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爆了,狂拉800亿死磕小米

时间:2025年02月07日 07:10:52 中财网
  比亚迪这个超级大象,突然爆了。

  2025年2月6日,比亚迪A股尾盘涨停,市值飙至9050亿,距离小米的9544亿人民币(1.02万亿港元)仅一步之遥。

  看来自从被小米反超市值后,比亚迪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并等来了一波爆发。

  这场市值追逐战背后,是两家中国巨头在新能源战场上博弈的开始。

  比亚迪很牛逼,是去年年销427万台、手握刀片电池的“技术狂人”。

  但小米更是一个顶级牛逼——首款车仅卖13.5万台却市值登顶中国车企第一,堪称“生态怪兽”。

  在这个市值逆袭的剧本里,藏着智能汽车时代的三大生存法则。

  比亚迪用“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点燃涨停,投资者收获了一个久违的大肉,皆大欢喜。

  考虑到比亚迪的体量高达9000亿,这种共识堪称罕见。

  某种程度上,作为全球新能源的销量老大,比亚迪手里的干货太多了。

  刀片电池、DM-i混动……老王曾经多次提及比亚迪的“技术鱼池”。

  “什么时候需要了,就从里面捞一条出来”。

  正是这些实打实的技术,让比亚迪年销突破400万台,并把市值顶到9000亿。

  但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却将比亚迪视为“传统制造业”。

  在“天神之眼”发布之前,比亚迪甚至还被认为在智能化方面有短板。

  所以这次智驾发布,相当于最后一块短板也给补上了。

  这跟小米汽车的市值逻辑完全不一样。

  在小米的万亿市值里,目前“造车”只占6.3%的营收,却撑起了100%的想象空间。

  这很疯狂。

  但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他们最喜欢的预期效应。

  雷军早已在用户心智中埋下“小米=智能生活”的种子:64%的SU7车主拥有10个以上米家设备,汽车只是生态闭环的最后一环。

  所以这就是小米的阳谋——SU7的爆红绝非偶然。

  20-35万的价格带里,特斯拉Model 3用户中有51.9%转投小米,女性车主占比41%,远超行业平均——这不是一台车,而是一张通往“智能第三空间”的门票。

  当比亚迪还在用“销量→利润”的公式计算估值时,小米早已玩转“用户→生态→溢价”的资本游戏,即卖一台SU7,等于绑定一个家庭未来十年的智能消费。

  比亚迪的涨停源于补上“智驾短板”。

  这让比亚迪变得更加恐怖,实际上也是股价飙涨的导火索。

  但资本市场真正恐惧的,是小米的“爆品屠刀”。

  因为这是小米的杀手锏。

  雷军用造手机的思路造车,刀刀见血。

  SU7对标Model 3却便宜3万,预售首日订单破10万。

  YU7尚未发布已频频霸榜热搜,靠的是近乎打明牌的互联网打法。

  更可怕的是,小米工厂产能利用率一度达200%,13.5万辆交付量背后是“爆款即清场”的恐怖效率——小米今年就要卖30万台,这是很多新势力想都不敢想的速度。

  资本市场的潜规则还在于盈利预期。

  在智能汽车时代,“月销3万=盈利线”,而小米2026年即可扭亏,比特斯拉快15年。

  小米用17.1%的汽车毛利率告诉世界:互联网公司降维造车,从来不是拼成本,而是拼“用户愿意为生态付多少钱”。

  比亚迪的无敌在于其垂直整合策略。

  这种策略让比亚迪尽可能掌握了更多的核心零部件。

  过去几年,这种策略也让比亚迪效率极高,成本控制简直让对手望而却步。

  但从生态角度看,比亚迪始终造的还是一台“车”。

  而小米的牛逼之处在于,车只是其“人车家”生态的一个环节而已。

  所以这是单兵作战VS军团冲锋的差别。

  王传福做不成“雷布斯”,这就是原因。

  所以比亚迪市值追不上小米的核心秘密,藏在两位创始人的基因里。

  从电池厂逆袭成车企,王传福是工程师精神的化身。

  他曾力劝雷军不要造车,“几十亿对雷军不是问题,但浪费时间”。

  但雷军那套“永远和用户做朋友”的打法,却能让他在任何战场获得胜利,包括造车。

  小米的直播间里,雷军可以亲自演示“车内K歌”,小米的门店已让用户用SU7控制智能家居——技术可以量化,但情绪价值无价。

  这都是比亚迪难以做到的。

  更致命的是,雷军把造车变成了一场“全民共创”:工厂开放日、用户定制配色……这些操作让小米市值暴涨218%的背后,是“每个用户都觉得自己是股东”的情绪价值。

  资本市场的终极拷问,在于比亚迪的护城河是技术,但小米的护城河是“雷军”。

  当王传福还在用净利润说服机构时,雷军早已用“小米汽车=第二个苹果”的故事让投行疯狂——德意志银行预测,到2027年小米汽车将贡献547亿净利润,而这只是生态帝国的冰山一角。

  小米市值成为中国第一,表明了一件事——智能汽车没有“铁王座”,只有“想象力战争”。

  比亚迪的涨停,是技术派的绝地反击。

  但小米的万亿市值,更是生态派的降维打击。

  这场对决的本质,是工业时代与数字时代的估值逻辑碰撞——
  比亚迪的武器库包括427万台年销量、9050亿市值。

  小米的核弹头则是1.02万亿市值、64%生态用户、51.9%苹果用户转化率。

  王传福或许永远想不通:为什么造车的却打不过“用手机思维造车的”。

  答案藏在雷军的那句名言里:“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而当比亚迪在埋头造车时,小米早已在资本的飓风里,筑起了一座用生态、爆品和情绪价值搭建的市值高峰。

  唯一的悬念是:当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遇上小米的“生态之网”,这场中国制造VS中国智造的战争,谁会先触到万亿人民币市值的天花板?

  拭目以待。
  ....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