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三旺通信(688618):深圳市三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
原标题:三旺通信:深圳市三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88618 公司简称:三旺通信 深圳市三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半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重大风险提示 报告期内,不存在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重大风险,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描述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五、风险因素”中的内容。 三、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四、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五、 公司负责人熊伟、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袁玲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袁玲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六、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不适用 七、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八、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九、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否 十、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否 十一、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二、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 4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5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8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45 第五节 环境与社会责任 ........................................................................... 47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49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67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75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75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76
第一节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 公司基本情况
二、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三、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变更情况简介
四、 公司股票/存托凭证简况 (一)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五、 其他有关资料 □适用 √不适用 六、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二) 主要财务指标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1、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899.5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2.17%,主要系公司上半年初步实现从产品型企业发展为端到端全栈式解决方案型企业,由过往单一的通信产品提供商转变为场景化的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的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409.34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17.13%。同时,下游终端应用市场需求强劲,公司订单充足且持续增加,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稳步增长。 2、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993.0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3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3,412.2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3.25%。 因公司实施 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本报告期内摊销股份支付费用 503.01万元,若剔除股份支付费用的影响,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4,496.03万元,同比增长 50.13%。 公司净利润上升的主要原因:(1)公司订单增加、产品销量增长,除了新增的解决方案业务外,其他产品销售毛利率较为稳定。(2)公司前期研发和销售端的布局投入逐步显现成效,公司以流程为抓手,打造多部门联动、岗位沟通顺畅的流程型组织变革,持续提升人效。研发、销售及管理人员剔除等待期内分期确认股份支付费用 503.01万元后的薪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去年同期下降 8.6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增长幅度高于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主要原因:(1)受目前市场理财降息及可使用的闲置募集资金理财金额减少影响,公司报告期理财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减少 94.94万元。(2)收到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较去年同期减少 106.45万元。 3、报告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21.83万元。主要系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同比增加所致。 4、2023年5月,公司实施2022年年度权益分派,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8股,合计转增24,350,638股。上年同期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按调整后股本重新计算。 5、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3.82%,较上年同期减少7.35%,主要系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研发效率较去年同期持续提升,研发费用投入较去年同期趋于稳定。 