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力合科技(300800):2024年半年度报告
原标题:力合科技:2024年半年度报告 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半年度报告 2024-066 2024年 8月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邹雄伟、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易小燕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戴求英声明:保证本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次半年报的董事会会议。 本报告中涉及的未来发展规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风险。 公司在本半年度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十、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中描述了公司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投资者注意并仔细阅读。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目录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 2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7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0 第四节 公司治理 ....................................................................................................................................................................... 25 第五节 环境和社会责任 ....................................................................................................................................................... 26 第六节 重要事项 ....................................................................................................................................................................... 27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31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 37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 38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39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法定代表人签名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文本。 (二)载有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三)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四)深交所要求的其他文件。 以上备查文件查阅地点: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释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简介
1、公司联系方式 公司注册地址、公司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公司网址、电子信箱等在报告期是否变化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注册地址、公司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公司网址、电子信箱等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2023年年报。 2、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在报告期是否变化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披露半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站和媒体名称及网址,公司半年度报告备置地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2023年 年报。 3、注册变更情况 注册情况在报告期是否变更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注册情况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2023年年报。 4、其他有关资料 其他有关资料在报告期是否变更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于2024年4月22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拟变更公司注册资本与修订〈公司章程〉部 分条款的议案》,并经2024年5月17日召开的2023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根据相关规定,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的股 份应当在三年内转让或者注销。鉴于公司股份回购完成后三年期限即将届满,公司将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的164.10万股 进行注销。注销完成后,公司的总股本由23,840.00万股减少至23,675.90万股,注册资本由人民币23,840.00万元减 少至人民币23,675.90万元。 四、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 ?否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 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 经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是一家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商和环境监测系统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营业务为环境监测系统研发、生产 和销售及运营服务,主营产品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为客户提供环境监测 系统运营服务、第三方检测及监测咨询服务。 (二)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以下模式获取收入和利润: (1)环境监测系统的盈利模式 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其中大部分需要到站点进行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少部分项 目直接销售监测仪器。对于需要安装调试的项目,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安装调试 成本及费用;对于直接交付给客户使用或需要承担少量安装调试工作的车/船载项目,如销售核心监测仪器、监测车/船 等,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业务领域、不同客户类型,公司结合市场竞争环境、市场开拓和业务推广目标,并兼顾合理的 利润进行定价。 (2)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的盈利模式 公司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成本主要为开发工作、系统集成、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相关人工成本以及服务器、防 火墙、显示屏等硬件成本。 公司以工作量为基础,结合软件开发人员投入、通用软件及硬件设备的采购、站点接入数量以及市场推广需要等因 素进行综合定价、获取利润。 (3)运营服务的盈利模式 公司根据运营服务设备的品牌、监测因子、新旧程度、站点的分布、客户考核要求,同时结合地区消费水平进行定 价。运营服务的主要成本是仪器设备零部件、试剂、人工成本、检测等费用。 公司通过对环境监测系统提供日常巡检、定期校准、试剂更换、设备养护等专业维护和运营管理服务获取利润。此 外,为抓住行业内运营服务方式创新所带来的业务机会,公司也积极探索自主投入在线监测系统并进行专业化的维护和 运营管理,通过向客户提供监测数据服务的方式收取运营服务费用。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设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包括电磁阀、工控机、显示屏等标准化零部件以及机 箱、机柜等非标准化零部件。公司生产所需的标准化零部件市场供应充足,非标准化零部件通过定购的方式向专业厂家 采购。目前,公司已建立起合格供应商名录,能够满足公司原材料供应的长期稳定需求。 3、生产模式 公司根据当前订单交付需求,并综合以往各产品销量合理规划生产。市场部获取产品订单后,物料部根据订单情况 协同生产部制定生产任务,生产部按照公司既定生产装配工艺和测试手段进行生产、装配和检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等 软件平台产品,则直接由研发中心具体负责产品的开发和测试。