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德林海(688069):德林海2023年半年度报告
原标题:德林海:德林海2023年半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88069 公司简称:德林海 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半年度报告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之“五、风险因素”中的内容。 三、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四、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五、 公司负责人胡明明、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季乐华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缪鹏程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六、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无 七、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八、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未来规划、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等前瞻性描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际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九、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否 十、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否 十一、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二、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 4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6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9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39 第五节 环境与社会责任 ............................................................................................................... 41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43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75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82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82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83
第一节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注:本报告中若出现总计数尾数与所列数值总和尾数不符的情况,均为四舍五入所致。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 公司基本情况
二、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三、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变更情况简介
四、 公司股票/存托凭证简况 (一)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二)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五、 其他有关资料 □适用 √不适用 六、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二) 主要财务指标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1、报告期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主要原因系:①由于宏观环境影响,公司部分湖库治理业务的项目推进工作有所推迟或延缓;②公司部分在手订单尚未确认收入,如《高藻期苏州城区水源保障工程(西塘河)》,该项目2022年10月已通过客户完工验收,但根据合同约定的条款,项目建设完成并验收合格后进入运维期,需分阶段考核确认收入; 2、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主要原因系:①本期营业收入下降;②受市场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公司部分业务开展地区的地方财政受到了一定影响,应收账款回款速度不及预期,由于应收账款账龄迁徙,本期坏账计提金额为3,416.70万元(含其他应收款),较上年同期增加约843.13万元(含其他应收款); 3、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下降,主要原因系:受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公司部分业务开展地区的财政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回款速度不及预期; 4、报告期内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较上年同期下降,主要原因系:本期营业收入下降及坏账增加,同时以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股,合计转增32,607,040股,本次转增后公司总股本为115,810,640股,故按调整后的股数重新计算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较上年同期下降;上年同期每股收益已按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后股数重新计算。 七、 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适用 √不适用 八、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对公司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界定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以及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九、 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公司所处的蓝藻治理行业,属于水环境治理领域的一个细分行业,该行业关系到饮用水安全、水生生态健康、水环境质量以及滨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蓝藻治理也是水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湖泊治理理念进一步的提升,目前已从末端蓝藻水华控制升级到湖泊整体水质达标考核,也称整湖治理行业。通常包括调查诊断、数字湖泊、孪生预警、蓝藻治理、污染底泥治理、水质提升、生态修复以及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细分领域(细分行业),其共同特征就是通过污染物存量的减量化(减少存量),最终实现藻型浊水向草型清水生态的转化。同时蓝藻治理也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富营养化湖泊正在开展蓝藻治理工作。 