七、 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适用 √不适用 八、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对公司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界定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以及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九、 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创建于 2001年,是专业从事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深耕工业级市场 20余年,是国内较早从事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的公司之一。面向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需求,公司始终秉持研发驱动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较为齐全的产品体系,主打产品包括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嵌入式工业以太网模块、设备联网产品、工业无线产品等。聚焦工业级产品的可靠性、实时性、安全性及下游行业应用需求,公司提供较为完善的定制化工业互联网通信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主要涵盖电力新能源、智慧矿山、数字城市、轨道交通等多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智能制造等多领域的全场景通信解决方案。 公司主要产品示例: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领域: (二)主要经营模式 1、 销售模式 公司所处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客户需要更多的服务与技术支持,公司在国内市场采取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鉴于公司下游应用领域存在客户或订单较为分散的情况,公司采取了全国性的营销服务网络布局,在国内深圳、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共设置了 21个办事处及服务网点。公司海外业务采用直销和代理商经销相结合的模式,海外代理商连接公司与海外终端客户,有助于公司深入了解当地客户需求、有效开拓当地市场。 公司组建了以客户为中心,融合业务市场、项目管理、各方案线、客户业务线、行业线及区域线的客户业务群,设置前台、中台的业务管理模式,聚焦战略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围绕端到端的核心环节,构建各项清晰的业务流程、客户管理流程等,全力开拓业务市场,助力客户创造价值。 2、 研发模式 公司依据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以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痛点、拓展行业应用为研究导向,注重新品研发与行业趋势、市场需求同频共振,依托“自主研发为主、委托研发与合作研发为辅”的模式开展研发工作,始终立足自主创新,适度借助外部先进技术、科研人才与信息优势,促进企业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推动“技术+市场”的双轮驱动发展,公司设置了以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为导向的产品业务群,围绕产品规划、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管理、技术平台开发等方面的管理,与客户业务群达成高度协同发展共识,共同实现技术创新与业务市场双向融合。 公司因势利导地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IPD产品研发体系。公司对研发流程进行严格管控和评审,从需求和概念阶段开始,历经六项关键技术评审过程。每个环节的流程设计均需经过自检、团队评审和专家评审三层把关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同时,公司通过自主研发项目与服务管理系统(PAS),将复杂流程数字化,不仅提升流程运行效率,还可追踪各环节过程,进一步严格控制产品设计质量。公司始终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确保各研发产线对产品负责,对市场负责,对客户负责,落实以科技创新和质量优先的源动力支撑公司技术与产品领先一步的方针,力求公司的技术与产品保持领先,真正实现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3、 采购模式 根据市场需求、历史数据及库存情况,公司定期向合格供应商采购芯片、光器件、接插件、阻容器件、壳体、线路板等原材料。鉴于公司产品存在小批量、多规格、交期短等特征,一方面,为了响应客户快速交货要求,公司对部分型号、规格的原材料进行适当储备;另一方面,对于部分供应紧缺或需要进口的原材料,由于采购周期相对较长,公司根据订单需求、历史数据及订单预测进行战略备货。 4、 生产模式 公司采取“自主生产+外协加工”的生产模式。自主生产包括程序烧录、后焊、半成品测试、组装、老化测试、成品测试、包装等核心环节。外协加工主要针对 PCBA,公司向外协厂商提供原材料,外协厂商进行SMT贴片、DIP插件后交付合格PCBA。公司的生产经营核心环节为软硬件研发设计;PCBA加工环节则属于较为成熟的生产环节,不涉及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公司根据生产计划、客户交期、产品技术要求、历史数据及订单情况等,结合长期合作客户情况,对于一些常规需求产品进行适当备货,包括以成品或模块化半成品方式进行生产备货。 为衔接交付计划、供应商开发、采购执行、品控生产、物流库存等业务链,公司组建了供应链管理委员会,主要聚焦战略规划,充分发挥有限资源,通过推动研发设计、市场订单、生产排程、采购测试、交付配送、客户回款等各业务节点同步做好预管理,以集成计划运作中枢,实现上下对齐、左右拉通的目的,提高研发、采购、生产、检测、销售、交付、回款等节点对订单的响应能力,力求实现运营管理更高效、管理决策更精准。 (三)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的发展阶段 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底座,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全面开启我国数字经济时代的“金钥匙”。工业互联网通过人、机、物、系统之间的数据连接与信息集成,驱动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变革,能够有力支撑产业体系优化升级、高效驱动工业科技创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水平,促进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印发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收官之年,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应用成效明显,工信部制定推广了钢铁、电子等十余个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指南,目前已累计遴选近600个试点示范应用标杆。 我国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已初具规模,后续将加快 5G工厂建设推广,促进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的广泛应用,重点以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创新突破为主攻方向,推进新型工业化。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工业互联网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站在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工信部将研究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破解制约工业互联网规模推广的痛点难点,加快建设覆盖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应用体系,完善新阶段发展顶层设计,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坚实的支撑,我国将迎来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2023年6月15日,根据2023工业互联网大会,我国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已涉及85%以上的工业大类,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2023年6月21日,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3年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围绕政策体系、基础设施、创新体系、融合应用、产业生态等方面提出11项重点行动,54项具体举措。 