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成科技(301106):中联评估关于《江苏骏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江苏骏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申请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修订稿)》之核查意见

时间:2024年11月19日 00:05:54 中财网

原标题:骏成科技:中联评估关于《江苏骏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江苏骏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申请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修订稿)》之核查意见

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关于深圳证券交易所
《关于江苏骏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
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申请的审核问询函》资产评
估相关问题回复
之核查意见






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

深圳证券交易所:
根据贵所上市审核中心于 2024年 4月 15日下发的《关于江苏骏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申请的审核问询函》(审核函〔2024〕030004号)(以下简称“审核问询函”),上市公司对问询问题进行了回复及补充披露。评估机构与本次重组相关中介机构就审核问询函所提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分析与核查,并对上市公司相关问题回复发表核查意见。

如无特别说明,本问询函回复核查意见所述的词语或简称与重组报告书中“释义”所定义的词语或简称具有相同的含义。在本问询函回复核查意见中,若合计数与各分项数值相加之和在尾数上存在差异,均为四舍五入所致。






问题五、申请文件显示:(1)本次交易对标的资产采用收益法评估结果作为定价依据,其全部股东权益价值为 33,159.00万元,评估增值 17,487.29万元,增值率为 111.59%。(2)收益法预测过程中,2025年及以后年度,标的资产结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及汽车电子行业国产化替代的趋势,对双联屏及全液晶仪表销量参考行业增长率考虑一定比率增长预测;结合车厂电子式仪表用于中低端车型维持一定规模的情况,对电子式仪表销量按照 2024年规模预测;对未来电子式仪表销售均价参考 2024年度水平预测,对全液晶及双联屏仪表2027年及以后年度销售均价参考 2026年度均价保持不变预测,对其他汽车电子产品均价按照 2024年度均价预测。(3)收益法评估过程中采用的折现率为10.25%。(4)由于本次交易尚未完成,且协同效应受到市场环境以及后续整合效果的影响,标的资产与上市公司现有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难以量化,因此从谨慎性角度出发,本次交易定价并未考虑上述因素;(5)标的资产持有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有效期为 2024年 9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有效期为 2024年 5月;(6)子公司长春精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通讯模块、通信交换设备等,未说明是否取得通讯相关业务资质。

请上市公司补充披露:(1)期后标的资产实际实现业绩情况,与预测数据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如是,说明原因及对本次评估的影响;(2)收益法预测期各期细分产品的销售数量及其占比情况,传统机械、液晶仪表及 HUD、屏+域控制器等不同产品技术路线发展状况及对发行人产品的影响,并结合报告期内产品销量情况、主要产品所处市场的市场竞争程度、现有客户关系维护及未来需求增长情况、新客户拓展进展、现有合同订单签订情况、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主要产品是否存在被替代风险、标的资产研发投入逐年下降等情况,披露标的资产销量的预测依据及合理性,并充分提示风险;(3)结合报告期内不同细分产品销售单价水平及变化趋势、产品价格调整原因、客户需求变化、产品所处生命周期及更新迭代、标的资产核心竞争力及对下游的议价能力、下游厂商单价年降机制、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等,披露预测期内标的资产细分产品单价变动趋势的原因及可实现性;(4)折现率计算的具体过程,包括折现率各参数的预测依据及其合理性;(5)结合报告期内标的资产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情况、与主要供应商的关系稳定性、委托加工成本变动、同行业可比公司可比产品单位成本及变动趋势等,披露标的资产主营成本预测依据及合理性;(6)结合收益法评估过程中标的资产的预计毛利率、期间费用率与报告期内相关财务指标和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情况,披露相关预测数据的合理性和谨慎性;(7)收益法评估过程中对标的资产的营运资金预测、营运资金增加额的具体测算过程、依据及合理性;(8)收益法评估过程中是否考虑标的资产与上市公司的协同效应,如是,请说明具体情况及其合理性;(9)标的资产针对三个即将到期的证书的续期计划,是否存在实质性障碍及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本次评估是否考虑相关因素,并说明合理性;(10)通讯模块、通信交换设备等业务实际开展情况,是否取得通讯相关业务资质,标的资产是否完整取得开展业务所需全部资质,生产经营是否合法合规。

请独立财务顾问和评估师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请律师对问题(9)(10)发表明确意见。

上市公司答复:
一、期后标的资产实际实现业绩情况,与预测数据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如是,说明原因及对本次评估的影响。

根据标的公司期后报表,期后收入及利润数据与预测数据对比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项目 名称2023年 10- 12月 预测数据2023年 10-12月 实际数据完成率2024年 1-6 月预 测数据2024年 1-6 月实 际数据完成率
收入13,295.7613,717.43103.17%22,448.4622,739.70101.30%
净利 润1.051.151,104.70105.09%1,335.801,382.82103.52%
注 1:2023年 10-12月实际数据=2023年全年实际数据-2023年 1-9月实际数据,2024年 1-6月预测收入=2024年全年预测数据×2021年至 2023年上半年收入占当年全年收入平均比例;2024年 1-6月预测净利润=2024年全年预测数据÷2,净利润口径为扣非归母后净利润数据; 注 2:2023年实际数据摘自中天运[2024]审字第 90154号审计报告;2024年 1-6月实际数据摘自中天运[2024]审字第 90164号审计报告;
注 3:上述数据已剔除股份支付影响;
注 4:由于春节因素等影响,上半年包含标的公司生产淡季,2021年、2022年及 2023年标的公司 1-6月的销售金额占全年销售金额的比重分别为 44.76%、39.67%与 45.94%。

