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国泰君安(601211):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原标题:国泰君安: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公司代码:601211 公司简称:国泰君安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1.4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1.5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无
2.2 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二) 行业情况的说明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业经历了不断规范和发展壮大的历程,证券公司创新步伐逐步加快、业务范围逐步扩大、资产规模逐步增加、盈利能力逐步提升、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我国证券业盈利模式以经纪、自营、承销、信用交易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为主,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对证券市场变化趋势依赖程度较高,伴随着证券市场景气周期的变化,我国证券业利润水平也表现出周期波动特征。就近几年的盈利变化情况看,2019-2021年行业连续三年实现了利润增长,2022年利润有所下滑。 2023年来,聚焦“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步伐,协调推进投资端和融资端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成功全面实行,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落地实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发布,科创50ETF期权、30年期国债期货陆续上市,基础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市场生态不断优化。尤其是7月份,明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资本市场有望呈现积极向好态势。同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业规范出台,公募基金综合费率改革渐次落地,将加快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的母公司口径,2023年上半年,我国证券业实现营业收入2,245亿元、净利润850亿元,同比分别上升9%和5%;截至2023年6月30日,我国证券业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为11.65万亿元、2.86万亿元及2.13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5.3%、2.7%、2.1%。 长期来看,随着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打造,资本市场枢纽地位日益提升,我国证券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开放都将为行业提供更为广阔发展空间。全面注册制改革牵引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愈发清晰、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短板不断补齐、投资端能力建设加快提速,零售、机构、企业三大类客户业务机会全面涌现,证券业将呈现出服务综合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国际化和运营数字化的发展态势,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 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自成立以来,本集团的综合实力持续位居行业前列。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的母公司口径,2023年上半年,本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排名行业第2位、第4位、第2位、第3位和第5位。 (四) 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本集团是中国证券行业长期、持续、全面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商。本集团跨越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全部历程和多个周期,历经风雨,锐意进取,始终屹立在资本市场的最前列,资本规模、盈利水平、业务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一直位居行业领先水平。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集团逐步形成并持续夯实综合服务平台、领先数字科技、稳健合规文化三大核心竞争优势,对集团的长期持续稳健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 本集团牌照齐备、业务全面、布局全国、辐射海外,主营业务均居行业前列,综合服务能力强。从合并设立以来,集团始终坚持综合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综合化服务,竞争能级持续跃升、经营业绩保持增长、领先地位不断巩固。1999年面对全面合并、深度整合的任务,集团提出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发展方向。2015年A股上市后,集团积极把握资源禀赋优势,探索推进协同协作。2020年以来,面对客户需求和市场格局的新变化,集团积极把握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契机,深入推进综合化服务,统筹设立零售、机构及企业三大客户协同发展委员会和跨境业务协同发展委员会,优化完善协同展业的配套保障机制,总分子之间、各业务条线之间协同协作更加紧密,集团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优势逐步凸显。近年来,公司进一步明确了打造“综合服务平台”的目标、方法和任务,推动横跨条线、纵贯总分、打通境内外协同协作,升级打造协同2.0模式,“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以及“机构服务+企业服务”协同机制不断深化、“投行+”生态建设日渐成熟、跨境一体化运作稳步推进。在重点协同业务上实现突破的同时,深化组织管理变革创新,着力加强区域协同发展,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委员会并快速启动运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2、领先数字科技 本集团高度重视对科技的战略性投入,持续推进自主金融科技创新,是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应用的先行者,信息技术投入始终位居行业前列。