随着蓝藻治理技术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升级,行政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治理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整个行业发展的“风口期” 正在不断酝酿形成。 在过去三十年中,世界各国对防治蓝藻爆发采取了诸多措施,诸如废水脱氮去磷处理、排水改道、疏浚底泥、湖水稀释和溢流、底泥暴晒与干燥、深层排水、曝气循环等方法。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尽量控制外源性(点源、面源)营养物质的输入;削减内源性营养物质的负荷;对蓝藻爆发后采取应急除藻抑藻。虽然某些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措施执行起来往往旷日持久、耗资巨大、收效甚微,难以彻底解决湖库水华问题,从根本上治理大中型湖泊的蓝藻爆发,到目前为止仍是世界性难题。综合来看,蓝藻爆发应该从两方面来治理:一方面是治标,另一方面是治本。治标是治理水体本身的污染问题,即除藻、除磷、消除富营养化等。治本是加强湖泊流域管理,防止污染物、防止过剩营养物质进入水体。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同时从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治理,从单一治理转向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湖泊污染和蓝藻爆发。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在开展营养状态监测的204个重要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状态湖泊(水库)占9.80%,中营养状态湖泊(水库)占60.30%,轻度富营养状态湖泊(水库)占24.00%,中度富营养状态湖泊(水库)占5.90%。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仍是我国湖泊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最突出问题之一,重要湖库蓝藻水华爆发风险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行业的技术门槛主要在技术难点以及行政准入两方面,其中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污染物存量的减量化(减少存量),最终实现藻型浊水向草型清水生态的转化方面;另一方面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专利技术具备排他性的特征,而本行业主要以政府部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其采购主要通过招投标进行,注重专有技术的保护,形成了行政准入门槛。 综上所述,我国各重要湖泊水库均面临富营养化程度高、蓝藻水华灾害频发的问题,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短期内还可能加重,治理任务十分繁重。我国湖泊水污染防治在近10年内的主要控制方向是严格保障现有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遏制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趋势,降低水体水质营养化指标浓度;逐步改善湖泊生态环境。因此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还有庞大的潜在市场亟待挖掘。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作为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的综合服务商、蓝藻治理的头部企业、整湖治理的先行者,公司主要从事以湖库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以及蓝藻水华的预防和控制为重点的蓝藻治理业务,以及以水质提升为目的中小湖泊整湖治理业务。具体包括根据湖库蓝藻治理的政府二元公共需求,开发、销售一体化、成套化蓝藻治理先进整装技术装备以及提供藻水分离站等蓝藻治理技术装备的专业化运行维护服务。 (三)公司主要产品及用途 1、主要技术装备 根据湖库中蓝藻水华发生的程度、水华聚集和分布情况,以及湖库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政府蓝藻水华治理应急处置、预防控制的目标要求,公司开发了多适应性、多样化的蓝藻治理技术装备,主要包括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蓝藻加压控藻船、卷吸式大通量推流器、深潜式高压灭藻成套装备等,黑臭河治理的主要技术装备为可移动式黑臭水体治理装置。
通过长期的蓝藻治理项目实施及售后服务,公司在蓝藻治理装备流程管控、技术指导、设备维护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公司向客户提供蓝藻治理整装集成技术装备后,客户出于节省人力、节约成本、排放达标、设备稳定运行等目的,通常将蓝藻治理运营整体外包给专业运营服务提供商进行管理运营。 运行维护服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技术装备的日常运行工作、技术指导和设备维护等,客户根据藻水处理量、运行时长、藻泥产生量等多项指标,按照合同约定周期向公司支付运行维护服务费用。 通过运行维护服务,一方面,公司可为客户实现蓝藻治理装备高效、稳定、低成本的运行,保证出水水质达标,实现应急处置蓝藻水华灾害以及湖库富营养化的常态化控制,对客户进行有效的需求跟踪和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运行维护服务收入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保证了公司持续稳定的业绩增长,降低了业绩波动的风险。 (四)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为客户提供蓝藻治理整装集成技术装备、蓝藻治理运行维护服务以及以提升水质为目的的整湖治理服务获取收入,其主要盈利模式:提供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获得销售收入;提供蓝藻治理运行维护服务获得运维收入、整湖治理服务收入。上述业务的经营模式有所差异。 1、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 (1)移动式技术装备 ① 采购模式 公司提供的成套技术装备所需的通用零部件、标准设备按照市场价格直接对外采购,非标准设备、核心设备(主要依托公司创新的工艺技术并向第三方定制生产的设备)通过定制的方式采购。非标准设备、核心设备的部件由多个供应商生产完成,单个供应商难以掌握公司成套设备的设计资料。 公司建立了合格供应商名录,定期对合格供应商的供货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采取多项措施控制采购成本和保证供货质量。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后,采购部会同项目执行中心根据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交货方法、到货地点和交货期限制定供货计划,组织采购标准设备、非标准设备、核心设备及配套部件。采购部按计划向合格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履行审批程序后执行采购。 ② 销售模式 公司开发的各类整装集成技术装备技术含量较高且需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水质状况设计,其研发设计过程需要与客户不断沟通取得反馈意见,因此公司技术装备的销售由研发中心主导,市场开发中心协助完成。公司的研发中心与市场开发中心通过定期拜访客户、持续关注公开发布的招标公告等方式,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通常来说,客户可通过考察现场案例及示范工程等方式为立项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提供依据,之后公司则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或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获取订单。 (2)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 ① 采购模式 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项目所需设备的采购模式与移动式技术装备相同。对于与蓝藻治理技术装备安放及藻水分离工艺要求紧密相关的地基平整加固、藻浆池挖建和辅助配套设施,该等辅助项目占合同总体预算比例很小,为提高整体项目实施效率并保证公司整装成套技术装备的运行效果,业主方将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采购连同辅助项目一揽子授予公司承接。公司承接后,将该等辅助项目分包给承包商予以实施。 ② 项目实施模式 公司的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项目实施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负责组建项目管理团队,对项目的总目标和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指标实行全面管理。公司完成技术装备集成及其相关的工程安装后,由客户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项目涉及的房屋建筑物、地基等工程由客户另行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施工单位实施。 ③ 销售模式 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项目的销售模式与移动式技术装备相同。 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业务,客户在验收之前需要依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相关设备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的验收标准进行检测,检测达标之后方可实施验收。如验收标准中包括水质检测要求,客户自行委托或要求公司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水质检测报告。在客户自行委托的情况下,第三方检测机构直接向客户提交水质检测报告,无需向公司出具;在公司委托的情况下,公司取得第三方检测机构后向客户提交水质检测报告。 2、蓝藻治理运行维护服务 (1)采购模式 运行维护服务所需的主要物资为药剂(用于物理法处理含藻水)、辅材等,由运行管理部编制物资需求计划,公司采购部根据需求计划编制采购计划,并通过对列入公司合格供应商目录的厂家进行询价、比价,履行审批程序后执行采购。 运行维护服务中的蓝藻打捞服务技术含量较低、时间性强,公司将蓝藻打捞服务使用劳务外包的模式,由外部劳务公司承担,并签订劳务外包合同。公司提供打捞设备,劳务公司按照合同要求组织劳务人员进行打捞,负责安全作业、设备维护等具体管理工作。 (2)服务提供模式 公司的运行维护项目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由项目经理负责组建专业运行管理团队,在委托运营期间按合同的约定提供实施运行维护服务,包括蓝藻巡查、打捞、分离、处置及臭味控制一体化工作,负责蓝藻治理处理设施的保养和维护,确保经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客户要求的质量指标,并接受客户的监督考核。相关的运营费按月根据藻泥处理量和设备运行时长确认,一般按季度或年度进行统一结算。 报告期内,运行维护服务收入的依据为处理量和综合服务质量,其中,处理量包括藻泥产生量、藻水处理量、运行时长等量化指标,综合服务质量包括效果指标(蓝藻去除率、藻泥含水率等指标)和管理指标(日常工作机制、安全运行管理情况等),由客户以考核评分表或抽检监测的监测报告作为依据评定运行维护服务质量。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为购买公司整装集成技术装备的客户提供运行维护服务。部分客户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服务提供商,公司通过参与客户的招标获得项目;部分政府部门客户通过政府部门内部决策流程委托公司运行维护项目。 3、整湖治理服务 (1)采购模式 以水质提升为目的的整湖治理设备采购模式与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的采购模式相同。在运行过程的的采购模式与蓝藻治理运行维护的采购模式相同。 (2)销售模式 公司开发的各类整湖治理技术装备技术含量较高且需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水质状况设计,其研发设计过程需要与客户不断沟通取得反馈意见,技术装备的销售由研发中心主导,市场开发中心协助完成。公司的研发中心与市场开发中心通过定期拜访客户、持续关注公开发布的招标公告等方式,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通常来说,客户可通过考察现场案例及示范工程等方式为立项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提供依据,之后公司则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或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获取订单。 (3)项目实施模式 公司整湖治理技术装备的安装实施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负责组建项目管理团队,对项目的总目标和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指标实行全面管理。公司完成技术装备集成及其相关的工程安装后,由客户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该模式通常分为建设期和运行考核期,建设运行期公司需垫付大量资金完成治理方案中的项目建设及运行治理。运行期主要是通过项目运行治理水质,达到治理方案中约定的分阶段水环境绩效指标,从而实现整湖治理的目标,同时政府按合同约定分阶段验收付费。 (4)服务模式 在委托运营期间按合同的约定提供实施治理维护服务,确保经水质提升设备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客户要求的质量指标,并接受客户的监督考核。根据合同约定的时点,水质达到合同约定的相关标准后,依据合同中的收入确认标准,确认收入。 4、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分为前瞻性研究和定制化研发。 (1)前瞻性研究 公司研发中心根据市场需求、行业技术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应用技术的研发工作,储备核心技术。公司的前瞻性研究采取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在依靠公司研发团队独立研发的同时,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江南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合作研究,借助外部研发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 (2)定制化研发 公司接收客户订单后,研发中心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水质状况及客户对装备性能、功能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评估、立项、技术研发、工艺和设备设计,形成高效能、低成本的蓝藻治理集成技术方案,并委托第三方供应商进行定制化设备、部件试制,完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测试后定型。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五)公司所处行业地位及其变化情况 针对太湖、滇池等大型淡水湖泊,德林海提出“打捞上岸、藻水分离”的技术路线,打破了“磷释放—蓝藻快速繁殖—消耗溶解氧—加速磷释放”的恶性循环。公司在蓝藻打捞、沉降和藻水分离三个核心环节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拥有一体化二级强化气浮技术、高效可调式涡井取藻技术、蓝藻囊团破壁技术等核心技术。