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科大智能(300222):2023年年度报告
原标题:科大智能:2023年年度报告 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年度报告 证券代码:300222 证券简称:科大智能 2023年 04月 2023年年度报告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黄明松、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穆峻柏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穆峻柏声明:保证本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多年来在电力行业内的技术积累和资源优势,基于公司聚焦于数字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继续对公司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持续加大对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新能源领域内业务的研发和市场投入;对与公司战略发展契合不高、盈利能力不佳的智能制造业务资产进行整合,收缩智能制造业务规模。 报告期内,一方面由于智能制造行业受行业竞争激烈的不利影响,公司智能制造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另一方面基于聚焦于数字能源发展的战略,公司持续加大对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业务的研发和市场投入,公司储能业务前期属于规模投入期,报告期末在手订单主要在四季度获取,销售收入尚未体现。受上述主要因素影响,2023年度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仍为亏损状态,但较上年同期亏损大幅缩窄。报告期内,公司扣除后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略有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主要财务指标等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所属行业不存在产能过剩、持续衰退、或者技术替代等情形,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风险。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风险等风险因素,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详细内容见本报告中第三节第十一小节“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中“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目录 第一节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 2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8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3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40 第五节 环境和社会责任 .................................................................................................................. 60 第七节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90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96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97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98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公司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载有会计师事务所盖章、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的审计报告原件。 三、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四、经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名的 2023年年度报告文本原件。 五、其他相关资料。 以上备查文件的备置地点:公司证券投资部。 释义
第二节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信息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
R适用 □不适用
□适用 R不适用 五、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R是 □否 追溯调整或重述原因 会计政策变更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16号》中“关于单项交易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相关的递延所得税不适用初始确认豁免的会计处理” 2022年 11月 30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16号》(财会[2022]31号,以下简称解释16号),其中“关于单项交易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相关的递延所得税不适用初始确认豁免的会计处理”内容自 2023年 1月 1日起施行,执行解释 16号的该项规定对本公司报告期内财务报表未产生重大影响。 本公司于 2023年 1月 1日执行解释 16号的该项规定,对于在首次施行解释 16号的财务报表列报最早期间的期初(即 2022年 1月 1日)至 2023年 1月 1日之间发生的适用解释 16号的单项交易,本公司按照解释 16号的规定进行调整。 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 确定性 □是 R否 扣除非经常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 R是 □否
单位:元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1 □适用 R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R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R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适用 R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 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R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 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 的披露要求 (一)公司所处行业及发展趋势 公司以“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载体,业务主要覆盖智能电气、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三大行业。 1、智能电气行业 2023年 6月 2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锚定“3060”战略目标,以 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 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 2060年),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其中加速转型期,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分布式智能电网支撑作用越发凸显。 2024年 2月 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配电网正逐步由单纯接受、分配电能给用户的电力网络转变为源网荷储融合互动、与上级电网灵活耦合的电力网络,在促进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承载新型负荷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著。为推动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出到 2025年,实现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 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到 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等发展目标;其中具体提出积极推广高可靠、一体化、低能耗、环保型、一二次融合设备;合理配置监测终端、无人巡检终端、带电作业机器人等设施设备,加快设备状态智能监测分析、电网灾害智能感知等技术应用;新应用数字化技术,加强配电网层面源网荷储协同调控;挖掘电力数据价值,促进电网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一系列举措提高装备能效和智能化水平。 2、新能源行业 “十四五”以来,国内对新能源储能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持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新型能源相关政策,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截至 2023年底,全国已有 20多个省份出台了新型储能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 2,260万千瓦,较 2022年底增长超过 260%。截至 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 3,139万千瓦。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储能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扩大,储能行业在未来预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储能行业也面临着低价竞争的现象,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随着储能行业向全面市场化迈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性将成为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随着电力市场的改革和电力需求的多样化,工商业用户对储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工商业储能,一来可以为企业配置后备电源,保障生产稳定;二来基于电价政策,可实现降本增效;三来通过储能落地,为“双碳”献力。