对于经常性需求的监测设备,公司采用预先生产的方式, 保有一定量的库存,以提高供货反应速度。 除了在公司车间的生产环节之外,水质、空气/烟气监测系统产品还需要公司在客户现场对系统设备进行安装调试;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也需要公司根据客户的功能需求和硬件环境,对软件进行开发和运行调试。 4、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 对于环保、水利、市政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客户,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产品销售。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 后,由市场部组织市场、技术、研发等部门人员,针对客户的需求拟定产品技术方案、制作投标文件,中标后签署正式 供货合同。 对于企业客户主要以商务洽谈方式获取订单,也有少数企业客户自主开展设备的招标采购,公司通过投标方式实现 产品销售。 (三)行业发展环境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 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为进一步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环境治理,监测先行”,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 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环保、水利、水务、住建、市政、工业、农业农 村、卫生疾控、公安禁毒、应急管理等监测需求不断拓展,监测网络从国家、省级到地级、县级全面覆盖,监测范围由 环保领域向全方位多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监测空间从地面向地下、天空延伸,监测指标由单一指标向全要素、多指标 协同监测扩增。随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真、准、全、快、新”等要求的不断提高,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 孪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下将推动环境监测仪器装备加速向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转 型,带动智能化监测产品及多元化监测服务产业的发展,支撑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助力构建 现代化监测体系,提高国家-省-地市跨级跨部门监测数据共享交换能力。 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推进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研发。加强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 噪声、海洋、辐射、农村环境等监测能力建设,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 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指导各地组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解决农村突出水环境问题,进一步明确,对黑臭水体的判断按照感官判断、公众 评议、水质监测三个步骤。 2024年2月,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制定并严格执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案,使用依法经计量检定合格或者校准的计量器具开展温室气体 排放相关检验检测。 2024年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关于 “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总要求,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 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宗旨,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 转型,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实现高水平业务支撑,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 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 202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监测预警,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 海岸带等重点区域,分单元识别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治理差异化管控要求。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源头预防体系 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精细化管理。鼓励各地以产业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 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执法监管等协调联动改革试点,探索构建全链条 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指出:国家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监测支撑体系,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为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024年5月起,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标准》,对地下水监测工程从建设、运维、监测技术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对于促进我国地下水监测事业发展、构建完善合理的地下水监测站网体系、提升地下水监测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 用。 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积极开展以电力、碳市场数据为基础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监测分析。 2024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调查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我国正逐步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海洋生态质量监测评估和预警监测,摸清底数, 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024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河湖生态流量(水位)、地下水水位监测体系,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和生态 流量泄放管理,健全生态流量预警响应机制;实施“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夯基提能行动,全面提升水利对象全要素 和治理管理全过程智能感知能力。 2023年 4月 1日起,城市供水全面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到 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全流程保障体系和基本健全的城市供水应急体系,提高供水检测与应急能力。 2023年 12月,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关于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培育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加快多元数据融合,以数据规模扩张和数据类型丰富, 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水平,推进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数据融合应用,支撑气象和水文 耦合预报、受灾分析、河湖岸线监测、突发水事件应急处置、重污染天气应对、城市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等。 在进入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时期,随着各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催生生 态环境、住建水务、水利水文、卫生疾控、公安禁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工业过程等行业新的检测需求,亟需打破 均质化扩张的路径依赖,推进监测网络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四)技术研发与推广 公司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贴近市场,发掘、引导客户需求,继续保持技术创新领先势头。