2023年 7月,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历经多年发展,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相比国外由头部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而言,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的发展还是由政策和补贴带动为主,市场需求推动为辅,并未实现完全的供需市场出清。国外企业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产品服务架构,而我国工业互联网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产品研发和完善、构筑生态的阶段,产品服务尚未进入成熟期,落地项目以渠道关系为主。目前国内工业互联网主要的需求仍来自于国央企、政府部门等,走的是自上而下的发展逻辑,底层需求市场有待释放,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2、基本特点 工业互联网需要工业通信技术、边缘计算、TSN、5G、数据分析、信息安全防护、人工智能等众多基础技术要素来实现。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力量,工业互联网具备六大特点。 数字化:将工业流程中的各种参数、数据、状态等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实现工业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可以大幅提高效率。 网络化:将各种设备、系统、工具、材料等通过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实现全要素、全过程、全系统的数字化连接,网络化是数字化基础。 智能化: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工业业务流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优化,实现工业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智能化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成本。 安全化:工业互联网一旦遭受攻击,不仅影响工业生产运行,甚至会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由于工业互联网所涉及的数据量庞大、涉及的设备和系统复杂,安全问题复杂且严峻。因此,需要采取多重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物理安全等。 服务化:将工业流程中的各种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集成和优化,形成一个高效的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生产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绿色化:工业互联网可以通过智能化、个性化和网络化等技术,实现对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从而实现绿色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3、主要技术门槛 工业互联网属于技术与人才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主要技术门槛体现在工业通信技术、边缘计算、TSN、5G、数据分析、信息安全防护、人工智能等众多基础技术要素上。 同时,由于工业互联网在不同行业的应用要求都有其独特之处,体现在工业互联网软硬件产品上则差异化更为明显,增加了工业互联网进入行业的适配性技术门槛。 此外,工业互联网体系构建复杂。一方面,工业互联网的落地要求云平台、软件应用、生产现场、工业设备等融洽对接,在软硬件功能、通信协议、设备接口等多个方面需形成一致的标准,实现IT与 OT融合;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的实现要求生产设备厂商、IT 设备及服务提供商、工业上下游企业等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单一主体难以推动工业互联网落地。所以,工业互联网不仅归属于技术范畴,更多的是产业生态协同,存在生态技术门槛。 (四)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业界少有的“工业互联网+行业”互联平台,在工业领域积累了20多年的工业通信产品及技术,核心竞争力保持行业领先。目前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慧矿山、轨道交通、电力新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行业,在工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公司客户涵盖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与中国中车、中国煤科、国家电网等工业龙头企业共创新业态新应用场景。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分别为7,439亿元、8,040亿元、9,100亿元、10,749亿元、12,415亿元,同比实际增长分别为 8.1%、13.2%、18.1%、15.5%,预计 2023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增速仍将保持 10%以上的增幅。近五年,公司业务发展增速大幅领先于工业互联网整体市场报告期内,公司产品技术体系覆盖《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网络、边缘计算、平台、 安全等四大核心,在 TSN、IPv6、工业 5G、WiFi6等下一代通信技术上保持领先,与中国信通院、 紫金山实验室、鹏城实验室联合牵头编写《TSN解决方案白皮书》,参与编制《5G全连接工厂建 设指导书》《TSN网络控制系统白皮书》《基于 TSN的端到端网络演算技术研究》等,进一步夯 实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同时,公司基于 20多年的工业积累,针对工业企业“快速低成本实现数 字化”的共性需求,逐步推进 HaaS工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及运维平台在智能制造细分行业的示范 性应用,让工业数字化变得更简单。 公司实行多行业布局战略,在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四大领域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报告期内,公司四大领域细分市场龙头地位稳固,多场景应用解决方案的丰富度大幅提升,在上述四大领域的高端市场份额得到提升,具体行业地位及变化情况如下。 1、智慧能源 (1)传统电力 传统电力是国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信息化是通过新一代信息及通信技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基础性功能进行补充,同时使其具有较高的信息化、自动化及交互性水平。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传统电力行业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该市场的可应用场景包含电厂自动化(火电/水电 DCS、辅控)、电网调度系统、变电站自动化、配网自动化、充电桩、电能量采集、五防、在线监测、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电力巡检机器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等,公司仍在不断深入挖掘传统电力数字化转型的新业态应用。 