2003年,面对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集团率先建成大规模应用的集中交易系统。2014年集团建成行业首家高等级、大容量、园区型绿色数据中心,有力保障了 2015年极端行情下的系统稳定运营。2020年以来,面对证券行业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深度互嵌的发展新趋势,在业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SMART投行”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愿景及“开放证券”生态化发展理念,先后启动集团经营管理驾驶舱、跨界金融科技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在行业内首家完成新一代信创核心交易系统的全面切换,引领行业数字科技发展,数字科技的持续投入对增强客户体验、推动业务发展、提升管理能力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合并设立以来,集团累计获得21项中国证券期货业科学技术奖,获奖等级、数量均居行业首位。报告期内,集团以平台化建设为切入点,纵深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君弘APP智能化水平和道合APP综合服务能力,上线投行数智平台提升“投行+”业务协同效能,科技创新能力保持行业领先。期末君弘APP手机终端用户3,99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3%,平均月活用户排名行业第2位;道合平台用户累计6.86万户、覆盖机构和企业客户 8,593家,分别较上年末增长8.2%和6.8%。 3、稳健合规文化 本集团坚信风险管理是证券公司的首要核心竞争力。自成立以来,本集团坚守稳健合规的经营价值观、坚持稳健合规的企业文化,建立了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准确识别和有效管理风险,推动了本集团长期持续全面发展。1999年公司合并设立之初,提出要聚焦主业“赚取阳光利润”。 2004-2007年行业综合治理时期,首创第三方存管模式,成功穿越行业周期。2015年面对股市异常波动,融资融券业务率先采取逆周期调节,最大限度保护了客户资产安全。近年来,面对新证券法实施、合规风控日趋严格的新环境,公司成立集团稽核审计中心,夯实集团化统一风险管理制度基础,着力构建“业务单元、合规风控、稽核审计”三道防线,推动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备、运行高效、集约专业的集团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筑牢高质量发展生命线。在此基础上,集团不断强化全面风险预判预警和应对能力,持续提升合规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稳步推动风险管理由事后惩治向前瞻研判、从被动管理向主动赋能转变,确保了集团的平稳健康发展。迄今,公司连续15年获评中国证监会A类AA级分类评价,连续三年获得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最高评级。 2.3.2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总体经营情况 2023年是集团“三个三年三步走”战略路径构想“第二个三年”的开局之年,面对资本市场的新变化新情况,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延续做好“打基础、补短板”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提能力、强长项”,稳步推进平台化建设,扎实培育“科创金融、普惠金融、区域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特色优势,经营管理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主营业务核心能力稳中有升,实现“第二个三年”良好开局。财富管理业务全面推进“总部驱动力、政策穿透力、分支承载力”“三力”机制建设,转型基础不断夯实;投资银行业务进一步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产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机构与交易业务坚定向客需转型,交易定价及客户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投资管理业务夯实主动管理核心能力,管理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国际业务推进海外布局和跨境一体化,跨境协作成效显现。 报告期内,集团聚焦零售、机构及企业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加强各业务条线的协同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优势持续增强;平台化建设和全面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对业务赋能效应日益显现,数字科技能力保持领先;制定发布《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加大科创领域投融资服务力度;制定实施个人养老产品业务推广规划,稳步推进养老FOF发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设立青岛和厦门分公司,加强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组织创新;夯实碳金融领先优势,有序开展ESG相关的投融资业务;完成澳门和英国子公司设立,持续推进投行跨境一体化和人才跨境交流;稳步推进集中运营 2.0,集团化运营管理能力持续增强。保持标普BBB+和穆迪Baa1的国际信用评级。
1
2、投资银行业务 2 根据Wind等统计,2023年上半年,证券公司承销融资总额49,523.46亿元,同比增长10.3%。 其中,股权融资总额5,313.08亿元,同比下降12.0%;证券公司承销的债券融资总额44,210.38亿元,同比增长13.8%。经中国证监会、交易所审核通过的并购交易金额605.06亿元,同比下降 2
注:再融资含可转债、不含优先股;企业债不包含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其他债券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准化票据及可交换债。 IPO主承销金额(亿元) 公司债主承销金额(亿元) 数据来源:Wind,公司业务数据。 3、机构与交易业务 (1)研究业务 2023年上半年,本集团研究业务持续完善研究体系建设,加强区域经济、ESG及资产配置领域的研究工作,全面提升对各类机构客户的研究服务力度、针对核心客户开展重点服务,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报告期内,共完成研究报告4,135篇,举办电话会议906场,开展对机构客户路演21,044人次。 (2)机构经纪业务 2023年上半年,本集团机构业务聚焦重点客户的综合化需求,完善机构客户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及“1+N”综合服务体系,加强道合平台及量化交易系统建设,提升对重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机构客户股基交易份额稳步提升,量化交易、QFII及券商结算等业务持续增长,托管外包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报告期内,机构客户股基交易额5.50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市场份额2.20%、同比上升0.29个百分点。道合销售通累计交易规模856.52亿元,期末保有规模293.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4.4%。报告期末,机构客户数6.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4%;PB(主经纪商)交易系统客户资产规模5,754.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1%;托管各类产品20,654只、较上年末增长8.7%,外包各类产品20,262只、较上年末增长9.0%,托管外包规模30,3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0%,其中,托管私募基金产品数量继续排名证券行业第2位,托管公募基金规模2,0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继续排名证券行业第1位。 PB客户资产规模(亿元) 托管外包业务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业务数据。 (3)交易投资业务 根据wind统计,2023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下跌0.75%,中债总净价(总值)指数上涨0.99%,美元兑人民币上涨4.47%,南华商品指数下跌3.49%。 本集团交易投资业务继续围绕打造“卓越的金融资产交易商”,积极发展客需业务,坚定向低风险、非方向性转型,稳步提升交易定价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 权益业务方面,权益投资秉持价值投资策略,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相对收益策略表现稳健;做市业务取得科创 50ETF期权主做市商资格,场内期权做市规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ETF做市品种和规模全面提升,科创板做市标的股票数量显著增长。场外衍生品业务着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客需驱动的交易类和产品类业务,多空收益互换业务稳定运行,跨境业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定增领域交易规模行业领先。2023年上半年,权益类场外衍生品累计新3 增名义本金2,651.56亿元、同比增长44.3%;期末存续名义本金余额2,133.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6%。其中,跨境业务累计新增名义本金1,407.50亿元、同比增长57.1%;报告期末名义本金余额982.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0%。 3 场外权益衍生品新增规模(亿元) 场外权益衍生品期末余额(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业务数据。 FICC业务方面,固定收益投资提升多资产多策略投研能力,有效把握境内外市场配置及波动性交易机会,实现较好投资回报。2023年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3.47万亿元,REITs做市标的快速增长,债券净额清算交易量居行业第1位,“债券通”业务综合排名居行业第3位,获得沪深交易所首批债券做市商资格及“北向互换通”首批报价商资格,做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客需业务丰富产品种类,扩容指数产品线,提升对客交易能力。跨境业务品种及规模快速增长,跨境FICC类期末名义本金余额223.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1%。利率互换累计成交名义本金0.76万亿元,市场份额约6%;信用衍生品业务新增规模57.35亿元。外汇业务稳健开展自营人民币外汇及外币对交易,交易策略日益丰富、规模稳步增长,推进跨境投融资项下的汇率对冲业务,积极拓展外汇场外期权交易对手。商品业务稳健推进贵金属及大宗商品场内自营,挖掘跨期、跨品种、跨市场套利机会,优化盈利模式,稳步开展趋势性交易和资产管理类投资业务;持续推动跨境场外衍生品交易业务发展,保持业务模式多样性和稳定性,跨境商品收益互换业务快速增长。 碳金融业务积极参与全国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交易模式,2023年上半年交易量约 240万吨,探索和发展碳中和抵消、买断式回购等形式的对客业务,尝试多种绿色金融对客业务模式。 (4)股权投资业务 2023年上半年,国泰君安证裕稳步推进战略投资业务,深化组织协同,主动投资布局显现成效。报告期内,新增投资项目11个、新增投资金额6.72亿元,完成2个项目退出。截至报告期末,存续投资项目65个、投资金额45.14亿元,其中,报告期内新增科创板项目跟投3个、投资金额1.69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存续跟投项目22个、跟投投资金额12.84亿元。
4、投资管理业务 (1)资产管理 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6月末,证券公司受托资金规模合计9.16万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1%。 2023年上半年,国泰君安资管优化组织架构,完善买方投研体系,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加快公私募产品创设,加强ABS等产品创新,管理资产规模持续增长,固收及量化产品业绩表现良好。 报告期末,国泰君安资管管理资产规模5,063.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8%。其中,集合资产管理规模1,975.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8%;单一资产管理规模1,412.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5%,专项资产管理规模1,253.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1%。报告期内新发公募产品9只、首发规模合计10.19亿元,期末存续公募产品39只、管理规模421.90亿元。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2023年第2季度,国泰君安资管私募资产管理月均规模排名提升至行业第3位。 2023年6月末国泰君安资管管理资产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业务数据。 (2)私募股权基金管理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6月末,已登记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3,208家、较上年末减少7.7%,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1,333只,规模11.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 2023年上半年,国泰君安创投持续深耕重点产业、深挖优质项目,多措并举推进资金募集,优化投资决策及投后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募投管退”核心业务能力。报告期内,完成上海浦东引领区国泰君安科创一号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 3只基金设立,合计募资规模 60.1亿元。下属基金新增投资项目(含子基金)7个、认缴出资额 6.1亿元。国泰君安母基金围绕重点产业,稳步推进对外投资,截至报告期末对外投资认缴金额59.49亿元。