从上表对比结果看,标的公司期后业绩实现情况良好,与预测数据相比不存在重大差异。

二、收益法预测期各期细分产品的销售数量及其占比情况,传统机械、液晶仪表及 HUD、屏+域控制器等不同产品技术路线发展状况及对标的公司产品的影响,并结合报告期内产品销量情况、主要产品所处市场的市场竞争程度、现有客户关系维护及未来需求增长情况、新客户拓展进展、现有合同订单签订情况、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主要产品是否存在被替代风险、标的资产研发投入逐年下降等情况,披露标的资产销量的预测依据及合理性,并充分提示风险。

(一)标的公司报告期及预测期细分产品的销售数量及其占比情况
标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包括电子式仪表、全液晶及双联屏仪表等汽车仪表产品收入,电子时钟、传感器、中控产品等其他汽车电子产品收入,同时存在部分开发收入及检测业务收入,其中以汽车仪表产品收入为主。历史年度及预测期汽车仪表产品销售数量及占比情况如下:

项目名称2021年2022年2023年 1-9月2023年 10-12月2024年2025年2026年2027年2028年
1、电子式仪 表销量-万件83.9269.3260.9224.4982.0682.0682.0682.0682.06
增长率 -17.41% 23.21%-3.91%0.00%0.00%0.00%0.00%
销量占比94.81%82.45%82.79%87.44%81.47%78.56%75.33%72.64%70.71%
2、全液晶仪 表销量-万件4.6010.419.692.0810.2812.3414.8017.0218.73
增长率 126.62% 13.07%-12.70%20.00%20.00%15.00%10.00%
销量占比5.19%12.39%13.18%7.43%10.21%11.81%13.59%15.07%16.13%
3、双联屏仪 表销量-万件-4.342.971.448.3810.0612.0713.8815.27
增长率   1.37%90.39%20.00%20.00%15.00%10.00%
销量占比0.00%5.17%4.03%5.13%8.32%9.63%11.08%12.29%13.16%
汽车仪表销 量合计-万件88.5284.0773.5828.01100.73104.46108.94112.97116.06
注:2023年 10-12月增长率=(2023年 1-9月实际销量+2023年 10-12月预测销量)÷2022年度销量×100% - 1。

除汽车仪表产品外,标的公司其他汽车电子产品销售包括电子时钟、传感器、中控产品及其他汽车电子产品等。对于其他汽车电子产品,标的公司结合期后实际销售情况、客户备货通知对 2023年 10-12月、2024年销量进行预测,后续年度基于保守角度未考虑增长。

(二)传统机械、液晶仪表及 HUD、屏+域控制器等不同产品技术路线发展状况及对标的公司产品的影响
1、 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汽车制造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汽车制造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包含汽车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的庞大产业链,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经济支柱型产业之一。当前汽车制造主要包含乘用车制造和商用车制造,从动力技术来看,汽车制造经历了从内燃机汽车到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当下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电子企业迅猛发展。

根据 OICA数据, 2022年、2023年全球汽车产量分别为 8,502万辆、9,355万辆,产量增长率为 10%; 2022年、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分别为 8,287万辆、9,272万辆,销量增长率为 12%。中国汽车产业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逐步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中心。

(1)新能源汽车市占率持续提高,带动汽车电子行业持续增长
截至 2022年底,全国综合交通网络的总里程超过 6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17.7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国高速公路越来越完善,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进步,预计中国汽车行业远期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能够给汽车电子行业带来持续性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 1-12月,我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958.7万辆和 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和 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产销量连续 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 1-6月,我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492.9万辆和 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0.1%和 32%,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2023年 11月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2030年我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目标为 60%。

根据研究机构 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465.30万辆,同比增长 35.4%,其中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4.8%。展望未来,EVTank预计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4,700万辆,2023年至 2030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18%。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持续带动汽车电子行业增长。

(2)商用车产销量企稳回升,车辆出口再创新高
从 2020年开始,受到国三排放汽车淘汰、基建投资以及治超加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商用车产销呈现大幅增长;2021年,随着车辆更新趋势接近尾声,加上基建投资加速放缓,我国商用车产量大幅下降;2022年,我国商用车产量处于低位运行,加上全球芯片短缺以及供应链问题的影响,产量达近年来最低值。2023年以来,我国商用车产量保持正增长,其原因主要在于宏观经济恢复支撑商用车市场需求恢复,以及后续需求集中回补,带动商用车产量持续增长。

2023年 1-12月,我国商用车产销累计完成 403.7万辆和 403.1万辆,产销重回4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26.8%和 22.1%。2024年 1-6月,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200.5万辆和 20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2%和 4.9%。其中,2024年 1-6月商用车出口 45.5万辆,同比增长 25.7%,车辆出口再创新高,成为拉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

