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通科技(688208):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申报稿)
原标题:道通科技: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申报稿) 股票简称:道通科技 股票代码:688208 深圳市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松坪山社区高新北六道 36号彩虹科技大楼二层) 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股股票 募集说明书 (申报稿) 保荐人(主承销商) 声 明 本公司及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募集说明书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保证募集说明书中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本次发行所作的任何决定或意见,均不表明其对申请文件及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作出保证,也不表明其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投资价值或者对投资者的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任何与之相反的声明均属虚假不实陈述。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证券依法发行后,发行人经营与收益的变化,由发行人自行负责。投资者自主判断发行人的投资价值,自主作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证券依法发行后因发行人经营与收益变化或者证券价格变动引致的投资风险。 重大事项提示 公司特别提请投资者注意,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务必仔细阅读本募集说明书正文内容,并特别关注以下重要事项。 一、关于公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规模 公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80,610.91万元(含本数)。 本次发行的股票数量按照募集资金总额除以发行价格确定,同时本次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 10%,即本次发行不超过4,518.7233万股,最终发行数量上限以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的发行数量上限为准。 在前述范围内,最终发行数量由董事会根据股东大会的授权结合最终发行价格与保荐人(主承销商)协商确定。 若公司股票在董事会决议日至发行日期间有送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除权事项,以及其他事项导致公司总股本发生变化的,则本次发行数量上限将进行相应调整。 若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份总数因监管政策变化或根据发行注册文件的要求予以变化或调减的,则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份总数及募集资金总额届时将相应变化或调减。 二、特别风险提示 (一)经营风险 1、境外经营风险 公司长期以来均主要向海外客户销售产品,2020年、2021年、2022年和 2023年 1-3月,公司来源于中国境外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137,939.92万元、198,327.31万元、208,186.20万元和 67,371.28万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88.31%、89.16%、93.39%和 96.84%,其中来自北美地区的占比分别为44.64%、47.09%、46.56%和 54.68%,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北美市场的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境外销售已遍及全球超过 7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公司也在北美、欧洲等主要地区设立了海外分支机构。如未来我国与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双边关系发生变化,或者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行业和对外贸易政策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日常经营和盈利状况将受到较大不利影响。 尤其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范围和关税征收力度。另如未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对公司产品设置其他贸易壁垒,且公司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影响,将导致公司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下降,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公司有少部分原材料的原产地位于美国或属于美国品牌,若后续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为预防市场波动,公司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备货,从而可能导致原材料增加和相关资金占用上升。此外,若在本次贸易摩擦中出现我国对上述原材料的进口关税税率提高,且公司未能及时寻求替代原材料,则公司的营业成本将会有所提高,从而压缩公司的利润空间,对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市场竞争风险 汽车诊断分析业务系公司目前的核心业务。公司业务以出口为主,在北美、欧洲等主要海外市场,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博世公司、Snap-on、元征科技等已在汽车诊断分析行业长期经营,具有较大资产规模和较久品牌认知度。同时公司在积极开拓国内业务,国内市场目前主要竞争对手为元征科技。 随着国内外汽车后市场的发展亦可能吸引更多的竞争者加入,预期未来行业竞争会加剧。如公司不能充分发挥和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特别是产品技术优势,随着竞争加剧,则有可能导致公司市场份额的下降、公司产品和服务价格下降,从而导致公司该项业务的毛利率和盈利能力的下降。 3、公司业务和资产规模扩张引致的风险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资产总额分别为 317,500.63万元、420,142.56万元、523,354.52万元和 546,667.48万元,资产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公司主营业务各产品和服务均保持快速成长、收入规模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156,195.13万元、222,433.12万元、222,931.02万元和 69,566.62万元。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公司的生产能力、业务规模、资产规模、员工数量等方面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将给公司的研发、销售、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的管理层素质、管理能力不能适应规模迅速扩张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及时调整和完善,将会影响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4、原材料供给的风险 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为 IC芯片、电阻电容、PCB电路板、二极管、三极管、液晶显示屏等。总体来看公司所需原材料相关行业的供应商数量多,供给充分,但 IC芯片、液晶显示屏等主要消费电子元器件的更新升级速度较快,随着产品代际更迭,原有型号产品可能由于减产、停产而出现供应不足。由于该等主要原材料直接影响公司的产品设计方案,公司需根据该等主要原材料相应地更改产品设计,如公司未能及时作出应对调整或找到替代性方案,可能导致阶段性出现该等原材料供给不足,进而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公司产品目前使用的 IC和电子元器件部分通过进口,且 2020年开始全球供应链尤其是半导体行业面临诸多挑战。