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派能科技(688063):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
原标题:派能科技: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88063 公司简称:派能科技 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半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五、风险因素”相关的内容。 三、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四、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五、 公司负责人韦在胜、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叶文举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徐玉兰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六、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无 七、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八、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描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性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九、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否 十、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否 十一、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二、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 4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6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0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31 第五节 环境与社会责任 ..................................................... 34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37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66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74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74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76
第一节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 公司基本情况
二、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三、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变更情况简介
四、 公司股票/存托凭证简况 (一)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五、 其他有关资料 □适用 √不适用 六、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二) 主要财务指标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5,695.81万元,同比增长37.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313.99万元,同比增长162.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7,121.62万元,同比增长153.06%;基本每股收益4.03元/股,同比增长137.06%;稀释每股收益4.03元/股,同比增长137.0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3.90元/股,同比增长128.07%。主要系: (1)2023年上半年,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下游企业去库等因素影响,户储市场增速阶段性放缓,但公司仍保持较强韧性,凭借技术先发优势,持续强化渠道优势和提高品牌壁垒,报告期内公司产品销售量同比增加。 (2)报告期内,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和外汇汇率波动带来汇兑损益的影响,公司盈利能力较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2023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8,458.12万元,同比增长764.78%,主要系本期营业收入增加、回款增加以及境外销售收入增加导致的出口退税增加所致。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1,353,517.93万元,同比增长67.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972,753.54万元,同比增长125.70%,主要原因系公司于2023年1月收到再融资募集资金,导致总资产、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增加。 七、 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适用 √不适用 八、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对公司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界定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以及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九、 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处行业情况 1.公司所处行业 公司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处于锂电池储能行业。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C制造业”之“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制造业”之“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之“C3841锂离子电池制造”。 根据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及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公司业务属于“新能源领域”之“高效储能”领域。 2.行业的发展情况 2023年上半年,全球储能市场整体呈现快速向上的发展态势。新型储能作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装备,外部发展环境日趋成熟,规模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3年 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KW/3580万KWh。