦于汽车行业,覆盖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

公司深耕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二十余年,以工艺规划、设备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在内的多项关键自主核心技术为支撑,形成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大型智能生产线为主体,产品设计管理、生产数据采集、物料管理、生产工艺/计划管理等生产制造软件作为配套的产品服务体系,助力客户实现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高稳定性生产,为我国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项目经验积累,公司在传统燃油汽车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和变速箱智能装配线等动力总成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逐步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突破和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混合动力总成和氢燃料电池等核心动力部件的多项关键装配工艺技术,成功进入国内外众多知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客户的供应商体系,新能源汽车业务保持快速增长。 发行人的产品主要用于汽车领域,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产品主要包括发动机 智能装配线、变速箱智能装配线和白车身焊装智能生产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产品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驱动电机智能 生产线和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等。公司智能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图示如下: 公司主要产品具体介绍如下:



具体产品产品应用图示产品简介产品特点
发动机智能 装配线 将发动机产品中缸体、 缸盖、曲轴、活塞连杆 凸轮轴、进气歧管、排 气歧管、油底壳等 130~450种零部件按发 动机产品工艺流程顺序 完成装配制造的作业流 水线公司开发的发动机智能装配线主要由装配工位设备、物流输 送设备、测量检验设备、整线控制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系统等 组成,可以完成多品种、多类型发动机的自动装配、自动拧 紧、自动涂胶、自动压装和自动检测,且具备计划排程、设 备管理、订单管理、生产质量追溯查询等功能,以自动化 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实现高柔性、高精度、高效和高 可靠性的发动机制造
变速箱智能 装配线 将变速箱产品中的壳 体、传动模块、油路控 制模块等 200~500种零 部件按照变速箱产品工 艺流程顺序完成装配制 造的作业流水线公司变速箱智能装配线产品实现了对手动变速箱、AT变速 箱、DCT变速箱、CVT变速箱、混动变速箱等的全领域覆 盖和对装配技术的全类型覆盖,公司可对各种类型的变速箱 做整线方案规划、工艺规划、设备设计、加工装配、验收投 产的全过程作业、跟踪、交付和完整的交钥匙工程
白车身焊装 智能生产线 将钢质或铝质的冲压件 如机舱、地板、侧围、 顶盖、门盖等按照车身 工艺流程顺序实现车身 冲压零件连接的作业流 水线公司在白车身焊装智能生产线领域,全面掌握了产线所需要 的工艺规划技术、产品设计技术以及相关生产制造技术,能 够为客户提供白车身焊装智能生产线的产线规划、研发设 计、生产制造等服务
混合动力总 成智能装配 线 将混合动力发动机和混 合动力变速箱按顺序装 配的作业流水线公司掌握了 FlexCell柔性制造单元、机器人视觉检测技术 自动拧紧技术以及测量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有效节省客户 设备投资和占地空间,保证混合动力总成装配的高品质和一 致性。此外,公司通过运用设备智能诊断技术,在设备出现 故障之前即对设备进行预警和维护,可以满足生产线各设备 的预测性维护需求,保证生产线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的开 动率


具体产品产品应用图示产品简介产品特点
动力锂电池 智能生产线 将锂电池包产品中的电 芯、电池连接片、BMS 线束、电池辅料、电池 包外壳等按一定的 PACK工艺流程组装成 相关的 PACK模组和电 池包的智能装配设备公司的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形成了对圆柱电池、方形电池 及软包电池的全领域覆盖,以及对 MTP、CTP、LCTP等装 配技术的全类型覆盖,攻克了电芯间隙堆叠、拘束入箱、加 压固化、3D焊接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整线高精度、高效 率和高柔性的装配生产
驱动电机智 能生产线 将客户驱动电机产品中 定子、转子、减速箱、 电机控制器等 100~400 种零件按驱动电机产品 工艺流程顺序完成装配 制造的作业流水线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提供扁线电机定子线、转子线、合装线 以及测试线整体解决方案的设备供应商,在价值量最大、技 术最复杂的扁线电机定子装配线领域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掌握了绝缘纸插入、U-PIN成型、插线、扭头和焊接等多项 定子装配关键工艺技术,自主研发了 Hair-pin成型机、自动 插线机、扭头机、焊接机、涂覆机和滴漆机等核心工位设备 能够对 4层、6层、8层和 10层扁线电机做完整的交钥匙工 程,实现高效率、高柔性和高稳定性的驱动电机装配生产
氢燃料电池 智能生产线 将氢燃料电池中的气体 扩散层、质子交换膜、 膜电极、双极板等按照 特定工艺生产成成品以 及将燃料电池电堆、燃 料电池系统、氢系统按 照产品工艺流程顺序装 配制造的作业流水线公司已成熟掌握氢燃料电池智能组装、压合和测试技术,实 现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组装产线、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生 产装备到可追溯参数与质量的测试台架的全面布局,有效提 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良率以及减少产线人力成本