报告期内公司 IC芯片采购金额分别为 16,097.41万元、44,259.97万元、11,848.72万元和 1,310.70万元。若中美贸易摩擦、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出现极端情况导致部分材料、特别是关键芯片采购周期变长、价格剧烈波动或无法顺利进口,且公司未能合理调整生产销售安排、及时采取调整产品设计、寻找替代性方案或者将采购生产转移至境外等措施进行有效应对,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二)财务风险 1、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产品以出口为主,报告期内公司来源于中国境外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7,939.92万元、198,327.31万元、208,186.20万元和 67,371.28万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88.31%、89.16%、93.39%和 96.84%。境外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较高,境外销售结算货币主要为美元、欧元,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的汇率波动会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2、存货规模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净额分别为 44,298.56万元、96,720.20万元、114,153.32万元和 126,592.21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 16.83%、36.13%、32.18%和 32.93%。报告期内,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 1.41、1.35、0.92和 0.24。 若未来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或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公司存货将面临跌价损失风险。 3、出口退税政策变动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以出口销售为主,出口产品税收实行“免、抵、退”政策。如果未来主要产品出口退税率降低,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公司存在出口退税率波动风险。 4、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64.30%、57.65%、57.01%和 58.39%,总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产品价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关主要因素包括但不限于:①同一产品价格随着时间推移,受到下游客户的价格压力会缓慢下滑;②持续推出盈利能力较强的新产品,有利于改善公司收入结构,维持较好价格水平;③行业竞争情况和公司竞争策略会影响整体的价格水平;④汇率变动对公司以本位币计量的价格会产生影响。因此,产品价格受上述因素影响存在波动风险。此外,产品生产成本主要受原材料市场价格、劳动力成本、业务规模和生产效率的影响,中长期看产品生产成本呈下降趋势,但短期可能仍存在一定波动。 总体来看,未来如影响公司产品价格和成本的相关因素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导致公司产品价格下降较多,或成本上升较快,则公司毛利率存在下滑的风险。 5、公司经营业绩下滑风险 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和 2023年 1-3月,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7,777.51万元、225,371.27万元、226,555.52万元和 70,628.17万元,净利润分别 43,305.97万元、43,873.62万元、8,160.94万元和 6,348.97万元。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226,555.52万元,同比上升 0.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03.33万元,同比下降 76.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期性波动、行业市场竞争情况、市场需求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公司面临业绩下滑的风险。 (三)知识产权纠纷的风险 随着公司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市场竞争对手或其他主体出于各种目的而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可能难以完全避免。公司与 Snap-on、Orange Electronics Co. Ltd.及元征科技目前存在知识产权相关的诉讼纠纷,目前均未结案。 由于知识产权的排查、申请、授权、协商和判定较为复杂,如公司未能妥善处理各类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及纠纷,并在未来潜在的知识产权诉讼中败诉,可能导致公司赔偿损失、支付高额律师费、专利许可费、产品停止生产销售等不利后果,该等情形如果发生可能会给公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四)募投项目风险 1、募投项目产能过剩及预期效益无法实现风险 公司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选择是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做出的,投入后将会进一步优化公司产品结构。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可能会根据竞争对手的发展、产品价格的变动、市场容量的变化等发生调整,建设计划能否按时完成、项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市场需求增速低于预期或公司市场开拓不力,可能存在产能过剩及预期效益无法实现的风险。 2、募投项目海外投资的相关风险 公司本次募投项目中的“美国新能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选址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美国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商业环境、劳资矛盾及文化特征等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异,美国生产基地在设立及运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管理、运营和市场风险,若美国当地的土地管理、环保、税务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发生变化,或境外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发行人将面临募投项目无法在计划时间内建设完成,以及项目建成后效益不达预期的风险。 目 录 声 明........................................................................................................................................ 2 重大事项提示 ........................................................................................................................... 3 一、关于公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规模 ............................................................. 3 二、特别风险提示 ............................................................................................................. 3 目 录........................................................................................................................................ 8 释 义...................................................................................................................................... 11 第一节 发行人基本情况 ....................................................................................................... 