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东方电缆(603606):东方电缆2024年半年度报告
原标题:东方电缆:东方电缆2024年半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03606 公司简称:东方电缆 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半年度报告 二零二四年八月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三、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四、 公司负责人夏崇耀、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柯军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夏小瑜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五、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报告期内,公司无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六、 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 □不适用 本半年度报告中涉及未来计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七、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否 八、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否 九、 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否 十、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描述了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敬请查阅“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五、其他披露事项”之“(一)可能面对的风险”部分。 十一、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 公司信息
二、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四、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变更情况简介
五、 公司股票简况
六、 其他有关资料 □适用 √不适用 七、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 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二) 主要财务指标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1.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40.68亿元,同比增长10.31%,2024年1-6月实现海缆系统及海洋工程营业收入17.69亿元(其中海缆系统14.85亿元,海洋工程2.84亿元),同比下降5.01%,减少0.93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43.54%,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43.48%;实现陆缆系统的营业收入22.94亿元,同比增长25.91%,增加4.72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56.46%,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56.38%。 2.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4亿元,同比增长4.47%,增加0.28亿元,主要系本期政府收储国有建设土地使用权,增加利润总额0.53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48亿元,同比减少0.58亿元,同比下降9.50%。主要系产品结构中附加值较高的海缆系统收入同比下降10.34%。 3.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81亿元,主要系本期收到经营性往来款项增加所致。 4、报告期至目前,公司陆续中标南方电网公司、广西广投、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轨道永盈供应链、国网浙江省电力、上海电力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等陆缆系统约26亿元;中标海缆系统及海洋工程约23亿元。 截止2024年8月12日,公司在手订单89.05亿元,其中海缆系统 29.49亿元,陆缆系统45.23亿元,海洋工程14.33 亿元,220千伏及以上海缆、脐带缆占在手订单总额约22%,国际订单占在手订单总额近29%。 八、 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适用 √不适用 九、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对公司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未列举的项目认定为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且金额重大的,以及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十、 其他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是国内陆地电缆、海底电缆系统核心供应商,报告期内,荣膺2023(第十届)中国线缆产业最具竞争力企业 10 强。公司主营业务为海底电缆、陆地电缆等一系列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安装敷设及运维服务。按照 CSRC(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业分类属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C38)。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9修改版)属于电线、电缆制造(3831)。 电线电缆行业 电线电缆是用来输送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仪器、仪表,实现电磁能量转换所不可或缺的一大类电工产品,是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重要的基础性配套产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管”与“神经”,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用途广泛、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等特点。 