四、现有业务发展安排及未来发展战略
(一)现有业务发展安排
自成立以来,公司立足于国内领先的智能化装配技术和工艺,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领先、可靠的智能化装备、装配技术及成套定制化产品的综合解决方案,满足全球制造业精益、高效和柔性作业需求,助力客户实现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

未来,公司将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务。一方面,公司将立足传统燃油车庞大存量市场,把握下游客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升级改造需求,加强已有产品的技术迭代和优化,确保传统燃油车领域的业务优势;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的全球趋势下,公司将加大新能源汽车业务布局,大力提高公司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的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公司主营业务持续处于发展空间广阔的市场领域。

(二)未来发展战略
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公司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与外部市场环境,制订以下发展计划:
1、技术研发计划
公司坚持技术创新为发展核心动力,以现有产品迭代、贴合客户需求、把握未来需求、降低生产成本的四方面为着力点,依据客户价值、公司内部价值来选择研发项目,采用“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技术购买、人才引进”等方式持续提升公司技术研发实力。

未来,公司将围绕业务布局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提升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化产线及智能装备技术水平,通过与下游客户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抓住客户新产品研发期对工艺技术的需求,围绕测试台、电机 3in1生产线、驱动电机 U-PIN定子线、驱动电机永磁转子线、膜电极生产线、金属双极板生产线、燃料电池电堆线中的关键工艺装备进行前瞻性的研发,不断提升产品工艺性能,夯实公司的
技术竞争优势,为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拓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市场营销计划
公司将坚持“客户至上”的核心经营价值观,在维护与现有客户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客户,巩固和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未来公司将依托深厚的技术沉淀、丰富的项目经验和优异的产品质量,不断加深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客户的联络和合作,密切跟踪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混合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投产计划,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业务拓展。

国内市场方面,公司将以客户需求为工作目标,通过拓展新区域市场营销及售后网点布局的方式,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售前与售后服务,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依赖感。国外市场方面,公司将密切跟踪国际一流客户的“全球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公司在北美、德国、印度等子公司的市场营销和服务能力,增加国际市场订单额,提升公司销售收入。

3、生产制造计划
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公司新签订单规模快速增长,对公司产能保障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带来较大挑战。未来,公司将在江苏常州新建生产基地、购置先进设备,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产品的生产规模,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不断巩固和提升公司产品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公司也将不断优化产品方案及配置、加强制造过程成本控制,提升生产资产使用效率,完善生产作业管理模式,构建各业务环节之间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减少各类生产管理作业时间,提升生产作业效率,缩短产品交付周期。此外,公司将加强内外部资源有效配置与使用,确保生产运营产能需求,逐步构建核心外包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发储备满足业务需要外包资源,提高外包资源保证能力,提高项目准时交付能力。

4、人力资源计划
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公司将持续建设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
人才基础。第一,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有计划的引入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优质人才资源,并建立相配套的员工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公司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第二,公司将逐步完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人力资源配置与使用,建立更专业、更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人力资源与公司业务发展的适应与匹配;第三,公司将通过工资、奖金、福利、津贴、年金等多种形式的薪酬组合构建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进一步提升员工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

5、管理提升计划
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但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募投项目实施后,公司业务规模将大幅提升,对管理体系和运营效率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公司将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适时调整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实现流程清晰、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的管理目标,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整体运作效率,为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撑。

五、截至最近一期末,不存在金额较大的财务性投资
根据《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 18号》:
(1)财务性投资的类型包括不限于:投资类金融业务;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业务(不包括投资前后持股比例未增加的对集团财务公司的投资);与公司主营业务无关的股权投资;投资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拆借资金;委托贷款;购买收益波动大且风险较高的金融产品等。

(2)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以获取技术、原料或渠道为目的的产业投资,以收购或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投资,以拓展客户、渠道为目的的拆借资金、委托贷款,如符合公司主营业务及战略发展方向,不界定为财务性投资。