公司应用核心技术设计研发的蓝藻治理技术装备在处理工艺、处理水量、处理水质类型、处理效率等多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可低能耗、高效率、规模化地处理超高浓度藻浆,成为我国湖库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以及富营养化控制的行业引领者。 在国内蓝藻治理的重点湖泊“老三湖”和“新三湖”中,德林海承担了巢湖、太湖、滇池、洱海四大湖泊的蓝藻治理主要工作,尤其是针对近期滇池发生的蓝藻水华情况,公司集各地区、各站点力量积极投入至相关应急处置工作中,充分调配各种设备、设施、人员,24小时全力保障滇池蓝藻水华应急处置工作。公司也在富春江(G20期间)、洱源西湖等全国蓝藻爆发的湖库开展蓝藻治理任务,并在即将召开的杭州亚运会期间开展富阳区、衢江区、衢州市、金华市等相关水域的蓝藻应急防控工作。新三湖中的白洋淀、丹江口尚未开展大规模蓝藻治理。公司现已在全国范围内为30多座藻水分离站提供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承担全部藻水分离站的售后服务,并对无锡杨湾藻水分离站等多座藻水分离站提供运营管理服务,具有丰富的湖库蓝藻治理经验。 近年来,公司在加压控藻技术上取得突破,将其应用于防控灭藻为主的加压控藻船、深潜式高压灭藻成套装备等技术装备,并进一步提出“加压灭活、原位控藻”防控有机结合的蓝藻治理技术路线。目前,公司针对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以及预防、控制提出的“打捞上岸、藻水分离”以及“加压灭活、原位控藻”两条技术路线,构建起国内主要湖库蓝藻治理较为完整、有效的主流技术路线。围绕上述技术路线,公司先后在一体化二级强化气浮技术、高效可调式涡井取藻技术、蓝藻囊团破壁技术以及加压灭活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多项高效能、低能耗、安全稳定的整装集成技术装备,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类藻情湖库蓝藻防控、应急处置,充分发挥技术引领、市场主导作用,对保障湖库人口饮用水安全、生态多样性发挥重要功能,系国内蓝藻藻情较为严重、治理任务较为迫切大型湖库蓝藻治理主力军、排头兵。 公司为积极推进“大湖清”战略,在现有蓝藻治理以及水质提升技术基础上,开展富营养化水体内源治理技术研究。公司针对重点水域已经基本实现控源截污,但水体富营养化依然存在,在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的情况下,推进污染底泥治理技术研究由陷阱式精准治理向干泥法清淤整装成套技术升级。报告期内,突破了污染底泥自然汇集慢的难题,形成了污染底泥陷阱式治理调控关键技术,试制了干泥法清淤整装成套核心装备并开展了技术示范;此外,由公司建设的全国首个“湖泊健康管理平台——蠡湖河湖长工作站”已投入使用,该工作站具备信息化手段、智能化感知设备和大数据收集诊断能力,可为推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以此实现湖泊智慧化监管、流域内湖泊数据的实时监测、预警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1. 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新增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专利88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67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9项。 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2. 研发投入情况表 单位:元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为了满足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产品迭代、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等战略发展需要,报告期内加大了研发投入。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0,652,472.23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28%。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适用 √不适用 3. 在研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染沉积物混合后污染释放复杂,在异常水体防控研究过程中,对滨岸带芦苇丛开展了整形机改造,同时加密了相关监测,导致研发费用超出预期。 2.“陷阱式柔性清淤技术研究”研发经费超出计划的主要原因为:针对前期已经完成的陷阱式柔性清淤装备在不同湖泊开展技术试验过程中,由于各湖 库地域位置、水文情况差异、生态环境差异,造成沉积物粒径及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且各湖库水底流场复杂多变,借助自然水流汇集污染沉积物速率 差异大等问题,开展技术优化,开展了沉积物低扰动汇集、捕获沉积物重力固结规律、捕获沉积物高效清除等技术及装置的研究及试验,导致研发费用 超出预期。 4. 研发人员情况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5. 其他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二、 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1、技术优势 针对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的公共需求,2007年公司提出“打捞上岸、藻水分离”技术路线,打破“磷释放—蓝藻快速繁殖—消耗溶解氧—加速磷释放”蓝藻水华持续爆发与水体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不断释放之间的恶性循环,并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无害化蓝藻水华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对大规模大面积、蓝藻集中爆发的湖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2016年公司提出“加压灭活、原位控藻”的蓝藻水华预防、控制技术路线,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蓝藻爆发生长,对于水体治理、资源控制等具有常态性、显著性的效果。上述两条技术路线形成了目前国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完整的应急处置与防控结合的蓝藻治理技术路线。 公司基于上述两条技术路线开发出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蓝藻 加压控藻船、卷吸式大通量推流器、深潜式高压灭藻成套装备等多适应性、多样化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并不断升级创新,目前已迭代形成以第二代技术为核心的成套设备链,能够适应不同的水域地理环境,满足多样化的治理需求。相比行业内其他企业产品主要适用于藻密度较低的富藻水,公司研发的技术装备不仅可处理各种藻密度的富藻水,还可高效处理含固率 0.5%以上的浓藻浆,对于富藻水的除藻率大于95%,对于高浓度藻浆除藻率可高达99.99%,在清除大量蓝藻的同时还可携带出大量的氮磷,成为内源治理的重要措施,也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公司根据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和湖库藻情的多样化,结合两条技术路线不同技术装备的搭配应用,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提升治理能力。 公司长期致力于蓝藻水华灾害处置以及蓝藻水华预防、控制机制、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装 备研究,储备了丰富的基础数据、技术装备,并适度超前研究、超前开发,积极引导政府公共需求升级,为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创造条件,提高蓝藻治理效果、效率。