2023年1-6月,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KW/1772万KWh,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报告期内,支撑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行业的管理体系蓝图初现,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奠定了宏观基础。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针对新型储能的科学配置和调度运用持续发力,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等政策规范,系统指导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相关规划工作,推动新型储能科学优先调度运用和参与电力市场。 (二)主营业务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储能电池系统提供商,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等环节以及通信基站、车载储能、移动储能等场景。 公司垂直整合产业链,是国内少数同时具备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储能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同时,公司产品应用多项智能化电池管理技术,实现将标准电池模块灵活组合形成复杂电池系统,可自动适配 5-1,500V不同等级各类电气环境和满足各种电压等级、功率及容量需求,并与全球主流储能变流器品牌实现兼容对接和即插即用。 公司产品还支持系统中任意模块的热替换和热扩容,可根据电池运行状态自动调整充放电功率,也可根据用户需求和使用策略自动设置系统参数。此外,公司还具备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支持为家庭、工商业、电网、通信基站和数据中心等各类场景打造一站式储能解决方案,使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三)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盈利模式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储能电池系统提供商,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销售储能电池系统及电芯获取收入和利润。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计划部门核算库存和需求,发起采购申请,采购申请审批后由采购计划部门在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发出采购订单。供应商物料到货后,由采购计划部门组织验收,质量部门对全部物料进行抽样检验,经检验合格后办理入库。 公司制定了供应商管理程序,建立了严格的合格供应商准入制度。供应商的选择由采购计划部门主导,多部门参与。在供应商筛选和评审阶段,由研究院、工艺部、质量部、生产部等共同参与,确保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交货期及其他供货指标满足公司的生产要求。 3.生产模式 公司计划部门每月根据实际销售订单及未来销售预测、交货期、产成品库存情况、原材料库存情况、产能及生产线负荷状况安排生产计划,下达生产指令。生产部严格按照生产计划组织生产,按照生产指令进行领料、生产、组装、测试、包装、入库等生产工序,完成生产计划。质量部门严格执行过程检验的制度流程,对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进行质量检验。 在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且供应商供应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严格控制原料库存。公司产品以自主生产为主,PCB贴片、线束加工等少量非核心工序环节采用外协方式完成。 列明的产品技术参数加工。外协加工产品批量供货前均需通过公司的严格检验,公司对委外加工产品的质量严格把关。 4.销售模式 储能电池系统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需要与储能变流器等其他部件集成为完整储能系统后提供给终端用户,因此存在相应的系统设计、集成及安装等环节。由于系统集成涉及的电气设备较多、专业性较强,因此一般由系统集成商对整个储能系统的设备进行选型,外购或自行生产储能变流器及其他电气设备后,匹配集成给下游的安装商,安装商在安装施工后最终交付终端用户。 公司设立国内营销部和国际营销部,分别负责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业务。对于境外市场,公司主要采取在各市场区域重点开发和维护大型优质客户的销售策略;对于境内市场,公司采取优先满足大客户需求,同时根据自身产能规划积极拓展其他客户的销售策略。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的主要客户群体为储能系统集成商。 公司基于自身产品定位寻找匹配客户,通常通过参加行业展会、潜在客户拜访、客户主动接洽及参与招投标等方式进行客户开发。公司是行业内拥有最全资质认证的储能厂商之一,在全球市场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和产品认可度,显著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推广效率。 公司与意向客户接洽后,首先评估客户需求,然后通过技术交流、样机测试以及客户实地考察等方式取得客户认可,部分客户还需要进行定制化产品开发。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后,公司将根据销售合同或订单提供相应的产品及售后服务。公司在销售过程中采取了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控制货款风险,货款结算方式以电汇即期、银行承兑汇票及信用证为主。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五)市场地位 公司在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中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2023年上半年,公司产品销售量为 1,386.17MWh,其中储能系统产品销售量为 1,374.04MWh。报告期内,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与良好的声誉获得了境内外各项知名认证与奖项,包括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组委会、储能国际峰会组委会、储能领跑者联盟颁发的“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储能电池供应商奖”、“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家庭储能供应商奖”、“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奖”、“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供应商”、“全球市场家用储能电池出货量 Top5”、“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供应商”、“全球市场储能电池出货量Top10”、“2022储能项目应用创新奖”等奖项,同时,公司获得国际权威调研机构EuPD Research评选的2023年度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市场“顶级光伏储能品牌”及欧洲“顶级储能品牌”,子公司扬州派能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创新技术和产品(新型面向用户侧高容量长寿命磷酸铁锂储能电池)”。 