(3)基金管理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6月末,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公募基金规模27.6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其中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16.2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 2023年上半年,华安基金持续优化投研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投研能力,主动权益类基金投资业绩位居行业前列;坚持基金新发和持续营销并举驱动规模增长,共发行18只新基金,合计募集资金192亿元,其中,主动权益类基金新发行规模89亿元,排名行业第1位;加强产品创新,完成首批公募REITs扩募。报告期末,管理资产规模6,796.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2%,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6,023.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1%,专户资产管理规模772.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 2023年6月末华安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单位:亿元)
2.3.3主营业务分析 (一)财务报表相关科目变动分析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营业支出变动原因说明:2023年上半年,本集团营业支出107.52亿元,同比减少6.65亿元,降幅5.82%,其中主要变动为:业务及管理费同比增加10.94亿元,增幅17.77%,主要是本期华安基金作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所致;信用减值损失本期计提1.09亿元,系考虑市场环境及项目情况变化等因素,结合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评估后,计提了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其他业务成本同比减少20.28亿元,降幅38.07%,主要是子公司大宗商品交易量减少。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2.17亿元。其中:现金流入611.33亿元,主要为回购业务资金净增加139.00亿元、收取利息、手续费及佣金增加的现金 190.94亿元;现金流出 549.16亿元,主要系交易性金融资产净增加 242.77亿元、交易性金融负债净减少50.06亿元、支付利息、手续费及佣金52.68亿元、支付与职工相关的薪酬和费用63.95亿元。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本期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6.50亿元。其中:现金流入 581.83亿元,主要为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563.91亿元;现金流出 618.32亿元,主要为投资支付的现金613.90亿元。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本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85.42亿元。其中:现金流入1,034.30亿元,主要为取得借款收到578.63亿元,以及发行债券收到现金405.67亿元;现金流出848.89亿元,主要为偿还债务支付774.25亿元。 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变动原因说明:2023年上半年,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 7.57亿元,同比增加5.36亿元,增幅241.99%,主要是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 (二)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1、资产及负债状况
2、资产结构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集团资产总额为9,241.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37%。其中,货币资金为1,954.14亿元,占总资产的21.14%;融出资金为889.06亿元,占总资产的9.62%;交
注2: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为本公司非登记H股股东所持股份的名义持有人。 注 3:前十大股东列表中,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期末持股数量仅为其持有的本公司 A股股数,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另持有公司124,000,000股H股,由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作为名义持有人持有。 注 4:前十大股东列表中,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期末持股数量仅为其持有的本公司 A股股数,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另持有公司103,373,800股H股,由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作为名义持有人持有。 注5: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是沪股通投资者所持有公司A股股份的名义持有人。 注6:此处的限售条件股份、限售条件股东是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所定义。 2.5 截至报告期末的优先股股东总数、前10名优先股股东情况表 □适用 √不适用 2.6 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变更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7 在半年度报告批准报出日存续的债券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