(3)汽车电子行业国产化替代空间潜力巨大
从全球角度来看,德国、日本、美国等传统汽车工业强国的汽车电子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据先发优势。其通过长期的发展,拥有完善的体系标准、丰富的技术人才和全球供应链等竞争基础,与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及国内合资汽车厂商合作紧密,因此,在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相对而言,中国汽车电子行业起步较晚,市场集中度较低,单个企业规模较小,与国外企业在技术能力、经验和客户积累上存在一定差距。

近年来,随着我新能源车迅速发展及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我国包括汽车电子行业在内的汽车上游行业亦迎来较大发展机遇;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和平安证券的数据,2020年国内液晶仪表市场中,博世、电装、大陆等企业合计占据了约 67%的市场份额,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2、不同产品技术路线发展状况
(1)数字化液晶仪表渗透率逐步提高
汽车仪表为驾驶员提供所需的汽车运行参数信息,是驾驶员和汽车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接口和界面。汽车仪表的功能包括显示整车运行状态核心指标、检测及故障智能报警等,是保障驾驶员安全驾驶、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优化驾驶体验的重要零部件。

汽车仪表经历了从机械式仪表、电气式仪表、向全液晶仪表的不断演进,目前全液晶仪表正在逐步大规模应用。数字化仪表利用计算机的显示、处理、存储能力来模拟物理仪表的处理过程,采用液晶显示,其信息显示更加全面精准,进一步保障驾驶安全,还能提升整车科技感与驾驶体验。数字化液晶仪表目前成为汽车仪表领域应用的发展方向,渗透率逐步提高。

(2)国内域控制器发展起步晚,仍处于早期阶段
根据博世对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划分,无人驾驶进程中的车辆架构发展趋势为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跨域集中电子电气架构、车辆集中电子电气架构,目前大部分的传统车企电子电气架构处在从分布式向跨域集中过渡的阶段。通过域控制器的整合,分散的车辆硬件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软件可升级,硬件和传感器可以更换和进行功能扩展。域控制器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控制核心,承担着实时数据处理、通信协调和决策控制等关键任务。其中,域控制器分类中的座舱域/智能信息域(娱乐信息)包含汽车仪表。

具体应用到座舱域,传统座舱域是由几个分散子系统或单独模块组成,这种架构无法支持多屏联动、多屏驾驶等复杂电子座舱功能,因此催生出座舱域控制器这种域集中式的计算平台。智能座舱的构成主要包括全液晶仪表、大屏中控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抬头显示系统、流媒体后视镜等,核心控制部件是域控制器。座舱域控制器可以实现抬头显示、仪表盘、导航等部件的融合,不仅具有传统座舱电子部件,还进一步整合智能驾驶 、车联网,从而进一步优化智能驾驶、车载互联、信息娱乐等功能。

整体来看,汽车域控制器发展起步晚,其中车身域、动力域、底盘域控制器等国内仅有经纬恒润、华为、诺博科技等少数企业涉足。

(3)HUD、屏+域控制器等产品发展状况
汽车仪表的功能包括显示整车运行状态核心指标、检测及故障智能报警等,为汽车与驾驶员交互的重要界面。从汽车电子域控制器架构来看,液晶汽车仪表也属于车载显示屏种类之一。目前车载显示屏呈现多屏化和大屏化发展趋势,根据摆放位置不同,屏可分为中控显示屏、液晶仪表盘、副驾驶及后座娱乐屏、侧视屏、后视镜屏等,其中渗透率最高是中控显示屏(提供倒车影像及导航等驾驶辅助,控制空调、音频等车内设备,兼具娱乐功能)、液晶仪表。前述屏中,多数汽车厂商选择中控显示屏与汽车仪表共存。

尽管目前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部分车型开始采用 HUD(抬头显示,即相关驾驶信息比如车速等直接显示在挡风玻璃上,替代仪表功能)或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技术与抬头显示的结合体,可在挡风玻璃上显示前车车距、车速、道路信息等等信息)的方式取代汽车仪表,但从最新的驾驶体验及反馈来看,HUD受阳光倒灌影响画面投射质量、部分驾驶者产生眩晕感及较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显示信息不够全面等因素导致多数车型在选择上仍处于观望状态。多数车型即使采用 HUD,仍使用的为域控制器+中控屏+HUD(选配)+液晶仪表搭配的方式,如大众 ID.4X智能座舱包括 5.3英寸仪表、12英寸中控屏、AR-HUD等,问界 M9智能座舱包括 12.3 英寸液晶仪表盘、15.6 英寸中控屏、16 英寸副驾屏、AR-HUD等。即目前 HUD产品与液晶仪表仍处于长期共存状态。

此外,尽管智能座舱为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但对于定价较低的车型或者商用车,出于整体成本管控角度考虑,使用 HUD或域控制器的车型占比仍较少。

1)较高的座舱域控制器产品成本成为制约其渗透率的主要因素
目前,行业内座舱域控制器赛道正处于硬件换代升级、软件融合集成阶段。

但对应的成本仍较高,根据信达证券的研究报告,座舱域控制器、驾驶员监控系统(DMS)、智能语音、氛围灯、抬头显示(HUD)等整套智能座舱整体价值高达 0.75万元-1.35万元,而目前主要车辆的销售仍以定价较低的车型为主,因此较高的座舱域控制器产品成本成为制约其提高在整体车辆中渗透率的主要因素。