二、 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 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锂电池储能系统提供商,通过长期自主研发掌握磷酸铁锂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产品综合性能优异,具有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性高等技术优势,满足各种储能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 (1)公司产品安全可靠性高、循环寿命长、综合成本低,贴合电化学储能应用场景的核心需求 电化学储能的核心需求在于高安全、长寿命和低成本。公司的储能电池系统基于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可靠性、循环寿命及综合成本方面均优于三元锂电池,在技术路线上深耕磷酸铁锂领域,贴合储能应用场景需求,具备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可靠性。此外,公司专注锂电池储能应用超过 10年,通过长期自主研发掌握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产品综合性能优异,具有安全可靠性高、循环寿命长等突出优势。 在安全可靠性方面,公司产品采用高可靠性结构设计,配置高精度、智能化、高可靠性的电池管理系统,主要产品通过国际IEC、欧盟 CE、欧洲 VDE、美国 UL、澳洲CEC、日本 JIS、联合国 UN38.3等权威认证,产品品质在十余年的市场商用过程中得到广泛的检验。公司自主研发的储能电池管理系统以高可靠性安全控制算法为核心,采用高精度测量方案,响应速度在 10ms以内,测量精度超过 0.1%。此外,公司产品具备高环境可靠性,支持-40~60℃宽温工作,能适应高湿度、高盐雾、高海拔、强电磁干扰等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公司新一代储能系统适用于地震多发地区和车用或船用储能场景,支持地震8级抗震强度标准和车规级振动标准。 在循环寿命方面,公司基于高品质、长寿命的磷酸铁锂电池,在原有核心技术上继续深耕,不断提升电池系统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以及功率特性。此外,从机理层面深入研究耦合SEI膜增厚及负极析锂副反应的电池寿命衰减机理模型,研究电池老化衰减全阶段的电化学-热-力等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全生命周期使用规则自适应,界面自动修复技术、安全精准设计、全生命周期压力自适应、热蔓延抑制技术,同时研究电解液动态分布、组分变化、消耗速率及其原位实时监测技术,研究老化过程中电极/电解液界面的反应动力学表征技术;从材料配方层面研究预锂化、石墨颗粒复配、电解液复合锂盐配方、低阻抗稳定成膜添加剂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电池寿命和综合性能。基于历史实测数据和寿命仿真模型预测,公司长寿命电池循环寿命已超过 13,000次,2023年目标突破15,000次,使用寿命提升至20年。 基于公司高性能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打造的新一代储能系统,体积能量密度可达 140Wh/L,最大输出倍率2C,储能系统100%DoD循环寿命10,000次以上,日历寿命超过15年,主从式电池管理架构,测量精度可达 0.05%,整机循环能量效率超过 96%,系统功耗低于 0.1%,进一步降低了储能系统成本,产品各项性能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2)公司产品具有模块化设计和灵活配置的技术优势,支持为各类复杂应用场景打造一站式储能解决方案 储能应用场景复杂多样,各类应用场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又存在不同特征。尤其是家庭等用户侧储能,由于不同国家的电价政策和配套设施、不同家庭的发电设备和用电需求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储能产品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 公司的电池系统采用标准模块化设计,模块额定电压最大可达 800V,额定容量最大可达15KWh。同时,公司产品应用多项智能化管理技术,实现将标准电池模块灵活组合形成复杂电池系统,可自动适配各类电气环境和满足各种电压等级、功率及容量需求,并与全球主流储能变流器品牌实现兼容对接和即插即用。公司产品还支持系统中任意模块的热替换和热扩容,可根据电池运行状态自动调整充放电功率,也可根据用户需求和使用策略自动设置系统参数。此外,公司还具备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支持为家庭、工商业、电网、通信基站和数据中心等各类场景打造一站式储能解决方案,使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 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磷酸铁锂电池本征安全、被动安全和热失控预警算法等研发工作。基于电池热失控/电芯内部关键放热反应路径,电解液、材料、隔膜时序解析,展开了相关安全性电解液的开发。同时,在热蔓延抑制方面,开发模组热-气耦合模型、热蔓延气体及能量流动抑制技术,研发出了基于数字孪生主动安全技术,电池安全在线预警技术,同时搭建了先进热分析测试和仿真平台;同时,公司开发了正极补锂技术,通过优化补锂剂添加量、化成工艺、电解液配方等环节,解决核心产气问题;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并且使负极预存部分活性锂,改善电池的循环寿命。 报告期内,公司开发的长寿命大容量储能锂离子电池产品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并获得了国标认证。 报告期内,公司在聚阴离子、层状氧化物钠电体系持续深耕并取得关键性进展,钠离子电池产品已获得美国UL、国际IEC等权威认证,目前正加速实现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产品示范。 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3. 研发投入情况表 单位:元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报告期内,费用化研发投入21,882.73万元,同比增长68.78%,主要系公司加大研发项目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与革新、扩充研发团队规模,满足目前人员需求的同时提前做好部分人员储备,导致研发人员薪酬和原材料、测试认证等费用增加。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 在研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万元
5. 研发人员情况 单位:万元 币种:人民币
