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上市公司理财的责任追究机制
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2024年披露购买理财动作和规模的上市公司共有1146家,金额合计约9156.22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下降527.47亿元,降幅5.45%。这也是自2022年末以来连续两年下降,且创下近五年新低。 2024年度上市公司理财热情下降,背后原因显然又是多方面的。比如,出于理财资金安全方面的考量,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仍然将存款作为理财的首选,包括短期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以及通知存款等。但2024年上市公司存款金额相比2023年下降795亿元,个中既有对于某些银行“高息揽储”、“手工补息”等行为监管的强化,也与银行利息下滑不无关系。像目前某些大行一年期1.1%的利率,对上市公司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再如,近年来,多家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频频“爆雷”。上市公司欲通过闲置资金理财来获取收益,但由于相关信托产品“爆雷”,不仅没有从中获得收益,甚至于连本金都都亏了,也真实地上演了“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理财故事。基于此,2024年上市公司认购信托产品的规模也出现大幅下降。 总体而言,2024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也具备某些方面的特点。除了上述的理财金额下降,更注重理财资金的安全性外,理财收益与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也受到众多上市公司的重视。毕竟,即使产品安全性较高,但如果收益率低,且流动性差,客观上讲也是存在一定理财风险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市公司赎买理财产品金额下降,有可能对其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也不能据此认为就是坏事。至少,能够规避理财方面的风险,而且,也能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日常经营中。 尽管2024年上市公司理财热情下降,但仍然有超过9000亿元的资金用于理财,这一数字仍然庞大。这至少说明,某些上市公司是真的不差钱。 市场上像贵州茅台等上市公司,由于业绩优异,拥有巨额的现金流。将部分资金用于理财,其实也无可厚非。对于不差钱的上市公司,也会牵涉到企业上市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问题。现实案例中,有的上市公司不差钱也启动再融资,或者相关企业不差钱,但也启动IPO。比如,某些挂牌时间不长的上市公司,也会发布利用闲置资金用于理财的公告,且金额并不少。像这类上市公司,属于典型的不差钱公司,但却也成功跻身于资本市场,因而也是值得商榷的。 将闲置资金用于理财是上市公司的权利,但强化对上市公司理财的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上市公司将资金用于理财,不能影响到日常的经营活动。否则,理财将没有任何的意义。更何况,理财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另一方面,对于频频将巨额资金用于理财的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时,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限制,杜绝某些上市公司一手用巨额资金理财,却将另一只手伸向市场要钱的情形发生。 此外,个人建议,须建立上市公司理财的责任追究机制。由于频频出现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爆雷”现象,为了强化上市公司理财的监管,更为了维护上市公司与全体股东的利益,建议对于投票赞成将巨资用于理财的董监高,一旦理财资金出现损失,应由相关的董监高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上市公司理财资金出现损失,最终却由全体股东埋单,而相关董监高不承担任何的责任,既不公平,也难言合理。建立上市公司理财的责任追究机制,能将上市公司理财的风险降至更低,值得推广。???? .曹.中.铭.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