报告期内,在核心部 件的自主研发、仪器设备国产化、拓展产品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水质监测产品研发及技术推广 依托已有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和仪器基础,持续开展新产品开发、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升级。 在水生态监测方面,突破了藻类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研制 AlgaeAI-L1000 藻类图像智 能分析仪,实现进样、识别、分析技术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已实现多流域 100种以上藻属的智能、精准识别,大 幅提高分析速度和识别准确度,目前已在江苏、广西等地现场应用。 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方面,突破了五参数自动核查、仪器运行状态自诊断、多元化精准质控、数据智能审核等关 键技术,升级研发了仪器-集成-平台一体化融合的智慧化水站及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水站运维降本增效、水站运行质 量提升以及信息化监管效率提高,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三智一体”新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目 前已在国控、省控等关键断面水站开展应用示范,开发了地下水低速采样洗井分析系统,可实现地下水洗井、采样、多 参数分析的自动化。 在自动化实验室检测方面,持续推出污水验毒采样器、便携式地下水采样器等水质智能自动采样系列产品,满足多 场景应用需求,升级开发全自动AI水检系统,实现了样品无人化转运,目前已在湖南、江苏等地现场应用。 在卫生疾控领域,研制了自动采样器和全自动病毒富集仪,实现了污水样品的自动采集和水体样本高效、自动富集 病毒,同时推出了《城市污水病毒监测整体解决方案》。 2、大气监测产品研发及应用推广 在大气监测方面,持续发力推进国产化,进一步完善了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质谱连续监测系统,将自主研发的层 流差压流量计应用到系统中,替代进口部件,提升产品了竞争力,产品拓展应用到半导体行业;自主研发了基于紫外差 分烟气分析仪的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有效降低系统成本,满足高量程、超低排放的固定污染源监测需求, 已在福建、广西、四川等地广泛应用;基于自主研发的环境空气污染多参数自动监测仪器、智能化监测系统、智慧站房 以及环境空气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了环境空气污染监测的“精准诊断-智能审核-精细运维-在线解析”全链条智能化 应用体系,形成了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三智一体” 新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常规站和组分监测网络建设中应用。 3、在技术成果推广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科研平台建设运行方面,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 2024年1月成功举办了 2023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6月发布了首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开放基金项目,凝聚行业内优势资源共同攻关环境监测的关键共 性技术突破、设备研制及技术标准建立,发挥中心行业引领作用。 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生物性污染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与业务示范”“饮用水 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设备及致毒物甄别新技术”“饮用水全流程新污染物 NQI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项目均有序开展 工作,顺利完成了实施方案论证、中期绩效考核等阶段研发目标。 在科研成果评价与推广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项目成果通 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环保产品成果鉴定,在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化监测与远程监管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拥有有效专利共242项,其中发明107项、实用新型113项、外观设计2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82项。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强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测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战略,重视研发投 入,依托成熟的研发团队和多年的现场应用经验,形成了突出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优势,截至 2024年 6月30日,公 司拥有有效专利共242项,其中发明107项、实用新型113项、外观设计2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82项。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 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 20余项;参与制定了 30余项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 公司拥有“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南省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等科研平台,是中科院牵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单位,荣获工信部“专精 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参与完成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填 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及省市级奖励 20余项;主持完成的“水质自动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 2021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报告期内,公司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院士牵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 建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彰显了公司在饮用水监测业务领域的技术研发实力与持续为国家饮用水 的现代化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和技术装备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能力;公司持续提升大气领域产品系统研发能力,自主 研发的“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家鉴定,在环境空气 污染物多参数智能化监测与远程监管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研发的地表水水质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装备入选 2024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智能化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被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并列入河南省水 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全自动AI水检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固定污染源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大气组分自动 监测系统入选2024年度湖南省工业领域鼓励发展的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提升了公司产品品牌推广 知名度,拓展公司产品至水利业务领域应用,体现了公司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及业务领域广泛性。 (二)产品及服务结构全面 公司具备环境监测核心仪器的开发与制造、环境监测系统自动化控制与集成、环境监测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并提供 环境监测系统运营服务和第三方检测服务,是环境监测监管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在水质监测领域,公司具有突出的市场竞争优势。