行业发展情况:2023年1月17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 2025年,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2023年7月11日,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2023年7月11日,南方电网通报,广东等五省区最高电力负荷达到2.272亿千瓦再次刷新纪录,预计今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将同比增加8,000万到1亿千瓦。当前,传统电力行业正面临着电力需求增长、能源结构变化以及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和气候问题,传统电力系统升级迫在眉睫。 (2)光伏 光伏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增量部分,近年来,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一直居全球首位。中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光伏行业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该市场的可应用场景包含分布式及集中式光伏监控管理、箱变监测、储能、周界监控系统等。光伏是公司近年来大力投入并有所成效的新兴领域,公司在光伏领域的应用从终端应用逐步往中游延展。 行业发展情况:2023年7月20日,在光伏行业 2023 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95GW-120GW上调至120GW-140GW,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 280GW-330GW上调至 305GW-350GW。我国光伏行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装机规模快速增长,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新增总装机容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上半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78.42GW,同比增长154%。 (3)风电 风力发电是当前广泛运用的清洁能源发电方式之一,风力发电主要通过利用风力发电机组直接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是当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风电行业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该市场的可应用场景包含风电监控、储能、风机消防、风场视频安防系统、风机振动监测系统、风场周界监控系统等。近年来公司在风电的远程监控运维等方面推出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得到市场验证及客户认可。 行业发展情况: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 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根据中电联预测,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预计2023年风电新增装机65GW,新增装机同比增长72%。 (4)新型储能 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是电力保供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而新型储能则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通过储能的规模化应用,电力系统由传统的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融合互动转变,从而实现电力的统筹协调,进一步解决电力供需不平衡等难题。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在储能电站并网、实时通信控制、储能系统集成化方面为客户提供智慧储能工业互联解决方案。 行业发展情况:新型储能,是指抽水蓄能以外的其他储能技术路线,其中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为主。《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3》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2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 10GW,达到 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 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141%。公开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国新型储能总功率将达到1.2亿千瓦,新型储能总投资规模将近9000亿元。 (5)智慧矿山 矿业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智慧矿山实现煤矿开拓、采掘、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最终能融合打通各部门各类型的数据,汇集在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上,实现海量多源数据的规模化实时处理,针对不同业务需求,选择不同数据模型,提供数据分析成果,形成服务于全矿的人工智能中枢,为进行科学有效的矿山管理提供决策辅助。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矿业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该市场的可应用场景包含煤矿、非煤矿山井下自动化、地面监控、尾矿库监测、矿山智能化、智慧矿山、井下六大系统、万兆网络改造、5G融合、智能化采掘系统、精准人员定位系统等。现阶段煤矿数字化初步完成,公司已在煤矿传统六大系统、新应用新业态等新老场景实现全面覆盖,市占率排前,随着煤矿下一步智能化的开展,公司研制的智能化软硬件将迎来大批量应用高峰。 行业发展情况:国家八部委政策要求到 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 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 2、智慧城市 (1)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是城市有序运转的有力支撑,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 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加强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保障安全、 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综合运输系统。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 该市场的可应用场景包含电子警察、治安卡口、交通诱导、市政道路监控、BRT、电子驾考、智 能公交、智能停车监控系统、智慧路灯系统等。公司新推出的智能行为识别分析预警系统、夜视 AI监控解决方案已得到市场初步验证,下一阶段有望铺开。 行业发展情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系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持续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推进国产化应用,国内厂商得到充足发展空间。根据赛文交通网统计数据,预计2023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722.5亿元。 (2)平安城市 平安城市是城市安全治理的关键,其核心内容是对公共安全类与社会治安管理类的大数据进行抓取和智能分析,实现事前智能预警、事中全面研判分析、协同管理及集成指挥,协助完成有效的决策与及时调度。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平安城市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该市场的可应用场景包含平安城市、园区监控、园区周界、海防/边防、雪亮工程、综治项目等。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初步完成,按照国家顶层规划,下一步将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公司拥有的一系列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大有可为。 行业发展情况:随着视频图像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平安城市解决方案的具体场景落地将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测算,预计 2023年我国平安城市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1,278亿元。 (3)综合管廊 城市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综合管廊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该市场的可应用场景包含综合管廊智能监控系统、地下城市综合管廊系统、智慧综合管廊系统、综合管廊自动化控制系统、共同沟(管道)、管廊视频监控系统、管廊无线网络系统、管廊无人定位系统等。公司是现代化综合管廊市场的通信系统龙头企业,当前综合管廊应用逐步从一、二线城市延展至三、四线城市,公司将充分分享该市场红利。 行业发展情况:根据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制定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综合管廊项目建设成本为每公里0.5亿元至1.7亿元,结合老旧管网改造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补欠账”,再叠加城市新区、工业园区等新增道路配建地下综合管廊需求,专家预估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 (4)智能网联 智能网联是城市智能化的新生力量,车联网与智能车有机联合,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智能网联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该市场的可应用场景包含车联网、低速无人车、高速无人车、车路协同、配送无人驾驶、港口无人驾驶、矿区无人驾驶、环卫无人驾驶、智慧农业无人驾驶、无人驾驶公交车、无人驾驶大巴、路侧单元、V2X等。公司在低速无人驾驶、无人公交车等领域已批量供货,并在车载确定性网络、车载多域控制器、车载网关等方面投入资源进行研制,有望乘上智能网联东风。 行业发展情况:赛迪顾问数据显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规模从 2019年的 1,656亿元预计增 长至2024年的13,12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50%。由中国通信学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 合编写的《车联网知识产权白皮书(2022年)》显示,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预计 2025年将超过 1.5万亿元人民币。 3、智慧交通 (1)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的核心基础设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 业结构调整,城市公共交通需求快速增长,我国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将继续稳步上升。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该市 场的可应用场景包含地铁、有轨、云轨、云巴、智轨、PIS、BAS、AFC、屏蔽门、门禁、CCTV、 ISCS、PSCADA、信号系统、通信系统、有轨电车运营综合控制系统、车载无线 WiFi系统等。公 司拥有全系列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解决方案,且在 PIS、AFC等多个细分领域市占率排前, 近年来公司应用TSN、5G、人工智能等工业互联网新技术在该市场拓展新应用场景,初见成效。 行业发展情况: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家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 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QY Research预 计中国城市轨道交通2027年将达到1,689.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8.58%。 (2)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我国的核心基础设施,在高速公路智能交通行业产业链中,高速公路建设投资方 作为业主(终端客户)处于主导地位,系统集成商根据业主制定的投资规模及设计方案进行设备 采购、软件开发、系统适配等工作,形成解决方案,以满足高速公路业主方对运营管理的需求, 同时向出行者提供可靠的智能交通服务。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高速公路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该市场的 可应用场景包含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监控、电力监控、情报板通信、桥梁健康监测、收费站、ETC、 服务区监控、高速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云联网、高速公路车路协同等。公司近年来投入研发资源 对高速公路产品进行集成化设计,从传统的设备供应商,转为联合生态打造系统级解决方案,有 望占得高速公路市场一席之地。 行业发展情况:《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高速公路建设目标:2.9w公里,预计投资:10w亿(每公里3,000w);《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国家高速公路6.1万公里。 4、智能制造 (1)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智能制造技术包括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和智能化四个层次。 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终端通信及设备(机器视觉、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ERP/MES/DCS等)、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智能制造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该市场的可应用场景包含电子、食品、汽车、家电、冶金、石化等领域的生产自动化系统、上下料系统、智能分拣系统、智能机器人系统、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设备资产维护系统、厂务管理系统、能效管理系统、智慧工厂、仓储自动化系统。公司联合智能制造生态伙伴推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可提供端到端安全自主可控的选型服务,为业主及集成商提供交钥匙工程。在智能制造市场,公司初步完成了从设备产品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变。随着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标杆项目 落地,公司有望为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发展贡献力量。 