15 一、发行人基本情况 ....................................................................................................... 15 二、股权结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 ............................................................... 15 三、公司所处行业的主要特点及行业竞争情况 ........................................................... 17 四、公司主要业务模式、产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 ....................................................... 40 五、公司现有业务发展安排及未来发展战略 ............................................................... 49 六、截至最近一期末,不存在金额较大的财务性投资的基本情况 ........................... 52 七、公司科技创新水平以及保持科技创新能力的机制和措施 ................................... 54 八、同业竞争 ................................................................................................................... 59 第二节 本次证券发行概要 ................................................................................................... 61 一、本次发行的背景和目的 ........................................................................................... 61 二、发行对象及与发行人的关系 ................................................................................... 65 三、发行证券的价格或定价方式、发行数量、限售期 ............................................... 66 四、募集资金金额及投向 ............................................................................................... 68 五、本次发行是否构成关联交易 ................................................................................... 69 六、本次发行是否将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 ........................................................... 69 七、本次发行方案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以及尚需呈报批准的程序 ........... 69 第三节 董事会关于本次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 ....................................................... 70 一、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 70 二、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 ....................................................................... 70 三、募投项目经济效益预测 ........................................................................................... 82 四、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涉及立项、土地、环保等有关审批、批准或备案事项的进展、尚需履行的程序及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 83 五、募集资金用于扩大既有业务的、拓展新业务的情形 ........................................... 84 六、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的情况 ............................................................................... 88 七、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情况 ....................................................................... 88 八、本次募集资金投资于科技创新领域的主营业务的说明以及募投项目实施促进公司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方式 ............................................................................... 89 九、本次发行满足“两符合”和不涉及“四重大” ........................................................... 91 十、本次发行符合“理性融资,合理确定融资规模”的规定 ....................................... 92 第四节 董事会关于本次发行对公司影响的讨论与分析 ................................................... 94 一、本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的业务及资产的变动或整合计划 ........................... 94 二、本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变化 ................................................... 94 三、本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与发行对象及发行对象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从事的业务存在同业竞争或潜在同业竞争的情况 ............................................... 94 四、本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与发行对象及发行对象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可能存在的关联交易的情况 ................................................................................... 95 五、本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科研创新能力的变化 ............................................... 95 第五节 历次募集资金运用 ................................................................................................... 96 一、最近五年内募集资金运用的基本情况 ................................................................... 96 二、前次募集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 ............................................................................... 98 三、前次募集资金使用对发行人科技创新的作用 ..................................................... 104 四、会计师事务所对前次募集资金运用所出具的专项报告结论 ............................. 105 第六节 与本次发行相关的风险因素 ................................................................................. 