其产品广泛的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新能源、建筑工程、海洋工程、通信、石油、化工、汽车、船舶及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 近年来,中国电力、石油、化工、城市轨道交通、汽车以及造船等行业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电网改造加快、特高压工程相继投入建设,以及全球电线电缆产品向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市场规模迅速壮大,电线电缆制造业已经成为电工电器行业二十余个细分行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占据四分之一的比重。根据APC产业协会和线缆信息研究院2022年12月发布的全球电线电缆制造商排名显示,全球电线电缆制造商10强中,中国企业占到5家,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已然得到提升。 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电线电缆行业已经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其电线电缆巨头依靠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已经实现了跨国、跨地区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其中美国前十名电线电缆企业占其国内市场份额达 70%以上,日本前七名电线电缆企业占其国内市场份额达 65%以上,法国前 5 名电线电缆企业占其国内市场份额达 90%以上。全球电线电缆行业已经进入几大巨头垄断竞争阶段,我国电线电缆企业数量较多,普遍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低,截止到报告期末,我国电线电缆生产企业数量有 10000 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年产值 2000 万元以上)企业数量有 4000 余家,行业内75%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没有一家企业具有绝对的龙头优势。但是,行业内头部企业依托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在国家层面,国家给予“新基建”等重点战略的政策以及资金扶持。在“十四五”纲要中,提到了优化国内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的比重,建设智慧电网和超远距离电力输送网。“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计划总投资三万亿元,其中南方电网计划投资6700亿元,以加快数字电网和现代化电网建设进程;国家电网计划投入2.23万亿元,推进智能电网转型升级。 展望“十四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要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坚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补齐短板。“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优化城镇化布局、加快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是长远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应对好电力转型挑战的有效举措。《行动方案》共提出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行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行动、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等9项行动。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推进、新能源市场爆发式增长、新基建投资的兴起,给新能源装备电缆、节能环保电缆和特种电缆等产品带来了极大的市场机遇。 海上风电 国内海风资源丰富,开发资源充足。中国拥有 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海岸线长度约为 1.8 万公里,沿途地区包括渤海湾地区、江苏地区、浙江地区、福建地区和广东地区等,几乎全部涉及经济发达省份,海上风资源技术开发潜力超过 35 亿千瓦,海上风电开发潜力巨大。根据《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 2050》显示,全国近海水深 5-50 米范围内、100米高度层的海上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在 5 亿千瓦以上。此外,据英国贸易部研究,中国距离海岸150km 内,50 米水深以上可开发风资源约为 6 亿千瓦。我国近海及深海都有充足的风能资源,具备海风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国海上风电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年实现了规模化发展。进入“十四五”,受政策调整影响,2021 年装机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6.49GW。据统计,2023 年我国新增海上风电并网容量 6.83GW,占全球海上风电新增市场份额的近六成,连续第六年位居全球新增规模的首位。截止 2023 年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累计并网容量达到 37.34GW,占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的 8.5%;占全球海上风电累计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累计规模的首位。(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报告期内,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584万千瓦,同比增长12%,其中海上风电83万千瓦,略低于去年同期。虽然国内海风开工和招标略低于预期,但政策利好及海风项目竞配核准不断。 2024年以来,山东正在建设及即将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装机规模为150万千瓦。至2025 年,全省海上风电装机总规模有望突破600万千瓦。 年初,浙江省省管8.5GW+国管8GW海上风电规划获批复,要求在25年底前分别并网2GW。浙江省发改委今年2月发布的《2024年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明确提出,加快清洁能源和新型电力基础建设,支持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增风光800万千瓦以上目标,以竞争性配置方式推动省管海域风电“应开尽开”,加大深远海风电示范试点力度。近期,浙江省政府服务网连续发布普陀2#海上风电场项目、象山3#海上风电项目、象山4#海上风电项目、象山5#海上风电项目、象山6#海上风电项目等五个海上风电项目核准批复文件,规模共计2508MW。 