公司牵头建设了“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 心”,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始终坚持核心零部件和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在重金属、有机物、高氯酸盐等 指标自动监测技术及仪器研制方面发挥行业创新引领的作用;协助环保部门参加了数十次全国性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 测工作或重大活动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多次获得生态环境部专函致谢;承担了较多的国家及各级环保部门地表水水质监 测建设项目,并承担了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平台的软件开发;积累了丰富的水质监测系统建设、管理、数据应用经 验,在水质监测领域中的技术和品牌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 在气体监测领域,公司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牵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 究中心”的共建单位。公司紧跟当前市场需求的热点问题,实施差异化市场竞争策略,着力于技术门槛较高的新赛道。 针对我国大气常规污染物监测与组分监测设备的核心部件卡脖子、成套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攻克核心检测器的自 主研发和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部件国产化、高性能、低成本、全链条、全参数的环境空气污染物组分自动监测成套装 备及系统,实现 150余项指标的自动监测,仪器部件国产化率达到 95%以上,实现进口替代,满足常规、组分、交通站、 走航监测以及应急保障监测等多场景智能监测与智慧运维管理的需求,形成以快速、精准监测为基础的城市化服务模式, 实现对大气多污染物、多参数智能一体化监测,支撑污染来源解析、城市PM2.5和O3协同控制精细化管控。面对碳达峰、 碳中和带来的碳监测新需求,公司的大气碳排放监测解决方案适用于固定排放源监测、无组织排放监测及工业园区整体 监测、城市组分站及超级站建设等,结合公司的大数据平台,可进行长时间跨度、大范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为政府部 门进行碳排放总量的统计及控制提供决策支撑。 同时公司着力开拓第三方检测和环境监测咨询服务,推出了新一代环境监测咨询服务模式,同步推进智能管控终端、 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成套装备的优化、定制工作,采用自动或人工,在线、连续、即时等多方式、多模式的监测 和信息化技术,将排污企业、入河湖口、面源风险点等环境风险敏感点,组合纳入监测监管方案,获取支撑政府决策的 多维度、准确、可靠、可溯源的数据,应用 AI技术、数据模型、可视化表征等先进技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厘清责任、 精准溯源,向相关部门提供专业措施、专题报告。 公司以数据信息安全可控和智慧化管理为基础,开发了多领域的智能化运维与智慧化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公 司自主研发了基于 C++/Lua的自研微服务架构,适配国产化的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中间件等,打造仪器-基站- 平台一体化适配国产化软件体系,保障了数据自主安全可控。公司深度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先进信息化技 术,构建了基于地理数据+低延时+GIS技术+视频技术的环境监测数视一体化智能平台,集合多源、多维度数据融合、时 空展示和分析应用,为政府部门在环境质量改善、园区监管、智慧缉毒、数字卫生等重要领域数字化监管提供了技术支 撑。 公司全面的产品及服务结构,可以满足客户对环境监测系统和服务的多样化、系统化需求,增强了客户黏性,促进 公司各项业务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产品质量和性能优势 环境监测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真实、准确、完整地提供监测数据。在各级环保部门严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快、 新”的背景下,环境监测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已经成为事关环境监测系统生产企业长远发展、甚至生死存亡的决定性 因素。公司作为行业为数不多采用自动监测仪器和系统集成自主研发、整装销售模式的研发、生产、销售企业,彻底解 决了仪器在线质控、故障远程诊断、多场景监测功能转换等关键技术难题;持续推进高性能检测器、温压流控制器等核 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进口替代,研制国产化、稳定、可靠的自动监测仪器;致力于智能监测仪器仪表的自主研发, 着力开展仪器-集成-系统一体化融合智能化监测系统创新,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三智一体”新模式的构建、工 业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先进智能检测技术装备支撑;基于长期的自主研发、现场应用研究的迭代优化,有效保障了产品质 量和性能,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溯源性和监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获得了客户的广 泛认可。 (四)市场推广和运营服务优势 公司从贴近市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在全国设立了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共 7 大业务区域,组建了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运营服务团队,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市场推广和运营服务体系,能 够高效获取和分析客户需求,实现技术、产品向目标客户的定制化方案转化,并为公司客户提供高标准的运营服务,有 利于公司的市场开拓、售后服务及品牌建设,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前瞻性业务思维与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 结合,也保持了公司在优势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 (五)研发及管理团队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人才队伍的建设,采用项目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研发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经 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人员稳定的研发队伍,涵盖了分析化学、环 境科学、生物工程、光学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专业人才,获得了 湖南省委组织部颁发的“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领军型团队”称号,为公司保持并巩固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 基础。为更好地聚焦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分行业建立并完善了产品线研发及管理团队,同时建立配套行业 线市场营销团队,共同聚焦解决各行业领域问题与需求、打造满足不同行业有竞争力的产品。 公司管理团队长期从事环境监测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运营业务,对公司所处行业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洞 察力,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发展方向把握比较准确。优秀稳定的管理团队能够基于公 司实际情况、行业发展水平和市场前景制定合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能够以丰富的营运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能制 定和执行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为公司的发展持续提供驱动力。 三、主营业务分析 概述 参见“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相关内容。 主要财务数据同比变动情况 单位:元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没有发生重大变动。 占比10%以上的产品或服务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四、非主营业务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单位:元
□适用 ?不适用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是 ?否 4、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单位:元
1、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适用 □不适用 (1) 募集资金总体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万元
?适用 □不适用 单位: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