106 一、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经营稳定性及未来发展可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因素 ..................................................................................................................................... 106 二、可能导致本次发行失败或募集资金不足的因素 ................................................. 110 三、对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过程或实施效果可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因素 ......... 111 第七节 与本次发行相关的声明 ......................................................................................... 113 一、发行人及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声明 ................................................. 113 二、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声明 ..................................................................... 120 三、保荐人(主承销商)声明 ..................................................................................... 121 四、律师事务所声明 ..................................................................................................... 124 五、审计机构声明 ......................................................................................................... 125 六、发行人董事会声明 ................................................................................................. 126 释 义 在本募集说明书中,除非另有说明,下列简称具有如下含义:
第一节 发行人基本情况 一、发行人基本情况
二、股权结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 (一)股权结构 截至 2023年 3月 31日,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如下:
(二)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情况 1、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李红京先生直接持有公司股份 173,091,60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38.31%,通过道合通泰间接持有公司 2,924,998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65%,通过浙江海宁嘉慧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公司 289,09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06%,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公司 176,305,695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39.02%。且李红京长期担任公司的董事、总经理,能够对公司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李红京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报告期内,公司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 2、其他持有发行人 5%以上股份的主要股东情况 截至 2023年 3月 31日,除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外,不存在持有发行人 5%以上股份的主要股东(含一致行动人)。 (三)违法行为、资本市场失信惩戒相关信息核查 经核查,发行人及相关人员不存在下列情形: 1、发行人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最近三年未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最近一年也未受到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 2、发行人或者其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未因涉嫌犯罪正在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涉嫌违法违规正在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3、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三年不存在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或者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大违法行为; 4、发行人最近三年不存在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违法行为。 (四)最近三年的处罚情况 截至本募集说明书签署日,发行人最近三年不存在重大行政处罚。 三、公司所处行业的主要特点及行业竞争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汽车智能诊断、检测分析系统及汽车电子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产品主销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 7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专业的新能源汽车智慧充电综合解决方案、汽车智能诊断和检测、TPMS和ADAS产品及相关软件云服务综合方案提供商。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 (一)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1、行业主管部门 公司所处行业主管部门为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该部门主要职责为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行业发展规划,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等,对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汽车智能诊断、检测和新能源汽车智慧充电综合解决方案的下游目标行业即汽车业,其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负责制定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和相关行业的规定及国家标准等。 汽车行业自律性组织为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能是开展行业调查、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修订行业的专业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协助政府协调行业内外的关系、组织行业内外的信息交流等。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和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构成了汽车后市场行业的管理体系,各汽车诊断、检测企业在主管部门的产业宏观调控和行业协会自律规范的约束下,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主承担市场风险。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成立于 2015年 10月,是国家充电基础设施的行业组织,主要负责促进充电设施不同企业间的跨领域协同,为政府推动充电设施发展和有效管控提供支撑服务,由国内主要电动汽车制造商、电网企业、通讯服务商、充电设备制造商、充电运营服务商、第三方机构、相关社团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指导单位为国家能源局。 2、最近三年监管政策的变化 (1)汽车智能诊断、检测行业 最近三年,对行业影响较大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如下:
最近三年,对行业影响较大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如下:
1、汽车后市场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1)全球汽车后市场发展概况 汽车智能诊断、检测行业主要属于汽车后市场的大行业范畴,主要服务于汽车维修和零配件。 汽车后市场即 AM(After Market),指汽车整车销售以后的各类市场,包含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与汽车有关的费用,狭义上包含维修、保养、零配件、美容、改装、油品、租赁、保险、广告、装潢等内容,同时广义也涵盖驾校、停车场、车友俱乐部、救援系统、交通信息服务、二手车等方面。 从全球市场来看,汽车数量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截至 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为 15.91亿辆,相比 2015年增加了 3.03亿辆。全球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也使汽车维修保养需求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全球汽车后市场的稳步增长。 根据德勤发布的《2020中国汽车后市场白皮书》,202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将达到 1.7万亿。国内车龄的老化将进一步加速其从 4S店体系流失,利好第三方维保行业发展。车龄的增长一方面将直接带来更多的维保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车龄突破质保期限,消费者对 4S店体系的依赖性也会逐步降低,更多转向独立后市场服务方,为整体后市场尤其是独立后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的汽车后市场迅速发展,成为未来几年全球汽车后市场主要的增长点。 汽车后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汽车保有量和车龄存在直接联系,保有量的增加和车龄的增长均能带来汽车后市场规模的提升,这为汽车智能诊断、检测产品市场的目前扩张和未来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全球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增长有几大驱动因素:(1)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根据 OICA数据,2015年至 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呈稳步增长态势,截至 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为 15.91亿辆,假设 2020年至 2022年保持 3%的增速,则至 2022年全球汽车保有量达 16.87亿辆,汽车后市场规模也相应扩大;(2)汽车平均车龄增加,随着汽车平均车龄的增加,花费在这些汽车上的维修和保养的费用也会相应提高;(3)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升带动服务的智能化、多样化,也是汽车后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随着智能化在汽车产业应用逐渐扩大,根据 Statista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 2,351亿美元。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 2025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达 3,186亿美元。 (2)美国、欧洲汽车后市场发展概况 美国汽车市场起步较早、车龄较长,现阶段维修、保养等需求更高。根据 IHS Markit的数据,美国轻型汽车平均车龄近年持续增长,由 2002年的平均 9.6年上升至 2022年的 12.5年,而欧洲汽车市场的发展阶段与结构特征与美国市场较为接近,平均车龄也较高。未来,随着汽车平均车龄的增加及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花费在这些汽车上的维修和保养费用也将不断增加。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后市场主要以第三方独立机构为参与者,经过多年的创新升级,其汽车维修诊断产品的性能和技术逐渐成熟,可以提供覆盖各个汽车品牌维修诊断的服务。 目前,美国汽车后市场在全球各国范围内最大、最成熟,其专业化、标准化、细分化的流程体系保障其质量体系的完善,产品的质量和机构的服务标准在消费者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提升。根据美国 Automotive Aftermarket Network测算,美国汽车后市场规模 2021年为 4,200亿美元,预计在 2024年达到 4,770亿美元。此外,截至 2021年底美国仍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国家,同时总汽车保有量保持了稳步向上的趋势,因此美国汽车维修服务诊断市场总规模增长相当稳定。 欧洲汽车后市场的发展阶段与美国相近,总体来看欧洲市场规模较美国而言 更为庞大,但由于其市场参与者较多,分布较为分散导致诊断产品市场集中度不 高,没有出现行业主导企业,诊断产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美欧地区汽车保有量大、车龄持续上升,完善的法规确定了严格的车载诊断 系统,带动汽修业态整合及车辆电子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提升,促使美欧地区汽车 诊断分析产品市场的持续增长。 (3)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汽车销量增长强势,已连续多年成为全 球汽车销量第一大市场,并在保有量上接近美国,汽车后市场空间巨大。根据公 安部数据,截至 2022年 12月,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 3.19亿辆,千人保有量持 续提高,但仍远低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 汽车市场的渗透率较低,随着经济发展,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保有量与平均车 龄的增长,带动汽车后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2015年至 2022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亿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此外,我国汽车平均车龄也在不断增加。一般车辆进入维修期的车龄是 3~3.5年,汽车平均车龄的增长为汽车后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2010年以来,我国在用车车龄持续增长,随着中国汽车平均车龄不断增长并已进入维修期,未来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将迎来持续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计算,2021年中国平均车龄达 6.5年。车龄的增长一方面将直接带来更多的维修保养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车龄突破 4S店质保期限,消费者对 4S店体系的依赖性降低,转向第三方独立机构购买维保服务的意愿增强,为独立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基于德勤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后市场维保市场规模约为 1.42万亿元,在 2025年将达 1.74万亿元。 目前我国第三方维保市场仍存有完善改进的空间。由于我国汽车诊断分析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行业缺少规范性、行业协会缺乏权威性、相关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对于汽车零配件、服务体系、维修技术等方面的行业化标准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成为了第三方维保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阻碍;同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量的从业人员缺乏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管理和经营的意识和能力,导致整体市场缺乏数字化技术产品的研发;此外,行业的人才培养制度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以传统的“学徒模式”进行培养,准入门槛较低,而国内高校大量科班出身的人才未进入行业内,人才流失率较高限制了行业的提升空间和创新研究能力。 