4月8日,广东省揭阳市发改局发布关于印发《揭阳市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规划》中公布了揭阳市将重点发展海上风电,“十四五”及“十五五”期间,揭阳市将全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地落实,加速推进海上风电项目的核准,在“十四五”期间,将新增国家电投揭阳市靖海150MW海上风电项目增容项目建设400MW海上风电,在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预计建设 10700MW 容量的海上风电,“十四五”末期开工建设 4400MW,规划并网目标 2191MW,“十五五”规划并网目标 8491MW。近日,广东发改委发布《广东省 2023 年省管海域海上风电项目竞争配置结果的通知》,去年下半年竞配的15个省管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共计700万千瓦全部完成核准。 广西6.5GW深远海海风项目启动竞配,行业整体向深远海、高电压等级海缆发展的趋势有望持续体现。广西北海拟于近期组织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南面海域的 N、P 场址的竞争性配置,N场址(N1、N2、N3、N34、N4、N51、N52)规划容量570万千瓦,P场址规划容量80万千瓦,各场址中心离岸直线距离约94~120km,水深约15~45m。 上海市政协召开“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助推上海实施双碳战略”重点提案专题督办办理推进会。会议指出,深远海风电是本市未来可持续开发的最大绿电资源宝库,市发改委已编制规划并获得国家批复,总规模293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约1000亿千瓦时绿电。 江苏省盐城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国能龙源射阳1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三峡能源江苏大丰800MW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江苏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标志着江苏海风取得重大进展,预计下半年有望开工建设。 河北省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省管海上风电180万千瓦(秦皇岛50万千瓦,唐山130万千瓦),国管海上风电550万千瓦于年初获批。要求2025年前省管并网60万千瓦,国管并网100万千瓦。 日前,河北省秦皇岛市又批复了800W风电项目,其中包括500MW海上风电项目。 近日,辽宁省“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获批。其中,省管海上风电700万千瓦,国管海上风电610万千瓦。要求2025年前省管开工200万千瓦。辽宁大连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大连)实施方案》。方案指出:积极推进陆上风电,2025年前,以瓦房店、普兰店等区域为重点,建成配建储能的140万千瓦陆上智慧风电工程;2030年前,根据全省电力消纳形势,谋划建设新一批陆上风电项目。有序推进海上风电,2025 年前,以庄河市、长海县等海域为重点,推动已获规划批复的 190 万千瓦海上风电建成投运;2030 年前,实施大连市海上风电二期项目。 大力发展分布式风电,推进风电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计划”,以微电网为单元大力推动乡村风电建设。 去年以来,海南省已开工3个海上风电项目,即华能临高海上风电项目、申能CZ2海上风场示范项目、大唐海南儋州120万千瓦(CZ3)海上风电项目,今年还将开工CZ7、CZ8、CZ9等3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均为海南省2024年重大项目。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今年4月发布的《海南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修编)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显示,省发展改革委正在开展《海南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修编工作,根据初步研究成果,海南省海上风电场址由11个增加至18个,场址编号为CZ1~CZ18,规划面积约3543k㎡,规模为2490万kW,场址平均水深位于8m~100m之间,离岸距离位于10km~106km之间,涉及临高、儋州、昌江、东方、乐东和万宁共6个市县。 7月底,华润连江外海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福建省首批竞配的海上风电项目,被列为福建省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项目。项目将实现 18 兆瓦大容量风电机组在全球的首次批量应用。建成后,这个风电场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3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5.8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3.2万吨,减少烟尘69.2 吨。 此外,还可节约淡水,减少相应的废水排放和温排水等,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202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同时提出:巩固扩大风电光伏良好发展态势。稳步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序推动项目建成投产。统筹优化海上风电布局,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稳妥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表明国家推动海上风电发展的态度和决心不变。 展望未来,海上风电迈向“深蓝”,深远海趋势明确。预计到2025年后,国内百万千瓦级、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将主要位于深远海,深远海将是十五五时期海风的确定性发展方向。同时,深远海风电项目的经济性有望增强。据《能源转型展望》预测,到2050年,漂浮式海上风电成本将下降近 80%,逐步具备平价商业化开发条件。随着十五五时期即将到来,国内深远海项目竞配量有望持续提速,深远海规划也将持续完善。 海外方面,根据Entso-e 2024年发布的报告,海上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欧洲电力系统中第三大重要能源,预计在2040年将提供高达18%的调度能源,为超过5500万户家庭提供电力。目前海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仅占预计装机容量的一小部分,要实现 2030年的目标,整个欧洲地区每年装机容量必须达到25.5GW,其中欧盟国家15GW、挪威+英国共计10.5GW,是过去10年的平均年安装量的6倍,对应海上输电基础设施扩张速度必须是过去10年的9倍。大量的新能源装机提高了海上输电基础设施需求增长,Entso-e指出,到2050年海上输电系统安装长度将达4.8-5.4万公里。为整合欧洲地区到2050年高达495GW的海上可再生能源容量,海上基础设施安装的路线长度需在48,000-54,000公里之间,相当于赤道的1.5倍,总计需要约4000亿欧元的投资。 