《2024年全球储能行业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工商业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增长速度超过源网侧和户储端,增速达到 115%。其中,中国工商业储新增装机增速达到 105%。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市场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有望继续翻倍高速增长。未来,工商业储能将呈现六大趋势,包括高速增长、价格战、并网备案审批影响、出海布局挑战、智能化提升安全和经济性以及收益模式丰富。 、智能制造行业 3 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技术创新、个性化定制、绿色制造、跨界融合以及多领域集成等方面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智能制造行业,导致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不断跟进技术创新,以免被市场淘汰,行业“内卷”现象严重,导致行业内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竞争,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佳。 (二)公司业务模式 公司智能电气业务主要客户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级电力企业及其指定的设备采购单位等,产品销售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取订单,根据订单组织生产。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确认功能,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及库存情况编制采购计划,将采购计划分解成采购单,经过多方询价从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方进行采购。 公司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业务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非标准化产品和服务,一般通过参加客户招投标获取订单以及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并创造客户需求进而与客户直接签订订单的方式销售产品。采购方面采用订单式的采购模式,由设计部和生产部提供项目需求采购申请,采购部门根据审核后的采购订单进行采购。 (三)市场地位 公司深耕电力行业二十多年,在研发能力及技术前瞻性、技术沉淀、产品迭代升级、人才积累、市场营销、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公司电力一、二次设备部分在电力行业内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公司断路器、环网柜、配电终端类等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公司专注技术创新,攻克了多项行业技术难关,多次参与行业新标准的拟定,具备ISO9001质量、安全、环境体系三重认证,并取得CANS认证,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专业便捷的咨询服务,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及服务保障体系,在日益扩大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新能源业务领域,公司依托多年来在电力行业内积累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储能领域的研发及市场投入,提供户用储能解决方案、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稳扎国内用户侧大中小工商业场景,积极进行全球布局,在技术研发、客户资源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公司智能制造业务能够提供非标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项目经验丰富,具备优秀的工艺设计和方案设计能力及多年与一线合资品牌的合作基础,积累了良好的客户口碑,在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占有率较高。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 务”的披露要求 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装备或解决方案的 R适用 □不适用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宏观背景下,面向百年一遇的能源革命和工业革新,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载体,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场景,积极布局主动配电网、储能、机器人先进控制、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研发。凭借在智能配电网、储能、工业生产领域的技术、产品工艺及应用实践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新型电力、工商业用户、新能源等行业客户实际应用场景,提供智能电网终端设备、储能、智能机器人、机械手、充电桩等产品及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1、智能电气 公司作为电网公司的供应商,积极布局智能电网、新型电网的发展。核心业务产品覆盖电力系统主要环节,具备智能配电、智能用电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核心设备制造能力和工程服务能力,提供智能断路器、数字环网柜等中压配电智能设备和光伏并网开关、量测开关、集中器、能源控制器、台区智能融合终端、智慧用电单元等低压用电智能设备以及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 2、新能源 公司拥有“光储充换用”一站式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用户侧储能领域,公司结合户用场景痛点与需求,提供集家用智能充电桩、混合逆变器及户用储能电池为一体的户用绿色光储充解决方案;为工商业用户提供涵盖 100~344kWh容量的系列化模块储能产品,既可以用于小型分布式工商业场景,独立部署,也可叠加布置于中大型集中式储能场景,减少整站储能占地面积配置。为新能源汽车主机厂商及公交公司、充电桩运营商等提供各类充电桩。 3、智能制造 公司作为国内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先企业,深耕非标定制化智能装备、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在相关方案设计、模拟仿真、工艺创新等关键环节形成深厚行业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能够为高端制造业领域下游客户配套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非标定制化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机械手、智能巡检机器人、堆垛机等。 公司从事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或本体相关业务的,本季度公司产品整体市场销售均价较去年同期变动 30%以上 □适用 R不适用 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装备或解决方案业务的,本季度核心零部件采购价格较去年同期变动 30%以上的 □适用 R不适用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4 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 的披露要求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具备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公司多年专注于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累计获得 159项发明专利,731项实用新型专利,94项外观设计专利,334项软件著作权。公司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配置完备、年龄结构合理、行业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技术研发团队,有能力通过创新保持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公司高度重视与外部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积极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合作,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以及中国电力科学院等知名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通过联合创新实现了诸多技术突破,保证了技术的领先性。未来,公司将基于产业平台经验沉淀及技术交流优势,继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结合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持续保障公司技术研发源头活水,为公司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积蓄源动力。 2、产品及服务优势 公司秉承“智能科技、智慧未来”的企业愿景和使命,专注各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努力做满足客户需求、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诠释公司的企业追求。公司核心优势在于拥有业内核心技术,经验丰富、产品质量过硬,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 公司目前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健全的售后服务机制,售后服务网点覆盖全国,能够及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未来,公司将继续发挥多年项目经验及对客户业务模式、工艺及需求的深入理解优势,持续提供差异化、定制化、实用化、切实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客户及供应商资源优势 公司在多年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凭借较为领先的综合方案设计优势、过硬的技术实力、良好的产品品质、本土化服务优势以及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多年来积攒的优质信用,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优势,获得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积累了一批实力雄厚、信誉良好、业务关系持续稳定的优质客户,覆盖电力、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战略合作关系。 