公司的重点研发方向包括蓝藻和水环境研究、湖库富营养化监控预警、藻水分离、加压控藻、干泥法清淤等技术及技术装备研发和藻泥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四个方向,积极推进湖库富营养化治理的监测预警及防控,进一步打通蓝藻治理、藻泥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加快推进技术的纵深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横向拓展。 2、市场地位和品牌优势 作为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的综合服务商、蓝藻治理的头部企业、整湖治理的先行者,公司系在“三大湖”(太湖、巢湖、滇池)以及多个具有重要影响、大型湖库上成功进行大规模、工厂化、无害化灾害应急处置与防控的专业化蓝藻治理企业。公司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受各地政府部门委托为 30 多座藻水分离站提供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对其中多座藻水分离站进行升级改造,承担全部藻水分离站的售后服务,并对无锡杨湾藻水分离站等多座藻水分离站进行运营管理。相比同行业其他企业仅在区域湖库建有少数站点,公司目前已在国内蓝藻灾情较为严重的大型湖库治理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地位突出。公司先后被无锡市太湖蓝藻打捞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无锡市水利局授予“治藻尖兵”称号(2008年),被昆明市官渡区水务(滇管)局授予“治藻尖兵、誉满三湖”称号(2018年),被湖州太湖度假区治水办授予“治藻尖兵、誉满太湖”称号(2019年),被巢湖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蓝藻防控先进单位”称号(2021年)。公司先后收到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养护单位赠予的“服务保障好、共护淀山湖”锦旗,江西省鹰潭市生态环保局赠予的“治藻尖兵、誉满鹰潭” 锦旗。2022年至今,公司分别收到来自广西省玉林市陆川县古城镇人民政府、湖北省十堰市生态环境局郧阳分局、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农业农村局、重庆开州固体废物治理有限公司支委的表扬信,对公司的蓝藻应急处置工作给予高度认可与肯定。凭借成熟先进的技术装备与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所带来的众多项目的成功实施,德林海在业内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与良好的市场声誉,品牌优势显著。 3、市场先发优势 2007年针对太湖蓝藻爆发引发的饮用水危机,公司针对国内大型湖库提出“打捞上岸、藻水分离”灾害应急处置技术路线,首次提出藻水分离站的概念,将自主研发的蓝藻治理技术装备成功应用于太湖地区的第一座藻水分离站。2013年,公司进入巢湖蓝藻治理市场,以1个整装成套项目落地为起点,到2018年已实现新增3个大型整装成套项目;2017年,公司在洱海的第一个项目落地,成立子公司维护和开拓市场,次年在洱海及周边湖库水域有效实现了业务大幅增长。 2016年公司提出“加压灭活、原位控藻”的蓝藻水华预防、控制技术路线,研发出蓝藻加压控藻船、水动力控(灭)藻器、深潜式高压灭藻成套装备等蓝藻水华防控技术装备并向市场推广。 公司在蓝藻治理行业深耕多年,提出并形成了国内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完整的应急处置与防控结合的蓝藻治理技术路线,开发成套技术装备并成功应用,在我国蓝藻治理行业起到了先导作用和示范效应,市场先发优势突出。 2019年以来,随着公司自主研发的深潜式高压灭藻成套装备在巢湖流域首次实现商业化应用,公司已陆续在太湖、巢湖等湖泊建设了24套深潜式高压灭藻成套装备,该装备具有大通量、低能耗、高效率地清除水体蓝藻水华的技术优势,为公司蓝藻应急处置与预防控制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也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及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进一步增强了公司未来的持续拓展能力。 4、平台效应优势 2007年无锡蓝藻水华爆发引发供水危机后,基于太湖治理在全国湖泊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公司在滇池、太湖、巢湖、洱海等国内藻情较为严重、治理任务较为迫切的大型淡水湖泊已建立了以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为主的规模化的公共设施平台。随着公司“加压灭活、原位控藻”蓝藻水华预防、控制技术路线的实施及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公司已建立形成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加压控藻船、深潜式高压灭藻成套装备、湖长健康管理工作站等岸上、水下多方位、立体化、规模化湖库蓝藻治理基本设施平台。为了保证公共设施的稳定性,政府部门在采购时往往会优先选用与现有平台兼容并已广泛应用的技术装备,因此公司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平台已形成明显的平台效应,后续进入该区域市场的竞争者需在现有平台上加载能够兼容的蓝藻治理、藻泥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设备,构成了兼容性壁垒。公司则充分运用岸上业已形成的藻水分离站平台、水中原位控藻各类技术装备,加快推进湖长健康管理工作站等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并加大潜水打捞、蓝藻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迭代攻关力度,力争完善岸上、水中技术装备互通共享的蓝藻预防与控制闭环系统,打造更加完整的蓝藻治理、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进一步凸显平台效应优势。 5、综合服务能力优势 公司被江苏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评定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力甲级(评价类别:生态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能力甲级(评价类别: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总承包能力一级(评价范围:1、水污染治理工程:湖泊蓝藻治理工程;2、生态修复工程:污染水体修复工程)的专业化蓝藻治理企业。公司制定的“DLH 型藻水分离站”企业标准、“湖库蓝藻水华应急控制技术指南”团体标准、“滇池蓝藻处理站藻泥含氮、磷的计量方法”昆明市地方标准、“蓝藻应急原位处理要求” 安徽省地方标准、“深潜式高压灭(控)藻器”企业标准等,为持续推动公司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先后开发的藻水分离系统集成、移动式藻水分离车、加压控藻船、深潜式高压灭藻成套装备等多项技术装备已在“三大湖”(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洱海等重点湖库蓝藻水华灾害紧急处置中得到广泛应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已经构建起问题导向-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应急处置与防控应用-资源化利用的良性的业务发展模式,建立起集技术研发、系统设计、装备集成、解决方案设计、运行维护服务、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全方位蓝藻治理服务体系,能够基本实现对各类藻情湖库蓝藻治理的全覆盖,具备满足多样化政府公共需求的能力。