6. 其他说明 √适用 □不适用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626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4.95%,主要系公司在业务高速发展期,注重研发投入和创新,通过招聘优秀研发人才,在满足目前人员需求的同时提前做好部分人员储备,确保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公司提供良好的研发平台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并提供人才培养与系统化管理的平台,吸引了大批优秀研发人才的加入。 三、 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 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1.自主创新的研发技术 公司自成立以来即专注于储能电池系统领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掌握具有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子公司扬州派能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磷酸铁锂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创新领军企业、扬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扬州市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子公司昆山派能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 2023年 6月30日,公司拥有发明专利 42项,实用新型专利 250项,软件著作权 1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1项。公司将主要核心技术进行产业转化,形成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产品,具有安全可靠性高、循环寿命长以及模块化、智能化等技术优势。自成立以来,公司先后参与多项国家和地方重要科研项目,并作为组长单位参与起草《电力储能系统用二次锂离子单体电池和电池系统性能要求》和《电力储能系统用二次锂离子单体电池和电池系统安全要求》行业团体标准。报告期内,公司作为 17位专家组成员之一应邀参加强制性国家标准《电能储存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送审稿)审查会;参与制定《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安全测试标准及方法》《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酸锰铁锂》团体标准;全程参与钠离子电池行业标准、钠离子电池国家标准(预研)等标准化体系研究与建设活动。 公司具备良好的持续研发能力。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各类研发技术人员共626人,主要研发人员在锂电池、储能系统领域拥有 10年以上从业经验。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研发机构覆盖电芯、模组、电池系统及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具备全产业链研发能力。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公司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湖北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发,实现科研资源高效整合。公司持续重视研发投入,报告期内研发费用为21,882.73万元,同比增加68.78%,占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56%。 2.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综合服务 公司拥有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综合服务优势,是国内少数具备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及能量管理系统等储能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同时具备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设计能力的企业之一。公司产品线实现Wh级到MWh级无缝覆盖,并可通过集装箱系统扩展至百MWh,能够覆盖从家庭到工商业再到电网、大型新能源发电站等各种场景,为用户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公司的储能电池系统基于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高品质、长寿命、低成本磷酸铁锂电池,配置自主设计的高可靠、高精度、智能化电池管理系统,可实现软硬件系统的协同设计和性能优化,从而有效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及成本可控。此外,公司在向客户交付大型储能电池系统时,能够向客户提供与产品相配套的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当前国内外市场中储能系统尚未完全标准化,公司能够结合储能应用场景的电气环境和用户需求,将自身电池系统与其他设备进行选型匹配,为发电侧、电网侧、工商业等各类场景打造“一站式”储能解决方案,使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3.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产品安全认证 储能系统的评价指标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高效性、易操作维护性等方面。其中,安全性是其最重要的指标,是所有储能系统的评价基础。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电池安全、电气安全、功能安全、电磁兼容、运输安全、环保、并网接口保护等方面。当前,全球主要储能市场均颁布了相应的锂离子电池或储能系统标准,以确保进入其市场的储能产品安全合规。 严苛的安全标准及认证程序要求储能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高规格的生产制造能力。公司产品采用高可靠性结构设计,配置高可靠、高精度、智能化电池管理系统,主要产品通过国际IEC、欧盟CE、欧洲VDE、美国UL、澳洲CEC、日本JIS、联合国UN38.3等全球最主要的安全标准,工商业储能产品通过国家标准GB/T 36276、GB/T 34131。丰富的安全认证大幅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信赖度,为公司产品快速进入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4.优质的核心客户资源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和布局锂电储能业务的企业之一,长期以来专注于锂电储能领域,随着市场份额的稳定领先,服务客户能力的逐步增强,公司自主品牌出货量的绝对占比提升,公司品牌已经在储能市场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国外市场,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用储能领域,与英国最大光伏系统提供商Segen,德国领先的光储系统提供商Krannich,意大利储能领先的储能系统提供商 Energy等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在欧洲、非洲部分国家市场占有率极高,在巩固既有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美洲、亚太区域等家用储能市场。同时在保持家用储能优势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美洲、亚太区域和既有欧洲市场的电网级项目,为公司快速发展打下基础。 在国内市场,公司同时关注长期战略客户和发展型客户,公司的大容量储能电池系统已在国内工商业储能、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微电网储能等场景实现商用,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应用经验和优质客户资源。 