(3)金额较大是指,公司已持有和拟持有的财务性投资金额超过公司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三十(不包括对合并报表范围内的类金融业务的投资金额)。


截至 2022年末,公司主要可能涉及财务性投资的科目及相关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账面价值
8,433.34
4,557.45
9,793.03
1,125.31
113.61
1)交易性金融资产
报告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具体明细如下:
单位:万元

内容金额产品期限类型
建信理财“恒赢”(法 人版)按日开放式净值 型人民币理财产品2,323.84无固定期限固定收益类、非 保本浮动收益型
兴业银行金雪球稳添 利日盈 1号233.61无固定期限公募开放式固定 收益类非保本浮 动收益净值型
浦发投资理财-利多多 公司稳利 22JG3973 期结构性存款2,000.0030天保本浮动收益型
4,557.45-- 
注:产品期限为无固定期限,即产品存续期内任一产品工作日的开放时间均可接受申购/赎回申请
截至报告期末,发行人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均为为提高流动资金使用效益而购买的低风险、高流动性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不属于财务性投资。

2)交易性金融负债
报告期末,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负债系未交割的远期结汇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随着境外收入规模持续增长,公司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的汇率波动的风险亦
有所提升。为降低外汇汇率大幅波动对公司业绩带来的不良影响,公司遵循稳健性原则开展远期外汇交易,以实现规避风险为目的的资产保值,不存在利用远期结售汇进行财务性投资的情形。

综上所述,最近一期末,公司不存在金额较大的财务性投资。

六、科技创新水平以及保持科技创新能力的机制或措施
(一)科技创新水平
公司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智能生产线的规划、研发、设计、装配、调试集成、销售、服务和交钥匙工程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多年研发投入积累,围绕汽车智能生产线特有工艺技术及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研发了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包括智能柔性装配单元技术、MES信息系统、在线测量测试技术、多机型机器人柔性拧紧技术、动力锂电池导热棉保护膜自动分离技术、动力锂电池结构胶及导热胶自动涂布技术、新能源驱动电机 U-PIN成型技术、新能源驱动电机扭头技术、氢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堆叠技术等 19项核心技术,技术能力覆盖智能生产线的数字化规划、设计、仿真、调试、装配以及设备制造、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

公司作为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领先企业,为客户打造了众多行业标杆项目,显著提高了客户的生产效率、柔性制造水平及产品质量,获得国内外众多知名客户的高度认可,体现了公司强大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燃油车领域,公司于2014年为卡特彼勒设计制造国内首条“超重型 20缸发动机柔性装配线”,成为我国首家进行超重型发动机智能装配线设计的公司;公司于 2017年为上汽通用完成了国内首条 9速的自动变速箱装配线“9AT自动变速箱智能柔性装配线”;公司于 2019年承接东风康明斯“DCEC全机型发动机柔性智能装配生产线”项目,成功为客户打造国内可同时实现混线生产品种最多、大数据应用最广泛的重载发动机装配线之一;公司于 2021年为潍柴动力提供柴油机装配线“潍柴数字化生产线”,全线自动化率高达 70%,其中缸盖线和活塞连杆线全自动生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于 2019年承接特斯拉国内首条圆柱电池产线,并于次年承接了其第二条同类型产线,实现了 3个月出厂、6个月量
产的短供货周期;公司于 2021年承接越南最大私营企业 Vingroup旗下的汽车制造企业 VinFast一条可实现定子、转子、总装和最终测试一体化交钥匙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其中的插线、线成型、扭头、激光焊接等重要工位均采用自动方案,具备自动化率高、节拍快、多机型并线和多代产品提前布局等优势;公司于 2021年承接瑞典沃尔沃“MEP2电驱装配线”项目,成为沃尔沃历史上首个为其提供电驱产线的中国供应商;公司于 2022年承接小鹏汽车 CTP电池产线,突破双列电芯预成组 CTP产线技术,展现公司在 CTP电池产线上的强大研发能力。

公司高度重视自主研发与创新,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取得了丰富的技术成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的产品、装备与工艺获得了授权专利 136项以及软件著作权 154项。公司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辽宁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辽宁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辽宁省瞪羚企业,建有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组建的“辽宁省汽车动力总成智能装备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大连市发改委立项的重点实验室项目“柔性装配设备工程实验室”,承担了辽宁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项目、辽宁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大连市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大连市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大连市首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技术研发实力突出。公司“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于 2022年获得辽宁省“专精特新”产品,公司“HSMES系统 V1.0”于 2020年获得辽宁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此外公司曾获得大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项、大连市专利奖二等奖 2项以及大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3项。