相比于北美成熟的汽车诊断分析市场,我国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及市场化水平仍较低,市场潜力有待大力挖掘,基于我国汽修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及可观的基础需求量角度来看,未来我国汽车故障诊断设备、软件、服务和数据市场发展将逐步达到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成熟市场水平。 综合来看,未来我国汽车后市场将会逐步向规范化、数字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流程化、体系化的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整体行业的集中度和工作效率随之提升,也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汽车后市场内企业的运营能力和扩张能力。而随着汽车维修保养技术的发展,行业对技术和服务人员水平要求将越来越高,各机构将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引进高质量科技型人才,有利于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4)汽车后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 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速走向规模化商用,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加快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未来汽车及汽车后市场产业将形成以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化为载体创新驱动的商业模式,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重构全价值链。汽车产业新三化的发展,给汽车后市场诊断、检测领域带来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汽车后市场数字化升级和产业互联,电动化趋势要求汽车智能综合诊断产品对燃油车动力系统的覆盖扩展到电动化时代下的电机、电控及电池系统的覆盖,智能化趋势下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在降低汽车碰撞维修频率的同时又大幅增加了对各种智能传感器的维修和替换需求。 ①智能化趋势提高电子零部件比例,综合性功能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升 汽车电子是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总称,电子控制系统是利用半导体等芯片,通过和汽车机械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汽车的各个子系统进行控制,是保证汽车完成基本行驶功能不可或缺的控制单元,具体分为动力控制系统、底盘与安全控制、车身电子等;车载电子装置是利用单独的电子设备,独自承担并实现其功能,对车辆的行驶性能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主要用于提升汽车舒适和便利性,具体可分为信息系统、导航系统和娱乐系统等。汽车电子提高了车辆的综合性能,使汽车从代步工具成为同时具有交通、娱乐、办公和通讯多种功能的综合平台。 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在汽车上的广泛使用促使现代汽车技术更加智能化,“人、车、环境”之间的智能协调与互动愈发频繁。 汽车控制系统智能化体现在能够主动协助驾驶员实时感知、判断决策、操控执行上,其中“感知能力”的获取依赖于传感器和互联网提供的驾驶环境信息,电控单元通过算法软件处理传感器信号,分析判断驾驶员的动作意图,分析车辆自身状态和驾驶环境,最终发出控制指令,执行层根据控制器的指令协助驾驶员操控汽车。汽车电子智能化这一趋势在自动驾驶系统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智能汽车较为成熟的和可预期的功能和系统主要是包括智能驾驶系统、生活服务系统、安全防护系统、位置服务系统以及用车服务系统等。根据《2022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数据,预计到 2025年,中国 L2及以上智能汽车而销量破千万辆。从行业增速来看,根据前瞻研究院和 IDC数据显示,未来到2025年智能汽车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会达到 15%。而据 IHS Markit预计,到2022年,具有联网功能的新车销量将达到 9,800万辆,市场占比达 94%;到 2035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销量将超过 1,000万辆,未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汽车电子智能化水平快速提高,主要包括 EMS(发动机管理系统)、TPMS、ABS、ADAS、安全气囊、车载音响和防盗系统等领域,相关设备的装配率快速提高。 ②网联化趋势衍生出快捷便利化的新服务需求 汽车的网联化,或称车联网,相关网联技术将推动汽车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和竞争格局的全面重塑,汽车将超越交通工具的属性,成为内容、服务的载体。 对于中国市场,从政策、环境、市场接受程度、自主技术发展程度来看,自动驾驶技术与出行云服务可能成为中国在汽车科技领域迅速赶超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电子系统在汽车上不断应用促使汽车电子技术功能日益强大的同时,也导致了汽车电子系统的日益复杂化,车载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共享和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协调变得愈发重要。利用总线技术将汽车中各种电控单元、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等联接起来构成汽车内部局域网,各子处理机独立运行,控制改善汽车某一方面的性能,同时也为其他电子装置提供数据服务,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汽车网络总线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实现数据间的快速交换与高可靠性,进一步降低成本,网联化在车载信息娱乐及网联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比如 HUD依托车载信息系统共享的导航信息在前车窗中成像等。 网联化让汽车成为一个网络系统,使得维修进入可预测范围。一系列传感器和互联网服务提供了众多功能,例如路线跟踪、事故和故障辅助功能、经销商搜索、车辆状态信息等。对于后市场参与者,网联性程度增强,将帮助他们与客户建立更为紧密和直接的关系,如预见性的维护、远程车载诊断、维修推荐、新型数字化服务等。 ③新能源汽车市场对汽车后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能源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以我国进度最为领先,市场高速增长。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082.4万辆,同比增长 6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13.4%,较 2021年提升 5.6%。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10%,全球汽车产业加速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从 2009年到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 5,294辆增长到 688.7万辆,产销量近 8年稳居全球第一;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 2022年末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1,310万辆,同比增长 67.13%,呈高速增长态势。 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车最核心的技术是“三电”,包括电驱动,电池,电控。电驱动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传动机构、电机和逆变器。