2)HUD技术成熟度仍有待提高
根据盖世汽车车载 HUD产业报告(2023),HUD的关键技术壁垒主要在PGU(图像生成单元)、画面畸变以及重影现象。受限于成像芯片的供应、激光二极管对温度敏感、画面畸变等技术成熟度或产品等因素影响,目前 HUD渗透率仍处于低位。

3)HUD信息展示内容呈现减少趋势,需与汽车仪表互补
汽车仪表主要功能包括显示整车运行状态核心指标、检测及故障智能报警等,具体包括车速、发动机转速、油量、电量、冷却水温度、里程、时间、指示灯、车身状况、导航及多媒体信息等。

目前行业内 HUD常见的信息投射位置为挡风玻璃前方,驾驶员开车时可以不用低头就看到关键信息。但对于驾驶员而言,驾驶时 HUD显示的信息越多,突发情况时驾驶员反应需要的时间越长。从提供功能的角度来看,目前行业内 HUD发展趋势为设计趋向简化,HUD信息展示内容呈现减少趋势,仪表产品与 HUD结合互补趋势明显。如理想 L9车型,搭配了 13.35英寸 HUD及4.82英寸液晶仪表(位于方向盘前侧)组合。

(4)国内通讯网络发展助力智能座舱发展,海外汽车仪表市场仍有较大空间
1)国内通讯网络发展助力智能座舱发展
5G 移动通信技术相比上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传输速率、延迟率、连接容量、功耗表现等方面具有大幅度优势。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使用 5G 传输方式能够传递更多的交互数据,满足同步性高的传输需求,车联网 C-V2X 技术使车辆实时与周边环境交换信息。随着 5G 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汽车将在物联网的基础下实现数字化、在线化,可以实现包括在线支付、多设备同步、3D 实景模拟、个性地图、车载影院等多种丰富的数字化功能及娱乐方式。汽车升级也不需要更复杂的操作,借助 5G 的高传输速度远程在线升级,大大缩短整车 OTA 升级的时间。

2)北美地区 5G普及率较高,其他海外市场 5G普及率仍处于低位
与国内不同,海外地区 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各地区差异较大。

根据《爱立信移动市场报告》(2023年 11月),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已经对 5G基础设施进行了初步投资,提升客户体验、扩大网络覆盖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仍然是整个地区的首要任务。在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5G的部署很少甚至尚未开通,运营商正在为 5G做准备,并升级其 4G网络。在澳大利亚,运营商正专注于完善 5G覆盖,增加对毫米波技术的投资,并探索卫星解决方案来实现区域连接。此外,他们还强调加强网络安全措施来保护客户,并探索 5G的新增长领域,以开拓针对其他行业的服务。

拉丁美洲 4G签约数仍在增长,仍是该地区的主流无线接入技术。该地区的许多国家仍处于拍卖 5G频谱阶段。乌拉圭和阿根廷在 2023年完成了 5G拍卖,预计秘鲁将在 2024年进行拍卖。

《爱立信移动市场报告》(2023年 11月)预测的未来各地区 5G普及率情况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目前北美地区 5G普及率较高,其他海外市场 5G普及率仍处于低位。

3)中国汽车出口持续增长,海外汽车仪表市场仍有较大空间
根据公开信息,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 522万辆,环比增长 57%,超过日本近百万辆,成为全世界汽车出口量第一的国家。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 1-6月中国汽车出口量为 279.3万辆,同比增长 30.54%。

如前所述,海外地区 5G移动通信技术渗透率仍处于低位,对当地汽车行业域控趋势下智能座舱的发展渗透产生限制,海外地区传统汽车仪表产品预计仍然是当地汽车行业的主流选择。

综上所述,在国内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汽车智能化及座舱功能性、娱乐性发展需求推动了座舱域控制器进一步发展。座舱域控制器将会集成汽车仪表的电路硬件及控制程序软件,中控屏及 HUD产品将与汽车仪表长期互补共存。

3、上述路线发展对标的公司产品的影响
(1)商用车等车型电子仪表应用成熟,预计会持续存在
标的公司仪表产品主要包括电子式仪表、全液晶仪表、双联屏仪表。电子式仪表主要用于中低端车型,行业内存在液晶屏扩张发展以及智能座舱产业升级的趋势。但对于车厂而言,诸如以采用电子式仪表为主的商用车等车型在市场上销售反映良好,预计始终会保持一定市场规模。

(2)受限于成本控制,域控产品渗透率仍处于低位
对于车厂而言,液晶仪表经数年发展,成本较智能座舱更低。乘用车受成本控制等因素影响,一般不会选择成本更高的智能座舱相关产品。

(3)域控趋势下仪表产品仍会持续销售
在目前行业内域控发展趋势下,车厂的配置选择主要是中控屏幕搭配汽车仪表。即在域控发展趋势下,汽车仪表产品预计仍然会持续销售,汽车仪表产品不会被大规模替代。

(4)标的公司已经积极开展智能座舱相关的研发项目
历史年度标的公司与主要客户已经开始进行智能座舱领域涉及的产品研发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果。截至本回复出具日,相关产品已经在具体车型上量产。