(二)保持科技创新能力的机制或措施
1、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现已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内外部资源相结合的长期技术创新机制,推动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方面,公司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方向,通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深度挖掘解客户需求、技术痛点并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攻关,确保公司每一项技术创新能够高度契合客户
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布局新的研发方向进行探索和储备,以保持技术前瞻性和领先性。另一方面,公司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研究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和子公司分别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不断加深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合作,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2、完善薪酬激励体系,提升研发人员创新动力
为了鼓励研发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薪酬激励体系,以充分发挥研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技术创新力,从而保障公司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持续推出。公司针对研发人员制定了清晰晋升规则,并提供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薪酬,除日常基本工资和年终奖外,还根据产品的研发创新情况和专利的申请情况给予研发人员一定的奖金激励。此外,公司还对主要研发人员进行股权激励,相关人员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公司股份,能享受公司发展成果,这有利于保持核心研发团队的稳定性,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潜能与创新动力。

3、加强研发团队建设,重视人才培养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团队的建设,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司持续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公司研发设计人员从 2020年初的 625人增加至 2022年末的 1,010人,不断发展壮大的研发队伍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保持公司研发水平与研发团队持续具备先进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4、持续注重研发投入,保持技术创新
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公司自设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持续研发。报告期各期,公司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 7,307.73万元、8,270.50万元和 10,464.84万元,2020年至 2022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公司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为研发工作和技术水平提升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有利于保持公司技术先进性。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障技术创新及研发项目需
要,不断保持和提升技术竞争优势。

第二章 本次证券发行概要
一、本次发行的背景和目的
(一)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背景
1、国家产业政策频出,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鼓励性产业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攻克关键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和可靠性,推进在重点领域的集成应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和激励措施。2020年 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到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2021年 10月,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设定了到 2030年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 40%左右的目标。2022年 5月,财政部发布的《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鼓励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完善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绿色采购政策。2022年 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将延长到 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的产业政策支持,将极大地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

公司所处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和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受益于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公司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2、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市场前景广阔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快速发展,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需求旺盛,主流汽车整车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逐步加大扩产力度,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在政策扶持、消费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共同驱动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新能源汽车需求迎来爆发。2022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延续高增长趋势,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688.7万辆,超过 2021年全面水平,同比增长 95.43%。从渗透率看,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 13.4%,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上升至 25.6%,已经提前三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到 2025年新能源新车销量达到销售总量 20%左右”发展目标,展现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大的发展动能和巨大的需求潜力。据亿欧智库预测,到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 1,000万辆,渗透率达到 35%,2021-2025年有望保持超过 30%的复合增速。

(2)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市场需求旺盛
汽车电动化过程中,电池、电机取代传统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成为新能源电动车的核心零部件,其发展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密切相关。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电池、电机和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市场迎来快速发展。

电池方面,近年来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呈高增长态势,一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带动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另一方面,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加速带动我国动力锂电池出口规模提升。据 GGII数据,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 220GWh,较 2020年同比增长 175%;2022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约为 480GWh,同比增长 118%,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此外,GGII预计到 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1,550GWh,并且我国将维持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将稳定在 50%以上,我国动力锂电池行业未
来发展空间广阔。

电机方面,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和双电机车型占比提升,我国新能源驱动电机行业快速扩容。据 EVTank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配套驱动电机装机量达 341.5万台,同比增长 133.4%,市场规模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为满足市场对高性能的需求,中高端新能源汽车搭配电机数量也开始由原来的单电机增加到双电机,如特斯拉 Model3/Y、比亚迪汉 EV、理想 ONE、小鹏 P7等均推出了采用双电机的车型版本,将带动驱动电机需求进一步扩大,装机总量逐渐超越新能源汽车销量。据 EVTank预测,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出货量将超过 1,000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 300亿元,市场前景广阔。此外,从技术路径看,为减少新能源汽车电量损耗以提升续航里程,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逐步向高功率、高能效和小型化发展,扁线电机凭借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强散热、低噪音和省材料等突出优势正快速取代传统圆线电机,未来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中最广泛应用的驱动电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加速推进扁线电机的应用,2021年随着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大众、宝马、广汽、上汽和长城等主流车企开始大规模换装扁线电机,扁线电机渗透率从 2020年的 10%上升至 25%。