目前国内外电动车的传动机构都是单机减速,即没有离合、没有变速。未来电动车企业将会增加传动机构的复杂性,从而降低对电机和电机变阻器的需求,即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主要以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为主,钛酸锂和锰酸锂应用比例不高;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系统作为传统发动机(变速箱)功能的替代,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爬坡、加速、最高速度等主要性能指标。 一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以及内部机器构造的不同,对维修保养的工具和技术都有相应的变化。新能源汽车的电动性决定了其车身内部构成主要是电子零部件,因此电动车三电系统是出现故障的主要位置,由于新能源车上的传统发动机模块变成电机、电控、电池三位一体的动力核心,使得新能源车的维修方法也与传统汽车有较大不同,检修则需要通过诊断仪器等方式来实现,这种维修诊断产品的转型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由于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有别于传统的燃油汽车,其主要能源来自几百伏的电池系统,因此,对于纯电动汽车的安全使用、维修问题成为各大汽车厂商的重点问题。当高压电池断开的时候,电容储存的电量要几分钟后才能自动泄放至零伏,可能会造成触电的危险,必须很快的对电容的电量进行泄放,避免人员接触高压。 因此总体来说,新能源汽车融合了现代多项新兴技术,其复杂程度也给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市场的保养、检测带来了一定挑战。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当前行业内各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创新较少,发展进度较慢,但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检测技术与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相结合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检修工具的研发将会提速,未来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 2、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纷纷从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等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陆续制定了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战略规划。同时,各国陆续推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Global EV Outlook 2022》显示,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9%,是 2019年的 4倍。 在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方面,随着新能源政策落地,美国汽车市场加速电动化。2022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99.2万辆,同比增长 5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 6.9%,较 2021年提升 2.7%。美国拜登政府提出到 202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400万辆,渗透率达 25%,到 2030年渗透率达 50%。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于 2023年生效,为了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包括消费者购买电动车最高可抵免 7,500美元税收、取消车企 20万辆补贴规模上限等措施。相关政策的持续发布有望刺激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加速增长。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方面,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 260.2万辆,同比增长 15%,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23.7%,较 2021年提升 4.5%。欧洲作为碳中和的先行者,出台了全球最严的碳排放标准,对汽车的排放标准要求严苛,并且要求到 2030年实现燃油轿车碳排放标准再度减少 55%。到 2035年新车销售将实现100%纯电化。 基于对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考虑,同时为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和升级,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政策扶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保有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年度销量从 2009年的 5,294辆增加至 2022年的 688.7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3.60%;保有量从 2014年末的 22万辆增加至 2022年末的 1,31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66.67%。根据 2020年 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的发展愿景,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未来,随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政策的支持、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的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细分行业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汽车智能诊断、检测产业概况 随着汽车电子的广泛应用,汽车内部已形成一个复杂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其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相应的诊断和维修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维修诊断设备已不足以应对汽车的电子化系统的检修,智能化电子诊断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汽车电子化程度的提升给精确定位汽车故障位置提高了难度,维修工作人员难以用传统的经验判断方法和简单的修理工具处理,在汽车故障电脑诊断仪等电子检测设备和网络数据库的诊断支持下,才能完成修理任务。 市场上汽车诊断分析产品分为原厂汽车诊断分析产品和非原厂综合型汽车诊断分析产品。原厂汽车诊断分析产品加载品牌厂商特定车型的诊断数据,并具有完整的故障定义和数据库支持,但由于其原厂垄断局限性,售价往往非常昂贵,通常仅有整车厂的经销商、4S店或品牌专修厂会进行少量采购。综合型汽车诊断分析产品能够兼容不同品牌和车型,有助于第三方维修店支撑起巨大的存量汽车产生的日常维修保养需求,是提供诊断维修服务的必要设备。综合型汽车诊断分析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为独立汽车维修店,同时一些简易的小型诊断读码设备也被个人用户购买用于 DIY诊断与维修。综合型汽车诊断分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对品牌和车型兼容能力、便捷性、全面性与准确性等方面。 随着车辆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行业诊断分析的市场价值日益凸显。 电子及动力总成领域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历经 OBD-I和 OBD-II故障诊断标准的演变,使用综合型汽车诊断分析产品能将大部分车型的日常故障检测和维修过程变得非常简便,极大地缩短检测时间。各国的政策与法规对汽车维修检测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反垄断和降低社会成本,也推动了汽车诊断行业的技术革新。