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革,悄悄来袭..
在细说最新发生的两件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大背景。 我们都知道,一个经济体可以分为企业、居民和政府三个部门。当经济处在低通胀的环境下时,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是不活跃的,要想短时间快速扭转,全世界基本都会采用凯恩斯模式——逆周期,加大财政花钱的力度。 然而,从2009年经历了10多年的负债扩张后,债务增速过快而投资收益增速过慢的矛盾渐渐地制约了我们这些年的财政扩张,并成为财政的主要矛盾: 想经济增长,在一个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为核心的经济体,企业、居民不愿负债扩张,势必要财政增加负债来撬动; 想减少风险,在一个投资收益下滑(背后是消费不足)的经济体,唯一的选项必然是瘦身,尽量还钱来抑制债务增长。 毫不客气的可以说,“增长”和“风险”就是跷跷板的两边,一边翘起,另一边就势必坠落。 如何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就变成了一门艺术。 我们的选择是,从2018年至今,刨除疫情这一特殊情况,我们一直在给地方瘦身,走“防风险”这条主干道。而支干道则是,每当我们遇到经济数据有压力的时候,中央财政就会加大支出向增长方面倾斜倾斜。 其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一旦地方财政支出不能跟上,或者中央支出稍有停歇,增长就会遇到压力。 怎么办? 风险要防的底线不变,经济还要明显增长,就只能从地方财政支出的效率上入手,同时再依靠中央财政额外增加支出来弥补地方支出的不足。 于是乎,我们才能看到最近发生的两件“稀奇”事件。 第一件事是国办出了一个《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提出扩大专项债投资领域和提高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 可别小看了这个文件,它是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以来的首次,几乎是一张明牌:高层为保增长,开始有意将权限下放,充分调动地方的投资积极性。 具体来看,里面涉及两部分: 其一,弄试点,审批权限下放。 以前,发专项债之前都要经过发改委和财政部批准,还要“一案两书”……过程很长,极大地影响了投资效率。现在开始搞试点,审批权下放到省力,极大地缩短了资金到位的时长,这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专项债在投资方面的作用和效率。 其二,专项债可投资的范围扩大。 以前专项债采取的都是“正面清单”管理,它告诉地方只能将专项债的这些钱投在土储、收费公路和棚改等项目,其他项目即便能盈利不在单子里面也不行。现在好了,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明确了形象工程不能搞之外,只要能盈利,具体搞什么由地方决定。 如此一来,权限有了,可投资的范围扩大了,财政效率的提升无疑会对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件事是国新控股和诚通控股两家央企已经被批准发行5000亿债券用于“稳定经济、扩大投资”。 这也是头一次,也非常具有标志性。 从事件本身来看,很明显,中央有意借助于央企搞财政扩张,以此来弥补地方在总体债务约束的背景下地方财政扩张的不足。 只是现在还没有形成更大规模,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央企充当这一角色。如果有,那么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和12月初政治局会议提出的“非常规逆周期调整”就真的出现了。 这会对明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不少助力。 至此,关于财政优化大变革的蓝图也逐渐清晰了,那就是: 在继续防地方风险的同时,为平衡好经济的增长,高层明显宽松了许多:一方面适度放权优化地方的投资效率,一方面依靠央企去弥补地方投资的不足。 变革的思路确定了,接下来,无非是视经济表现而决定再加多少投入量的问题。 假如,明年3月能把财政预算支出的上限拔高一些,能把其中的预算也往消费上倾斜倾斜,再稳一稳房地产,这将会给明年创造更多的可能和更多想象空间。 没准,这场变革将会真正成为新一轮财政宽松的开始...... .米.筐.投.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