行业发展情况:《“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指出智能制造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近3万亿元人民币。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将保持 15%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速,到2026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8万亿元左右,整体来看,行业增长空间巨大。 (2)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指通过利用先进物联网技术,实现医护人员、医疗机构、患者、医疗设备信息化的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是民生福祉的创新高地。 公司应用情况:公司可以为智慧医疗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该市场的可应用场景包含智慧医院系统、智慧家庭健康系统、医院智能化系统、医院信息化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IS、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PACS、医院视频监控系统、医院环境监测系统、医院无线网络系统、5G智慧医疗应用、免疫分析系统、血液分析系统、生物反馈仪、影像应用、制药生产自动化系统、药品智能存储系统等。公司在该市场推出集约小巧高性能产品,已初步得到市场验证并得到客户的认可。 行业发展情况: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0智慧医疗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Frost & Sullivan在2022年发布的《医疗智能行业白皮书》显示,随着中国公共卫生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逐步完善,中国医疗产业正由1.0医疗信息化逐步发展为 3.0医疗智能化,其预计中国医疗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超过 1.1万亿元人民币。 二、 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 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深耕工业互联网领域二十余年,始终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力度,始终关注工业互联的技术前沿发展,下游客户行业应用发展趋势,积极拉动技术与产品革新改造,始终坚守品质取胜、创新为本、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由此依靠核心技术赢得市场、产品创新取得效益,凭借广泛的技术应用持续赋能下游行业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互联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电力及新能源、智慧矿山、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终端应用市场需求旺盛。面对行业的风口,公司积极布局技术研发,密切跟进行业需求并快速响应。 报告期内,公司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提升体现在系统架构的优越性、产品的安全性和实时性方面。同时,公司加大在时间敏感网络(TSN)、组态化边缘 AI、HaaS、超大功率POE等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并已有部分新产品应用于新行业,拓宽了产品的应用场景。 公司专注研发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均来源于自主研发。公司掌握的主要核心技术如下: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 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1)云边协同的AI中台 报告期内优化了中台可视化组态编程界面,拓展了国产化边缘 AI硬件平台的适配,目前中台可对接三个不同的边缘侧 AI硬件平台,其中两个为国产化芯片平台。同时优化拓展了边缘 AI运算设备和应用管理模块,当前可以实时查看边缘 AI运算设备的在线情况以及 CPU、内存、GPU/AI专用资源以及存储空间等资源的实时占用率,可以实时查看应用运行情况与日志。 优化了此前开发的AI业务平台,明确其定位为进行AI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业务中台。新增了组态化边缘AI应用开发功能。当前中台整合了AI应用的开发、部署与管理,提供了可视化无代码的AI应用开发工具。 首先,本中台可以使不具备边缘侧应用开发经验、不熟悉边缘侧 AI应用开发工具的人员也能够通过交互图形界面,直观地以流程图的形式搭建 AI应用。其次,该开发工具适配不同的 AI硬件平台,可以根据 AI应用最终部署的硬件平台,一键生成能够在该硬件上运行的程序,无需开发人员了解对应的开发工具库。此外,结合容器化技术,应用可以通过中台向边缘侧设备进行一键部署、实时管理、配置与更新。 中台可对接边缘侧应用,接收边缘侧应用上传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持久化,对于图像数据,中台还额外提供数据标注工具,可以在中台上完成 AI算法训练优化所需的数据筛选与标注工作,而后导出为训练数据集,支撑AI应用开发优化的全生命周期。 (2)边缘AI应用开发工具 报告期内拓展了工具对算法平台的覆盖,同时对 NVIDIA平台组件进行了重构。当前工具已覆盖市场应用最广泛的 NVIDIA平台,并且实现了对两个国产平台的适配,覆盖小算力和大算力产品,满足客户对国产化、不同算力等级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一款组态化的边缘AI应用开发工具三旺AIKit,提供组态化图形界面供用户搭建AI应用,实现 AI应用的无代码开发、一键编译和一键下发。该工具轻量化,用户无需安装学习边缘侧平台SDK,即可开发可适配多款边缘AI硬件平台的AI应用。工具中预置丰富的AI应用流程组件,支持多样化的 AI应用功能开发。应用容器化技术,通过 Docker实现 AI应用远程一键打包部署。同时,该工具支持远程应用参数配置,简化 AI应用安装调试流程。目前,该工具实现了对两个边缘侧AI硬件平台的覆盖。 (3)TSN(时间敏感网络)技术 新增Qch(Cyclic Queuing and Forwarding,循环排队与转发),Qch的实现机制与网络拓扑无关,可以保证在多设备组网,多业务流共存的场景下,不会增加算法的复杂度,可以根据端到端时延要求进行路径选择和网桥的配置,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解决了Qbv在复杂的网络和业务场景下,在TSN网络中有可能存在保障高优先级业务端到端传输的Qbv的可行调度的配置无解的问题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流量类型的增加,门控列表的表项资源紧张的问题。 (4)完成对多项通信技术的优化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对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思路作了进一步的改善,使得各模块间功能调试、升级、组合和拆分更灵活,并可支持多人协作开发和调试,互不干扰,提高了开发、测试效率;从而实现研发阶段的降本增效。在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公司优化了电磁兼容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网络风暴端口隔离等技术。在新行业产品开发方面,公司紧跟市场需求与最新技术路径,对大功率POE技术和车载以太网技术进行迭代。具体内容详见上表“公司掌握的主要核心技术”。 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3. 研发投入情况表 单位:元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 在研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