星云湖项目的实施,表明公司蓝藻治理业务已经开始从为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超大型湖泊提供以应急处置为目的的单个项目提供解决方案以及技术装备,延伸至为中小湖泊以改善水质、解决富营养化为目的的整湖治理提供解决方案以及技术装备,对公司由蓝藻治理综合服务商向湖库富营养化治理综合服务商升级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适用 √不适用 三、 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继续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更是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2023 年 2 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中确定:“2023年要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全面实施入黄支流消劣整治,组织开展城市(含县城)黑臭水体整治行动,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中提到:“要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国家十分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多次召开生态环境保护系列会议,但水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公司作为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的综合服务商、蓝藻治理的头部企业、整湖治理的先行者,致力降低治理流域内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提升水质,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 2023年上半年,公司总体发展态势平稳,在手订单保持稳定。公司坚持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思路,积极对经营中的风险与挑战,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通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新技术装备全面落地应用,原有业务区域持续深耕,生物质新能源业务积极有序推进,与湖州国有公司南控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拓展浙江市场,公司围绕减碳和零碳的核心理念新设成立零碳科技子公司。由于受宏观环境影响,公司部分湖库治理业务的项目推进工作有所推迟或延缓,且部分在手订单尚未确认收入,使得公司营业收入有所下降。同时,由于公司部分地区的应收账款回款速度不及预期和账龄的迁徙,使得公司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增加,导致公司利润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65.39万元,同比下降44.6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7.81万元,同比下降114.3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79.15万元,同比下降140.18%。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65,887.32万元,比上年末下降7.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3,623.82万元,比上年末下降2.90%。 (一)公司营业收入情况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33.54万元,占总收入比例为99.70%,主营业务贡献突出,其中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实现收入 5,140.14 万元、蓝藻治理运行维护实现收入5,393.40万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重点项目主要包括:凉城县岱海藻类治理及水质改善示范项目实现收入2,671.32万元、闾江口藻水分离站二次提能工程项目实现收入1,255.60万元等。 (二)业务开展情况 1、公司2023年上半年订单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在华东市场实现收入3,274.28万元,华北市场实现收入 2,671.32万元,西南市场实现收入4,271.94万元,华南市场实现收入331.47万元。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新增了“闾江口藻水分离站二次提能工程-设备采购及安装”、“异龙湖藻水分离站运行管理 (2023年度) ”、“凉城县岱海藻类治理及水质改善示范项目”、“陆川县九洲江山角水域蓝藻常态化防控处置项目”等订单,华中地区亦有项目立项,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 2、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的在手订单情况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在手订单约为4.85亿元,主要包括星云湖原位控藻及水质提升设备采购项目 19,057.50 万元、杞麓湖及入湖河道水质提升工程-水质提升设备采购及运行采购10,047.63万元、高藻期苏州城区水源保障工程(西塘河)12,721.00万元、异龙湖藻水分离站运行管理 (2023年度)1,620.00万元、凉城县岱海藻类治理及水质改善示范项目1,026.50万元。此外,公司于2023年7月26日中标《洱海蓝藻防控工程及设备运行项目》(服务期为1095天,合同履行金额将以各标段实际运行时间和处理量结算)的运行维护合同,之后将按照合同约定有序开展后续治理工作。 3、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2023年应收账款回款情况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2023年已收到应收账款回款11,281.72万元,主要包括无锡张桥港置设施运行服务560.24万元、锦园藻水分离站提能大修工程531.88万元、凉城县岱海藻类治理及水质改善示范项目工程626.05万元、湖州藻水分离站能力提升项目500.00万元、宜兴小径港藻水分离站项目467.00万元、云南滇池龙门藻水分离站提升改造工程(EPC)447.00万元、合肥包河区巢湖沿线蓝藻打捞处置项目684.40万元 、无锡十八湾沿线蓝藻离岸打捞应急处置工程(二期)419.38万元等。 4、生物质新能源子公司业务开展情况 为实现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增强公司平台效应优势,进一步打通蓝藻治理、藻泥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加快推进技术的纵深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横向拓展,公司于2022年9月成立生物质新能源全资子公司。目前,通过对实际业务需求的深入了解与分析,公司持续对生物质新能源相关技术装备进行迭代更新。同时,公司积极同生物质新能源行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业务洽谈,深化与行业上下游企业的交流,及时了解行业现状,实时跟进行业的动态变化,努力为藻泥资源化利用的商业化落地提供更多的途径。 5、新设成立合资公司湖州南控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2023年3月,德林海全资子公司浙江德林海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与浙江南控集团共同成立湖州南控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此次合作旨在充分发挥双方在资金、技术、运营经验等方面的各自优势,为合资公司的业务开展建立良好的竞争优势,保障合资公司的市场拓展工作顺利推进。 