报告期内,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与良好的声誉获得了境内外各项知名认证与奖项,包括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组委会、储能国际峰会组委会、储能领跑者联盟颁发的“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储能电池供应商奖”、“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家庭储能供应商奖”、“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奖”、“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供应商”、“全球市场家用储能电池出货量 Top5”、“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供应商”、“全球市场储能电池出货量 Top10”、“2022储能项目应用创新奖”等奖项,同时,公司获得国际权威调研机构EuPD Research评选的2023年度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市场“顶级光伏储能品牌”及欧洲“顶级储能品牌”,子公司扬州派能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创新技术和产品(新型面向用户侧高容量长寿命磷酸铁锂储能电池)”。 (二) 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适用 √不适用 四、 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在宏观环境变化、部分国家和地区补贴退坡、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下游企业去库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公司户用储能产品销售量增速出现阶段性放缓。同时,公司正处于产能扩张阶段,生产费用大幅增长。针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现状,公司及时做出应对策略,持续加强成本管控、优化成本配置,动态调整生产计划。同时,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功能迭代、生产工艺改进与设备效能提升等方法优化成本结构,增强公司整体竞争力,助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垂直整合优势,深化全球战略。在保持户用储能行业领先地位的同时,积极探索储能业务发展空间,拓宽产品领域,为公司业务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57亿元,同比增长37.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93亿元,同比增长162.91%。 1.持续拓展市场和应用领域,深化全球化发展战略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深化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重要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展会。根据国际权威统计机构标普全球(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的统计数据,2022年公司自主品牌户用储能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取得了第一名的瞩目成绩,标志着公司在全球户用储能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为后续更大规模的产能释放做好充分准备。 在国际市场,公司在巩固既有优势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其他区域和其他细分市场。家用储能产品及基于同款电芯的船用电池均已通过日本JET认证,为未来市场拓展打下良好基础;公司钠离子电池产品通过德国莱茵TüV集团相关认证并已经与众多客户达成测试意向,为不同技术路线的储能应用做好技术铺垫;针对美国市场的储能相关定制产品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稳步提升美国市场份额增加竞争优势;亚非拉市场工商业储能产品拓展取得倍增成果,为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为进一步深化公司全球战略布局,推动海外业务发展,公司积极构建海外本地化销售服务体系,强化海外本地化运营能力,目前已经完成欧美子公司架构的初步搭建。报告期内,公司与重要客户 Energy签订《合资协议》,构建欧洲本地生产制造能力,为未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和抵御地缘政治风险做好准备。 在国内市场,公司在工商业储能、微电网、离网储能、光储充、通信储能、新能源配套储能、便携式储能等领域持续拓展,同时面对国内日益兴起的工商业储能市场,公司推出基于长寿命大容量铝壳储能电池的一体化储能系统,该产品集成化程度高、部署方便快捷,在工商业储能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公司将在保持家用储能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逐步加强在工商业储能、电网侧、新能源发电侧以及独立储能等不同储能应用领域的市场开拓力度。 2.持续强化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产品快速迭代新版本,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报告期内,在新工艺技术和前沿机理研究方面,公司持续开发了先进叠片技术、电池活化策略、梯度孔隙设计、原位膨胀力、高效匀浆分散系统、负极多层涂布、厚电极垂直均匀分散、极片水分在线监测、铝壳电芯内凹负压化成等工艺技术,持续优化正极补锂技术、电池寿命衰减预测模型、电池膨胀原位分析等技术,并将创新技术应用于量产产品,实现了当前产品升级迭代。 在体系平台设计方面,采用正负极动力学匹配技术、负极膨胀抑制技术、孔隙搭配技术、界面自修复技术、活性锂缓释技术、锂源补充技术、活性锂微耗技术、电解液静态自调节技术等八项技术,从材料选型、极片设计、工艺优化到极芯设计,多角度全方位,构建电池的体系设计基准。 (2)布局新的储能电池技术、储能应用场景 报告期内,在产品开发方面,公司在保持产品具备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优点的同时,分别从热失控反应时序调控、优化全生命周期使用规则、电化学-热-力多物理场耦合、新型电池结构、新型储能电池材料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持续开展功率型磷酸铁锂储能电池、长寿命大容量铝壳储能电池、磷酸铁锰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项目的研发工作。报告期内,公司根据电力储能与工商业储能未来发展趋势,定义并研制新一代长寿命大容量铝壳储能电池,完成了样件的开发;开发出磷酸盐锰系储能产品,循环寿命与安全性均满足储能场景要求,较磷酸铁锂储能产品更具成本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在聚阴离子与层状氧化物两大钠电体系上进行技术、工艺的持续研发,储能电池产品取得了德国莱茵TüV集团颁发的全球首张钠离子电池认证证书,并成功实现量产商用。 3.积极布局产能,提升规模化效应 报告期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募投项目“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生产基地项目”与“2GWh锂电池高效储能生产项目”均已于2023年上半年完成结项。