公司将巩固深化与现有优质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客户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流程管理、降低人员成本等方面的业务需求,增强客户黏性;做好采购管理,加强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维护公司上下游产业链建设。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多年来在电力行业内的技术积累和资源优势,基于公司聚焦于智能电气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继续对公司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持续加大对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新能源领域内业务的研发和市场投入;对与公司战略发展契合不高、盈利能力不佳的智能制造业务资产进行整合,收缩智能制造业务规模。 报告期内,一方面由于受行业竞争激烈的不利影响,公司智能制造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另一方面基于聚焦于数字能源发展的战略,公司持续加大对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业务的研发和市场投入,公司储能业务前期属于规模投入期,报告期末在手订单主要在四季度获取,销售收入尚未体现。受上述主要因素影响,2023年度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仍为亏损状态,但较上年同期亏损大幅缩窄。 报告期内,公司扣除后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略有增长;整体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主要为推动分布式光伏应用的初期市场拓展,2022年度公司光伏组件销售业务收入为 3.20亿元(属于扣除的营业收入),2023年度公司该类营业收入为 0.28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310,193.4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6.91%;扣除后营业收入302,453.7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48%;营业利润为-14,282.8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8.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82.9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6.25%。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重点工作主要有: 1、继续优化产业布局,聚焦优势主业的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实施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继续加大对与公司战略发展契合不高、盈利能力不佳的智能制造业务资产整合力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一步聚焦发展智能电气、储能新能源等主营优势及行业前景好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对近年来一直处于经营亏损的华晓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和上海冠致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进行了处置并已于 2024年 1月成功完成了相应的剥离工作,降低部分智能制造业务持续亏损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风险;对盈利能力不佳且后期仍需较大资金投入的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实施股权调整后由控股变更为参股。加大对数字能源业务的产业链布局,成功收购控股上海英同电气有限公司、新设安能电气科技(合肥)有限公司,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智能电气业务的产品线。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夯实技术领先优势 2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依托多年来在电力行业内积累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公司进一步加大对新型电力系统、储能等新能源业务的研发。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跟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和优化,为提升中压配电开关在线路运行状态智慧感知、复杂故障识别与快速处置等方面的性能,在电容取电型深度融合断路器的基础上,公司推出了磁控型深度融合断路器和故障测距型深度融合断路器,同时推出开关和机构等核心部件自研的环保气体环网柜;进一步加大在低压配用电领域的投入,公司参与了多项用电信息采集终端(集中器、专变终端、能源控制器)行业标准起草和规范制定工作;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研发了分布式光伏并网柔性调节解决方案和光储充一体的能源互动调节解决方案。不断加大对储能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拥有提供“光储充换用”一站式清洁能源户用储能及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的能力;针对分布式储能业务开发出风冷储能柜、混合光储一体柜、分布式液冷储能等模块化储能产品,产品性能优异。 3、聚焦核心区域和重点客户,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报告期内,公司智能电气业务继续深化落实根据地策略,聚焦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等核心区域;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开拓头部优质能源企业客户,打造国内中石化首座最大补能补油综合能源补给站;山东、江苏、山西区域低压智能开关、双模通讯模块、规约转换器、量测开关实现多点规模化应用;实施江西“源网荷储”光伏项目、新型负荷控制终端等重点项目,打造能源互联网样板化工程。储能业务基本完成团队搭建、技术支持、市场策划、产线建设等前期工作,并在四季度陆续签订业务订单,为后续储能业务进入市场开拓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司始终坚持开拓市场的同时兼顾客户质量和订单质量把控,对部分非优质订单进行战略性放弃,把控回款风险,提升公司产品毛利率水平。 4、提高运营效率,降本增质 梳理供应、生产、交付等各个环节,从材料专项降本、物料供应及时交付率、发货/安调周期、终验收周期、设计整改率、项目成本费用控制、完整发货合格率、客户满意度等各环节逐项提升运营效率,保障产品及服务质量,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营业收入整体情况 单位:元
的披露要求 单位:元
□适用 R不适用 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的 R适用 □不适用 按终端应用市场分
单位:元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R是 □否
□适用 R不适用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R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单位:元
本年营业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占比为 75.09%,较上年上升 0.91%。 (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6 R是 □否 2023年 1月 10日,公司原全资公司冠致工业自动化(意大利)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清算注销; 2023年 2月 7日,公司全资子公司通过分立新设全资子公司上海秩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3年 4月 28日,公司原控股公司华晓精密工业株式会社完成清算注销; 2023年 5月 8日,公司新设控股子公司科大钠能(上海)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持股 51%; 2023年 5月 16日,公司将原持股 51%的控股子公司江苏宏达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达电气”)5%股权转让给束明亮先生并完成工商登记手续,宏达电气由公司原控股子公司变更为公司参股子公司; 2023年 7月 12日,公司新设全资子公司安能电气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2023年 8月 17日,公司收购上海英同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同电气”)部分股权并完成工商登记手续,英同电气由公司参股公司变更为公司控股公司,持股 51%; 2023年 9月 26日,公司控股子公司合肥科大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新设控股子公司南昌科能城轨技术有限公司,合肥科大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持股 80%; 2023年 11月 22日,公司新设控股子公司国科新能(深圳)技术有限公司,持股 70%。 与上年度财务报告相比,本次财务报表增加合并上海秩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科大钠能(上海)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安能电气科技(合肥)有限公司、上海英同电气有限公司、南昌科能城轨技术有限公司、国科新能(深圳)技术有限公司;本次财务报表减少合并冠致工业自动化(意大利)有限责任公司、华晓精密工业株式会社、江苏宏达电气有限公司。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R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公司主要销售客户情况
□适用 R不适用 公司主要供应商情况
□适用 R不适用 3、费用 单位:元
R适用 □不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