截至目前,合资公司湖州南控建设生态有限公司已完工多个项目,荣获湖州南太湖新区污染防治攻坚(“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蓝藻防控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仁皇山街道、滨湖街道办事处授予的“治藻尖兵”称号。合资公司还于 2023 年 6 月份申请获得推流控藻器的专利权,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3大体系的认证,为下阶段各项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与全面保障。 6、公司积极参与亚运会水环境质量保障工作 公司作为湖库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的综合服务商、蓝藻治理的头部企业、整湖治理的先行者,一直密切关注市场的动态需求。公司在即将召开的杭州亚运会期间开展富阳区、衢江区、衢州市和金华市等相关水域的蓝藻应急防控工作,目前已配合当地政府完成“浙江省水环境质量保障蓝藻应急演练”、“亚运水环境质量保障蓝藻处置实战演练”,并在杭州市富阳区北支江等水域开展蓝藻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亚运会期间相关水域不发生大面积蓝藻爆发等情况。公司会时刻关注当地政府的相关需求,充分利用自身在蓝藻治理行业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亚运会期间的水域安全和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7、公司积极参与滇池蓝藻应急处置工作 2023年,滇池受生态补水不足、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发生规模性的蓝藻水华。为有效遏制滇池重点水域浮游藻类过渡增值和聚集,以降低蓝藻水华连片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公司针对近期滇池蓝藻水华波动,强化现有藻水打捞处理设施设备调度运行,保持藻水分离站的24小时满负荷运行,加强对藻水的拦截与导流,提高藻水收集处理效率,紧急增加人工作业应急处置力量,充分调配各种设备、设施、人员,24小时全力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经公司藻水分离站、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船载式藻水分离装置处理后的尾水水质稳定达标,可重新回流至滇池。目前,滇池蓝藻藻情已得到基本控制。公司将继续关注滇池的蓝藻藻情,积极参与滇池蓝藻水华的应急处置与预防控制工作,为后续滇池地区的业务拓展和项目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8、开展新业务及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公司于2023年8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了《公司关于开展新业务及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公告》,由全资子公司零碳科技通过设立控股或者相对控股的合资公司的形式,将在市场端、EPC端、产业端和研发端分别开展光伏组件和储能设备的国内外贸易、光伏EPC工程、光伏异质结组件和储能PACK的生产、销售等低碳新能源业务。 2023年5月,公司新设成立零碳科技全资子公司,围绕减碳和零碳的核心理念布局零碳板块,综合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截至2023年8月,全资子公司零碳科技合资设立控股公司合肥德林海贸易有限公司并完成收购专业EPC资质公司—河南载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通过以上架构进入光伏组件和储能设备的国内外贸易、光伏EPC 工程等板块。2023年8月24日,公司分别与新能源行业异质结领军企业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锂电领先企业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形成战略合作,结合各方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布局,为光伏和储能的产业落地,提供供应链及技术保障。 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公司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积极探索并努力改变现有单一政府端业务模式的依赖。新业务的开展旨在进一步补齐单一客户端短板,以企业端业务的拓展空间赢得政府端业务发展时间上的风口,从单一的政府端业务逐步拓展至企业端、个人端业务,最终实现不同客户端的互利共赢,进而推动公司整体发展战略,更好地优化公司资源配置,增强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切实维护广大股东的核心利益。 (三)创新与研发情况 公司的创新与研发工作紧紧围绕着湖泊富营养化内源治理的需求而开展,具体包括调查诊断、蓝藻治理、底泥治理、水质提升、生态修复,以及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方向。 1、污染底泥治理技术研究由陷阱式精准治理向干泥法清淤整装成套技术升级 公司为积极推进“大湖清”战略,在现有蓝藻治理以及水质提升技术基础上,开展富营养化水体内源治理技术研究。公司针对重点水域已经基本实现控源截污,但水体富营养化依然存在,在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的情况下,推进污染底泥治理技术研究由陷阱式精准治理向干泥法清淤整装成套技术升级。报告期内,公司突破了污染底泥自然汇集慢的难题,形成了污染底泥陷阱式治理调控关键技术,试制了干泥法清淤整装成套核心装备并开展了技术示范。目前,“干泥法清淤整装成套技术”已纳入中国水利部《2023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现已公示。 2、德林海逐步推行湖长健康管理工作站 为了加强河湖保护、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解决当前河湖面临的考核式监测方式无法支撑湖泊治理、河湖长制工作缺少现场载体和湖泊生态健康管理缺失等现状问题,公司在无锡市河长办的牵头下,联合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海大学河长制培训与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个湖长工作站—蠡湖湖长工作站,用于开展河湖健康评价与管理。湖库健康管理湖长工作站作为湖泊水质监测调查、湖泊健康日常管理、湖长制现场工作指挥的载体,由可移动水上浮体平台与监测调查船构成。水上浮体平台建设有实验室及多功能管控区,集实验、办公、会议、指挥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监测调查船则搭载了各型数字化监测设备与采样设备,可通过人工智能 AI 识别鉴定对表征藻类形态学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实现样本信息全数字化保存及有效质控,支撑对湖库健康评价的各项调查项目。目前,蠡湖湖长工作站已在江苏无锡蠡湖正式建成运行,为全国首个湖库健康管理湖长工作站。常州滆湖湖长工作站也已正式建成,相关设备正在调试中。此外,公司也在广东省东江流域新丰江水库积极开展“河湖健康管理工作站”的落地工作,为湖长工作站在华南地区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3年,公司以解决问题以及开展前瞻性技术储备的原则进行科技项目的研发攻关。报告期内新增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专利88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67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9项。