名称涉及产品/项目车型应用情况
RD09新一代 汽车电子座 舱关键技术 研究及产品 开发吉利 SE1A组合仪表研发项目吉利豪越,已经量产
 吉利 SS11-M1-12.3寸仪表研发项目帝豪,已经量产
 吉利路特斯 8寸后排座椅显示屏研发项目路特斯系列车型,已经 量产
 吉利 SC02皮卡组合仪表研发项目雷达皮卡,已经量产
 吉利 FS11组合仪表研发项目星瑞,已经量产
 吉利 CM1E显示屏研发项目极氪,已经量产
 吉利 HX11信息显示屏仪表研发项目Smart系列车型,已经量 产
RD14智能座 舱域控制器 国产化研发 与产业化江铃 JP360皮卡 3.5寸及 7寸彩色 TFT组合仪表 开发项目江铃大道,已经量产
(5)标的公司技术路线与行业技术迭代情况相匹配
标的公司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用仪表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全国车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是本土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标的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逐步开发全液晶组合仪表、双联屏仪表等产品,并逐步向智能座舱领域发展,标的公司的技术路线与行业技术迭代情况相匹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因此上述不同路线发展预计不会对标的公司产品销售造成不利影响。

(三)主要产品所处市场的市场竞争程度、现有客户关系维护及未来需求增长情况分析
自设立以来,标的公司始终以汽车仪表产品为核心,把握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坚持客户需求导向,持续开发迭代,具备成熟的汽车仪表等汽车电子产品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是国内汽车仪表细分领域综合能力第一梯队厂商。标的公司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用仪表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全国车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是本土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作为细分行业头部企业,标的公司作为主要单位参与了关于汽车用液晶仪表(2022年,第二位),汽车、摩托车用仪表(2017年,第二位),汽车用档位传感器(2017年,第九位),汽车用加速度传感器之线加速度传感器(2017年,第三位),拖拉机用步进电机式燃油表(2013年,第一位)等多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并在 2020年主导了国家教育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制定。

标的公司 2021年之前主要从事电子式组合仪表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2021年度随着下游客户需求及市场趋势的变化,标的公司开始加大全液晶组合式液晶仪表与双联屏仪表的研发设计与生产,目前正与国内知名整车厂商联合开发,逐步向 HUD、智能座舱领域拓展。

1、标的公司主要产品所处市场的市场竞争程度
从汽车仪表行业的竞争格局来看,全球汽车仪表的竞争格局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日本、德国和美国巨头企业,代表厂商包括大陆集团、日本精电、电装、伟世通、马瑞利、博世、矢崎等,前五大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80%。在国内市场,高端汽车仪表市场几乎被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垄断,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配套和中低端乘用车车型。

2、标的公司现有客户关系维护
标的公司与国内汽车整车头部企业客户合作紧密,主要客户包括吉利汽车、江淮汽车、北汽福田、江铃汽车长城汽车在内的国内大型整车生产厂商。

2021年、2022年、2023年 1-9月,主要客户销售收入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客户2023年 1-9月 2022年度 2021年 
 销售金额占比销售金额占比销售金额占比
吉利汽车20,404.8857.06%21,578.0749.51%8,762.2623.48%
江淮汽车5,899.5616.50%6,692.0915.35%9,709.4826.02%
北汽福田4,493.4312.57%4,379.5310.05%7,155.7519.17%
长城汽车1,313.703.67%2,571.875.90%1,555.564.17%
江铃汽车1,212.273.39%3,019.526.93%2,736.757.33%
合计33,323.8593.19%38,241.0787.73%29,919.8080.17%
近年来标的公司依靠出色的产品创新能力及高效的售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与该等头部客户的合作范围及合作规模,合作关系日趋稳固。关于标的公司与现有客户关系维护及合作的稳定性和业绩的持续性详见本回复之“问题二”之“二、标的资产客户集中度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重大依赖,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对比情况,前五大客户的稳定性和业务的持续性,报告期内标的资产向吉利汽车销售金额大幅增加的原因及合理性,标的资产在前五大客户的供应商体系中的地位、份额情况,客户集中度较高是否对标的资产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之“(三)前五大客户的稳定性和业务的持续性”。
2023年及 2024年 1-6月,标的公司前五大客户依然为吉利汽车、江淮汽车、北汽福田、长城汽车江铃汽车等车企,上述前五大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整体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93.24%、91.48%,前五大客户业务合作关系稳定;此外,标的公司近来年积极开拓包括起亚汽车、零跑汽车和赛力斯汽车等在内的新客户,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及销售规模。

3、客户未来需求增长情况分析
标的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吉利汽车、江淮汽车、北汽福田、江铃汽车长城汽车等,根据公开信息,主要客户近期需求情况如下:

序号客户未来需求情况
1吉利汽车根据吉利汽车 2024年 3月发布的公告,吉利汽车将 2024年销量目标 定为 190万,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预计较 2023年所实现之总销 量增加超过 66%。基于其上半年产品的销售表现和对下半年的良好 预期,吉利汽车 2024年 7月发布最新公告,管理团队将 2024年度原 定销量目标上调约 5%,从 190万辆提升至 200万辆。
2江淮汽车根据《江淮汽车智能白皮书》,江淮汽车集团智能化发展战略以智 能化为核心,构建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运营三大生态 圈。江淮汽车集团在智能化平台与产品方面,除已经发布的 MIS皓 学架构,围绕轿车、MPV,分别打造 DI平台和 MUSE共创智电架 构,共同构建江淮汽车集团乘用车智能技术平台矩阵。围绕这三大 智能技术平台,江淮汽车集团陆续推出江淮钇为 3、江淮瑞风 RF8、 江淮 QX混动等多款新能源车型。
3福田汽车根据福田汽车新能源大会公开信息,北汽福田新能源战略 2.0目标包 括“到 2030年,福田汽车新能源比重将超过 50%,成为世界一流新 能源商用车企业;2050年实现碳中和,成为全球绿色交通生态领导 者”。
4江铃汽车根据江铃汽车 2023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公开信息,江铃汽车将始终 坚定不移地推进新能源战略,积极布局纯电和混动产品,自主品牌 和福特品牌相结合,国内与国外市场双轮驱动。公司全新平台电动 轻客和轻卡、全新电动平台 SUV产品和电动出口产品将于 2025年 陆续投产。
5长城汽车根据 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长城汽车公开信息,长城汽车面向未来正 式发布全球化发展“新四化”战略:产能本地化、经营本土化、品牌 跨文化、供应链安全化,并宣布将加大海外市场投资,支持海外拓 展,在一个长城品牌下,推动研、产、供、销、服全面出海,并计 划到 2030年,实现海外销售超百万辆,高端车型销售占比超 1/3。
(四)标的公司新客户拓展情况分析
标的公司盈利预测以既有业务为基础,未考虑新客户带来的业务增量。截至本回复出具之日,标的公司主要新客户拓展情况如下:

序号客户客户基本情况合作进展
1起亚 汽车起亚汽车株式会社是现代汽车集 团的子公司,财富世界 500强企 业,为韩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标的公司与该客户在谈项目为某车型 后装 24寸后排娱乐屏,根据客户预测 数据该型号仪表生命周期内总量预计 为 3万套,产值规模为 0.5亿元。截至 本回复出具之日,标的公司正在与客 户就该项目细节进行进一步洽谈
2零跑 汽车零跑科技是一家具备全域自研自 造能力的科技型智能电动汽车企 业,业务范围涵盖智能电动汽车 整车设计、研发制造、智能驾标的公司与该客户目前在谈项目为某 车型 8.8寸仪表显示屏,全贴合工艺, 表面处理包括防眩光(AG)、抗反射 (AR)、抗指纹(AF),一体黑色差
序号客户客户基本情况合作进展
  驶、电机电控、电池系统开发以 及基于云计算的车联网解决方案≤ 2,表面硬度 >7H,无需搭配 MCU,上边框 /左边框 /右边框≤ 0mm,下边框≤15mm。根据客户预测 数据该型号仪表生命周期内总量预计 为 268.4万套,产值规模为 10.19亿 元,预计 2025年 3月量产。截至本回 复出具日,标的公司已经收到该客户 的定点立项邮件通知。
3奇瑞 汽车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创业始于 1997年,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致 力于为全球消费者带来高品质汽 车产品和服务体验,是国内最早 突破百万销量的汽车自主品牌标的公司于 2024年 9月收到了奇瑞汽 车瑞虎 8项目 10.25寸仪表和 15.6寸 中控屏询价,并完成一轮报价。因当 前标的公司不是奇瑞汽车体系内正式 供应商,上述项目是否确认定点具有 较大不确定性。下一步标的公司将基 于对方供应商入库流程,邀请奇瑞汽 车到公司现场进行供应商准入审核, 正式审核通过后,预计获得后续新项 目定点的几率将大幅提升。
4赛力 斯汽 车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 简称赛力斯)始创于 1986年, 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业务 的科技型制造企业,旗下赛力斯 汽车有限公司与华为跨界融合, 双向合作,彼此赋能,充分发挥 各自优势,共创豪华智能电动汽 车头部品牌截至本回复出具日,标的公司已经开 始与上述客户进行对接,寻求项目合 作机会。
5合众 汽车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合众汽车)是国内一家汽 车制造商,旗下纯电动汽车产品 以哪吒汽车的名义销售。根据公 开数据,2024年 1-6月合众汽车 交付量达到 5.34万辆,在中国市 场新势力品牌中排名第八。截至本回复出具日,标的公司与合众 汽车合作良好,2024年 1-6月,合众 汽车向标的公司采购的哪吒 EP37仪表 实现收入约 600万元,其已成为标的 公司第六大客户。
(五)现有合同订单签订情况(在手订单分析)
标的公司具体车型的汽车仪表首先与整车厂商定点确认,后通过实验认证程序再根据需求量产。根据市场惯例,对于确定量产的车型,整车厂商会根据旗下车型的生产、销售周期及市场需求预测向供应商提供整车厂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需求计划,但实际下达具体订单时,整车厂商存在因经营、终端销售情况波动等导致具体的采购订单量和需求计划存在一定波动的情况。在需求计划的基础上,客户每月或定期将向供应商下达具体的月度采购订单,标的公司根据客户下发的采购量、交付时间、产能、原材料供应状况等制定生产计划安排生截至 2024年 9月,标的公司已确认收入及月末在手订单情况如下:
客户2024年 1-9月收入(万元)预计能够在 10-12月实现销售的在手订单金额 (万元)
吉利汽车17,374.3112,035.83
江淮汽车6,378.132,210.40
北汽福田4,421.831,571.68
其他客户5,633.762,075.56
总计33,808.0317,893.46
注 1:2024年 9月末在手订单金额为预计能够在 10-12月实现销售的部分; 注 2:上述 2024年 1-9月收入=2024年 1-6月审定收入数据+2024年 7-9月未经审计收入数据;由于春节因素等影响,上半年包含标的公司生产淡季,2021年、2022年及 2023年标的公司 1-9月的销售金额占全年销售金额的比重分别为 72.58%、 65.91%与 69.31%。