英国政府近期在风电政策上进行了大幅调整,以刺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的可再生能源拍卖预算将增加5亿英镑,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5亿英镑。其中,11亿英镑用于海上风能,比之前增加了3亿英镑。英国计划在2024-2025年间投资450亿英镑,旨在到2030年前将海上风电发电量增加5倍,并增加太阳能发电容量。这一承诺被认为是推动英国迈向更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实现其2050年净零排放气候变化愿景目标的关键一步。 美国是目前北美唯一拥有海上风电运营的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且政策规划也相对积极。拜登政府提出到2030年完成30GW海上风电的装机目标。2022年2月,美国能源部发布《海上风能战略》,规划到2030年、2050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将分别将达到30GW、110GW。同年8月,美国政府通过的《2022年通胀削减案》恢复对海上风电30%的税收减免,助推产业发展。 日本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海上风电发展,主要包括《海上风电产业愿景》和修订的《港湾法》规划等。按照规划,到2030年日本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0GW,到2040年达到30~45GW。随着政府继续推进,日本的风电市场有望实现持续增长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该国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 韩国正处于海上风电市场的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已承诺到2030年实现14.3GW的海上风电安装目标。根据《第十次电力供需基本计划》,韩国计划到 2030 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其能源体系21.6%的目标,而海上风电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菲律宾能源计划(PEP)设定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即到 2030 年实现 35%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并在2040年提升至50%。海上风电作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一环,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还能有效减轻菲律宾对能源商品进口的依赖。目前,菲律宾能源部已批准了63GW的海上风电场址,并正在积极处理更多申请,以进一步推动该行业的发展。菲律宾预计于2025年第二季度进行首次海上风电绿色能源拍卖计划(GEAP)。 印度总理莫迪主持的印度联邦内阁在 6 月 19 日批准了海上风能项目可行性缺口融资 (VGF) 计划,计划总支出为745.3亿卢比(约64.86亿人民币),其中包括 685.3 亿卢比(59.63亿人民币元)用于1GW海上风电项目的安装和调试,包括古吉拉特邦和泰米尔纳德邦沿海各 500 MW的2个项目;另外,计划拨款 60 亿卢比(约5.22亿人民币)用于升级两个港口,用以满足海上风电项目的物流需求。 今年 5 月份,澳大利亚政府向 6 个海上风电项目颁发了初始许可证,总发电装机容量约 12 GW。另外 6 个则在等待原住民的磋商意见。目前,这全部 12 个项目都已结束磋商,正式获得Gippsland近海风区的可行性许可证。这些项目的潜在风电装机容量高达 25 GW。这12个项目将通过现场调查和获得相关的建设和运营许可证来评估获批区域的可行性。可行性评估将继续进行,同时这些项目还需要为维多利亚州的首次承购拍卖做准备,该拍卖预计将于 2024 年底启动。 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现拥有陆缆系统、海缆系统、海洋工程三大产品领域。拥有500kV及以下交流海缆、陆缆,±535kV及以下直流海缆、陆缆的系统研发生产能力,并涉及海底光电复合缆、海底光缆、智能电网用光复电缆、核电缆、轨道交通用电缆、防火电缆、通信电缆、控制电缆、综合布线、架空导线等一系列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安装敷设及运维服务能力,提供深远海脐带缆和动态缆系统、超高压电缆和海缆系统、智能配网电缆和工程线缆系统、海陆工程服务和运维系统四大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建筑、通信、石化、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核能、海洋油气勘采、海洋军事等领域。公司通过了ISO三大体系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拥有挪威船级社DNV认证证书。 公司海缆系统采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系统集成、安装敷设及运维服务”的模式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通过提供 EPC总包服务打造系统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服务。公司陆缆系统采用“研发、生产、销售”,通过直销招投标和经销商的双渠道销售模式,为客户提供标准化及差异化的产品。基于两个产业体系不同的技术特点和生产组织模式,公司目前对海缆系统实行项目制生产方案,陆缆系统实行批量化生产方案,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公司秉承“创新、诚信、和谐”的价值观,坚持“团队制胜的文化、持续创新的精神、行稳致远的理念”的文化基因,以企业共同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基因牵引、规范行为,形成自我奋斗驱动力。 作为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公司不断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注重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研究生和年青归国留学人员等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能充分满足公司技术创新的需求。 公司自创立之初就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拥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运营效率高的经营管理团队。公司管理团队有多年专业从事电线电缆行业的经验,对行业发展方向、趋势具有敏锐的把握能力,抓住市场机遇,实时制订、调整发展战略并有效地组织公司高效运营,领导公司持续保持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布局,支撑企业快速有效响应 在充分考虑市场、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建成投产位于宁波北仑的未来工厂,撤并原中压产业基地,形成高压海缆分厂、中压电缆分厂、特种电缆分厂、高压电缆分厂及海工基地为核心的东部(北仑)基地,建设以广东阳江为核心的南部产业基地,谋划北部产业布局。东部(北仑)基地是公司总部所在地,位于经济发达的杭州湾大湾区, 也是长三角城市群范围,经济发展迅猛。