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适用 √不适用 四、 风险因素 √适用 □不适用 (一)核心竞争力风险 公司所处富营养化湖(库)内源治理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如果公司在新型技术研发方向上出现重大误判,未能及时跟进更为有效的新技术路线,或者研发成果产业化严重未达到预期,则在技术上可能出现被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追赶并超越的情形,进而导致公司面临较大的技术升级迭代风险,对未来保持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秉承一贯重视技术创新的风格,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技术驱动”发展理念,紧盯客户的需求,不断提升富营养化湖(库)内源治理技术装备的性能、富营养化湖(库)内源治理技术服务的能力,提高应用领域等方面的要求;继续吸引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加大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研发,进一步提升公司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从而促使企业不断技术创新,推动新技术研发和技术装备升级。 (二)经营风险 1、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高,主要原因为公司客户多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项目需经过严格的验收、专项决算审计及资金审批流程,部分地区的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是国家以及省一级的治理专项资金、专项债,资金争取及资金拨付流程较为复杂,时间较长。公司主要客户系承担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重要湖库蓝藻治理重任的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资金可收回性具有一定保障。近期中央会议指出“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后续政府部门将出台相应的落地措施,公司也将持续关注,公司已制定了针对性的款项催收制度及奖励措施,不断规范并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未来,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若部分地方财政出现紧张导致地区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客户的财政压力增大,公司将面临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款的压力,对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前期杞麓湖项目进展的风险 自 2021 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杞麓湖治理中政府存在截污沟污水不治理等问题,要求地方政府进行整改以来,公司一直积极配合通海县政府落实玉溪市“湖泊革命”动员大会上提出的“三湖”保护治理“退减调治管”五字要求,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开展功能优化改造的站点已实现治理截污沟污水的目标。报告期内,公司收到当地政府部门关于“杞麓湖及入湖河道水质提升项目”有关事项请示的回函中回复:根据 2023 年2月4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开发布的“云南省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反映,涉及到杞麓湖督察反馈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公司各站点正常运行,继续履行原项目合同,同时政府部门将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筹集杞麓湖治理资金,资金到位后将会统筹安排优先考虑支付公司欠款,逐步解决长期拖欠问题。截至目前,公司已收到部分项目回款,政府部门表示会和公司商议欠款偿还的相关事宜,同时双方正在积极沟通后续运维合同的签订事项。公司已根据会计准则,按合同约定确认已履约部分的收入、按公司既定的信用损失会计估计政策对应收款项计提了坏账准备,同时公司不断规范并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进一步加大催收力度,明确责任人,及时和客户进行沟通。 3、毛利率可能存在下降的风险 由于公司业务板块中各地区各类具体业务类型收入结构的动态变化及部分业务根据合同约定按进度确认收入在各期的分布差异,导致了公司综合毛利率的波动。公司一贯秉承着“问题导向+技术驱动”的核心生产经营理念,该理念也是主营业务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的根本原因。未来,随着具有富营养化治理需求的湖库数量增加,业务规模明显提升,公司不排除通过实施市场开拓策略加快市场推广,也可能因面临同行业其他竞争者竞争压力加大,而采取适当的定价策略提升整装技术装备竞争力,各地区的富营养化治理要求、水质环境、地质环境、建设标准和施工难易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项目的毛利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导致主营业务毛利率有所波动。 4、业绩季节性波动风险 公司所处富营养化湖(库)内源治理行业存在典型的季节性特征。公司主要客户以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通常而言,该类客户在上半年确定项目投资计划并进行预算审批,然后通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或内部决策程序,确定合适的蓝藻治理整装技术装备供应商,并根据合同约定,按照项目实施阶段支付账款。公司通常上半年按照客户要求参与政府招投标程序,项目中标后签订业务合同,并按照业务合同组织采购,于下半年在整装技术装备交付给客户并经过验收后确认收入。因此,公司营业收入主要集中于下半年实现,而费用在各季度内较为均衡发生,从而公司一季度、半年度可能出现季节性亏损或盈利较低的情形,经营业绩季节性波动较为明显。 5、单个湖泊蓝藻治理和水治理业务收入波动风险 我国重要湖泊水库面临富营养化程度高、蓝藻水华灾害频发的问题,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短期内还可能加重,治理任务繁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水污染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定了水污染治理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助推了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水污染治理的市场需求增长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特别是2023年4月,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对各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已基本形成“三水统筹”等系统治理的格局,这也使得公司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就具体单个湖泊而言,以藻水分离站为主的蓝藻治理业务及水治理业务拓展因涉及地方政府相关政策、当地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预算、用地报批审批程序,在一定情况下,受客观条件限制可能出现阶段性投入下降的风险,进而引起公司在单个湖泊收入波动风险。对此,公司将坚定以科技赋能、因地制宜、一湖一策来持续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不断推进相关技术、产品的纵向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横向拓展,保持长期稳定经营以分散风险。(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