根据中航证券研究报告数据,2025年扁线电机渗透率将超过 90%,未来扁线电机潜在市场规模庞大。

(3)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设备及生产线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智能制造装备作为保障高效率、高精度、高品质稳定生产的重要基础,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市场蓬勃发展,下游厂商扩产加速,带动上游智能制造设备及生产线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动力锂电池制造主要由电芯、模组和 PACK三个核心生产装配环节构成,其中模组和 PACK制造是连接电芯生产与整车运用的核心环节,模组/PACK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对电池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随着动力锂电池需求高速扩张,电池企业加速产能扩建叠加整车厂自建 PACK产能增多,模组/PACK智能生产线需求旺盛。例如比亚迪、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宁德时代等锂电池厂商均推出较大的扩产计划,上汽通用、长城汽车、长安汽车、一汽大众、吉利汽
年我国锂电模组及 PACK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80亿元,同比增长 110.5%;2022年锂电模组及 PACK设备市场规模为 135亿元,同比增长 68.75%,预计 2025年有望超 225亿元。

驱动电机受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迎来快速发展。扁线电机装配结构方式与圆线电机区别较大,传统圆线电机装配线难以生产扁线电机,因此主流整车企业和电机厂商纷纷扩充扁线电机产能以满足市场增长需求并提升自身的市占率。据中信证券预计,扁线电机自动化装配线投资将在 2022年开始爆发,我国 2025年扁线电机生产线市场规模约为 134.7亿元。此外,扁线电机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工艺 PIN线成型、自动扭头和涂敷等工艺技术难度较大,对产线的稳定性和精度控制要求较高,国内仅有少数厂商能够提供拥有扁线电机智能生产线,率先布局生产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3、本次发行符合公司发展战略要求
公司是一家汽车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主要从事智能生产线的规划、研发、设计、装配、调试集成、销售、服务和交钥匙工程等,致力于在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换时期,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业务,把公司打造成为业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公司主要产品覆盖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主要包括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混合动力总成智能生产线和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等。

锂电池智能生产线、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是公司的优势产品,锂电池模组/PACK智能生产线形成了对圆柱电池、方形电池及软包电池全领域覆盖和对装配技术的全类型覆盖,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智能化的技术优势,产品竞争力较强;同时,公司是国内少数可提供完整的扁线电机定子线、转子线、总装线和测试线一体化交钥匙工程服务的企业,形成较强的竞争壁垒。本次发行的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智能装备项目,围绕市场空间大、附加值高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展开,有利于持续提升公司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业务的竞争力,符合公司发展战略要求。


(二)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的目的
1、充分把握行业快速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务 新能源汽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新能源车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市场需求旺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投资扩产,带动上游相应智能生产线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为充分把握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公司拟通过本次募投项目“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智能装备项目”的建设形成年产 14条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以及 11条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扩大核心优势产品产能,为实现公司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务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支撑。

2、弥补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产能短板,巩固和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 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新签订单规模快速增长。锂电池智能生产线方面,2021年新签 500万元以上大额订单含税金额为25,047.28万元,同比增长 280.82%;2022年全年新签 500万元以上大额订单含税金额为 78,258.59万元,同比增长 212.44%。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方面,2021年新签 500万元以上大额订单含税金额为 36,287.02万元;2022年全年新签 500万元以上大额订单含税金额为 60,611.59万元,同比增长 67.03%。下游客户订单需求迅速增长对公司产能保障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带来较大挑战。

公司的智能生产线产品为大型成套智能设备,需在公司现场进行装配调试,占用生产场地面积较大,生产车间规模成为了制约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公司现有生产场地难以满足新签订单快速增长带来的生产空间需求,产能瓶颈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生产需求,公司拟通过本次募投项目建设研发生产用房及配套设施、购置设备,进一步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和订单承接能力,缓解产能瓶颈,保障公司及时高效的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相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


3、满足公司营运资金需求,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和募投建设项目的实施,公司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不断上升,因此需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支持公司经营,为公司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通过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公司将进一步扩充资产规模、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推动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二、发行对象及与发行人的关系
(一)发行对象
本次发行的对象不超过 35名(含 35名),为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合法投资组织;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其管理的二只以上产品认购的,视为一个发行对象;信托公司作为发行对象,只能以自有资金认购。(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