注 3:2024年 10月 9日,吉利汽车全新星愿车型上线,市场反应良好。根据公开信息,截至 10月 13日吉利星愿预定量已经达到 5万辆。标的公司作为该车型仪表供应商,预计下半年仪表收入较上半年提升明显。

根据标的公司盈利预测,2024年预测全年收入为 51,653.15 万元。由上表统计结果,2024年 1-9月收入及预计能够在 10-12月实现销售的在手订单合计收入规模为 51,701.49万元,业绩覆盖率超过 100%。

(六)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
根据“(一)标的公司报告期及预测期细分产品的销售数量及其占比情况”,报告期内标的公司汽车仪表业务中,全液晶汽车仪表与双联屏仪表销售占比逐步提高;考虑到可比上市公司近期年报均未披露具体型号产品销量及价格,本次选择在审企业天有为(A 23238)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天有为招股说明书及审核问询函回复,其汽车仪表产品销售情况如下:
项目名称2024年 1-6 月2023年2022年2021年
1、电子式仪表销量-万件69.25159.37157.01198.32
销量占比25.08%31.74%43.87%66.67%
2、全液晶仪表销量-万件167.03276.33156.2868.96
销量占比60.49%55.02%43.67%23.18%
3、双联屏仪表销量-万件39.8666.4944.5830.19
销量占比14.43%13.24%12.46%10.15%
汽车仪表销量合计-万件276.15502.19357.87297.47
根据上表,天有为近年来汽车仪表销售呈现全液晶仪表与双联屏仪表占比持续提高的趋势,标的公司与其趋势相同。

(七)标的公司主要产品是否存在被替代风险
由前述分析可知,标的公司已与主要客户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且客户面临一定的供应商转换成本,客户一般不会轻易中断与标的公司的合作关系,标的公司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关系较为稳定、可持续。标的公司下游汽车行业市场规模需求稳定,标的公司与主要客户均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获得了主要客户的高度认可,且标的公司客户的汽车仪表供应商更换产品认证壁垒较高,周期较长,标的公司产品在客户的同类产品采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标的公司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关系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未来标的公司产品被替代的风险较小。

(八)标的资产研发投入分析
根据审计数据及盈利预测,标的公司研发费用率情况如下:
标的公司 2021年之前主要从事电子式组合仪表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2021年度随着下游客户需求及市场趋势的变化,标的公司开始加大全液晶组合式液晶仪表与双联屏仪表的研发设计与生产。2021年、2022年、2023年 1-9月,标的公司研发费率分别为 8.37%、6.54%、5.08%,研发费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前期投入较高,对应研发项目主要以全液晶及双联屏仪表为主,历史年度已经研发成熟并投入生产销售。结合盈利预测,标的公司业务收入预测未来以双联屏、液晶屏及电子式仪表为主。

对于电子式仪表,标的公司已经发展多年,成熟量产,新车型带来的研发需求不高,主要以针对新车型进行适配为主,研发投入需求不大。

对于全液晶及双联屏仪表,标的公司近年来陆续结合车厂车型计划进行研发投入,未来随着全液晶及双联屏仪表对应车型发展趋于稳定,预计稳定期由全新系列车型带来的研发需求不再处于高位。标的公司积极介入车厂的平台化生产研发流程内,确保标的公司生产研发能够匹配各车厂系列车型的平台化资源,实现远期同系列车型更新后做到资源复用,研发适配需求不会大规模增加。

标的公司向来重视研发投入,在全国共设立了 5个研发中心(上海、南京、成都、丹阳 2个),研发人员配置充足,包括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测试工程师、UI工程师等。就研发内容而言,标的公司具有成熟的研发平台,对于底层的技术、软件代码等较为良好基础,有利于快速开发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的各类产品,历史年度研发投入下降不会影响标的公司未来新产品的更替和领先地位。

(九)销量的预测依据及合理性
标的公司作为汽车仪表供应商,终端客户主要为汽车整车厂商及其一级供应商,过往合作过程中,客户一般会通过供应商管理系统发送给标的公司备货通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应车型的销量预测,以备标的公司生产备货以满足客户要求。

电子式仪表主要用于中低端乘用车及商用车,乘用车行业内存在液晶屏扩张发展以及智能座舱产业升级的趋势。但对于车厂而言,采用电子式仪表的车型在市场上销售反映良好,预计始终会保持一定市场规模。全液晶及双联屏作为仪表发展的趋势,主要用于新能源车型,未来增长势头良好。根据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465.30万辆,同比增长 35.4%。