南部产业基地位于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 同时可辐射国际市场。2022 年公司在荷兰鹿特丹设立欧洲全资子公司,将在欧洲逐步实现营销、 技术研发、全球供应链开发和售后服务平台的提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两 大产业基地布局都位于经济活跃地区,紧邻市场与客户,对市场的瞬息变化和客户的需求,能够 形成快速有效的响应,而且所布局的各个产业基地之间可以相互关联,守望相助,铸造成一个牢 不可破的整体,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依托上述产业基地基础,提供三大产业板块的产品与服务,包括海缆系统、陆缆系统、海洋 工程,全面覆盖了从陆地到海洋、从产品到服务的相关业务。 依托海陆工程服务技术提升与装备研制,公司完成了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 商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目前已形成深远海脐带缆和动态缆系统解决 方案、超高压电缆和海缆系统解决方案、智能配网电缆和工程线缆系统解决方案、海陆工程服务 和运维系统解决方案共四大产品/服务系统解决方案。 深远海脐带缆和动态缆系统解决方案:聚焦深海油气开采和远海浮式风电开发等领域,攻克了超深水和动态化设计等核心技术,在海洋脐带缆和动态缆系统领域形成了定制化设计、生产、测试、集成、敷设、运维的全寿命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多项“卡脖子”技术的成果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全面推进深远海能源开发进程注入了新动能。 超高压电缆和海缆系统解决方案:专注大规模海上风电集中开发和大容量海陆电力传输等领域,依托自主研发和国际国内的科研合作,具备了 500kV 交流海陆缆系统、±535kV 直流海陆缆系统等高端能源装备的设计、制造及工程服务能力,各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清洁能源、尽快实现“30?60”双碳目标提供了有效支撑。 智能配网电缆和工程线缆系统解决方案:聚焦电力配网及建筑、石化、轨道交通等工程市场领域,以智能环保、精益制造和快速响应为目标导向,实现了从满足单一市场需求向提供可示范推广的解决方案创新,研发了非交联环保聚丙烯电缆、无卤低烟阻燃B1级线缆等智能配网和工程领域创新产品,集绿色、安全、节能、环保等优势于一体,用革新的工艺装备,助力国家在建筑工程、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领域电力建设开拓新局面。 海陆工程服务和运维系统解决方案:依托国内领先的海陆工程服务平台和一流的运维服务团队,以全流程、多维度、高质量服务为宗旨,完成从国际领先海缆软接头到高压陆缆熔接头的衍生及革新,推动了含多省市电力配网、轨道交通电力线路连接可靠性的提升;建立了集敷设安装、工程运维为一体的海陆工程服务体系,为东方电缆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持续创新,推动企业技术革新 始终坚持“抓住主业不动摇,抓住自主创新不动摇”,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上,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断的技术创新与积累,公司已成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施工敷设于一体的中国海陆缆核心供应商,多年来一直在科技创新、质量管理、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位列全球海缆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 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为载体,持续深耕高端线缆专业领域,累计承担和参与超50项国家、省市及央企科技项目,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领先企业等建立了常态化科研合作机制,依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结合持续高强度的科技投入,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制约,实现了多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创新优势,形成了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 在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下,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更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的竞争。公司始终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线缆产品实现了技术成果转化,并在超高压海洋输电、深水油气开发、深远海风力发电、超高压陆上直流输电等领域实现了工程化应用,助力我国海洋开发和高端电力 在高端线缆领域的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做出了多项创造性贡献,受到国家、行业、客户的充分认可,累计获得超35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项。 获得的主要科技奖项 颁发了一系列鼓励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手册》《知识产权奖励办 法》《技术秘密管理办法》和《专利管理办法》等,确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目标,建立组织 机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能,对公司经营中的专利管理问题,包括专利的申请、维护,产权归 属,科研、生产、贸易中的专利管理,奖励和处罚进行了明文规定,使各项工作有制可依。依托 专业化管理模式推动知识产权创新工作。在项目研发过程中,通过建立技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专 利信息检索、分析和利用机制,加强对专利信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追踪当前研发技术的最新 发展,掌握现有技术状况,节省研发投入。同时公司通过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管理,进一步整 合和发挥企业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优势,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截止2024年7月,公 司授权专利169件,其中发明专利50件(含国际专利1件)。 授权的主要发明专利 以标准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制定海底电缆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发 展,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截止2024年7月,东方电缆先后牵头/参与制订了国 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超过70项,对于企业依靠技术优势引领行业发展、紧跟世界海缆科 技发展方向、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T/ZZB 1554.1-2020《额定电压 500 kV(Um=550 kV)交联聚乙烯绝缘大长度交流海底电缆及附件》等4项系列标准荣获2023年 度宁波市标准创新贡献奖重大贡献奖。