随着 5G、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大规模走向商业化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加快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未来汽车智能诊断、检测将会向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化等方向发展。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推动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随着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新三化的推进,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逐步提升,“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汽车的发展趋势,汽车软件的复杂度也随之大增,汽车空中传输技术(“OTA”)的开始应用,将减少汽车制造产商的召回成本以及用户的时间成本,也可实时监测汽车内部各ECU的运转情况,修复软件故障,还可为车辆拓展车载娱乐、智能驾驶等新功能,增加用户的新鲜感。 2、汽车后市场大数据及云服务领域产业概况 伴随着 5G标准的落地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居家办公需求增加的催化,全球云计算迎来了快速发展机会。随着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和 PaaS(平台即服务)云基础设施成熟,中国企业级 SaaS应用也在快速渗透。 汽车后市场诊断检测领域已将 SaaS广泛应用于软件升级(车型更新)、车辆维修信息查询以及门店管理系统等服务中,并已形成成熟的订阅收费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后市场行业价值链整合进入加速期,S2C(整合全链条-消费者)模式下的企业将引领整个汽车维保市场发展。相比传统多级分销及 M2B2b2c(配件生产商-汽车供应链平台-维修厂-消费者),S2C新趋势将会实现上下游数据的打通和整合,利用数据完成上下游高效的产销协同,实现上下游最优的资产效率。由于汽车后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技师、货、款、客、店等重构更多依赖于产业链上下游庞大的数据积累和整合,同时随着高智能化车型的逐步应用,车辆需要分析、处理海量数据,传统互联网背景的企业并不具备产业链上游的整合能力,汽车后市场垂直领域具有产业背景的 S2C服务提供商将应运而生。 3、TPMS产业概况 TPMS通过在车辆的每个车轮上安装具有监测轮胎状态的传感器,能实时测录轮胎的压力、温度等安全数据,并通过无线射频方式接入车辆内置或外接仪表,提示数据变化与行车安全状态的系统。TPMS能有效预防汽车爆胎事故,提高车辆安全性,并使轮胎始终处于最佳使用状态,从而保证燃油经济性和轮胎寿命。 TPMS、安全气囊和防抱死制动系统(ABS)被认为是汽车的三大安全系统。TPMS因其良好的安全、节能功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美国、欧洲、中国相继通过立法将其列为车辆出厂标准配备。 一方面,TPMS的市场需求来自于工厂前的安装;另一方面,由于 TPMS传感器由电池供电,用于无线射频传输,因此汽车后市场也有大量的消费和更换需求。随着强制性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以及广大车主安全意识的提升,后装市场对TPMS传感器的需求开始迅速增长,对于法规强制之外的老旧车型和未建立强制法规的地区,TPMS自发性需求也逐渐于汽车后市场得到显现。汽车后市场 TPMS传感器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对品牌和车型兼容能力、安装便捷性、稳定性、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 据 Mordor Intelligence调查与预测,全球 TPMS市场规模在 2026年接近 120亿美元,全球整体 TPMS市场发展较快。从国内来看,自 2019年 1月起新认证乘用车必须安装 TPMS,其总体市场容量十分可观,前装和后装市场对 TPMS的需求将迅速增长。随着我国 TPMS强制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北美和欧盟越来越多的 TPMS发射器进入更换周期,全球 TPMS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4、ADAS产业概况 ADAS的核心零件为传感器(摄像头与雷达)、ECU、执行器三个部分。其中,传感器用于采集行车的道路环境数据;ECU部分即控制单元,用于分析处理传感器采集回来的数据,在危险情况下向执行器输出控制信号;执行器部分用于完成相应的安全预防动作。由于加装 ADAS系统可以减少因车龄较高、旧车技术相对过时并且零件损耗严重带来的事故发生概率,许多国家通过强制性法规推动新车搭载 ADAS系统,打开了汽车后市场对其进行维修替换的市场,提升了 ADAS后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车载芯片、传感器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改善,人们对汽车出行安全性的需求逐步提高,以及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通过政策制定推动 ADAS相关技术的应用,汽车智能化趋势蓬勃发展,ADAS渗透率不断提高,对毫米波雷达、视觉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等智能传感器需求快速增长。 根据 Jefferies研究报告,未来十年 ADAS应用量的复合增长率为 28%,预计到2025年全球 ADAS市场体量达 745亿美元。未来,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智能机器人。麦肯锡预测,2030年出售的乘用车中,约 50%是高度自动化的,约 15%是全自动化的。 随着前装市场 ADAS渗透率提升,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考虑以及汽车保险公司的推动,后市场对 ADAS标定需求也随之迅速增长;同时由于 ADAS标定需要基于汽车轮胎的定位,对后市场维修流程和检修设备的集中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ADAS智能检测标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对品牌和车型兼容能力、新车型的更新速度、易用和使用效率、标定准确度、便携性以及集成性等方面,目前能够提供 ADAS智能检测标定产品的厂商较少。 随着汽车产业新三化的发展,给 ADAS标定及 ADAS配件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汽车后市场数字化升级和产业互联,电动化趋势要求汽车智能综合诊断产品对燃油车动力系统的覆盖扩展到电动化时代下的电机、电控及电池系统的覆盖,智能化趋势下,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在降低汽车碰撞维修频率的同时又大幅增加了对各种智能传感器的维修和替换需求。 5、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产业概况 新能源汽车“风口”强劲,但相应的配套服务、经销商、售后维保体系还处于布局加速阶段,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大爆发,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保产值有望快速增长。根据开源证券预计,假设 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500万辆,预计 203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规模超千亿。 新能源汽车的特性催生出与传统汽车不同的专业后端服务市场需求,服务范围从传统的售后服务(维修、保养、换电)扩展到充电服务、衍生服务(出行服务、车联网服务等)、二手车交易、电池回收等业务。当前,供给端各大车企正通过延长整车及电池包质保期、提供用户全生命周期用车服务来加快布局售后服务体系。然而,需求侧电动汽车用户仍存在维保网点分布度低、维修技师水平需提高、维保设备要求高、故障需求预警迫切等关键痛点。展望未来 5-10年,供需双侧间矛盾将为维保工具供应商、大数据故障诊断服务商、换电工具供应商等参与者带来局部细分行业机遇。 6、新能源充电桩市场产业概况 近年来,欧美各国陆续推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叠加 2022年居家办公需求的增长,加速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走高。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充电桩行业规模的持续快速发展,充电桩市场缺口大,产业发展迎来较大的机遇。(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