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现阶段消费需求新特征

时间:2025年02月13日 15:13:38 中财网
  意见领袖 | 刘世锦
  中国宏观经济从总体上看是回升向好,但总需求仍然不足。增加有效消费需求,需要理解现阶段消费需求新特征。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现阶段的消费不足,主要是服务消费不足。中国目前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大概是40%以下,美国这个比重是67%,比中国高29%左右。亚洲的几个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比中国也要高20%左右。从服务消费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大概是26%,美国是55%,亚洲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3%,也比中国高。所以说,目前我们的消费比较低不是边际性的,而是结构性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需要深入分析。

  理解消费需求,首先要理解两个概念,即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生存型消费简单讲就是吃饭穿衣,就是以商品消费为主的温饱问题。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基本解决了。发展型消费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保、文化、体育、娱乐,金融服务等方面,比较多的采取集体消费或者是公共服务的方式,比如说医保、社保采取互助共济的方式,学校教育是集体学习的方式。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怎么样,均等化的水平如何,这和发展型消费为主的服务消费发展关系很密切。靠个人努力不够,要政府搭台子,建制度,出资金,是政府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支出的组合。

  这么多年我们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有一些进展,但总体上还有滞后性,直接拖累了发展型消费增长。城市居民这几年抱怨比较多的就是教育、医疗、住房。欠账最多的不是城市居民,是近3亿农民工,是近2亿外出进城的农民工,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欠账更突出。中国现在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在这之下是9亿低收入群体,过去我们计算这两部分人收入差距的时候,一般是用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这是不够的,如果把政府财政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加进去的话,这两部分人的收入差异水平更高。从国际上来讲,中国现在整体养老金的规模占GDP规模是10%,日本是74%。人均的水平,我们差距是比较大的。社保体系水平上不去,就影响了服务消费,特别是发展型消费的增长。

  服务消费较多依赖于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这与城市化水平直接相关。比如搞一个基础设施,像上下水工程,如果在一个村庄,他们住得比较分散,费用就很高,但在城市里这个成本就大大降低。这就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搞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集聚效应,增加人口密度,达到规模经济。现在搞发展型消费、服务消费也是如此。教育、医疗要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让好的医生、好的老师给你看病、上课,不要说农村了,许多县城的水平也是较低的,所以还是要推动较高水平的城市化,要发展都市圈和城市群。

  规模经济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我们过去讲规模经济,一般是讲的生产领域,讲生产的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所以叫工业化、城市化。现在的消费领域特别是服务消费,同样需要规模经济,需要一定的密度。没有一定密度的城市化水平,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养老、文化、娱乐等领域的较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就没有可及性,就很难实现。我国目前的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是66%,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是48.3%,其中还有很多人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比较低,所以说,提高服务消费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来源:《北京日报》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各版头条