展望未来,EVTank预计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4,700万辆,2023年至 2030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 18%。结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趋势,未来全液晶及双联屏仪表增长空间较大。

(1)2023年第四季度,标的公司结合期后实际收入情况,分产品种类对销售量进行预测。2024年度,标的公司结合车厂定点通知函、客户采购系统下发的需求量备货通知对产品销量进行预测。标的公司预测中,仪表产品预测项目全部为已定点项目。

(2)2025年及以后年度,对电子式仪表销量按照 2024年规模预测。对于全液晶及双联屏,标的公司结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及汽车电子行业国产化替代的趋势,结合行业增长率情况,出于谨慎考虑对双联屏及全液晶仪表销量按照整体复合增速低于行业水平预测未来增长率。
汽车仪表销量预测中,主要是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全液晶及双联屏仪表销量预测增长,增长率对比具体情况如下:

项目2023年2028年标的公司预测 CAGR (2023-2028)年行业预计 CAGR (2023-2028)年
全液晶及双联屏仪 表销量(万件)16.1833.9916.01%18.12%
注 1:2023年销量=2023年 1-9月数据+2023年 10-12月数据;
注 2:根据研究机构 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465.30万辆,EVTank预计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4,700万辆,按此数据计算 2023年至 2030年的行业复合增速为 18.12%。

综上,标的公司销量预测结合了客户需求及行业发展情况,期后新客户拓展情况良好,在手订单覆盖率高,整体销量预测具备合理性及可实现性。

三、结合报告期内不同细分产品销售单价水平及变化趋势、产品价格调整原因、客户需求变化、产品所处生命周期及更新迭代、标的资产核心竞争力及对下游的议价能力、下游厂商单价年降机制、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等,披露预测期内标的资产细分产品单价变动趋势的原因及可实现性。

(一)报告期内不同细分产品销售单价水平及变化趋势、产品价格调整原因
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 1-6月,标的公司主要细分产品销售单价水平及变化趋势情况如下:

项目2024年 1-6月2023年2022年2021年
1、电子式仪表销售均价(元/件)321.44334.97337.13336.74
2、全液晶仪表均价(元/件)715.16685.82679.42838.27
3、双联屏仪表均价(元/件)1,338.081,661.591,623.39-
注:标的公司 2021年度未发生双联屏仪表销售业务
1、电子式仪表单价分析
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 1-6月,电子式仪表销售均价整体波动幅度不大,主要是不同型号仪表单价存在差异,同时相同型号产品存在年降机制,销售结构波动及年降机制二者共同影响导致单价波动。

2、全液晶仪表单价分析
2022年度,全液晶仪表销售均价较上一年度下降,主要是单价更低的吉利GE13组合仪表销售占比提升,以及年降机制共同影响导致;2023年,全液晶仪表销售均价较上一年度提升,主要是单价更高的吉利 HX11驾驶信息显示屏仪表销售占比提升导致;2024年 1-6月,全液晶仪表销售均价较上一年度提升,主要是单价更高的如江铃 JP360皮卡等仪表销售占比提升导致。

3、双联屏仪表单价分析
2023年,标的公司双联屏仪表均价较上一年度提升,主要是单价更高的吉利 SX12-A1双联屏组合仪表销售占比提升导致;2024年 1-6月,标的公司双联屏仪表均价较上一年度下降,主要定价更高的 ICON液晶屏销售占比下降所致。

整体而言,汽车电子行业存在年降制度,同时标的公司销售结构的变化共同作用影响整体均价。就年降机制而言,标的公司与主机厂的合作模式主要是以各车型项目开展,车型改款更新时双方会重新签订定价协议,标的公司会对更新改款车型重新议价,新价格会保留年降空间。故老款产品的年降制度不会对公司整体产品均价产生较大影响。

(二)客户需求变化、产品所处生命周期及更新迭代
1、客户需求变化
标的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吉利汽车、江淮汽车等,根据公开信息,近三年车厂汽车销量结构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统计情况如下:

年度/客户吉利汽车  
 全部汽车销量(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辆)占比
2024年 1-6月955,730320,18533.50%
2023年度1,686,516489,48429.02%
2022年度1,432,988330,74923.08%
2021年度1,328,02984,1896.34%
年度/客户江淮汽车  
 全部汽车销量(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辆)占比
2024年 1-6月206,157未披露未披露
2023年度592,499185,93131.38%
2022年度500,401193,09538.59%
2021年度524,224134,11825.58%
年度/客户北汽福田  
 全部汽车销量(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辆)占比
2024年 1-6月300,195.0019,980.006.66%
2023年度631,017.0040,048.006.35%
2022年度460,126.0021,761.004.73%
2021年度650,018.008,540.001.31%
年度/客户长城汽车  
 全部汽车销量(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辆)占比
2024年 1-6月559,669.00132,374.0023.65%
2023年度1,229,982.00256,400.0020.85%
2022年度1,061,745.00102,605.009.66%
2021年度1,280,951.00136,714.0010.67%
年度/客户江铃汽车  
 全部汽车销量(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辆)占比
2024年 1-6月159,677.00未披露未披露
2023年度310,008.004,671.001.51%
2022年度282,008.003,429.001.22%
2021年度341,008.002,157.000.63%
注:上表内数据摘自车厂公开年报及官网披露数据。(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