公司将进一步加强标准创新工作,提升标准实施效益,争 当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牵头或参与编写的主要国家和行业标准 (三)精益制造,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秉持“东方制造 高端引领”、“健康东方 成就未来”的战略,致力打造行业顶尖的高端制造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司引进法国Pourtier重型框绞机、德国Troester 1000kV和750kV VCV交联生产线等一批足以定义世界制造标准的先进装备,将交联电缆的制造能力提升到了交直流1000kV 3500mm2,占据电缆规格和电压等级的制高点。 本着“对外开放、对内友好”的工作思路推进公司数字化建设,不断推动数字与运营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SA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APP(工艺管理系统)、SRM(供应商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EHR(人力资源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等系统,引入OEE等大数据管理工具,形成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进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助力企业从“制造”升级为“智造”。 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质量第一、质量管理融入业务全过程、持续改进”的方针引领下,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不断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逐步引入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管理并成功推行卓越绩效模式;不断完善质量检测手段,引进国内最大容量(2048000kVA)640kV串联谐振耐压试验系统、瑞士哈弗莱高灵敏度局放检测仪、德国GMC TDR测试仪、德国Sikora超声波测厚仪、红外光谱仪等系列电缆检测设备,不断提高检测检验水平和管理能力,公司检测中心取得CNAS认证,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交付可靠的产品提供有效保证。成功应用SCADA系统,以及自主开发RMS远程监控系统于生产管理中,可实时监控各项生产指标和参数,并可对外开放关键质量数据和记录,精准溯源每根电缆的制造数据。不断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建设公司质量品牌。 保持陆缆系统、海缆系统、海洋工程三大领域均在行业的领先水平,成为电线电缆行业内首个“浙江制造”品牌获得者,额定电压220kV、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大长度交流海底电缆先后通过了“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开创了世界首例500kV海缆电缆成功运用软接头的先例,树立行业标杆。 三、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公司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24年发展总计划》部署安排各项工作,整体发展态势持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文化建设有序推进、经济发展总体稳步提升。荣获“2024年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十大领航品牌”“2024年中国海底电缆首选品牌”、成功入围“宁波市海洋经济十佳企业”等。 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40.68亿元,同比增长10.3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4亿元,同比增长4.47%;2024年上半年度海缆系统及海洋工程营业收入合计17.69亿元,同比下降5.01%,减少0.93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43.48%,海缆系统平均毛利率约40%,海洋工程平均毛利率约33%;实现陆缆系统的营业收入22.94亿元,同比增长25.91%,增加4.72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56.38%,陆缆系统平均毛利率约10%。 (一)文化与人力——强化文化人力融合,着力推动团队建设和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激励,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21字文化基因,打造核心团队。持续推进“青年东方”建设,开展东方特色文化系列活动:“七·一”党员大会、第二届“青年东方马拉松”比赛、第二届“质量安全月”等,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多项主题鲜明的团建活动,加强团队凝聚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开展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阳江教育系统、宁波大学等开展奖学金助学,完成绿美阳江,认捐树苗、甘肃省民勤县治沙造林、“两山”环保基金、“艺润童心”特殊困难儿童艺术教育、北仑区小港街道新权村村道环境提升等捐赠工作。同时,对重点业务环节加强合规监督,确保企业行稳致远。 强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了人员能力评估和提升体系,推进全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了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质量技能比武活动,新晋职业技能等级 30 余人。构建全覆盖、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体系,培训覆盖率 100%。持续开展团队优化和人才引进,市场、技术、国际化等方面人才得到有效充实。 (二)资本与产业——发挥资本平台作用,助推“3+1”产业体系,布局企业高质量发展 做好东部,持续推进东部未来工厂高压海陆缆设备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深化产业链延伸,启动高端附件系统研发制造基地建设,谋划海工院总部及运维基地建设;做成南部,积极推动南方总部建设,完成南部未来工厂基地建设关键节点,提升南部整体影响力;谋划北部,完成北方产业布局的调研和投资决策;推进国际,有序开展海外布局及投资事宜,完成对英国XLCC、XLINKS公司的投资,提升公司国际品牌效应。 (三)科技与市场——加快海陆并进,以战略创新和科技创新引领“3+2”市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推动重大市场和重点项目的突破,助推市场高质量发展。高起点谋划重点区域的战略创新工作并推进重大客户战略合作关系,助力国内外市场开拓。做深做透海缆业务板块,依托“3+1”产业布局,持续开拓东部、南部、北部以及国际和高端海缆市场,高质量完成海缆项目的交付工作;持续提升陆缆业务板块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了以品牌入围+工程落地+渠道承接的开拓模式,稳定保持关键市场的份额领先。 进一步推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示范应用,始终保持强劲的科技领先优势。完成首批四新研发/降本增效项目立项,知识产权授权专利等;突破水下附件系统等前瞻性、战略性持续提升与核心客户的科技与市场融合,深入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深水系统装备等关键领域的创新应用;以降本增效为核心,完成陆缆工艺技术的持续优化。 推进东方海工院管理改革,明确发展目标。运维市场开拓取得新突破;优化流程及组织架构,构建海洋工程项目成本测算模型,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政策;持续提升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水平。 (四)精益与制造——实施项目制与批量化管理模式,主抓降本增效,提升高端制造水平,践行企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项目制开展风险识别并提前做好评审管控,强化了关键工序、关键节点的评审机制,实现大长度海缆百公里零击穿;以标准成本和工艺改进为抓手推动批量化降本增效,以中压电缆为试点实施标准成本管理模式,推进标准化工艺设计、有效提升库存周转、加强盘具回收回购,助推陆缆市场核心竞争力提升。 (五)数字与运营——加强预算与成本管控,强化体系与数字化对业务的有效支撑,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营业成本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本期营业收入增长及收入结构占比变化的综合影响。 销售费用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公司谋划战略、科技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加快海陆并进,在重大市场、重大领域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销售费用持续投入。 管理费用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公司强化文化与人力融合,持续推进“青年东方”建设,同时不断加强数字化建设,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支出增加。 财务费用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公司强化资金管控,利息收入持续增加。 研发费用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公司依托企业技术中心,注重前瞻性、战略性,推动核心技术开发,加强产业化示范应用,联动内外部资源形成强劲领先优势,研发费用持续投入。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本期收到经营性往来款项增加所致。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本期支出主要系“东方电缆高端海缆系统南方产业基地项目”投入,新增境外投资所致。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本期新增支付股票回购专用证券账户款项所致。 其他收益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本期收到可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增加。 投资收益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本期参股公司收益变动所致。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变动原因说明:主要本期内持有的西部证券(002673)股票公允价值增加所致。 信用减值损失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本期应收账款账龄结构变化所致。 资产减值损失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本期合同资产坏账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变化所致。 资产处置损益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本期处置子公司持有待售资产所致。 营业外收入变动原因说明:主要系本期收到赔偿款导致变化比例较大。 2 本期公司业务类型、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发生重大变动的详细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二) 非主营业务导致利润重大变化的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无 2. 境外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资产规模 其中:境外资产3,476,931.81(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占总资产的比例为0.03%。 (2) 境外资产占比较高的相关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其他说明 无 3. 截至报告期末主要资产受限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 其他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四) 投资状况分析 1. 对外股权投资总体分析
注:为优化资源配置及资产结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公司本着专注、精简、节约、高效的组织原则,综合考虑公司整体发展规划和经营方针,公司于2024年3月19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拟注销全资子公司的议案》,拟注销全资子公司东方海缆有限公司,具体内容详见公司于2024年3月2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及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上披露的《关于拟注销全资子公司的公告》(公告编号:2024-016)。2024年5月,东方海缆注销登记手续已办理完毕。 2023年12月,公司参股设立华电(阳江阳东)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0万元,公司参股3%,目前暂未实缴出资。 2024年7月,公司参股设立中船海宏(象山)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公司参股1%,目前暂未实缴出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