2022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项目“派能科技10GWh锂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第一期建设计划和“派能科技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已完成主体厂房建筑建设工作。公司全资子公司扬州派能于仪征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派能科技1GWh钠离子电池项目”建设工作同步推进中。 4.持续降耗增效,加强成本管控力 报告期内,针对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公司通过高效协调供应链各环节实现快速响应,紧跟市场动态及时调整采销策略,降低从原材料到电芯及系统成品交付各环节的库存,减少存货跌价损失;根据原材料价格变化及时调整原料结构,优化公司采购方案,有效控制采购成本,降低主要原材料波动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五、 风险因素 √适用 □不适用 (一)核心竞争力风险 1.研发失败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支出为 21,882.73万元,同比增加 68.78%。公司高度重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未来预计仍将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力度。如果未来公司相关研发项目失败,或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或相关研发项目不能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电化学储能行业技术发展速度快,如果未来公司不能及时研发并掌握相关技术,适时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将对公司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行业技术路线变化的风险 近年来,锂电池在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中的应用占比保持在 90%以上,占据主导地位。当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锂电池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其中,按照正极材料的类型可以分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等;按照电池的封装方式和形状可以分为软包、方形和圆柱电池等。未来,储能锂电池技术将继续围绕高安全、长寿命和低成本的目标持续发展。 目前公司的储能电池系统主要基于软包磷酸铁锂电池,如果未来储能锂电池的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软包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寿命和成本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可能对软包磷酸铁锂电池的下游需求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公司再融资募投项目将布局方形铝壳磷酸铁锂电池,如果公司相关新产品未能顺应最新技术趋势,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3.产品技术迭代风险 近年来,电化学储能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持续提升,电池安全性、循环寿命、充放电效率等性能持续改进。但是,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水平及制造成本仍未能完全满足储能行业发展的需求,相关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仍在积极开展下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研究,包括固态锂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如果未来电化学储能技术发生突破性变革,使储能行业使用的电池类型发生迭代,而公司未能及时掌握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相关产品,则可能会对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4.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锂电储能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的先进性。核心技术人员对于锂电池储能企业保持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并进而提升自身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期内,公司存在技术人员离职的情况,未来不排除有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可能性。如果未来发生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可能对公司的技术研发产生不利影响。 5.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锂电储能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对于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公司通过与员工签署保密协议、申请专利、加强内部保密管理等方式,防止核心技术泄密。 但是,若公司员工出现违约,或者公司核心技术保密方式失效,则公司将面临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二)经营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 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公司市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如果未来国内和国际经济放缓或衰退,可能导致市场需求增速下降甚至下滑,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2.产业政策变化风险 近年来,全球各国对发展储能颇为重视,相继出台了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包括支持储能技术的发展、开展储能项目示范、储能安装补贴、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以及建立和完善涉及储能的法律法规等,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电化学储能产业的商业化、规模化发展。 报告期内,意大利下调针对户用光伏及储能税收减免政策幅度,现行针对户用光伏和储能系统总投资110%的税收减免,新政策下调后针对户用光伏和储能系统税收减免额度降至90%,2024至2025年进一步退坡至70%/65%,并进一步设置家庭人均收入门槛。同时,补贴政策在实际执行中,能否按照税收优惠政策获得全部税收减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如果未来全球储能相关产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储能安装补贴政策到期或提前终止等,可能会对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